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shing up是什么意思:乐记第十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16:22

乐记第十九

【题解】

郑玄说:“名曰《乐(yue月)记》者,以其记乐之义。”这里的“乐”,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在内。据孔颖达说,《乐记》由十一篇组成。这十一篇的名称和次序是:《乐本》。《乐论》、《乐礼》、《乐施》、《乐言》、《乐象》、《乐情》、《魏文侯》、《宾牟贾》、《乐化》、《师乙》。《乐记》的作者,沈约和张守节都认为是七十子之弟子公孙尼子,未知所据。《荀子》、《吕氏春秋》二书中的论乐之言,多与本篇相同,足见其来有自。《史记》中的《乐书》乃褚少孙所补,内容基本上与《乐记》同,但十一篇的名称、次序有异。当代学者认为,《乐记》可能是荀子学派的著作,成书当在荀子之后。《乐记》是反映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代表作,它系统地阐

发了儒家关于乐的一系列思想:乐的产生原因,

与礼的相辅相成关系,乐与和的关系,等等。的理论意义,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乐的社会功能,乐凡此,都具有重要

【原文】

凡音之起①,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旎③,谓之乐

物使之然也。感变成方②,谓之。

【注释】

①音:郑玄说:“宫、商、角、微、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下文又说:“声成文,谓之音。”孔颖达说:“音,即今之歌曲也。”可知音与声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②方:谓规律、规则。

③干戚:盾和斧。跳武舞时所执道具。羽旎:堆羽和族牛尾。跳文舞时所执道具。

【译文】

大凡音的产生,都是出于人类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人类思想感情的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声非一种,其中有同有异。同声相应,异声相杂,于是产生错综变化。把这种错综变化的声按照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来,就叫做歌曲。心文些歌曲按照顺序加以演奏,再加上武舞和文舞,这就叫做乐。

【原文】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其喜心感者,其声憔以杀①;其乐心感者,其声啤以缓②;其者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非性也,道其刑政全心,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乐以和其声③,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注释】

①  憔(jiao交)以杀(shai晒)

②  啤(ch6n产):宽裕。

③  声:《说苑·修文》作“性”,

④  焦急而短促。杀,衰减。今译从之。

【译文】

从以上可知,所谓“乐”,是由音所构成的,而其本源乃在于人心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所以,人心有了悲哀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焦急而短促;人心有了快乐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宽裕而舒缓;人心有了喜悦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开朗而轻快;人心有了愤怒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粗犷而严厉;人心有了崇敬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正直而端方;人心有了爱慕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温和而柔顺。这六种声音并非人们的内心原来就有,而是人们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影响才造成的。所以古代圣王十分注意能够影响人心的外界事物:用礼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乐来调和人们的性情,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做坏事。用礼、用乐、用政令、用刑罚,手段虽然不同,但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要统一民心而实现天下大治。

【原文】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舌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译文】

凡音,皆出于人心。感情激动于心,所以就表现为声。把声组成动听的曲调,就叫做音。所以太平盛世的音,其曲调安详而欢乐,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和谐;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当时政治的紊乱渗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深沉,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困苦。由此看来,声音和政治是相通的:有什么样的政治就有什么样的声音。

【原文】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微为事,羽为物①。五者不乱,则无沽惹之音矣②。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财破③,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徽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材匾。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④。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⑤,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淮上之音⑥,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注释】

①官为君五句:郑玄注云:“凡声,浊者尊,清者卑。”宫声最浊,故为君;商声次浊,故为臣;角声半清半浊,故为民;微声次清,故为事;羽声最清,故为物。

②沽惹(zhan zhi詹制):败坏,不和谐。

③破(b了璧):倾斜。

④慢:混乱到无以复加。

⑤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由于不同于正统的雅乐,所以被斥为乱世之音。本篇后文还要谈到。

⑥桑间淮上之音:桑间是地名,在淮水之旁。传说殷封王令师延制了一套靡靡之乐,不久国亡,师延也在桑间的淮水上投河自杀。后来卫灵公和师涓经过桑间,深夜里听到蹼水上飘着的音乐,就把它默记于心。到了晋国,师涓为晋平公演奏这一套曲子,师旷不等他奏完,就说:“这是亡国之音呀!你一定是从桑间泼上听来的吧。”今多用为靡靡之音的代称。

【译文】

宫声代表君,商声代表臣,角声代表民,微声代表事,羽声代表物。如果这五声不乱,就不会出现不和谐的曲调。如果宫声混乱则其音散漫,象征着国君的骄悠;商声混乱则其音不正,象征着官员的腐败;角声混乱则其音忧伤,象征着百姓的不满;徽声混乱则其音悲哀,象征着百姓的摇役太重;羽声混乱则其音危急,象征着物资匾乏。如果五声皆乱,秩序荡然,那就会奏出所谓的慢音。到了这一地步,国家的灭亡也就不剩几天了。郑、卫之音,属于乱世之音,接近于慢音了。桑间蹼上之音,属于亡国之音,它反映了国家政治的极端混乱,老百姓的流离失所,统治者的欺上瞒下自私自利而不可救药。

【原文】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①,非致味也②。《清庙》之瑟③,朱弦而疏越④,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⑤,尚玄酒而姐腥鱼⑥,大羹不和⑦,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娱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注释】

①食(s【四)飨:也就是下文的“大飨”,统指宗庙拾祭。②致:极也。

③《清庙》:《诗经‘周颂》篇名,是周人祭祀文王时的乐歌。

④朱弦:用煮过的朱丝做的弦。煮过以后,弦声就浊。疏越:越是瑟底小孔。小孔稀疏则发声迟钝。

⑤大飨:见注①。

⑥玄酒:即水。详《礼运》注。

⑦大(tai太)羹:祭祀用的肉汁。

【译文】

凡音,都是出于人心。而比音高级的乐,则是与社会伦理相通的。所以懂得声而不懂得音为何物的,那是禽兽;懂得音而不懂得牙为何物的,那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君子才能从辨别声而进而懂得音,从辨别音而进而懂得乐,从辨别乐而进而懂得政事,于是就有了一整套的治国方法。所以,对于不懂得声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音;对于不懂得音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乐。懂得乐的人也就近乎懂得礼了。礼乐都能够懂得,那就叫做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所以,无论多么隆重的乐,并不是为了极尽听觉上的享受;无论多么盛大的食飨之礼,并不是为了极尽味觉上的享受。举例来说,演奏((清庙》乐章所用的瑟,上面是朱色丝弦,下边是稀疏的孔,奏出的声音并不是多么悦耳,一个人领头唱,只有三个人应和,其目的显然不在于追求动听。又如大飨之礼,以水代酒而且放在前列,盘子里放的是生肉生鱼,肉汁也不加任何调料,其目的显然也不在于追求好吃。由此看来,古先圣王制礼作乐,其目的并不是要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享受,而是要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原文】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①。物至知知②,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气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④,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异⑤,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⑥,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⑦。

【注释】

①欲:《史记·乐书》作“颂”。俞抛说“颂”是“容”的借字,作乡此刀认““动”解

②知知:上“知”同“智”,作心智讲。下“知”作交接讲。

③天理:天性。

④淫佚(yi佚):纵欲放荡。

⑤冠笋:见《内则》。

⑥射:谓乡射礼。详《仪礼.乡射礼》。乡:谓乡饮酒礼。详本书饮酒义》及《仪礼·乡饮酒礼》。食飨:谓设宴招待宾客。

⑦则王道备矣:从“凡音之起”至此句、是《乐本》篇。孔颖达说:章备论音声起于人心,故名《乐本》。”

【译文】

人生下来是好静的,这是先天赋于的本性。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变为好动,这是本性受到了引诱。人的认识和外界事物相交接,就会表现为两种态度:喜好或厌恶。喜好或厌恶的态度如果从人的自身得不到节制,再加上对于外界事物的引诱不能自我反省和正确对待,那么人的天性就会完全丧失。本来外界事物就在不断地影响着人,如果再加上人在主观上对自己的好恶反应不加限制,那就等于外界事物和人一接触就把人完全征服了。人被外界事物完全征服,就等于人的天性完全丧失,放纵人欲。人到了这一地步,就会产生犯上作乱欺诈虚伪之心,就会干出纵欲放荡胡作非为之事。以致于强者压迫弱者,人多的欺负人少的,聪明人欺骗老实人,勇猛者折磨怯懦者,有病的人得不到照顾,老幼孤独者也得不到关怀。这是天下大乱的办法,行不通的。有鉴于此,古代圣王就制礼作乐,为人们制定出节制的办法:有关丧服、哭泣的规定,这是用来节制丧事的;钟鼓干戚等乐器舞具,这是用来调节安乐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用来区别男女的;一射乡食飨,这是用来规范人们交往的。用礼来节制民心,用乐来调和民性,用政令加以推行,用刑罚加以防范。礼、乐、刑、政,如果这四个方面都得到贯彻而不发生梗阻,也就具备王道政治了。

【原文】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译文】

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贵贱。上下协调就会互相亲近,贵贱区别就会互相尊重。过分强调乐会使人际关系随便,过分强调礼会使人际关系疏远。要使人际关系内心感情融洽外表互相尊重,这就是礼乐应尽的职能了。礼的制度建立了,贵贱的等级才有区别。乐的文采协调了,上下的关系才能和睦。善恶的标准明确了,好人与坏人也就容易区别了。用刑罚来禁止强暴,用爵位来推举贤能,政治也就公平了。用仁来爱护人民,用义来纠正邪恶。这样一来,老百姓就能治理得好了。

【原文】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①。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②,大礼必简③。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_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④,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⑤,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注释】

①静:通“情”,诚实。

②大乐必易:例如上文所说的“《清庙》之瑟”数句。

③大礼必简:例如上文所说的“大飨之礼”数句。

④五刑:指墨、剿、荆、宫、大辟五种刑罚。

⑤以敬四海之内:卫提《礼记集说》引应铺云:“‘四海之内’一句恐在‘合,字上。”今按:应说是,译文从之、据应说,则“以敬天子”四字为一句。

【译文】

乐是从内心发出,礼是从外部表现。因为乐从内心发出,所以诚实无伪;因为礼从外部表现,所以文质彬彬。最高级的乐一定是平缓的,最隆重的礼一定是简朴的。乐深入民心,就会消除怨恨;礼得到贯彻,就会消除争斗。古代圣王之所以能以谦恭礼让就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正是由于礼乐在起作用。没有乱民闹事,诸侯归服,兵革不用,刑罚不用,百姓无所忧虑,天子无所不满,做到了这一步,就表明乐已经深入民心了。四海之内,使父子关系密切,长幼之序分明,大家都敬爱天子,做到了这一步,就表明礼得到贯彻了。

【原文】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①,名与功偕②。

【注释】

①事与时并:意为礼数要与时代合拍。例如,尧舜之时,行禅让之礼;而武王伐封,乃行革命之礼。

②名:指乐的名称。如,舜的乐叫《大韶》、周武王的乐叫《大武》。

【译文】

最高尚的乐像天地那样的和谐,最隆重的礼又像天地那样的有别。由于和谐,所以万物各得其所;由于有别,所以要祭天祀地。人世间有礼乐,幽冥中有鬼神。这样,四海之内就能互敬互爱了。礼,是通过不同的仪式而教人互敬;乐,是通过不同的声律而教人互爱。礼乐的社会功能相同,所以历代明王在继承之外也有所损益。所以,礼应具有时代特色,而乐的名称也要与天子的功劳一致。

【原文】

故钟鼓管磐①,羽禽干戚②,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③,乐之文也。策篡姐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褐袭④,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注释】

①钟鼓管磐:指各种乐器。

②羽禽干戚:指舞具j。羽禽,已见《文王世子》。这说明下文的“乐”是音乐加上舞蹈。

③缀兆:据郑玄注,缀是舞位的标志,兆是舞者活动的范围。于曾则认为缀是聚,兆即情字之误,其义为分;总而言之,缀兆就是一开一合。

④锡袭:行礼时,敞开正服前襟叫褐,掩好正服前襟叫袭。详《玉藻》注。

【译文】

所以说,钟鼓管磐,羽禽干戚,.是乐的器具;而屈伸俯仰的动作,一开一合忽慢忽快的变化,是乐的表现形式。置篡姐豆,制度文章,是行礼所用的器具;升降上下,周旋锡袭,是礼的表现形式。所以,凡是懂得礼乐社会功能的人就能创作新的礼乐,而只是记住礼乐表现形式的人却只能复述旧的礼乐。能创作的人叫做圣,能复述的人叫做明。所谓“明”和“圣”,指的就是复述和创作。

【原文】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①。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论伦无患②,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樱,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③。

【注释】

①乐由天作二句:郑注:“言法天地也。”孔疏:“乐主于阳,是法天而作也。礼主于阴,是法地而作也。”

②论伦:天夫之说:“论,歌曲之辞也。伦,八音之节也。”

③则此所与民同也:从“乐者为同”至此为《乐论》。

【译文】

乐,体现了天地间的和谐;礼,体现了天地间的秩序。因其和谐,所以万物都能融洽共处;因其秩序,所以万物都又有其差别。乐是法天而作,礼是仿地而制。礼的制作破坏了秩序就会引起混乱,乐的制作破坏了和谐就会导致偏激。弄清楚礼乐与天地的关系,然后才能制礼作乐。歌辞与歌曲配合得体,是乐的实情。使人高兴喜欢,是乐的功能。中正无邪,是礼的本质。使人庄敬恭顺,是礼的功能。至于使礼乐借助钟馨等乐器发出声音,用于祭祀宗庙社樱,用于祭祀山川鬼神,在这方面,从天子到人民都.是一样的。

【原文】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①。干戚之舞②,非备乐也。孰亨而祀③飞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非达礼乐极则,礼粗则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也陇大圣乎!

【注释】

①辩:通“遍”。

②干戚之舞:即武舞。有武舞而无文舞,当然不能说“备”。

③孰亨;即熟烹。即用熟肉作供品。最隆重的祭礼是不用熟肉作供品的,而是用生肉,也就是《郊特牲》所说的“至敬不飨味,而贵气臭也”。

【译文】

一个朝代的开创者,在大功告成以后才制定乐,在社会安定以后才制定礼。他的功劳越大,他所制的乐也就越完备;他的政治越安定,他所制的礼也就越完善。只有手执干戚的武舞,不能算完备之乐;用熟肉来祭祀,不能算至敬之礼。五帝不同时,因而不互相照搬前代之乐;三王不同代,因而不互相抄袭前代之礼。极意于乐,则有沉迷忘返之忧;粗制之礼,或失中正无邪之质。至于能够做到爱好乐但没有沉迷忘返之忧,礼数完善但不失中正无邪之质的,大概只有伟大的圣人吧。

【原文】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①。礼者别宜,尸居鬼而从地②。故圣人作乐以应夭,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注释】

①神:阳之灵。

②居:循也。与上文“率”为互文。鬼:阴之灵。

【译文】

从现象看来,天在上,地在下,万物散处而各不相同,于是讲究差别的礼就应运而生了。从性质看来,这天地万物又都处于流动不止的状态,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影响,于是讲究和同的乐就应运而生了。春生夏长,体现着仁的精神;秋收冬藏,体现着义的精神。仁的精神接近于乐,义的精神接近于礼。乐强调的是和同,循神而法天;礼强调的是差别,循鬼而效地。所以圣人制乐以顺天,制礼以配地。礼乐如此显明完备,也就可以说夫地各尽其应尽的职分了。

【原文】

天尊地卑①,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②,小大殊矣。方以类聚③,物以群分④,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⑤,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⑥,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⑦,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

【注释】

①天尊地卑:见《易·系辞上》。本节中不少文句都是出自《系辞上》。

②动静:古人认为天绕地转,故称天动地静。

③方:指禽兽之属。

④物:指草木之属。‘

⑤齐:通“跻”,登。

⑤  奋:《系辞》作“润”,译文从之。

⑥  ⑦暖(xuan宣):照耀。

【译文】

天尊在上,地卑在下,君臣的关系也就依此确定了。高的是山,低的是泽,一贵贱的位置也就依此确立了、天动地静,有其常规,或大或小也就区别开了。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各自的察性就不会相同。在天上有日月星辰风雷等不同现象,在地上有山川草木鸟兽等不同的形态。圣人依此制礼,可知礼是体现天地之差别的。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相互摩擦,天地互相激荡,雷霆来鼓动,风雨来滋润,四季交替循环,日月昼夜照耀,于是万物化生。圣人依此制乐,可知乐是体现天地之和同的。乐贵和同,但如果化不依时,物亦不生;礼贵区别,所以男女无别就会出乱子。这是天地的本性。

【原文】

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①

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著太始②,

行乎阴阳而通乎鬼而字L居成物③。著不

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④。故圣人日礼乐云⑤。

【注释】

①蟠:环绕,分布。

②太始:初始。指创始万物的天。

③成物:指形成万物的地。

④间:郑玄说是“百物”。

⑤曰礼乐云:从“王者功成作乐”至此,为《乐礼》篇。

【译文】

说到礼乐的功能,上达于天,下至于地,可以行乎阴阳,可以通于鬼神,无远弗届,无微不至。乐显示创始万物的天,礼体现形成万物的地。显示着不停运动的是天,显示着静止不动的是地。一动一静,就生成了天地间的一切。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言必称礼乐。

【原文】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①,夔始制乐以赏诸侯②。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③;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溢,知其行也。《大章》④,章之也。《咸池》⑤,备矣。《韶》⑥,继也。《夏》⑦,大也。殷周之乐⑧,尽矣⑨。

【注释】

①五弦之琴:传说神农作琴,舜只是去掉琴上的文武二弦,留下宫商角微羽五根弦。《南风》:歌曲名。郑玄说“其辞未闻”。王肃引《尸子》及《孔子家语》,云其辞为:“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温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②夔(ku万葵):人名,舜的乐官。

③舞行(hong杭):舞的行列。缀:舞位的标志。舞位标志间隔远,表示舞者稀少。

④《大章》:尧之乐名。

⑤《咸池》:黄帝所作乐名。咸,皆也。池之言施也。

⑥《韶》:舜之乐名。韶之言绍也。乐记第十九·699·

⑦《夏》:禹所制乐名。’

⑧殷周之乐:殷之乐名叫《大镬》,周之乐名叫《大武》。

⑨尽矣:夏代以前,其乐以文德命名;殷周二代,其乐以武功命名。命名之法,不外乎文德和武功二途,故曰“尽矣”。

【译文】

从前舜制作五弦之琴来演奏《南风》,夔开始制乐以赏赐诸侯。由此看来,天子的制乐,是用来赏赐有德的诸侯的。作为诸侯,如果德行隆盛,尊重教化,五谷丰登,做到了这几点才能够被赐以乐。所以,凡是治下人民劳困的,赏给他的舞队就人员稀少;凡是治下人民安乐的,赏给他的舞队就人员众多。所以,观察诸侯的舞队,就可以知道他的德行;这就好比听到某人的溢号,就可以知道他的生前行事一样。尧之乐叫《大章》,意思是尧的德行昭彰。黄帝之乐叫《咸池》,意思是黄帝之德普施天下。舜之乐叫《韶》,意思是舜能绍继尧之德行。禹之乐叫《夏》,意思是禹能发扬光大尧舜之德。以上都是以文德命名的,如果再加上以武功命名的殷周之乐,命名的方式也就全了。

【原文】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①,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夫豢永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②。是故先王因为酒礼。壹献之礼气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④。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⑤,故先王著其教焉。

【注释】

①教:指乐而言。下文“事”指礼。

②流:过度,过量。

③壹献之礼:孔颖达说:“谓士之飨礼,唯有一献。言所献酒少也。从初至末,宾主相答而有百拜。言拜数多也。是意在于敬不在酒也。”

④缀:通“辍”,停止。”

⑤其移风易俗易:下“易”字原脱,据王念孙校补。

【译文】

按照天地运行的规律,该热不热该冷不冷人就会生病,风雨不调就会发生饥荒。乐教对于人民来说就好比是寒暑交替,乐教不及时就会损害世道人心。礼制对于人民来说就好比是风雨,.礼制没有节制办事就不会奏效。由此看来,先王的制乐,就是用它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用得好就能使人们的行为合乎道德。譬如养猪酿酒,本来不是为了制造祸端,但是打官司的却日益增多,这就是饮酒无度造成的。先王有鉴于此,就特地制定了饮酒之礼。就为一次敬酒,宾主之间就要行很多礼,这样一来,即令整天饮酒也不至于喝醉。这就是先王防备酗酒闹事的方法。所以喝酒吃饭,是为了皆大欢喜,增进友谊。乐是用来表现德行的,礼是用来制止越轨行为的。所以先王有了死丧之类大事,一定要用适当的礼表示悲哀;先王有了喜庆之类的大事,一定要用适当的礼表示欢乐。悲哀和欢乐的程度,都以礼的规定作为标准。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因其可以改善民心,感人至深,容易移风易俗,所以先王才注重乐的教化。

【原文】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①,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憔杀之音作②,而民思忧;啤嘈、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责之音作③,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④,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⑤,而民淫乱。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⑥,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叭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队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日:'“乐观其深矣。”

【注释】

①应感起物而动:《汉书·礼乐志》无“起物”二字,文义更顺。

②志微:《汉书》作“纤微”。憔杀(jiao shai郊晒):急促而衰微。

③责:通“愤”。

④肉好:璧的周边叫肉,其孔叫好。此处譬喻声音的圆转而润泽。

⑤狄成:王引之说:狄,通“桃”。“成”是“戊”字之讹,而戊又通“越”。总之,“狄成”就是《吕氏春秋·音初》篇的“姚越”。今按:据王说则“姚越”为轻桃之义。--

⑥度数:指十二律上生下生,损益之度数。‘

⑦道:引导。五常之行: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

⑧以象事行:使五声各像其代表之物。如宫象君、商象臣等等。

【译文】

人都具有血气,又有知好歹的本性,但其喜怒哀乐的感情却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取决于外界是怎样的感动人的内心,人的内心也就表现出相应的感情。譬如说,在演奏细微急促的曲调时,人们就感到忧郁;在演奏宽和、平缓、含义丰富而节奏简明的曲调时,人们就感到舒畅;在演奏粗厉、发声有力而收声昂奋、充满激情的曲调时,人们就感到振奋;在演奏清明、正直、端庄、诚恳的曲调时,人们就感到肃然起敬;在演奏宽舒、圆润、流畅、柔和的曲调时,人们就感到慈爱;在演奏流荡、邪僻、轻桃、放纵的曲调时,人们就感到淫乱。所以先王在作乐时,必依据人的性情,参考音律的度数,使其清浊高下各得其宜。既合乎造化的平和,又依循五常的德行,使其阳气发扬而不至流散,阴气收敛而不至闭塞,含刚毅之气而不至发怒,有柔顺之气而不至胆怯,四者交融于中而表现在外,皆安于其位而不互相妨害。然后订立学习的进度,增益其节奏,审查其文采,以量度德的厚薄。同时比照音律度数的匀称,排列章节起讫的次序,以使五声各像其代表之物,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间的伦理关系都表现在乐中。所以古人说:“从乐当中可以观察到发人深省的东西。”

【原文】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惹而乐淫①。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酒以忘本,广则容奸②,狭则思欲③,感条畅之气④,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⑤。

【注释】

①愚(【色特):邪恶。《史记·乐书》作“废”。

②广:谓声缓。

③狭:谓声急。

④条畅:《史记》作产涤荡”。王念孙说:条畅,读为“涤荡”。涤荡之气,即与平和之气相反之气。

⑤是以君子贱之也:从“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至此,为《乐言》篇。

【译文】

土地贫脊,草木就不生长;在搅混的水里,鱼鳖就长不大;阴阳之气衰弱,生物就长不成熟;世道混乱,礼就会废弛而乐就放纵无拘。因为放纵无拘,所以听起来其声悲哀却不庄重,快乐却不安详,散漫简易而节奏紊乱,流连缠绵而无所归宿,声一宽缓就包含着邪恶,声一急促就挑动情欲,感发出人们的跌宕情绪,消灭人们平和的德性。所以,君子是鄙视这种音乐的。

【原文】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①,而淫乐兴焉②。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③。倡和有应,回邪曲直④,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⑤;淫乐惹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⑥,饰以羽旎,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⑦,以著万物之理⑧。是故清明象夭,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⑨,八风从律而不奸⑩,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⑩。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注释】

①成象:郑注:“谓人乐习焉。”

②淫乐:儒家最卑视之乐,如所谓“郑、卫之音”。

③和乐:儒家最推崇之乐。如上文所说的尧乐《大章》、舜乐《韶》等。

④回:乖违。

⑤聪明:听觉与视觉。

⑥动:谓舞蹈。

⑦四气:指上文所说的阴、阳、刚、柔四气。

⑧以著万物之理:大体上就是上文“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的意思。

⑨五色:王引之认为是乐器具备五色。

⑩八风从律而不奸:王引之说:八风,指八音,即金、石、丝、竹、鲍、土、革、木八种不同材料所制乐器之音。这二句话就相当于《尚书·尧典》的“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律:论次。奸:干犯。

@百度:即百刻。古代以刻漏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

⑩小大:五声之中,宫声最大,羽声最小。大者音低,小者音高。

⑩迭相为经:指五音十二律在不同的月份里交替为主。详《月令》。

【译文】

凡是邪恶之声影响于人,人身上的邪恶之气就与之呼应;邪恶之气成为一时的风尚,于是淫乐就产生了。凡是纯正之声影响于人,人身上的纯正之气就与之呼应;纯正之气成为一时的风尚,于是和乐就产生了。一唱一和,互相呼应。乖违与邪僻,弯曲与直正,各有各的朋类,这也就是说天下万物都贯穿着这么一条理:同类相应。所以君子就摒弃淫溺之情,以调和自己的心志,’效法好的榜样以成就自己的德行。邪恶的声不听,杂乱的色不看;淫荡之乐和非礼之礼,心中根本没有它的位置;惰慢歪邪的习气,不让它沾染身体。使耳目、口鼻、心灵和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沿着正道,以履行其职能。然后砚发为声音,用琴瑟来伴奏;跳武舞时手执干戚,跳文舞时手执羽旎,用箫管来伴奏。这祥的乐就能够展现至高道德的光辉,调动四气的协和,从而昭示万物之理。因此,这样的乐,其清澈明朗像天,其无所不载像地,其终而复始像四时,其周回旋转像风雨。虽然乐器的色彩五彩缤纷,但却井然有序。虽然八音杂奏,但也不互相干扰;乐舞虽富于变化,但也像百刻计时那样有一定之规。高音与低音相辅相成,十二律互相配合,或倡或和,或清或浊,轮番为主。所以,这样的乐流行就能使伦类向善,耳聪目明,心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所以说:乐这个东西,是让人快乐的。但是君子快乐的是得到了仁义,小人快乐的是满足了私欲。用仁义来约束私欲,其结果是得到快乐而不会迷乱;只顾私欲而忘掉仁义,就会陷入迷惑而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原文】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气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注释】①气:通“器”。

【译文】

推就所以前面说过,君子要摒弃淫溺之情以调和自己的心志,广乐教来完成教化,乐教推行则人民就归向仁义之道,至此,可以通过乐教看到君子之德了。所谓德,是人性的发端。所谓乐,则是由德开放出来的花朵。金石丝竹,是乐器。诗是抒发人的心志的,而歌则是拉长声调表达心志的声音,舞则是用种种姿态表达心志的动作。诗、歌、舞三者都是发自内心,然后用乐器为之伴奏。因此,乐所表达的心志,情感深厚而文采鲜明,气氛浓烈而使人潜移默化。和顺的品德积累于心,才能使乐的精华表现于外。有什么样的德,便有什么样的乐,只有乐是虚伪不了的。

【原文】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①,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②,三步以见方③,再始以著往,复乱以伤归④,奋疾而不拔⑤,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日:“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注释】

①本:指心。

②是故句:从此句到“极幽而不隐”,是描写反映武王伐封的《大武》之乐的演奏情况。详参下文《宾牟贾》篇。

③方:谓方将欲舞。

④乱:乐曲的结束部分。

⑤拔:仓促。

【译文】

乐是内心活动的表现。声是乐的表现形式。文采节奏是对声的修饰。君子从内心的感动出发,喜爱其表现形式,然后还要讲究文采节奏。例如《大武》之舞,首先要击鼓让众人做好准备,然后踏三次步表示即将舞蹈;一曲既了,再从头开始,以表示第二次出兵才灭掉了商。舞到最后阶段又整齐地回到原来的舞位。舞者步伐迅疾,但不慌乱;表情深刻,但不隐晦。整个舞蹈表现了只有武王能够在其快意之时不忘仁义,完全地施行仁义以利天下,而不是为了私欲。因此,人们不但可以从中看到武王伐封之事,还可以看出武王伐封之义。《大武》曲终,武王的德尊地位也昭然显示。观看《大武》,君子会愈益增加其好善之心,小人也会借以反省自己的过错。所以说:“治民之道,乐是最重要的。”

【原文】

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①心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所谓大格者②,天子之车也;龙旅九旎③,天子之族也;青黑缘者④,天子之宝龟也;从之以牛羊之群。则所以赠诸侯也⑤。

【注释】

①乐也者四句:郑注:“言乐出而不反,而礼有往来也。”

②大格:天子所乘之车。按:从“所谓大格者”以下数句,与上下文义不类,疑此上有脱简。

③龙旅九旎:旅上画有龙,且有九根飘带,飘带上亦皆画有龙。详《明堂位》。

④青黑缘:指龟甲的边缘呈青黑色。只有千岁之龟才有此色。⑤所以赠诸侯也:从“凡奸声感人”至此,为《乐象》篇。

【译文】

乐是让人听和看的,只求施予,不求报答。礼则是有来有往,既讲施予,也讲报答。乐是欢乐其发自内心的心情,而礼则要追溯其所从来的起点。乐要表明内在之德,礼则要报答恩情饮水思源。所谓大格,乃是天子之车;所谓龙旅九旎,乃是天子的族旗;有青黑色边缘的龟甲,乃是天子的宝龟;再加上成群的牛羊。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天子用来赠送来朝将去的诸侯的。

【原文】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惯天地之情①,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②,而凝是精粗之体③,领父子君臣之节。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诉合④,阴阳相得,煦抠覆育万物⑤,然后草木茂,区萌达⑥,羽翼奋,角胳生⑦,蛰虫昭苏,羽者抠伏,毛者孕膏,胎生者不续⑧,而卵生者不恤⑨,则乐之道归焉耳。

【注释】

①惯(fu负):依顺。

②降兴:犹言感动。

③凝是:郑注云:“凝,成也。”未注“是”字。孔颖达把全句疏通为“言字L乐之能成就正其万物大小之体也”。今姑以“化育”二字对译之。

④诉(xin欣):同“欣”。

⑤煦抠(xu yu许宇):覆育。以天降之气养物曰煦,以地腾之气养物日女区。

⑥区(gou勾)萌:植物出芽。蜷曲而出曰区,直出曰萌。

⑦胳(ge格):没有光滑外皮的角。角胳生,指兽类得到生养。

⑧续(du犊):流产。

⑨恤(xu恤):破裂。

【译文】

乐所表达的,是感情之不可变易者;礼所表达的,是道理之不可变易者。乐强调调和同一,礼强调区别差异。礼和乐的学说,贯通了全部人情。探索人们内心的本源,推知它的变化规律,这是乐的实质;发扬人们真诚的品德,除去那些虚伪的东西,这是礼的原则。礼和乐能够顺应天地的情意,通达鬼神的恩德,感动天神地抵降临,化育万物大小之体,调整君臣父子的关系。所以圣人推行礼乐,天地就会因此而变得光明起来。天地欣然交合,阴阳互相感应,万物莫不得到覆育。于是草木茂盛,作物萌芽,鸟儿展翅飞翔,兽类活蹦乱跳,蛰虫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鸟类孵卵育雏,兽类受孕育子,胎生的不至于流产,卵生的不至于蛋壳破裂。这一切都应归之于乐的功能。

【原文】

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①,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铺筵席②,陈尊沮,列篷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庙之礼③,故后尸;商祝辨乎丧礼④,故后主人⑤。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⑥。

【注释】

①黄钟、大吕:黄钟是十二律中阳律之首,大吕是十二律中阴律之首。此以黄钟、大吕代表乐律。

②筵席:筵与席是同义词,浑言无别。析言之,则铺在下面挨着地面的叫筵,铺在筵上的叫席。

③宗祝:见《曾子问》。

④商祝:熟悉商代丧葬礼仪的太祝。

⑤故后主人:郑玄注此前儿句云:“知本者尊,知末者卑。”也就是知其所以然者尊,只知其然者卑。

⑥有制于天下也:从“乐也者”至此句,为《乐情》篇。

【译文】

所谓乐,并非是指黄钟大吕、弹琴唱歌、举盾而舞,这些只不过是乐的细微末节,所以让儿童们表演表演就够了。所谓礼,也并非是指铺设筵席、陈设酒食、陈列礼器,以及登堂下阶、上前退后等等,这些也只不过是礼的细微末节,所以让办事人员去办就可以了。乐师光懂得声律诗句,所以只能面北操弦;宗祝光懂得宗庙中的礼节,所以只能跟在尸的屁股后面赞助礼仪;商祝光懂得丧葬之礼,所以只能跟在孝子身后提醒礼仪。由此看来,凡是深明道理的应在上,只懂得技艺的应在下;深明道理的应在前,只懂得技艺的应在后。因为先王明白这种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的道理,所以才能为天下制礼作乐。

【原文】

魏文侯问于子夏日①:“吾端冕而听古乐②,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对日:“今夫古乐:进旅退旅③,和正以广。弦鲍笙簧④,会守柑鼓⑤。始奏以文⑥,复乱以武⑦。治乱以相⑧,讯疾以雅⑨。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⑩,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株儒⑧,揉杂子女⑩,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

【注释】

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名斯。公元前445―前396年在位。传说他曾拜子夏为师。

②端冕:身穿玄端(上身是细衣,下身是杂色之裳),头戴礼冠。表示尊敬。古乐:谓先王之正乐。

③旅:共同。

④弦:指琴瑟等弦乐器。鲍(pao咆):笙类管乐器。

⑤扮鼓:两种打击乐器。村,即扮搏,其形制详《明堂位》注。柑和鼓都是领奏乐器。击附后堂上的其他乐器才合奏,击鼓后堂下的其他乐器才合奏。

⑥文:指鼓。

⑦武:指饶。复乱:《乐书》作“止乱”。乱:曲和舞的结尾部分。

⑧相:即柑。参看注⑤。

⑨讯:治也。雅:乐器名。形如漆桶,但口小肚大,肚围两围,长五尺六寸,用羊皮蒙口,系有两根带子。有点像现在的腰鼓。

⑩俯:曲也。言不齐一。

⑩优:徘优。侏儒:矮子。古代杂技滑稽演员多以矮子充任。⑩揉:通“揉”。

【译文】

魏文侯向子夏问道:“我穿上礼服戴上礼帽神情恭敬地去听古乐,就唯恐打磕睡。要是听郑、卫之音,反倒不知疲倦。请问古乐让我产生那样的感觉是何原因,而新乐又让我产生这样的感觉又怎样解释。”子夏回答道:“现在先说古乐:舞蹈时同进同退,整齐划一;唱歌时曲调平和中正而宽广。各种管弦乐器都在静候扮鼓的指挥,柑鼓一响,众乐并作。开始表演时击鼓,结束表演时击饶。用相来调节收场之歌曲,用雅来控制快速的节奏。表演完毕,君子还要发表一通议论,借古喻今,当然不外乎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就是古乐的演奏情形。再说新乐:舞蹈的动作参差不齐,唱歌的曲调邪恶放荡,使人沉酒其中而不能自拔。再加上徘优侏儒的逗趣,男女混杂,父子不分。表演完毕,让人无法给以评论,也谈不上借古喻今。这就是新乐的演奏情形。现在您问的是乐,而您所喜欢的是音。乐这个东西,与音相近而不相同。”

【原文】

文侯曰:“敢问何如?”子夏对日:“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疚不作而无妖祥①,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②,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傅。傅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社,施于孙子③。’此之谓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④?”

【注释】

①疚(chen衬):热病,也泛指病。妖祥:灾祸的先兆。

②六律:实指六律、六吕,即十二乐律。

③《诗》:见《诗·大雅·皇矣》。《皇矣》是周人自叙其开国历史的史诗之一。莫:《广雅·释话》:“莫,布也。”类:勤施无私曰类。惮:当作“比”,谓择善而从。悔:谓小过失。施(厂移):延及。

④溺音:使人意志消沉之音。

【译文】

文侯说:“请问此话怎讲?”子夏答道:“古时候天地运行正常,四季风调雨顺,人民道德高尚而五谷丰登,疾病不生,也没有灾祸,这叫做太平盛世。然后圣人兴起,定下君臣父子的名分,作为人际关系的准则。准则有了,于是天下大治。天下大治,然后考正乐律,调和五声,演奏乐器来歌唱,创作诗篇来赞颂,这就叫做“德音”。德音才能称作乐。《诗经》上说:‘王季的美名传播四方,他的德行能够普照天下。既能普照天下,又能施惠于民,所以能够为人师表,能够成为国君,统治一方,能够顺应民心;能够择善而从。等到文王继位,他的道德高尚,连一点小毛病也没有,不但能得到上天的赐福,还能把福泽传给子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今您所喜好的,大概是叫做溺音的玩意儿吧!"

【原文】

文侯曰:“敢间溺音何从出也?”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①,卫音趋数烦志②,齐音敖辟乔志③。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④。《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⑤。’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⑥。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⑦。’此之谓也。然后圣人作,为靴、鼓、控、褐、壤、境⑧,此六者,德音之音也⑨。然后钟、磐、竿、瑟以和之,干、戚、旎、狄以舞之⑩,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醋醉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丫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气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磐⑩,磐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磐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竿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擎之声灌⑩,灌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覃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⑩。”714·礼记全译

【注释】

①燕:安宁。

②趋数:郑玄注:

③敖辟:即傲僻。“读为‘促速’,声之误也。”乔:通“骄”。

④此四者三句:郑玄说:“言四国皆出此溺音。祭祀不用淫乐。”

⑤《诗》云二句:见《诗·周颂·有警》。《有警》是周王合乐祭祖之诗。

⑥夫肃肃四句:顾炎武说:“《诗》本‘肃,‘雍’一字,而引之二字者,长言之也。”长言之,盖拖长声调之谓也。

⑦《诗》云句:见《诗·大雅·板》。孔:很,甚。”

⑧姚(tao桃):有柄的摇鼓,俗称“拨浪鼓”。控揭(qiang qia枪洽):即祝和敲。埙(xun勋):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旎(chi池):古代用竹管制成的一种吹奏乐器。

⑨德音之音:上述六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质素单一,所以是道德之音。后“音”字作乐器解。

⑩狄:通“翟”,野鸡尾巴上的长毛。文舞所执道具。

⑩献酬醋(yin印)醉:献、酬都是敬酒,醋是食毕以酒漱口,醉是回敬酒。这里是泛指宴饮宾客的各种礼仪。

⑩横(guang广):通“犷”。谓充满勇气。

⑩磐:《乐书》作“径”(keng坑),谓声音果劲。

⑩滥:谓宽广。

⑩灌:通:“喧”。

⑩彼亦有所合之也:从“魏文侯问于子夏”至此,为《魏文侯》篇。

【译文】

文侯又问道:“请问溺音从何而来呢?”子夏答道:“郑国之音多是男女偷情,使人心志淫荡,宋国之音留恋妻妾,使人意志消沉;卫国之音节奏急促,使人心情烦乱;齐国之音傲慢邪僻,使人志骄意满。这四国之音,都偏重于色情而有害于道德,所以是不用之于祭祀的。《诗经》上说:‘肃雍和鸣之音,祖先才喜欢听。

所谓肃肃,就是肃敬之义;所谓雍雍,就是和谐之义。如果能做到既肃敬又和谐,还有什么事办不成呢?当国君的,能对自己的好恶采取谨慎态度就好了。因为国君喜欢什么,臣下也就跟着喜欢什么;君长做什么,百姓也就跟着做什么。《诗经》上说:‘诱导民众是很容易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后才有圣人出来,制成靴、鼓、控、褐、壤、挽,这六种乐器,是能够发出德音的乐器。然后再用钟、馨、竿、笙来伴奏,使文质相杂,再加上手执午、戚、旎、翟的舞蹈。这样的乐就可以用来祭祀先王之庙了,就可以用来设宴接待宾客了,就可以用来排列官爵高低,身份贵贱而无不得当了,就可以启示后人,使他们懂得有尊卑长幼的次序了。钟声洪亮,洪亮就可以用来发号施令,有了号令就会使人充满勇气,充满勇气则战无不胜。因此,君子听到钟声,就会想到武将。磐声坚定有力,坚定有力的声音使人明辨是非,明辨是非就会为真理献身。因此,君子听到磐声,就会想到那些为保卫国家而捐躯之臣。琴瑟之声悲哀,悲哀的声音使人清廉刚正,清廉刚正就会守志不阿。因此,君子听到琴瑟之声,就会想到刚正不阿之臣。管乐器的声音宽广,宽广的声音使人会合,会合就能聚众。因此,君子听到管乐器的声音,就会想到善于安抚百姓之臣。鼓擎之声喧闹,喧闹的声音让人激动,激动就会率众前进。因此,君子听到鼓覃之声,就会想到将帅之臣。由此看来,君子听音乐,并不是只听那铿锵悦耳的声音,而是要从乐声中听出某种会心的东西来。”

【原文】

宾牟贾侍坐于孔子①,孔子与之言

《武》之备戒之已久②,何也?”对曰:“咏叹之③,淫液之④,何也?”对曰:。及乐,曰:“夫“病不得其众也。”“恐不逮事也。”“发扬蹈厉之已蚤⑤,何也?”对曰:“及时事也。”“《武》坐,致右⑥,宪左⑦,何也?”对曰:“非《武》坐也⑧。”“声淫及商,何也?”对曰:“非《武》音也。”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对曰:“有司失其传也。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子日:“唯。丘之闻诸袭弘⑨,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注释】

①宾牟贾:人名。复姓宾牟,名贾。其徐不详。

②备戒:指击鼓警众。已:太,甚。

③咏叹:指歌声之曼长。

④淫液:谓声音绵延不绝。

⑤已蚤:太早。蚤,通“早”。实谓舞一开始。

⑥致:谓膝至地。

⑦宪:通“轩成抬起。.

⑧非《武》坐也:孙希旦说:“《武》乱(结束时)皆坐,坐则当两足皆致于地,今乃致其右而轩其左,则非《武》坐也。”

⑨长(chang长)弘:春秋时周大夫,字住叔。事迹略见《国语·周语下》。传说孔子曾问乐于畏弘。

【译文】

宾牟贾在孔子身边陪坐,孔子和他谈话。当话题涉及乐时,孔子问道:“《大武》表演开始前长时间的击鼓警众,你说象征什么呢?”宾牟贾答道:“象征武王开始伐封时担心得不到众诸侯的支持。”孔子又问:“《武》乐的曲调曼长,绵延不绝,这又象征什么呢?”宾牟贾答道:“象征武王担心诸侯率兵迟到,赶不上参加战斗。”孔子又问:“舞蹈一开始就威武雄壮地举手顿足,这又象征什么呢?”宾牟贾答道:“这象征及时抓住战机,速战速决。”孔子又问:“《武》舞的跪姿是右膝着地,左膝抬起,这象征什么呢?"宾牢贾答道:“您所说的跪姿不是《武》舞的跪法。”孔子又问:“有人说《武》乐之歌有贪图商朝政权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呢?”宾牟贾答道:“这根本就不是《武》乐之音。”孔子又问:“如果不是《武》乐之音,那又是什么音呢?”宾牟贾答道:“这恐怕是乐官传授有差错。如果不是乐官传授有差错,那就是武王一时胡涂了。”孔子说:“是的。我从袋弘那儿听来的,和您所讲的一模一样。”

【原文】

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日①:“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矣②。敢问迟之迟而又久③,何也?”子日:“居,吾语女。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大公之志也④。《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⑥。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⑥。夹振之而驯伐⑦,盛威于中国也。分夹而进,事蚤济也⑧。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且女独未闻牧野之语乎⑨?武王克殷,反商⑩,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⑥,封帝尧之后于祝⑩,封帝舜之后于陈⑩。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祀⑩,投殷之后于宋⑩,封王子比干之墓⑩,释箕子之囚⑥,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⑩。庶民弛政,庶士倍禄。济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⑩,车甲衅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今。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囊’气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⑧;右射,《骆虞》④;而贯革之射息也⑧。裨冕⑧,捂纷,而虎责之士说剑也⑩。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勤@,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⑩,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⑩,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⑩,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醋,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弟也⑧。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⑩!”

【注释】

①免席:避席,离席。表示尊敬。

②闻命:领教。指自己的回答得到孔子的肯定。

③迟之迟:指舞者每节舞结束时都要在舞位(即所谓“缀”)上久立不动。二“迟”字皆读沙,等待。

④大公:即吕尚,俗称姜太公。详《檀弓上》注。

⑤召(shao邵):指召公姬爽(shi释),周武王弟。因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曾佐武王灭商,被封于燕。成王时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陕以西由他治理。

⑥且夫《武》十句:这是解说《武》舞的六节表演过程及其象征意义的。武舞的缀位有四:西边南端为第一缀,西边北端为第二缀,东边北端为第三缀,东边南端为第四缀,很象正方形的四个角的位置。每一节舞毕,即顺序移动一个缀位。第一节是象征武王出兵至孟津等待诸侯,舞毕,由第一缀进至第二缀。第二节是象征武王率领诸侯东进灭商的,舞毕,进至第三缀。第三节是象征武王克商后又回师南向,所以舞毕进至第四缀。第四节是象征南方被收入版图的,所以舞毕大约仍是停留在第四缀未动。第五节是象征周公、召公一左一右辅佐天子的,所以舞者由一行变为两行,一向第三缀前进,一向第二缀前进。第六节象征武王回师镐京,受到诸侯拥戴,所以又回到第一缀。成:一曲终了,一节结束。缀:舞位。

⑦振:郑注:“振铎以为节。”马四:通“四’,。伐:一击一刺为一伐。

⑧事:犹“为”也。

⑨牧野之语:谓对《武》乐的评论。此“语”,即上文“君子于是语”之语。牧野:古地名。在今河南淇县西南,距殷都朝歌(今淇县)很近,是武王大败殷军之处。

⑩反:郑玄说是“及”字之误。

⑩蓟(ji寂):古地名。在今北京市西南。

⑩祝:古国名。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北。

⑩陈:古国名。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

@祀:古国名。在今河南记县。

⑩宋:古国名。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县)。武王封殷封庶兄微子启于此。

⑩比干:殷封的叔父。殷封淫乱不止,比干强谅,封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于是比干被剖心而死。死后未以礼葬,乃增大其坟头,故曰封。

⑩箕子:也是封的叔父。封杀比干,箕子惧,乃佯狂为奴,而封又囚之。

⑩使之句;郑玄说:“行,犹视也。使箕子视商礼乐之官,贤者所处,皆令反其居也。”

⑩桃林:古地区名。在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渔关以东地区。

⑩衅:谓以血涂物。《史记》此字作“嫂”。强是弓套,引申为包裹义。译文从《史记》。

@建囊(gao皋):谓不再用干戈。建,通“鞭”,藏弓之袋。囊:收藏兵器的袋子。按:“名之日建囊”句当在.“包之以虎皮”句后,文义方顺。

⑩《狸首》:逸《诗》篇名。据《射义》,诸侯射箭以《狸首》之曲为节宁白。

⑩《验虞》:《诗·召南》篇名。天子射箭以_《验虞》之曲为节拍。毋贯革:穿透恺甲。贯革之射是军射,重在杀伤,与习礼之射目的不同。

⑥裨冕:礼服礼帽。详《玉藻》注。

留虎贵(ben奔)之士:谓勇士。责,通“奔”。如虎奔(追赶)兽,故称。

⑧朝勤:据《周礼.大宗伯》,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勤,冬见曰遇气这里是以部分代全体。

⑩耕藉:详《月令》。耕藉的目的是保障祭祀所用集盛。

元五者:指郊射、裨冕、祀乎明堂、朝勤、耕藉。·720·礼记全译

⑩食(si饲)三老、五更:天子以父兄之礼供养三老、五更,目的是为诸侯作出孝梯的榜样。三老、五更,均详《文王世子》注

@弟:通“产涕”。

⑩不亦宜乎:从“魏文侯问于子夏曰”至此,为《宾牟贾》篇。

【译文】

宾牟贾闻言站起,离开席位,恭恭敬敬地问道:“关于《武》乐表演开始前为什么要长时间击鼓警众等问题,已经领教了。而舞者每舞完一节都要亮相好大一会儿,请问这是象征什么呢?”孔子说:“请坐下,听我慢慢给你讲。首先要明白,乐这种东西,它是象征已经完成之事的。从《武》的细节上讲,舞者手持盾牌,稳立如山,这象征武王的威重之容。舞者举手顿足,威武雄壮,这象征太公的必胜决心。《武》舞表演到最后演员都跪了下来,这象征周公、召公的以文治替代武功。再从《武》乐的表演过程来讲,第一节象征武王北出孟津等待诸侯会合,第二节象征武王灭商,第三节象征回师向南,第四节象征南国归入版图,第五节时舞者分为两列,这象征周公和召公一左一右地辅佐天子,第六节时舞者回到表演开始的位置,这象征诸侯凯旋,尊崇武王为天子。在表演过程中,有时在舞队的两侧各有一人摇动铎铃,而舞者以戈矛四度击刺,这象征军威雄壮,威振中国;有时舞者象将帅部署士卒,又摇动铎铃夹队而进,这象征要早一点渡河伐封。至于舞者站在舞位上久立不动,这象征武王在等待各路诸侯的到来。再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对《武》乐的评论吗?武王战胜了殷封王,来到了殷都,未等下车,就把黄帝的后代封于蓟,把帝尧的后代封‘于祝,把帝舜的后代封于陈。下车以后又封夏禹的后代于祀,把商汤的后代安置于宋,整修了王子比干的墓,把箕子从牢中释放出来,让他去寻访商代的礼乐之官并且官复原位。为民众废除了殷封的苛捐杂税,为一般士人成倍地增加棒禄。然后渡过黄河向西,把驾车的马放牧于华山南面,表示不再用它们拉战车;把牛放牧于桃林的原野,表示不再役使它们;把兵车恺甲盖好包好以后收藏到府库里,表示不再使用它们。把干戈等武器倒放,用虎皮包裹起来,这叫做‘把干戈束之高阁’。把带兵的将帅封为诸侯。这样一来,普天之下都知道武王不再用兵打仗了。解散了军队,在郊外的学宫举行射箭比赛。诸侯在东郊习射时,奏《狸首》之曲;天子在西郊习射时,奏《验虞》之曲。战场上那种穿透恺甲的射箭停止了。大家都穿上了礼服,戴着礼帽,腰插笛板,而勇士也不身带佩剑了。天子在明堂祭祀祖先,而民众也就懂得孝道了。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然后诸侯就懂得如何做臣下了。天子亲自耕种藉田,然后诸侯就懂得如何敬祖了。这五件事,是对天下进行教化的重大举措。在太学中宴请三老、五更,天子袒开衣襟亲自切割牲肉,捧着酱请他们吃,端起酒请他们漱口,还头戴礼帽,手执盾牌,为他们起舞。这是示范诸侯怎样敬老养老。像这样,周代的教化就普及四海,礼乐都得到贯彻,而这又非一朝一夕之功,由此看来,舞者每舞完一节都要亮相好大一会儿,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原文】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①,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②。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③,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人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④,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⑥,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⑥,无难矣。

【注释】

①致乐以治心:郑注:“致,犹深审也。乐由中出,故治心。”

②子:通“慈”。

③致礼以治躬:郑注:“躬,身也。礼自外作,故治。

④德辉:谓面部颜色润泽。

⑤理:指举动皆合规矩。

⑥错:通“措”,施也。

【译文】君子说:礼乐不可片刻离身。深刻体会乐的作用并用以陶冶内.心,平易正直慈爱诚信的心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有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自然感到快乐,感到快乐就会心神安宁,心神安宁就会生命长久,久而久之就会被人信之如天,畏之如神。这就有如天虽不言,而四季的交替从不失信;神虽不怒,而人人敬畏其威。这就是深刻体会乐的作用从而陶冶内心的结果。深刻体会礼的作用并用来整伤自身的外貌,就会给人以庄重恭敬之感,这种庄重恭敬之感又会使人感到威严。如果内心有片刻的不和不乐,鄙卑诈伪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如果外貌有片刻的不庄不敬,轻易怠慢的心志就会乘隙而入。所以说,乐这个东西,是影响人的内心的;礼这个东西,是影响人的外貌的。乐追求的目标在于和,礼追求的自标在于顺。内心和悦而外貌恭顺,那么民众只要看到他的脸色就不会与他相争了,只要望见他的容貌就不敢有轻慢的念头了。由此可见,面色和善发自内心而民众莫不乐于听从,动作中规展现于外而民众莫不乐于顺从。所以说:深刻的体会礼乐之道,并将它用来治理天下,就没有什么难办的事情了。

【原文】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①。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②,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③。

【注释】

①礼减而进四句:郑玄说:“进,谓自勉强也。反,谓自抑止也。文,犹.美也、善也。”

②报:通“褒”,亦进取之义。

③礼之报三句:谓不温不火,适得其中为最好‘【译文】

乐这个东西,是影响到人的内心的;礼这个东西,是影响到人的外貌的。所以礼注重谦逊退让,乐注重丰满充实。礼虽注重谦让,但也要自我勉励,以自我勉励为美;乐虽注重丰满充实,但也要自我抑制,以自我抑制为美。礼注重谦让,如不自我勉励,就会由于谦让过分而导致礼数有缺。乐注重充实,如不自我抑制,就会由于充实过头而导致放纵。所以礼讲究自我勉励而乐讲究自我抑制。礼做到了讲究自我勉励就会感到快乐,乐做到了讲究自我抑制就会感到安宁。礼的自我勉励,乐的自我抑制,都是为了做到恰到好处,所以二者的道理是一样的。

【原文】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①,形于动静②,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耐无乐③,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④,不耐无乱⑤。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一之声以道之⑥,使其声足乐而不流⑦,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瘩、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⑧,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是故乐在宗庙之中,旨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⑨,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⑩,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拙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⑩,要其节奏⑩,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命⑩,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注释】

①乐必发于声音:如“哮叹之,咏歌之”是也。

②形于动静: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是也。

③耐:古“能”字。下同。

④形:指声音、动静。道:通“导”。下同。

⑤乱:乱子。小而至于淫乱,大而至于亡国。

⑥《雅》《烦》:《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是朝廷的乐曲,《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这是所谓典雅纯正之声。

⑦流:淫放。

⑧繁瘩:王念孙据《荀子》与《史记》校,说当作“繁省”,是。

⑧族长乡里:皆古代行政单位。百家为族,二百五十家为长,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二十五家为里。此处是泛指。

⑩一:谓中音。指五音中之宫声。

⑧比物:谓配合上各种乐器。

⑩缀兆:缀是舞位的标志。兆是舞者活动的范围。亘寥要:会,符合。

⑩命:王念孙据《荀子》、《史记》校作“齐”,是“齐”是合同而化之义。

【译文】

音乐和舞蹈,是让人快乐的,这是人之常情,不可或缺。人有了快乐的事,一定要通过声音来表示,一定要表现于动作,这也是人之常情。声音和动作,作为表达人的心情变化的手段,也不外乎就这两点了。所以人不能没有快乐,快乐又不能不通过声音和动作表现出来,对这种表现如果不给以引导,就不能不出乱子。先王认为出乱子是件丢人的事,所以特地制定《雅》《颂》之声加以引导;使声的曲调足以让人感到快乐而不放荡,使其文辞足以讲求义理而不塞窒,使其声调的曲折与平直、复杂与简单、刚强与柔和、急促与缓慢足以感动人的善心就可以了,不要使放荡之心与邪恶之念影响人心。这就是先王制乐的原则。所以这样的乐,如果在宗庙之中演奏,君臣上下一道来听,就无不和谐肃敬;在地方上演奏,长幼一道来听,就无不和洽顺从;在家门内演奏,父子兄弟一道来听,就无不和睦相亲。所以,这样的乐,是审定一个基调以定调和之音,再配上各种乐器表现其节奏,使节奏合成为乐章,就可以用来使父子、君臣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使普天之下的百姓亲附。这就是先王制乐的原则。这样的乐,听其《雅》《颂今之声,纯正的思想就会占据脑海;手执盾斧一类的舞具,练习舞蹈的俯仰屈伸姿态,容貌就会变得庄严。按照固定的舞位舞域行进,与乐曲的节奏取得一致,行列就很规矩,进退就很整齐。所以,乐_可以说是天地之间最能合同的东西,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是人情不可缺少的东西。

【原文】

夫乐者所以饰怒也

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铁锁者①,先王之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济焉②:喜则天下和之,怒则暴乱者畏之。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③。

【注释】

①铁锁:大斧。可以杀人。此泛指刑戮。另参《王制》注。

②济(chai柴):同辈,同类。

③礼乐可谓盛矣:从“君子曰”到此句,是《乐化》篇。

【译文】

乐这个东西,是先王用来表示喜悦的;军队和刑罚这一套,是先王用来表示愤怒的。由此看来,先王的喜悦和愤怒,都找到了相应的表达手段:先王喜悦,则百姓们也跟着喜悦;先王愤怒,则暴乱之徒就害怕。先王的治国之道,礼乐可是起了重大的作用啊。

【原文】

子赣见师乙而问焉①,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卜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犯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识之②,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临事而屡断,勇也。则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③?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④,曲如折,止如搞木,据中矩⑤,句中钩⑥,累累乎端如贯珠。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⑦,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暖叹之;暖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子贡问乐⑧。

【注释】

①子赣:即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字。按本节有数处错简与衍文,今已并据郑注改正。师乙:名叫乙的乐官。

②识(zhi志):记下。

③保:郑玄注:“保,犹安也,知也·”

④队:同“坠”。

⑤中(zhong仲):合乎。矩:画直角或方形的曲尺。

⑥句:同“勾”。钩:圆规。

⑦说:同“悦”。

⑧子贡问乐:当是篇题。上古篇题在后。但据《别录》,此为《币乙》篇。

【译文】

子贡去拜访师乙而向他请教,说:“我听说唱歌要适合各人的性格。像我这样性格的人适合唱什么歌?”师乙答道:“我是一个卑贱的乐工,哪里配得上回答您的问题。我只能告诉您一点我知道的情况,听了以后,由您自己作出判断。宽厚安静、柔和正直的人,适合唱《颂》。志意宏大而安静,疏朗通达而诚信的人,适合唱《大雅》。恭慎而好礼的人,适合唱《小雅》。正直而安静、廉约而谦让的人,适合唱《国风》。坦率而慈爱的人,适合唱《商》。温良而果断的人,适合唱《齐》。唱歌这件事,就是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展示‘自己的品德。自己唱了起来以后,会觉得天地也在响应,阴阳和顺,星辰按序运行,万物各得其所。《商》是五帝遗留下来的歌曲,因为商代人把它记了下来,所以叫做《商》。《齐》是三王遗留下来的歌曲,因为齐国人把它记了下来,所以叫做《齐》。明白《商》曲真谛的人,遇事总能果断。明白《齐》曲真谛的人,能够见利而让。遇事总能果断,这是勇;能够见利而让,这是义。这种有勇有义的人,如果不是通过歌声表达出来谁能知道?所以就歌者的旋律变化来说,或上仰而高亢,或下降而低沉,或拐弯如物之折断那般干脆,或停顿如枯树那般沉寂,平直之音合乎曲尺,回环之音合乎圆规,连绵不断之音恰似一串珍珠。所以唱歌也是说话,只不过是拉长声调的说话罢了。心里高兴,就想说话;说话还不足以表达这种高兴,就拖长声调来说;拖长声调还不足以表达,那就加上咏叹吁磋;咏叹吁磋还不足以表达,那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子贡问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