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奥秘神经科学:李 元 的 世 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7:33:22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5月3日 0:00
一个闻名全美的风光摄影大师,其本职却是美国格鲁斯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一个早被中国摄影界所熟悉的摄影家,到’97香港回归前夕,才在他的故乡宁波举办了他在国内的第一次个人摄影展览。 他的摄影作品风格独特,就像一首首清新的诗,把人们带入宁静、旷远、柔美的境界。 他就是李元。
游子的中国心
他憨厚敦实,红润、端正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玫红横条T恤配一条米色西短裤,脚蹬着翻皮旅游鞋,精力充沛。
李元虽然加入美国籍,然而他的心依然是中国心。1936年,李元出生在甬城东门纱帽巷,他父亲受其舅父——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翁文灏的影响,早年留美也研究地质学。李元没满1岁就跟随祖母、母亲移居上海、重庆、南京、台湾。然而由于长期跟祖母生活,乡音未改,乡情难割。60年代初,李元到美国,从70年代起,他就收集了许多中国歌曲的磁带——《东方红》、《黄河协奏曲》、《百万雄师过大江》、《浏阳河》等。1980年李元第一次回祖国,用他的那架相机拍摄了许许多多令他魂牵梦萦的镜头。回美国后,他把这些照片制作成配乐幻灯,取名《游子眼里的中国》,随着《东方红》乐曲声徐徐推出的第一幅照片是《天安门》,接着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片子在美国连放200多场。1982年中国摄影家协会邀请他回国访问,他带着幻灯作摄影讲座,并推出第二集《游子回乡》幻灯片。该集最后一张照片《故土情深》为许多人所熟悉,画面上,李元正抬着滑竿送他舅妈上普陀山。
与摄影“成亲”
一个物理学教授,怎么摆弄起照相机起来又一往情深呢? “那也许是人生的又一次选择。在摄影中,找到了自我,也认识了自己。”李元这样回答。 那是1969年的暑期,他带着学生时代其父亲送给他的一只俄罗斯相机去玩。当他把镜头对准大峡谷时,中学时学的王粲《登楼赋》脱口一而出:“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美国大自然风光引发了这位游子的怀国思乡之情……他发现,摄影与那纯理性化的物理学不一样,可以借此来抒发个人的情感,以求达到心理平衡。不久,他父亲从日本给他捎来一套佳能机子,他报名参加摄影培训班,五六年如一日,勤奋学习从未间断。这时,李元的摄影作品已不时在刊物上发表,美国一家摄影杂志还对他作了专访。从此他陷人两难境地——学校与家庭都指责他不务正业。李元却说,摄影已是他生活的中心,他要与摄影“结婚”。
李元说,要当摄影家,首先得当旅行家,除了教学,他将体力、精力、财力全部投入到摄影中。把一年分成两大块,8个月研究物理,4个月醉心于摄影,把搞物理教学获得的报酬用来添设备、买胶卷、付交通费。这十几年中,他以影会友,以影求知,到过世界各国,非洲国家的黑人修理工也成了他的朋友。在实践中,他了解中西文化与非洲文化的差异,拓宽了视野,挖掘了自己,找到了自己最佳位置。那次回国,在华山脚下,一位青年朋友突然问他:“你有几个孩子?”李元自豪地笑着将手中一叠片子一扬:“200多个。” 李元没有结过婚,但是他自豪地称自己养了摄影这个孩子,而且养得挺不错。正是这全身心的投入,才使这位物理学教授跻身于美国风光摄影八大名家的行列之中。
从两难中走向世界
相当长的岁月里,李元处在物理与摄影的两难境地。 美国有一项由弗莱德创立的用以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奖学金,1994年,格鲁斯大学申请到这笔奖金派李元去东非一个学校工作,李元喜出望外。他由黑人修理工莫库林作向导,进入荒无人烟的沙漠。一次车子的轮胎陷入沙坡无法前进,他一手提拎着二十几公斤重的摄影箱,一手给莫库林递上铁板铺路。李元的东非之行照片后来在学校艺术馆展出,摄影展在师生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学校和母亲都说李元真行,从此他在摄影中的建树,得到学校认可,家人的理解。
经十多年修炼,李元终于从校园走向世界。1984年,美国摄影杂志出版社出版了《世界风光——八位现代大师的艺术与技术》,《纽约时报》著名评论家吉恩·桑顿对李元的作品作了专项评价;1987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李元摄影作品选》,1990年又出版了《李元谈美国摄影》论集。李元的风光摄影不仅在美国占一席之地,在欧洲、东南亚也颇有影响。
东方情结
“视觉艺术的极致在于利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难以具体化的情感。”李元以此为座右铭,在他的风光摄影道路上进行不懈的追求。
在美国,在西方,并不重视风光摄影,他们把山水风光视之为无生命的东西,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文化。而东方则不一样,中国是以天人合一,形、神、意于一体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李元动情地说,我的根在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已融入我的血液,把自己情感和中国的诗情融进山水风光中是很自然的事。凡看过他作品的行家都说,他用光抒情,用色写意,融东方传统色彩与西方现代表现于一体,流畅、动人。 一位摄影评论家说,李元的作品所以感人,除了他掌握摄影光学、影调色彩和造型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悠久文化的崇尚和热爱。李元从小喜欢历史,爱看京戏,在诗词歌赋方面造诣颇深,《归去来辞》、《登楼赋》、《醉翁亭记》等娴熟于心。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也情有独钟,尤其爱读鲁迅、老舍的作品。1986年夏,李元从噶尔木坐车在青藏公路上跑了36个小时,他觉得像回了家似的,通天河、唐古拉山都在向他召唤。他坐在车上,看到尘土飞扬中默默工作的养路工,他们远离妻儿,日晒雨淋,他们应该是最受人尊敬的人,他说他真想下车去拥抱他们。
“明天会更好”是李元摄影创作的动力,他希望世界一天比一天美好,他的作品也一天比一天更好。这十几年来,他几乎年年都要为中国摄影界送来新作和新的经验。如今,他又应邀担任了宁波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更想为故乡办点实事,这次回故乡办展览以后,李元表示要用相机来反映故乡风光。他还说愿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拍摄一部中国风光摄影集,以抒发其赤子之心。
李 元 的 世 界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5月3日 0:00
一个闻名全美的风光摄影大师,其本职却是美国格鲁斯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一个早被中国摄影界所熟悉的摄影家,到’97香港回归前夕,才在他的故乡宁波举办了他在国内的第一次个人摄影展览。 他的摄影作品风格独特,就像一首首清新的诗,把人们带入宁静、旷远、柔美的境界。 他就是李元。
游子的中国心
他憨厚敦实,红润、端正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玫红横条T恤配一条米色西短裤,脚蹬着翻皮旅游鞋,精力充沛。
李元虽然加入美国籍,然而他的心依然是中国心。1936年,李元出生在甬城东门纱帽巷,他父亲受其舅父——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翁文灏的影响,早年留美也研究地质学。李元没满1岁就跟随祖母、母亲移居上海、重庆、南京、台湾。然而由于长期跟祖母生活,乡音未改,乡情难割。60年代初,李元到美国,从70年代起,他就收集了许多中国歌曲的磁带——《东方红》、《黄河协奏曲》、《百万雄师过大江》、《浏阳河》等。1980年李元第一次回祖国,用他的那架相机拍摄了许许多多令他魂牵梦萦的镜头。回美国后,他把这些照片制作成配乐幻灯,取名《游子眼里的中国》,随着《东方红》乐曲声徐徐推出的第一幅照片是《天安门》,接着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片子在美国连放200多场。1982年中国摄影家协会邀请他回国访问,他带着幻灯作摄影讲座,并推出第二集《游子回乡》幻灯片。该集最后一张照片《故土情深》为许多人所熟悉,画面上,李元正抬着滑竿送他舅妈上普陀山。
与摄影“成亲”
一个物理学教授,怎么摆弄起照相机起来又一往情深呢? “那也许是人生的又一次选择。在摄影中,找到了自我,也认识了自己。”李元这样回答。 那是1969年的暑期,他带着学生时代其父亲送给他的一只俄罗斯相机去玩。当他把镜头对准大峡谷时,中学时学的王粲《登楼赋》脱口一而出:“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美国大自然风光引发了这位游子的怀国思乡之情……他发现,摄影与那纯理性化的物理学不一样,可以借此来抒发个人的情感,以求达到心理平衡。不久,他父亲从日本给他捎来一套佳能机子,他报名参加摄影培训班,五六年如一日,勤奋学习从未间断。这时,李元的摄影作品已不时在刊物上发表,美国一家摄影杂志还对他作了专访。从此他陷人两难境地——学校与家庭都指责他不务正业。李元却说,摄影已是他生活的中心,他要与摄影“结婚”。
李元说,要当摄影家,首先得当旅行家,除了教学,他将体力、精力、财力全部投入到摄影中。把一年分成两大块,8个月研究物理,4个月醉心于摄影,把搞物理教学获得的报酬用来添设备、买胶卷、付交通费。这十几年中,他以影会友,以影求知,到过世界各国,非洲国家的黑人修理工也成了他的朋友。在实践中,他了解中西文化与非洲文化的差异,拓宽了视野,挖掘了自己,找到了自己最佳位置。那次回国,在华山脚下,一位青年朋友突然问他:“你有几个孩子?”李元自豪地笑着将手中一叠片子一扬:“200多个。” 李元没有结过婚,但是他自豪地称自己养了摄影这个孩子,而且养得挺不错。正是这全身心的投入,才使这位物理学教授跻身于美国风光摄影八大名家的行列之中。
从两难中走向世界
相当长的岁月里,李元处在物理与摄影的两难境地。 美国有一项由弗莱德创立的用以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奖学金,1994年,格鲁斯大学申请到这笔奖金派李元去东非一个学校工作,李元喜出望外。他由黑人修理工莫库林作向导,进入荒无人烟的沙漠。一次车子的轮胎陷入沙坡无法前进,他一手提拎着二十几公斤重的摄影箱,一手给莫库林递上铁板铺路。李元的东非之行照片后来在学校艺术馆展出,摄影展在师生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学校和母亲都说李元真行,从此他在摄影中的建树,得到学校认可,家人的理解。
经十多年修炼,李元终于从校园走向世界。1984年,美国摄影杂志出版社出版了《世界风光——八位现代大师的艺术与技术》,《纽约时报》著名评论家吉恩·桑顿对李元的作品作了专项评价;1987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李元摄影作品选》,1990年又出版了《李元谈美国摄影》论集。李元的风光摄影不仅在美国占一席之地,在欧洲、东南亚也颇有影响。
东方情结
“视觉艺术的极致在于利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难以具体化的情感。”李元以此为座右铭,在他的风光摄影道路上进行不懈的追求。
在美国,在西方,并不重视风光摄影,他们把山水风光视之为无生命的东西,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文化。而东方则不一样,中国是以天人合一,形、神、意于一体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李元动情地说,我的根在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已融入我的血液,把自己情感和中国的诗情融进山水风光中是很自然的事。凡看过他作品的行家都说,他用光抒情,用色写意,融东方传统色彩与西方现代表现于一体,流畅、动人。 一位摄影评论家说,李元的作品所以感人,除了他掌握摄影光学、影调色彩和造型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悠久文化的崇尚和热爱。李元从小喜欢历史,爱看京戏,在诗词歌赋方面造诣颇深,《归去来辞》、《登楼赋》、《醉翁亭记》等娴熟于心。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也情有独钟,尤其爱读鲁迅、老舍的作品。1986年夏,李元从噶尔木坐车在青藏公路上跑了36个小时,他觉得像回了家似的,通天河、唐古拉山都在向他召唤。他坐在车上,看到尘土飞扬中默默工作的养路工,他们远离妻儿,日晒雨淋,他们应该是最受人尊敬的人,他说他真想下车去拥抱他们。
“明天会更好”是李元摄影创作的动力,他希望世界一天比一天美好,他的作品也一天比一天更好。这十几年来,他几乎年年都要为中国摄影界送来新作和新的经验。如今,他又应邀担任了宁波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更想为故乡办点实事,这次回故乡办展览以后,李元表示要用相机来反映故乡风光。他还说愿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拍摄一部中国风光摄影集,以抒发其赤子之心。
李 元 的 世 界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5月3日 0:00
一个闻名全美的风光摄影大师,其本职却是美国格鲁斯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一个早被中国摄影界所熟悉的摄影家,到’97香港回归前夕,才在他的故乡宁波举办了他在国内的第一次个人摄影展览。 他的摄影作品风格独特,就像一首首清新的诗,把人们带入宁静、旷远、柔美的境界。 他就是李元。
游子的中国心
他憨厚敦实,红润、端正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玫红横条T恤配一条米色西短裤,脚蹬着翻皮旅游鞋,精力充沛。
李元虽然加入美国籍,然而他的心依然是中国心。1936年,李元出生在甬城东门纱帽巷,他父亲受其舅父——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翁文灏的影响,早年留美也研究地质学。李元没满1岁就跟随祖母、母亲移居上海、重庆、南京、台湾。然而由于长期跟祖母生活,乡音未改,乡情难割。60年代初,李元到美国,从70年代起,他就收集了许多中国歌曲的磁带——《东方红》、《黄河协奏曲》、《百万雄师过大江》、《浏阳河》等。1980年李元第一次回祖国,用他的那架相机拍摄了许许多多令他魂牵梦萦的镜头。回美国后,他把这些照片制作成配乐幻灯,取名《游子眼里的中国》,随着《东方红》乐曲声徐徐推出的第一幅照片是《天安门》,接着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片子在美国连放200多场。1982年中国摄影家协会邀请他回国访问,他带着幻灯作摄影讲座,并推出第二集《游子回乡》幻灯片。该集最后一张照片《故土情深》为许多人所熟悉,画面上,李元正抬着滑竿送他舅妈上普陀山。
与摄影“成亲”
一个物理学教授,怎么摆弄起照相机起来又一往情深呢? “那也许是人生的又一次选择。在摄影中,找到了自我,也认识了自己。”李元这样回答。 那是1969年的暑期,他带着学生时代其父亲送给他的一只俄罗斯相机去玩。当他把镜头对准大峡谷时,中学时学的王粲《登楼赋》脱口一而出:“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美国大自然风光引发了这位游子的怀国思乡之情……他发现,摄影与那纯理性化的物理学不一样,可以借此来抒发个人的情感,以求达到心理平衡。不久,他父亲从日本给他捎来一套佳能机子,他报名参加摄影培训班,五六年如一日,勤奋学习从未间断。这时,李元的摄影作品已不时在刊物上发表,美国一家摄影杂志还对他作了专访。从此他陷人两难境地——学校与家庭都指责他不务正业。李元却说,摄影已是他生活的中心,他要与摄影“结婚”。
李元说,要当摄影家,首先得当旅行家,除了教学,他将体力、精力、财力全部投入到摄影中。把一年分成两大块,8个月研究物理,4个月醉心于摄影,把搞物理教学获得的报酬用来添设备、买胶卷、付交通费。这十几年中,他以影会友,以影求知,到过世界各国,非洲国家的黑人修理工也成了他的朋友。在实践中,他了解中西文化与非洲文化的差异,拓宽了视野,挖掘了自己,找到了自己最佳位置。那次回国,在华山脚下,一位青年朋友突然问他:“你有几个孩子?”李元自豪地笑着将手中一叠片子一扬:“200多个。” 李元没有结过婚,但是他自豪地称自己养了摄影这个孩子,而且养得挺不错。正是这全身心的投入,才使这位物理学教授跻身于美国风光摄影八大名家的行列之中。
从两难中走向世界
相当长的岁月里,李元处在物理与摄影的两难境地。 美国有一项由弗莱德创立的用以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奖学金,1994年,格鲁斯大学申请到这笔奖金派李元去东非一个学校工作,李元喜出望外。他由黑人修理工莫库林作向导,进入荒无人烟的沙漠。一次车子的轮胎陷入沙坡无法前进,他一手提拎着二十几公斤重的摄影箱,一手给莫库林递上铁板铺路。李元的东非之行照片后来在学校艺术馆展出,摄影展在师生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学校和母亲都说李元真行,从此他在摄影中的建树,得到学校认可,家人的理解。
经十多年修炼,李元终于从校园走向世界。1984年,美国摄影杂志出版社出版了《世界风光——八位现代大师的艺术与技术》,《纽约时报》著名评论家吉恩·桑顿对李元的作品作了专项评价;1987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李元摄影作品选》,1990年又出版了《李元谈美国摄影》论集。李元的风光摄影不仅在美国占一席之地,在欧洲、东南亚也颇有影响。
东方情结
“视觉艺术的极致在于利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难以具体化的情感。”李元以此为座右铭,在他的风光摄影道路上进行不懈的追求。
在美国,在西方,并不重视风光摄影,他们把山水风光视之为无生命的东西,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文化。而东方则不一样,中国是以天人合一,形、神、意于一体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李元动情地说,我的根在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已融入我的血液,把自己情感和中国的诗情融进山水风光中是很自然的事。凡看过他作品的行家都说,他用光抒情,用色写意,融东方传统色彩与西方现代表现于一体,流畅、动人。 一位摄影评论家说,李元的作品所以感人,除了他掌握摄影光学、影调色彩和造型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悠久文化的崇尚和热爱。李元从小喜欢历史,爱看京戏,在诗词歌赋方面造诣颇深,《归去来辞》、《登楼赋》、《醉翁亭记》等娴熟于心。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也情有独钟,尤其爱读鲁迅、老舍的作品。1986年夏,李元从噶尔木坐车在青藏公路上跑了36个小时,他觉得像回了家似的,通天河、唐古拉山都在向他召唤。他坐在车上,看到尘土飞扬中默默工作的养路工,他们远离妻儿,日晒雨淋,他们应该是最受人尊敬的人,他说他真想下车去拥抱他们。
“明天会更好”是李元摄影创作的动力,他希望世界一天比一天美好,他的作品也一天比一天更好。这十几年来,他几乎年年都要为中国摄影界送来新作和新的经验。如今,他又应邀担任了宁波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更想为故乡办点实事,这次回故乡办展览以后,李元表示要用相机来反映故乡风光。他还说愿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拍摄一部中国风光摄影集,以抒发其赤子之心。
李 元 的 世 界
一个闻名全美的风光摄影大师,其本职却是美国格鲁斯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一个早被中国摄影界所熟悉的摄影家,到’97香港回归前夕,才在他的故乡宁波举办了他在国内的第一次个人摄影展览。 他的摄影作品风格独特,就像一首首清新的诗,把人们带入宁静、旷远、柔美的境界。他就是李元。
游子的中国心
他憨厚敦实,红润、端正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玫红横条T恤配一条米色西短裤,脚蹬着翻皮旅游鞋,精力充沛。
李元虽然加入美国籍,然而他的心依然是中国心。1936年,李元出生在甬城东门纱帽巷,他父亲受其舅父——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翁文灏的影响,早年留美也研究地质学。李元没满1岁就跟随祖母、母亲移居上海、重庆、南京、台湾。然而由于长期跟祖母生活,乡音未改,乡情难割。60年代初,李元到美国,从70年代起,他就收集了许多中国歌曲的磁带——《东方红》、《黄河协奏曲》、《百万雄师过大江》、《浏阳河》等。1980年李元第一次回祖国,用他的那架相机拍摄了许许多多令他魂牵梦萦的镜头。回美国后,他把这些照片制作成配乐幻灯,取名《游子眼里的中国》,随着《东方红》乐曲声徐徐推出的第一幅照片是《天安门》,接着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片子在美国连放200多场。1982年中国摄影家协会邀请他回国访问,他带着幻灯作摄影讲座,并推出第二集《游子回乡》幻灯片。该集最后一张照片《故土情深》为许多人所熟悉,画面上,李元正抬着滑竿送他舅妈上普陀山。
与摄影“成亲”
一个物理学教授,怎么摆弄起照相机起来又一往情深呢? “那也许是人生的又一次选择。在摄影中,找到了自我,也认识了自己。”李元这样回答。那是1969年的暑期,他带着学生时代其父亲送给他的一只俄罗斯相机去玩。当他把镜头对准大峡谷时,中学时学的王粲《登楼赋》脱口一而出:“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美国大自然风光引发了这位游子的怀国思乡之情……他发现,摄影与那纯理性化的物理学不一样,可以借此来抒发个人的情感,以求达到心理平衡。不久,他父亲从日本给他捎来一套佳能机子,他报名参加摄影培训班,五六年如一日,勤奋学习从未间断。这时,李元的摄影作品已不时在刊物上发表,美国一家摄影杂志还对他作了专访。从此他陷人两难境地——学校与家庭都指责他不务正业。李元却说,摄影已是他生活的中心,他要与摄影“结婚”。
李元说,要当摄影家,首先得当旅行家,除了教学,他将体力、精力、财力全部投入到摄影中。把一年分成两大块,8个月研究物理,4个月醉心于摄影,把搞物理教学获得的报酬用来添设备、买胶卷、付交通费。这十几年中,他以影会友,以影求知,到过世界各国,非洲国家的黑人修理工也成了他的朋友。在实践中,他了解中西文化与非洲文化的差异,拓宽了视野,挖掘了自己,找到了自己最佳位置。那次回国,在华山脚下,一位青年朋友突然问他:“你有几个孩子?”李元自豪地笑着将手中一叠片子一扬:“200多个。” 李元没有结过婚,但是他自豪地称自己养了摄影这个孩子,而且养得挺不错。正是这全身心的投入,才使这位物理学教授跻身于美国风光摄影八大名家的行列之中。
从两难中走向世界
相当长的岁月里,李元处在物理与摄影的两难境地。 美国有一项由弗莱德创立的用以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奖学金,1994年,格鲁斯大学申请到这笔奖金派李元去东非一个学校工作,李元喜出望外。他由黑人修理工莫库林作向导,进入荒无人烟的沙漠。一次车子的轮胎陷入沙坡无法前进,他一手提拎着二十几公斤重的摄影箱,一手给莫库林递上铁板铺路。李元的东非之行照片后来在学校艺术馆展出,摄影展在师生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学校和母亲都说李元真行,从此他在摄影中的建树,得到学校认可,家人的理解。
经十多年修炼,李元终于从校园走向世界。1984年,美国摄影杂志出版社出版了《世界风光——八位现代大师的艺术与技术》,《纽约时报》著名评论家吉恩·桑顿对李元的作品作了专项评价;1987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李元摄影作品选》,1990年又出版了《李元谈美国摄影》论集。李元的风光摄影不仅在美国占一席之地,在欧洲、东南亚也颇有影响。
东方情结
“视觉艺术的极致在于利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难以具体化的情感。”李元以此为座右铭,在他的风光摄影道路上进行不懈的追求。
在美国,在西方,并不重视风光摄影,他们把山水风光视之为无生命的东西,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文化。而东方则不一样,中国是以天人合一,形、神、意于一体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李元动情地说,我的根在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已融入我的血液,把自己情感和中国的诗情融进山水风光中是很自然的事。凡看过他作品的行家都说,他用光抒情,用色写意,融东方传统色彩与西方现代表现于一体,流畅、动人。一位摄影评论家说,李元的作品所以感人,除了他掌握摄影光学、影调色彩和造型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悠久文化的崇尚和热爱。李元从小喜欢历史,爱看京戏,在诗词歌赋方面造诣颇深,《归去来辞》、《登楼赋》、《醉翁亭记》等娴熟于心。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也情有独钟,尤其爱读鲁迅、老舍的作品。1986年夏,李元从噶尔木坐车在青藏公路上跑了36个小时,他觉得像回了家似的,通天河、唐古拉山都在向他召唤。他坐在车上,看到尘土飞扬中默默工作的养路工,他们远离妻儿,日晒雨淋,他们应该是最受人尊敬的人,他说他真想下车去拥抱他们。
“明天会更好”是李元摄影创作的动力,他希望世界一天比一天美好,他的作品也一天比一天更好。这十几年来,他几乎年年都要为中国摄影界送来新作和新的经验。如今,他又应邀担任了宁波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更想为故乡办点实事,这次回故乡办展览以后,李元表示要用相机来反映故乡风光。他还说愿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拍摄一部中国风光摄影集,以抒发其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