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工作人员卡通画:唐宋词十七讲》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08:19
《唐宋词十七讲》阅读笔记(一)
                  
               第一讲 温庭筠(上)
  一、“诗言志”
  中国旧传统认为,诗应该“言志”,应该“温柔敦厚”,应该注重思想道德方面的价值。可是《诗经》当头第一首《关雎》就是一首情诗。而且“悠哉游哉,辗转反侧”,何其深情。个中原因是《诗经》中的很多诗篇源于民歌,再经过一些文人的整理加工而成,而民歌中有相当部分是情歌。“诗言志”是因为有文人的参与后才形成的结果。
  二、词的起源
  几乎所有的文学样式都是起源于民间,小说如此,戏剧如此,诗歌更是如此。当一种文学样式式微的时候,总有一些人会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获得启示,从而开创出文学史上的一种暂新的文学样式来。
  起源于民歌的诗词经了文人的参与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文人的参与虽然使得诗歌在格律上,音节上,用词上变得华美考究起来,在感情上、思想上变得丰富了起来。但同时可能也失却了当初的淳朴率真,但这实在是无法两全的。
  词原本是为了配合隋唐以后一种新兴的音乐而歌唱的歌词。估计这些歌词应该非常流行,所以一些文人诗客也就忍不住手痒痒起来,就开始自己着手来填写歌词了。这也同时说明了为什么最初的词大多是以相思怀念、伤春怨别为主要内容的爱情歌词了——君不见如今的流行歌曲中也是爱情歌曲占据大部。
  三、真有纯然的不带有诗人个人印记的词吗?
  张惠言说,词这种文学样式是可以表现“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的,也就是说,是不存在那种不带丝毫个人感情、不体现个人思想道德的词的。王国维反对这种意见,他批评张惠言“固哉皋文之为词也”,又说他“深文罗织”。我同意张惠言的说法,除非这个人是在抄写生字表,否则的话,只要是人写出来的东西,就不可避免的带有个人的印记。
  四、王国维的“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说
  王国维引用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句诗来概括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的这种说法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奇怪的是,往往太熟了的句子,有时反而不去深究它的意思。我对于这三句诗就是如此。
  今天借这个机会,不怕浅陋,试着理解一下,博大家一笑。“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昨天晚上,当深秋的时候,秋风萧瑟,碧绿的树叶也被吹的凋零了,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望那天边的远处,一直望到天的尽头。天尽头是什么呢?是我思念的人,也是我的理想之所在。一个人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是不可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所谓抬头望天,低头看路是也。所以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为了你相思憔悴消瘦,衣服的带子越来越宽松了,可是我一点也不后悔。“伊人”,便是我所爱的人,为了所爱的人,我“衣带渐宽终不悔”,痴情执着如此,这是可以理解的。做学问,做事业,也是如此,就应该上下求索,虽然“山的那边,还是山”,但“虽九死其犹未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人群之中,我寻你千百次,猛一回头,发现你不在繁华喧闹的人群之中,却在那灯火冷落阑珊的地方。有了第一和第二种境界的铺垫,第三种境界就是水道渠成的事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在你苦苦追求而不得、身心俱疲的时候,你偶一回头,却发现你已经“身在最高层了”,你所追求的那人正在不远处静静地对着你笑呢!加入网师的老师们,加油!我们也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
  五、中西文学理论的差别
  叶嘉莹先生说,西方的文学理论具有科学化、逻辑化,具有完整的体系的特点。在得出结论之前,分析严密而细致。而中国的诗词批评和欣赏理论,往往只是给出一个结论,一点分析也不给,非常的突兀,近乎禅宗学说,需要你去悟。由此我联想到,非独文学理论,恐怕在其他方面,中西方都存在着这样的差异吧,并且因此导致了中西在许多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中国近现代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滞后,跟中国文化在这方面的特性应该有很大的关联吧。尽管如此,叶先生说,在文学批评欣赏理论方面,中西方又存在着暗合的现象。所以,在《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中,叶先生引进了“现象说”和“阐释学”、“符号学”等几种西方学说来带领我们欣赏词这种文学样式,以补中国文学欣赏理论之不足。
  六、 “显意识” 和“隐意识”
  “诗一般说来,多半是显意识的,是作者本身带着意志观念的。诗者,志之所之,是我内心的,我的心志,我的思想意念的活动,即是明显的显意识的活动。”
  词因为“在初起的时候,本来就是那些个使人文士写给美丽的歌女歌唱的歌词,没有想到把我的思想怀抱理想志意都写到词里边去。”但是,词人在写词的时候,还是“不知不觉地就把他最深隐的本质”,“无意之中,不注意之间流露表现出来了”。这就是“隐意识”。
  正因为此具有“隐意识”的特点,所以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首词的时候才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七、词的性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给词的性质下的几句定义:“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具有女性美,是带有修饰性的非常精巧的美。词因为能引起人丰富的联想,所以能给人悠长的回味。
  八、温庭筠词的特点及主要的解读工具
  “温庭筠的词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说他常常不是用理性的说明,给人的是一种感官的印象”。这种感官的印象会让人觉得其中有风骚比兴的意思在里面,张惠言和陈廷焯就持这种意见。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用西方阐释学中所说的衍生义来解释。衍生义的产生离不开联想,而这种联想又可以用西方符号学的理论来对它加以解说。符号学中有一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联想轴”,每一个不同符号都可以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
  我一向不习惯理论,所以以往的阅读中碰到理论的东西总是跳过去不读。这次算是硬着头皮把这几种理论的大致意思捋了一遍,真是勉为其难了。
  不过,我对其中的语言符号的说法非常的认同,这是因为自己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也懵懵懂懂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却不能以一种明晰的方式表达出来,不能够上升到一种理论的高度。语言符号确实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密码——只要轻轻一按,就能够激起人丰富的共同的联想,它甚至能起到一种身份认同的作用。
  这样的语码常见的有:蛾眉、美人、鸿雁、菊花、柳条、蓬草等。
  附温庭筠《菩萨蛮》词: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唐宋词十七讲》阅读笔记(二)
                 温庭筠(下)
  一、批评欣赏诗词的正确方法
  “文学作品每一篇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每一个作者有每一个作者不同的表现方式。我们不能用一些教条的规范,死板地套上去。我们要学习生动活泼的方法。”这真是欣赏诗歌的真谛。可惜的是,以往我接触到的一些文学欣赏理论所走的路径刚好与此相反,路还没开始走,就已经谬矣,遗憾!
  二、文学作品价值的完成
  每一件文学作品,当作者完成它的时候,它的美学价值是不完整的。只有当它透过一个读者,才能给它一个完整的美学价值。“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但是,不是每一个士都能够碰到一个能赏识他的明主;也不是每一个打扮得光艳照人的女子都能够碰到一个能欣赏到她的美的男子的。
  三、为什么要读诗
  诗歌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最真诚的一份感情的感动所涌现出来的、一种自然的本能的向那高远的美好的那种完善的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的心意和感情”。“中国古典诗词里边所充满洋溢着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好的精神、一种品格、一种操守和修养”。
  四、温庭筠《菩萨蛮》中的重要语码
  当一个语言的符号,在一个国家、在一个社会里边有了一种普遍的联想的作用的时候,它就是一个语码了。“蛾眉”和“画蛾眉”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就已经成为一个语码了,“弄妆”也是一个语码。
  五、《菩萨蛮》中到底有没有温庭筠的一种感情的寄托
  叶先生的答案很肯定:没有!依据是,史书上记载,温庭筠是一个生活上不很规矩,不知检点的人。与屈原、陶渊明、杜甫、苏东坡等人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是词中有“画蛾眉”这样的语码出现,那也仅仅是因为他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的一个环境中的读书人的习惯而已。
  可是在后面,叶先生又说,虽然温庭筠没有在词中通过写美女和爱情来体现自己的志意的自觉,但是因为他的内心深处“确实有一份不得意的、在政治上被摒斥的那种感慨和悲哀”。所以,“就在他写美女和爱情的小词之间,他不知不觉地隐约地流露了这样一种悲慨的感情”。
  我是赞成第二种说法的。
  六、温庭筠的特色
  一是他所使用的语言符号,不是像一般人只提供给我们一个认知上的意义,还给人一个感官上的印象。
  二是在他写作的时候,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常带着我们中国的民族社会文化传统的很浓厚的色彩。
  简而言之便是:美感的直觉和语码的联想。这两点使得歌筵酒席之间本来没有深意的小词,有了比较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使得词这种文学体式提高了它的地位。温庭筠在词里边是一个开山的人物。
  附录温庭筠另一首《菩萨蛮》:
  水晶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唐宋词十七讲》阅读笔记(三)
               第三讲 韦庄
  一、伟大的诗人是怎样的
  “凡是伟大的诗人,他们都是有伟大爱心的。”杜甫如此,辛弃疾也如此。但是这里的爱心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对人民的爱,对国家的爱,还包括对宇宙万物,对自然风物的赏爱和关心,“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看到这里,我想起了林徽因的一首诗——《笑》,把它录在这里: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旋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的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二、韦词与温词的不同
  韦庄的词,表达的是直接的真率的感情,是主观的抒情。从韦词里面,无论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还是以女子的口吻来写的,都可以明显地辨别出抒情主人公来,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他能够引起读者的感动和联想,跟温庭筠那种以美感的直觉,以语言符号的符码引起人的联想是不同的。可以这样说,如果温庭筠的词里边的女子是月宫里的仙女,美则美矣,却不食人间烟火。而韦词里边的人物也好,感情也好,是有温度的,能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的,因而也就更能够打动人。
  比较典型的如: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思帝乡》)
  女子春心的萌动,对于爱慕的少年的热烈情感,都表达得那样直接、直率,足以引起读者强烈的感动和丰富的联想。
  三、爱情和家国比兴结合的典范
  韦庄的《菩萨蛮》五首,表面上是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但里面却结合了他自己的身世和经历,流露了对于故国的一种哀悼怀念的比兴。可以说,这五首词是爱情和家国比兴结合的典范。理解这五首词,必须了解韦庄的生平。关于这一点,在上个世纪兴起的西方的现象学中也可以找到依据。但是,叶嘉莹先生说,并不是说,韦庄的这五首词中是因为有了比兴,所以他的词就好了。就是放下这一点,韦庄的词因为其强大的感发的力量,因而也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但同时,因为其比兴的运用,使得它的意蕴更丰富,词意更深远。
  不说了,抄诗吧: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似花。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如今却忆江南了,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梳理一下叙事的线索:
  红楼夜别——人在江南——江南记忆——朋友劝别——晚年怀人
  委婉曲折,款款情深。像我这样不懂诗的人,也觉得分明能感到它的好处,被它所打动。
  最喜欢的句子: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风流浪漫,思之断肠。
  “当时年少春衫薄。”美好的年纪,美好的季节,美好的生命,美好的感情。沈从文说:“我行过很多的路,走过很多座的桥,看过很多次的云,喝过很多的好酒,却只遇到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呵呵”两字粗看草率粗俗,仔细品味,你能听到主人公苦涩的笑声的。只有大家才具有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才子难道都只合终老于他乡吗?
  小结:温庭筠是一个客观的词人,用美感的联想加深了词的意境。韦庄是一个主观的词人,以感情的直率真

挚,以口吻的劲健直接感动了读者,使词脱离了歌筵酒席艳歌的歌词的地位。是词的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