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论期博客:[人民日报]编纂新地方志 传承文化 服务社会--中国甘肃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3:26:02
[人民日报]编纂新地方志 传承文化 服务社会 http://www.gscn.com.cn   2006-4-7 10:25:28   字体: 【大 中 小】 [添加到收藏夹]
    我国新编地方志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全面开展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主持下,全国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广大方志工作者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甘于奉献,在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传承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了贡献,涌现出许多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

    回顾与总结20多年的修志实践,我国新编地方志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编纂工作硕果累累。全国首轮省、市、县三级志书规划编纂6000余部,截至2005年底,已出版5000余部,完成了规划任务的88.8%,其中,省级志书完成83.2%,市级志书完成90.6%,县级志书完成94.6%。此外,还编辑出版了4万多种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名山大川志;编纂出版了全国80%以上的地方综合年鉴;整理出版了大批旧志书。由此可见,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一项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形成了庞大的社会科学成果群,积累了宝贵的方志文化资源。

    其次,开发利用方志资源成效显著。多年来,各地认真落实修志为用的指导原则,修志与用志并举,努力为领导机关科学决策提供客观的历史情况和依据,特别是在制定规划、开发资源、基础建设、招商引资、减灾防灾、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服务,作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各地扩大服务范围,尽力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化、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逐步展示地方志工作和地方志资源的巨大的潜在价值。

    三是方志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方志工作者结合修志实践,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有关学科理论,积极开展方志理论研究。主要围绕指导思想、体例体裁、方志性质、方志源流、新旧志书的区别、续志编修、读志用志、方志文化等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撰写了数万篇论文,出版了500余部专著和论文集,从而为总结修志经验,推动修志实践,加强方志学学科建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作出了努力。

    20多年的修志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工作经验,需要我们继续坚持和发扬,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经验有五条:

    第一,“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编委会及办公室组织实施”是开展地方志工作正确的工作体制。这一工作体制的确立,既是对志书官修传统的继承,又是新时代创新的结果。这一工作体制已被修志实践证明切实有效,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必须继续坚持和进一步完善。

    第二,“一纳入”、“五到位”是做好地方志工作的基本要求。地方志工作是为国存史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不容易引起重视,但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实践证明,要真正重视地方志工作和切实解决有关困难,就必须按照“一纳入”(即把修志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政府的任务之中)、“五到位”(即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的基本要求,落在实处,给予应有的重视。

    第三,制度化、法制化是地方志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我国新编地方志工作自开展以来,在制度化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管理逐步加强,工作逐步规范。为保障地方志事业健康发展,还应尽早将地方志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做到依法修志。目前,四川省、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已经审议通过了地方志工作条例,其他有些省也正在积极准备立法,全国地方志立法工作已纳入国务院2006年的立法计划,开始形成依法修志的新格局。

    第四,确保志书质量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志书是严谨、朴实、科学的资料性著述,它是否具有权威性,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关键在于志书的质量。新编地方志书必须做到指导思想正确,篇目框架合理,资料丰富翔实,文字通顺流畅,时代、地方和专业特色鲜明,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因此,要不断强化志书质量意识,落实提高质量的各项措施,多出良志佳志,这是修志工作的百年大计。

    第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修志队伍是修志工作的重要保证。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新编地方志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常年都有一支包括2万专职、10万兼职的编修队伍在努力工作,这是一支经受了锻炼、值得信赖的修志大军。要确保志书的质量,保证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地发展,就要不断提高修志队伍素质,下大力气加强修志队伍建设,保证我们的工作后继有人、永不断续。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后人的文化基础事业。当前,我国首轮修志工作基本结束,新一轮修志工作正全面展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赋予了修志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广大方志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陈奎元  全国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