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如何改价不被降权:谁来为教育买单:事关中国万千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5:40:56
只要有人类存在,教育就注定会成为关注的焦点。
孔丘墨翟孟轲,儒家道家法家;官学私学,四书五经;科举取士,新文化启蒙,现代应试……一部中国教育史,实为一部中国育人史。
天地君亲师。历朝历代,循环往复,教育者不做教育的事比比皆是,教育生态逐渐恶化,已渐成举国之痛。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对今天的教育不少人虽在私下里大肆鞭挞表达不满,但同时又情愿或不情愿地跟着考试的指挥棒团团转,一旦自己的孩子和亲人“金榜题名”,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激动。
教育出了问题,会在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中开出恶之花结出恶之果。 《中国教育生态报告》(目录+索引)《中国教育生态报告(目录+索引) 章夫  蒲薇 著
引言:废除科举百年祭?科举诞生1400年记?
  在古代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相信这是改变自身和家族命运的不二法门。
  殿试试卷一页。在经历了1000多年的考试之后,中国人真的养成了“考试情结”?
  改革开放之后恢复高考,现在的教育制度深受科举的影响,从而扼杀了教育的内在精神,教育的目的本来是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个体,但现在教育的精神都被异化,人人都变成考试人。
  我们似乎看到这样的身影,清朝状元翁同龢秉烛夜读,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在嘶声呐喊……
001/1905年9月2日:一个应该永远记住的日子
002/科举制下,一个乌托邦的“理想国”
003/1905年:新旧中国的分水岭
004/后科举时代,教育生态环境悄然复苏
005/殿试试卷一页。中国真的养成了“考试情结”?
 第一部  问号书写的故事何时求解?
第01章  教育:浑身写满“急功近利”
一组数字:中国心理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3"4亿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中,有约3000万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被迫切地追问:青少年的成长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006/谁在消费教育本身?
007/敢问师德路在何方?
008/你在为谁教育孩子?
009/偶像为何迷失?
010/《促进法》的地位在哪里?
 第02章  双城创伤的“标本价值”
癸未5月,在甘肃武威,人们为对微生物世界的胜利而击掌相庆的时候,暗夜却悄然袭来。5月下旬,在甘肃武威县双城镇发生少年连续服毒事件,6天时间中两名学生死亡,4名获救,他们当中有5个人是同一所小学的六年级学生。孩子拒绝向家长开口解释服毒原因。
011/红五月的黑色时间表
012/第二封遗书引出的谜团
013/“519”留下的问号
014/谁来叩响心灵之门
 第03章  穷困:横亘在贫富学子间永远的壁垒?
陈列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桩桩令人震撼用血和泪凝成的人物和故事。一幕幕的悲剧上演着,学子自己急迫的同时,父母承担着更大的压力。
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有人形象地讥讽为“种地不如老子,养鸡不如嫂子”。
“中国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这句老话变成了“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中国问题”。
015/农村大学生家庭永远的痛?
016/谁为农村教育埋单
017/制度面前,诚信不再“守身如玉”
018/“穷学生”与“富学生”对话录
019/授之以“鱼”?授之以“渔”?
 第04章  “爱”的方程式,该怎样求“解”?
在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一个村庄,50岁的顺老汉靠卖血换来的几万块钱,供儿子小良读完高中,上完大学。然而儿子走入社会以后却失去了音讯。顺老汉没有儿子的通信地址,儿子留下的唯一的电话号码打了上百次也打不通。找到儿子已经成了是顺老汉一家最大的愿望。
另一位设立“贫困生基金”的贫困大学生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听者无不潸然泪下。
020/儿子的每封信,都是一份卖血通知单
021/顺老汉颤声诘问:“儿子你在哪里?”
022/儿子浮出水面,儿子还需要资助
023/一位设立“贫困生基金”的贫困大学生
 第05章  师德沦丧:频发的教师“拉链门案件”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同时又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但身体稚嫩,而且心理发育也远未成熟。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希望能在一个安全的教育环境里接受一生的启蒙教育。
  老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为人师表,无上光荣。然而,在教师队伍中的个别败类却无视国法,色胆包天,将贪婪的黑手伸向了天真无邪的孩子,对其实施性侵犯。
024/“禽兽教师”不如禽兽
025/40名幼女永远的痛
026/两位班主任的“怪病”
027/血泪凝成的镜头
 第二部  谁为中国教育生态埋单?第06章  “复新”涅槃:一群志愿者铸成的故事
由于不适应海外留学生和职业经理人严格的财务制度、与当地文化较量失败、志愿者畏难和内耗、内斗等原因,历经近4年的由志愿者组成的旨在为农村教育发展探索一种新模式的安徽省利辛县复兴学校归于失败,最后一批志愿者在黯然中离开……
028/燕园偶遇:村里来了位北大老师
029/一腔热血:三个男人撑起一片天空
030/杨华出局:“铁三角”散于利益之困
031/校长之争:殷永纯同“复兴”彻底决裂
032/“复兴”终结:赵志雄黯然走麦城
033/另起炉灶:北大学子图谋东山再起
 第07章  郭莎莎:续写“另类”神话
“好多乡村小学非常缺少教师。我去了,校长一看我不像是坏人或逃犯。我保证不拿学校一分钱工资,他们没办法拒绝我。”
 “语文美啊。我要在树林里给孩子们讲月光曲,在河滩边讲《赤壁赋》。带着一帮孤儿,承包一大片土地,一边种树一边教学生,那才是我理想中的生活。”
郭莎莎会流浪到何方?或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
034/山坡上的鸟儿在自由飞翔
035/快乐吸引郭莎莎“出家”
036/真正的高手在行业之外
037/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动涌上心头
038/“另类”的烙印从小就“烙”上了
039/沉浸自己的世外桃源
 第08章  魏书生:神坛上下皆寂寞
说起魏书生,很多人都能一口气说出许多同意词:语文大师、现代孔子、现代教育圣人、神人等等。
许多网站的“名师介绍”中这样描述他: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曾被授予全国特等劳模、全国优秀班主任、语文特级教师等光荣称号,首创“课堂教学六步法”。
而甲申年开年之初,新生代再度掀起了对以魏书生为代表的语文教育“偶像系”的批判和反思。
040/大事成于野
041/从批斗台到封神榜
042/“魏氏模式”的追捧与质疑
043/语文与魏书生的地位之困
044/“那一代”偶像集体谢幕
 第09章  另类老周及其另类儿子的另类故事
    “老周”名叫周建湘。“大学我读了十年,教了十年。中国的大学质量每况愈下。” 基于这样的想法,让儿子“退学的选择”老周也就有了较为充足的理由。
  “中国第一逆父老周”的故事:儿子13岁上初一时把他领出了校门,18岁时又把他赶出了家门。有人说他是个疯子,有人说他戳到了中国教育的痛处。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生活的轨迹早已写出了笔直的理由:拒绝绑架!”
045/“回去吧,咱们不玩这个游戏了”
046/“我希望你早日成为一条汉子,我只能为你提供教育机会”
047/“学生理应求学,老师只能劝学,实无必要乞教”
048/“我只养你到18岁,从明天起,一个子儿也不给”
 第10章  大爱如山:“孔方兄”与亲情的较量
    儿子考上梦寐以求的重点大学,父亲却惭愧于无力替儿子凑齐学费。
    他曾经向老板索取工钱,未果;借款,被拒。在尊严与现实面前,父亲选择了从七楼作自由落体运动……
一对是父子,一对是母女,在贫困交加之际他(她)们都没有想到死,而是同命运作顽强地较量。他(她)们的父亲母亲连生活能力都不能自理,可依然笑对人生。
049/望着7000元学费,愧疚父亲纵身七楼
050/面对女儿万元账单,绝望慈父饮毒西归
051/陕西师大绝唱,一对母女大写“人”字
 第三部  高考是科举制的借尸还魂?第11章  高考:一个时代命运的嬗变
“隆重”的高考,在“隆重”的氛围“隆重”落幕。
只要应试教育大局不变,高考变会一年比一年更隆重更辉煌。这是一个“局”,学校、考生,家长、社会,大家深陷其中,但只要“入我彀中”,局中人便仿佛中了魔法。
高考制度至今,20年风雨兼程,一些关于改革高考制度的微词却从未间断过。
考试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考察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考察能力上确有缺陷。
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必须革除“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弊端,让更多的学子走出“人生第一考”的尴尬。
052/高考状元:应试教育的一块“抹布”?
053/规则倾斜:“高考移民”难言之隐
054/一个诘问:何时恢复高考原态?
055/古代科举:功过是非比肩今日高考
 第12章  中国第一考“状元”陈情书
  状元乃科举中的最高荣誉,全国只有一个。高考与状元,本是针尖对麦芒,不可同日而语,如今却硬被莫名其妙地撮合在一起。
时值2002年高考渐趋白热化之际,一本反思中国高考的《高考状元牢骚书》一书应景出笼。那些“状元们”发了怎样的牢骚?作为中国第一考的“当事人”,状元们发自内心深处的牢骚话究竟有没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056/牢骚A   幸运:高考是场豪赌,我赢了
057/牢骚B  高三:尼克松和小泽征尔向我走来
058/牢骚C  复读:从落榜生到状元的呕心之路
059/牢骚D  等待:赴北大欣赏“一塔湖图”
060/牢骚E  日记:录下大考流水账
 第13章  “多招了三五成”的尴尬与梦想
    2004,又迎来了一个冷热两重天的六月。
与盛夏灼热相辉的高考热度——刚刚过去的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有700多万学生及无数家长对着上大学的目标,燃烧起了火一般的梦想激情;
与阳光烈日大相迥异的就业寒风——在数百万即将毕业离校的2004届高校毕业生中,面对供需形势极度严峻的就业市场,相当比例的人难找到谋生单位。
061/“旧毡帽”与大学生距离多远
062/赶集:大学生自己走进镜头
063/天问:我能“卖”个好价钱吗?
故事1“285元,我的第一桶金”
故事2“漫天撒网,收获的是酸甜苦辣”
故事3“都是写真集惹的祸?”)
 第14章  “鸡肋”专业:食之无谓,弃之可惜?
2004年以来,国人对“问题教育”的诘问,早已追溯到“人的教育”的缺失。起先,云南大学广西籍学生屠戮4名同窗的“马加爵事件”曝显于天下;继而,敏感于3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层面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文,敦促有司防止“各种消极因素”侵袭未成年人。
064/以“梦”为代价,从清华北大退学
065/用“苦难经历”阐释“鸡肋”
066/盛田昭夫:“让文凭见鬼去吧!”
 第15章  探源:大学生性爱调查及其背景
“钥匙在窗台上,钥匙在窗前的阳光下。我有那把钥匙,不要吸毒,结婚吧艾伦!” 40年前艾伦"金斯堡的诗句依稀在耳边纷然作响。
我们在倡导对年轻一代加强信仰教育的同时,更有必要深刻检讨教育体制改革、社会整体道德价值构建等深层问题。
当象牙塔蜕变为婚姻的殿堂,大学时代究竟需不需要婚姻,是手持书本走上红地毯,让理性和情感并重,还是紧守象牙塔对一切置若罔闻,挥一挥衣袖,什么都不求……
抹去生命浮华的色彩,生命的本质也许不在于自己的选择,而在于岁月的选择。
067/一组数字折射出的观点
068/“夫妻房”和“学生鸳鸯”的是非功过
069/当“性”堕落为“爱”的工具
 第四部  中国教育已经病入膏肓?第16章  毕业—就业—失业:尴尬的怪圈
“3年前,我担心找不到工作,我考了硕士;3年后的今天,我担心找不到工作,我又考了博士。我不知道几年后我会不会为6年前的选择后悔。”网上论坛的这个帖子引起了共鸣。
一方面是高级人才“无用”,一方面是初级人才“吃紧”;一方面是高校门庭若市,一方面是技校门可落鹊。这种畸形现象在中国形成一种奇特的景观。
   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每个学位层次,都是文明社会人才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缺了任何一类人才,这个社会就不完整,文明就会断裂。
070/“扩招”与“扩糟”看似一字之差
071/“伪就业率”知多少?
072/年薪30万,技工的尴尬和无奈
073/镜头聚焦: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第17章  语文:文学、语言学还是解剖学?
说起语文,经历过9年义务教育的人都对“划分段落”和“归纳中心思想”记忆犹新。
北京大学严家炎教授感叹:“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把本该生动活泼的语文课搞得索然无味。”
为什么非得将好端端的文章掰烂了揉碎了?语文课成了解剖课,美人也只剩蛋白质和水了。
韩寒说他写文章有两个诀窍:第一就是不看语文书,第二就是不看作文书。“这两种书对写作不仅没有好处,还有坏处,它禁锢了我们的思想。”
074/语文试题:考人还是整人?
075/师者,争达标之士也?
076/是作文还是作孽?
077/少年作家:太青涩还是太世故?
 第18章  留学热:留下一地鸡毛
送孩子出国镀金,这种目前国内最时尚的教育方式,正如狂飙般在中国中上等收入家庭风靡。
看到别人的孩子出国留学了,卖房卖车也要送孩子出国。清一色的自费,年龄越来越小,“留”向全世界,这是目前中国中小学生留学热的基本现状。
当少则十余万元多则上百万元的大把钞票撒向大洋彼岸的时候,一同播撒的还有家长们沉甸甸的希望。
在一个唯文凭至上的社会里,中国教育“急”火攻心,种种病症皆由此引发。
078/留学不再是金招牌
079/频发的留学生罪案
080/盲目的留学潮起潮落
081/野鸡大学“洋”味十足
 第19章  2000亿:谁为“教育成本”买单?
    2003年末岁首,一条新闻赫然占居国内各大媒体——教育乱收费从2002年的“十大暴利行业”最末位窜至榜眼!
一些教育专家保守测算,10年的教育乱收费从中小学生的口袋里搜走了2000多亿元。中小学教育乱收费,已危及中国超过3亿儿童和他们的家庭利益! 
几乎每一起教育乱收费后面,都有腐败行为。
教育腐败一日不除,教育便永远是暴利行业。
082/传销播下的悲情与神话
083/“乱”字背后的子丑寅卯
084/谁为“教育成本”埋单?
 第20章  “诺贝尔”:中国的旅程有多远?
    诺贝尔年年评奖,年年花落人家,诺贝尔,几乎成了中国科学家和文学家们的心结。
就好像奥运会比赛,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夺取几块金牌本身,更多的意义恐怕还在于要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教育,在其中应承担着很大的责任!
085/“大跃进”:中国高校主旋律?
086/燕园惊问:谁能站上北大讲台?
087/中国“两院”:官员与企业家的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