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ause造句:社会心理中介论阐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26:44

 社会心理中介论阐述

    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次论”,创造性地将社会心理引进社会历史研究领域,阐明了社会心理中介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揭示了社会意识的内在构成和发生、发展规律,并强调了社会心理和文学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丰富、充实和具体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理论研究、改革实践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普列汉诺夫生平

    俄罗斯著名学者,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前期是马克思理论的译介者、建立者和传播者堕落、蜕变为机会主义首领。

    普列汉诺夫在1882年翻译了俄文版《共产党宣言》;1883年在日内瓦创立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创史人之一;1903年,在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的斗争中,主张调和,变为孟什维克一员;1914年反对列宁提出的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的策略,走向沙文主义;1917年公然反对十月革命,走向政治上的反动。

在文艺理论方面,始终如一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对待俄国文学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文艺理论。他的主要理论贡献:美学方面,有《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文学理论有《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学观》、《汉有地址的信》、《论艺术》、《无产阶级运动与资产阶级艺术》、《艺术与社会生活》、《从社会学观点论十八世纪法国戏剧文学和法国绘画》及大量分析托尔斯泰的评论。

二、社会心理中介

    理论来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在《政治经济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理论出处:出自于1899年《没有地址的信》,本文由四封信件构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并形成了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中介的批评模式。

三、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中介论的理论蕴涵  

A、马克思社会结构三层次说

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B、普氏社会结构五层说

    普把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概括为五个层次:生产力一生产关系一社会政治制度一社会心理一思想体系

l 普氏的“思想体系”比马氏的“意识形态”具有更为丰富、生动的特点:在解释文艺作品时更恰当细致,而且更广泛、深入。

l 它比个人心理具有更为普遍、稳定的因素:在解释文艺作品时可以强调艺术实践中的主体作用。之前的传统理对客观生活的摹写过于表现得简单化,普氏社会心理中介,强调艺术家作为实践主体的作用,更有利解释复杂的文艺现象。        

    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的社会结构学说中明确地增添了“社会心理”这一环节,强调了社会心理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认为,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对思想体系的决定作用,必须以社会心理为“中介”,而思想体系也只有通过社会心理这个中间环节才能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

C社会心理中介的作用表现:

首先,人们要达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理性认识,必须通过对大量“日常意识”的总结。就是说任何形式的思想体系反映社会存在时都是依据 “社会心理”,是社会人的心理的集中反映;那么,思想体系要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必须 “普及”、“扩展”、“积淀”为社会心理,变成人们行动的信念。总之,社会心理是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其次,普列汉诺夫通过对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揭示了社会意识的内在构成和发生、发展的规律强调社会心理是一切思想体系的共同根源。按照普列汉诺夫的解释,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感性阶段,指的是特定时期特定民族或特定阶级以及广大群众中普遍流行的,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没有经过系统整理的精神状态,包括各种感觉、情绪、观念、要求、愿望、理想、习惯、风尚、道德情操、审美趣味等等,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一种“日常意识”;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理性阶段,是经过思想家、学者、文艺家概括化、系统化了的社会意识,包括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哲学的、艺术的等思想观念。普列汉诺夫曾指出:“一切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某一时代的心理。”“‘社会人’具有一定的心理,而这种心理的特性决定他们建立的一切意识形态。”

第三,社会心理和文学艺术的关系,明确地将社会心理引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的社会心理分析法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他看来,文学艺术作为思想体系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以具体的感性形象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爱好、习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的;文艺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它与社会心理有着更为密切、更为直接、更为明显的联系。他指出,文学艺术是社会心理的反映,社会心理是文学艺术的直接来源。普列汉诺夫同时还看到另一方面:来源于社会心理和社会存在的文学艺术,也能对社会心理、社会存在起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文学艺术一旦产生,必然要向社会、向读者发出一定的信息,以此去影响人们的思想情绪 ;一定时代的文艺作品,对形成人们的意向和情趣具有深远的影响。普列汉诺夫的这些研究和阐述对于将文学艺术同政治、经济简单、粗暴地联系起来的庸俗社会学文论是一个具体的有力的批驳,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社会心理分析方法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现实意义

    从改革实践上看,社会心理中介论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社会心理和改革实践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社会的转型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现期和社会心理的敏感期。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会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心理的走向,但与此同时,社会心理也以同样激烈的反作用力,超前或者滞后地影响着政治、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的变革。在谋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面临着改革攻坚阶段的挑战,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社会各阶层的心理变化,不仅要准确地把握不同阶层的社会心理对于制度变迁的承受能力,更要从和谐发展的角度来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发挥这种社会心理对于制度安排的积极影响。  

从文化建设上看,社会心理中介论对于我们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创新具有指导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为此,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要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经济建设的最前沿,深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真实表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