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总结及计划:孔子为何官场命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7:01:35

孔子为何官场命短

何几

  孔子是其父叔染纥与颜氏女“野合”的结晶,即现在的私生子,当时的私生子是违背周礼制度的一种罪。所以“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也许是在为自己的身份正名,赎罪。正如他后来斥责学生子路:“野哉由也!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夫君子为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因为他的学生说他“有是哉,子之迂也!何其正也?”,孔子气量也很小,他对弟子发怒了,狠狠地教训了子路一番,极力美化自己,为其正名。子路也太不守礼了,名知自己的老师是私生子,却胆敢指陈老师的痛处。孔子在儿童时代就热爱祭祀游戏,经常摆设“礼容”,训练礼仪斯文。什么样的时代造就什么样的人。现在的儿童喜欢武术,喜欢打打杀杀,使枪弄棍。我们小时候喜欢玩打仗的游戏,因为当时战争电影看得太多了,一群饥肠辘辘的光屁股娃娃却想当将军,我还想当总司令,时刻准备着接替朱德的位置,经常指挥一群草木之兵攻打日本鬼子。

  孔子一生在官场里摸爬滚打,想混出个名堂来,建功立业,光宗辉祖。他创立了一套治国安邦的理论——以礼治国。孔子的礼学思想继承和发扬了周礼的治国理念,周朝末期礼崩乐坏,孔子极力要重建周礼,光复大周体制。孔子礼学的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王或天子的意志是统治臣民的纲领,必需加以遵守,不得违抗,否则就是非礼,属于诛杀之罪;长辈的意志是统治子孙的纲常,同样不得违抗,不尊敬长辈跟犯上作乱一样,以家法处置。意思是天子叫天下的臣民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质疑天子的威权,不得忤逆天子的意志。天子叫臣子自裁,臣子必需毕恭毕敬的接受天子的恩赐,还要感谢天子的诛杀之恩。作为子孙也必需无条件地服从父亲或长辈的管制教育,父亲叫子女们干什么子女就得不假思索地去做,父亲叫儿子去把某某干掉,儿子就得去把那个人干掉。父亲在家庭里是皇权的象征,谁敢违抗。不孝即为不忠,不忠就是反对皇权,是反革命分子,是颠覆国家政权。

  治理天下的理论形成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待那些国王登门来拜访孔子并授以孔子治理国家的大权。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他抢夺皇位,遗憾的是那些国王对自己的能力都很自信,自视清高,他们认为孔子这个书呆子可有可无。没人主动上门高薪聘请,孔子清高不下去了,他开始主动去寻找自己的政治舞台。

  《史记》是这样记载孔子的政治生涯的:“孔子贫而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在五十六岁那年终于当上了鲁国的大司寇,并“行摄相事,有喜色”,他大喜过望。为什么那么高兴,他报仇的时机来了,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第一把火就烧掉了跟他执不同政见者的营房,一举消灭了鲁国大夫少正卯集团,为推行孔子的治国方略扫清了障碍。满口仁义礼学的孔圣人终于原形毕露,举起了屠刀,血祭礼学。一旦礼学得以掌控世俗权力就会大开杀戒,暴露了礼学杀人的真实面目。仁政的实质意义在于用仁义理论这块遮羞布进行掩盖,然后肆无忌惮地实行暴政统治,名曰“仁政”实为暴政,比暴政有过之而无不及。

  孔子的政治生命十分短暂,如昙花一现,礼学治国思想最终敌不过齐国的八十个美女,鲁桓公终日沉醉于美色之中,不理政事,他心想孔子是圣人,一定会帮他把鲁国治理得强大无比。但孔子徒有圣人的虚名,没有国王的亲理政事,孔子也无计可施。孔圣人的治国能力还不如八十个美女的床上功夫,真是天方夜谭。自此后,孔子四处漂泊,在卫国他差点被治罪,逃到陈,几个月后又来到卫,穷困潦倒如同一叫花子。不久孔子一行衣衫褴褛地前去郑国,郑人看见孔子的形状“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也以“丧家之狗”自嘲。在陈这个地方住了三年,由于阵地经常受到晋、楚两国的争夺,孔子离陈而去。再一次来到卫国,卫灵公却已经老了,懈怠于政事,不用孔子,孔子喟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他自知不会得到长久重用,最多不过几个月。孔子在蔡国逗留了三年,等待时机,但终究没能受到重用。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问一位“荷蓧丈人”看见孔夫子没有,丈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孔子听后给那个丈人加了个“隐者”的名号以自慰。

  由于诸侯国担心孔子为一国所用,他们联合起来一致反对孔子从政。受到陈、楚、蔡、吴等兵士的包围,对他断绝食粮,想活活饿死他,孔子就讲诵弦歌,以唱歌来麻痹自己和弟子们的恐惧心理。后来他派弟子子贡去找楚昭王解围,才得以逃脱。孔子到了楚国,楚昭王本打算用七百里土地分封孔子,但楚国的令尹子西认为此举不妥,原因是“今孔丘述三王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子西真不简单,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孔子的政治野心,同时也告诉后人为何孔子不受重用的真实原因。

  孔子不被重用除了诸王对孔子不信任,害怕孔子做大做强,趁机窃取王位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孔子的礼学思想是倒行逆施的过时产物。“孔丘述三王之法”,哪三王?乃是夏、商、周之王;什么“法”?按今天的常识而论便是奴隶社会的意识形态之法。当时的社会已经步入封建社会的门槛,而孔子却还在鼓吹夏、商、周的王法,企图光复周的礼乐制度,他念念不忘周朝以礼治国的“仁政”,他一生景仰周文王,周文王是他的偶像。孔子极力想把春秋乱世重新拉回到奴隶社会去,开历史倒车,用奴隶主的思维模式去改进社会,会有什么结果,难道他还想把历史这驾马车开到夏朝的宫廷里去不成。一个旧人,一个旧思想,一个旧王法,一个旧社会,一根旧脑筋怎么可能实现其伟大的政治抱负,正如孔子的弟子子路所言“子之迂也!何其正也?”,应证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学生能明白的道理老师却不明白,还假装正义,假正经。如此迂腐之人谁会用,用之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