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可以心理学吗:第二单元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0:23:01
  第二单元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月经的临床表现
  经典特征是具有周期性。
  周期:一般是21 ~35天,平均28天。
  经期:大多2~8天,平均3 ~5天
  经量:30~50,若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经期伴随症状:可出现下腹及腰骶部下坠不适或子宫收缩痛,并可出现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少数患者可有头痛及轻度神经系统不稳定症状。
  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卵巢的功能:产生卵子并排卵,分泌女性激素。
  周期性变化:
  卵泡的发育及成熟:卵泡的发育开始于胚胎时期。妇女一生中一般只有400~500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
  始基卵泡→窦前卵泡(有FSH、E2、T受体)→窦状卵泡(有LH受体)→排卵前卵泡(直径15~20mm)
  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
  黄体形成及退化
  排卵后7~8日,黄体体积和功能达到高峰。
  若卵子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9 ~10日开始退化。
  1.雌激素生理作用
  子宫肌:促进子宫肌细胞增生和肥大,使肌层增厚;增进血运,促使和维持子宫发育;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子宫内膜:使腺体及间质增生、修复。
  宫颈松弛,扩张,宫颈黏液分泌增加,易拉成丝状。
  输卵管:促进输卵管肌层发育及上皮的分泌活动,加强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阴道上皮:促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黏膜变厚,并能增加细胞内糖元储存量,使阴道维持酸性环境。
  卵巢:协同FSH促进卵泡发育。
  外生殖器:使阴唇发育、丰满、色素加深。
  第二性征:促使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促进其他第二性征的发育。
  下丘脑和垂体:通过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代谢作用:促进水钠潴留,促进肝高密度脂蛋白合成,抑制低高密度脂蛋白合成,降低循环中胆固醇水平;维持和促进骨基质代谢。
  2.孕激素生理作用
  通常是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发挥效应的。
  子宫肌:降低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及其对缩宫素的敏感性,抑制子宫收缩,有利于胚胎及胎儿宫内生长发育。
  子宫内膜:使增生期内膜转为分泌期内膜,为受精卵着床做好准备。
  宫颈:使宫口闭合,黏液分泌减少,性状变稠。
  输卵管:抑制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阴道上皮:加快阴道上皮细胞脱落。
  乳房:促使乳腺腺泡发育。
  下丘脑、垂体:在月经中期具有增强雌激素对垂体LH排卵峰释放的正反馈作用。在黄体期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
  体温: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基础体温在排卵后升高0.3-0.5℃。
  代谢:促进水钠排泄。
  3.雄激素生理作用
  对女性生殖系统:促使阴蒂、阴唇和阴阜的发育;促进阴毛、腋毛的生长,对雌激素产生拮抗。长期使用出现男性化体态改变。
  对机体代谢功能的影响:促进蛋白合成,促进肌肉生长,刺激骨髓造血。在性成熟期前,使长骨骨基质生长和钙的保留;性成熟后,可导致骨的关闭,停止生长。促进钠氯的重吸收,引起水肿。增加基础代谢率。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从青春期开始,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其表面2/3能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功能层,余下1/3即靠近肌层的内膜无此种变化,称为基底层 。
  增生期、分泌期、月经期
  月经周期的调节(自已看)
  中医对女性生殖生理的认识
  月经: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胞宫出血。
  特殊的月经现象:
  并月:身体无病而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
  居经:身体无病而定期三个月来潮一次者,又称季经。
  避年:身体无病而一年一行经者。
  暗经:终生不潮而却能受孕者。
  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又称“盛胎”或“垢胎”。
  月经产生的机理
  月经产生的机理是脏腑、天癸、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
  1.脏腑与月经
  与肾、肝、脾(胃)关系尤为密切。肾起决定和主导作用。
  2.天癸与月经
  天癸,男女都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它来源于先天肾气,靠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以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
  3.气血与月经
  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
  4.经络与月经
  冲为“血海”,“十二经之海”;
  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总司精、血、津、液等一身之阴;
  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
  带脉约束诸经。
  带下的生理现象
  健康女子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色白或无色透明,其性粘而不稠,其量适中,无特殊臭气,称为生理性带下,其量不多。但在月经前后、经间期及妊娠期带下的量稍有增多。具有润泽胞宫、阴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