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酒店美团好还是携程:中山网路大学 网路教学概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3:57:56
http://cu.nsysu.edu.tw/10001door/book/a04.htm
目錄
一. 遠距教育的演進
1.1我國遠距教學之發展
二. 網路教學的趨勢
2.1 網路教學的組成成分
三. 網路教學的方式及其流程
3.1 網路教學的方式
四. 網路教學的特性
4.1 破除學習時空之藩籬
4.2 多元化與即時性的學習內容
4.3 互動式學習
4.4 個別化學習
4.5 建構主義學習型態
4.6 教師角色轉變
4.7學習社群
五. 網路教學的優缺點
5.1 網路教學的優點
5.2 網路教學的缺點
六. 網路教學中互動的重要性
6.1 老師與學生間的互動
6.2 老師與教材的互動
6.3 學生與教材的互動
6.4 學生與學生的互動
6.5 使用者(老師和學生)與教學科技的互動
七. 網路教材設計
7.1. 教師應具備數位科技能力
7.2 製作教材的主要考量
7.3. 製作教材的流程
引言
什 麼是遠距教學呢?根據美國遠距教學協會的定義,遠距教學即是利用各種居間的資訊和教導,包含所有的技術和其他遠距離學習的方式,來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方式。 換句話說,遠距教學就是把因時空距離限制而分開的老師與學生兩者,用新一代傳播科技給連接起來的上課方式。透過這樣的連接,視訊、聲訊、教材都可以讓彼此 共享,而增加雙方的親密度及臨場感。因地理上的距離,老師與學生無法同時同地進行教學活動,藉由遠距教學的方式作為時空隔閡之橋樑,來達到教育的目的,此 即為遠距教學。
遠距教育的起源可溯及一八四0年代英國所實施的函授教學,及至一八七0年代大學推廣教育也在英國萌芽,而大學採用遠距教育來實施推廣教育則發端於一八九0 年,由美國芝加哥大學、賓州州立大學等校首創,這三者發展至今都有超過一百年的長遠歷史。目前,遠距教育已逐漸發展成為世界主要國家高等教育重要的一環。
遠距教育的演進,如表1所示:
1. 函授教育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函授教育被視為第一代遠距教育,學習者以印刷式教材為主,在家自己學習藉由郵寄管道與教學者互動。
2. 多媒體模式(Multimedia Model):多元化的學習教材,包括印刷式教材、錄音帶、電腦軟體、互動影碟等。
3. 電子學習模式 (Telelearning Model):第三代遠距學習強調資訊科技應用,例如視訊會議系統,雙向影音互動系統等。
4. 彈性學習模式(Flexible Learning Model):除了結合高科技的光碟教材與超媒體,更擴展學習資源於網際網路上,且透過Internet提昇雙向與即時溝通的功能 (Taylor, 1995)。
(表一) 表 遠 距 學 習 的 演 進
遠距學習模式
科技媒介 科技媒介性質
第一代
遠距學習函授模式   彈性度時間、地點、步調
高度設計教材 高互動傳送
印刷式教材
第二代
遠距學習多媒體模式 印刷式教材
錄音帶
錄影帶
電腦軟體
互動電訊
第三代
遠距學習電子學習模式 語音會議
視訊會議
影音通訊
電視廣播
電傳系統
第四代
遠距學習彈性學習模式 互動多媒體
電腦網路
自 一九六九年英國開放大學成立以來,遠距教學的理念開始受到重視,目前世界各地已有一兩千個遠距教學機構,其之所以在本世紀後期普遍的發展起來,可歸功於傳 播媒介發達,社會需求殷切及匡正社會不平等現象等幾個主要的原因,而短短二十餘年來,遠距教學能有如此快速的發展,充份展現了它的優越性及前瞻性,遠距教 學在現代教育,甚至在未來教育上,均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遠距教學系統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種:
(表二) 遠 距 教 學 系 統 的 發 展
即時群播教學系統
(Real Time Broadcasting System)
這一類系統有一間主播教室及一間或數間遠端教室,老師在主播教室授課,學生則在遠方另一個遠端教室聽課,師生間可以做即時的交談及問答,教材設計與呈現方式多樣化。
虛擬教室教學系統
(Virtual ClassroomSystem) 這一類系統則利用電腦軟體設計出一套教學管理系統,模擬教室上課的情境(如老師授課、舉辦考試、指定作業或回答問題、學生學習課程內容、提出問題或參加考試等)。老師及學生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在電腦前,透過通信網路,與教學管理系統連接,隨時授課或學習。
課程隨選教學系統
(Video On Demand System) 這一類系統是利用目前資訊界最熱門的「交談式視訊點播(Video On Demand簡稱VOD)」技術,學生可以在電腦或是裝有控制盒(Set-Top Box)的電視上,將所要學習的教材透過網路取得,並且依照個人學習度操控播放過程,進行遠距離學習。
1-1遠距教育的演進
遠 距教學由來已久,其最早僅止於單向式的教學。如:函授課程、空中大學。函授課程:這在傳輸媒介尚未有重大變革之前,其主要是以郵寄的方式,將教材送至每位 學生的手上,由學生自修。但可見的由於路途的遙遠與教材送達時間的延遲,其時效性較差。而空中大學是我國第一個從事遠距教學的機構。我國自民國七十五年八 月空中大學正式成立迄今,以其現有的無線傳輸頻道為教學系統,達到其聲音與影像的傳輸。確實讓許多有志於再進修的社會人士,免去了路途奔波之苦。
無論是函授課程或是現有之空中大學,其僅止於單向傳輸的教學方式,無法達到像傳統教室般,老師與學生面對面的互動效果。在這樣的上課方式之下,師生間的隔 閡感一直很難去克服。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其電信傳輸技術與電腦科技的更新,使得現今的遠距教學不僅能雙向交流,更能達到多點群播的效果。
我國自民國八十三年八月NII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專案推動小組成立以來,即積極的展開各項建設。在應用方面,「遠距教學」便是其中之一。教育部並於同年十二月開始在台大、清大、交大、中正及成功五所大學 進行設置規劃的工作。而「遠距教學先導系統」規劃委員會也在這時成立。其初步規劃目標為建立「即時群播」、「虛擬教室」及「課程隨選」三套遠距教學實驗系 統,並擇定幾所大學進行規劃及測試。以作為將來全面推廣之借鏡。
另外教育部並於八十四年九月委託資策會就我國對於遠距教學之需求及未來發展進行研究分析及規劃,其階段之工作項目如下:
(1).設置高速網路及應用實驗平台:
本計劃於八十四年十二月開始執行,為期兩年半,預定八十六年六月完成建置,其參與單位有台大、清大、交大、中正、成功、中央及中山七所大學。配合電信單位高速網路的舖設,其應用系統有:遠距教學系統,視訊會議系統、隨選視訊系統。
(2)即時群播遠距教學試播系統:
配 合交通部電信總局於八十四年七月十四日「新竹科學園區實驗網路」的啟用,教育部特別與清華大學,台灣大學及交通大學共同合作,製作一套即時群播遠距教學系 統。此系統於台大、清大及交大分別設置一間遠距教學主播教室,在新竹及台北地區的民眾,可透過網路即時地參與課程。另外中正與成功大學兩校也於八十五年二 月間,各自於校區內完成遠距教學教室的建置,透過ATM專線的連接,於三月初開始進行遠距教學的課程。
(3)遠距教學先導系統:
教育部於初期完成遠距教學先導系統的規劃,參與本計劃的單位為:
「即時群播」:台大、清大、交大、中正及成功大學。
「虛擬教室」:中央大學。
「課程隨選」:中山大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及資策會教育訓練處。
教育部另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對以上之實驗系統進行效益評估,並建立一個遠距教學評估的模式,以為未來評估各項實驗系統的參考依據。
(4)遠距教學需求分析與策略規劃:
於遠距教學先導系統建置的同時,教育部亦委託資策會對國內遠距教學的需求及未來方向進行分析。
八十五年十月,教育部鑑於推廣時機成熟,於是開始全面推動遠距教學的工作,在各校參與意願極高,積極配合的情況下,共計有30所大專院校於八十五學年第二學期,參選遠距教學試辦推廣計畫,總計開設了22門課程。
八十六年六月,行政院核准「遠距教學中程發展計畫」,為期四年。未來四年我國遠距教學中程計畫之主要目標有:
(1)透過大學高速網路平台之建置,嘗試跨校選修、教學資源共享,各大學並可進而與國際名校合作,建造全球化的學習環境。
(2)引進國外技術,並透過執行中小學、補習、特殊及社會教育之教材開發與實驗計畫,將遠距教學技術推廣至各層面教育。
(3)透過「遠距教學聯合服務中心」,對在職教師、企業員工與公務人員進行遠距訓練實驗。
(4)培訓遠距教學規劃、教學、工程技術與教材設計人才。
(5)配合TANet至中小學計畫(原名稱為E-mail至中小學計畫),鼓勵民間與各校在Internet上,建置教材與學習資源,使60%的學生能使用多元化學習環境。
八十六學年「遠距教學」主播學校一覽表
台灣大學  中華大學  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科學技術學院                        暨南大學  東海大學 彰化師範大學  高雄技術學院
中央大學  陽明大學  台灣師範大學  弘光技術學院
大葉大學  元智大學  雲林科技大學  樹德技術學院
交通大學  清華大學  新竹師範大學  中山醫學院
中興大學  政治大學  中國文化大學  環球商專
成功大學  世新大學  朝陽科技大學
中正大學  義守大學
中山大學
東華大學
網路教學的趨勢
在 進一步探討網路教學時,首先釐清遠距教學與網路教學的差異。網路教學(Internet-Based Education)是遠距教學(Distance Education)的一種方式。由於名詞的混淆,常有人認為遠距教學就是網路教學,其實這兩者的差異頗大。雖然遠距教學早在 1840 年代既已產生,從那時開始,遠距教學就是定義一切透過媒體實施的教學活動,這包括函授、廣播、電視、視訊以及網際網路的教學。 網路教學無論是教導者或學習者,使用的都是價格合宜的個人電腦,加上幾乎免費的網際網路軟體。以網路為基礎的教育強調的是以低廉的電腦設備,即可在世界的 各個角落,連上網路,進行同步(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或非同步(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的教學活動。談起網路教學,就必須明白遠從1898年麻省理工學院中的第一次電子郵件教學開始,網際網路就成為新一代學習科 技研究者的重要課題,也漸漸取代傳統郵寄的函授課程,成為遠距教學的主流。
2.1 網路教學的組成成分
根據研究 (McGreal, 1998) (林奇賢, 民86),一個理想的網路學習環境應具備如下五項要素:
(1)線上課程
線上課程為學習者進行網路學習活動之主要依據。線上課程的設計,必須充分掌握全球資訊網的特色,線上課程設計的最高指導方針為建構主義與支架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課程設計原則有五項( Brooks & Brooks, 1995):
A. 給學生一個有趣而又有挑戰性的問題,而這問題最好能符合如下要求:
a. 它能要求學生陳述一個可以驗證的預測性假設。
b. 它並不需要利用昂貴或複雜的儀器設備來驗證假設或解答問題。
c. 它足以激發學生去思考多重解決方案。
d. 它可以帶動團體合作學習活動並因而獲致更大的學習成效。
e. 它應能讓學生覺得與自己切身相關。
B. 將學習活動環繞在主要的學習目標或概念,使學生能獲得完整的全貌。
C. 必須設法去瞭解學生的觀點,故應讓學生充分表達其觀點,並由學生的觀點中來透視其認知。
D. 必須能彈性調整課程,以順應學生的學習狀態。
E. 必須能在教學的情境中來考核學生的學習效能。
支架學習理論主張學習者應根據其能力發展與學習進程,來建構不同的學習支撐支架。在網路學習環境中,支架學習理論非常重視學習者的積極參與討論學習活動, 因為學習者的學習情況可由討論中呈現出來,然後教師可根據學習者的學習狀況來適時提供支撐學習的支架,而提供學習支架(Scaffolded Knowledge)的方式有二:
A. 直接呈現相同的學習個案,以供觀摩。
B. 提供相關的新訊息,以供分析與歸納(Henin & Proctor, 1998)。當然, 網路學習環境對學習支架的提供與建構是大有助益。
建構主義與支架學習理論特重學習情境的創設與學習資源的提供,而在教學策略上更強調合作學習的運用。因此,線上課程的設計,必須以學習活動為導向,?不可 僅是將平面的類比資訊轉為數位之資料而己。除了這些原則外,線上課程的設計更應發揮超媒體(Hypermedia)的特色,廣泛應用超連結、多媒體、與動 態互動性(Dynamic Interaction)之功能,?不可將線上課程視為CD Title。所謂動態互動,係指整合人機與人際的互動;以往的多媒體教材設計僅應用了人機應用,但在線上課程設計上,人機互動仍然重要,但若僅有人機互 動,則未充分應用網路之人際互動功能,但若僅是應用人際互動,則學習活動恐將偏離學習內容。因此,線上課程設計必須同時整合多媒體之人機互動功能與網路之 人際互動特色,此謂之動態互動。
(2)線上測驗
線上測驗呈現的方式應以多媒體為主,並於受測者結束作答時,能馬上予適性(Adaptive)的概念,以適應學習者之個別差異。
(3)虛擬教室
在網路學習環境中,線上測驗係扮演者形成性評量的角色,它的功能除了在提供教師有關學習者之學習狀態資訊,以供學習輔導參考應用之外,主要係在引導學習者往後之學習路徑。
網路學習環境固然應該提供個人化的學習情境,但它最主要的特色應在合作學習情境。因此,提供學習者充足與精心設計的線上課程,僅是構成網路學習環境的一項充分條件,網路學習環境的必要條件是虛擬教室的建構。
所謂虛擬教室,即是網路學習環境中學習者或教師人際間的互動工具,學習者可以藉著它來進行討論、觀摩、與合作學習,教師也可以藉著它來進行學習輔導活動。
理想中的虛擬教室,除了應提供學習者簡單且易於使用之多元化溝通工具,更重要的是,虛擬教室應讓獨處在世界一隅之任的學習者,仍宛若身處要衝樞紐之區,除了隨時可與同儕或師長進行必要之溝通,其同濟與師長亦可隨時隨地與其對話。
除此之外,虛擬教室應與線上課程整合,使線上課程可以兼顧個別學習與群體學習之成長。也就是說,虛擬教室即是應用各種同步 (Synchronous) 與非同步 (Asynchronous) 的溝通工具,以構成合作學習的情境。圖一即為虛擬教室之概念圖。
在虛擬教室中、學習者、教師、與課程專家,皆可透過圖一中最外圍之三種溝通工具,與中間之三種合作學習活動方式,來探討內圈所示之學習內容。
由 學習理論與資訊科技來看,唯有將網際網路建構成一個和傳統學校教育情境截然不同的學習環境,網際網路才能提昇學習效能。而欲建構網際網路使成為一個理想的 學習環境,則勢不能僅將學習資源放置在網站上,而必須根據學習理論另行進行系統規劃與設計。而系統規劃與設計的主要原則為互動性,互動又可區分為人機互動 與人際互動兩大類。人機互動主要係個別學習的範疇,它強調建構良好的虛擬教室,以便於進行合作學習活動,諸如討論、觀摩、與學習輔導。故虛擬教室在網路學 習環境中的重要性,實至為明顯。

(4)教學管理
網路學習環境最基本的教學管理功能,應能記載學習者在系統內的學習活動與學習歷程;除此之外,學習者的學習成就資料,也應能有系統的加以記錄與分析,並將相關資訊提供給教師。
(5)學習工具
學習工具係指協助學習者在網路學習環境中進行學習的輔助性功能,最常見的為提供線上筆記本,讓學習者得以隨時記載學習心得或摘要。另有提供搜尋引擎,讓學習者檢索網站內之學習資源者。
網路教學的方式及其流程
網 際網路近兩年在國內已是炙手可熱,在網路蓬勃之際,應用網路教學或學習已勢不可免,網際網路上提供無窮的資源,在教學方面的應用,藉由超媒體演示傳達,使 用者可以檢索或搜尋所需的資訊,除了單向的資訊查詢,學習者也可在網上進行雙向溝通,互相交流學習心得和意見,如此不僅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網路上的 線上課程也可提供無數的學習者進行各種形式的課程學習,教育部已於近期通過遠距教學學分認定辦法,據此辦法各大專院校均可透過遠距教學的方傳授課程,並授 以學分,此一辦法對於離開學校的社會人士而言,提供一絕佳的進修管道,也為終身學習另闢一遼闊的發展空間。
網 路教學在國內推展尚處於萌芽階段,於民國85年教育部曾嘗試在台大、清大、交大等三所大學試行以ATM為骨幹遠距視訊的教學,該項技術由於成本較高,後來 在南部中山、高師、成大、高雄技術學院及高雄工學院等五所大學,則是使用運用頻寬較低的網路連線,透過學術網路進行遠距教學,提供五所學校的學生跨校選 課,這種遠距教學在教育部大力推廣下後來發展成全國數十所大專院校,近百門課程連線開課的規模。國內各大學和研究單位都積極參與教學模式建立和線上課程開 發,未來結合有線電視網之後,網路教學不僅網路線上的使用者可以收訊,即使社區有線電視網下的用戶亦可收視,擴大了使用者的層面,也大幅提昇了教學效益, 擴大學習層面。
3.1 網路教學的方式
目前最常見的網路教學模式,包括同步的視訊教學與非同步的線上課程兩類:
(1)同步視訊教學
目 前較為人所知的網路教學方式就是即時群播(溫嘉榮,民88),它是透過通訊網路,將教學視訊由一主播端傳至收播端,教師在主播端傳送出教學訊息,學習者在 收播端收視,相隔兩地教學者和學習者可以互通訊息,此種教學方式也就是過去所稱的電傳視訊,只不過目前遠距教學的視訊是搭在網際網路的線上,專做教學之 用。網路教學最大的優點即是不受空間的限制,海內外、城市鄉村,無遠弗屆,突破地域的限制,快速地傳播教學資訊,最成功的例子是:國內醫學院曾利用遠距教 學的網路,觀看國外醫學中心手術進行的過程;大型國際會議也曾邀請國外學者透過網路在國外的遠端演講,國內與會人員異地即可收訊參加會議,強化國際間的學 術交流。教育部積極推動網路教學的目的希望平衡各校教學資源的差異。讓學生跨校選課,提供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
網 路教學在國內推展最大的限制就是視訊所佔頻寬頗大,欲求良好收視效果,所需經費不貲。目前各大學間用於視訊遠距教學的訊號頻寬是從學術網路專線切割出來, 使用頻寬不高,畫面略有殘影及晃動,教學時或有聲音影像不同步的現象,雖然略有缺憾,惟仍在學生可接受的範圍之內,視訊教學或學習仍是未來教學應用發展的 重要方向。特別是在城鄉間之教學,教師在職進修或推廣教育,都是遠距視訊教學發展的趨勢。
(2)非同步網路教學 Asynchronous Course Delivery
將學習內容長時間放置在教學網站上,使用者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隨時可上網學習獲取新知稱為非同步網路教學,這也是目前網路教學中最常用的方式。
教學單元設計之後存放在網路WWW伺服器上,供學習者取用,稱之為線上課程。由於網際網路的瀏覽器具有超媒體的播放功能,可以擷取網路上的文字、圖形、聲 音、影像、動畫等,就播映功能來說絕不遜於多媒體,只可惜受限於網路傳輸速度,網站上的軟體如果過度依賴或強調媒體播放,可能讓使用者久候不耐,大大減低 學習興趣。線上課程提供的方式,大致可分為線上即時傳輸和程式下載播放兩種,兩者各有優缺,線上即時傳輸若遇檔案較大的聲音或影像,載入費時,播映不能順 暢,影響學習興致,若採用程式下載方式,則會浪費輔助記憶體空間,也有線上課程採兩者混合互相彌補不足,以提昇作業效能。
線上課程的教學方式可分下列六項:
(1)單元教學﹕是呈現課程主體的部份,作為知識傳達的主要管道,單元製作可採超媒體方式,提昇內容演示品質,提高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學習。
(2) 電子白板﹕是將兩地電腦畫面同步顯示文字或圖形,畫面顯示如同教室中的黑板,教師可將教學畫面傳送至遠端的學生電腦螢幕上,配合聲音的解說,提供課程的學 習。電子白板的教學二端可以都只用電腦,較為先進的電子白板設備,教師是使用專用的電子白板設備連接電腦,教學畫面書寫較為方便,電子白板的教學方式不需 要二地交談人員同時在線上。
(3)共同討論﹕線上課程的共同討論區是學生發表意見的園地。與學習課程有關的主題列示在課程中,學生可以根據主題項目和內涵隨時上線,選擇主題提出問題或表示意見,類似BBS站上的討論區。
(4)線上交談﹕讓學生們在線上即時交談,彼此交換學習心得。和共同討論不同,線上交談的學習者必需雙方同時都在線上,才可進行交談,交談方式可以採文字、圖形、聲音、視訊等方式雙向交談溝通,對於學生的學習心得和經驗分享有很大的助益。
(5)測驗與評量﹕學習者的學後測驗也可在線上課程實施,方便學習者了解學習成效,檢視學習結果,隨時提供學習回饋。教師也可由電腦的成績處理,節省成績評定或管理的時間,提高教學效能。
(6)學習記錄與管理
採用電腦輔助教學的效益之一便是方便收集學習記錄,學生的上機次數、時間、學習內容、學習成效,皆可經由網站收集管理,提供教學之參考。
除 了上述所提的六種線上學習模式之外,網際網路伺服器所提供的各種網路服務,如電子郵件(E-MAIL),檔案傳輸(FTP),全球資訊網(WWW),電子 佈告欄(BBS)及新聞論譠(NEWS)都可靈活應用於線上課程供學生學習,超媒體的課程教材放置於網路上的特定網址,學生可自由地讀取,線上教材的優點 在於取閱容易,不受時空限制,亦可因材施教,依學生學習能力彈性週整教學內容,線上課程全年無休地提供學生學習,學生也可依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來選取和安 排學習課程,線上課程的學習服務在某些方面是可以彌補課當教學的不足,推廣效益應是可以預期的。
3.2 網路教學的流程
網路教學的課程規劃階段,大致可以分成六個步驟:
(1) 瞭解上課環境:對網路教學系統的教學環境以及架構有基本上的暸解,並能夠充分熟習各功能之操作方式。
(2) 確定授課對象:掌握該次參與網路教學課程的學生特質、對課程期望等。
(3) 整理授課內容:訂定教學目標、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以配合授課對象的需要。
(4) 設計教學方式:配合課程性質、時數等因素,設計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例如:您可配合教案的編寫來提醒您-什麼時候該與學生互動?請學生發表看法或是相互討論?教材呈現的時機與形式?
(5) 製作所需教材:依照教學方式的設計,準備、製作上課需要用到的教材-如:簡報講義電子檔、多媒體影片等,並定出呈現教材的軟硬體設備。
(6) 進行課前預演:將教學方式、教材配合網路教學環境演練一番,藉以發現問題而克服。
網路教學流程 圖二

網路教學的特性
與 傳統學校教學情境相對照,網路學習環境開創了一種新的典範(Paradigms),在教學活動上,它側重"學"的活動,而非"教"的活動,在課程設計上, 它偏重對"學習者"的掌握,而非"知識"的分析處理。除了上述二項差異之外,網路學習環境尚有下列八項嶄新之特質(林奇賢, 民86b)。
4-1 破除學習時空之藩籬
網路學習環境具有遠距學習之所有特性,因此,學習者只需坐在電腦前,他便可以隨時進入學習之狀態。也就是說,網路學習環境可使學習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入學習之環境,滿足「人人有書讀,處處是教家,時時可學習」的終身學習需求。
4-2多元化與即時性的學習內容
此處之多元化,係指學習資源呈現(Representation)之方式與來源(Source)之選擇性。據Salomon的研究指出(Salomon, 1979),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努力程度,將取決於兩個要素:適當的媒介訊息及學習材料是否對學習者有意義。
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要能儘量提供適合學習者之學習特質的學習內容。在網路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資源,往往具有文字、圖形、聲音、影像及動畫等多種型態的呈現,因此,教材可以透過多種型態的呈現,增加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瞭解,提高學習興趣。
除 此之外,使用多種媒體型態來呈現學習資料時,學習資料將更容易被記憶,也較能吸引學習者的注意。也就是說,多媒體線上課程透過多重的管道,提供視覺、聽 覺、甚至虛擬實境的三度空間刺激,這種多管道的學習,使學習者在解讀所接受訊息時能更為正確。而多媒體往往可藉由資訊精緻化與組織化等多種方式來增強使用 者的長期記憶。
更有甚者,在網路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資訊,將不限於單一來源,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與全球資訊網之超連結功能,學習者可以擷取各地之資訊以為學習之素材。
4-3互動式學習
何謂互動(Interaction)?簡而言之,互動是二個物件的溝通行為。根據Moore的研究(Moore, 1989),在學習活動中的互動可分為三種型式: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
在學習歷程中,這三種不同型式互動各有其功能。
(1)學生與教師的互動:
在傳統教室教學中,教學的重點在於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教師在同一時間面對數十位的同學,教師主控著學習進程與課程安排,老師的一舉一動,都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老師親切熱誠的言語,將鼓勵學生努力學習;老師身體的動作,也會影響學生的注意力。
(2)學生與教材的互動:
所有自發性的學習方式是屬於此一型式,學生的知識來源是依靠課本教材,此類的互動有一特徵,即是學生要有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學習目標,並有能力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這?,與教材間的互動才會不斷的進行。
為了促進學生與教材的互動,可以從下列三個方向著手:
A. 以時間單元組織內容的教材;而不是以主題:如一星期要完成的學習份量、一個月要完成的學習份量。
B. 示範或教導學生學習如何學的技巧:在線上示範如何利用破碎的時間來研讀教材的那一部份,以email方式提醒學生如何監控自己的學習狀況、幫忙學生綜合整理網路討論的發言或相關資訊等等。
(3)學生與學生的互動:
在這種互動的方式中,老師並不扮演主導教學進度的角色,而是從旁輔導鼓勵的支持者,在課程進行過程中,學生的互助合作及自動自發精神被一再強調,學生在特定的區域或時段相同共同討論課程,程度較強的學生將扮演領導的角色,協助其他同學明瞭課程內容。
互 動能讓學習者有參與感,而不只是一個旁觀者,進而增進學習效果。Porter曾主張(Porter, 1994),學習者使用互動溝通技巧和教師提供學習輔導,皆有助於個人的學習。互動可分為人機互動及人際互動,網路學習環境中人際互動可以藉由網路所特有 的同步式與非同步式的溝通工具來達成;至於人機互動,全球資訊網的許多教材編輯工具(Authoring Tools),已使得此種學習環境可以提供學習者互動性的教材,故人機互動可藉由高互動性的線上課程來達成。
4-4個別化學習
全球資訊網的盛行,使得學生的學習模式產生相當大的變化,學習不再限於課堂上共同學習的模式。網路學習環境之所以可以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是因為其採 用學習者控制的設計,針對不同的學習者,提供個別化的學習路徑、學習進度、學習方法,並可記錄下學習者的每一個動作,進而根據學習者的每一個反應,來決定 下一個課程,因應學習者的個別需要,來選擇最適當的教材。
4-5建構主義學習型態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重心,在於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習者本人,強調學習者在認知過程的主動性與建構性,把學習視為一種認知學習的過程,新的訊息必須與學習者先前的知識產生關連,經由外在的刺激,學習者重新整理與調整既有的知識,統合新刺激與舊經驗,形成新知識。
全球資訊網中自行搜索相關資料的便利性,也是鼓勵學習者自行建構自己知識的重要因素,當學習者主動參與學習時,他們會因而達成自我學習目標的的感覺,並從而產生願意接受指導的意念。
4-6教師角色轉變
在網路教學環境中,教師必須由 "說書" (Presenters)角色,轉變為學習過程中的輔導者(Facilitators)、伙伴(Collaborators)和學習資源提供者(Brokers of Learning Resources)。
4-7學習社群
網路學習社群就是「個體在網路空間裡,以學習為目的,運用科技介面,彼此互動的社群關係」,學習社群可以讓不同時空的學習者成為一體,並藉由學習者的積極 回饋而強化學習環境。這種具有向心力且有正面意義之學習社群的產生,除了讓網路學習環境中的每個學習者皆能享受個別化與適性化的服務,使學習者能對群體產 生認同感與擁有感,還必須讓個別的學習者在網路學習環境中有群體的感受,使學習者易於融入群體而產生歸屬感。
具體的作法,有二
(1)網路學習環境必須持續不斷地與學習者互動,以瞭解他們的個別的需求,並不斷地調整系統功能以迎合學習者的需求,例如:
A. 個人化的學習環境:讓學習者可以主動控制系統變項,使系統符合各別需求。
B. 提供適性化的環境:系統能主動順應每個學習者的個別差異與學習需求。
(2)網路學習環境應採行下列四個策略(Hagel,1998):
A. 學習內容與人際互動,以提高人際互動之品質,亦即人際互動之內容應與網路學習環境所提供之學習內容有關,而非與學習無關之議題。
B. 網路學習環境應提供成員發表作之空間,並鼓勵其他成員欣賞別人的創作。
C. 使網路學習環境中的成員與網路學習環境的管理者或設計者成為伙伴關係,並允許成員與設計者彼此有良性競爭的空間。
D. 主動向學習者廣播個人化與適性化訊息。系統應能不定時以電子郵件或系統的廣播功能,主動通知學習者其有關的個人化與適性化學習訊息。
網路教學的優缺點
5.1 優點:
(1)教學資源共享,平衡學校資源上的差異,增加學生學習機會。
(2)教學檔案管理電腦化,可以連結後端資料庫,整理學生學習資訊。
(3)教學無『時』、『空』之限制:
教師與學生不必在同一上課地點,透過媒體傳播的方式,將影像、聲音以及圖文教材傳到另一端,讓彼此師生皆能進行雙向互動交流,亦可達到面對面直接教學的效果。
(4)教學活動的多變性:
網路遠距教學可以利用聲光音效、影像傳遞來豐富教學活動,教教學活動不在侷限於書本的平面圖文。可以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提高學習效果。
(5)教學教材的重複性:
傳統教學活動一但教過,就很難再重複練習,教師的講述內容往往講過就不會再重複。但網路的遠距教學,其教材內容皆可以重複不斷地複習。就算今天學生、或教師因故無法進行教學活動,仍不影響其學習內容與品質。
(6)個別化的學習環境
(7)製作成本雖高,但大量使用時成本隆低,適合做為大眾化學習工具。
(8)未來結合第四台可推展為社區教學。
5.2 缺點:
(1)人際互動之間貧乏:
(2)學生的學習成效模糊:
(3)電腦硬體設備普及及使用者的電腦基本常識的不足:
(4)符號定義問題:
(5)實作課程之應用困難:
(6)Data Security、Hacker …等安全性問題:
網路頻寬、軟硬網路技術(Datagrade、Performance …)瓶頸,網際網路頻寬的限制使得上網的速度降低,如果網頁是用多媒體設計的,上網的時間會更長一些。
網路教學中互動的重要性
遠 距教學中的「距離」(李青蓉, 民89),不應該是指地理上的距離,而是指由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量以及課程設計的結構性所產生的距離。當師生之間的對話減少、課程僵化的時候,則距離增 加,形成非常「遠距離」的教學型態。相反的,當師生對話頻繁、課程十分彈性時,遠距教學則變成「無距離」教學。
何課師生間的對話呢?狹義的「對話」指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廣義的「對話」應該還要包括: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教材之間以及使用者和科技介面之間的互動。
如果想要課程變得更為彈性化,老師和教材之間的互動也是不可缺少的。尤其現代的資訊豐富,傳播速度快,知識來源分散化和多元化,當老師與學生互動時,必需 補充,更新,整合或連結相關的教學資訊,這些都屬於老師和教材間的互動。另外,「使用者」與科技的互動中的「使用者」包括學習者和老師。面對越來越普及又 低成本的教學科技,老師和學生也必需要和其介面互動,瞭解如何有效地使用它們以輔助自己的教學與學習。
因此,老師、學生、教材、教學科技四者之間所產生的互動關係如下圖:

以下就分別老師、學生、教材和科技之間所產生的五種互動關係,分別說明。
6.1 老師與學生間的互動
在面對面的教學環境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常形成老師主導和學生被動的互動情形。尤其老師對學生這一方面的互動,被認為主宰教學成果的因素。在這個網路教學中也是無法避免的,尤其在學習的初期階段,老師一定要主導,否則會影響整個網路教學的成敗。
(1)學習初期階段
公布重要的教學資訊如學習進度表、作業題目及繳交日期、成績評分方式或其他指定學生完成的任務等,會吸引學生在學期之初上網,以瞭解學習範圍、上課方式、作業型式、部份評分等資訊。另外,再以三種方式配合:
A. 以電子郵件一一告知每位學生:「有重要公告公佈了,請自行上網流覽」。
B. 限期公告:例如公告只公告三天,沒上網流覽者,只好私下找同學詢問。
C. 流覽完公告後學生必需有所回應:例如將所見之公告,回傳給老師。如此一來,老師在學習初期階段,方可掌握學生上網出席率和回應速度(三天內多少人回應),才能安心進入後續的課業研討階段。
如果統計上網的次數、時間、發表的篇數等用來鼓勵或要脅學生定期上網,可能不如預期的踴躍。因為這個方法比較適用在學期後半階段,當公布學生目前的成績後,成績不理想者便會增加上網次數,參與較多的互動,以提高自己的分數。
(2)課業研討階段
網路教學具備自我學習和個人化的特色,強調學生在沒有老師督導之下,自己能夠自律地、有效地學習。並提供個別學生,依照其興趣和能力而有不同的學習進度,甚至提供不同的學習內容及不同的考試時間(學生在完成指定內容研讀之後,即參加考試)。
A. 線上搶答﹕老師可在公佈學習進度表之後,以線上搶答題督促同學定期研讀教科書。每一星期固定一或兩天,老師從教科書每一章內容摘取問題,在網路上公佈,供 學生搶答。搶答的規則是:只要答案不同或額外補充,每人都能夠有上網搶答的機會。三天後搶答截止,搶答的答案匯整之後,老師公佈正確答案或加以評論、補 充。
B. 線上同步討論﹕老師也可利用線上同步討論功能,每星期固定時間,要求學生上網討論。不過,文字型同步討論介面受限於中文打字速度,線上即時發言者人數會相對減少許多,造成打字快者,猛發言的現象。而且有時候形成多頭馬車,上句接不到下句,不知所言的情形。
另一種為座談的方式,主題事先規劃和應對模擬。老師事先指定數位同學要擔任座談的引言人,每位同學對老師指定的時間或主題,準備自己的問題(事先打字好)。等討論開始,發言人依照老師的發言指引,發表自己的問題,而其他觀眾同學等候老師的邀請,再發表自己的意見。
C. 線上辯論﹕辯論的題目最好來自教材,有一方的論點或正、反方論點都和教材有相關最好,否則會有一面倒的情形。而且題目要衡量學生的程度,太抽象、太學理、太廣泛的問題無法議論。辯論時間最好長達一星期,老師可適時評論學生的論見。
(3)考試前後階段
考 試前後一個星期是上網互動最少的時候。考試前,學生忙著臨陣磨槍,沒空上網,除非有重點整理、考前大猜題等。考試後,大家想休息,放鬆下來,不想上網。除 非考題太難,答案有爭議、事關自己分數,學生便會上網發言,向老師反應。考試後的互動必然驟減,可能從此蕭條到期末考,和前期上線搶答階段,產生很大的落 差。一直到期中考試成績公佈之後,有些同學才又陸續恢復上網,成績優異和低落者,大概都很少出現在網上了。
改善這個蕭條階段的三種策略如下:
A. 加快考卷評分和成績公佈,減少學生等待的心理。
B. 要求學生交作業,避免學生過度鬆懈以致於棄學。
C. 考前提供應考相關資訊,考後提供考題檢討,維持人氣。
(4)學習末期階段
期 中考試之後,考師主導的互動就要告一段落,後半段將由學生來主導,老師退居幕後。而且,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和學生和教材間的互動,在此階段應該充分發揮。 學生將取代老師或扮演老師在前期的角色--擔任小老師,提供線上搶答題、主持線上座談、或評論小組合作學習的作品,這些都需要老師在前期有所規範,最好納 入小組作業的要求中。同時,倘若前期的互動不熱絡或興緻不高的話,屆時,學生主導的後期教學階段可能就不甚理想了。
(5)繳交作業階段
這 對老師的而言,是一段恐懼期,因為學生的作業都會集中在繳交期限的最後一星期或最後二天,如雪花般寄過來,這可能導致老師的電子信箱爆滿了或甚至硬碟也染 上了病毒,但這段時間也是師生互動的高潮,學生希望獲得老師對自己作業的傳送或作業的評分即刻的回應。因此,老師必需馬上評閱學生的作業,並公佈其成績。 如果,老師沒有儘速處理學生的作業,學生會以為老師沒有收到,而再度傳送作業造成老師信箱再度爆滿。目前網路老師在作業傳送和評分方面,常遭遇一些問題:
A. 電子郵件的標準尚未建立,以致於面對使用各種不同電子郵件軟體的學生,老師要為了讀取作業而得-解碼。
B. 如果使用檔案傳輸軟體如ftp,則必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繳交作業安全系統,包括個人帳號、目錄、密碼、病毒掃描等,這非個人老師所能為,而是要獲得電算中心的支援。
C. 必需告知學生作業的處理狀況,如已收到、評分中、成績公佈了,避免學生再度來函詢問,這些無異是加重老師的工作量。
D. 評分之後的作業成績,也常遭遇學生拿來和一般假目面授班的比較,覺得為了作業撰寫和電子傳送,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卻沒有得較高的分數,心裡有所不平。
6.2老師與教材的互動
由於網頁教材的普及,常常令人誤以網路教學必定使用網路化的教材,以致於不諳電腦科技的老師視網硌教學為畏途。其實,網路教材的好處在於內容更新、搜尋便 利、多媒體的展現,易於大眾傳輸,利於連接網路上現成資源。它的缺點則是不易長期線上閱讀,難以形成個人化電子書(如畫重點、做摘記),下載不方便(受到 網路設備、速度、容量影響),品質不佳(包括內容、錯字、排版、結構等)。目前網頁教材應該扮演次要、輔助的角色。以傳統的書本、錄影帶、錄音帶、和光碟 片作為教材主要的展現型式,這樣才能奠立老師與教材之間互動的基礎
好的教材是網路教學成功的一半。何謂「好的教材」呢?對老師而言,這個教材要:
A. 教懂學生70%的基本知識(見圖三):基本知識包括專有名詞,關鍵觀念、重要原則、步驟說明等等。這也可說是相當具備自學性特色的教材。換句話說,學生自 己從研讀教材之中,對於課程中的基本名詞、概念都能瞭解並且區分清楚,經過線上搶答題的複習,達成認知目標的第一層。
B. 留給老師20%的較高層次認知部份去指引學生:讓老師在網路互動當中,去整合、連貫、延申、應用這些新學知識。所以教材在內容設計方面,應具備啟發性、探 索式、機動的,而非封閉性、教條式、固定的編排方式。這樣一來,老師才能發揮。網路老師可透過網路,引導個人不同經驗的分享,將學生所學的新知識與舊經 驗,統統連結在一起,協助學生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
C. 提供學生10%的「未完成」空間:由於遠距學習者來自各行各業、生活、工作經驗相當豐富,加上網際網路上與學習相關的資訊愈來愈豐富,以及網頁、文書編排 軟體也人人可得,人人會用,所以學生也可加入教材製作行列。在原來的教材之中,學生以個人或是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未完成」的教材。爾後的教材不只看到 老師的心血,年年也可累積學生所完成的「未完成」的部份,這將成為師生共同著作的教材。
圖四 適用網路教學的教材特性

6.3學生與教材的互動
為了增加學生與教材間的互動,可從以下三個方向著手:
(1)以時間單位組織內容的教材;而不是以主題:如一星期要完成的學習份量,一個月要完成的學習份量。
(2)示範或教導學生學習如何學的技巧:在線上示範如何利用破碎的時間來研讀教材,以e-mail方式提醒學生如何監控自己的學習狀況,幫忙學生綜合整理網路討論的發言或相關資訊等。
(3)以精熟度分類的教材設計:網 路學習者與教材互動時,由於缺乏同伴的參照與比較,而不知到底要達到何種精熟度?為了達成某種精熟度,應該投入多少心力,例如要考80,大概要複習幾遍教 科書?所以教材倒不如明確告知學生多少耕耘多少收獲,也就是為區分不同精熟度的各種教材。至於網路化的教材,也最好能夠讓學生下載,自行存檔,彈性利用時 間及轉換成其他便利的方法研讀。
6.4學生與學生的互動
在網路教學環境,學生之間的互動最容易發生,也是次數最多的的一種互動。學生們的互動可增加對學習的持續力,提昇學習成效。
學生間的互動可分個人或小組之內或組和組之間。首先,在網路上活躍發言的學生,彼此會最先互相認識,開始密切互動。另外,透過小組的形式,志同道合的組員也會開始互動。
在網路教學環境下,學生之間的互動方,不一定只限於網路溝通,大多數人會使用電話溝通。等到較確認彼此志同道合、上網的時段和習慣之後,才會全用 email來取代電話。有些網路教學工具讓同樣在線上的使用者知道對方的存在(如ICQ)或線上打招呼,這也是利於學生之間的彼此互動,增加親密感。
6.5 使用者(老師和學生)與教學科技的互動
在網路教學的環境下,如何使用或如何善用教學科技更是教學是否能夠順利推動的關鍵。我們利用兩種網路教學工具實施教學的經驗,發現以下幾項問題:
(1)網路傳輸或連線的速度影響甚鉅:當時間就是金錢的考量之下,越多的畫面,越多的選單,越多的點按動作,都會令使手者感到焦慮和不耐煩。
(2) 上網匆匆流覽不如下載細細品嚐:卜網流覽資訊時,常因資訊多,時間怕耗費太久,匆匆一瞥,不如從網路下載到自己硬碟上,細細品嚐。同樣地,自己要提供的資訊時,也不需要上了網再一一輸入,直接上傳最好,又省錢,又省時間。所以,下載和上傳的功能比起線上作業對網路學習者更能輔助其學習。
(3) 上網有如逛大觀園,不知所在:通 常網路教學系統有個特性:功能多元化,例如提供留言板區、公告區、教材公佈區、不同步課業研討區、同步課業研討區等。於是當使用者上網蜂擁進入之後,不知 要往何處去、要做什麼,以致於花費許多時間到處看看。所以如何控制上網者的流覽動線,以節省時間和達成真正教學互動的目標是網路教學系統介面設計的一大考 驗。
(4) 重要的狀態訊息以減少等待中的焦慮:在資訊透過網路傳輸的過程中,只要有時間的拖延,使用者常常感到焦慮,不知到底是網路問題,還是系統機器問題,還是自己操作有問題。例如學生在上網貼自己作業時,真怕系統沒儲存。所以目前的狀態訊息或最後的結果的顯示對使用者而言是很重要的訊息。
網路教材設計
7.1. 教師應具備數位科技能力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以往的媒體成品往往都變成了素材,而這些素材必需經過再加工才能變成新時代的成品,那就是數位媒體(Digital Media)。如此說來,加工的機器是電腦,加工的過程稱為數位化,而加工的人則是教師,在經過加工之後,因為使用方式不同,而發展出不同型態的媒體,譬 如說圖文資料、投影教材、或者是網路教材等,都是原始教材經過數位化處理之後的媒體型態。一旦教師具備適當的數位科技與媒體製作能力,那麼新時代的教材風 貌就可輕易的呈現出來,以下就是準備數位化教學媒體製作的幾個重要方向。
(1) 蒐集教材與資料轉檔
首先教師應具備把教材轉換成腳本的能力,由於腳本只是一個視覺化的教案而已,所以接下來的工作只是依照教案進行蒐集與課程相關資料。當資料收集完成,就可 以轉存成電腦檔案,以便直接使用或者間接加工。不同類型的數位化資料一方面可以單獨使用,同時也可以與其他媒體一並使用,以下就常用的資料類型稍作說明。
A. 文字教材
蒐集文字資料的來源包括教科書、講義、校園刊物、社區資料、網路資料等,並加以輸入存檔(例如.doc檔等)。
B. 靜態影像教材
蒐集靜態圖像資料的來源包括照片、圖片、幻燈片、投影片、網路資料等,並加以存檔(例如.jpg檔等)
a. 動態影像教材
蒐集動態影片資料的來源包括VHS錄影帶、V8錄影、網路資料等,並加存檔(例如.avi、.mpg檔等)。
b. 錄音教材
蒐集錄音資料的來源包括卡式錄音帶、音樂CD、網路資料等,並加存檔(例如.wav、MP3檔等)。
c. 動畫教材
蒐集動畫資料的來源包括相關軟體圖庫、美工圖庫(Clip Art Library or Data Base)、網路資料等,教師亦可利用相關的動畫軟體自行製作,並加存檔(例如.gif檔等)。
C. 準備製作PowerPoint教材之資料
PowerPoint可以編輯與播放圖文影音資料、製作投影片、講義、呈現「放映性」與「非放映性」的教材。利用PowerPoint軟體製作教材所需的數位資料,其輸入與處理的方式可略述如下。
a. 文字部份
可以自PowerPoint軟體鍵入,也可自Word檔案載入。
b. 圖形部份
可以自PowerPoint或其他繒圖軟體繒製,可以取自掃瞄器(Scanner)所掃瞄的圖形檔,可以取自數位相機(Digital Camera)所攝製的圖形檔,或者可以取自網路資料。
c. 其他部份
可以自PowerPoint本身或其他軟體錄製各種效果,包括聲音、動畫、特效、影片等等。
D.準備光碟教材資料
教師可將常用的教材與資料以光碟的形式貯存與使用,因為這些準備工作對教師的教學準備與自我成長非常重要。當可重複燒錄式的光碟機出現以後,貯存龐大的資 料成為簡易的事,因此教師平時可以蒐集常用的教學軟體、工具軟體、與貯存有用的教材資料,茲略述光碟資料處理的要點如下:
a. 教材來源
光碟教材的來源包括教師自製的教材與坊間購買的教材。
b. 處理方式
影像處理的來源通常包括VHS燒錄影機、V8攝錄影機、VCD放影機、DCD放影機等等。處理的方式是首先經由電腦的影像擷取卡將影像資料輸入電腦中,然 後利用電腦視訊影像處理軟體整理存檔,爾後再以光碟燒錄機把處理好的影像資料壓製成可用的光碟片就可以用於各種教學活動了。
c. 燒錄格式
壓製成光碟片的格式包括CD-ROM、Audio CD、VCD與DVD等。把錄影資料壓製成DVD光碟格式,是今後存取與使用較大型檔案較理想的方式。
E.準備網路教材資料
教師在準備網路課程時就必需考慮到教材是否需要經常更新、網路教材的設計是否與教學活動相互配合以及網路教學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等因素。此外,需要上網 的資料教師應該先行製作並且儘早傳輸到伺服器上以免臨時準備不周,下面儘就準備網路教材的要點分項說明。
a. 文字性的資料如果較多,可利用文書處理軟體(如Word等)先行打好,然後存成HTML格式之檔案,或者直接以網頁製作軟體(FrontPage等)直接製作完成。
b. 教師平時應該多觀察不同學科領域之網路課程與教法,蒐集統整課程的網路活動設計範例,這些都助於設計較適合的網路互動模式。
7.2 製作教材的主要考量
老師為促進學生對課題的理解,一般不是單純的開口說,而是配合講課呈現精心設計的教材。如此,加強視覺上的認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我們將教材分為 教學教材與自學教材兩種,目的並非要對教材強制分類,而是要指出:除開表現內容、呈現資訊的方式有所不同外,教材的設計也必需因地制宜。從教學和學習兩角 度來看,教學時,由於老師會對內容加以講解,因此教學教材在呈現時並不需要有過多的細節,以免失去重點。可是排除教學,只就學習來看,授課老師不存在,因 此自學教材的內容必定要比教學教材詳細清楚,以取代老師講解的作用。對遠距教學而言,現場即時教學所使用的教材,不論是為了提綱挈領或是說明、講解,均可 算是教學教材;下課後,指派學生逕自參考的教材,則是一種自學教材。
教 學教材的成功與否,除了豐富的內容及設計的品質外,老師運用的好壞也有直接的影響。由於教材是配合課堂的教學活動使用,所以設計時需思量學生的學習形式、 特質及程度,老師講課的習慣、取向、和衡量多媒體教學環境中之設備及通訊功能等因素。進而,老師需對設計草案內容,就編製教材之成本與現實問題進行估算, 例如,製作動畫教材需耗較多時間及人力,是否有足夠資源及時間,有必要嗎?需要時做適合的調整,再開始著手製作。
7.3. 製作教材的流程
網 路 大 學 開 課 流 程 表
步 驟
項目 說明
步驟一 準備教材及製作教材 將平日教材轉成電子文件檔(HTML,或直接以網頁製作軟體製作完成)
步驟二 錄製線上講解 利用(媒體大師Media Master)錄製線上講解,會產生四個檔案(例如:a.cu、.a.ent、a_a.asf、a_v.asf)。
步驟三 改教材所存放檔案之連結路徑 利用CU+Playlist Editor 修改教材所存放檔案之連結路徑(改成絕對路徑)
步驟四 上傳教材 利用智慧大師2.0老師環境中課程管理的教材上傳的功能,將錄製完的線上講解之四個檔案(例如:a.cu、.a.ent、a_a.asf、a_v.asf)及電子文件檔所產生之檔案上傳至server端電腦。
步驟五 設定學習路徑 教師可開始設計教學活動,可將一般教材、測驗、作業、問卷/投票、討論版等納入教材節點中。
參考文獻
1. Hagel III, J. and Armstrong, A. G.(1998).net gain.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 Taylor, J. C.(1995)Distance education technologies:The fourth generat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1(2),1-7.
3. 林奇賢 (89):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 資訊與教育雜誌 67期 34-49頁。
4. 林奇賢 (89b):網路學習環境設計與虛擬學習社群的營造。迎接新世紀-開放學習學術研討會文集,國立空中大學,41-56頁。
5. 李青蓉 從空大網路面授經驗談互動策略,169-192
6. 溫嘉榮、吳明隆(88):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