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总部大楼有多少人:方舟子被传造假 饶毅博客:批判方舟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45:42
来源 网络 2010-7-27 11:48:02

方舟子被传造假  饶毅博客:批判方舟子

佚名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7月24日在其科学网博客中透露,近日,享誉国际生物化学界的美国《生物化学杂志》(JBC)编委会收到一封奇怪的电子邮件,投诉方是民(笔名方舟子)十四年前的论文造假。
 
博文称,投诉者给自己取名Yun Rao,号称是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用gmail与杂志编委会联系。编委会发现,饶毅也向他们证实: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没有叫Yun Rao的教授。博文最后称:“是投诉者造假、还是方是民造假,可能不是很难回答的问题?投诉者编造自己的名字、工作单位和北大教授头衔,反映了什么,可能也不难辨别?”
 
针对“那篇论文的两个图是PS出来的,是造假”的指控,科学网博主廖俊林7月25日转载方舟子的回应:“这篇论文的三个审稿人不觉得这样拼出来的图有什么问题,答辩委员会的成员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这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一个读不懂生化论文的人倒大惊小怪,发现造假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月26日,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崔克明称“揭发人揭发的是事实。造假的就是方是民,即方舟子”。
 
此前,2008年底,饶毅曾因否决北大的实验室交接制度引发崔克明不满,从而掀起一场异常激烈的网络公开论战。而方舟子在今年7月初引爆唐骏“学位门”,至今余波未了。

附:饶毅博客:批判方舟子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7617

方舟子和他的新语丝网站,无疑起了许多积极的作用。

这不是说,他没有错,没有值得改进之处。

本文提出几点批评。

1)方舟子选登的文章,质量参差不齐。他自己写的批判文章,相当多比较合情合理,特别是文字总是文明。但是,其他文章中质量差的不少,也有不文明的。如果方舟子能把住文章质量的关,要求作者修改文章,不合格的不用。在文明程度上,其标准可以要求其他作者接近方舟子,可能就是较大的改进。文章不在多,而在好。质量关把好了,投稿的人也会更多。

2)批评的对象和问题,选择性有待提高。如果批判很小的事情、相当不确定的事情,不仅效果不好,失去一些人,还可能起反作用,误斗积极推动国内良性改革的人。

3)批评和反批评的时候,对于支持自己观点的人,也要对其文章质量有要求,不能因为观点一致,什么人的文章、什么文字都接受,不文明的人支持自己,用了他们的文章,使有些读者感到打群架似的,反而降低了说服力,损害了支持方。

4)避免出现对批评过的人一直批。这种事情,可能是其他投稿者做的,但把关在方舟子。批过的人,以后没有事情,或者实在不是什么事情,不用一直批,所谓有理有节。

5)对于需要专业判断的事情,应该特别慎重,批判的范围不能太宽,尤其不宜深入专业领域内。

最近有人挑方舟子1996年JBC文章的毛病,就犯了越界乱批的错误。断定方舟子造假者,要么是故意为了反方舟子而反,要么不懂生物化学论文的情况。如果平时看过类似论文,就知道怎么回事。对于不懂而有疑问的人,也许参阅朱猛进的文章会有所帮助(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7470)。再要继续争论者,可以去学点生物化学、然后试读1996年度全年的JBC刊物(一年很多期,够一个暑假看的)。

同样的道理,当新语丝批评其他人这种问题时,也需特别慎重。因为被批者还在做科研,在新语丝示众后留下不好印象,即使学界没有问题,公众舆论可能还存疑,就可能不公平。把施一公的一篇Science文章拿出来批,就明显不妥。那是一个竞争课题,施一公实验室发表第一篇文章,紧接着美国 Brandeis大学美国人实验室另一篇Nature文章。两个实验室结果不同,自然各自以为自己对。事实上,施一公实验室继续做实验,后来再发表了第二篇Nature,解析出来的结构其分辨率高于前面两篇文章,搞清楚了原来的两篇文章不一样的原因,最后这篇文章才得到最好的结果。这本来是科学发展的常规。但是,美国实验室第一作者也是华人,不知道是该作者还是其朋友、熟人、或知道这两篇论文的其他什么人,给新语丝投稿说施一公实验室第一篇文章有错。看到这种稿件时,方舟子不能因为以前批过施一公,就帮他的对手。而且,等到施一公实验室第二篇定音之作发表后,新语丝并未刊登澄清的文章(当然也大概没人投稿),对不清楚来龙去脉的读者,可能还留有错误的印象以为施一公实验室有过什么问题,而不知道是两个实验室竞争,最后全胜还在施一公实验室,而不是其美国竞争实验室。这种问题,如果正规媒体参与,需要有始有终,而新语丝没有人力做不到,所以,新语丝定义完全不参与此类争论才比较合适。

对于四川大学的魏于全,可能有人有微词。但他的Nature Medicine论文,是否有问题,就是很严肃的事情。在争论期间,Nature记者曾经找过我,我不懂,专门请研究免疫的专家全文通读论文,而专家说从论文本身不能发现造假。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匿名批他就不妥。有其他比较确凿证据的事情才可以。

所以,第5个方面是最难的事情,尽量慎重不为过。其中,科学界很多会自身料理的(如国际杂志上竞争发表的工作),顺其自然,媒体不参与,可能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