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好用的唇膜前10大:中国高校病危通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23:15:27

中国高校病危通知:古老沉重的铅版和校对无误的印刷 

牟群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一、大学官本位体制百年不变 
         中国大学的官本位体制有百年的传统,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就是清政府办的准军事化公费大学。由清庭管学大臣孙家鼐兼任监督(校长),以后所有的校长都是朝庭三品命官。总理大臣奕匡曾为了京师大学堂西学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等教学有方,请赐虚衔三品,以昭缴劝。以后多有政府官员兼任校长,在行政编制中也习惯将大学校长按省军级、地师级官衔对应,一百年来,我国总把教学体制当作行政体制,今天中国所有的大学校长没有一个是经民主选举和学术水准产生,都出自行政组织系统选择调配,实际上就是政府委托管理大学的官员,因而,中国高校校长缺乏基本的教育学术管理信任权威。这种大学官员产生于教条主义的选拔条件,往往都是某一学科的专家担任校长,而所谓专家就不是复合型人材,往往最缺乏整体管理意识和能力,专家式的校长面临诸多困境,治不好校,往往就归咎于体制的弊病,但体制毕竟是由人来执行的,目前中国大学的校长,其性质既然是行政职责,就应当承担行政问责的义务。但在中国大学的实际中,校长们既不承担行政官员问责义务,又把教育的失误归咎于体制的弊病,教育的功过责任跟校长事实上没有任何关系。中国大学的校长们与行政首长一样缺乏权力监督,就自然会造成教育腐败和教育失败. 
管理大学是一种专业,是一种系统工程,校长的资质必须具备系统和通观的全局管理思想,复合型人材方能胜任。 而在中国大学非民主的校长产生制度,难以保障这样的人才胜出,如何产生大学校长是教育体制的一个重要表征。官本位的大学校长制度产生于共性社会和计划经济。要建立和谐社会和科学的高教体制,则应按照大学的经济体制改革,在股份制的学校,由校董事会决定聘任善于管理大学的人才但任校长。而公立大学,则应在教授中民主选举在学术能力和管理思路、水平上能孚众望的校长,民主选举校长才能保障中国大学走向现代教育。 
在目前的大学管理系统中,系主任一级的领导虽然有民主推举的程序,但一般都形同虚设,中层领导基本都是按当届院级领导的意志组成,以保障在行政组织意义上的步调一致。其实就是庸人政治,只要平稳安定不出事就行,实际上这掩盖了许多矛盾,使教学关系不能真正畅通,教学无法提升质量。系一级领导也应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真正的能人。优化机制就是使能人当领导,由其大学是人类思想的创新库,更应由能人和思想者导航,能人都是有个性的,而官本位体制则排斥个性,优化机制恰是通过对个性的包容来保障共性的正确方向,一个优化的大学,是各种优秀个性的组合,而非庸人稳治。 

          二、大学是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 

         中国目前的高校改革,虽然允许民间办学,但绝大部份民营学院没有发放文凭的权力,实际上是民间投资向公立大学买文凭,而教育产品的质量是文凭发放方和投资办学方都没有监管的,所以中国的民营大学质量难以提高,今天中国大学大扩招的现实中,整体的教育水平已经到了另人堪忧的地步,实际上学生交了学费就可以就可以买到由国家教育特权发售的文凭,大学的后扩招状态看上去很兴旺,但使中国高校整体陷入粗放经营的落后状态,教育是国民素质提高、国家发展的基础,教育产业应该是全民的产业,国家统管起来只会由于体制僵化,而滞后于发展的需求。如果按照教学是产业的逻辑,产业的根本保障就是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之处,就是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基础的多元经济结构。教育如果是产业,就应该按照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法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以国有大学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大学,只有将大学纳入到多元体制,才能优胜劣汰,从而产生真正的国际一流的大学。由于大学的计划经济体制,今天中国的许多大学都卷入了地方政府撬动经济发展的地产运动,买地盖大学城,我所在的学院买了一千多亩土地,全部建完后,将是世界上占地最大的美术学院,我去过法国国家美术学院,只有一个不大的院落,却蜚声全球,中国的大学规划,都是根据扩招的表面现象,虚拟推算出来的发展方略,并不考虑人口出生峰谷和市场需求现实。巨大的基建债务将拖及一两代教职员工,别想再提高薪金福利。所以,梅贻琦前辈说:“大学者,非具大楼也,乃具大师也。”中国培养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他们在西南联大念书时是最艰难的条件,学校迁陟,日本飞机轰炸,教室与草棚无异,几十年来我们发展了,不缺世界水平的硬件条件,却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没有。 

         三、大学的根基是什么 

        大学的根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中国的大学史上有发生而没有定论。京师大学堂的目的宗旨是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培固中华实力。 
20世纪100年中,大学跟民族、国家、民众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国家民族步入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修炼知识分子的灵魂,培树民主自由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堂。上世纪末90年代以来,中国大学随着社会运动的平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精神根基淡化,心性价值消解,大学普遍成为谋生求职的门槛,整体地倾向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是培养知识分子的摇篮,然而什么是知识分子,这个问题是一个真实的社会问题,而非虚枉的教育机构名份颁授。知识分子是对社会、民众有承担、负责任的先知者,创造者。而中国现实的大学培养的只不过是适应工具型的执行者,是一种“技术分子”,和“专业人士”,而并非知识分子。现在中国大学领导层有许多人是77、78级毕业生,如果说他们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英,这是因为他们的大学生活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激荡。是对社会和民众有理想有责任的一代人。他们个人的能力受制于体制的共性制约。而今天的商业社会现实,物性条件和价格制度将不断淡化大学生的精神理想和社会责任,使大学精神根基消解,物性根基澎胀。如果说中国的大学跟国际一流大学有什么差距,这就是最根本的差距,这种差距不是通过硬件投入所能解决的。在《四书》之首《大学》中,曾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说大学(高等教育)的根基首先在于启明美德,使民常新,使之能够达到至高无尚的精神境界。开启心灵,保持精神境界追求,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根基。其次才是修齐治平,即今天所谓应用实践。以及朱熹所补注的所谓“格物致知”的治学之道,即今天所谓科学态度。《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个大学如果没有道统学统,不坚持精神理想,不执守对民族、国家、民众的责任,是不能有创新的,你就是有高科技、厚资金,也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材。培树中国大学精神就是返本开新,立足中华民族道德精神根脉,保持对真理的终极追问。才能有创新。才有所谓一流。 

          四、什么是大学教师 
         一流大学是思想库、创新平台、科技孵化器,能够胜任的教师应该是具备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学术创新能力者。而现行高校体制不利于产生这种师资人才。首先是利益需求不能保障。大学教师的利益需求是工资待遇、职称评聘、科研条件。由于大学体制臃肿庞大,养活大量非教学人员,教师待遇不可能改善,造成教师不敬业现象。教师要增加收入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拼命上课,二是对外服务。有的教师一周数十个课时,成了一部上课机器,没有任何时间从事科研,更何谈教学质量。教学不掺水份才是怪事。对外创收者则难免松懈教职,其次是没有竞争机制,上课好差都一样,现在大学教师都知道这个体制不好,培养不出独立创造人才。但都在按体制的规定照本宣科,进行复印式教育。我把这个现象称之为“古老沉重的铅板,校对无误的印刷”。三是学术评价机制混乱。学术委员会基本上都由各系教学行政领导担任,事实上是学术行政替代了学术同行评议制。在中国的大学里“真学问只需一张纸,假学问写出万本书”的现象遍布,伪劣平庸学术充斥,精良成果率极低。今天大学的科研项目大部分是属于学科专业的主观情愿,离市场成果化相去甚远。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惊人浪费。是学院内自娱自乐.有的教师就靠吃科研经费,生产出科研垃圾。在现行体制中,职称评审更是利益关系的平衡,往往使庸者提升,贤者出局,职称制度如不改革,中国大学莫言精英。大锅饭造成了平庸化,对大学教师必须要有竞争机制,以保障产生具独立创新思想以能打破平局的教师。打个比喻,大学教师就象一袋土豆,不合理的体制就是密封的麻袋,谁都没法钻出袋去。必须要有一把利刃,才能脱颖而出,优秀的大学机制应当鼓励这种“利刃”式的教师,而不是象现在的机制,全部要求成为“土豆”式的教师。现有体制把“利刃”者视为异已,随时用惩罚机制来对付、弹压。 

         五、什么是大学生 

         按照我国教育部的大学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而现在的大学生可以说没什么理想了,文化下降,纪律松懈,还都不愿劳动。按中国二千多年前传统大学之道,首先是培养有道德、人格、修养者。传统的大学精神在今天已经衰微了,大学生对内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对外的社会责任,在强调竞争奋斗的应试教育中,已经一代代地淡化了。文化是什么?文化不是知识,有了知识以后,要溶化在心性意识中,才能“文而化之”,才谓之文化,在严格意义上,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有知识而无文化。本科生在初中、高中应试教育的惯性中已经习惯于固定程序和标准答案,有的学生到大二、大三都不能适应所学专业的特点和规律,不适应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只适合学“死”的知识,转换不到“活”的知识上来。到了大三,对专业刚有感觉,又要忙着考研找工作,许多学生在大四的一年中,都忙于斯道。所以本科教育没法不下降。 
现行的考研制度下的研究生,基本上是靠外语闯门槛,就我熟悉的艺术专业,外语好的专业差,专业好的外语差,所以这研究生也有很大水份,本科基础就没怎么打好,研究生基本上是放畅鸭式的教育,有的导师要带几十几名研究生,川大有个最牛逼的导师带了九十个博士。这种导师夲身就值得怀疑。能顾得过来吗?这不是带研究生,这是饲养鸭子。我曾亲见有一个导师参加论文评选,大骂一篇论文水平太差,指责是谁带的学生,结果就是他自己的带的。连自己的研究生都不认识,这就是中国高校的荒诞现象,中国的博士生也在误区中,各大学偷梁换柱,生拼硬凑,拼命申博。批审也是只顾指标条款,不顾专业特性。就美术学而言,古今中外的画家那有博士?油画是一个实作性很强,理论性很弱的学科,陈丹青还在网上发表文章说他招不到油画博士,还因此弄了个年度新闻人物,你明明知道油画博士是件荒唐事,油画家当博导岂不更荒唐!。 

        六、大学教育的形式化、文牍化 

        每个高校教师都有切身感受,教学检查评估,科研申报,反复填表,政出多头,从学院到基层教研室,为了应付上面,弄虚作假。表面上什么都达标了,其是处处都存在问题,学院抓业绩,教委抓政绩,重点学科,特色学科明目繁多,成果倍出,其实就那么点资源。换个说法而已,看上去繁花似锦,其实是互相欺骗,流于文牍报表,于学生何益?在教学结构上也是以利益为据,重复办学, 机构庞大,职官虚多。大学教育是个艰巨的工程,牵涉诸多方面,中国大学的症结是没有一个去弊存真的合理机制。体制是人制定的,人不能把全部问题都归咎于体制,需要人去改造体制,不改是不行的,教改的决策层要允许高校和教师去创新实验新体制,成功了就推广。当年**抓特区不就是这样!高校改革也要有特区,拿几个重点学校推行新政,中国高校改革喊了十几年了,换汤不换药,还是在官本位和计划经济框架下。这使人想起康有为当年见光绪时说:“今言变法者,是变事耳,而非变法。所谓变法者,须将制度、法律先为设定,乃谓之变法。”今天的高校教育改革就是在变事,而非变法,如不推出几个高校特区真正实行变法,中国的高校则还是古老沉重的铅版,而学生仍是校对无误的印刷。2004,10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