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文科学:闽 商 归 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57:40

闽商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和中国的几大商帮晋商、徽商一样,闽商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存在。但是,闽商的形象,显然不如晋商、徽商那样清晰,在历史不同时期显得模糊不清。

归要到底,这和闽商的商业精神相关。

晋商、徽商,从本质上说是依附于中国封建经济的母体并与封建制度相依存的。其所开创的商业手段,从本质上说是服务于封建地主制经济。无论是票号、钱庄,可以说都是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的附生物,他们的存在是依附于封建地主制经济的母体,盘活地主制经济的商业活动,为封建地主制经济获得最大的奢侈品与利益。脱离了封建地主经济,就没有它们的生存空间。

粤商虽然不同于晋商、徽商,与海外的商业保持密切的关系,但与闽商的海洋精神相比,则有着明显的本质不同,粤商的生存,同样是依存于封建地主制经济的母体,粤商本质上是在封建政权获准下的海外商业行为。

依附封建政权,以权力致富,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共同特征,徽商的胡雪岩是一个典型代表。其二,陆地型的经济形态。无论晋商、徽商,就是粤商也不过是在封建经济制度特许下的海洋贸易行为,本质上也属于陆地型的“坐贾”。“以末致富,以本守富”这是他们的不变信条。

闽商则不相同。

闽商自觉边缘化与自觉远离于北方的政治权力,这是闽商的特质之一。这个特点又与闽商的族群形成,有着密切关联的。

闽商的族群源于北方的战乱,中原离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至今在闽商的族群中仍然清晰地保留着北方的战火印痕与认祖归宗的传统习俗。到闽南一地,你到处可以看到华夏源流、江夏遗风的文字,在门楣上。

北方政权不断重叠,闽商族群庞杂,并不断被边缘化、自觉边缘化成了闽商精神气象之一。闽人不断南移后,不断挤压,形成了闽商最后海边边缘人的生存状态。闽商自然一直作为非主流群体存在。历史上的闽商,就是这样沉淀在封建社会的底层。在主流历史的传说中并没有位置。

闽商的活动也从来不在主流历史学家的正史记载中,我们只能从周边的国家里看到许多的闽商活动。日本古代典籍《朝野群载》就保留了,宋代泉州商人李充带领着梢工、杂事、兵弟近百号人,携带着象牙、生绢、白绫、瓷器,开着船,从泉州经宁波远赴日本贸易的情况。高丽的史书中也详细记载了福建商人在高丽、日本的贸易活动。苏轼也说“惟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

自由贸易这是闽商的重要文化特征。

闽商的精神特征之一,就是自由贸易。在中国开放自由贸易的时代,闽商的形象就活跃了,在专制集权与计划经济时代,闽商往往成了批判的对象。

在中国传统的地主制经济形态下,并没有闽商的生存空间。闽商崇尚的是自由贸易与竞争博弈,不依靠政治强权。这种自由贸易精神当然无法见容于封建专制集权。

地主制经济的本质是土地。一切的财富,最终都落实在土地上。而土地又是国有的。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在政策上倾斜于“地著”---封建地主制度下,希望每个百姓必须依附土地,成为封建剥削的对象。一切的经济活动,最终都是要“权”“钱”交易,回归土地。晋商、徽商的钱庄、票号,虽然创造了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两大手段,但最终并未出现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的趋势。而“徽商”由于“官本位”的思想没有致力于产业投资。最终都是投向土地资本,成了封建地主经济的附属。

历史上闽商一定活跃于博弈与竞争的世界。闽商宁可博弈于刀光剑影,也不会苟且于权力之林。闽商是自由贸易的实践主体,是新的经济方式的实践者。历史上的闽商不依附于任何政治权力,活跃于海上,与海外各国进行自由贸易。具有彻底的海洋精神,是彻底的海上行商。

闽商的非主流化和模糊的形象,是以封建经济为主体的意识形态的产物,闽商的自由贸易精神与活跃的空间,只能寻求在封建经济压力下的海上拓展。由于不容于封建经济主体,海外市场成了闽商活动的舞台。

在专制集权禁海政策下,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虽然出生在南安石井一个小官吏家庭,但他却远走他乡,在日本设立商业据点,娶妻生子,横行海上。少年时他只身前往澳门随母舅黄程学习经商, 郑芝龙精通日、葡、荷、中等多国语言,信奉天主教,自己娶日本妻子,将女儿又嫁给荷兰人,与西方来的葡萄牙人、荷兰人、西班牙人打交道,广泛接触,对世界形势及各国情况有更多了解,甚至连日本幕府德川家康也曾向他询问西方诸邦国情。郑芝龙创造性地整合了一直处于对立内耗状态中的中国内陆政权与民间海商,使中国海上纯经济性的贸易移殖活动获得了政治组织与军事武装,以统合强大的中国力量与西方海上扩张势力抗衡,并重新赢得远东水域的中国霸权。

郑氏家族以日本为据点,经营起日本、中国、东南亚与西方的贸易联系。郑氏集团控制着西太平洋广大的海域,显示出闽商经略海洋的巨大能量。

这种海上行商,当然不能见容于封建经济的主流,只能被不断地边缘化,并自觉远离于北方政权,这种的叛逆精神,造就了历史上闽商的形象模糊与非主流。

在与封建集权的抗争中,闽商只有团结,才能生存,闽商精神“才有朋友有难拔刀相助”,血液中流淌着侠肝义胆的闽人,相信爱拼会羸。因为,他们一直是边缘化的族群,内心存在着激烈的反抗意识。

博弈竞争,闽商并不惧怕,自由贸易是闽商活动的基础,市场经济条件是闽商活动的舞台,在大陆封建专制的体制下,闽商只能生存在边缘的环境,通过海洋与各国进行贸易,并且日益在农耕专制为主流的视野中淡出了,形象日益模糊。

近代在西方的势力东进下,封建政治统治腐朽,经济糜烂,才又有了闽商生存的空间,闽商才成了近代史上活跃的人物。广东十三行祖籍福建的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一些西方学者更称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在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多个领域,并使“怡和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同时,伍秉鉴积极入主英国扎打银行成为这个银行最大的股东。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闽商依然没有生存的空间,到处是“抓资本主义的尾巴”,闽商的精神再次消沉。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活跃,闽商的身影又开始活跃于各个领域,恒安、七匹狠、安踏、九牧王 、凤竹纺织,多少品牌,就有多少闽商的身影。

模糊不清的闽商形象,在今天似乎重塑。

当中国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时,在举国上下在提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我更关注闽商中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于增强经济活力,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在认真细读了福建2009年百强企业名录后,感叹不禁从心中升腾,无论从数量还是资产总值来说,民营经济的下滑都是惊人的。由此我想起了2005年度的一组数字,2005年福建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是3221.16亿元,但只占2005年度中国500强榜首企业———中石化营业额的一半,而从2005年度后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的前100名中却再也没有福建企业的身影。我不禁要问闽商真的回归了吗?! 

闽商归来?!

我们今天关注中国大地闽商精神回归,重要的是要关注闽商生存的土壤,关心市场经济的体制建设。因为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闽商的生存空间。当然就没有闽商精神的回归。

(此文是应《高球人生》杂志所写,略有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