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登陆页面:神奇的大自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7:34:15
山东山川壮美,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文化古老,名胜古迹遍布全省。本组专题向读者介绍大自然神奇造化的儒、道、佛象形山石,以满足广大旅游者,探奇者的需求,领略齐鲁大地风韵之一斑。
天造地设孔子石
“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这是古人对泰山的礼赞。它以雄伟奇崛的山体,
孔子石

远眺九仙山
拔地通天的气势,稳坐大地的尊长形象,博得五岳独尊的荣耀。这“一览众山小”的耀眼光环,使得它不远处的一座出身显赫的“贵族山”,千百年来一直黯然无色香火不旺。只因近年来这山上发现了“孔子石”,才得以时来运转,恢复了“贵族山”昔日风采。
这座神奇的“贵族山”位于曲阜城北20公里处,名叫九仙山,俗称小泰山。说它“小”是因“个头”比泰山矮,显得小巧玲珑而已,实际“年龄”九仙山当数老大,泰山排行老二。之所以有“小泰山”的称谓,除了因两山“同宗”外,主要因九仙山的地形地貌、外观特征均与泰山有惊人的相似。就连地质学家也曾疑惑:地球史上第一次造山运动的泰山运动,难道“上帝”事先也勾勒了个“小泰山”模型?两山不仅体貌特征相似,而且人文景点也如出一辙:红门宫、碧霞祠、普照寺、十八盘、南天门、天街,这人“意”与天“境”融合的“意境”,最直观表达了相隔50公里的两座山,对“天人合一”的认同。最耐人寻味的是“瞻鲁台”,惟泰山独有,这是九仙山找不到的景点。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历史性缺憾,勾起了“乐山派”不懈地探寻,终于有一天,人们在九仙山的相应部位有了惊世发现:历尽沧桑,神采依旧的“孔子石”带来的视角冲击力让整座山脉为之震撼,鼓荡起跨世纪的崇圣潮!
这尊孔子像,身高2.6米,围度5.6米,头戴纶巾,身穿长袍,腰佩宝剑,两手叉握胸前,酷似唐人吴道子所绘《孔子行教图》中的孔子,真是天地神奇造化,令人称绝。近视之,他五官似有民间所传“七露”(眼露睛、鼻露孔、耳露轮、辱露齿)特征,老夫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尊容尽收眼帘。此时他正面向西北,观云蒸霞蔚,闻松风长啸,听水涛咆哮,看世态炎凉,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他周遭围坐着神态迥异的弟子,仿佛在悉心静气地倾听老师阐释《大道行》。有关孔子形体,《圣迹图》中有记载。公元前492年,孔子带弟子回到祖籍宋国后,躲避司马醒魁滋事迫害时走散。在郑国国都新郑城外,子贡向一位老者询问老师下落。这位老者向子贡描述在城东门外所见之人:“身材高大,长相奇特,眼睛又方又大,额头高高隆起,头像尧,脖子像臬陶(尧的大臣),肩膀像子产(春秋时,郑国著名政治家),自腰以下,比大禹矮了三寸……”。子贡连忙跑去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正是老师孔子只身一人站在路边。钟灵毓秀的九仙山为什么能出现“转世神灵”,举世罕见的“孔子石”缘何在曲阜发现?是天人感应?无人能说清。但它为大自然之杰作是不争的史实。“孔子石”形成于天体浑沌的太古岁月,它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遗产。
那是在25亿年前,随着地球发育史上的造山运动的发生,堆积了上万米泥沙的巨大的沉积带和海槽,从海底隆起,九仙山、泰山依次露出了海面。几经沉浮,到了距今约6000万年前的新生代初期,九仙山后的断裂带又大幅度抬升,这个过程整整持续了3000万年。当时,地球本身刚刚形成,岱沂山脉经过不间断的、激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反复的、大规模的岩浆岩侵入,不断地形成一种岩浆性的地壳。如果从原始岩石来考察九仙山,距今大约28亿到30亿年,更是群山中的老资格。
这葱茏伟岸,宝藏矿产,生养万物的山体,吐纳着贯通天地的生命气息;这斑驳、精美的太古代岩石,吸日月之精华,纳山川之灵气,孕育造就了“孔子石”这一绝世之作。
举世无双“老子石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坐落于文登境内的圣经山,位于曾被北魏史学家崔鸿誉为“海上仙山之祖”的昆嵛山主峰泰礴顶(海拔923)南麓,直线距离约5公里。圣经山是中国道教全真派的发 祥地,且因其山顶拥有独一无二的世上最大的(长约16米、高约6米)《太上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146行五千余文的道教摩崖石刻而得
老子石像

《太上老子道德经》下卷局部
名。还因在其石刻西侧的山包上有一幅面积约900多平方米的“老子石像”,使其蒙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面纱,也增添了许多神圣的色彩。
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当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博物馆馆长。得益于这份职业,他潜心研读典籍,对世人有了更深切的体认,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孔子对老子佩服赞美有加,称老子“其犹龙乎!”。老子见周朝日渐衰微,便离开洛阳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极力挽留说:“我非常喜观道术,你将隐居,请为我写书”,故老子在此留下了不朽的《道德经》上、下篇。书毕,老子不知去向,人云“天上太上老君是也”。《道德经》被道家奉为圣经。公元1159年,陕西咸阳人氏王重阳受其师吕洞宾、汉钟离点化:“速去东海,投谭捉马……”,于公元1167年云游东海,来到昆嵛山(圣经山当时无名),见此
刻在巨石上的《太上老子道德经》

文登市境内的圣经山
处林深谷幽,涧水丁冬,万木皆春,遂在其传经布道,后收下马丹阳、孙不二、谭处端、郝大通、邱处机、王玉阳、刘处玄七位弟子,创立了“全真派”,后称“北七真人”。王重阳率其弟子们在圣经山修炼多年,公元1170年云游仙逝开封,后由马、邱等弟子迁葬于陕西终南山。
据文登县志记载,圣经山的摩崖石刻“大抵金元诸真人所为……”但与元延 三年的赵雪颂手抄本相比又不尽一致,然定论不一。但此摩崖石刻,历史之久,笔法之精,规模之大,尤其是单石刻字之多,举世罕见。上世纪80年代已载入《中国名胜辞典》和《中国旅游大全》。
据考证昆嵛山脉的岩层,圣经山的老子石像,应为燕山时期,地壳运动,天成的自然景象,随其年代久远风化,此像愈变愈真,与神话故事里描绘的太上老君形象相同,可谓鬼斧神工,天成造化。站在圣经山景区的紫金峰向西望去,远看他半立半臣,光亮的头额上,一对阴阳鱼图案清晰可见,慈眉善目,长须飘髯,裹一道袍,手执佛尘,如真如幻,活灵活现地映入您的眼帘;近看他无影无踪,只是一座裸露的大山包。当地人说:已不记得是爷爷发现告诉他的,还是爷爷的爷爷告诉爷爷的,他是道家的祖师、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哲学家——老子的身影。老子石像成为圣经山最奇特的天然景观,堪称天下一绝,举世无双。
面对《太上老子道德经》大型摩崖石刻和天然巨幅老子石像这两大景观,不少道教学士、道教研究专家观后为之震惊:《老子道德经》千年历史,五千余文刻于一石,举世无双;圣经山老子石像迎面数十里清晰可见,慈祥无比,天下一绝;一个是老子的著书石刻,一个是老子的天然石像,两者有无必然联系?石刻与石像谁先谁后?究竟是因为道人发现了老子显现而石刻?还是刻后感动了老子遂显其身?至今说法不一。《太上老子道德经》有云:“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现身,默对苍生,是否也在“行不言之教”呢?亦未可知。
莒南天佛  世界奇观
莒南县城北三公里,有一簇如万朵莲花般的望海楼山脉,似天然屏障,突兀横亘在莒临大平原上。在层峦叠翠之中,有一奇峰形态迥然,傲然独立,这就是惊世骇名的世界奇观——莒南天佛。
莒南天佛全长3800米,头枕西南青山,脚抵东北明湖,四肢分
天佛
明,五官清晰,完全符合人体比例。佛首天庭饱满方正,地阁深厚深沉,狮鼻微翘,笑口常展,慈眉善目,神态庄严。尤其那炯然有神的眼睛,是由一个800多立方的天然溶洞构成,似核桃状,眼角渐渐向下延伸,衬一悬崖峭壁形成的慈眉,显得神采威然,蕴涵玄妙。每天清晨或傍晚、抑或寒暖流交汇时,满山雾绕气涌。云蒸霞蔚,天佛于霁光祥云中若隐若现,神秘万千。那种强烈的震撼力会立刻震慑你的身心,激发你心魂深处的感悟,摒弃一切杂念,思想得到升华。
权威人士评论,莒南天佛以峰为头,以洞为目,以岩石为口鼻,以山为身,肌理分明。体量雄伟壮丽,形象栩栩如生,神态奕奕赫然。在目前国内外已发现的天然佛像中,没有一个可以与其相提并论,是天然大佛的第一佛。佛教界泰斗茗山长老瞻仰后欣然命笔题词:“莒南天佛,世界奇观”。这是佛教界对莒南天佛的最高评价。
莒南天佛的魅力还在于它的神秘。据说早在东晋时期著名高僧佛图澄就发现了天佛,后来他的徒弟在此建立卧佛寺。盛世佛现、乱世佛隐。在1700多年中,天佛时隐时现,因缘无定。这种神秘感不仅酿造了很多的传说故事,也增加了人们对天佛的敬仰。
曾经有日本、泰国的游客朝拜天佛后不愿离开,在天佛山下搭帐盘桓数日,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此后每年都带着家人来朝拜一次,以求得到天佛的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