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人员的行为规范:“生命美学”的求证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0:45:47

“生命美学”的求证者

李守森

《 人民日报 》( 2011年12月03日   08 版)

  抗战胜利那年,申英民出生在河北滦县的一户农家。兄弟五人,英民居幺。“五虎”之中,父亲最上心的是最小最慧的小老五。他自己不识字,却在英民7岁那年从集市旧书摊上花两毛钱给儿子买来两本书,一本《济公传》,一本《柳公权玄秘塔》。小老五还不懂得,无缘念书却又精明过人的父亲厚望存焉。

  当时的冀东农村有个传统,男孩子白天要练毛笔字,夜间要习武。聪明的老五不但把式练得好,大楷也写得超乎常人,逢年过节,亲戚街坊不少人家的门框上、灶王爷像旁、猪圈门口都贴满了老五的楷书对联。1964年,申英民考入北京国际关系学院,专修日语。四年后毕业,正值“文革”恶潮,在部队接受两年“再教育”之后,又四易其职,学校、港口、外贸、旅游样样干了一遍。但他的心思没有离开过外语和书法,一刻也没有忘记给自己充加学养之“电”。

  书法研习,父亲买的那本“柳帖”当然是他的童子功,在此基础上,申英民逐渐浸育于二王、赵孟頫、褚遂良诸书哲,又对当代大书法家启功尊崇备至,心摹手追,沐哺不忘,熏习其间,获益良多。

  工作之便,使他有机会与道内大家相往来,追随启功自不必说,又与萧劳、李铎、刘炳森等书法名家结下了同道之缘。经过师古习今、几番砥砺,申英民的书法在“年届不惑”的时候技艺渐臻成熟,形成了沉稳典雅、婉丽洒脱的风格,望之俨然,读之清雅,中国传统文人的书卷之气氤氲其间。后来他赴日本工作,书法就成了他与日本友人交往的最好使者。

  台湾著名学人蒋勋先生说:“书法在中国已经不是为了视觉享受的艺术,书法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生命美学。”申英民的书法风格和做人品德,得之于中国传统文化,他在用书法诠释自己的生命美学。在他的腕底流韵中,我们既能找到低眉垂睫的美,又能看到精灿灼人的光亮;端庄秀气也好,散淡疏雅也罢,其间所包含的,无不是中华文明底色中的文化人展露出的淑世情怀。

  对他的端厚从容、低眉垂睫的风格,有人认为失于板正,劝他再放开一些,再野一点。但申英民想的是:二王、柳、褚、欧、苏、赵,哪一位先师追求过这些?得其神韵尚难,何谈“放开”?对艺术的求索与修身秉持是一样的,“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申英民也许少了一点权变,但他决不失真。这就是申英民——一个求证“生命美学”而不失传统的中国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