yy怎么开通一件:校园安全应该常态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00:13
 

赵老师:

   你好。打扰你了,我是一名初中的老师,最近各地出现的不安全的事件,引起当局的重视,出台了许多制度,严重的加强了教师的心理负担,生怕学生出事,我们的许多班主任都抓了学生安全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知识教育等。我想请教我们如何减轻心理负担。                      

                                                                      王永红敬上   等候佳音

                                                                       2011-12-01 22:13

 

王老师:

      你好!

      你所说的情况,我也关注到了。这是中国人喜欢采用运动形式,“轰轰烈烈”解决问题,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长官意志第一”的思维模式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犹如一架精密的仪器,它不仅需要各个部分之间紧密与良好的衔接与配合,还需要常态的保护与保养。只有按照规定,长期而有计划地坚持维护,才可能消除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学校管理亦然。

      在一个有着成群未成年人的校园里,安全问题自始至终都是头等大事。假如孩子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还谈何教育?像最近刚刚发生的校车事件,数十位幼小的生命瞬间夭折,人之不存,谈何育才?

      校园安全牵扯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就校内而言,就有校舍以及环境的安全问题。厕所塌陷、围墙倒塌、篮球杆折断而致使学生殒命的恶性事件,都曾见诸报端;有食品安全问题。过期食品、蓄意投毒造成孩子生命受到威胁,也不是空穴来风;有社会治安问题。校外不法分子出于各种目的,恶意制造事件,对学校、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重大伤害的事件,屡屡发生;有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人身伤亡。比如,小学生在课堂上将笔帽吸入气管,窒息身亡等;还有因为学生意志脆弱或者老师教育方法不当引发的自杀惨案等等。这还不包括学生走出校门后,所面临的交通安全、生活安全(如游泳溺亡、天然气中毒、登山摔亡等)。

      作为一个生命体,“生与死”是伴随人一生的矛盾。生存的欲望和随时可能发生的对生命的危害,是永远客观存在的。只是由于孩子处于人生的幼小阶段,缺乏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才使得学校的安全成为社会的重中之重。

      既然安全问题存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每时每刻之中,那么,学校的安全问题,就是仅靠运动所不能解决的常态问题。它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教育的全过程、全方面,将所有可能发生安全隐患的问题,罗列出来,制定出切实的防范措施和责任落实方案。使安全问题不留漏洞、有章可依,使应急工作变成一种常态的工作程序和责任。不能今天厕所倒了,死伤学生了,就发文检查所有厕所。明天篮球杆压伤学生了,就去大规模检查体育设施。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是缺乏教育管理智慧和责任,甚至是掩盖缺陷、转移社会注意力的恶劣作为。

      昨天电视报道,某小学,两位班主任同时关注到有缺席的孩子,又同时怀着负责任的态度去寻找,终于发现这两个孩子全家煤气中毒,危在旦夕。老师强烈的责任心,挽救了学生的生命。假如这两个老师只是在考勤册上注明学生旷课就万事大吉,甚至连考勤也不做,其后果又会是什么?最近,我走过很多学校的实验室,国家明文规定,剧毒药品的保管,必须有双人双锁。但是,依然有学校一把锁头了事。更有甚者,剧毒药品的仓库竟然不加锁。难道我们还要等着有人中毒了,再去搞轰轰烈烈的检查试验药品安全?

      去年,我曾写过一篇感悟《补牢总在羊亡后》,对这种不抓常规安全而搞应急运动的做法深感忧虑。然而,要根除这种令人痛心的事,又谈何容易。

      教师的身上,担负着保护孩子的重任,这种责任是一种常态的工作责任。持谨慎而认真的态度是没有错的。但是,在这里需要的,不是情绪化的畏惧,而是理性认真地作为。这就像电能打死人,难道我们要每天看到电线就发抖吗?

      随意聊聊,不妥之处请批评。

 

                      顺颂教祺!

                                             

                                                                                                     赵克礼

                                                                                                     2011.12.3于陕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