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ain的名词和形容词:江南第一古镇——梅村(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1:02:54

                  (网络图片)

 

梅村位于无锡东南六十里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镇,它拥有千年之久的历史。

 

梅村历史

 

梅村的名声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吴地祖先——吴泰伯(或作太伯)。相传3200年前,商周文化在黄河流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耕种技术也较前迈进了一大步。当时在陕西渭水流域歧山下周原地方的周太王,有着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泰伯勤奋好学,为人宽厚,孝敬父母,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周太王非常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想将来让姬昌继承王位。泰伯为了成全父亲的这个愿望,就三让王位带着弟弟仲雍,从中原到了现无锡市郊的梅村。

 

这段故事在《史记》里有多处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自号勾吴。(《史记》卷册一《吴太伯世家》)。因此,梅村又被称作勾吴古都。同时,梅村也被誉为江南第一古镇。

 

泰伯治梅村

 

泰伯开发了江南地区后,建立了吴国,吴文化从此而产生。为了表示他不再回去继承周太王王位的决心,他开辟荆蛮之地。把黄河流域先进的科学文化和先进经验,传授给荆蛮部落。又总结当地经验,在生产上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种了水稻又种麦子,粮食产量大为增加。同时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改以堵为疏,开挖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港和九条文流、河浜,这大大便利了农田灌溉,又发展了交通运输。由于伯渎港的开凿和九泾的开挖,梅里一带旱涝无灾,连年丰收。

 

泰伯还教民种桑养蚕,饲养鸡鸭猪羊,使江南一带的生产逐渐发达起来。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就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对当地植桑养蚕的生动描绘。

 

直至现在梅村的蚕桑事业仍然较为发达,著名于世。又传说现在无锡县梅村镇西北的鸭城桥、猪羊巷即是泰伯当年教民饲养禽畜的遗址。在生活上,泰伯教化乡民改半生为食为全熟全食,使人们的体质得到了不断增强。居住条件也有改善,改搭棚为窝为建村立巷,把分散的土著居民适当集中起来,建立了著名的江南第一村——荆村,江南第一巷——蛮巷,这对教育群众,组织生产甚为有利。直至现在那里两个村巷。仍以荆村蛮巷为名。

 

泰伯之念

 

到了唐代元和八年,刺史孟简重浚伯渎,改名孟渎,然百世之后,人民但知伯渎,不知有孟渎,由此可见泰伯之功绩在人民群众中的深远影响。泰伯四十多岁到梅里,教化乡民49年,95岁寿终。由于泰伯尊父三让天下,并在促进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交流,开发江南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世代吴地百姓所爱戴与崇敬。人们为了纪念他,从汉代起,分别在泰伯建吴和开拓的梅村镇,以宅为祠和庙,在铁山上建造了泰伯的墓——皇坟,在惠山建了泰伯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