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页英文怎么说:不与大人物作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05:55
    据今天的媒体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因与一位学院领导“冲突”而可能被迫离开学校,此事再次引发人们对大学管理行政化问题的关注。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称, 其一,大学就是大学,没有什么副部级大学、正厅级大学。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完善高等教育法,硬性规定行政人员、后勤人员和教师的比例。 在学校起码要逐步淡化“官本位”。现在有些老师教授可以不当,非得去竞争一个“处长”,这实在有点可笑。其二,职能部门改变机关化,确实往服务教学方面转。不应当处处想着“管理”,不断给下面“找事”。 

一向喜欢调侃的清华大学教授许章润也表示,心目中的大学应该是:知识创造的中心,思想激荡的圣地,自由精神的堡垒。我觉得他这句话讲得非常有份量,可惜在今天的大学里,纯粹的人文精神已被弄的支离破碎,人们只有怀念的份了。

为什么将这篇文章扯到“不与大人物作对”这个话题上来呢?其实也是一种黑色幽默,想作对,作不了,只好不作对。这在三十六计里算哪一计呢?思来想去,只能算在并战计中的第二十七计——“装痴不颠”。是没办法的办法,各位不妨试试。 

 其实,中国的大学教育仍算一种精英教育,尽管扩招给它带来了许多付面影响和遭人诟病,但其初衷还是好的:谁也不能剥夺平民百姓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呀。当然另一方面也不排除高校借扩招圈钱的事实。相比起庞大的中小学来说,高校的管理还是走在轨道上的,但其管理明显印上了行政管理的色彩,不再是象牙塔,不再是纯学术机构,面目可憎的也象一个衙门,有才没钱别进来。这一点让人十分怀念毛爷爷时代师范生的免费教育。作为以前现在将来都沾了高校教育既得利益的我来说,对高校有一种爱不起来也恨不起来的感情。

对于人大张鸣教授的博客感言,本人深表同情,但又不以为然。张教授的智商算不低的了,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职场错误?人大是文科学生翘首以待的摇篮,想当初要不是想当一名医生的愿望,我也可能报考文科的人民大学了。

在这里我想问张教授一句话:你究竟喜不喜欢中国人大?若喜欢,何必选择逃离?若不喜欢,为何又万般不甘?你是政治学教授,完全可以活学活用,将那些个官员们、院长书记们玩弄于股掌之间。若非如此,那就怪你学艺不精,只好受制于人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人算大人物呢?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有身份的人物的代名词,其实更算得是上了一定级别的官员的代名词。本来是一个中性词,现在走了样,成了贬义词。那些大人物们听了心中可能有点洋洋得意,但实际上却与平民百姓划了楚河汉界,迟早会弄得孤家寡人、与民为敌的悲惨境地。所以说,还是不要做大人物为好。

昨天在电视上听了温家宝总理的答记者问,心中颇多感慨。温总理是不是大人物呢?答案是肯定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说: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忧患。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什么叫快乐和幸福,借用艾青诗人的一句话“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媒体对温总理的评价是:满怀深情谈民生,求真务实谈民主,居安思危谈问题,信心坚定谈措施。这样有诗人气质的总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人民的福祉。

相比起温总理,我们生活中还会遇到许多大人物。怎样趋利避害,让自己活得本真,活得开心就不是用学问两字可以解决得了的了。有机缘,有技巧,有智慧,有时还得认命,有不与人争,吃亏是福的阿Q精神。不然日子没法过下去。  

说实话,我是没资格跟人讲相处之道的,我虽然调侃张鸣教授,但实际上还不如他,他起码还有勇气,还可以拂袖扬身而去。我所处的单位,庙虽小,还是有几个大和尚。其中有几个官至省部级甚至可以位列国家领导人的行列。我不喜欢学者型的官员,为官的种种劣习都有,而且变本加厉,最后全成了四不象的人物,搞的我们这些老百姓无所适从,只有沦落到借酒浇愁、借博文散心的份了。

不与大人物作对,也不完全都是消极思想。人人生来自由平等,没必要看高别人,看低自己。关键是要将与人为善的信念贯穿自己的一生,既不太委曲自己也不卑躬曲膝,选取一种适合自己又能被良心接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当名人乎,当百姓乎,当隐者乎,全在一念间,以乐在其中为妙。我的经验是,不与权贵相交,不与富人为伍,这样就可以活的快乐和飘逸。禅宗六祖慧能讲过一句话,大意是:一切浮华的生活都不过是表象,真正的智慧存乎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