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Keating:长春老建筑物语—附属地规划之街区道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1:14:41

长春老建筑物语—附属地规划之街区道路

     一个城市规划的骨架就是街区道路,街区的形状、道路的走向、宽窄、道路率等,街区道路规划一旦实施,将会永久影响着城市街区的命运。路对一片待开发的地区,重要性不言而喻,于是国人总结道:要想富,先修路!呵呵……

 长春与其他满铁附属地的街区规划负责人是加藤与之吉。1907年7月,加藤来到长春着手进行测量与设计,1908年完成规划方案。该方案的一期规划面积120万坪(396公顷)。其中商业用地33%,住宅15%,公园及步道9%,公建等11%……而道路率(道路面积与城市面积之比)确定为23%。这个标准,基本接近欧美城市25~50%的水平,比日本东京的11%要高出一倍多(小日本是在是太小了)。当时巴黎和柏林在26%左右,华盛顿的54%为最。

 



       长春附属地规划的道路网形状为矩阵型,用四条斜向道路串联。之所以没采用像大连或巴黎那种多心放射状的道路规划,缘于地势平坦,且以车站为中心向两边长方形分布,适合矩阵排列,而当时近代城市的规划理论逐渐倾向矩阵型。不过,矩阵型的缺点是简单且单调,为了避免单调,设立了四条斜向道路并在其中设置广场,在广场周围规划公共设施,使道路的规划更趋合理。

 当时,满铁长春附属地的道路规格分为六级,1~6级的幅宽分别为20间(36.3米)、15间、12间、10间、8间和6间(10.9米)。这个宽度现在看没什么特殊,可在当时,一级路20间宽的结果可是上下争论了许久。本来,加藤与之吉提出的一级路路宽为15间(27.2米),当时东京、大连和哈尔滨也都是这个标准。满铁总裁后藤新平得知后,深为不满。在1908年3月的一封信中,后藤对长春城市规划道路的狭窄和马车限行的设计发出“甚是无聊”的抱怨。后来,在与加藤与之吉的当面交流中,加藤仍然以“街区用地有限”为出发,建议一等路15间,道路率20%为标准进行设计,并强调东京的标准也是15间。对于下属的争辩,后藤新平并未发火,只是不容置疑地说:“……有吉元三郎(时任日本内务次官,东京市区改建委员长)那样的蠢货在,东京规划还能不流于愚蠢的模仿……,你们根本就没完全领悟欧洲城市规划的精髓,所以才说出这样的蠢话,你还是再一次好好看看,马上就出发!”。争论和研究的结果加上后藤新平坚决的态度,最终还是按20间确定了一级路的宽度标准。

 1908年的最终设计结果,长春大街(后改中央通,现人民大街北段)、八岛大街南部(现北京大街)为20间;东斜街(后改日本桥通,现胜利大街)和车站两边的和泉町(辽宁路)、日出町(长白路)均为15间。在满铁附属地建立之初,这些街道的名字都是中国式的,比如长春大街、东斜街、西斜街等。到1922年,附属地的街名全部日本化,像中央通、日本桥通、敷岛通、吉野町等等,大概是底气增加了吧?!

 起初,共设计了五个城市广场,分别为北广场(站前)、西广场(现同名)、南广场(日本桥附近)、东广场(现南广场)和北角广场(现东广场)。后来在实施中,将东广场改称南广场,北角广场改为东广场,取消日本桥(刘老根大剧场前)附近的南广场,五个广场留下四个,到今天除北广场称站前广场外,其余名称未变。当时的广场都是圆形的,中间绿化,广场圈路串联了4~6条道路的车流,不需红绿灯,各路来车在此汇集、分流、转向。在站前广场、西广场和南广场,这种形式100年后仍能适应现在的车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