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内北京总部在哪: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实践价值和历史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29:43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实践价值和历史意义王本奎  王扬2011年12月02日14:5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确立和巩固了其在中国共产党内无可争议的核心领导地位。这使他的统一战线思想得以充分地借助全民族抗战这个广阔的历史舞台不断丰富、完善和成熟。同时,也为他在后来领导全党赢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新中国的伟大历史实践中,能够紧扣不同的时代主题,创造性地回答统一战线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奠定了基础。

  一、毛泽东推动历史进程奠基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推动创立了中国新型民主政治和政党关系,开启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事业的历史进程,成为其以统一战线思想和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经典范例。

  (一)修改“五一口号”,开启多党合作事业的历史进程。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取得节节胜利,国民党独裁统治将被推翻已是大势所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曙光已然初现。10月10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向全国人民响亮地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提出“实现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打倒内战祸首蒋介石,组织民主联合政府,借以达到解放人民和民族的总目标。”深受革命形势的激荡和鼓舞,曾经在长期争取社会进步与正义的政治实践中,在追求民主自由和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患难与共的中国民主同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中国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等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顺应历史潮流,纷纷于1948年初郑重发表声明,明确表明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

  面对迅速发展的国内政治局势,毛泽东审时度势,以革命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和前瞻性的执政党思维,亲自修改1948年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经毛泽东画龙点睛式地修改的“五一口号”的发布,表达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海外华侨共同的政治心愿,强烈地激发起他们的政治参与热情,调动了他们建设国家新型民主政治的积极性,因而立即出现了“一呼百应”的热烈局面。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纷纷以发表通电、声明、宣言、告全国同胞书等方式,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并欣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和安排,克服重重困难,辗转北上解放区,共商建国大计,筹建新中国。由此而揭开了多党合作事业的历史新篇章,开启了多党合作事业的历史进程。1949年9月至10月,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民主力量共同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系列具有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目不暇接地发生,无不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之花结出的丰硕的民主政治实践之果,深刻地凸显出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对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五一口号”对于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事业具有奠基性和方向性重大意义。以1948年4月30日发布“五一口号”为开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衷共济的真诚合作,揭开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的崭新一页。自那时起,从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经六十多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事业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制度设计上都更加趋于成熟。

  这个成熟,体现在融合吸收了世界上“一党制”和“多党制”合理内核基础上的民族化的改造;体现在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而不是互相反对,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的合作关系;体现在“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合作模式;体现在“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方针;体现在参与、协商、民主、和谐、体谅、包容的合作精神;体现在“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的政治协商原则;体现在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等重要的社会政治功能。

  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这些显著特征和优点,体现出与西方政党制度的根本区别和明显的比较优势,在世界政党制度中别具一格、独领风骚。60年来,不断完善的多党合作制度在维护国家政局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共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中国人民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的结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是世界政党制度发展史上的一大创新成果,在21世纪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大的生命力。

  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结出的所有这些硕果,都是基于六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奠定的合作基础与模式,由此而反衬出了1948年“五一口号”对于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事业所具有的正确的方向性意义。正是由于“五一口号”所开创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模式在发展方向上的正确性,使我们避免了如果在开端时就发生方向性错误,需要另起炉灶,重新探索和构建民主政治建设与政党制度建设模式,将必然带来的政治震荡甚至社会动乱,而得以集中精力促进其不断完善和巩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天,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实践已经包涵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之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已经包涵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理论之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而这一切都是由“五一口号”的发布所奠基的。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原则的创立及其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针对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迈入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事关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基本问题的重要的思想和理论,主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的理论、方针、政策,奠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雏形。

  (一)毛泽东主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原则。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以1956年八大前后相继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以及于此期间发表的有关讲话、阅批的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文件为主要内容和标志,在国内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以及政党、民族、宗教等重大社会政治关系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虽然是初步的,但却是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具有开创性和方向性意义的重要思想认识成果。简要概括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采取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真诚合作的方针”、“处理好国内各阶级、政党、民族、宗教等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用和平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扩大人民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等。由此,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的一系列理论认识和方针政策,毛泽东是主要的创立者。

  毛泽东主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政策,指导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统一战线工作在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国内外敌人、恢复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实现了全国各民族人民的空前大团结,顺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巨变,为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局面;团结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广大知识分子和各方面爱国人士积极参加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思想改造和“三反”、“五反”运动,促进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基本政治格局,促进了政党关系的和谐和新型政党制度的巩固;创立了以民族平等为核心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和巩固了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和睦的大好局面;用和平赎买方式,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制度,并把资产阶级人们中的绝大多数逐步改造成为劳动者,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贯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调动了广大党外人士,特别是各方面的知识分子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参加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科学建设事业的积极性;进行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绝大多数党外人士政治上思想上不断进步,从爱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建国初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成功实践证明,统一战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重要法宝。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原则的特点和历史意义。在一个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人口众多,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东方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对于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翻身解放的中国人民来说都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既无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也无现成的道路可以模仿,只能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国情实际通过实践不断探索,走出一条新路。同样地,新中国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也必然地要经历这样的一个探索过程。这样的历史背景,决定了由毛泽东主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的提出具有4个重要特点:第一,主要是围绕着和为指导新旧交替时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实践中所提出并迫切需要予以明确回答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阶级、政党、民族、宗教、知识分子关系)而提出的,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第二,与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程同步,是这一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获得的正确认识主要集中在1956年中共八大前后,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为主要标志。第三,由于我们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其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严重不足,因此我们党于1956年中共八大前后形成的关于统一战线的一系列正确的或者基本正确的认识在当时还是很不牢固的,极其容易动摇。以至于在对于1957年前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内政治形势所出现的错综复杂的情况的判断出现严重失误之后,这些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付诸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正确的理论方针政策没有能够很好地坚持下来。第四,由于从50年代中后期至“文革”结束,“左”的错误的日益发展,我们党始终未能将中共八大前后形成的关于统一战线的一系列正确的或者基本正确的认识,加以深化、总结、补充、完善,上升为系统完整的理论,因此只能说毛泽东主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的“理论政策原则”。“理论政策原则”是毛泽东主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形态。

  由毛泽东主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其提出的初衷归结到一点,是希望“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虽然,由于1957年以后我们党的“左”的错误日渐发展,而遗憾地没有能够在建设社会主义和统一战线工作的实践中很好地坚持党的八大前后所提出的正确的思想认识,因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始终未能实现我们党所曾经希望的“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但是,形成这样的一种政治局面,正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力求达到的政治层面和重大社会关系层面的社会和谐目标。因此,毛泽东主创的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仍然具有奠定了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认识基础,构成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有机组成部分的意义,依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做好新时期与新世纪统一战线工作具有着重要而现实的借鉴和启迪意义。其最为鲜明的体现是:这些理论政策的核心要义,历经半个多世纪历史实践的检验,已经作为思想精华和理论要素包涵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和逐步完善的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理论之中,已经一脉相承地融入于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治国方略之中,在新时期和新世纪形成和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中,熠耀着真理的光辉,展现出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工作实践价值,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和新世纪统一战线政策策略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

  (王本奎系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党组副书记;王扬系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执行副总编,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