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a5 7.1声道:李忠 虫药总动员(4)疼痛(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38:01

11月28日养生堂 李忠 虫药总动员(4)疼痛

时间:2011年11月28日来源:养生堂 作者:百科全说

2011年11月28日BTV北京卫视养生堂20111128期 李忠 虫药总动员(4)。疼痛在现实生活中好像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至少有一亿疼痛病人,但其中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疼痛也是一种可以诊治的疾病;在医院门诊的就诊病人中,2/3的病人曾受过疼痛的困扰,然而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仅是疼痛也应该及时就诊。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专门的篇章论述“疼痛”的问题。《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还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背腧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腧注于心,故相引而痛……”

 

这段话说得就是,人体经脉中的气血,是流行不止,如环无端,运转不息的。当寒邪侵犯了经脉,则经脉的气血循行迟滞,凝涩而不畅行,如果寒邪侵犯于脉管之外,则脉管因蜷缩而血流量减少;若侵入脉管之中,则脉气留止而不通,所以突然作痛。如寒邪侵犯足太阳经脉,则血凝脉涩,脉涩则局部缺血而虚,虚则经脉失养故痛,因背俞中的心俞与心相连故心背牵引而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疼痛分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种

 

“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是痛证的虚实两大病机,历代医家对这两方面病机理论进行了大量阐发,或从气机升降角度,或从气血失和角度,或从脏腑功能角度,或从脉络自身角度,或从神气失和角度。虽然引发痛证病因多种多样,个人体质千差万别,无论何种立论角度,其病机最终均可归为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的不通与不荣致痛,现详述如下。

 

不通则痛

 

经脉、脏腑之气不通致痛,为痛证实证病机理论,可在《内经》中找到依据。如《素问·举痛论》中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云:“热气留于小肠,腹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热结伤津,不通而致痛。指出邪客于经脉、脏腑之中,使经脉、腑气之气不通,气血运行受阻,故卒然而痛,即“不通则痛”的病机。我们知道引发实性痛证的病因可以是七情太过、饮食失调、外感六淫、跌仆外伤,或外邪致机体产生的痰、瘀等病理产物,这些病因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经脉、脏腑之气的正常运行,使经脉、脏腑之气不通,不通则痛。《古今医鉴·胁痛》中有论述:“若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跌仆伤形,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皆能为痛。”

 

通常来讲,可以将“不通则痛”理解为: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凡能引起人体局部或全身气血运行不畅、甚或阻滞不通,则均有可能产生疼痛性病证。因此,多将“不通”所致的痛证理解为实证性疼痛。

 

不荣则痛

 

“不荣则痛”理论是由明代医家张介宾明确提出的。荣,含有温煦、濡润、荣养、舒畅之意。不荣则痛是指因各种内外因素导致的气、血、阴、阳虚损,使脏腑、经脉失于温煦、濡润、荣养、舒畅而发生的疼痛。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概括了痛证虚实两方面的病机。明代张介宾指出:“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滞者,不通之轻也,滞与不通只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气血虚日久会发展成不通,而形成“不通则痛”。可见“不荣”与“不通”不能全然分开,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在痛证的发病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在痛证的辨证中把握好这一点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