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科威按键功能图解:在线读书:修辞学导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1:49:41
修辞学导论
作者:王希杰著
出版日期:2000
页数:616
关键词:汉语 修辞学 概论 王希杰
分类: 语言、文字 >写作、修辞
在线阅读修辞学导论电子书超星阅览器
阅读1阅读2下载图书
阅览器阅读/下载图书须安装超星阅览器,立即下载
添加到学习计划
收藏推荐
分享到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10章,主要包括:语言、交际和文化;修辞学;词和词义;句子和句子成分;句型和句子的选择等内容。
隐藏目录章节目录
引言
一 一样话百样说
二 修辞、修辞学和修辞学学
三 修辞的重要性
四 修辞家和修辞学家
五 普通修辞学和汉语修辞学
六 古代汉语修辞学和现代汉语修辞学
七 不需要学习的和永远学不完的修辞学
第一章 语言、交际和文化
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财富
二 汉语是中华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工具
三 汉字和汉字文化圈以及东方修辞观
四 现代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交际活动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六 交际活动中的矛盾
七 话语的形成
八 话语的运用
九 修辞结构
十 交际效果、表达效果和最佳表达效果
十一 话语和物理世界
十二 交际和文化心理
十三 修辞和人格建设
第二章 修辞学
一 修辞学的定义和性质
二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同义手段
三 修辞学的参考框架:语言环境
四 修辞学的最高原则:得体性
五 修辞学在科学中的地位
六 修辞学和语法学
七 修辞学和逻辑学
八 漏洞和修辞
九 修辞学和文学
十 修辞学的内容
十一 修辞学和民族文化的复兴
十二 修辞学的研究方法
十三 修辞学和辩证法
第三章 词和词义
一 词和词义:从词汇、语法到修辞
二 词语的理性意义
三 理性意义的转移
四 词语的附加意义
五 词语附加意义的偏离
六 词语间的相互关系
七 词性和词义
八 多义词语和话语多义
九 模糊词语和模糊话语
十 词语的创造是修辞学的重要内容
十一 创造词语的规则和艺术
十二 词语的超常运用
十三 词语和歧义
十四 潜在意义的开发和利用
第四章 特殊词语
一 文言词语和文化词语
二 方言词语
三 外来词语
四 成语
五 谚语
六 歇后语
七 行话和科技术语
八 委婉语
九 称谓语
十 敬辞和谦辞
十一 俚俗语
十二 詈辞(骂人话)和脏话
十三 隐语(黑话)
十四 代语异称
第五章 句子和句子成分
一 语言的句子和言语的句子
二 简单而复杂的句子
三 单音词和双音词
四 主语
五 谓语
六 宾语
七 定语
八 状语
九 补语
十 并列成分
十一 列举的交错、选择和分承
第六章 句型和句子的选择
一 句型和句子修辞
二 句子的选择
三 句子的变异和创新
四 同义句
五 多义句
六 肯定句和否定句
七 主动句和被动句
八 疑问句
九 口语句
十 方言句
十一 文言句式
十二 欧化句式
十三 长句和短句
十四 紧句和松句
第七章 比喻
一 比喻的定义和本质
二 比喻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三 比喻的文化制约
四 比喻的民族色彩
五 比喻的时代色彩
六 比喻表层结构的多样性
七 比喻的组合
八 比喻和汉文化
九 同义比喻
十 比喻的多义和歧义
十一 比喻的创新
十二 比喻的得体性
十三 比喻的功能
十四 比喻和比拟
十五 比喻和通感
十六 比喻与篇章
第八章 对偶、对照和映衬
一 对偶的定义和规则
二 偶的语义类型
三 对偶的形式类型
四 对偶的变式和复杂化
五 对偶的艺术化
六 偶和文化
七 对偶和骈文
八 对偶和律诗
九 对偶和标题
十 互文
十一 合掌和对偶的误区
十二 对照
十三 对照的类型
十四 映衬
十五 抑扬
第九章 双关
一 双关的定义
二 双关和多关
三 谐音双关
四 谐音文化
五 汉字和双关
六 双关和多义词语
七 双关和多义结构
八 双关和上下文
九 双关和交际情景
十 双关和反切
十一 藏词、歇后和歇后语
十二 镶嵌和用典
十三 夸张
十四 反语
十五 双关和歧义及误解
十六 双关和话语的深层含义
十七 双关的民族差异
第十章 话语衔接
一 话语衔接的意义
二 话语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三 话语的结构类型
四 并列式
五 顺承式
六 辐射式
七 词语连接法
八 语法连接法
九 辞格连接法
十 语音连接法
十一 话语衔接和语体
十二 衔接的规则和偏离
第十一章 修辞格
一 辞格在修辞学中的地位
二 辞格的研究
三 辞格的数量
四 辞格的交错与划分
五 语音与辞格
六 语义与辞格
七 语法与辞格
八 篇章与辞格
九 辞格与逻辑
十 汉字与辞格
十一 辞格和游戏
十二 兼格和变格
十三 辞格复杂化和艺术化
十四 辞格运用的原则
第十二章 言语音乐美
一 语音与修辞
二 语言的音乐美与语法和语义
三 节奏与节拍
四 押韵
五 平仄
六 摹音
七 协音和衬音
八 联绵
九 叠音
十 音节
结束语 修辞和修辞学与辩证法
一 方法的重要性
二 方法和方法论与方法的多样性
三 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四 辩证法
五 语言的辩证法
六 语言运用的辩证法
七 修辞的辩证法
八 修辞学的辩证法
九 得体性原则:以善为统帅的真善美的统一
十 科学和常识
十一 例子和态度
十二 体系和例子
十三 修辞知识和修辞实践
后记
隐藏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