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形成性考核四:铁桥:耸立在黄河上的博物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4:10:31

铁桥:耸立在黄河上的博物馆

  

连续几天,因不断看了关于黄河铁桥的文章,什么铁桥的修建、铁桥的名称、以及和铁桥有关的掌故等。噢,真是有些感慨。是啊!作为一个兰州人,并且舔为当下博物馆从业人员,面对这样的话题,又怎能忍着不谈谈自己的观感呢?尽管角度多多,但最想切入的,恐怕还是个博物馆话题。因为,时代发展到今天,只有当我们能真正的把黄河铁桥作为文物来对待、也就是说是从一种博物馆或专题博物馆的角度来研究讨论之,这个话题才可能与我们、以及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和不断言说的意义。

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需从我们这个城市和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感说起了。

说来,对此我们一度还真是有所忽略。就像当年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问世之初,一度还被人们只当做文明古城中一个怪物,据说,当初差一点还通过了一个拆除它的动议。只不过,后来,就是因为人们听说要拆除,于是,出于好奇的赶在拆除前一睹为快,结果,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地也就演变成了巴黎这个人类文明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以致今天,凡去巴黎的外地人外国人,就像去罗浮宫和凡尔赛宫一样,无论如何都要去感受一下它的存在,否则,就好像是枉去了巴黎。为什么呢?就因为它曾经以这样的形式把人类历史的脚步用建筑物恰如其分的留在了那里,并成为整个人类由古代文明向近现代文明过渡的一个样版。其实,作为天下黄河第一桥的兰州黄河铁桥何尝不是这样?起初,它只是作为连接黄河两岸的一座桥梁存在,它的意义还只局限于连接两岸交通促进两岸商贾经济的作用,或者再要而言之,体现的是随洋务运动兴起而“师夷长技”的一个技术成果,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也开始慢慢地、慢慢地认识到其属于桥并远超乎桥的全部价值。首先,它代表和承载的是一种学习借鉴的文化理念和由之而来河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应该说,黄河铁桥之所以在我们兰州历史发展长河中可圈可点,关键在此。正因为是以河纳百川的精神不断学习借鉴,不仅使当初甘肃的洋务运动在经左宗棠以及此后的彭英甲之手,开始出现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端倪,而且,一步一步、一代一代也就成就了今天的一切。历史就是这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个中滋味不难想见。记得前几天,在省博物馆参观甘肃省档案馆举办的《中国档案珍品展览》时,就曾有过这样的感受,特别是看到1906年10月(清光绪三十二年)由彭英甲同德国商人喀佑斯签订的兰州黄河铁桥修建合同的原件时,那墨迹苍苍洋洋千言,给人的感觉不就完全如此吗?试想,若不是有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冲天豪气,并与大转型时期息息相应的河纳百川之心态,兰州的百年又何足道呢?

还是从这个百年前的合同说起吧。当时,我虽粗粗浏览了一下其内容,诸如:什么主体结构、技术要求、料件转运、工程造价、辅料预备、保固期限、付款办法、赏罚细则、竣工时间、验收标准等,约定之多之细举凡一十八条,够让人看一阵子。目光停在其上,脑子却在盘算:306691两白银折合今天的人民币会有多少呢?原本还想闲下来搞个究竟,但一转念也就明白了,

这一切还用计算吗?明摆着的,积贫积弱的国度、庚子赔款的压力等,晚清的财政早在同治时期的1874年就已经达到了赤字年均增长1000万两的光景,而轮到倒霉蛋光绪,只能几何数增长。可见,当其时也,彭英甲等主事者该为此尽了多大努力克服了多少难题以及下了多大的决心。好在当时是个西学东渐的大转型时期,官府呢,也相应的有了个先干事后上报的办事程序,按今天的时髦话说,也算是为谋发展允许创新吧。要不,能不能有这个铁桥还真难想见?何况,稍加考证,不难发现,是时,还颇有些“群相疑沮,胥动浮言”的事例呢。事实上,若细究起来,铁桥的建成,一波三折的事情不在少数。不过,好在铁桥建起来了,其实际效用也确如当年的牌厦所云,达到了“九曲安澜”和“三边利济”的效果。后来抗战时期更超乎于此,正如一些史家所述,日本空军之所以一度要把轰炸兰州的重点放在黄河铁桥之上,就是为了摧毁中苏交通运输线并打击我中华民族的抵抗意志。而为了防止铁桥因此造成的损毁并保证整个运输动脉畅通,不仅甘肃军民奋起反击,就连当时的国民政府还专门从南京抽调一个高炮营前来协助守护?当然,这是一方面了。另一方面,记得前几年看过一篇有关记述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文章,其中记载了当年周恩来总理是如何下决心动用了当时将近一年的全国财政收入(280多亿)来建此桥,还真是掩卷唏嘘了好一阵子。而这,离修建黄河铁桥又过去了半个世纪,虽然此时的国力仍十分有限,并且遇上了苏联撤走专家、三年困难时期以及文革的冲击等,但一切的一切比之晚清,其间差别,又何以为计。真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当然,就今天而言,这一切终究成为历史了,现代生活的节奏和人们时下的思维习惯似乎用不着我们再婆婆妈妈的“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了。何况,放在今天,修一座这样的桥梁已绝不是什么大事。君不见,兰州段上的黄河大桥早已数以十计,如银滩大桥、雁滩黄河大桥、小西湖黄河大桥等。据说,在不远的将来,还会有雁青黄河大桥、金安黄河大桥、世纪黄河大桥等,这又何尝不是从一个个侧面说明,黄河铁桥作为兰州历史发展的见证意义已越来越突现。正因如此,1989年,铁桥被兰州市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兰州市政府在桥头竖碑,将其作为兰州的“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2005年,被甘肃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铁桥更是作为标志性建筑,被列为甘肃省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铁桥,百年见证。作为兰州人,特别是作为今天这个改革开放时代的兰州人,铁桥在我们每个人的眼里和心里,早就物化成了一种精神和理念、抑或一种全新意义上的象征。换句话说,它早就物化成了一座耸立在兰州黄河段上的历史博物馆。走近它,我们无疑可以更加熟悉这块土地、了解这块土地。而从人类学和文化学的双重角度讲,也即从我们博物馆人的行话讲,不正是靠这种熟悉和了解,才有了一代人又一代人对之的热爱和责任吗?

 历史这样告诉我们,历史还将继续这样告诉我们。噢,我们的黄河铁桥啊!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兰州人!(作者:朱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