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智捷u6二手车报价表:推筋导络”法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9:36:25
拉筋凳法治筋缩
中医虽然没有专门针对筋缩的疗法,但各种撑拉的方法在习武、气功、瑜加锻炼中一直存在。道家有一种说法:筋长一寸,寿延十年。所以长寿者通常都有一副柔软的筋骨。拉筋过程中,一般医师认为当患者感觉到筋被拉紧疼痛时便要停止,以免拉伤筋肌。其实正是因为筋缩了,不易拉开,所以愈紧愈要拉开,不然它就愈缩愈紧了,它被拉过痛点后就会松多了。但也不是不顾一切拼命拉,没病痛的人想避免筋缩可每天拉筋。平日坚持拉筋就是最好的保健法之一。拉筋时应注意,不要过猛,防止伤筋。
  
  拉筋方法一:卧位拉筋法
  
  1、将两张安全稳妥、平坦的椅子摆放近墙边或门框处;
  2、坐在靠墙或门框的椅边上,臀部尽量移至椅边;
  3、躺下仰卧,右脚伸直倚在墙柱或门框上,左脚屈膝落地,尽量触及地面,双手举起平放在椅上(见图1),做十分钟。期间左脚亦可作踏单车姿势摆动,有利放松髋部的关节;
  4、移动椅子至另一面,再依上述方法,左、右脚转换,再做十分钟。
  
  拉筋方法二:立位拉筋法
  
  1、 找到一个门框,双手上举扶两边门框,尽量伸展开双臂;
  2、 一脚在前,站弓步,另一脚在后,腿尽量伸直;
  3、 身体正好与门框平行,头直立,双目向前平视;
  4、 以此姿势站立三分钟,再换一条腿站弓步,也站立三分钟。(见图2、图3)
  此法可拉肩胛部、肩周围、背部及其相应部分的筋腱、韧带。大家可以用此法自己在家治疗肩颈痛、肩周炎、背痛等症。
  拉筋的直接疗效是祛痛、排毒、增强性功能,间接疗效则数不胜数。其原理何在?
  首先,十二筋与经络联系密切,故筋缩处经络也不通,不通则痛。拉筋过程中,胯部、大腿内侧、腘窝等处会有疼痛感,说明这些部位筋缩,则相应的经络不畅。拉筋使筋变柔,令脊椎上的错位得以复位,于是“骨正筋柔,气血自流”,腰膝、四肢及全身各处的痛、麻、胀等病症因此消除、减缓;其次,拉筋可打通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这对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因为督脉是诸阳之会,元气的通道,此脉通则肾功加强,而肾乃先天之本,精气源泉,人的精力、性能力旺盛都仰赖于肾功能的强大。督脉就在脊椎上,而脊髓直通脑髓,故脊椎与脑部疾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任督二脉在人体上是个循环的圈,各种功法要打通的任督二脉即是此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系统,也是抵御风寒的重要屏障,膀胱经通畅,则风寒难以入侵,内毒随时排出,肥胖、便秘、粉刺、色斑等症状自然消除、减缓。膀胱经又是脏腑的俞穴所在,即脊椎两旁膀胱经上每一个与脏腑同名的穴位,疏通膀胱经自然有利于所有的脏腑。按西医理论解释,连接大脑和脏腑的主要神经、血管都依附在脊椎及其两边的骨头上。疏通脊椎上下,自然就扫清了很多看得见的堡垒、障碍和看不见的地雷、陷阱。
  第三,拉筋拉软并改善了大腿内侧的肝脾肾三条经。许多医书都介绍,此三条经通畅则人的性功能强悍。因此有的书鼓励人练习劈叉,但这对普通人毕竟难度太大,还是拉筋最方便。这三条经的不畅也是生殖、泌尿系统病的原因,比如男人的阳痿、早泻、前列腺炎,女人的痛经、月经不调、色斑、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等,皆因此而生。所以男人要想增强性能力,女人要想治愈各种妇科病,最简便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拉筋。此法简单有效,在家和办公室皆可实施,不受天气、场地限制。
  拉筋既是治疗,也是诊断。比如凡拉筋时膝痛而不直,则定有筋缩症,筋缩则首先说明肝经不畅,因为肝主筋,而肝经不畅脾胃也不会好,因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如胯部、腘窝(膝盖反面)痛说明膀胱经堵塞,腰有问题。膀胱与肾互为表里,共同主水,凡膀胱不畅者肾经也不会通畅,浮肿、肥胖、尿频、糖尿病等皆与此相关。躺下后后举的手臂不能贴到凳面,则表明有肩周炎。有的人在拉筋凳上一躺,上举的腿不能伸直,下落的腿悬在空中不能落地,表明筋缩严重,不仅有腰腿痛症,可能内脏也有诸多问题。人从生到死的过程,就是个由软变硬的过程。婴儿气血最畅,故最柔,老子因此用婴儿形容柔,人长大后气血逐渐不畅,身体也因此逐渐变硬,人死则彻底成为僵尸。
  【特别注意】
  1、 凡有高血压、心脏病、骨质疏松症、长期体弱的患者等,一定要先请示医生是否适合做这类拉筋法,因为有筋缩的人在拉筋时一定会痛,忍受疼痛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有骨质疏松的患者慎防骨折、骨裂;体弱者也可能因疼痛而晕厥;凡老人、病人都不宜操之过急,可放一小枕头将头稍稍抬高,以避免血冲脑部。只要长期坚持,就会日久见功夫。
  2、 如在拉筋时发现患者手脚发麻、冰凉、脸色变青、出冷汗,西医称之为过度呼吸综合征。处理办法是,用纸袋或者塑料袋罩住口鼻,形成封闭系统,约5分钟后症状会消失,恢复正常。

经筋为什么能断病
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还是经络辨证,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目前的中医临床工作中,经筋理论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原因在于我们对于证候框架以及经筋在证候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对经筋理论的诊疗技术没有很好的掌握。笔者不揣浅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论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内经》中的经筋
  
  经筋是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独立的经络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于躯干头面。经筋大部分行于体表,不入内脏。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阴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
  《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利关节者也。”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作用。它对于人体解剖结构和运动功能起到了重要的维持作用。因此,在治疗很多运动系统疾病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经筋的异常变化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痹证、转筋等,在经筋所循的部位均可以找到相应的病证反应点,或小的筋结,或大的经筋隆起或陷下,从而在局部采用针灸或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正如《灵枢?经筋》所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经筋的概念和应用范围。一般认为,经筋理论更多地应用于肌肉骨节系统疾病,而很少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其他疾病。应该说,这样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对经筋理论认识的一个误区。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我们应当把经筋理论放到整个的证候框架内去认识和探讨,才能发现它在辨证论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证候
  
  证候,是以中医理论语言表达的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此,证候是疾病的某一阶段病理变化本质的反映。它是疾病的一个时间切面,它反映的是这一时间人体的病理状态的全部而不是局部,它代表的是一个大的人体的病理状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中医学的人体观,是内而脏腑,中而经络,外而四肢百骸,并与天地四时相应的大系统。如以肝为核心的系统,在脏为肝,在腑为胆,在经为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在体为筋,在窍为目,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志为怒,在变动为握,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时为春,等等。它以阴阳五行的理论为核心,以中国哲学思维或用“象术”为纽带,将人体各个层次的结构一线贯穿,并与天地四时相联系。
  当人体处于一定的病理状态的时候,就表现为某一个证候,而这一证候在这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也均会有相应的反映。如肝气郁结,不仅仅代表了肝脏象本身的病变,也可以在腑、经、体、窍、声、志、色等多个层面发生变化。肝气郁结的概念,其代表的应当是相应的肝系统的多层面的病变,可以见到胆腑病变、肝经胆经的异常反映、筋的拘挛或松驰、目病等等。
  
  经筋诊断触手可及
  
  经筋作为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归属于经络系统。《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因此,经络系统在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之间起着重要的联系沟通作用。经筋主要联系的是人体的筋肉、关节与骨骼。
  经筋系统布于人体的皮下,病则经筋部位或凸起,或凹陷,或聚而成结,均可以触手可及。如果在辨证论治中辅以经筋的诊断,则证候诊断的准确性将大大提高。而对于经筋的异常反应点,我们可以针之、推之、循之、导之,使之归于正常,这本身也是从经筋的层面对证候进行干预和治疗,又可以增强临床治疗的效果。
  民间老大夫王文全先生,师承少林推拿派传人梁钰,在几十年的临床中,将经筋理论与其师传的推拿功夫相结合,通过辨识疾病状态下的经筋系统的变化,并在该层面进行推拿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不仅在一些骨科、外科的疾病诊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且在许多内科疾病的诊疗中,也运用自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黄梓峰先生师承王先生学术,在继承王先生推拿手法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经筋理论,又将其与病证诊疗相结合,使之成为辨证论治的有效补充,运用于许多内外妇儿疾病。
  如其诊断肾阴亏虚证,将腹部两侧足少阴肾经筋的有无作为重要的诊断指征;诊断胃阳不足证,将胫骨外侧足阳明胃经筋离骨的程度作为诊断指标之一,并用推拿的方法将经筋复位进行治疗,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因此,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基于经筋理论的诊疗技术,是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补充,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加以提高。

  “扁平臀”是因为筋出槽
 谢先生今年35岁,五个多月前因打球后突然腰痛与左腿疼痛,CT、磁共振做了,牵引、封闭、中西药,该治的治了,该吃的也吃了,腰基本不痛了,可是左腿胀痛总断不了根,走路痛得严重时跛着走,好像左腿短了一样。
  问了以上病情后,开始临床检查,在检查臀部时,一个左边小、右边又大又扁的臀部出现在眼前。
  我告诉谢先生,从目前临床检查来看,他现在的病主要是“梨状肌综合征”。又大又扁的那边臀部叫“扁平臀”。中医名之为“筋出槽”。筋出槽,顾名思义是此筋此肌肉不在原有槽位,出槽了,之所以出槽,是因为筋急,转筋(挛急)。
  临床上,扁平臀是梨状肌综合征的一个典型症状。当医者看到患者臀部出现一边扁平,或者一边软绵绵,一边紧紧的有弹性,那基本就可确诊为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检查要点:
  ※ 直腿抬高试验约50度左右腿或臀部产生疼痛,但抬到70度以上反而疼痛减轻。
  ※ 梨状肌紧张(牵拉)试验呈阳性。
  ※ 臀部梨状肌表面部位有指压疼痛,能摸到“条索状”的筋。
  临床主要症状:
  ※ 呈阵发性的剧痛,在疼痛严重时患者可自己调整位置稍减轻一点痛苦。
  ※ 走路跛行,自觉患肢偏短。
  ※ 有坐骨神经痛的症状。严重者臀部有“刀割样”,或“跳脓样”剧痛。
  可见,“扁平臀”是梨状肌综合征的“金字招牌”,我们在临床检查时,不能仅仅依赖于影像检查,眼看、口问、手摸,才能明确诊断。
如何辨清经筋与筋肉
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不是肌肉、肌腱类的筋肉组织,《内经?灵枢》中曾记载“非皮肉筋骨”,是“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
  从大小、长短来说,经筋是经络中最大的部分。经脉分布是“一条线”,经络的皮部是浮在皮上的“一大片”,络脉是散在的,以“结”呈现。经筋的循行在《灵枢?经筋》篇中已做了描述,虽然经筋的宽窄、深浅并没有做说明,但可以理解,经筋是与经脉、筋肉不同的独立体系。
  首先,经筋在一些部位是独立循行的。在经筋的一些循行部位,并没有经脉的正经、别络、络脉等经过,在其呈现为“筋”时,就只能是经筋了。
  第一次发现经筋是独立体系,是一次向王文全老人学习推拿手法时发现的。一个女患者60多岁了,右小腿酸沉,白天还好,到晚上睡觉时,不管什么姿势都难以入睡,此前医治一年也未见效。我摸她的小腿外侧,从飞扬穴到外踝(即跟腱的外缘处)有一条筋,并有结节。前后治疗了三个月,条索和结节减少了不少,但没有彻底消失,小腿的酸沉感减轻不少,但也还是酸沉。最后请王老一诊。
  王老让病人趴在床上,还没上手,只看了一眼,就指出是一条大筋出了毛病。这条大筋从臀部外侧向下,经大腿后外侧到膝盖后腘窝外侧,再向下至小腿后外侧,一直连到脚外踝。而另一条腿则看不出这样一条“筋”。
  仔细一看,这条筋从飞扬穴至臀部渐宽,臀部处足有四指宽,而只在小腿下半段才能摸到明显的条索状结节。未指明时,一般看不出来,王老一指明,顿时一目了然。只见王老用推法几掌下去,从臀部到小腿上半段的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小腿下半段的筋很硬,王老用大拇指推了几趟,也完全消失了。病人当即下地,症状全无,数年之疾,豁然冰释。送走了病人,我赶紧查书,正如《灵枢?经筋》所言:“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
  在没有经脉经过,只有经筋循行的部位,如肩后、肘、足部也可以见到类似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此处既没有大的经脉,也没有平行的筋肉,就只可能是经筋了。
  第二,筋肉是不连续的,而经筋则是连续的。
  上文提到的这位病人,可以摸到从臀部到脚踝的连续的经筋,这在筋肉来说是不可能的。从解剖学上来说,筋肉基本都是在关节处靠肌腱相连,没有一条筋肉可以独立跨越如此多的关节,只有经筋可以。
  经筋跨越关节和筋肉的现象多在阳经上见到,也就是人体的侧面和后面以及腿的前面。其中,又以四肢、背部最多。治疗阳经之筋可以解决足跟痛、肾小球肾炎、网球肘等许多常见病的治疗难题。
  依据是,经筋不会动,而筋肉会动;经筋经治疗后可以消失,而筋肉是不可能消失的。
  第三,经筋只有在身体有症状时才出现,健康状态下是不会出现的。
  第四条依据,在有经脉而无经筋循行的部位我们看不到也摸不到经筋。例如,任督两脉没有经筋循行,也没有发现类似组织。
  第五,目前发现的经筋循行与《灵枢》中的记载完全一致。
  由以上五条我们可以看出,经筋之学非但切实记载于中医经典中,而且可称为独立的完整体系,辨清经筋,有利于我们下一步的保健及治疗。
我是一名忙碌的上班族,一周工作六天,一天工作十二小时,一年放假一天,休假时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随时待命以处理突发情况,工作时间黑白颠倒。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出现了体检没问题,看医生没病,人却非常不舒服的状态。不抽烟、不喝酒、饮食不高糖、不高热、不油腻这些习惯使得我的体检各项指标都非常正常,甚至可以说我的生活非常健康,但是身体却每况愈下。严重的疲乏、睡眠质量低下、不时的胃痛没有食欲、皮肤过敏、头痛、心慌、耳鸣,我觉得我“病”了。
  病是什么?病是生物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更详细说是生理上或心理上不正常的状态。病是不健康、不正常,如此说来,我身边的朋友中有“病”的人不在少数。拿这个定义跟朋友们交流,大家都认同,人人都说自己有“病”——身体年年都不舒服,体检哪哪都正常。
  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亚健康”,在对中医浅显的学习中,我学习了一种经筋病变检查法。经筋病变,听起来是玄妙深奥的医学术语,其实入门掌握却并不难。最重要的是只需我们自己的双手,就可以感触到我们身体真实可见的“亚健康”。
  经筋的初步自检简单、易学,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掌握,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来进行自我检查:
  ●仰卧,身体放松,最好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集中精神。
  ●双手按在身体两侧,从锁骨开始,慢慢向下移动,期间一定要集中精神,感受双手与身体结合时,左右两手不同的触感。
  ●双手按在身体上,是强调双手要给予身体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使我们可以触摸到身体的骨骼,如肋骨等,同时又不至于因压力过大而使身体无法承受,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身体内部的变化。如果身体不健康,按压时会感到局部的肌肉比较硬,甚至有时我们能摸到身体有硬的筋出现,这种情况在腹部很常见。这种筋通常不对称,自我体会像是一条很硬的筋“横”在身体某个地方,按压非常硬,“筋” 手感有粗有细,并不以人的胖瘦来决定。在对家人的检查中,有时不仅摸到了“筋”还能明显摸到“筋”上面有大小不等的“疙瘩”。这里要说明的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个体差异,因生长的外部环境不同,导致人的脾气性格不同,因此每个人摸到的“筋”也不同,同性别、同身高、同体重的人也是如此,即使是双胞胎也没有完全一致的情况。以笔者本人为例,在下腹部左侧的地方,深按可以摸到一条“较粗”的筋,而右侧就完全没有。
  在实际操作中,最重要的是体会手感,因此,可以根据个人习惯,选择用拇指或者四指进行诊断检测。腹部是我们俗语中所说的肚子,这地方相对“肉多”,对于现代人来说,这里是脂肪堆积的“重灾区”,在这里检查有时需要双手叠加四指用力,深按才能感到经筋所在。
  我们检查时,不要和别人进行比较,所谓“经筋病变”,有“病”才“变”,一定不要用“人有我也得有”的观点去衡量。
手摸“伏梁”断心脏病
心脏病是目前的多发病之一,如果能及早预知,准确诊断,则会挽救不少人的生命。那么,有没有自我诊断的方法呢?其实,在中医经典中早就给出了答案。
  《难经?五十六难》云:“心之积,名曰伏梁。”那么,“伏梁”到底是什么?与心脏病有什么关系呢?
  伏梁是筋,但不是筋肉之筋,而是经筋之筋。《灵枢?经筋篇》载:“手少阴之筋……下系于脐……其成伏梁”。如何摸到伏梁呢?
  ● 位置。我们顺着心口窝摸,在胸正中的胸骨下有个尖骨头,即剑突,剑突向下至脐即是伏梁的位置。
  ● 指法。四指并拢,不用拇指。
  ● 手法。指尖向上,即向着头部的方向,按在剑突下,手与皮肤之间不要滑动。
  ● 摸法。左右按寻1~3厘米,深浅度在皮肤与肌肉之间,一般胖人须按下1~2厘米,瘦人按下0.5~1厘米。
  慢慢摸索,心脏病人此处可摸到细如筷子,粗如杯口的“筋”,病轻则细,病重则粗。一般急性心脏病人一周后即会出现,足以证明脏腑之病传至经络的说法并非虚谈,祖国医学强调的经络是可以摸出来的。
  那么,找到伏梁这根经筋,就能够治好心脏病吗?
  首先,摸“伏梁”,可以在心脏病初起时发现其端倪,有助于我们做出准确诊断。
  其次,因为心的经筋在肋骨间分布最多,筋结大部位在左胸肋骨间,同时,还须兼顾心经的正经,即从手到胸的手少阴心经。因此,治疗心脏病,绝对不是仅仅依靠“摸”横梁就能解决。
  再次,实践证明,从疏通手少阴心经及经筋来入手治疗,很多心脏病人可以治愈,有不少人至今未再复发,足以证明经络对人体的重要性。
  所以说,“摸”横梁可做为判断心脏病的重要依据,而治疗心脏病,则需多方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