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z.10.58什么意思:有效教学讲座三之九(实现有效教学的因素与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6:32:41

有效教学讲座三之九(实现有效教学的因素与建议)

1、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若干因素的研究

原作者: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  王洪伟

1.1、有效教学的概念与标准。

⑴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标准是什么?持不同观点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我们认为,有效教学应是“三高”教学:①是从时空上看应是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效果;②是从成果看应是高效益,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得益;③是从关系看应是高效应,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能产生高效应。

 ⑵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其中的发展,包括: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发展;生成性的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有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

⑶检查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不管教师教得多么认真,多么生动,多么辛苦,只要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是一个较复杂的任务,它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高低有密切的联系。

1。2、当前重视课堂有效教学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引领、积极投身到教学研究与改革之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了新“课程”,涌现出一大批新经验和新课例,真是令人欣喜振奋。但在我们听课观察中,也发现少数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有差异:一是固守传统理念;二是产生新倾向的“形似神异”,在教学中,出现“低效”和“无效”现象。下面分别略谈几种倾向。

⑴固守传统的教学行为。传统的不一定都不好,但以下几种教学行为确有讨论之处。

①是“仓库式教学”。到目前为止,尚有少数教师,把学生的头脑看成是储存知

识的仓库,用大量的知识填进去。这种教学仅发挥头脑中负责记忆的储存器作用,而没有发挥接收信息的感受区,处理信息的判断区,以及负责创造的想象区作用,使学生学习上死记硬背,死读书,读死书,结果效率低下。

②是“粗放式教学”。此指教师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高消耗、重负担、低效率,投入多,产出少。一句话,落实目标“少、慢、差、费”。

③是“结论式教学”。到目前为止,仍有少数教师,在教学中,重结论,而忽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问题的思考过程、结论的探究过程,成果的创新过程等。其后果是:知识乏化,技能僵化,兴趣淡化,思维劣化。三维目标难以落实。

④是“模仿式教学”。当然在教学中,必要的模仿仍是需要的。但有少数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仅提供模式、样板,让学生进行机械模仿,学生在模仿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照葫芦画瓢,缺乏学习能力。

⑤是“训斥式教学”。指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动不动就发火,“教训”学生,语言霸道,甚至嫌弃、挖苦、体罚等。有时导致师生冲突,对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可想而知,这种教学会有效吗?

⑵“形似神异”的教学行为。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学中,出现了新的倾向。

①是“自主”没有落到实处。通过多次的课堂观察,发现“他主”现象明显。即学生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很难看到学生在静静地进行个体的思考,自主学习,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没有达到“内化”的效果。

②是“合作”存在无效现象。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通过我们观察,确实存在无效现象。首先表现为:合作匆忙,合作过程简短,缺乏深思熟虑;其次,合作无机制,盲目分组围座,成员分工不明,结果乱轰轰;再次,合作成“包场”,合作学习中全员参与性不够,发言汇报时往往优等生包揽全场,其他人只是盲从。

③是“探究”没有抓住重点。首先探究学习形式化,有些可用接受性学习来解决的问题,也要探究;其次,探究的问题无意义,探究的问题零碎,未抓住重点,不需要探究的也搞探究,费时过多,常常事倍功半;再次,探究问题多数来自教师,有时学生不感兴趣,在探究中多数被动,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④是“对话”理解不够全面。首先表现为:对话机会不等,在对话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有时在对话中,教师话语霸权严重;其次对话淡化倾听,在交流中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再次,对话忽视了准备,有少数教师问题一提出,学生未好好地思考,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

⑤是“赏识”需要教师真诚。在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答的是什么,都一律评为“好”,“不错”!或者根本不评价,这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以上罗列的一些问题,说明当前在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低效或无效教学现象。应该引起重视,需要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

1。3、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若干因素的分析。

如何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我们认为,实现有效教学是多因素的,有一个因素不到位,就会影响教学,所以我们可从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设计和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两方面来分析,确定有效教学的若干因素加以实施,可能对教学会产生一定的有效性。近两年,我们在实施“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中,尝试了实现有效教学的“十个因素”的研究。现将其地位作用和操作简述于下:

⑴用好教材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①灵活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学习资源(包括媒体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把教材信息、资源信息、“课标”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明确教材编写意图。

②要回顾此内容先前的实践经验和反思,进行选择性的借鉴;再次,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任务。

③要吃透文本中的“十个着眼点”,即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学生的质疑点,资源的开发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

④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切忌“教教材”。

⑵了解学生情况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

①要了解学情,才能以学定教,以学定教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了解学情,主要是了解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起点和判明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②教师还要“十知道”,知道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认知规律等。

③了解的方法,如问卷调查,开调查会,或课前请部分有代表性学生参加备课等。只有了解学生情况教学才有针对性、有效性。

⑶设计适切目标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①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ⅰ目标过高,通过教学目标达不到,目标过低,在教学中学生感到没味道。所以,目标的设计要适切,要切合学生的实际。ⅱ不切合实际的目标最后是无法落实的,当然,教学有效性更是谈不上的。ⅲ目标的设计要具体、可察、可测,要分层,以便自己的执教,以便自己和他人的评价。

②学习目标,这里指“三维目标”,对“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理解,在教师中间还有差异。ⅰ在三维目标中,有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在教学中,要以落实显性目标“知识与技能”为主线,夯实基础;同时挖掘,渗透隐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知识形成过程和有效学习方法运用的“过程与方法”之中。ⅱ在一节课中制定的目标有时不一定都是“三维”,要根据具体教材来确定。

⑷改变学习方式是有效教学的着力点。

①改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改变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观念。

②观念的改变是一件艰巨的事,需要着力地抓,使之达到“五变”:ⅰ是变“在听中学”为“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发现中学”;ⅱ是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自主地学”;ⅲ是变“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地学”;ⅳ是变“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ⅴ是变“单一向书本学”为“多提供各种经历在体验中学”。

③在教学中,只有真正地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真正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有效教学才有可能。

⑸优化“讲练”策略是有效教学的效益点。

①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ⅰ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ⅱ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②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ⅰ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ⅱ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等,因为学生注意力集中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讲多了影响教学效果。

③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虽然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ⅰ过量的练习,会产生两个消极作用:一是阻碍技能的掌握;二是导致技能的退化。即产生练习的“高原现象”。ⅱ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练习方法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⑹引导帮助学生是有效教学的支撑点。

①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ⅰ在教学关系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ⅱ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支撑学生的学习,使之实现有效教学。

②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ⅰ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ⅱ在教学中,还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其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的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③所谓帮助,帮助就是服务。ⅰ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ⅱ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⑺教与学的和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①当前党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在联合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问题。ⅰ作为小社会的课堂,当然也要构建“和谐课堂”,使课堂中,师生和谐,生生和谐,环境和谐,学生发展和谐等,其中主要的是师生之间的和谐,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ⅱ在师生关系上的和谐,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应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②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ⅰ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ⅱ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ⅲ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③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ⅰ在对学生赞赏的同时,要与学习评价进行整合。ⅱ对学生的学习,要实施激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差异性评价。ⅲ要把学习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把评价看成是师生互动的一部分,使评价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促进师生和谐的杠杆。

⑻缩小个体差异是有效教学的平衡点。

①有效教学主要指对全体学生教学有效,不是指对部分基础好的学生有效,否则就要产生新的不平衡,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使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更大。我们需要的是让原来的不平衡,逐步趋于平衡,这也是对有效教学的要求。

②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ⅰ每个学生都受到不同的遗传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必然使各人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客观差异。ⅱ差异主要是:基础性差异、动力性差异,操作性差异和方向性差异等,如何在教学中缩小差异,或在有较大差异的班级(如民工子女多的班级)中如何执教,这是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关注的问题。

③在学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的班级中,一定要打破“齐步走”的格局,提倡“异步行”的做法。其中,分层递进,因材施教,仍然是一个好的教学原则。ⅰ课堂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功的指导思想下,要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将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易变因素,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ⅱ通过对学生的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调节,以达到各类学生产生接受效应,共振效应,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⑼善处动态生成是有效教学的关注点。

①动态生成教学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动态生成”或说“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成”的观念。ⅰ平时,教师在教学中较多关注的是“预设”,很少关注“动态生成”,很少考虑促进动态生成,应对动态生成。ⅱ新课改要求,要关注动态生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成资源,使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②“生成”,它反对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味“塑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设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ⅰ课堂中的“生成”可分为“可预设的生成”和“不可预设的生成”。前者是在教师的教学准备范围内的,是教师有意预设的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的相关生成行为;后者是随机的,偶发的,是教师意想不到的,甚至是突发的事件和行为;此时,课堂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学情,课堂环境的变化,那么课堂教学将变成机械的程序,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③在课堂中,要随着师生互动生成的不断推进,教师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机调整教学的程序,减少教学的环节,学习目标可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学习重点可在生成中调整,探究的主题可在生成中替换,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

⑽坚持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①坚持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元认知技能。ⅰ反思产生于问题,开始,教师对许多问题模糊不清,包括对什么是有效教学,什么是低效教学,教师知道的是笼统的,并不具体;肤浅的,并不深刻。ⅱ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教学反思,让教师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生长出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使原来的教学走向有效教学。使原来一般教师,走向“有效教师”。

②教学要反思,现在人人皆知,但是在反思实践中,出现一些倾向:ⅰ是“假反思”,不是“真反思”;ⅱ是“浅反思”,不是“深反思”;ⅲ是“应付思”,不是“我要思”;ⅳ是“空反思”,即只顾反思,不会“决断”,没有行动,未解决问题。

③要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提高反思品质中的几个“度”是训练的方向,即反思要有广度;反思要有深度;反思要有高度;反思要有创新度;反思要有灵活度。

④研究表明:一个不会反思的教师,不可能在课程改革中,转换教师角色,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他的经验也是狭隘的,肤浅的,他的学术水平的发展也将大受限制。

1。4、实现有效教学的若干因素之间的联系。

以上“十个因素”不是各自独立的,是互相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有机的

整合。下面我们提供一个包括若干因素在内的模型来说明。

⑴    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的模型。

学习评价

 

反馈调控

设计学习过程

学习设计实施

学习课题

学习内容分析

设定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重组

学生情况分析

开发学习资源

选择学习策略

引导帮助

平等对话

善处生成

关注差异

教学反思

⑵    对以上模型的简要说明。

①此模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分析――设计――实施――评价。此模型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学习内容”和“学生情况”,并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

②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习目标”,再开发学习资源,选择解决问题的学与教的策略。又根据“内容”,“学情”,“目标”,“资源”,“策略”设计了“学习过程”。

③内容分析是基础,学情分析是关键,目标确定是核心,多种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内因,创设学习条件的教学策略是外因。

④此设计是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指导,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方案设计。

⑤此设计是一个有若干因素构成的,在各因素相互作用下而形成的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有序的学习系统。

⑥在实施中,要关注互动和对话,加强调控,及时评价,把评价与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进行整合、使课堂教学走向有效教学。

2、实现有效教学的建议

来源:大连教育学院   2007年6月26日

2.1、了解学生的起点,做好必要的铺垫。

⑴布鲁姆的研究表明,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指导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并且根据学生的准备,做好必要的铺垫是非常重要的。

⑵我们以前对学生的课后辅导较多,对学生课前的了解并不细致。虽然在备课时一再强调要备学生、备教学内容,但具体到每个学科、每节课的时候,往往就忽略了。

⑶我们习惯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自己的认知方式出发,来假设听力障碍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特点,也是学生的学习起点,把教学设计的重点适当偏向对学生学习起点的了解,真正做到“备学生”,教学的效率才可能提高。

     2.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心理学家约翰·凯勒的研究认为,人的动机模型有四个要素:

⑴是强调注意,首先要让学生注意到你的教学。

⑵是强调相关,也就是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有异议,和学生的自身经验有联系。

⑶是强调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没有自信也不会产生动机。对自信不够的学生要给他成功的机会。相反有的学生自视甚高,认为什么都会,对这样的学生则要用难题去“将军”。

⑷是愉悦。愉悦更多的是内在动机,我们要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更多的要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多地考虑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更多地考虑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有兴趣。

2.3、教学设计应体现科学性、灵活性、审美性、独特性

科学性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关键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次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把握这些关键点。

⑴灵活性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作出适当的变化。教师要有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灵活性还体现在课堂教学上的临时应变。教案仅仅是一个预案,真正的教案是在课堂上生成的。同样真正的教学内容也不单是课本,课本只是提供了一种知识呈现形式。因为教学设计不是对课本的设计,而是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准备多种呈现方式。

⑵审美性是指我们的教学设计应当蕴含审美价值,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⑶独特性和教师教学风格紧密相关,也和教师个性倾向紧密相关。无论何种性格的教师,都可以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但教学风格有所不同。教师更应当着墨自己的风格,发扬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完善和丰满自己的教学风格。

     2.4、克服形式化的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的指导教学、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做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

3、实现有效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原作者:丁裕忠  来 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第1期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设计的生命,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3。1、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⑴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有机结合。

①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②一节课仅40或45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学目标是相当“有限”的。中国有句话:“与其击伤十人,不如击敌一人。”少则得,多则惑。对于外显的知识(事实知识、原理知识等)要通过过程和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效地自主建构,千万不能只是过分强调过程和方法只使其击伤。

③传统教学中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即“双基”,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在确立课时目标时,有意或无意削弱“双基”这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知识与技能”不能作为“一维”,知识重在逻辑性,技能重在操作性,两者明显不同,是有差异的。这里的“知识“显然指狭义的知识,是可以言传的,而“技能”则需靠体验和感悟,因此,“知识与技能”应作为两个维度来确立目标。

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多属于隐含性的,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如果硬要每节课都要写出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另一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通常就只能“贴标签”。

①对于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绝不能急于求成,一个课时的教学,甚至一个学期的教学也难实现其目标,它是一个“长期目标”而不是一节课的“短期目标”,只能融合、渗透在教学中。

②对这些目标必须作出系统的规划,通过一个课时或一个阶段的教学,要达成什么样的初级目标,要心中有底,千万不能把“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终端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来确立。

③比如掌握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八年级(上)科学第四章教学中会出现,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教学中又会出现。那么,是在八年级教学时定位为掌握、九年级教学时定位为巩固呢,还是在八年级教学时定位为初步掌握、在九年级定位为掌握呢?

    ⑶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目标定位必须遵循渐进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目标定位必须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和实际,还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切不可起点太高,否则确立的目标就流于形式。

①在课时教学中就不能实现目标,目标不能实现的教学怎么能称为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呢?显然,后者的目标定位是较恰当的。

②在实现课程标准时,要深刻领会其实质,要进行系统科学地计划,在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时,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把课程的所有目标都当成课时目标来确立,势必出现课堂教学重形式而缺实效。

     3。2、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⑴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越俎代庖,代为探究。

①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到分析论证、得出结论,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时间上的浪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环节很少,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设计的方案操作实验、记录数据、进行数学计算。

②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俨然成了科学探究的主人,学生只是操作实验、记录数据、计算数据的工具。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应遵循怎样的规律?随后在课堂上边讲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中,教师让学生分别把蜡烛移到焦点之内、焦点之外与两倍焦距之间、两倍焦距之外、焦点和两倍焦距处,在每步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及时记下此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和蜡烛到光屏的距离(像距)及所观察到的像的特征,最后教师让每一小组选派一人汇报实验结果并由此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每步实验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他们只是被动的按照教师设计的实验完成“探究”,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用教师的“讲授探究”代替了学生探究。学生的自主建构缺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有了问题。

   ⑵ 要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充当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意义建构。

①在探究过程中,ⅰ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ⅱ当学生设计的方案不合理时,教师要帮助他们修改实验方案;ⅲ当学生交流讨论出现争执时,教师应及时地协调关系,鼓励他们更深入探讨;ⅳ当学生无法正确分析处理数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整合数据,从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ⅴ当学生不能完整地表述结论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补充。

②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应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

    3。3、活用教学方法防止课堂教学模式僵化。

    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较适宜的方法。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过重地注重模式,机械地套用一种模式,往往只流于形式,处于被动僵化的局面。

①各种教学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但也有其缺陷的地方,每一种方法和模式能够发挥其最大作用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水平、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

②不同课时的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生等都是可变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最好的方法和模式。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中要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建构多样化、最优化的课堂教学体系,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⑵目前,过多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对有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似乎粘上了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

①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显得卓尔不凡,它以它的“优势”将在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其实,没有系统地整理知识的掌握是肤浅的,方法也只是表面。

②采用记忆性的讲授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普遍存在“有教无学”、“教多学少”、“教多少学多少”,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也是不行的。如果采用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必须的记忆、理解,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全身心地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的方法。

③这固然好,但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学大于教”,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况,过于疲惫,对学习会产生厌倦心理,这也是不可取的。我们也应认识到探究仅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的学习形式。

④探究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用探究的方式来获得。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以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3。4、对问题的探究切莫“开放自由”。

   ⑴ 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师挖空心思地把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处心积虑地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和多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发散思维能力。

①对问题的探究,许多教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现成的答案之外寻求新的尝试,甚至无所顾及地“迁移”和“延伸”。

②如在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的教学中,有关稀有金属的优良特性,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试从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金”为何比其它金属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ⅰ许多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回答金的光泽好,有的回答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用于加工成各种饰品,有的回答金稀有,物以稀为贵,有的同学甚至向政治、历史等文化领域无所顾及地迁移和延伸,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就是没有抓住重点,问题中明确指出从金的化学性质的角度去分析。ⅱ学生积极发言固然是好事,但教师应适时加以纠正,如果一味的迁就、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就会出现答非所问,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学生也顾此失彼,抓不住学习重点,造成了教学的有效性缺失。

    ⑵ 对问题探究的过度“开放性”还体现在对问题或情景的设计过于开放、漫无边际,结果是冲淡了探究的过程和意义。

①如在七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第七节探究“盒子里面有什么”的活动中,教师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同学们,在你们的抽屉里放着一个盒子,请大家在不许打开盒子的情况下猜一猜里面可能放着什么?”。

ⅰ学生的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可能是梨子、有的说可能是石块、有的说可能是一块糖果……对问题没作任何限制,对探究方法没作任何提示,就让学生随意的猜想,这样的猜想还有意义吗?

ⅱ换一种提问方式,结果就会大不相同,如“同学们,在你们的抽屉里放着一个盒子,盒子里可能放着苹果、橘子、乒乓球、玻璃珠、小木块、铁块等,请大家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通过摇、掂、闻等各种方法来猜一猜盒子里究竟放着什么?”。

ⅲ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摇确定盒子里物体的形状,通过掂比较物体的轻重,再通过闻、移动时发出的声音、用磁体吸引等方法进一步确定盒子中的物体。

ⅳ如此设问和探究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探究的过程,明确探究的目的和意义。

②我们在设计问题或情景时,切不可过于开放自主,要在某些方面给予一定的限制,作一些必要的引导和提示,以利于学生有目的性的思考和活动,一味地放开,只会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漫无目标,抓不住重点。“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的去探究,并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将大打折扣。

    3。5、实现有效教学时要避免短期效应而应注重长期效果。

    ⑴对于科学的教学来说,有些内容是通过课时教学能够实现的,并能马上测量的,是教学的短期效应,有些内容需通过长期的教学才能逐步形成的,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是一个长期效果。

①在教学中只追求可测量的短期效应,而忽视不可测量的长期效果的教学来片面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事与愿违的。如某位老师在教化学方程式时,叫学生去背和记。

②由于初中科学中刚开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时,数量不多,学生基本能记住,课时教学效果确实很好。学生也取得了成功的喜悦,把背和记就当成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法宝。当以后的学习,特别是高中和大学,化学反应方程式不计其数,背和记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学生就困惑了,这样的教学就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③如果我们一开始在教化学方程式时,就教基本的方法和原理,可能从课时完成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角度来看,短期效果可能不好,且费时。但掌握了它的方法和原理,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得心应手,它的长期效果就会显现出来。

    ⑵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短期效应,更应注意长期效果,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尽管长期效果的教学在近期不如短期效应的教学效果,也不能将教学是为人的终身发展的本质予以否定,这样的教学不管课时教学的效果如何好,也将是无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