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商鼎路小学:伊犁九城-历史事件- 广药百科(Wiki) - 广东药学院历史、人文、科学的百科全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38:47
伊犁九城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伊犁九城之首的惠远城

伊犁一直是新疆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曾建有许多城镇在这里扼守边界,发展贸易。清代乾隆为了加强在伊犁地区的治理,在这里设伊犁将军,建惠远城,并陆续在其周围建起惠宁、绥定、广仁、宁远、瞻德、拱宸、熙、塔尔奇八座卫星城,统称为“伊犁九城”。现保存较好的是被称为“伊犁九城”之首的惠远城,是时我国西陲军、政中心的伊犁将军府所在地。现城内还保留着将军府旧址,其正大门以及庭院中厅堂、曲径回廊、将军亭的古韵依旧。惠远古城中心矗立者宏伟高大的钟鼓楼,登楼远眺,城内外风光尽收眼底。历史上,洪亮吉、祁韵士、林则徐、邓廷桢、徐松等著名谪士们都曾在此地留下辉煌业绩。林则徐率民开通水利,修固边防,为民造福,受到了伊犁将军和各族人民的尊敬和信赖。林则徐在惠远虽然只有两年时间,但其日记、诗抄、书信留传甚多。

目录
  • • 清代时期
  • • 民国时期
  • • 和平解放后
  • • 相关词条
  • • 参考资料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清代时期编辑本段回目录

清朝统一新疆后,1762年10月,设伊犁将军(全称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任命明瑞为第一任伊犁将军。当时,清朝在新疆的军政管辖体制是一种军府制度,伊犁将军是全疆的最高军事长官,兼管行政,下设都统,参赞、办事、领队各级大臣,统辖全疆和归附于清朝的哈萨克各部。

在清代,现今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地区并未在统一的行政区之内。阿勒泰地区原是筑城屯兵的重地,又是北面进入新疆的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在未设伊犁将军之前,该地区就由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飞行员下的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以后,设阿尔泰力事大臣,驻承化寺(今阿勒泰)。伊犁、塔城地区归伊犁将军统领。将军府起初设在绥定城,后因绥定城规模较小,难以容纳众多的衙署和驻兵,遂于1765年移驻惠远城,并以惠远城为中心,相继在其周围建起宁远城(今伊宁)、惠宁城(今伊宁市巴彦岱镇)、塔勒奇城(今霍城县境内)、瞻德城(今霍城县清水河镇)、广仁城(今霍城县芦草沟)、拱宸城(老霍城县城)和熙春城(今伊宁市西城盘子),史称“伊犁九城”。与此同时,在塔城地区修建了肇丰,用为参赞大臣的驻地。1766年,参赞大臣阿桂将城移于楚呼楚,建绥靖城(今塔城)。

1860年11月,沙俄趁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借口调停有功,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把历来属于中国的伊犁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领土,强行划入沙俄版图。到1871年6月,沙俄借口追索我国哈萨克阿勒班部落的首领扎别克为名,乘机用武力入侵伊犁。伊犁各族人民奋起抵抗,但因力量悬殊,抗俄斗争遭到失败。7月,沙俄侵略军以“代收代守”为名,完全侵占了伊犁九城。各族人民不畏强暴,不受欺骗,坚决同俄侵略者展开各种形式的斗争。

1876年清迁派左宗棠率大军进疆,消灭了盘踞在北疆的阿古柏匪帮。一年之后,清军又迅速收复了南疆,粉碎了沙俄继续霸占伊犁的阴谋。以后又经过反复交涉,到1882年2月,饱经沙俄殖民统治的伊犁各族人民,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1884年10月,清朝政府正式批准新疆建省。首先,对军政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取消军府制和伯克制,代之以兵备道和府、州、县制,新疆的政治中心由伊犁移至今乌鲁木齐。伊犁将军虽仍存在,但改称“伊犁驻防将军”,其权力和管理范围大大缩小,不再总统全疆军务,只管伊犁、塔城的军事和防务,与新疆巡抚不相统属。以后,又设置了伊塔首、伊犁府及宁远、绥定县和塔城直隶厅、精河直隶厅。

民国时期编辑本段回目录

1911年10月的辛亥革命运动,很快波及到了伊犁。1912年1月7日,以伊犁陆军协统杨缵绪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迅速击溃驻防清军,占领将军府所在地--惠远城,枪决伊犁将军志锐,组织汉、满、蒙、回、藏“五族共进会”,成立伊犁临时政府。接着派出革命军继续东征,在精河击败反对革命的清军,迫使新疆巡抚袁大化宣布实行共和体制,从而结束了清朝在新疆的专制统治。但是,由于伊犁革命党人软弱、妥协,加上新封建军阀杨增新的诱骗、胁迫,伊犁临时政府与其签署了议和条款,承认杨增新为全疆最高军政长官——都督,拱手让出了政权。

杨增新上台以后,为了推行独裁专制,遂逐步把伊犁镇边使改为镇守使,把伊犁四领队大臣改为四领队官;把塔城参赞改为道尹,完全归新疆都督管辖。另在阿尔泰设办事长官。1916年,将伊塔道改设为伊犁、塔城两道。1919年,又将阿尔泰地区改为阿山道,归新疆统辖。

1928年,杨增新被刺杀,金树仁攫取了新疆的统治政权。1933年,迪化发生“四·一二”政变,赶走了金树仁,军阀盛世才取而代之。

盛世才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主自由权利”以及废除金树仁对人民的某些封建压迫等政策。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团结一切抗日力量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1937年起,陆续派出上百名共产党员到新疆工作,帮助盛世才制定和实行“反帝、亲苏、民平(民族平等)、清廉、和平、建设”的“六大政策”,使新疆出现了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盛世才的法西斯面目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其反苏、反共、反人民的活动也愈来愈露骨。1942年,盛世才撕下伪装公开投靠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地捏造了所谓的“阴谋暴动案”,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白色恐怖笼罩了整个新疆,国民党反动势力也随之伸入新疆。1943年,国民党在新疆建立省党部,国民党军队也进入新疆。1944年秋,国民党即正式取代盛世才,进一步推行民族压迫和恐怖的特务统治,横征暴敛,使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濒于绝境,迫使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区各族人民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

1944年9月,巩哈县(今尼勒克)农牧民在乌拉斯台发动了以反对献马为导火索的武装暴动,袭击了反动政府的警察和驻军,并迅速占领县城,从而揭开了各族人民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革命斗争的序幕,吹响了伊、塔、阿三区革命的号角。随之伊宁、绥定、宁西(今察布查尔)、霍城、昭苏等县也相继为游击队所占领。11月12日,各地起义的代表在伊宁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三区革命临时政府。1945年4月8日又正式建立了革命武装--民族军。同时,塔城、阿勒泰等地各族群众也揭竿而起,革命的烈火在三区各地燃烧起来。到1945年秋,民族军和起义群众已基本控制了三区,并一直打到玛纳斯河边,矛头直指迪化(今乌鲁木齐)。加上国际、国内局势向着有利于革命方面发展,国民党当局被迫接受和平谈判。10月12日,三区代表赖希木江·沙比尔、阿合买提江·哈斯木、阿不都海依尔·吐烈到迪化同国民党代表举行谈判。经过激烈争论,到1946年6月,全面签订了11项和平条款和两个附件。并根据条款规定,改组省政府,于7月1日成立了联合省政府,颁了新的施政纲领。

但是,国民党反动派根本没有实施和平、民主的诚意。在全国,他们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向解放区大举进犯;在新疆,他们同样凶相毕露,撕毁和平条款,进而于1947年2月制造血腥的“二·二五”事件,破坏和平条款,并阴谋杀害三区革命领导人,又擅自改组省联合政府,三区代表被迫退出联合政府,撤回伊宁。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在三区周围不断调集兵力,实行封锁政策,还唆使乌拉斯满匪帮进行武装破坏活动,妄图瓦解和消灭三区革命力量。由于三区各族人民坚持斗争,终于粉碎了敌人的一切阴谋,使三区革命力量一直坚持到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

和平解放后编辑本段回目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废除了历史上遣留下来的一切民族压迫制度,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普照祖国大地,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同全疆、全国一样,实现了各族人民的团结,使各族人民进入了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新时代。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发布后,立即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各地都积极认真地贯彻执行党的这项基本政策。

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是我国哈萨克族聚居区。据1953年统计,哈萨克族人50.9万多人,其中居住在伊、塔、阿三区的占85%,为三地区总人口的40%。同时,这三个地区不仅在地域上连成一片,而且都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互有密切联系。以此为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将更有利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和促进三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新疆省人民政府报经中央批准,在伊、塔、阿三区建立相当于行署一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这是全国惟一辖有专区的自治州。1953年,在新疆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吸收各方面的代表性人物和有关干部,成立了由51人组成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筹备委员会,根据“慎重稳进、积极筹备、逐步推行”的方针,认真进行各项准备工作。经过反复研究和充分协商,制定了分级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具体方案。接着,自1953年10月至1954年10月,由下而上先后建立了11个相当于乡级、6个相当于区级、2个相当于县级的民族自治地方。在此基础上,于1954年11月22日在伊宁市隆重召开伊、塔、阿三区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经过充分酝酿选举出由37人组成的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帕提汗·苏古尔巴也夫为自治区主席。11月27日召开群众大会,宣告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区正式成立,下辖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专区,并受新疆省人民政府委托,代管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区。

1955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四节有关行政区域划分的规定,由新疆省人民政府的命令,同年11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区改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1956年初,经国务院批示,撤销伊犁专区,自治州直接管辖原伊犁专署所辖的9县1市和塔城、阿勒泰专区,并代管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1969年5月,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伊犁州革命委员会领导成员时指出:“伊犁州革委会常委只限在伊犁地区,不包括塔城、阿勒泰地区。”从此,伊犁自治州实际上只管辖直属8县1市。

1979年9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电示:撤销伊犁地区,原辖8县1市由自治州直接领导;自治州首府从奎屯迁回伊宁市;塔城、阿勒泰地区在行政上由自治州领导,党内主要由自治区党委领导;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不再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代管,归自治区直接领导。

1984年9月14日,国务院《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恢复伊犁地区的批复》指出:恢复伊犁地区,将原由伊犁州直辖的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地区;伊犁州管辖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和奎屯市。200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伊犁地区,原伊犁地区所辖八县一市改归伊犁州直接领导,原辖的塔城、阿勒泰地区和奎屯市维持不变。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历史战争

清朝

民国

维吾尔族

版图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