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ine的形容词:未领过兵打过仗的将军——李克农详细资料【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6:15:42

我军历史上唯一一个未领过兵打过仗的神秘将军

 

  1955年国庆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他戴上了金灿灿的上将军衔。他是这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52名将军中唯一一个没有领过兵、打过仗的将军。

  毛泽东把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授予了他。

  建国后,毛泽东在一次接见外宾时说:“李克农是中国的大特务,只不过是共产党的特务。”

  逝世后,各界公祭,周恩来主祭,极尽哀荣。

  悼词中,提及并肩战斗的先逝者,非同寻常。

  生前,他是中共八届中央委员,职务是中共中央部长和中央军委部长,外交部副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但却可以列席党的最高层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他去世后,祭礼极为隆重。

  主祭;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致悼词。

  骨灰存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号院正中大殿的正面,和后来去世的朱德元帅、彭德怀元帅的骨灰相邻。这里是存放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骨灰的地方。

  他,凭何功勋有这等隆重的祭礼,获得这样特殊的哀荣?

  悼词中有这样不寻常的一段话:“李克农同志是我党我军政治保卫工作的组织者之一。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坚强勇敢地同敌人进行了斗争,同为革命而壮烈牺牲了的钱壮飞、胡底同志一起,对保卫党中央领导机关作出卓越的贡献。”

  毛泽东说:李克农等人对党是有大功劳的。

  这份悼词,这个评价,是党中央对他们特殊功勋的追思、褒扬,将载入史册。

  美国中央情报局获悉李克农去世的消息后,欣喜不已,宣布休假3天,以庆贺强有力的对手消失了。这个举动在中央情报局的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历史这样说:没有李克农,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30年代初以后可能要重写。

  历史不能倒回去按后人的愿望有希冀重来一遍,也不能依据假设重演。但在这里,为了说明李克农和他的战友,姑且假设一下。

  假如没有李克农他们,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中央机关和许多领导人,如王明、博古、周恩来、邓颖超、瞿秋白、陈云、康生、聂荣臻、李维汉、陈宗瑛……将难逃国民党的魔爪。CC特务头子陈立夫曾遗恨、沮丧地哀叹道:只晚了5分钟,否则,周恩来等共党首脑将被一网打尽。

  假如没有李克农他们,毛泽东在领导中央苏区反围剿时,很难说会如此及时、准确地掌握蒋介石的军事部署而赢得胜利。

  历史造就了李克农等人。1928年春,李克农逃离家乡来到上海,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中共中央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顿悟到要生存、要战斗、要取得胜利,必须建立一个特殊机构,确保“知己知彼”,以求“百战不殆”。于是由周恩来等筹划建立了中央“特科”,设法获取敌人的军事动态、政治动向,铲除奸细,惩治叛徒,筹集活动资金,保证秘密交通,保护要人安全等等。 

李克农上将资料图片

子女 

李克农将军长子李力、次子李伦将军返乡巢湖约见方克逸(由左至右)

大哥李治、二姐李冰均已去世

大姐李宁:原陕西省公安厅厅长

儿子李力:北京复兴路一部队大院总参通信部原副部长家里

儿子李伦,总后勤部原中将军衔的副部长

怀念家父李克农

        1962年2月9日父亲死后,追悼会礼成之后,大姐李宁捧着父亲的骨灰盒,缓步走出灵堂,李治和我在两旁护送。周恩来总理等与会领导同志随后送行,直到我们在中山公园路边登上汽车,领导们才挥手告别。习仲勋、萧华、彭绍辉、刘志坚、吴德峰,及一部分父亲的生前友好,一直将父亲骨灰盒送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大家再次鞠躬行礼,才宣告结束。

        父亲逝世后,我们了解他的工作性质特殊,保密要求严格,所以先请他的秘书,把办公室和宿舍中凡是与工作有关的文件资料、记事本、电话号码等不公开的东西,全部清理拿走,送交机关处理。只有一本从1962年1月开始的生活日记,没有工作方面的内容,留给我们作为纪念。子女们主要清理父母亲留下的衣物、书籍、日用品和像册等属于个人的东西。在整理父母亲的衣物时,我们边清理、边流泪,想不到两位老人这么勤俭节约,许多衣服、袜子都有补丁。

        母亲在世时,父亲基本不管家务,所有经济开支均由母亲操持。她老人家病故前,将两位老人毕生积蓄的15000元人民币,分给五个子女每家3000元,辅助孙子女们的教育。我们非常感激,这些钱一直好好保存,从不动用,让子孙后代永远牢记前辈的关怀与深情。丧事结束,李宁、李治两家分别回西安和上海。李冰一家搬回工作单位肿瘤医院,并将外祖母也一同搬去以便照顾。李伦一家搬回总参的宿舍。大哥李治的儿子,随后,回到上海他父亲的身边。米粮库胡同的房子,连同所有家具物品全部交还中央调查部,我们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人搬走了,但母亲亲手在院子里种的一棵石榴树,枝繁叶茂,还不时隐现在我们的心目中。

        父亲所在单位,机密性强,“文革”中本应受到一定的保护,但是康生亲自插手,以中央“文革”领导的身份,鼓动群众造反,置保密纪律于不顾,乱翻档案,泄露了许多机密,使一些多年建立起来的情报关系遭到破坏,损失令人痛心。运动开始,我们与一些老同志就很担忧,虽然父亲几年前去世,但是康生心狠手辣,善于记仇,能不能放过父亲?这很难说。

        果然,运动开始不久,康生就在群众面前鼓动:“李克农死了也可以炮轰,也要批判!”并且喊出:“打倒死人李克农!”的口号。结果机关混乱,人心惶惶。父亲九泉之下,还是遭到许多莫须有的批判。幸而不久,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知晓后,都明确表态说:李克农是立了大功的,没有他,我们中央的不少领导成员,包括周恩来同志现在都不会存在了。所以你们不应该反李克农,何况他几年前就已去世了。这样,才把康生的阴谋粉碎,与父亲共同工作过的一些老同志减轻了精神压力。

        若干年后,有的老领导开玩笑说,李克农要是活着赶上“文革”,康生、“四人帮”非把他打成“叛徒”、“特务”、“反革命”不可!那可够他受的。我们对父母亲过早去世,十分悲痛。但想到“文革”的那种情况,依照父亲的个性与身体状况,不是气死也得给活活整死。所以对两位老人于“文革”前去世,避过了这场灾难,也觉得是不幸中的万幸。  

李克农家人

 

妻子赵瑛 


 

        李克农一生只娶过一个妻子,就是赵瑛。两人相濡以沫,感情极好。赵瑛是非常有文化受过教育的人,就读于南京师范,1917年结婚,当时李克农在上海曾经跟赵瑛,孩子们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但后来因工作需要,夫妻两人失去联系,孩子们也不知道父亲去哪了,这都是因为李克农的工作要高度保密。

        与李克农失去联系的那段日子里,赵英就带着孩子就自己仓皇的撤离了上海,就流落在街头,而且晚上就住在菜市场什么的,就等于是完全音信全无,失散了再也没有联系。后来赵英就带着孩子回了安徽老家,就住在李克农家,婆婆家,照顾婆婆公公还有一家的孩子,一直苦苦支撑着这个家庭,这是个很坚强的女性

        1950年的时候,李伦结婚,在朝阳门那儿请了一些人吃饭,李克农讲话,讲着讲着就哭了。他说,我对不起赵瑛同志,这些孩子都是她带大的,我没尽到父亲的责任。他很难受。赵瑛去世后,李克农保持房间陈设不变,每晚就寝前到夫人床上坐一会儿,鞠躬一次再离开。  

子女 


李克农将军长子李力、次子李伦将军返乡巢湖约见方克逸(由左至右)

大哥李治、二姐李冰均已去世

大姐李宁:原陕西省公安厅厅长

儿子李力:北京复兴路一部队大院总参通信部原副部长家里

儿子李伦,总后勤部原中将军衔的副部长

怀念家父李克农

        1962年2月9日父亲死后,追悼会礼成之后,大姐李宁捧着父亲的骨灰盒,缓步走出灵堂,李治和我在两旁护送。周恩来总理等与会领导同志随后送行,直到我们在中山公园路边登上汽车,领导们才挥手告别。习仲勋、萧华、彭绍辉、刘志坚、吴德峰,及一部分父亲的生前友好,一直将父亲骨灰盒送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大家再次鞠躬行礼,才宣告结束。

        父亲逝世后,我们了解他的工作性质特殊,保密要求严格,所以先请他的秘书,把办公室和宿舍中凡是与工作有关的文件资料、记事本、电话号码等不公开的东西,全部清理拿走,送交机关处理。只有一本从1962年1月开始的生活日记,没有工作方面的内容,留给我们作为纪念。子女们主要清理父母亲留下的衣物、书籍、日用品和像册等属于个人的东西。在整理父母亲的衣物时,我们边清理、边流泪,想不到两位老人这么勤俭节约,许多衣服、袜子都有补丁。

        母亲在世时,父亲基本不管家务,所有经济开支均由母亲操持。她老人家病故前,将两位老人毕生积蓄的15000元人民币,分给五个子女每家3000元,辅助孙子女们的教育。我们非常感激,这些钱一直好好保存,从不动用,让子孙后代永远牢记前辈的关怀与深情。丧事结束,李宁、李治两家分别回西安和上海。李冰一家搬回工作单位肿瘤医院,并将外祖母也一同搬去以便照顾。李伦一家搬回总参的宿舍。大哥李治的儿子,随后,回到上海他父亲的身边。米粮库胡同的房子,连同所有家具物品全部交还中央调查部,我们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人搬走了,但母亲亲手在院子里种的一棵石榴树,枝繁叶茂,还不时隐现在我们的心目中。

        父亲所在单位,机密性强,“文革”中本应受到一定的保护,但是康生亲自插手,以中央“文革”领导的身份,鼓动群众造反,置保密纪律于不顾,乱翻档案,泄露了许多机密,使一些多年建立起来的情报关系遭到破坏,损失令人痛心。运动开始,我们与一些老同志就很担忧,虽然父亲几年前去世,但是康生心狠手辣,善于记仇,能不能放过父亲?这很难说。

        果然,运动开始不久,康生就在群众面前鼓动:“李克农死了也可以炮轰,也要批判!”并且喊出:“打倒死人李克农!”的口号。结果机关混乱,人心惶惶。父亲九泉之下,还是遭到许多莫须有的批判。幸而不久,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知晓后,都明确表态说:李克农是立了大功的,没有他,我们中央的不少领导成员,包括周恩来同志现在都不会存在了。所以你们不应该反李克农,何况他几年前就已去世了。这样,才把康生的阴谋粉碎,与父亲共同工作过的一些老同志减轻了精神压力。

        若干年后,有的老领导开玩笑说,李克农要是活着赶上“文革”,康生、“四人帮”非把他打成“叛徒”、“特务”、“反革命”不可!那可够他受的。我们对父母亲过早去世,十分悲痛。但想到“文革”的那种情况,依照父亲的个性与身体状况,不是气死也得给活活整死。所以对两位老人于“文革”前去世,避过了这场灾难,也觉得是不幸中的万幸。  

李克农之孙点评《潜伏》

        眼下,谍战题材电视剧《潜伏》在网友、观众的追捧下,收视率节节攀升,引发热议。而“龙潭三杰”,这个词也再次从历史的记忆里浮现出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壮飞、李克农、胡底这三位情报精英用火柴盒、热水瓶夹胆各种方式,传递出大量敌方情报,化解我党的重大危机,成为谍战故事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段传奇。在《潜伏》里,他们都是“余则成”,或许经历、故事不同,但对革命的忠贞和信仰始终相同

        《潜伏》预演后,导演曾问李凯城,扮演爷爷李克农的演员像不像,李先生笑答,“除了戴的眼镜像,其他都不像。”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李克农:“李克农是中国的大特务,只不过是共产党的特务。”新华社的一篇文章赞誉他为“特务王”。有评价认为:没有李克农,中共30年代初以后的历史可能要改写,因为中共中央机关的周恩来等领导人将难逃被捕命运。

解放后仍每日检查门窗

        1962年,李凯城十岁时,爷爷李克农病逝。此前,他一直在爷爷身边生活。

        在他的印象中,爷爷是个相当严谨、细致的人。“爷爷的办公桌,也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不留纸片。别人不能碰,一碰,他就能看出来。”即便是建国后的和平时期,尽管那时李克农的办公和住宿场所四周也有高墙和警卫,但每天晚上睡觉前,他仍然要把门窗检查一遍。长期情报工作养成的,“就是这习惯”。

        因为爷爷李克农,李凯城对共产党的谍报斗争史一向极为关注,他回忆说:当年共产党派出的情报人员中,有一对夫妻需要带着密电码,乘坐商船北上,行至海上,被国民党炮舰拦截检查。这对夫妇担心被捕后密码本落入敌手,竟抱着孩子,携手跳海。

日寇阵营里的地下党

        谈及共产党情报工作与美、俄、英、日等国谍报工作的比较,李凯城说,倘若分段比较,“我觉得,抗日战争特别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党谍报工作可用‘出神入化、惊心动魄、登峰造极、空前绝后’这四个词来形容。”

        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傅作义、胡宗南、孔祥熙等人的身边,都潜伏着共产党的情报人员,“这还不是空前绝后么?”解放战争的情报工作,“我们绝对超过他们”。

        甚至在侵华日军内部,也有共产党的情报人员。譬如,中西功是日本人,他在上海秘密加入中共,后担任侵华日军司令部顾问。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秘书尾崎秀实(上世纪30年代前后曾在上海常驻,同情中国的革命事业,后被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杀害),曾将大量内幕情报,通过中西功发往延安,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晚年的李克农,曾给中央写信,提出要整理中共情报史,安抚那些在谍报战线上为共产党做出特殊贡献的无名英雄及其家属。获得组织批准后,李克农外出的第一站就是上海,他专程前往,亲自祭扫了李白(李克农亲自派往上海的潜伏报务员)烈士墓,还组织相关人员创作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他们不应被忘怀

        尽管真实的谍战充满残酷,但《潜伏》结局仍然让不少观众难以接受:翠平抱着孩子等着余则成回家,余则成却在组织安排下,与另一名女地下党员结了婚。对这一情节,李凯城说:“这似乎太不近情理,共产党,其实并不是这么薄情!”他说,一对曾经潜伏敌后的老夫妇,解放后脱离了共产党的秘密战线,可是,60年了,有关部门每年春节都会去看望他们。“60年,都没有忘记啊……”

        在大陆,有个奇怪现象,国民党特务机构的首脑,如戴笠、毛人凤、郑介民等,透过影视作品,百姓耳熟能详。相反,共产党情报战线的领导人,在文艺作品中却都是化名。公众对于隐蔽战线的共产党谍报人员,知之甚少。

        让李凯城感到欣喜的是,近年来,龙潭前三杰、后三杰的故事,逐渐被更多人所关注。“当然,真实的历史,比《潜伏》还要丰富、还要生动。毛泽东之所以能赛过诸葛亮,在陕北和西柏坡两唱‘空城计’,也是我党情报人员立了功!”

        “我们不该忘记那段历史,这绝对不是我爷爷一个人的功劳,在他背后,有一大批我党的无名英雄。”李凯城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