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log音乐插件:中国中医药报社数字报刊平台\'p\;'l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37:25
张学文“四象学说”探析(上)□ 刘绪银 湖南省新邵县中医院 李向荣 湖南省中医院

  《周易·系辞》云:“是故易也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像,相似之谓也。”取类比象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启发思路、提供线索、触类旁通的作用,许多科学发明就是借助于取类比象法发现的。象思维是中医最基本的思维,中医学的许多概念、理论就是取类比象的结果,如藏象、脉象、舌象。笔者老师张学文教授,先后任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急症协作组副组长、组长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急症协作组组长。他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和取类比象思维方法,将急危重症概括为“风、毒、闭、脱”四象。

  四象的内涵

  风象

  急危重症古称为暴病、暴疾、卒病、恶病,暴有强大而突然、又猛又急、凶恶等义,卒有突然、死亡之义,恶有凶、害之义,可见急危重疾病是指发病突然、变化迅速、病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一类疾病。古代认为暴病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孙思邈《千金要方》云:“诸急卒疾多是风。”张师继承此说,认为急危重疾病具风象。

  一是外感性危重症常由风邪统帅外邪侵淫所致,所谓“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骨空论》);“风为百病之长”(《素问·风论》)。外感急危重症初起表现为发热、出汗、头痛、鼻塞流涕,称为风邪袭表;若喉痒、咳嗽咯痰、胸闷气急喘息称为风邪束肺,恶寒无汗、口不渴或关节疼痛称为风寒,发热、咽喉红肿疼痛称为风热,春季传染性疾病称为风温,外感引起的水肿称为风水、肾风等。

  二是急危重症常变化迅速多端,所谓“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

  三是急危重症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所致者常出现头目、肢体动摇不定的证候,如头目昏眩、震颤、四肢抽搐、肌肉痉挛、角弓反张颈等风动之候,所谓“风胜则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故古代将突然受伤后因外感邪气所致的以阵发性颈项脊背强直、角弓反张、口噤不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称为破伤风;将卒然倒下、肢体抽搐、不胜人事的癫痫称为羊羔痫风或羊痫风;将暑季表现为高热、嗜睡、痉厥、抽搐疾病称为暑风;将疾病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痉挛、抽搐、震颤称为动风。

  四是急危重疾病常出现脑部症状,如头痛、神志改变、眩晕,所谓风性轻扬上浮,“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风论》)。

  五是危重疾病到了后期常出现大汗淋漓、身寒的表现,亦是风性开泄之象,《素问·风论》云:“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泄风之状,多汗。” 

  毒象

  《说文》:“毒,厚也。”《辞源》“毒”有三义:一是,恶也,害也;二是痛也,苦也;三是物之能害人者皆曰毒。张师认为凡对机体有严重损害,使人感到痛苦的致病因素都是毒邪,分为外毒和内毒。

  外毒分二类:一是六淫之邪聚集偏亢即成毒,诚如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素问》不仅有寒毒、热毒、湿毒、燥毒之认识,而且认识到瘟疫与毒气相关,《刺痛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避其毒气。”后世对于属于现代传染病的外感温热瘟疫病的病因基本上也是从毒立论,王叔和《脉经》认为“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外台秘要》引《小品方》云:“天行瘟疫,是毒病之气。”二是毒物,凡物之性偏亢则成毒,如药毒、有毒食物,葛洪《肘后救卒方》提出了许多动植物之毒,如“药毒”、“饮食诸毒”、“狂犬咬毒”、“青蛙蝮兀众蛇毒”、“溪毒”、“沙虱毒”、“射工水弩毒”、“熊虎爪牙所伤毒”等。

  内毒是气血败坏和痰湿蕴所化生的毒。毒邪致病常急性发病、变化迅速、病情严重,既可直中,又可随经脉流窜损伤藏腑、筋骨、肌腠,常与气血搏结,导致气机闭阻、气血败坏,临床常表现为疮疡、肿痛、发热、出血、斑疹、谵妄神昏。由于毒邪致病迅速、害人严重,故古代对于许多急性危重疾病常冠以“毒”之名,如中毒、丹毒、疮疡肿毒、蛊毒。

  闭象

  闭,闭阻也,指气机闭阻。《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内在形式,因此,气机闭阻是急危重症的重要病理基础。

  气机闭阻可以引起多种病理变化,一则阴阳气血升降反常,气血逆乱,危及生命,《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复返则死。”二则气不行血,导致血脉瘀阻,不通则痛,如头痛、心痛、腹痛、肢体疼痛麻木或四肢不遂。三则气机郁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机巧不利,气不行津,津液不布,导致痰湿、水湿内生,痰湿又可阻滞气机,加重病情,在上者表现为头昏眩晕、神志昏迷、言语不清或语涩不利、呼吸困难,呕吐、胸满闷喘促,在下者表现为腹胀、腹泻或二便不通、下肢水肿。

  脱象

  脱,一是解脱,含离决之义,指阴阳气血不相交接,通常导致厥逆,表现为突然昏仆,四肢厥冷,脉细急促。《素问·大奇论》云:“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伤寒论·厥阴篇》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二是脱落、脱失,含衰竭之义,指藏腑阴阳气血津液衰竭。《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绝。”临床上脱象通常表现为大汗淋漓,呼吸微弱,二便失禁,精神萎靡或昏溃,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

  张师认为在急危重病证的病理演变过程中,风、毒、闭、脱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交织在一起。外风帅诸邪毒内侵,既可损伤气机,导致气机郁闭;又可耗损藏腑阴阳气血,使阴阳气血离决、衰竭;还可与气血津液搏结,使气血津液败坏,酿生内毒。藏腑失调,既可阴阳气血失调,导致风从内生和阴阳离决,又可因生化不足而阴阳气血衰竭,还可因藏腑气机不利而津液不布、气血瘀滞而痰浊瘀血内生,痰浊瘀血蕴久则化热生风酿毒。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则病情进一步加重,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