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鑫车贷上征信不:诗到魏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09:17
诗到魏晋
主讲人:诗云杭州真好

上次讲到了魏晋的文人自觉。而且专门花了一晚上讨论,其中还有许多不明了的,但是由于本身就是一个争议课题,所以先放下。就着上次的文人自觉作为基础,我们今天接着讲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变化之路。


魏晋是诗的时代,诗到了魏晋,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我们国人爱诗、膜拜诗,把它置于一切文学的最顶端,就是在这一大变革时期打下的基础。魏晋对于诗歌,就类似于春秋对于哲理,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许多人都可以说出魏晋对于诗歌发展的意义,说它大大促进了诗歌的发展变化,是唐诗的基础,但是具体怎么个发展法?具体怎么个促进。就是我们晚上想聊的。晚上我们不妨顺着诗歌的道路,走一边魏晋,如果可以的话,到南北朝,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演变过程。


首先要说的是建安文学。建安文学代表了颠沛流离的时代,但是却发出了从未有过的强音,它的气质,超越了以前,也独立于此后。它是曹魏前期诗歌的主体。在题材格律上,以五言诗为主,追求工整对仗。在内容上,与以往诗歌不同的是,趋于个性化,开始追求深邃的思想。在审美情趣上,清新刚健,奋发遒劲,情怀慷慨激昂。其中的代表,分别是曹操、曹植父子,还有建安七子。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曹植,他是五言诗的旗帜力量。为什么说曹植是旗帜力量?不是因为他有名气,也不仅仅是因为他诗写的好,关键的因素,是他的几个特点为后来两晋南北朝所继承和发扬,是诗歌发展的脉络。其一是注重内心情感,表述深邃的个人思考。这可能与他后期的生活经历有关。这大大带动了后期文人创作的风格。其二是注重文采,喜欢富丽对仗。这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也是文人自觉时代,审美情趣诉求的体现。关于这两点,在他的诗歌中多有体现,比如《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诗歌中多用抒情和叙事结合的方法,将内心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这是文人自觉以前很少出现的。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这样的文字,表述了那种深深的哀伤与离乱心绪,这是以前任何文学作品没有做到的。


所以建安文学是什么?!个性、深邃、慷慨、刚健、清新、富丽、文采风流,这些丰富的审美情趣与风格品质,构成了它的主体特征。


以前经常听人说,教科书上说,官方主流诗歌史说,说的都是所谓建安风骨,就是清新刚健,这是不正确的。太片面,太教科书了。非要给那么丰富多变的文学时代,下一个样板戏式的定义,很悲哀。正是因为它的丰富,才演化出两晋南北朝多么多的诗歌形式,那里面的每一次流行,都可以再建安里找到根源与脉络,这才是建安风骨对于诗歌的最重要意义。


所以,理清了建安文学,就可以接着讲下面的正始文学。正始文学的作品能常读到的不多,一方面因为当时的环境不再是颠沛流离的混乱,而是进入了残酷的政治高压。另一方面,它在形式内容上并没有多大变化,只有寥寥数人,在其中一闪而过。但是其中的脉络却因此很明晰。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阮籍,他的文字就很明显来源已对曹植的继承,尤其是在表述深邃的内心情感体悟上面,而且在这方面,阮籍更进一步,表述了一种哀伤、孤独、绝望、恐惧的内心情感,它比曹植的那种,更加刻骨铭心。尤其是“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等咏怀诗。读他的咏怀诗,你能深切体会到,唐代文人那种独特的思绪与内悟的风格,这就是来源。抒情诗作为唐诗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诗歌最重要的一脉,这样的文人体悟习惯,是很有指导性意义的。是啊,这首诗其实内容没什么,语言文字也不是很富丽,但是给人的那种震动与共鸣,是很给力的,“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以后的文人不管是真的愁绪满怀也好,或者为赋新词强说愁也好,一起来,就是这个调调了。其中嵇康的诗歌也是代表,但是,嵇康诗不如阮籍,这是很明显的。


正始文学之后,就到了两晋时代,借着建安文学的余脉,和玄谈论典的风气新开,西晋太康文学,发展出了自己新的特点。一个就是发扬了建安个性化的特点,在题材上日渐增多,喜欢表现很多日常的生活,通过生活感悟和内在情感体验来构建诗歌的内容。我是文人自觉,我就关怀自我,关怀我的生活环境,关怀周遭的一些景物事物。另一个就是语言和手法日益细腻,多喜欢状物抒情。比如张协、张华等,就很喜欢状物抒情。


朝登鲁阳关。狭路峭且深。流涧万余丈。围木数千寻。浮阳映翠林。回飚扇绿竹。飞雨洒朝兰。轻露栖丛菊。


这些都是当时写景的杰出代表,并且隐隐有了唐人抒情写景诗的轮廓。张协在语言上绝对是细腻的代表,这样也为将来的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的作品,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借鉴的平台。也是诗歌从朴素简单走向精美清丽的重要一步。正始时代还有几个很出名的人,一个是陆机,还有陆云。(你要的朴素,也是一种清美的朴素,而不是类似于诗经时代的那种简单粗糙的朴素。语言要越来越美,才能做到越朴素越有格调,如果诗歌一直是粗糙的,那么天然去雕饰的,就是粗木料,而不是荷花了。诗经毕竟不如唐诗是吧?!而且你一定喜欢“蒹葭苍苍”,而不是“氓之蚩蚩”。)再说陆机,陆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的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曹植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富丽工整,铺叙陈列。另一方面,他又好拟古,将古诗十九首拟了N下。本来单独写,其实也蛮好的,但是和古诗十九首一比,他的诗歌就有点拖沓繁冗,一点也不干爽利落。这也是两晋南北朝文人诗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因为继承了曹植的铺陈对仗,喜欢富丽繁华,所以都有了冗余呆滞的缺点,这也是后来的南朝浮华的脉络渊源。所以可见,任何时代的特点变化,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各有脉络,逐步发展过来的。另外还有潘岳,相对来说,潘岳是继承了清新的特点,也注重文采,但是情感上更加丰富内悟。最后要着重说一下的是,太康时代还有一个人,就是左思。左思与前面追求文采的这几个不同,他的特点很鲜明,他继承和发扬了建安文学慷慨激昂的特点,夹带着爽朗刚健的风格,语言与当时的时代风格大为不同,是特立独行的一位,但是他并不是凭空出现凭空消失的。左思承接了建安风骨刚健有力的部分,同时为南朝时代鲍照这一脉风格开辟了先河。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就是这样的风格,绝不亚于曹植的《白马篇》这样的刚健有力。


太康之后,北人南迁,文学的重心多到了南方。这就造成了一个新的变化,就是乐府诗、民歌,与北方文人文学的融合。从《子夜吴歌》到《西洲曲》,不管从内容题材还是从文字手法上,都与以前文学有了很大的不同。《古诗十九首》是“汉乐府”与文人创作融合后的产物,是当时的最经典,那么南朝民歌,就是魏晋诗歌发展以后与南方文化的融合。其中吴歌部分是江浙一带的民歌,西洲曲是江汉一带的民歌,他们两都带着清新婉转的风格,前时讲诗经与楚辞就说到,南北方文化审美情趣的差异,南方人带着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较多。到南朝也一样,南朝的情歌缠绵悱恻,爱情大胆而不失矜持,天真活泼却又能委婉多情。你像《莫愁诗》,一方面催送莫愁来的活泼清爽,也有江水流不断的委婉缠绵。还有那首老《三国演义》的歌: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衫开。


这是在以前乐府看不到的一种风味,真的是吴楚情怀。这些诗歌对唐代的诗歌,有着很大的影响,包括李白、崔颢等等。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些吴歌和西曲,不管是内容上,审美上,语言上,体裁上,都为唐诗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开辟了源头。相比南边的融合与变化,北边的民歌趋向于短小单薄,存世量也并不是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更少了。北方民歌以豪迈爽朗、率真粗犷为美。而主题相对有些不同,主要表现征战劳役、良人思妇,里面的爱情很火爆直白。这可能和北方民歌多以五胡族传唱有关系,据说鲜卑族就有很多民歌,南朝编的梁鼓角横吹曲,收录了一些。虽然民歌在创作手法上,审美内涵上,格律音韵上,都不如文人诗影响大,变化多,但是它的题材广阔,语言丰富,是文人诗不可或缺的给养。北人南迁后,进入了一个诗歌史上最重要的的年代。尽管这个年代是诗歌作品最匮乏的年代,杰出诗人最少的年代。这个最重要的年代,就是玄言诗时代。我个人认为,玄言诗本身是诗歌史上的一个枯萎期,但是那个时代却是诗歌走向神坛的最重要的淬炼。盛唐以后,诗歌作为最高的文学形式出现在文坛,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它的地位超过散文、超过传奇、超过骈文等等一切。就是玄言时代,造就了诗歌微言大义、余韵深远、格调高古、言志抒怀的历史作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就在于玄言诗时代的两个转变。一个是对外表述的“诗言志”的教化作用转变为追求内悟的自我思考。另一个是语言审美从中正平和的儒家名教转变为追求自然、感悟意境的道家浪漫。这两个转变是根本意义的,诗歌不再是教化作用了,不再拘泥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了。诗歌作为文学表现形式,开始追求与众不同的共鸣感,浪漫无际的思想自由,超然独特的审美格调,动人心魄的美丽精致。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大讨论,在那时候有了一个全社会同一的认识,起码是主流的认识。文学,正式迈开了名教的束缚,追寻任自然的大道,诗歌,就是任自然的最大武器,在诗歌的天空下,你可以自由飞翔。当然,具体如何的转变,包括价值观,审美观,社会观,都有联系,涉及到魏晋玄言和文人自觉的全部,所以晚上就不聊了,而且俺也没有这个信心聊好玄言,因为俺目前也还在学习这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