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erp是什么:跨越发展新昆明 造福人民促和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5:42:14

2011-11-30

昆明市改革建设发展情况(一):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方面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把昆明建设成为云南桥头堡交通、能源、物流和信息战略通道的核心枢纽。加快滇中城际快速交通、市域高等级路网建设,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形成以高等级公路为骨架的“十三射五环五纵六横”路网体系。围绕构建“八出省、四出境”铁路大通道,促进昆玉、云桂、沪昆和渝昆客专、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确保“十二五”前半期 1、 2、 3、 6号线建成营运, 4、 5号线开工,公交分担率达到 60%以上。实施“三网融合”、无线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工程,打造“智慧昆明”,使昆明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通讯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

二、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培育

加快建设重要的区域性先进制造业、资源深加工、新型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五大基地。到 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 1800亿元以上。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速、质量提高、结构提升,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会展和科教研发四大中心。到 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1900亿元以上。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经营为特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170亿元以上。

三、全面提升开放和区域合作水平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到 2015年,引进世界 500强企业 30家以上,进出口总额达到 250亿美元以上。同时,接轨省域,携手曲靖、玉溪、楚雄,共建滇中城市经济圈;加强与保山、普洱、临沧等沿边八州市边贸合作,共建国际大通道。接轨国内,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川滇黔十市地州等区域交流合作,共同打造大西南经济圈。接轨国际,主动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孟中印缅次区域、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拓展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及印度洋沿岸国家、地区和友城的交流合作。

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加大以滇池治理为重点的水环境整治,力争到2015年,使滇池水质明显好转,草海、外海平水年份水质稳定达到Ⅴ类水,力争达到Ⅳ类水,35条入滇池河道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水,力争达到Ⅲ类水。加强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到 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47%以上,中心城区及二、三级城镇建成区绿地率均达 4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 45%以上,力争 14个县(市)区 100%创建为国家级生态县(市)区, 80%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标准,创建市级生态村 1000个以上。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到 2015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0年以上。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重点实施 80所乡镇卫生院和 1000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优先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着力完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建立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提高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保障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实施安居保障工程,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廉租住房制度。 昆明市改革建设发展情况(二):工业突破、园区建设、招商引资方面

近年来,特别是从2008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始终将“工业突破、园区建设、招商引资”放在全市经济工作的第一位,以招商引资工作为抓手,持续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年”活动,加快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工业在全市经济工作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园区经济迅猛发展,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县域工业发展加快,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建立了“最严厉的问责制度、最严格的限时办结制度和最严肃的服务承诺制度”,打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三最四低”的投资发展软环境,大力推行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跟踪办、公开办的“五办”作风,最大限度地变管制为放开,变审批为鼓励,变收费为服务,做到主动服务不推诿、协调服务不扯皮、高效服务不拖拉、廉洁服务不设卡,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没有一个与招商引资无关的部门,也没有一个与招商引资无关人员”的工作氛围。

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实施工业突破、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工作,“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始终保持两位数迅速增长,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413.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5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6%,比“十五”年均增速提高2.9个百分点。扶持了一批技术改造项目、新产品开发项目和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培育了一批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截至2010年,累计共有123家企业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实际利用外资从2005年的0.82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0.02亿美元,增长12.2倍;实际引进市外资金从143.4亿元增加到950.32亿元,增长6.63倍。昆明近年来先后获得了“联合国宜居生态城市”、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等殊荣。今年,在全国34个大中城市中,昆明市绿色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三,西部第一,仅次于深圳、海口。

实践证明,工业突破、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是优化经济结构、夯实产业支撑的关键举措,是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培育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富民强市、推动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抓住了工业突破、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的牛鼻子,就抓住了全盘工作的关键点,就能以重点突破之功、收带动全局之效。


昆明市改革建设发展情况(三):绿色发展方面

一、绿色发展与昆明的未来

中国绿色发展指数由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3个指标构成。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建设生态文明、保障生态安全、增强城市生态经济活力为中心,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争创“联合国人居城市奖”和“国家生态城市”“四创两争”工作目标作为抓手,把水环境综合治理摆在绿色发展的首要位置、把构建城乡园林绿化体系作为绿色发展的生态屏障、把培育生态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的有力支撑、把节能减排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手段、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体制机制,争当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排头兵,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

昆明的未来,是要建设成为集湖光山色、滇池景观、春城新姿,融人文景色和自然风光于一体,使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森林式、园林化、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高原湖滨生态城市。

一是要制定扶持绿色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构建绿色经济金融支撑体系,依托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绿色经济集聚区。

二是要以城市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固体废物安全处置及自然生态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市域环境质量,确保我市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不下降。

三是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资源的再生能力,不断促进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

二、生态建设方面。昆明市始终坚持环境立市、生态建市

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是:“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十一五”以来,我市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环保七优先”:在作出发展决策时,优先考虑环境影响;在编制发展规划时,优先编制环保规划;在调整经济结构时,优先发展清洁产业;在建设公共设施时,优先安排环保设施;在新上投资项目时,优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时,优先增加环保开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具体措施上,我市以“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为抓手,紧紧围绕“四创两争”工作,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突出以滇池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一湖两江”流域“全面截污、全面绿化、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整治”工作。

一是狠抓园林绿化,强化生态建设。到“十一五”末,主城和呈贡新区新增绿地5033公顷,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7.92%和41.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5 %。先后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二是注重环境整治,推进“四创两争”,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乡环境卫生;在主城区改造“城中村”,在乡镇开展“六清六建”,提升居住生活环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已通过国家专家组暗访和技术评估,授牌在即;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已通过省考,等待国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正备迎国考;争创“联合国人居奖”和“国家生态市”的工作物质基础已初步具备。三是加强资源利用,转变生产方式。统筹处理好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了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目标;推行“污水、雨水、中水、泔水,和工业垃圾、农业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 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创建成为国家节水型城市。昆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以空气质量为例,“十一五”期间,昆明市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5年均保持100%,优级天数逐年上升。截止今年11月14日,优级天数达到112天,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天,优良的空气质量已成为昆明城市标志性名片。
昆明市改革建设发展情况(四):文化改革发展方面

“十一五”以来,昆明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组织和实施了一批文化产业项目。目前,全市拥有文化产业项目420个,已签约项目315个,协议金额531.67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70.9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71.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80.44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文化改革发展。当前,昆明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打造泛亚文化名城,推动昆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是推动文化单位深化改革。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继续深化已转制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二是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点实施昆明文化传媒中心、昆明泛亚文化艺术中心、市全民健身中心、市民族民俗博物馆、聂耳音乐厅等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到2015年,实现每个县(市)区都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科技馆,每个乡镇(街道)都有文化站,每个村(社区)都有文化活动室。

三是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重点发展具有本土特点和优势的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动漫游戏、印刷包装、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广告会展、艺术培训等产业门类。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11%以上。形成5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骨干文化企业。

四是打造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充分挖掘昆明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集中开发“古滇王国”、“聂耳故乡”、“陆军讲武堂”、“重九起义”、“护国运动”、“一二一运动”、“西南联大”等重要文化元素,着力打造知名文化品牌,以品牌扩大影响、吸引资本、占领市场。

五是拓宽文化交流合作渠道。通过举办大型国际文体交流活动、开展区域学术交流合作、开拓区域文化市场、建设区域文化通道等,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
昆明市改革建设发展情况(五):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方面

昆明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突破性发展民办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迈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到2010年,学前教育在园(班)近18万人,义务教育阶段75万人,高中阶段18万人。

二是普及程度全面提高。全市学前教育入园(班)率87.7%,小学入学率99.8%,初中毛入学率10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5.8%。

三是布局布点调整优化。学前教育覆盖面全面提高,全市幼儿园发展到828所;通过规模办学、合理布局、整合资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缩为1310所,“一师一校”点全面消除,普通高中减少为78所。

四是优质资源明显增加。全市省一级示范幼儿园增加到95所,省部级以上优质中等职业学校达21所,省一级高(完)中从17所增加到25所。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我们着力创新机制体制、多措并举。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供有力保障

我们始终坚持“再难不能难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坚定不移地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与GDP增长同步提高。严格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真正把资金用到学校、用到学生。从今年开始,我们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留相应比例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发展。

二、突出重点难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为此,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重点加强学前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覆盖面。我们将用3年时间,投入3.3亿元,新建幼儿园264所(其中:农村157所),改扩建幼儿园199所(其中:农村182所),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二是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未来5年,我们将在已建成325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的基础上,再投入14亿元,对101所农村中小学实施标准化建设,努力完成全市范围内规模办学和集中办学,使农村中小学配套设施更加齐全,人力资源更加集中,办学效益更加突出。

三是更加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按照“两为主”的要求,我们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充分挖掘潜力,克服困难,确保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目前,我市共有18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读。

四是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今年,在全国省会中心城市中,我们率先颁布了《昆明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目的就是从立法角度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同时,我们通过加大投入,呼吁社会捐赠,使农村贫困学生营养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昆明市改革建设发展情况(六):医疗卫生方面

“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也是全国存在的共性问题。就我的理解和认识,“看病难、看病贵”反映出的主要矛盾:一是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二是医疗总体质量不高,三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这项关乎每一个家庭的民生工程,不断深化卫生领域改革,扩大总量、提高水平,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一、全面推进卫生事业改革,着力提高卫生资源总量和质量

我市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改革,以扩大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提高优质资源比例为重点,全方位推进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我们在实施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发展民营医院和多元化办医、开展执业医师多点执业试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在全国体现出一定的超前性。目前,我市已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04个,床位3.8万张,卫生从业人员4.1万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5.7张、执业医师2.9人。

二、合理规划布局,建立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关键在规划,重点在基层。在规划方面,我们按照人口分布、医疗需求、资源现状,对昆明地区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的布局和功能进行调整,实施区域分类管理,初步实现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合理布局。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在打造出“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础上,着力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水平。硬件建设上,全面解决了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和基本医疗装备,建成36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0个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站。软件建设方面,开展执业医师多点执业、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工程,并加大对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诊疗水平。保障方面,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基层医师津贴制度,在西部城市中率先投入城镇居民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将乡镇卫生院人均经费补助由1万元提高到3.5万元。

三、多措并举,切实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为解决“看病贵”,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由市级财政与予补偿,全市政府举办基层医疗机构百分之百使用基本药物,取消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诊疗次均药费有明显下降。全市卫生院处方药品金额平均下降2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平均下降21.18%;村卫生室平均下降10.6%。二是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近300万农村居民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优惠政策。2010年,全市农村居民参合率98.54%,新农合住院补偿封顶线提高到4万元,住院就医的参合农民达到26.5万人次,共有265.7万人获得新农合补助,其中住院补助114.7万人,补助金额3.4亿元。三是办好惠民医院。在全市20家惠民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三减三免”医疗优待服务,让全市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享有医疗保障。

四、鼓励多元办医,民营医院成为医疗体系重要力量

我们坚持规模办医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标准、高起点的民营医院。加强对民营医院的指导和监管,支持和保护民营医院依法平等参与医疗市场竞争,基本实现了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平等待遇,促进民营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昆明地区民营医院机构数达到128所、资产达到34.7亿元、床位9868张、从业人员10439人,民营医院诊疗数已超过公立医院,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医疗选择。

昆明市改革建设发展情况(七):食品安全方面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乎老百姓生命安全,政府责无旁贷,有义务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的食品环境。昆明市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理念,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一、把握关键,注重环节治理

一是种养殖环节。严把源头关,以查处无证无照生产为重点,对饲料原料生产进行严格抽检把关。经过检验,生猪、蔬菜、水果、生鲜乳合格率均为95%以上。二是生产加工环节。以严打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非法添加为重点,严肃查处违法生产企业。今年以来,共检查食品生产企业3000家(次),查扣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138公斤。三是食品流通环节。以严查无证无照、经销过期有毒食品为重点,加大对农贸市场、超市和粮油市场的检查。今年,取缔无照经营户近1000户,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27户。四是餐饮消费环节。以学校、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点餐饮服务单位为重点,严查使用不合格食品原料和经营劣质食品、劣质食用油等问题。今年,对全市近23000家餐饮单位及学校食堂进行实地调查,共查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案件149起。

二、突出重点,抓好专项整治

针对近期省外发生的“瘦肉精”、“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整治各项措施,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地沟油、“牛肉膏”、熟肉制品、注水牛肉、乳制品等产品专项整治,特别是对食品添加开展了重点整治。在各项专项整治行动中,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3万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超过10万户(次),查扣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1300公斤。

三、健全机制,构建全民防治网络

一是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主题宣传活动,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识别能力。同时,加强企业食品安全意识,培训食品生产经营人员9万余人。二是加强监管网络建设。在全市各县(市)区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稽查机构,并按照辖区实际情况配齐、配强执法人员。全市初步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域的县乡村三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三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向全市公布了各县(市)区及全市19个食品安全成员单位的投诉举报电话,设立举报奖励专项资金,畅通举报投诉渠道。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把食品安全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系统工程,下大力气抓好、抓实。一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弥补食品安全执法及处罚过程中的薄弱点和空白带。同时,健全食品安全标准,杜绝实际工作中食品检测难点和盲区。二是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提高食品监管水平。成立更高层次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办事机构,理顺工作机制体制,全面统筹、督促各职能部门真正形成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合力。整合各方检验检测机构,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检验中心,使各级、各部门能够共享检测资源和监管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检验检测能力。三是形成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全民工程,迫切需要社会各方面参与、支持。我们也号召社会方方面面,运用各种资源渠道,对食品安全进行全方位、无缝隙的监督和检查,共同打造安全无忧的食品环境。
昆明市改革建设发展情况(八):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方面

去年4月以来,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必须要有完善繁荣的金融业发展为支撑”的指示精神,配合跨境人民币结算中心建设,把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做实,通过对昆明市金融业发展现状和打造昆明市金融区的必要性的分析,提出了在主城南市区打造金融CBD的可行性。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金融业发展势头良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力不断增强,存款增长迅速,信贷总量和增幅快速提高,贷款结构更加优化,资产质量不断提高,金融业规模占全省的比重逐步提升。

二是金融招商初显成效。驻昆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昆明市已经成为西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多的省会城市。下一步,多家银行以及券商、保险机构等,也在考虑布局昆明。

三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和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正在成为亚洲重要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金融业被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昆明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在联系南亚、东南亚,促进经济、文化、教育、环保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因此,把昆明市建设成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不仅仅是省委、省政府建设“两强一堡”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是加强云南与南亚、东南亚的金融合作、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

四是滇池泛亚财金货币合作大通道建设高峰会议召开和昆明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挂牌,在全国甚至南亚、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影响,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将带动整个周边产业和贸易的高速发展,成为助推昆明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将成为昆明市的又一张城市名片。五是原有驻昆金融机构总部随着业务规模、产品种类的增长,人员增加和城市的扩张,大部分都有迁建、重置计划。

在看到这些有利条件的同时,一些影响金融业自身发展,对城市更新改造产生影响的问题明显暴露出来。一是昆明市的金融机构分散,缺乏相对集中的金融聚集区,无法发挥金融业的聚集效应;二是支撑金融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包括硬件的基础配套服务设施无法满足现代金融业的需求,软件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滞后无法满足金融业创新发展;三是原市里确定在呈贡建设金融聚集区规划,短期难以实施,驻昆金融机构总部纷纷在主城各个角落寻找办公用地。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昆明市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进而在本轮金融业大发展的城市赛跑中又一次落后于周边的城市。

打造昆明市金融区的必要性: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及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现象日益凸显,通过金融资源与地域条件协调、配置、组合,促成金融产业集中、集聚,实现强大的集聚效应,引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这种影响和效应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产业的集聚最直接的特点是集中交易,集中交易能够提供近距离交流与沟通的便利,大大提高交易效率,提高跨地区支付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跨机构配置的效率,产生金融市场规模效应,规模越大,要素的流动性就越高,就会吸引其他地区的借贷需求、证券交易、要素交易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转移到规模市场中来。

二是金融产业的集聚,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竞争实力的金融机构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密集设置,必然会带来知识、技术等要素的外溢,有利于聚集区内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掌握更加丰富的金融信息,实现信息外溢和知识学习效应。

三是金融产业的集聚,对核心区的经济增长效应明显,通过提供一个巨大的本地金融市场吸引新的行业、新的机构,新的行业发展了、新的机构增多,进一步扩大本地金融市场,又再吸引新的行业、新的机构,如此循环,将增强这一区域的增长动量,成为一个增长中心,这个中心的增长动量将会对周边区域甚至整个城市产生扩散效应。

正是因为金融聚集带来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在现代城市发展和地区市场经济中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关键。伦敦、纽约、法兰克福、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全球和地区金融中心无不例外,我国东部和沿海发达城市,已在几年甚至十多年前就开始着力打造金融聚集区,比如上海的陆家嘴和外滩金融聚集带,北京朝阳的首都国际金融集聚区,南京建邺的金融集聚区等。再看周边,重庆去年底开始建设江北嘴金融城,依托两江新区,欲把江北嘴CBD打造成重庆的金融集聚区;成都在今年7月提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目标是把成都建成全国一流金融服务中心;西安在今年8月提出金融集聚的规划,在浐灞生态区建设金融商务区,计划通过10年的时间,集聚100-130家金融机构和1000家商务机构,成为西安市继西安高新区后,未来一段时间内最强劲的经济增长点。
昆明市改革建设发展情况(九):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 2011年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为124388套。其中,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1500套(户),实物建房112888套,总建筑面积800.47万平方米,总投资253.13亿元。要求年底完成投资额的60%,竣工30%以上。此任务是我市2010年任务的6倍,是“十一五”期间总量的1.5倍。截止10月,全市79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已全部开工,开工率达100%,累计完成投资108亿元,是投资计划的42%。争取到省级以上补助资金27亿,市级财政筹集10亿元,向国家开发银行项目贷款85.19亿元,公积金贷款4.46亿元。 今年任务完成后,连同“十一五”期间建设的82655套保障性住房,将解决20多万户、近70万人口的住房困难问题。“十二五”期间,将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35万套,连同“十一五”期间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可解决43万多户、近150多万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全市城镇人口30%人群的住房困难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2011年,我市保障性住房中实物总建筑面积800.47万平方米,建设总量与“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商品房销售总量886.96万平方米基本持平,随着保障性住房的陆续建成交付使用,对缓解大规模旧城改造带来的被动购房和租房需求,降低居住类房屋价格持续上涨,进一步保持房产价格总体稳定将起到积极作用。
昆明市改革建设发展情况(十):地铁建设方面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复我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项目,在省、市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工程建设全面有序推进,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关心、关注和理解。

其中:地铁1、2号线首期工程,全长42.1公里,概算总投资约231亿元,其中土建投资约62亿元。全线总计25个地下车站、6个高架车站。2010年4月30日1、2号线首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快速推进。截止目前,13个车站主体结构已经完成;12个车站已完成围护结构施工,进入基坑开挖和主体施工阶段;4个高架车站(世纪城站、体育城站、五腊村站、体育城南站)主体结构完工;2个高架车站(小王家营站、龙头村站)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区间隧道18台盾构机下井,15台盾构开始掘进,累计掘进25052.112单延米,占总量的64.26%;累计完成正线铺轨16.013 千米;累计完成土建投资约37.5亿元,占土建投资总额的61.17%。按市委、市政府要求,2012年6月30日,首期工程南段试运营;2012年底,首期工程全线运营。地铁3号线工程。概算总投资约130.6亿元。试验段眠山站、沙沟尾站和西苑立交站于2010年8月份已开工建设。截止目前,西苑立交站、沙沟尾站、眠山站、马街站和小渔村站5个车站主体围护结构已全部结束正进行土方开挖和主体结构施工,石咀出入段线、石咀站、省体育馆站正进行主体围护结构施工,虹桥村站至东部客运站高架区间已完成桩基48根,承台浇注完成2个。太平村站至虹桥村站隧道区间斜井掘进25延长米,完成9根抗滑桩。3号线将于2013年底建成试运营,届时,将实现昆明地铁十字骨干线线网建成运营。

运营筹备情况: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地铁建设和运营总体目标,围绕1、2号线和3号线投入运营的目标要求,昆明轨道交通有限公司采用服务外包模式,与上海申通地铁公司签订了昆明地铁运营合作协议,通过4年服务外包,参与我市地铁初期的运营管理,逐步实现运营管理人才的本地化,上海申通地铁公司派驻管理团队已经到位,截止2011年11月上旬,已招聘员工833人,目前正在开展运营筹备相关工作。质量安全情况:安全是运营企业的生命,昆明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地铁虽没有开通运营,但我们始终坚持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贯穿到地铁运营筹备各项工作中,使其深入人心,让公司员工从未开通运营就牢固树立安全的思想,为今后开通运营奠定良好基础。

首先,在设备方面来说,我们会努力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在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测、维护各个环节加强控制,系统投入使用前请各专业的专家进行安全评估和全面测试,任何一项测试不通过,系统都不能投入使用。

其次,在行车方面,为确保地铁安全运营,我们所有岗位的员工必须通过岗前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另外,我们为确保行车安全,通过采用借鉴、调研的方法,在地铁同行和铁路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并结合我们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安全各项管理制度及各专业的安全管理规程,明确了安全管理的操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安全隐患的检查和整改,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管理责任的连锁和追究,风险评估和危险源控制等,确保地铁行车安全。

第三,在乘客人身安全方面,我们制定了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救援演练,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在6号线、首期工程南段、北段开通前,组织员工对各种预案进行学习,按计划进行演练,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及对事故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同时我们还与昆明市公安局轨道交通分局及消防大队积极联系,在治安、安检、消防、事故处理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共同参与,齐抓共管,通过紧密沟通加强协作,共同确保昆明地铁安全。
昆明市改革建设发展情况(十一):城乡生产生活用水保障方面

今年入汛以来,我市降雨持续偏少,气温连续偏高,土壤墒情下降,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伏旱。截至11月10日统计,全市平均降雨量581mm,比去年同期少198mm。全市库塘蓄水7.24亿m3,比去年同期的11.06亿m3少3.82亿m3;干旱共造成全市15个县(市)区47.1万人、25.4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已启动抗旱应急重大级响应。千方百计增加库塘蓄水。摸清水情,算清水账,制定应急供水保障方案,做到“一城一策、一镇一策、一村一策”。广泛发动群众,通过蓄、引、提、调、抽、截流等措施,增加库塘、小水池、小水窖蓄水,并从其他水库分别向云龙水库、松华坝水库调水400余万 m3。建设抗旱应急水利工程。开工抗旱应急工程138件,完工90件,完成投资4556万元。深入开展节水管理工作。对实行计划用水管理的非居民用水户下调计划用水指标;对实行阶梯水价的居民用水户下调用水基数。对抗旱保供水期间违反节水法规的行为直接按最高处罚额实行处罚。同时,严格贯彻执行节水“三同时”(节水措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充分利用再生水替代自来水作为景观用水和园林绿化浇灌。目前,全市共投入抗旱人数32.8万人,投入中央、省、市、县抗旱资金9404.77万元,完成抗旱浇灌面积40.8万亩,临时解决47.4万人、25.5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针对目前仍在持续的旱情,呼吁广大市民立即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每一滴水,养成计划用水、节约用水、重复用水的良好习惯,反对和杜绝浪费,为抗旱救灾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