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客服怎么找:中国思想通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55:53

卷一
第一章 中国古代社会和古代思想
第一节 中国古代社会及其亚细亚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诸阶段
第二章 中国古代社思想总论
第一节 西周官学是怎样发生的
第二节 春秋思想的特点
第三节 战国时代思想的发展及其衰微
第三章 殷代的宗教思想
第一节 殷代世系的名号与古代思想探源
第二节 殷代的科学和宗教
第四章 西周城市国家的意识形态
第一节 “周因于殷礼”的历史路径和政治思想的发生
第二节 西周宗教思想和政治思想
第三节 西周宗教思想和道德思想
第四节 西周统治阶级的政治颂诰思想及其内容
第五章 春秋末至春秋时代的思想
第一节 诗句中所表现的西周社会的矛盾
第二节 悲剧诗歌的思想性和人民性
第三节 春秋时代的唯物主义思想
第六章 孔墨显学和前期儒学思想
第一节 “维新”束缚下的孔墨思想
第二节 春秋末期学术下私人的社会和孔子“私学”的开创
第三节 前期儒家的政治论、道德论和天道观
第四节 前期儒家知识论的历史意义
第五节 前期儒家的知识起源论和知识方法论
第七章 前期墨家的思想
第一节 孔学优良传统的萎缩和儒墨对立的意义
第二节 前期墨家的阶级论和天道观
第三节 墨子唯物主义的知识论
第四节 墨子的逻辑思想
第八章 老子的思想
第一节 老子思想的产生年代及其社会根源
第二节 老子的自然哲学
第三节 老子的知识论
第四节 老子的经济思想
第五节 老子的国家学说
第六节 老子的人性论和社会思想
第七节 评黑格尔论老子
第九章 庄子的主观唯心主义
第一节 庄子言行里的身世消息
第二节 庄子的先王观和自然史寓言
第三节 庄子的自然哲学及其道德论
第四节 庄子的存在与思维关系论
第十章 杨朱学派的贵生论和宋尹学派的道体观
第一节 杨朱学派和墨者、道家的关系
第二节 杨朱学派贵己重生的道德论
第三节 杨朱学派道德论的历史价值
第四节 宋尹学派的调和色彩
第五节 宋尹学派的伦理化的道体观
第十一章 思孟学派及其唯心主义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由孔门的曾子支派到思孟学派的发展
第二节 思孟学派儒学的唯心主义的放大
第三节 中庸的唯心主义思想
第四节 孟子的社会观、阶级论及其进贤说
第五节 孟子的政治思想
第六节 孟子的天道论、性善论及其形而上学的体系
第七节 思孟学派的“无类”逻辑
第十二章 惠施的相对主义唯心思想
第一节 战国名辩思潮的源流及“名家”的派别
第二节 惠施的文献行年及其在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惠施合同异学派的渊源
第四节 惠施的思想体系及其唯心主义的本质
第十三章 公孙龙的绝对主义唯心思想
第一节 离坚白学派的源流和著作
第二节 公孙龙的世界观及其诡辩思想的由来
第三节 公孙龙学派诡辩的概念论和推理论
第四节 公孙龙诡辩思想的总评价
第十四章 后期墨家的墨学发展及其唯物主义思想
第一节 墨家学派的分裂和墨经的成书年代
第二节 墨经作者的时代思潮及其对墨学的通约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科学思想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学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思想的综合者——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
第一节 荀子的时代和荀学
第二节 荀子唯物主义的自然天道观
第三节 荀子的心术论
第四节 荀子的认识论
第五节 荀子的逻辑思想
第六节 荀子的人性论和礼乐法术论
第七节 荀子对诸子的批判
第十六章 法家的悲剧历史和韩非子的思想
第一节 前期法家及其历史的觉醒
第二节 韩非子的思想传统
第三节 韩非子的人性论和社会论
第四节 韩非子的世界观、知识论和逻辑学
第十七章 中国古代思想的没落倾向
第一节 纵横家思想
第二节 阴阳五行思想和易传思想
第三节 杂家言之作始者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卷二
第一章 汉代社会与汉代思想
引言
第一节 中国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广阔的基础
第二节 秦汉的封建贵族与豪族地主
第三节 秦汉土地国有制的所有形式及其法典化
第四节 汉代的劳动力和领户制
第五节 汉代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以及与农民的基本的矛盾
第六节 汉代统治阶级支配思想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 汉初百家子学的余绪及其庸俗化的倾向
第一节 汉初诸子学说的变质概说
第二节 贾谊的思想
第三节 淮南鸿烈集中的子学及其学术
第三章 董伸舒公羊春秋学的中世纪神学正宗思想
第一节 中世纪神学的形成与董仲舒的神学
第二节 董仲舒的神学世界观及其天人关系论
第三节 董仲舒的历史观伦理学人性论及其政治思想
第四节 董仲舒的知识论及其逻辑思想
第四章 司马迁的思想及其史学
第一节 司马迁的时代和他的著作的思想性
第二节 司马迁的唯物主义思想
第三节 司马迁诸子要旨的历史价值
第四节 司马迁所整齐的学术及其思想的人民性
第五章 西汉中叶的社会危机和社会批判的思想
第一节 汉代异端思想的源流
第二节 司马迁叙迹的汉代社会矛盾与儒法诘辩的根源
第三节 汉代政权的矛盾与儒法的辩难
第四节 儒林与酷吏的思想实质
第五节 贡禹的社会批判
第六章 两汉之际的思想
第一节 两汉神学正宗的危机及二重真理观的出现
第二节 刘向歆父子的折衷思想
第三节 扬雄的二元论思想
第四节 班固的庸俗思想及其人文思想
第七章 汉代白虎观宗教会议与神学思想
第一节 白虎观会议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白虎观奏议的神学的世界观
第三节 白虎观奏议的神学的历史观和偷理、政治观
第八章 王充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
第一节 “正宗”与“异端”、唯心、唯物斗争
第二节 王充思想的社会根源与理论根源
第三节 王充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对神学的批判
第四节 从无神论到薄葬论的逻辑路径
第五节 王充的唯物主义知识论以及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逻辑学
第六节 王充命定论思想的分析
第九章 两汉经今古文学之争论
第一节 两汉经学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经今古文学正解
第三节 经今古文学的争论及其与政治的关联
第十章 汉末统治阶级的内讧与清议思想
第一节 统治阶级的势力消长与关系变迁
第二节 太学生与郡国学生的“浮华”“交会”
第三节 汉末的风谣题目与清议
第四节 党锢始末与清议的转向
第十一章 汉末社会政治的危机和对宗教道德法律的批判思想
第一节 左雄所表现的汉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危机
第二节 崔寔政论中的进步思想
第十二章 汉末唯物主义思想家王符和仲长统
第一节 王符潜夫论中的哲学思想和对法律道德的批判思想
第二节 仲长统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政治批判思想
卷三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构成
第一节 魏晋继承汉制的传统及其意义
第二节 魏晋至北魏土地国有制形式的发展
第三节 身分性地主阶级占有制的发展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思想的性格与相貌
第一节 清谈思想的历代评价
第二节 玄谈思想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玄学思想的阶级根源
第四节 玄学的社会意义
第三章 正始之音与清谈源流
第一节 什么叫做“正始之音”?
第二节 清谈资格与品题思想
第四章 魏代天人之学的“新”义首创者
第一节 何晏王弼的经学形式及其对汉儒经训的玄学改造
第二节 何晏思想
第三节 王弼思想
第五章 嵇康的心声二元论及其社会思想、逻辑思想
第一节 嵇康在文献学上的身世消息及其著述考辨
第二节 嵇康的世界观认识论与辩论术
第三节 嵇康的政治观文化论与人生论
第六章 向秀唯心主义的庄学与儒道综合派
第一节 儒道四本论与儒道合派
第二节 向秀与郭象的庄注疑案与庄义隐解
第三节 庄注唯心主义的理论与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实际
第四节 儒道合派的宣扬者
第七章 葛洪内神仙外儒术的道教思想
第一节 廉价的符水道教与高贵的金丹道教的对立
第二节 葛洪生平及其道教思想的传授
第三节 内神仙的唯心主义理论及其修仙方术
第四节 外儒术的应世经络及其反动性格
第八章 范缜以前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战斗传统的演进
第一节 有神无神争辩的意义与无神论晚出的原因
第二节 两汉道家与儒家的斗争及无神论思想的发展
第三节 魏晋佛老思想、儒道两家神灭思想
第四节 南北朝佛教的国教化及其社会根源
第五节 南北朝反佛斗争与神灭思想
第九章 范缜神灭论的唯物主义体系与战斗业绩及其影响
第一节 范缜思想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范缜神灭论中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与逻辑思想
第三节 范缜以后南北朝反佛战斗中的无神论及神灭思想
第十章 佛学与魏晋玄学的合流
第一节 汉魏的禅学与般若学
第二节 玄学氛围中般若学的兴起
第三节 晋宋间的般若学与涅槃学
卷四
编者的话
第二、三、四卷序论补
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封建主义
第一节 关于封建主义的土地所有权问题
第二节 封建主义的土地占有权与私有财产的实质
第三节 论封建主义在土地权力上的品级结构
第四节 农民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第五节 小结
第一章 中国封建制社会的发展及其由前期向后期转变的特征
第一节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唐代发生相对变化的特征
第二节 中国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等级制度及唐代等级制度的再编制
第三节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人格的隶属关系、剥削制度和地租形态及其在唐代的转变
第四节 唐代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分野和党争
第二章 吕才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
第一节 吕才的行年著述及其“异端”学派的性格
第二节 吕才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三节 吕才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特点
第四节 吕才的认识论、逻辑思想及其逻辑著述的推测
第三章 隋唐佛学思想
第一节 隋唐佛学的宗派源流、社会根源及其基本观念
第二节 三论宗吉藏的二谛论和天台宗智顗的止观论
第三节 唯识宗玄奘窥基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与烦琐的心理分析
第四章 中唐华严宗和禅宗的唯心主义思想
第一节 华严宗“理事”说以及法藏的“理事说”
第二节 法藏对事物普遍联系的歪曲及对“理”的虚构
第三节 华严宗“理事”说与程朱“理学”
第四节 禅宗的兴起及其对道学的影响
第五章 刘知几的进步的史学思想
第一节 刘知几史学的批判精神和对优良传统的发扬
第二节 刘知几史论的历史价值及其理性主义
第三节刘知几的无神论与进步的历史观
第四节 刘知几的学派刘知几的史学
第六章 韩愈李翱排斥释老的政治理论及其唯心主义的天命论
第一节 韩愈在唐代“党争”中的依违态度及其悲剧的政治命运
第二节 韩愈排斥释老的理论
第三节 道统说与性三品说的天命论的实质
第四节 李翱唯心主义思想及其实际应用
第七章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无神论及其战斗性格
第一节 刘柳的政治革新和刘柳思想体系在斗争中的成长
第二节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特点
第三节 柳宗元反对品级结构的历史观及其理论特点
第四节 “二王刘柳”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的进步性
第八章 李觏的平均土地思想及其哲学思想
第一节 李觏的平均土地思想及其对北宋中期的社会批判
第二节 李觏的礼论和易论
第九章 王安石的新学、变法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
第一节 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新学的学术地位
第二节 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 修撰三经义和字说
第三节 新学基本著作和新学学派
第四节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五节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六节 王安石的社会经济思想和熙宁新法
第十章 北宋唯心主义道学的形成
第一节 北宋道学产生的社会根源
第二节 司马光的天命论及其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第三节 邵雍的唯心主义与退化的历史观
第四节 周敦颐的唯心主义思想
第十一章 关学学风与张载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关学的学风与张载哲学形成的社会根源
第二节 张载论“气”、“两”
第三节 张载的二元论及其陷入唯心主义的途径
第四节 关洛学术异同的争辩和张载的二元论
第十二章 洛学蜀学及其唯心主义思想
第一节 二程的唯心主义理学
第二节 蜀学学风和苏氏唯心主义思想
第十三章 朱熹的思辨哲学及其反动的正宗性质
第一节 朱熹的思辨结构与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第二节 朱熹的自然观、社会秩序论及其品类存在说
第三节 朱熹的人性论
第四节 朱熹的唯心主义的“格物致知”说
第十四章 陆象山的唯心主义“心学”
第一节 陆氏宗法家族和陆象山的身世
第二节 陆象山的社会思想及其社会根源
第三节 陆象山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第四节 陆象山的直觉主义的方法论
第十五章 陈亮思想及其反对思辨哲学的战斗性格
第一节 陈亮思想的学派性
第二节 陈亮的军事、政治观点
第三节 陈亮哲学思想的根本倾向
第四节 陈亮与朱熹之间理论斗争的实质及历史意义
第十六章 叶适的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对哲学遗产的批判
第一节 永嘉学派和叶适的地位
第二节 叶适的开明的社会思想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叶适哲学的唯物主义实质
第十七章 封建社会后期道教的传统及其僧侣主义
引言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道教及其与封建政治的关系
第二节 宋元时代的道教及其与道学的关系
第十八章 宋元之际黄震和邓牧的进步思想
第一节 黄震的思想
第二节 宋元之际邓牧“异端”的社会空想
第十九章 元代马端临进步的史学思想
第一节 马端临对杜佑、郑樵史学传统的发展
第二节 马端临史论的科学的因素
第三节 马端临史论的人民性
第二十章 王阳明的唯心主义思想
第一节 王阳明的生平及其政治活动
第二节 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第三节 关于王阳明思想的评价问题
第二十一章 王廷相、黄绾、吕坤的反道学思想
第一节 王廷相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第二节 黄绾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吕坤的元气守“恒”学说及其进步思想
第二十二章 泰州学派的思想及其阶级性与人民性
第一节 泰州学派的创始者王艮的生平及其著作
第二节 王艮的进步思想及其人民性
第三节 泰州学派的传统
第二十三章 泰州学派继承者何心隐的乌托邦社会思想
第一节 何心隐战斗的生平
第二节 何心隐的反封建的“叛逆”思想
第三节 何心隐的政治思想和人道主义的社会空想
第二十四章 李贽战斗的性格及其革命性的思想
第一节 李贽生平的战斗历程及其著述
第二节 李贽思想的承传关系、社会根源及其战斗性格
第三节 李贽的人道主义的平等观和个性说
第四节 李贽的反圣教、反道学的战斗思想
第五节 李贽思想中的唯心主义的“彼岸”
第二十五章 东林党争的历史意义及其社会思想
第一节 东林党人文化斗争的形式
第二节 东林党人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六章 方以智战斗的社会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第一节 方以智著作所表现出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方以智社会实践的悲剧性及其社会思想的人民性
第三节 方以智的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
第四节 方以智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五节 方以智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六节 方以智哲学的局限
第二十七章 明末天主教输入什么“西学”?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第一节 神学和经院哲学的输入及其历史意义
第二节 天主教义和中国传统思想的论争
第三节 天主教输入中国的自然哲学和思想方法
第四节 从技术科学看耶稣会所输入的“西学”
卷五
编者的话
第一章 十七世纪的中国社会和启蒙思潮的特点
第一节 十七世纪的中国社会
第二节 社会变革中的阶级关系
第三节 启蒙思潮的特点
第二章 王夫之的思想
第一节 王夫之对于传统学说的发展
第二节 王夫之的自然唯物论哲学——絪缊生化论
第三节 王夫之自然唯物论的诸范畴及其局限
第四节 王夫之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唯物哲学
第五节 王夫之论道器、论人性及人类的认识能动性
第六节 王夫之人性论中的近代命题
第七节 王夫之的知识论
第八节 王夫之的人类社会史论
第三章 黄宗义的思想
第一节 黄宗义的经济思想及其社会根源
第二节 黄宗义的近代民主思想
第三节 黄宗义的科学思想和自由思想
第四节 黄宗义的哲学思想
第五节 陈确和潘平格对于黄宗羲学说的补充
第四章 顾炎武的思想
第一节 顾炎武思想的特异精神
第二节 顾炎武的方法论
第三节 顾炎武的社会思想
第五章 朱之瑜的思想
第一节 朱之瑜的爱国思想
第二节 朱之瑜的学术要旨
第六章 傅山的思想
第一节 傅山的爱国思想
第二节 傅山对子学研究的首创精神
第七章 李颙的思想
第一节 李颙修正理学的二元论
第二节 李顒的近代民主思想
第八章 唐甄的思想
第一节 唐甄大胆的政论
第二节 唐甄的学术要旨
第九章 颜元的思想
第一节 颜元的新世界观
第二节 颜元的性理论和知议论
第三节 颜元和李塨的经世论
第四节 李塨和颜元的学术异同
第十章 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和专门汉学的形成
第一节 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
第二节 十八世纪汉学的前驱者
第三节 十八世纪的专门汉学
第十一章 戴震的思想
第一节 戴震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 戴震学说的历史地位
第十二章 汪中的思想
第一节 汪中的治学态度及其复兴诸子的观点
第二节 汪中的社会思想及其史学
第十三章 章学诚的思想
第一节 章学诚史学的特点
第二节 章学诚的历史理论
第三节 章学诚的哲学思想
第十四章 焦循的思想
第一节 戴派的数学研究和焦循在数学上的成就
第二节 焦循的形式主义的均衡论和他的世界观
第三节 焦循的相对主义思想和他的抗议精神
第十五章 阮元的思想
第一节 阮元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阮元的文化史说
第十六章 十八世纪末叶和十九世纪初叶的中国社会和思潮
第一节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化
第二节 学术思潮的转变和今文学家的兴起
附论:汉代经今古文学和清代今古文学派
第十七章 龚自珍的思想
第一节 龚自珍的社会批判思想
第二节 龚自珍在尊史形式下的政论
第三节 龚自珍进步的经济思想与边疆论
第四节 龚自珍的经学
附论:方东树“汉学商兑”的反动性和汉学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