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蝶企业工作流2.5.8:裘山山、钟鸣对话:相遇 第一比丘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26:35

裘山山、钟鸣对话:相遇 第一比丘尼

    作者 : 尹玉涛

    军旅作家裘山山写于10年前的一书:《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传》现今再版引起广泛关注并成为热点。

    裘山山的书为何成为热点?她缘何选择一个默默无闻、藏在闹市深庙中的一个女尼,是什么触发了作家的写作愿望?仿佛它正暗合了目前的一种“流行”潮流?

   回顾媒体爆炒,沸沸扬扬的事件是:李娜在自己最红时激流勇退,出家为尼;李连杰想在40岁出家,被师父劝止;王朔号称用“六祖坛经”素材写作《千岁寒》;安妮宝贝步行去墨脱;连刚刚出道、风头正热的超女周笔畅,也传出带发出家的消息……至于“林黛玉”陈晓旭夫妇双双出家而达到空前高潮。据陈晓旭说:“出家是转换新的身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使命,我的选择是由于机缘成熟……今后的工作,是要精研佛学、深入经藏,以佛陀为榜样,专事讲经说法,做一个多元文化的义务教育工作者。”
  
    23日,本报“副刊名家谈”走进在成都爱道堂附近的文殊坊,看看作家裘山山、钟鸣,如何面对这样一个热点话题的———冬日的阳光,静静地照着爱道堂,照着一树树泛黄的老叶,亦照着树下的芸芸众生。我心温暖。当我们的心里溢满着爱和善良时,冬日即是暖春。
  
    ———裘山山 你也许能漫步于整个世界,但最终必须回到你自身。
  
    ———胡因梦 相遇是一种缘分
  
   裘山山:写这本书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缘分,一路都很顺利。写完了去见赵朴初先生也很顺利,当时赵朴老正在住院,那个医院一般人不让进的,恰好我的朋友项小米的父亲项南也在那里住院,她父亲和赵朴老很熟,她就带我去了。我顺利地进了医院。那天也怪,平时赵朴老的夫人总在病房里守着,怕太多的人打搅赵朴老,可我去时她刚好有事回家了。我一进去,赵朴老就从阳台推门进来,笑容满面地说:“哟,看看谁给我送花儿来了?”非常亲切慈祥,我感到温暖极了。我当时只是想他能给我题个书名就可以了,他一口答应:“好的好的,你放在我这儿,我看。”还问我什么时候离开北京。但我走的时候没拿着题词,秘书告诉我赵朴老还没看完,我打的稿子是小5号字,很难为他,他的眼睛已经极度近视了,是戴着老花镜,再用放大镜这样看完的。听说那几天一直就在病床上看,夫人都抱怨说没休息好。我心里没底了。没想到不久后就寄来了,不但写了书名,简体一幅,繁体一幅,还写了一封亲笔信,一个序言,真是额外的收获啊。说明赵朴老也很尊重隆莲法师。于是这本书一路绿灯,出版非常顺利。赵朴老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10年了,很多佛教界内部人士也认为这个法师传写得好,最大的特点是客观真实。
  
   确实,选择写隆莲法师也有自己潜在的原因。我早年(1993年)采访隆莲法师时,就对她很钦佩。越了解越钦佩。我喜欢杰出的女性。在采访隆莲法师之前,1988年我就采访过吴仪。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写。在隆莲法师之后,我还写过一个女将军的传记。我愿意为杰出女人立传。尽管隆莲法师在世俗中只是一个幽居寺庙的女尼,但她才华横溢,身世奇特,在诗词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我非常尊敬聪明的、智慧的女人。
  
    剃度出家与“流行”现象
  
   裘山山:人的心态和10年前有很大的不同了。那天一个女友告诉我,她有好几个老板朋友都有出家的愿望。的确,有这个想法的,现在似乎比原来多了。我想不是件坏事,用隆莲法师的话说,总是向善的一种表示。而且确实有一些人,被佛教的宏大精深所折服,愿意为宏扬佛教尽一分力量。但还是有很多人并没有想清楚他们为什么要出家,并没有彻悟,他们把佛门想成另一个远离世俗的境地了,以为只要一走进那个门,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其实,哪里都不可能完全没有烦恼,都不可能与世隔绝的,但凡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烦恼。很多人进佛门是带着欲念进去的,进了佛门也没放下。有精神追求,也有柴米油盐。所以世俗世界的很多东西,佛门里都有。
  
   有的人认为进了佛门生活很清苦,要早起,要吃素。需要毅力。其实,比之在世俗世界的追求,在世俗世界的痛苦和烦恼,这些苦都是小苦了。精神上的苦才是大苦。你放弃了原来的追求,比如出人头地,完美爱情,社会认可,当然还有物质享受,挣车买房,等等,等于是抛下了你原来的所有重压和包袱,你只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当然是小苦,或者可以说,是逃避。为什么有遁入空门这个说法?
  
   只不过有的人,并没有在入门前把烦恼甩掉,把世俗的很多东西都带了进去,他们是想寻找一个获得心灵安宁的捷径。我认为那还是没有想明白,是无法真正获得的。我们平时看到的烧香拜佛的人,大多也是充满了欲念的,比如为了升学,为了发财,为了仕途,为了健康,乃至为了生子,都特别实用主义。甚至不排除一些人做了些昧良心的事,想通过念经信佛,减轻一点内心的压力和良心的不安。
  
    何以理解“林黛玉”夫妇出家
  
   裘山山:一个朋友表示,最近频繁接触到和佛有关的事,先是读到我的《隆莲法师传》,后来得知陈晓旭出家,与朋友聚会发现好几个朋友想出家。隆莲法师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她完全是为了信仰,从小就喜欢和迷恋佛法。本来以她的聪明才智,她干哪一行都可以的。但她非常执著的想学佛。而其他人出家,大多有个人的原因,在人生的道路上陷入困境,不是生活上的困境,就是精神上的困境。
  
   陈晓旭出家的原因,媒体上说的很多,我想不管是什么原因,是身体的原因还是精神的困惑,她是希望在佛门里获得重生吧,获得一种新的身份新的开始吧。当然她抛下万贯家产的举动让很多人震动,觉得很不可思议,这说明她还是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裕,不满足于很多女人最希望得到的奢华生活。这个还是值得钦佩的。
  
    我发现寺庙里烧香拜佛的人女性居多,相比之下,女性内心比较脆弱,总想有个依靠、安全感,就希望找个抽象的支撑。
  
   其实精神困惑谁都有,只是解脱的方式不同,有些人通过读书,有些人通过做事。还有更多的是默默隐忍着。如果简单的认为出家是最佳的解脱方式,以为削了发,就削掉烦恼,以为一进佛门就把一切痛苦都关在门外了,那未免太天真了。其实你若内心清净,真心向善,不出家也一样可以获得安宁;如果你不是那样的人,进去了也没有用。
  
    向善才是真谛
  
   裘山山:我写这本书时,一开始就只把隆莲法师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佛教大师来写。她之所以很值得写,正因为她和我们一样也是个人。她的经历很传奇,人也非常智慧。除了对佛法精通之外,书法还那么好,还会画画,通英语、藏语,数学也很好,做过数学老师。曾经参加官场的招聘考试,得了第一;但因为对女性不尊重,她没去。也差点儿读了清华;她对婚姻问题的看法很犀利。这一切都激起了我的写作热情。正好有个奶奶可以介绍和联系。
  
   传记写完后,10年中我就再没与隆莲法师联系了,甚至没再进爱道堂的门。爱道堂修缮好后,开光,很隆重,我也没去。我觉得自己不是佛教徒,只是个“闲杂人员”,没必要在佛教重地去瞎晃,她病了我也没去,我知道有人在照顾她,我去了还得有人来招呼我,给人添麻烦。我只在心里默默祝福她。我很怀念10年前的爱道堂,一个小木门,打开,是个小天井,里面几个烂脸盆里种着花,院里基本没人,很清静。我总是穿过那个小院去拜访法师……黑色的木门上写着几个模糊的字:古圆觉庵。那个时候,我真的在法师那里得到很多心灵的安宁。
  
   我和隆莲法师认识多年,很熟悉,但我从没向她要求过什么,连一幅书法作品也没要过,甚至从来没要她给我摸过脑袋。我在她那儿聊天采访时,常有人来找她,要求摸顶,要求赐福,要求这个那个。我觉得她太累了,不能再给她添麻烦了。那个时候我用电脑帮她整理诗词,还帮她录入打印她上课的教材,我觉得能帮就帮她一下。我认为她就是一个老人,那么多人都想从她那里得到福,却很少想到她也是个老人。
  
   也许正因为我与隆莲法师接触得比较多,我反而不愿意再搞那些形式,我进寺庙从不烧香拜佛,我只在心里保留一分对佛的敬意。我觉得与其做这些事,不如在现实生活中做点善事,积点儿德。我的一些朋友,动不动就在屋子里放佛教音乐,动不动就跪下去拜,有时候根本没搞清楚跪下去拜的是谁。我就说你还不如出门做件善事呢。真的要信佛,就从内心开始,从善如流,助人为乐,这才是佛祖希望看到的。
  
    我想,信佛应该从心开始,而不是从仪式开始。
  
    赵朴初给裘山山亲笔信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比丘尼传记,阅读时,流了几次泪。隆莲法师为了寻求真理,不辞牺牲一切世间利乐,不避一切艰难困苦,终于掌握到真理的火炬,而又不辞高龄和病苦,尽一切心力,恳切的悲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我们佛门中堪为师表。隆莲法师是当代第一比丘尼。这本书也是从古到今第一部比丘尼传。
  
    公元1996年8月26日赵朴初时年九十
  
    链接一
  
    裘山山,1976年入伍,现为《西南军事文学》主编。小说《我在天堂等你》,散文集《女人心情》、长篇传记文学《隆莲法师传》、《从白衣天使到女将军》,电影剧本《遥望查里拉》,《我的格桑梅朵》等深得读者喜欢。
  
    链接二
  
    隆莲法师,四川乐山人。2006年11月98岁时于爱道堂安详圆寂。
  
   法师出身于书香世家,22岁时在成都参加“高等行政人员”考试,荣登榜首,后又以第一名考取四川省政府专门培养县长、区长的“县训班”,成为省府第一位女文官。但她厌恶衙门,毅然弃官成为一名居士。1955年,隆莲被选为中国佛协理事。《佛教百科全书》中国部分条目,隆莲为唯一女学者,总理曾惊叹:这样的女人中国能有几个?1984年,创办四川尼众佛学院,被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誉为“当代第一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