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线器的主要功能:14为学生成长创设优质的教育生态环境——对话武际成校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9:53:36

为学生成长创设优质的教育生态环境——对话武际成校长

 

陶继新 武际成/文



   编者按:四年前,陶继新先生采访潍坊八中武际成校长的时候,感受最深的就是他是一个读书人。他办公室里的书架上,放满了很多颇有品位的书籍。随便翻阅,竟然多有他随手写下的读书感想和选编的美文集锦,甚至如陶继新先生近几年所写的作品,他几乎都一一作了批注,而且深得其中的要旨。正是因为一直与书相伴,武际成的管理中,几乎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影子”。所以,陶继新先生感到,他是遇到了一个文友,一个用文化诠释教育管理的校长。近日,通过QQ,陶继新先生就与这个有过四年文化交情的朋友,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武际成,1956年出生,山东潍坊人;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1976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山东省潍坊第八中学校长、书记。
   在长期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武际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精细管理、注重养成,以明确系统的办学理念指导办学实践,其经验多次在省、市、区范围内推介。目前,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已有专著《我的办学思考与探索》《朴实中的深刻》出版发行。
   武际成曾荣获潍坊市首届十佳校长、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教育科研杰出校长等称号,获得潍坊市政府第三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角色定位——做个知书达理的校长


   【武际成】关于校长角色的定位,近年来大家见仁见智,想想也都在情理之中。前些天,我外出做了个题目叫《做个知书达理的教师》的报告。我总在想,“知书达理”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也可以作为校长最基本的角色定位。校长要喜欢读点书,善于读点书,知道书上要求我们怎么去做,怎么去办学?这可以看成是“知书”。关于“达理”,我给予它三层意思:一是要通达社会伦理道德和校长职业操守,简称为“伦理”;二是要明白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简称为“法理”;三是要懂得按照教育规律去办学,简称为“事理”。所以,我觉得做一个校长,“知书达理”是最基本的定位。
   【陶继新】您对“知书达理”的诠释很有道理。学校是文化的圣地,校长则是这方圣地的形象代言人。校长只有通过读书,特别是经典诵读,言谈举止之中才能透视出文化的气息。知书的目的,则是达理。好的作品中大都流淌着真善美,作者从心灵层面与书中的作者对接之后,其思想品格就会无形之中得以提升。一个优秀的校长,既应当是优秀的守法公民,还应当是教育法律上的精通者,不然,就会在不经意间触动法的红线而遭至失败。规律不只是教育法规,还有教育行走之道。如果离道而行,即使当下取得一点成绩,其后也会遭到惨败。
   【武际成】要做到“知书达理”,校长就要善于通过一个个“学习、思考、践行”的循环往复,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办学的效益和水平。“学习、思考、践行”是一个人不断前行的周期,只有不断总结和提升,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才会迅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如此,作为校长更应当如此。
   【陶继新】“学习、思考、践行”是三位一体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陶行知则主张知行合一。脱离了实践,所有的学与思都会成为空中楼阁。不过,这里面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学习不等于一般化地阅读报刊图书,而应当直抵上层,因为当下可供阅读的东西太多,有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如果不是读好的作品,就有可能误入歧途。思考也不是泛泛地思考,而应当深入下去,特别是要与教育的现实结合起来,所以就有了践行。邓小平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不管想象得多么美好,如果在实践中行之不通,就没有了价值。正是学习、思考与践行的循环往复,才有了校长一次又一次的认识与实践上的飞跃,才有了学校一次又一次的发展。
   【武际成】我非常崇尚您“取法乎上”读经典的见解,也受益匪浅。在读经典时,不时有种找到活水源头的感觉,心里顿时兴奋异常,清爽无比,那种感觉才是读书人的真正享受,人文修养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起来。
   【陶继新】是啊!阅读经典,就等于向世界大量索取智慧与思想。我们正是在一天又一天地听这些未曾谋面的大师的“课”的过程中,才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人格与文化品位的。
   【武际成】关于办教育,我信奉老教育家安文铸的话:“教育是一个长周期、迟效益的社会活动,经不住忽左忽右、时东时西的折腾。回顾历史,我们有着痛心的教训。”办学中,善于按教育规律去办事,就会少些失误,多些成效;给现行者些教益,给未来者些财富。现在中国办教育的人,还有许多静不下心来,潜不下心去,致使当今的教育仍很浮躁。我们必须善于从历史上吸取教训,特别是当今的校长。
   【陶继新】老子说:“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浮躁的结果,失去的是教育的本质的东西。人也是这样,大凡追求名利的人,心灵多已喧嚣起来,试图“立竿见影”,妄想马到成功,到后来大多虎头蛇尾,甚至以失败告终。而急功近利的结果,使得原本是长期效益的教育,也变成了短平快的豆腐渣工程。更为可怕的是,孩子成了这一工程的牺牲品。我甚至认为,这样的人是有点丧了良心的。
   规律之中是有“道”可循的,离开了“道”的内在支撑,教育就会出现大的问题。而依“道”而行,就会对于人们孜孜以求的成果不求自得。办学中校长寻“道”是非常重要的。依“道”而行,是学生、教师、学校之大幸,也应该是校长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武际成】非常赞同您的观点。一个人如果不知对错而去做,错了还可原谅;如果明明知道错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仍然去做,就是欺世盗名,真是“有点丧了良心的”。
   【陶继新】人人都会犯错误,只要“不贰过”就不能为过。如果明知不对但却一意孤行,则是错上加错。特别是由于这种错误而贻误了生命的成长,无异于作恶犯罪。从这个意义上说,校长的职业道德感是一所学校能否健康发展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也是其人格高下的试金石。


   办学理念——构建全校上下共同的愿景


   【武际成】创建学习型组织,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团队的共同愿景,在学校就是师生的共同愿景。多年的办学使我体验到:办学理念,就是为学校所有的人构建一个共同愿景,让大家向着同一目标不断前行。这样去认识办学理念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陶继新】愿景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根据师生发展需求实际而勾画出来的一道特别的风景。好的学校发展愿景是对师生的一种美丽的“诱惑”,从而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之去奋斗。 
   【武际成】2004年5月15日,潍坊市教育局在潍坊八中举办了“潍坊市首届中小学校长论坛”,专题研究潍坊八中系列办学理念,在当时还属先行,引起了轰动。我当时就想:办学中总要给师生们一个前进的方向,并昭示师生们怎样抵达目标。这就是理念,这就是愿景,这就是一个学校最不同于其他学校之所在。
   【陶继新】愿景不是随便可以移植的,它有“这一个”的个性特点,其间蕴含着这所学校的校长智慧与教师期待。
   【武际成】正是这样,我们才将潍坊八中的基本办学理念界定为:“堂堂正正做人,圆圆满满治学”。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与践行,我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就两件事,一是明确怎样做人,二是明确怎样做学问。做人的高境界是“堂堂正正”,做学问的高境界则是“圆圆满满”。
   【陶继新】“堂堂正正做人,圆圆满满治学”这一富有个性特色的愿景,反映了师生的共同心声,有了您的超越别人的智慧与思想,美好而又可以抵达。
   【武际成】潍坊八中的系列办学理念,围绕的中心是人,是以人为本。如果说,“堂堂正正”、“圆圆满满”还太概括、太概念化,那我们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是:“主动、健康、全面发展”。因为“让我们每个人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
   【陶继新】主动才有自我发展的动力,但如果主动与健全的人格相悖而行,就会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健康才有生命的根基,但如果只是关注外在身体的健康而忽略内在心理的和谐,就可能因为心理问题而外在的健康也不复存在;全面才有和谐的发展,但如果没有这种协调,就可能因为某个方面不发展而使平衡失调,破坏了和谐之美。
   【武际成】潍坊八中的校训是“诚信恒远”,这是我们的重要理念之一。校训如同一所学校的眼睛,它规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确定了学校的教育目标。诚信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道德行为,既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集体的生存之基。诚信如同生活中的水和空气,有它不觉得珍惜,没它将寸步难行。我们之所以将“恒”纳入校训中,因为“人而无恒,终生一无所成”。“恒”是通向人生目标的“舟”和“车”,没有它,什么目标也实现不了。
   【陶继新】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的,缺失了诚信,就失去了人之生存于世的基础。“恒远”也很重要,一个人没有恒心,没有远大的目标,就会知难而退、浅尝辄止。很多人在遭遇困难的时候,往往中途停止了前行的脚步;其实,这时也许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远了。但由于没能跨越这短短的一步,却失去了走向成功殿堂的心灵愉悦。而且由于一次又一次地在中道而退,几乎一直享受不到成功的鼓励。这样,还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式,凡事都难成功,凡事都不会带来愉快。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给人带来的不只是事业上的不顺,还有心境上的沮丧。
   如果说“诚信”是从道德层面讲的话,“恒远”则是从意志方面说的。只有两者的融合,才能锻造出人格品质健全的人。
   【武际成】如您所说,学校教育必须将学生健全的人格放在首位。我们学校的校园主题雕塑是自己立意设计的“方圆”,直接点的意思就是“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更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个性与社会性的结合点,才是我们应当把握的“度”。我个人认为:学校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应当重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陶继新】中国人的规则意识较差,而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却是越来越讲究规则,不然,就无法在这个地球上立足。我们的孩子,将来是要走向世界的,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矩,就得不到世界的认可。我们主张张扬学生的个性,可是,这并不是说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为所欲为。我们到一些发达国家看看,在公众场合人们多是小声地谈话,而不是大声喧哗,这也是一种文明的标志。其实,中国古代就特别重视规矩,一些礼仪之中就有言行的规矩。孔子“食不语,寝不言”等名言,就是讲的文明规则。


   大教育观——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武际成】我总认为,办学要千方百计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也就是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我叫它作“大教育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也是必须要去做的,这比什么都重要。教育对于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我赞成这样的观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陶继新】学生的潜能之大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可是,为什么很多孩子的潜能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自主、自由探索的空间太少了,特别是缺少持续不断的优质的心理暗示,即没有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您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武际成】做得很不够,只是向这方面积极努力。有种“泡菜水理论”认为,南方人吃的泡菜,兑制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腌制出来的萝卜、白菜等泡菜的味道。这里讲的就是“大环境”、“大氛围”对个体的决定性影响。实际上,办学校追求的就是一种良好氛围,良好氛围是无价之宝。
   【陶继新】氛围虽然无形,却有着一种滴水穿石的特别力量。犹如春天的“小雨”,虽然“细无声”,却点点滴滴渗透到了“大地”之中。生长在其上的万千物种,也就全部吸吮了雨之精华。
   【武际成】正是有了良好的氛围,才有了学生规范的共性和鲜明的个性,才有了这学校与那学校的不同。
   作为校长,在办学中要善于从宏观着眼去思考教育的问题。怎样才会更有利于“全体”和“全面”?怎样才会更有利于学生、教师和学校?不能只局限在一个个的点上去思考问题。“点”的思考不如“线”的思考,“线”的思考又不如“面”的思考,“面”的思考远不及“体”的思考。校长要时常有这种“立体思考”才行。
   “大教育观”就是要把教育“想大”、“做大”。当然这要符合教育的规律和法规的要求。我给“大教育观”注入了三个意思:一是指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变一切因素为办学之用。二是指要全面盘活学校的教育资源,如:人、财、物、时空、信息等各个方面的资源。三是指要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求知风气和人际环境。
   【陶继新】的确是“大”!但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这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校长首先要有这种大的教育观念与大的教育思路,否则,就只能在“小”圈子里转来转去;二是需要强烈的责任感,不然,就不会如此费心费力去做这些与校长升迁无关的“份外”之事;三是校长需要思想与智慧,不然,即使想做这些事情也力不从心。
   【武际成】我认为,“氛围”实际就是种文化,是办学办到相当程度之后,沉淀和积累下来的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那么,校长对学校的引领,我觉得,首先就是种文化的引领。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学校深层次建设的结果,是校长苦心经营学校的结果。
   【陶继新】“氛围”当然是文化。文化在显性与隐性两个方面构成一种氛围,无时不对师生产生着影响。而这种氛围的形成,与校长的思想文化品格关系特别密切。优秀的校长会形成优质的文化氛围,不好的校长会形成劣质的文化环境。
   【武际成】办学这些年来,我所负责的学校一开始多是普普通通的中小学,但我总是千方百计地运用现有条件,努力营造出使教师、学生和学校健康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所在学校的办学业绩也得到了社会和同行们的认可。
   【陶继新】将普通学校办出特色是比较困难的,可是,您做到了。这更可以看出您的不同寻常之处。当然,您为此付出了比一般校长更多的努力;不过,也收获了比一般校长更多的成果。
   【武际成】过奖了。普通学校省去了许多应酬,从这个角度看,倒有了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可以静下心来学习点东西,思考点问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与追求。
   【陶继新】必要的应酬还是需要的,可是,如果沉醉其中,特别是以此为主、以此为乐,便游离了校长的治校方向。其实,您就是到了那些岗位,您对应酬也会适可而止的。因为您知道孰重孰轻,您不会改变自己生命的行走方向的。
   事有急缓大小,校长工作中就要有取有舍。您取的是那些对师生成长关系重大的事情,舍的是那些与之无关的烦琐事务。


   养成教育——追求最佳的教育方式


   【武际成】我认为,一切良好的教育方式都具有共同性,都能促进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挥,都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我觉得:养成教育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贴近中国教育当下的现实,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

   养成教育是中外教育家们的共识,它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
   【陶继新】养成教育是一个慢功夫,也是一个惠及学生一生的大工程。
   【武际成】实施养成教育就像一篇好的文章,是“人人胸中有,个个笔下无”。养成教育的内容再平常不过,扎扎实实去做就行,不用挖空心思地出主意想办法,实施起来也没有大的难度,说难就难在由设想到真正养成习惯的这个过程当中。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学生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更是强调:“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是要培养人良好的习惯。”
   【陶继新】人人都知道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可是,有的人在孩子的习惯养成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收效却不特别明显。这说明习惯的养成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武际成】潍坊八中坚持推行养成教育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得到了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2003年4月,《潍坊日报》整版及《现代教育导报》都以《高扬养成教育的旗帜》为题,全面报道了潍坊八中养成教育的事迹。2009年4月27日,潍城区教育局、潍坊市教育局组织召开“潍坊八中养成教育推介会",全面推介了潍坊八中养成教育的成功经验,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马建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处原处长孙学策等都参加了会议,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有针对性的点评。这可看成是潍坊八中实施养成教育阶段性总结。
   概括地说,潍坊八中推行养成教育的做法就两个方面:一是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养成方法,或称“管理体系”;二是全面落实“严、细、实、恒”的基本要求,或称“管理方针”。
   【陶继新】“全员、全程、全方位”说明人人时时处处都在进行养成教育;“严、细、实、恒”反映了你们养成教育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要落地有声,而绝非空洞说教。
   【武际成】“全员”一是指学校要对全体学生负责,面向全体学生推行养成教育,二是全校人人参与其中,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全程”一是指学校管理措施的全过程,二是指师生在校工作、学习的全过程。“全方位”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指工作要横到边、竖到底,全覆盖、无缝隙。养成教育的全方位主要是指对学校办学资源的全面利用,办学环境的全面优化,教育教学内容的全面丰富。
   【陶继新】全员参与,就会形成一个养成教育的团队。身处其中的任何一员,在养成教育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都会被这个团队中的人员发现,同时,也会得到这个团队的帮助。这就形成了一个养成教育的大环境。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一种“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良好习惯养成的氛围。即使在习惯方面有点问题的学生,也会在这个大环境中被“赤化”,而逐渐养成好的习惯。全程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就要在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养成教育。
   【武际成】实施养成教育,只有“严、细、实、恒”,才能求得真成效。我们要求的“严”,立足点是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严格的按规律办事,是严谨的治学作风,是严肃的人生态度。“细”即从细节中引发大思考,从细小处发现大道理,从细微处养成大习惯。“实”即学校设定的养成教育目标实实在在,具有可操作性。“恒”就是要坚持到底,义无反顾地做下去,真正将落实进行到底。在养成教育上,既不能搞“高、大、全”,更不要搞“假、大、空”。
   【陶继新】“严”并非无情,恰恰相反,正是由于真爱学生,才有了严格要求。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也。当下养成教育的一大弊端是假大空,学生对于这样的教育早已心怀抵触;而“实”则将养成教育与现实结合起来,与学生的一言一行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不但不会反感,还能将良好的习惯落地生根。由于习惯养成具有长期性甚至反复性特点,“恒”心就成了养成教育的必然要求。不然,即使一时养成了好的习惯,也会前功尽弃。
   【武际成】对,“严”并非无情。“严”的立足点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就是使学生得到主动、健康、全面的发展。
   潍坊八中办学的座右铭是“从细从严,致高致远”。这里的“细”就出自老子的这段话。我们的办学,特别是搞养成教育必须从细微处入手,踏踏实实地做下去,才会有成效。
   【陶继新】“从细从严”的目的是“致高致远”。我们希望学生有一个高远的目标,可是,这个目标不是悬在太空的星月,而是通过努力可以抵达的理想彼岸。没有前者,就不可能行至后者的境界;没有后者,前者的努力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武际成】在潍坊八中推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在管理层面上,我们还提出并推行了“无死角管理”。我们要求消除校容校貌管理中的硬死角,消除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软死角;消除备课、作业批改中的明显死角,消除每个人事业心、责任感方面的内隐死角。从办学的实践看,养成教育的成效随着“无死角管理”的推行,越来越好。
   【陶继新】特别欣赏您在消除软死角和内隐死角方面的“无死角管理”。因为明摆着的死角容易发现也容易清除,而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死角却往往被人忽略,也非常难以清除。而这些地方恰恰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所在。
   【武际成】办学中,实施养成教育就是在优化学校这方育人的土地,就像种田使农家肥,不是使化肥。只要学校这块土壤优化了、肥沃了,不管是引进的种子还是自己的种子都会在这里茁壮地成长起来。

  【陶继新】您的这个比喻相当贴切。我当过10年农民,深得种地的要道。化肥可以使庄稼快速成长,也可以使田地板结,为后来的丰收埋下隐患;农家肥没有化肥的“快速反应”,却可以使土质逐渐优化,为此后庄稼的成长存下养料。学校犹如一片土地,教师就像农民,学生恰似庄稼。好的农民不求速成,却求土质不断优化,即不断地施以“农家肥料”,这样,庄稼就会因为土质的越来越优化而变得果实累累。

   【武际成】良好习惯是可以相互迁移的。一个人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有可能放大甚至迁移,最终影响他的一生,使其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学校良好的风气,也会放大或迁移,最终影响办学的质量,形成办学的个性特色。
   【陶继新】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又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比如一个意志品质比较好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大多都有着良好的表现。良好习惯的相互转化,使得学生在各个方面都会进入到理想的状态。


   大质量观——办学者教育价值的追求


   【武际成】“教育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这句话千真万确。办教育同做任何事情一样,都要追求质量。“向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胜利,但如果不能向他们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那不过是空洞的胜利”(2000年联合国《全民教育行动纲领》)。问题是我们如何界定这个质量。我们应该把“教育教学质量”放大去看、去认识。我的“大质量观”认为:教育教学高质量既含有学科教学的好成绩,又含有教育教学活动的好位次,更有办学的高效益与高水平,也就是学校育人的高质量。校长办学要善于让教师得到专业发展,让学生得到主动、健康、全面的发展,让学校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应有之义。
   【陶继新】您的“大质量观”着眼于育人的高质量,而不是只盯着考试的成绩,这无疑是需要眼光与胆识的。教育的最为本质的功能应当是育人,我曾为《联合日报》开了一个《读<论语>,学做人》的系列讲座,其中就特别讲到了孔子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修身做人,所以才有了他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学总纲。
   【武际成】我曾说过,校长办学到底如何评价他?最终还要看学校增值了没有,增值了多少?学校的增值一方面是外延的扩大,但更重要的是内涵的提升。后者相对前者是办学的真功夫。
   【陶继新】是的,学校升值与否,主要不是看其盖了多少高楼大厦,而是要看师生的生命质量提升了多少,特别是他们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我走访的时候发现,你们学校教师与学生的精神状态特别好,那种快乐、向上的态势,给人一种自然幸福的感觉。相信这种状态影响到的不只是当下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更有未来的生命走向。
   【武际成】多谢您的肯定与褒奖。我也为我们的师生感到高兴。他们的这种状态可能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教育生态环境、教育方式以及教育价值追求密不可分。

  我坚持认为: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春播秋收有其规律,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生产线上走下来的产品。对于这一点,现在还有许多人不理解。说教育是农业,还有个意思,它必须依时而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那么多的“风暴”和“奇迹”,更不可能出现一个又一个的“神话”。
   【陶继新】教育之所以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是因为教师是“农民”而不是“工人”。工人可以不含感情地制作出许多没有生命声响的产品;农民却要培育出不断生长的生命体——庄稼。农民对其精心呵护,让“庄稼”自己更好地生长,而不是代其生长。大凡在教学上取得突破进展的教师,都成了这类懂得庄稼生长意义的“农民”。他们虽然特别爱自己的学生,但却让学生走进了一个自由自主而又自我成长的、优质的沃土之中。
   您在收获成功的时候,也实现了自己的生命成长,您的高层次的阅读与教育实践,为您积累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资产。这笔“资产”虽非人们常说的有价证券,可是,它却有着任何有价证券无法比拟的价值。因为,它使您的生命进入到了一个特别优质的状态。
   【武际成】办学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有机联系的过程,校长不能只把眼睛机械地盯在某一方面的工作上(包括教学),而要放眼全局,并能分轻重缓急地处理好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要像农民那样计划耕耘与收获,追求办学的真正内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办学的高效益与高质量。
   【陶继新】内涵发展才能使学校拥有不竭的生命动力。内涵的核心是什么,是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并没有多么好的教学场所,更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在周游列国期间,甚至是教无定所。那批学生,却跟着他一走就是14年。可是,不但孔子本人成了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很多弟子,也成了人格高尚、学养深厚的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