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e名词形式:【有一种美叫淡定】——“读”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6:57:18

                  柯红


    文人爱“读书”,书法要“读帖”。“读笔”之说何来之有?此自创也,因每天与笔相携,朝握暮对,便是天天在读笔了。
    笔之为物,自古就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此秦制字,秦以竹为止,加竹。”(古只作聿,秦加竹为筆)。秦·蒙恬始以中山兔毫(中山即今安徽泾县)竹管为笔。几千年来,笔之于文人是异常重要的。晋卫夫人著有《笔阵图》,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有“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把笔与武士之刀相并论。
    另有“橐笔”之说。“橐”,袋子。《汉书·赵充国传》“安世(张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颜师古注引张晏语:“橐,契橐也。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后以“橐笔”指文士的笔墨生涯。可见笔之于文人并不薄于书。
    《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此“彤管”为赤管笔也,就是红色的笔管。古代女史以彤管记事,后用于指女子文墨之事。想想,红色笔管的毛笔?感觉还挺时尚的呢。我曾见过可书五颜六色的日本制毛笔,笔管和毛都是现代科技材料制成,煞是新奇诱人。但我还是喜欢最朴素原始的本色竹管毛笔,细细长长,宛如浣纱西施。
    平日捉笔习字,我总要在一大堆中细细地挑,不是如皇帝选美般看俊丑,而是择夫选媳似的挑选合适的,长锋短毫,全视心情和需要而定。什么样的笔切合什么样的心情,可描述怎样的感情,心中自然有个谱。
    看着书案上一大堆毛笔或悬于笔架,或插在笔筒,或斜搁砚台,大大小小,粗粗细细,长长短短,有三五百元一枝的豹狼熊毫,也有两三小钱的廉价“白云”。仿佛官侯草民、芸芸众生之态。于是就想,它们也在呼吸罢?
    笔是有生命的。智永禅师居永欣寺,登楼作书四十余年,临写千字文八百本,所积退笔头盈五大竹簏,取而瘗之,“退笔成冢”。我的笔筒中自然也有不少是退笔头了,但总舍不得弃之废篓,挤挤簇簇地与还未脱胶的新笔安然共处。有时会有朋友来讨几支秃笔头用以清扫罅隙尘土,我就小心地拣出几支实在无用处的笔,用纸包好赠之。心想它们总还是去发挥余热的,尽管知道余热散尽后的命运凄惨,心是痛了一下,却也无奈。总不至于也要求朋友“取而瘗之”吧?
    环视案上,大小砚台,毛笔错落,笔洗、砚滴、墨棒、镇纸……想到一句“非人磨墨墨磨人”,昔日退笔成冢之人也入土成冢矣!唏嘘!
近日又收到笔庄寄来之鱼素,除以往一贯之真实记事外,后附一筹建毛笔文化博物馆的启事,不禁诧异,当代还有人这么一本正经把毛笔当作一件大事在认真做。真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啊!


        (此文发表于《江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