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服务器硬盘回收:三年不鸣,楚庄王一鸣惊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20:51
【原典】

  春秋时,楚成王先立了儿子商臣为太子,后来又想改立另一个儿子职为太子。商臣在老师潘崇的帮助下杀了父亲而自立为国君,英楚穆王,而潘崇则以太师的身份垄断了国家大权。

  穆王在位十二年后死去,儿子侣缕承王位,即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后,三年不理国家大事,整天吃喝玩乐,花天酒地。还发出诏令说:

  “我讨厌那些自以为是地劝谏国君的人。现在我当了国君,有了国家,谁敢来劝谏我,一律判处死刑,绝不赦免!”

  满朝文武官员都害怕被杀头,竟然真没有人敢去劝谏。楚庄王也就乐得醉生梦死了。

  后来,有一个大臣叫伍举的去见楚庄王。

  楚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美女,右手抱着越国的美女,坐左钟鼓乐器中间欣赏音乐。见到伍举进来也不松开抱美女的手,只是懒洋洋地问伍举有什么事。

  伍举说:

  “臣下听人说了一个谜语,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来请教大王,看大王是不是能够猜得出来。”

  楚庄王一听是猜谜,一下子就来了劲,叫伍举赶快说给他听。

  伍举于是说:

  “楚国山上,有只大鸟;一停三年,不飞不叫。这是只什么鸟?”

  庄王听了回答说: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下去吧,我知道了!”

  伍举听了庄王的回答后吃了一惊:是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看来,庄王心中是不数的。

  但庄王并没有因此而振作起来,反而更加奢侈淫逸。

  终于又有一位大臣忍不住了。这位大臣叫苏从,他不像伍举那样去打谜语,逗圈子,而是直言相告要去劝谏庄王。

  庄王问他:

  “你难道没有听见诏令?难道不怕死吗?”

  苏从回答说:

  “臣下当然听见了大王的诏令。不过,舍弃我的生命而使大王明白一些道理,这正是我的愿望!”

  庄王听了立即起身相迎,请苏从坐下慢慢说。

  从此,庄王停止了奢侈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开始亲自治理国政,重用伍举和苏从,杀了数百个过去的官员,提拔了数百个新的官员。从用人到各项制度实行全面改革,励精图治,上下精神振奋,老百姓衷心拥护,当年就灭了庸国,隔一年打败宋国,再隔一年又讨伐陆浑的少数民族,直打到洛阳,陈兵向周天子示威。

  就这样,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那可真是一鸣惊人【新说】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说得多好啊!

  后世人多注重的是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把它作为有志者事竟成一类的激励之辞。不过,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实际上是效果,是结局,是那耀人眼目的成功的一瞬。从智谋的角度来说,更注重的,更耐人寻味的,却是那三年不飞,三年不鸣的个中秘密。

  以楚庄王的故事而论,他之所以三年不飞,三年不鸣,当然不是不知道飞,不愿意鸣,而是基于自己立身为国君的现状,基于潘崇专权后楚国朝廷陈陈相因、积重难返的实际情况而不得不如此。这一点,只需从他理政后杀数百个过去的官员这一事实来看就是非常清楚的了。

  很明显,楚庄王下诏拒谏其实就是要看一看有没有真心来功谏的臣下;以死相威胁就是要看一看有没有真正不怕死的忠臣;奢侈淫逸、醉生梦死就是要故意显示自己胸无大志,看哪些大臣肆无忌惮,把一切败德恶行暴露无遗,看哪些大臣洁身自好,居污泥而不染。

  忠奸分明,邪正清楚后,才能够施行大手术,全面整顿,全面改革,经大乱而达到大治。这就是三年不飞,三年不鸣的个中秘密:不飞是为了一飞冲天;不鸣是为了一鸣惊人。

  看来,即使是贵为国君,有时候也不得不来一点韬晦之术啊!

  有趣的是,这种韬晦之术还不只是楚庄王一人使用,据《史记》记载,比楚庄王晚两百多年的齐威王几乎采用了一模一样的手段使齐国大治,称霸天下几十年,淳于髡去劝谏齐威王的谜语正是伍举的谜语,而威王的回答也与庄王一模一样。

  【典源】

  三年不鸣:语出《史记·楚世家》:“(伍举)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楚庄王一鸣惊人:事见《韩非子·喻老》、《吕氏春秋·重言》、《史记·楚世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