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use是什么意思啊了: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绘画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5:02:51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绘画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 [转贴 2008-03-18 15:48:09]    字号:大 中 小 超现实主义  
目录·简介
·产生背景
·历史
·代表人物和作品
·超现实主义文学
·超现实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色彩


surrealism
简介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
产生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文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其影响波及欧美其他国家。它的内容不仅限于文学,也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它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目的等问题,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社会问题。超现实主义者自称他们进行的是一场“精神革命”。

  运动是由一群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青年发起的,他们目睹战争的荒谬与破坏,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的理想、文化、道德产生怀疑。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

  超现实主义为现代派文学开创了道路。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作为一种美学观点,其影响却十分深远。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林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出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参加超现实主义集团的作家有布洛东、苏波、查拉,画家阿尔普、马松等等。属于这一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贡、保罗·艾吕雅等,由于受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积极影响,后来转向进步的文艺阵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超现实主义在美国风行一时,出现了所谓"新超现实主义"流派,成为帝国主义御用的宣传工具。

  超现实主义的文学作用甚多。1921年,布洛东和苏波合著的《磁场》,是超现实主义第一部实验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无意识书写和自动的写作的问题。但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则产生在1924年之后,如布洛东的小说《可溶解的鱼》1924)和《娜嘉》(1928)是超实现主义的代表作。阿拉贡在1926年发表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艾吕雅的诗集《痛苦的都会》、《生活的内幕》均属超现实主义之作。
历史
      达达派之后,法国产生了一个近代艺术史上影响力最大的画派——超现实派,此派从达达派发展而来,但事实上要对此两流派的时代作明确区分,则相当困难。因其演变过程并没有明确的在造型艺术上出现。不过,如果因此所把达达派精神与超现实派的本质视为同一,则是一大谬误。达达派虽成为超现实派诞生的温床,但超现实派多少还是承受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及象征主义的遗产,另外还吸收了新的要素。现在我们谈超现实主义发生之年代,都是根据宣言文字的发表时间作区分,无法在艺术作品上对产生年代作正确说明。

      在理论上,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发起者是两位作家,布列顿和阿波利奈尔。超现实一词是诗人阿波利奈尔首用的,原是哲学上的术语,最初称为“超自然主义”,后来才用于绘画上。1924年,布列顿发表了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1928年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超现实主义与绘画》其思想的基础是在求取人间想像力的解放。布列顿对超现实主义的定义是:“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的自动主义,企图运用这种自动主义,以口语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 思想过程。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布列顿又说:“我相信,在表面上被认为矛盾的两个状态,将来是有办法解决的,那便是梦与现实的统一。那可以说是绝对现实的一种,也可以说是超现实的一种。”从这宣言中可以明了超现实主义是追求梦与现实的统一,并且是以人类为对象作为表现的范围。布列顿在文章中要求人们注意那些可能与文学超现实主义有联系的艺术家,其中有马蒂斯、德兰、勃拉克和毕加索。实际上这些画家并不符合布列顿对超现实主义所下的定义:纯粹的心理自动。但他所推祟的另一位画家基里柯则可能是最早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基里柯从1911年到1915年一直住在巴黎,他的画很受阿波利奈尔的赞赏,阿波利奈尔在1918年写的剧本《蒂里西亚的乳房》冠以“超现实主义戏剧”的副标题,最早使用了“超现实主义”这个术语,他对基里柯的看重显然是注意到了基里柯画中那种超验的精神与内心世界的表现。

      给予超现实派最大的启示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精神病心理学教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下意识心理学的理论。从整体上说,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艺术运动,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还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超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思想领袖布列顿有过学医的经历,他在读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后,立即领会到精神分析与达达派的无意识表白之间的关联。精神分析注重对梦想、幻想和幻觉的分析,并把白日梦作为一种可能的艺术创作方法加以诱导。依此而从事于下意识的梦幻的世界的研究,与自然主义相对立,不受理性支配而凭本能与想象,描绘超现实的题材,表现比现实世界更真实的,比现实世界的再现更具重大意义的,想像领域中的梦幻世界。

      此派的画家们可举出阿尔普、米罗、艾伦斯待、达利、马松、基里柯、克尔诺、坦基、马格里特 、夏卡尔 等。他们以布列顿的“自动的活动、无意识的自动作用(Automatisme)和梦幻世界的采求”展开创作,部分也受哲学家柏格森(H Bergson)的影响,在思想上企求打破心物二元的宇宙观,建立一元化的形而上学,因此他们任意表现梦与想象,很多奇异的变形与线条令人无法了解。他们的创作活动自由自在的安排在一种时空交错的世界中,毫不受空间与时间的束缚。

      但是,如果用布列顿的这种视觉形象来解释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话,还只说明了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一种主要风格,即以达利、马格利特、德尔沃为代表的风格。这种风格以精细的细部描绘为特征,通过可以识别的经过变形的形象和场面,来营造一种幻觉的和梦境的画面。它的来源是卢梭、夏加尔、思索尔、基里柯及19世纪的浪漫主义艺术。它企图运用弗洛伊德所下的定义,创造一种不受意识和理性控制的形象。但是其作画的过程实际上与写实画法没什么区别的理性过程,因此这种风格又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和古典的超现实主义。另一支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则是以米罗、马宋等人为代表,他们追求作画过程的无意识性,以致在画面上出现纯粹受心理作用支配的意象,最终结果总是充满幻觉的和具有生命形态的抽象画面。因此,它又被称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或绝对的超现实主义,这一倾向与达达主义者和某些未来主义者所从事的偶然机遇和无意识行为的试验有关联。

      自布列顿于1924年发展宣言后,1925年6月在巴黎举办了首次超现实主义画展,参加者包括毕加索、阿尔普和克利等人,他们显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只有恩斯特在他的达达主义的拼贴中首次尝试了具有超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1926年超现实主义者组织了超现实主义画廊,1936年和1947年他们先后在伦敦和巴黎举办了重要的展览。曾一度风行欧洲的超现实主义热潮虽于30年代之后渐趋式微,但这一运动并末消失,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仍然具有一定影响。因为二次大战前很多此派画家从巴黎到美国,所以超现实派绘画从欧洲影响到新大陆。此外,其影响力扩及戏剧、舞台装饰、摄影、电影、建筑、雕刻等艺术领域。

      超现实主义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力求突破合乎逻辑与真实的现实观,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揉合,以展现一种绝对的或超然的真实情景。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其充满幻想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奇特风格,对20世纪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代表人物和作品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主要有卢梭(H.T.Rousseau)、米罗(joan miro)、达利(salvador dali)、恩斯特(m.ernst)、马格利特(r.magritte)等人。 米罗的创作表现方式是有意的打乱知觉的正常秩序,在直觉式的引导下,用一种近似于抽象的语言来表现心灵的即兴感应。因此在它的作品中会有象征的符号和简化的形象,使作品带有一种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儿童般的天真气息。主要的作品有《向鸟投石子的人》、《荷兰式家居室内》等。 达利相较与米罗,他采用相反的表现手法。达利认为艺术家要将潜意识的形象精确第纪录下来,所以他采用“具象”,精确地复制非正常逻辑思维产生的幻象,把毫不相干的事物全部组合在一起,使画面中充满戏剧效果,带给人视觉与新心灵的震撼。主要作品有《永恒的记忆》、《内乱的预感》等。
超现实主义文学   超现实主义文学否定现实主义和传统的小说,敌视一切道德传统,认为它是平庸、仇恨的根源,而小说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宠儿,是因为它适应了读者要求合乎逻辑地反映生活的追求。它要打破这一切,追求“纯精神的自动反应,力图通过这种反应,以口头的、书面的或其他任何形式表达思维的实际功能。它不受理智的任何监督,不考虑任何美学上或道德方面的后果,将这思维记录下来”。它强调潜意识和梦幻,提倡写“事物的巧合”,倡导“自动写作法”。超现实主义者在咖啡馆、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寻找、搜集人的思维的原始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其代表作是勃勒东1928年发表的小说《娜佳》。20 年代末以后,运动内部发生分裂。1930年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第二宣言》,重申了运动的原则:反抗的绝对性、不顺从的彻底性和对规章制度的破坏性。此后运动处于低潮,几乎只剩下勃勒东一个人还在坚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美国时,他这种宣传也没有停止过。1946年勃勒东回法国后,继续办杂志,举办作品展览会,发表广播讲话,又掀起过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浪潮,影响波及欧美许多国家,但其声势已远不及20年代。

  超现实主义存在的时间较长,这个流派颇有吸引力和生命力,不少的现代派都受其理论影响并加以发展。


超现实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surrealist film) 把文学上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承袭了这一创作主张的倡导者安德烈-布菜东的原则,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对列的情绪力量和对个人快感的执着追求。一度成为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的主要倾向,后来又成为美国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的重要一翼。在供商业发行的故事片领域,超现实主义不构成独立的流派,它的影响只见于影片的个别镜头或段落。阿杜-基洛的《电影申的超现实主义》是进行这种研究的典型论著。

  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人士发现电影的照相本性和蒙太奇对列技巧使它成为超现实主义最理想的表现手段。这一观点始终流行在反传统的影片制作者中间,并被不断付诸实践。

  通常认为,杜拉克的《贝壳和僧侣》是第一部超现实主义影片,但更受到重视的则是路易斯.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和《黄金时代》,前者是一个精神困顿的流浪汉的一连串梦境r后者则是对性欲和爱情的一次弗洛伊德主义的分析。西方的电影研究家们一致认为,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在布努埃尔转而拍摄故事片后仍不时在他的作品中隐现&S226;在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中,超现宴主义倾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玛耶-德连和肯尼斯-安格尔&S226;在故事片领域里,西方电影研究家倾向于把对变态心理、潜在的性冲动、无理性行为等的描写归结为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表现。因此,象希区柯克的一系列影片:《爱德华大夫》(1945年)、《眩晕》 f1958年)、《西北偏北》(1959年)、《精神变态者》(1962年)和《群鸟》 f1963年),马克斯三兄弟的狂乱喜剧片,以及塞缪尔-富勒、约瑟夫-冯.斯登堡等人的一些影片,都成了阐明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影响的典型例证。


超现实主义色彩
  如果说现实主义处理色彩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力求发挥色彩的表意作用的话,那么,超现实主义色彩处理则十分强调主观色彩的运用,只求色彩的表意功能,不再考虑色彩处理的 真实性,超现实主义起源于西方现代派电影。被称为西方现代派电影创始人的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在他拍摄的影片《红色沙漠》中,红色、黄色和蓝色是重要的表意色彩,他把工厂的厂房刷成红色和黄色,把树也刷成红色。红色和黄色在西方象征着动荡和恐惧,这里的红色和黄色构成的环境,暗喻现代工业文明正在摧毁着人类。烟囱冒出的黄色烟雾暗示有毒。女主人公朱莉亚娜居住的房间涂上蓝色,暗示神精病患者---朱莉亚娜看到的世界是冷寞无情的,她无法和外界和家人沟通,她的精神世界已经完全崩溃。绿色是象征生命的色彩,在影片中很少看到绿色,暗示被现代工业污染的现代世界一切生命都受利危胁,甚至不能存活。这部影片的色彩处理是超理实主义的,色彩不再是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而是依照作者的主观意愿把色彩作为独立的表意手段。












超现实主义绘画
目录·简介
·超现实主义的诞生
·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
·对“反常合道”的超现实主义的理解
·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意义和表现手法
·总结


简介

弗罗伊德以梦的解释开创了精神分析的新时代,受其影响,在1922年前后,在达达派艺术内部,产生了超现实主义,对整个欧美影响巨大的现代画派。超现实主义画家强调梦幻与现实的统一才是绝对的真实,因此,力图把生与死,梦境与现实统一起来,具有神秘、恐怖、怪诞等特点。代表画家有米罗(Joan Miro)、达利、恩斯特、马格里特(Magritte)、伊夫·唐吉、保尔.德尔沃、马森·克利等人。

超现实主义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无论是战胜国英、法、俄等国,还是战败国德、奥等国,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让人不忍睹视的伤痕。整个欧洲,经济萧条、世态炎凉,人民生活困苦,整个社会弥漫着强烈的厌世、悲观的情绪。此种形势之下,人们(艺术家们)开始否定一切,开始逃避现实,追求不存在的梦幻,以脱离现实的悲哀与残酷。

于是超现实主义占据了当时艺术发展的主导地位。

超现实主义的产生比达达主义稍晚。超现实主义并非美学样式的革新,但它深刻地影响着欧美的艺术运动,不仅左右绘画艺术的发展,也波及到小说、电影、戏剧和诗歌等诸多方面。

超现实主义的产生,有其特有的社会根源,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处在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下的人们,开始对旧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失去兴趣并最终与之分裂。不少艺术家将自己的兴趣转向了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说,他们把毫不相干的东西凑在一起,热衷于没有任何逻辑联系和理性约束的表现手法。以求脱离现实的残酷与悲哀。

“超现实主义明确强调受理性控制和受逻辑支配的现实是不真实的,只有梦幻与现实结合才是绝对的真实、绝对的客观。” 超现实主义者主张把生、死、梦,现实、过去、未来结合在一起,把它们统一起来。于是他们的艺术作品纷纷呈现出神秘、恐怖、荒诞、怪异的特点。

爱上绘画,继而爱上诗歌。在这两者之间穿行,觉得它们二者“长”得很像,时间久了,更觉得它们不可分离。怎料自己的表达能力太差,无法将心中的感受一一倾诉,在此向大家介绍几个绘画大师的作品,愿知音不吝赐教、高人指点迷津。

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

达利(1904—1986),西班牙著名画家,是超现实主义绘画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领军人,他在绘画、文学、电影、珠宝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相信有人看过他的《记忆的持续性》这件作品,从绘画的角度来讲,它是绘画史上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画中描绘了一个死寂般宁静的旷野。平静的海面、平坦的沙滩、荒凉的海岸,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方形台座,一块板,一棵树。画面中突出表现的三块软饼似的钟表:一个块挂在树上,一块垂在台座上,另一块软软地搭在人脸形的白色生物上。还有一块红色的钟表,上面爬满了黑色的蚂蚁。画中还有一只歇着的苍蝇。画家在绘制这件作品时,写实非常手法。但画中的一切却是荒诞不经的,采用了违背情理的表达方式,脱离了常规逻辑的脉络,这里看不见现实的踪影,只有神秘、荒诞和怪异。但不可否认,透过表面,我们看到了一些实在却又不实在的东西。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件绘画作品。更是一首写在画布上的诗歌。

米罗(1893—1984),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西班牙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其代表作《羽毛美丽的鸟》,画面上流畅的曲线连接着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点和面,点线面之间错综复杂、神秘莫测。标题语言颇有诱惑力和诗意。整幅画并没有出现鸟的形象,仅仅在画面中出现两个“眼睛”状的圆点,和叶子形的“鸟嘴”。整幅作品折射出一种超越现实的优雅幻想和沁人心脾的神秘。虽然作品没有具体的东西,但观者可以从中体会到很多具象的东西无法给我们带来的享受。这一点,和我们当前的一些优秀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是一样的。

对“反常合道”的超现实主义的理解
  
1. “反常合道”释义
  
“反常合道”是中国古典美学概念。“反常”是指表面上对现实的扭曲,却能形成艺术中的奇趣,造成艺术中的新奇效果。但“反常”必须“合道”,也就是说:虽出意表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即“反生活常理而合乎艺术之道”。这种境界如同禅宗的偈语,本质上都是与逻辑主义不相容的“佯谬”,表面上是荒谬,而实际上是真实的描绘,即所谓“似非而是”,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形式。禅家公案把佯谬的矛盾语义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清净法身”和“风恬浪静”,回答完全悖于逻辑,但由于其中包含有万法平等的道理,所以可看作“似非而是”或“反言以显正”。
  
2. 超现实主义的反逻辑非理性特征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一个重要艺术流派,取自于达达主义的部分观念,它最重要的哲学依据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潜意识常表现为杂乱无章的反常规的幻境,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反逻辑及非理性的“反常”特征。
  
超现实主义者宣称:人的本能、梦幻、下意识领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人的头脑活动要从逻辑与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道德、宗教、社会以及日常生活经验,都是对人的精神、对人的本质需要的桎梏。惟有人的无意识、梦幻和神经错乱才是人类精神的真正活动。儿童和疯子的言行是不受任何控制的真正自由的范例。因此,在艺术创作中,他们以非常态的梦幻形象反对传统的美好见解。
  
3. 超现实主义的“合道”
  
潜意识虽不合乎理性的社会,但却为人的本能所驱使,是人的某些本性的真实存在。超现实主义注重人类的先验性,致力于突破合乎逻辑与实体世界的现实观,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及梦的经验糅合,以达到一种绝对或超然的真实情景。正是这种表现无理之理的努力,使超现实主义绘画具有了反常而又合道的境界。这种更接近艺术之道的无理而妙正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另一特点。正如禅的目的是追寻本体论意义上的“悟”,而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知”,绘画的目的也是追求艺术意义上的“美”,而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真”。可见禅悟与审美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意义和表现手法
  
1. 超现实主义绘画“反常合道”的特点
  
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画家们开始探索自己非理性的一面,以找到新的创作自由。虽然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情景奇异怪诞,与现实格格不入,体现了“反常”的特征,却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感,给人以灵验、虚无的感觉。这是一个被抑制的日常世界,这些作品隐喻着人和宇宙破裂却又相互联系的矛盾,充分体现了“反常合道”的艺术魅力。
  
超现实主义绘画显示出不同于以往的最能体现绘画本质的语言特征和艺术技巧。这种创作方法是对以往以理性、现实为特征的现实主义绘画的反动,目的在于对真实的深层次探索和表现。超现实主义绘画多半依靠具象表现形式与抽象画面情景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意境与具象实体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了追寻艺术家个体感受的信息。这与中国古人强调“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的境界吻合,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艺术效果就在于抽象与具象的适当调配,在这两者之间取得恰到妙处的平衡。在“虚”与“实”的处理中,“虚”的部分更是艺术家想象力飞翔驰骋之处,即是绘画的超现实性。
  
2. 超现实主义绘画代表画家及作品
  
西班牙画家达利(1904—1989),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他利用反向思维,自由拼合想象的画面,通过对以往经验的倒置和回放,构建出一个意象新奇、陌生化的超现实主义场景。其代表作《记忆的永恒》创作于1931年,典型地体现了他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画风。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物体,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那种对时间疯狂流逝的独特表现手法,暗示了个人情感在物质世界挤压之下迸发出的无法回避的力量。《记忆的永恒》是20世纪具有典型意义的视觉形象之一。达利承认自己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是自己不加选择的。他尽可能精确地记下自己的潜意识,以及自己梦中每一个意念的结果。
  
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是超现实主义风潮的另一代表者。马格利特认为要打破理性秩序的视觉习惯,还要借用理 性手段,以原来熟悉的事物质询这个熟悉的系统,使画中物体具有相当的肖似性。因此马格利特喜欢选用冷调的色彩、稀薄的平涂、界线明确的绘画方式。马格利特的作品中有一种黑色幽默,就像达利及恩斯特,但是马格利特在处理手法上,似乎营造出平静的气氛,不像前两者具有恶梦般光怪陆离的形象。他喜欢将平凡的事物,赋予新的面貌,使人在静默中屏息以对,有时会在超官能情境中,突如其来地产生一种飘浮的诗意,让人的情绪飞跃自如,心灵获得解放。他的代表作品《天降》描绘了一些神情古怪、头戴圆顶高帽的人物从天而降,如同弥天的雪花飘扬在城市上空。画面的形象异常清晰,看似高度写实,体现了超现实主义画家对于“反常”视觉形象的酷爱。许多物品看似正常,实际上却处在矛盾状态。《天降》具有一种怪诞的合理性。

总结
  
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启发了艺术家对生活无意义的理解,以及这种“无意义”怎样能转化为艺术,逻辑的意义在艺术里被排除了。这种如同儿童、精神病患者和没有受过训练的业余画家的创作状态加上艺术家的自省,把艺术从“偶然”和“反常”中加以提升,达到了一种幻境式的奇妙效果。或许当一群艺术家用刺刀盲目地刺进一本词典,刀尖指向“达达”时,这种“偶然”便也获得了某种意义。这种方式成就了重要的艺术流派—超现实主义的诞生,继而创造出了数量众多“反常”却又“合道”的绘画作品。  









达利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

于1904年5月11日出生于西班牙东北部的加泰隆尼亚省的菲格拉斯城。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非常活跃,这对于他后来的生涯尤其重要;这个时期的一些轶事,无论真实与否,都是他以后许多持续不变的形象的基础,他与父母及妻子加拉的关系对于他的艺术个性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达利总是热爱着他儿时的风景环绕菲格拉斯城的大平原和有橄榄林与尖秃岩石的加泰隆尼亚海岸。这些古老令人伤感的风景不仅作为背景而且也作为有生命的存在进入了他的绘画。"除了毕加索,萨尔瓦多·达利也许是最为知名但这并不是说得到了高度的评价的二十世纪画家"。围绕达利现象,人们有许多疑问:达利为何如此知名,几乎是臭名昭著?他究竟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还是一个江湖骗子?他到底是一个现代主义者还是一个古典主义的拙劣继承人?在艺术史论界尤其关注的问题是:达利的艺术在多大程度上属于超现实主义?达利在现代艺术中的地位究竟如何?达利现象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艺术在二十一世纪的命运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也可以这样提出问题,类似达利的反艺术现象究竟是怎样一种文化现象?

超现实主义绘画是西方现代文艺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运动之一,达利作为该运动在美术领域的主要代表,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对象。"我同疯子的唯一区别,在于我不是疯子","每天早晨醒来,我都在体验一次极度的快乐,那就是成为达利的快乐……"。不用看达利高高翘向天穹的胡子,不用观赏他充满奇思怪想的作品,单是这些不同凡响的妙语,就足使你想象得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达利的盛誉主要归结于他自我推销的天分,但更应归功于他富于奇想的特殊才能。他的奇思怪想源自于生命中难以捕捉的素材,如性、死亡、变态、苍穹。他惯用不合逻辑地并列事物的方法。将受情感激发产生的灵感转变为创作过程,将自己内心的荒诞、怪异加入外在的客观世界,将人们熟悉的东西扭曲变形,再以精细的写真技术加以肯定,使幻想具有真实性。达利始终宣称自己是现代艺术文化的救世主,每天都在创造丰功伟绩,取得划时代的胜利:前往巴黎、遇见加拉、爱情田园诗、超现实主义革命……

为了获得自相矛盾的视觉形象,他通常都十分细致,精确地用十分斜视的手法描绘这些创造的形象,也许正式这种一丝不苟的现实主义笔法,正式这些清晰存在却非真实的形象才是如此令人不安的原因。

在达利长达70年的艺术生涯里,可谓做尽了让我们瞪目结舌的事。在那些怪事和怪诞言论里,给"巨匠们打分"已经成为达利的品牌。在西班牙绘画史上,他与委拉斯凯茨、戈雅、米罗、毕加索等绘画大师一同辉映着西班牙俊美的天空,传奇着西班牙的绘画史。

达利那双目空一切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忧郁地注视着这个世界。

达利年表
1904
萨尔瓦多.费利佩.哈辛托.达利五月十一日生于西班牙费格拉斯。

1914
达利在费格拉斯天主教中学上学, 已崭露绘画天才。

1918
对彩色疯狂酷爱。 五月二日, 在费格拉斯的市立剧院举办的当地画家画展上, 初次展出。

1919
定期撰写有关艺术的文章并开始向费格拉斯公立中学办的评论杂志「体育场」投稿。

1921
进入马德里的圣费南度美术学校, 学习素描, 油画和雕塑。
   
1922
巴塞罗那的达茂画廊展出八幅作品。

1923
无政府主义思想倾向而被补, 在费格拉斯与古罗纳被囚卅五天。

1925
达利首次在巴塞罗那的达茂画廊举行个人画展, 引起毕卡索和米罗的注意。

1926
在巴黎曾拜访毕卡索, 毕卡索对达利作品印象甚深。

1929
第二次到巴黎, 目的是拍摄布鲁维尔的影片《安大鲁西亚犬》。 与卡拉相遇相爱。

1931
首次在皮雷。科列画廊展出, 後来并三年连续展出两次。

1932
《软锺》在朱利恩 。 利维画廊初次参加集体展出时, 引起纽约艺术爱好者极大的好奇, 是达利作品在美国获得成功的开始。

1933
在纽约朱利恩。利维画廊首次展出个人画展。 十二月, 在巴塞罗那的加泰隆尼亚艺术画廊展出。

1934
在伦敦的兹威默画廊, 达利举行了在英国的首次个人画展。 十一月, 达利与加拉乘坐潜普莱恩号轮船初次到达纽约

1935
在纽约现代美术馆作题为「超现实主义绘画和偏执狂患者的形象」演讲。

1936
五月, 超现实主义实物在拉顿画廊展出, 达利以他的设计《康德纪念碑》及《刺激性欲的外套》参展。

1937
达利为避开战争, 逃亡至意大利, 住在爱德华·詹姆士家里。 他和詹姆士一同研究熟悉文艺复兴巴洛克艺术

1938
一月, 以《下雨天的出租汽车》参加巴黎美术画廊的超现实主义展出。

1939
再度到纽约, 参加三月廿一日在朱利恩 · 利维画廊开幕的个人作品展览会。

1940
纳粹入侵迫在眉睫,达利再度离开欧洲, 先住在美国维吉尼亚州,卡雷斯·克罗斯比家里。 後后运至加州卡美尔的卵石海滩。

1933 年

1941
十月, 芭蕾舞「迷宫」於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演。 歌剧剧本, 布景和服装都是达利创作和设计的。

1942
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达利作品回顾展, 并轮流在美国其他八个城市展出。

1944
上演戏剧作品有:《钦尼塔咖啡馆》《感伤的讨论》和《疯子特里斯丹》。

1945
广岛的原子弹爆炸启发了达利,开始他的「核」或「原子」等科学阶段。

1946
返回欧洲, 准备在西班牙科加特港定居下来。 离家乡费格拉斯约三十哩。

1949
开始对宗教题材有兴趣, 也对和谐几何图形理论产生兴趣。

1950
一月, 达利在纽约出版了「备忘录」。

1954
先後在罗马威尼斯米兰展出重要作品回顾展。

1960
二月, 在纽约展出《哥伦布发现美洲》个展。

1961
在威尼斯首演「加拉的芭蕾舞」, 达利设计布景, 道具和服装。 莫里斯·贝贾特编导。

1964
达利被授与西班牙伊莎贝尔大十字勋章。 五月, 书籍「一位天才的日记」出版。

1965
纽约现代艺术画廊展出达利所有重要作品回顾画展。 此时他开始对摄影和二度空间艺术发生兴趣。

1969
「变态的情欲」出版, 这是他的偏执狂临界状态手法达到最高潮的作品。

1970
和西班牙建筑师埃米利奥·佩雷斯·皮涅罗研究建在费格拉斯达利博物馆的初步计划。

1971
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达利博物馆正式开幕。 达利第一部画集「是的(Oui)」 出版。

1972
纽约诺德勒画廊展出他的摄影作品。

1974
三月, 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史达德尔美术馆, 举办作品回顾展。 九月十八日, 费格拉斯达利博物馆开幕。

1979 年

1975
尼康公司资助摄影展, 主题为「达利,偏执狂临界状态方法,客观偶然性和第三度空间」。

1976
十月, 将一本著作「哲学家的炼金术」存入巴黎国立图书馆。

1978
四月, 在纽约古金汉博物馆展出第一件超立体主义的作品。

1980
在伦敦泰德画廊举行达利主要作品回顾展。

1982
妻子卡拉病逝。 达利隐居在恩波达。 创作有些是他自己设计的新主题, 有些是从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取材的。

1983
四月十五日, 西班牙国王与王后, 为马德里西班牙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从1914到1983年400件达利作品选作」展览剪彩。

1984
三月廿七日, 在费格拉斯正式设立加拉-萨尔瓦多·达利基金会。

1986
缠绵病榻且闭门谢客, 可以接近他的只有医疗小组和最亲密的合作者。

1988
十一月, 病情恶化, 被送到巴塞罗那的科龙医院。 在医院中, 西班牙国王亲自探视, 达利将自己写的一本诗送给他。

1989
心脏病突发, 一月廿三日於费格拉斯医院中去世。 他的遗体用防腐剂保存。 安葬在达利博物馆中。  




达利超现实主义的自传:我要让世界戴上绿帽子

  也许,让一个超现实主义者,而且是超现实主义者中最出位的一个,来写一部一本正经的自传的想法本身就是不现实的。达利的自传《疯狂的眼球》似乎就证明了这一点。

  看此书的写作手法似乎都不能够期待他会遵守一般的书写规则。由于此书由另一人执笔,因此主人公达利理所当然地在书中一会儿以“我”的面貌出现,滔滔不绝地将他的艺术经历娓娓道来,一会儿又自然地把自己作为他者“达利”细细端详、把玩、审视、评头论足。这两种叙事方式穿插交错,使这本书别开生面,也让读者在阅读视角的不断转换中增长了乐趣。

  达利的这本自传,其真假掺半、时空随意跳跃的叙述,恰恰符合他的超现实主义者身份。整个文本其实就是一种拼贴。而我们知道,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挪开、错置,与拼贴的道理其实如出一辙。经过这样颠三倒四的叙述,我们会在真实中看到一点虚构,在虚构中看到一丝真实,当然还有他说出的有关艺术与人生的个人真理。

  达利就是这样。在呓语中道出真理,而真理却又往往酷似呓语。也许这才是我们内心所期待的达利。一个会以令我们意外的方式道出真理与人生觉悟的艺术家。其实,真正意义上的觉悟总会由某种特别的方式说出。达利在这方面的掌握与发挥可说是炉火纯青。

  作为一个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一向善于以耸人听闻的事件吸引公众关注。这个集偏执狂、自大狂、色情狂于一身的人,喜欢装神弄鬼,故作惊人之笔是他的拿手好戏。而这也再正常不过了。

  达利的一生,生活与艺术相互嵌入,相互错置,没有可以明确区别的界限。看他的自传,与其说是了解他的人生,倒不如说是对于这种颠倒、颠狂的艺术与人生的关系的确认。他所有的絮叨,其实就是为了迫使我们接受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无区别,进而无条件地接受他这个艺术怪物。

  超现实主义“教父”布勒东曾经对于达利有过如下评价:“达利赋予了超现实主义非常重要的手段,特别是偏执批评方法,并很快就显示出它可以同样成功地运用于绘画、诗歌、电影、典型的超现实主义物体的构成,时装、雕塑、甚至必要的话用于所有问题的解决。”

  不过也是这个布勒东,最后主持了对于达利的整肃。此事在《疯狂的眼球》中有较详尽的叙述。不过我认为,虽然布勒东过于政治化地对待了达利,但他其实是对的。因为超现实主义到了达利那里,经过他的装腔作势、装神弄鬼,确实变得太外化了,所谓的超现实主义就明白得索然无味了。

  如果就此让达利成为超现实主义的化身的话(至今大多数人仍然这么认为),那实在是窄化了本来是“无边”的超现实主义。布勒东不跟达利急才怪。所以说,有的时候,确实是某种崭新的艺术主张成全了一些艺术家。

  如果没有这主张那主张,有些艺术家就根本不知道自己如何是好。从他全方位的艺术实验看,我们真的已经无从分清此人究竟是撒旦还是艺术天使。当然,此书中丰富的插图,又确实让我们充分领略他全面开花的艺术才华。至少从美术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经得起左看右看的艺术家。

  实际上,这本达利自传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看达利自传,是不是可以试着在达利身上找到点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到点达利。其实,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本来都潜伏有达利身上的那个“鬼”,只是绝大多数人协助习惯势力与成见一起杀了那个“鬼”,成全了自己的正常。因此,达利就成了不正常的代名词。

  有了达利这个参照,这世界似乎越来越显示出其正常样态。可是这个世界最令人绝望的地方是,你越要让它正常,它却越是不正常,越是“达利”起来。

  如果你想要理解达利,并进而理解艺术,你必须放弃所有关于艺术的常规观念,先让达利把你的艺术观念重新洗刷一遍,从而可能用另外一种观念来看待他与他的艺术而不认为那是一个疯子在喃喃自语。因此,你打开此书时,绝对没有必要去斤斤计较于他的话是不是真实,是不是正经,这不是合适这本书的阅读方式。也许这就是他的自传给你的启示。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自传要比他的画更好看。因为看多了他的画,会发现其实手法还是简单明了的。虽然有无穷多的变形组合,但他的想象仍然一切从实际出发,所有运用于“超”越“现实”的素材,其实没有一样是超出常人的现实生活与有限想象的范围的。再怎么怪异的事物,都是变形再变形。

  而他的自传,如果没有图片,只是文字的话,也许会提供更开阔的想象空间。比如,在此书的最后,达利宣布:“我要让整个世界戴上绿帽子!”虽然仅仅是豪言壮语,却还是不要画出来为好。 





视觉的震撼



《内战的预兆》 
 
 
 
 
 
 
 
 
 


 


《记忆的永恒》

萨尔瓦多.达利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超现实主义画家。

1904年5月11日生于西班牙菲格拉斯,1989年1月23日逝世。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和版画家,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著称。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

他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象力的画家 。在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客观而令人激动的形象方面,他对超现实主义、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做出了严肃认真的贡献。达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除了他的绘画,他的文章、他的囗才、他的动作、他的相貌、他的胡须和他的宣传才能。他用所有这一切,在各种各样的语言中造就了超现实主义这一个专有名词,去表示一种无理性的、色情的、疯狂的而且是时髦的艺术。达利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十足的超现实主义者,以至其它的超现实主义者对他的笃诚和绘画成就,抱有强烈的怀疑态度。主要的证据也许就是他那些绘画,没有人能够否认得了他那无尽的才能、想象能力或者他所显示的强烈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