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s日本直邮北京 税:教师专业成长,请把你的阅读与教学结合起来(吴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02:56
    我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十年间,我和学生在高一高二年级做一种叫“专题研究性学习”的教改实验。这项实验要求学生每学期要完成四个专题的研究性学习,于是,我的平时阅读和假期阅读就跟我的教学密切相关。

  教师阅读从教学出发,就是从学生在这一学段的学习需要出发,这也决定了我要在这一学段解决学生“读什么”和“为什么读”的问题。

  首先说“读什么”。比如说这个暑期,我就要为下学期高一年级学生进行四个专题研究性学习做准备。这四个专题是《诗经》、沈从文的《边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中国当代诗歌(79年至2009年)。而我暑期的阅读计划就得围绕学生下学期“读什么”来进行。

  以《诗经》专题为例,我要再一次翻阅原先购买的姚际恒的《诗经通论》、闻一多的《诗经研究》、余冠英的《诗经选译》、程俊英的《诗经译注》、金启华的《国风今译》、褚斌杰主编的《<诗经>与楚辞》和王巍的《诗经民俗文化阐释》等书,以此来反思自己在上一次做《诗经》专题时的长处或者不足,内容上该删减的则删减,该补遗的则补遗。例如上一次《诗经》专题学习是根据“爱情诗”“战争诗”“农事诗”的分类来进行教学的,这一次我会考虑适量地增加一些“爱情诗”的分量,减少一些“战争诗”“农事诗”的分量。而这就需要我重新阅读有关《诗经》作品方面的书籍并对其作品作出新的选择。

  当然,仅有书籍阅读是不够的。在今天这样一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有关《诗经》研究的最新成果也会成为我关注的对象。如第一次做《诗经》专题,我就搜索到王开林著的《穿越〈诗经〉的画廊》中的系列文章,李书磊著的《重读古典》中的《河边的爱情》,洪烛著的《抚摸古典的中国》中的《<诗经>里的那条河》。为了再次做好《诗经》专题,我平时在互联网上已搜索到不少好的文章,如文金写的《流动在〈诗经〉里的河》、若风写的《投我以木瓜》、刘冬颖写的《〈诗经〉中的上巳节》、曹红蓓写的《我们的示爱史》以及著名学者傅道彬写的《至于顿丘》等。利用这个暑假,我还将不断充实我的专题学习的“资源库”。

  这么多年,围绕着学生“读什么”来推进教师的阅读计划,我认为最大的好处是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成长。

  其次说“为什么读”。这涉及到学生在“这一阶段”所需要发展的语言、思维、思想、精神方面的能力和素养。高一学生需要发展的语言、思维、思想、精神等方面都有些什么规律和特征呢?为此,我会在假期集中阅读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如:

  2003年暑假我集中阅读了徐友渔著的《精神生成语言》、刘焕辉著的《言与意之谜——探索话语的语义迷宫》、王占馥著的《思维与语言运用》、申小龙著的《语言学纲要》、王坤庆著的《精神与教育》和李海林著的《言语教学论》等。

  2006年暑假我集中阅读了罗素著的《西方哲学史》、梯利著的《西方哲学史》、余虹著的《思与诗的对话——海德格尔诗学引论》、陈嘉映著的《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叶秀山著的《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观研究》和石中英著的《教育哲学导论》等。

  2008年暑假我集中阅读了洪堡特著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索绪尔著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萨丕尔著的《语言论》、海德格尔著的《在通向语言的途中》、罗伯特·费尔德曼著的《发展心理学》、英格丽德·约翰斯顿著的《重构语文世界》和帕特里克·斯莱特里著的《后现代时期的课程发展》等。

  为了准备这个暑假的阅读书目,我早早地就在网上订购了陈嘉映著的《语言哲学》、A.P.马蒂尼奇编的《语言哲学》、H. Rudolph Schaffer著的《发展心理学的关键概念》以及M.W.艾森克和M.T.基恩著的《认知心理学》等。

  通过这些阅读和思考,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发现,阅读经典可以生成思想,生成思想就能够生长出高质量的语言;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走的就应该是这样一条思维发展的主线——即高一年级由“感悟”发展到“思辨”,高二年级由“思辨”发展到“研究”,此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走向社会打下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基础,而我的“精神和言语共生”的语文教育观也就是这样来的。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过程。教师的精神成长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精神成长。因此,教师的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把阅读与教学结合起来,这是教师扩大视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最直接、也最见成效的途径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