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染发适合什么颜色:文言深度过关自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0:15:55

文言深度过关自测

                 ——东华高中陆 波(精心创作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自余为僇人            D.梦亦同趣

解析:选BA.“知”同“智”,智慧;C.“僇”同“戮”,刑辱;D.“趣”同“趋”,往,赴。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反省、省察)乎己

是故无(没有)贵无贱,无长无少

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C纵(任凭)一苇之所如

居是州,恒(常常)惴栗

D.而卒(最终,到底)莫消长也

然后知吾向(先前)之未始游

解析:选A。无:无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B.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老妇前致词

C.居是州,恒惴栗/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D.纵一苇之所如/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解析:选CC.均为“此,这”。A.横渡/高超,绝妙;B.到达/传达,表达;D./像。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C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D.游于是乎始

解析:选BB.都指良马。A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C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D项,古义:从此;今义:表承接的连词。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耻师焉     位卑则足羞

B其可怪也欤        吾未见其明也

C.其皆出于此乎      于其身也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解析:选DD.均为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连词,表示承接关系。B项,副词,表示感叹语气;代词,他们。C项,介词,从;介词,对于。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解析:选CC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其余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A.树:种植。B.渔樵:打鱼,砍柴。D.水:游泳。

7.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吾从而师之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始指异之

解析:选CC项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ABD三项均为意动用法。

8.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有吹洞箫者

C.寄蜉蝣于天地            D.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选BB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二、阅读鉴赏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教授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何必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解析:选C“惑”应解释为“糊涂”。

10.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惑而不从师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解析:选C。两个“于”,都是介词,解释为“向”。A项,前一句中的“从”,动词,跟随;后一句中的“从”,介词,自。B项,前一句中的“乎”,介词,比;后一句中的“乎”,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D项,前一句中的“则”,连词,却;后一句中的“则”,副词,就是。

11.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吾从而师之

D.古之学者必有师

解析:选BA项,小学: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为“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C项,从而:古义为“两个词,动词‘跟从’和连词  ‘而’”,今义为“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D项,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第一次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了教师的职能作用,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B.第一段主要是正面阐述,作者从年龄大小、闻道先后、地位贵贱等方面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第二段拿“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之风。

D.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求学的重要性。

解析:选D。是为了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此,不论地位高低,不论年龄大小,道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2)(他们认为)称地位低的人为老师则极为可耻,称地位高的人为老师则近于谄媚。

(3)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重视从师学习的传统,写了这篇《师说》送给他。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遭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惶惶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  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  怪:责怪,责备

D.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

解析:选C。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联系学过的课文,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回答。C项中的“怪”是意动用法,以……为怪。若解释为“责怪,责备”则不符合语境。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解析:选D。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例句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选项中只有D项的用法与之相同。A项中的“之”是代词;B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C项中的“之”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之徒”即“这一班人”,和《师说》中“郯子之徒”的“之”相同。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今词义的辨析。A项,“斯文”,古义为“这文章”;今义为“①指文化或文人,②文雅”。B项,“上下”,古义为“左右、支配”;今义为“高低、好坏等”。D项,“势利”,古义为“权势利益”;今义为“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

17.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埋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他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所以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综合分析。只有看懂文意,并对文章的主旨有初步的把握,才能发现D项中的问题。选文说得很清楚,是因为“我不愿轻率地加以增补的缘故”,所以导致“书最后的卷数不足”;而“韩文之大行于世”,应该承认一方面是欧阳修本人的倡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题较简单,学生应准确译出“因”是“于是”,  “以”是连词,表顺承。(2)题关键在于“学者”意为“学习写作的人”,  “至于”是“达到”,  “是”指韩文言词内容深厚、气势雄伟阔大,  “尔”通“耳”,表感叹。(3)“特”应为“只”,  “以”为介词,因为。

答案:(1)于是向李家讨取这部书回家。

(2)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种地步才罢休啊!

(3)尤其因为它是旧物而特别珍惜。

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家住汉东郡(今湖北随州),汉东地处偏僻闭塞没有什么求学的人,我家里又贫穷没有藏书。(只是)随州城南边有个姓李的大家族,他的儿子李尧辅喜欢学习。我还是儿童的时候,常常到他家游玩,看见他家墙壁间有破筐存放旧书,我打开书看内容,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纸张脱落颠倒没有次序,于是向李家讨取这部书带回家。读这套书,发现作者语言深刻淳厚而且雄奇博大,但是,我尚且年轻,不能全部探究它的含义,只是看见它浩然无边,像是值得喜爱。

那时候,天下求学的人把杨忆、刘筠的作品称为符合时代的文章,能作好这种文章的人就能考取科举,占取名声,  (人们)用这来夸耀当代,未曾有谈论韩愈文章的。我也刚去考进士,把钻研礼部规定的诗赋作为应试任务。十七岁到随州应试,文章被主管部门所贬弃。于是拿出所珍藏的韩愈的文章重新阅读,就深有感慨地叹息道:“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种地步才能罢休啊!”就奇怪当时的人不谈论韩愈文章,再看自己也没有空闲时间学习它们,只是时常独自在我心中默念,对此只能说是正在通过考取进士求取俸禄来赡养母亲,要是取得俸禄以后,就应当尽力于韩愈的这些文章,以便实现自己平素就有的心愿。

七年后,我考中进士,到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这些人都在那里,于是就互相交往写作古文,就拿出所收藏的《昌黎集》进行修补缝合。求借别人家所保存的旧版本来校对审定我所收藏的这部书。此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古文,于是韩愈的文章就流行于世,到现在大约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不是韩愈的文章就不读,可以说是盛况了!

唉!儒家的学说,本来有在远方通行却在近处被禁止的情况,也有在过去被忽视而在今天被看重的情况,不只是世俗或喜欢或厌恶让它这样,也是其中有应当这样的客观道理。于是,孔子、孟子惶惶不安于一时,却成为师表被效法于千世万代。韩愈的文章被埋没不显露的情况有二百年,但后来却广泛被应用于今天。(那么)这又不止是喜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了,这是它时间久了更明显,不可磨灭,即使暂时被遮盖但最终会出现光辉照耀无穷无尽的时间,那事物发展规律自然是这样。

我开始从韩愈文章得到学识,是在它们埋没废弃的时候,我本来知道韩愈文章不能够用来追逐时代喜好、求取时势利益,但在这时我就走近韩文、学习韩文,那么我所做的哪里是用来作为追逐名誉并求取势利的用具呢?也只是有这种志向很久罢了!所以,我为官,在晋升时不为此高兴;在贬谪时不为此惧怕,这是(由于)先确定这种志向,于是从韩文中所学的内容使我的思想行为自然适宜这样啊。

文集的版本出于蜀地,刻画的文字和现在世俗的版本比起来相当精良,但是脱漏错误特别多。前后共三十多年时间,一听到有善本的人,就一定要求取来改正我收藏的文集,文集最后册数不够,现在不再补充,是因为应该慎重对待增添文集内容的缘故。我家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文集》是旧物啊。唉!韩氏的文章,韩氏的学说,万世所共同尊敬,天下所共同传承并享有啊。我对于这套文集,尤其因为它是旧物而特别珍惜。

[深度自测 ]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当与秦相较

B.共其乏困

C.暴秦之欲无厌

D.直栏横槛

解析:选DA.当同“倘”,如果;B.共同“供”,供给;C.厌同“餍”,满足。

2.下列各项中,“殆”字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A.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C.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D.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解析:选BB项与例句都是“几乎,近于”的意思。A项中“殆”的意思是“危险”;CD两项中“殆”的意思是“大概”。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朝歌夜弦

解析:选AA项为名词作状语,例句与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4.下列加点词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六王毕(灭亡)     直走咸阳()

输来其间(“赢”相反)  戍卒叫(呐喊)

B.四海一(统一)  抱地势(依随)

几千万落()  怜焦土()

C.楚人一炬(焚烧)  速祸焉(速度)

王子皇孙(王侯之子)  洎牧以谗诛(及,等到)

D摽掠其人(剽窃)  尽态极妍()

函谷举(拔,攻占)  族秦者(灭族)

解析:选BA.输:搬运。C.速:招致。D.摽:抢劫,掠夺。

5.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之众人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 ③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 ⑤架梁之椽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⑦独夫之心 ⑧而后人哀之 ⑨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A①③⑤⑦/②/④⑧/⑥⑨

B①③⑤/②⑨/④⑥⑦⑧

C①⑤⑦/②③④/⑥⑧⑨

D①③⑦/②⑤⑧/④⑥⑨

解析:选A①③⑤⑦助词,的;②动词,到……去;④⑧代词;⑥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则足以拒秦    ④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⑤用之如泥沙    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⑦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④⑥      B①②⑤⑦

C③④⑤⑦            D②③⑤⑥

解析:选C“足以”、“骄固”、“泥沙”、“言语”古今意义均相同,分别为:“完全可以,够得上”、“骄横顽固”、“泥土和沙子”、“说的话”。①“祖父”古义:祖辈与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②“气候”古义:天气(雨雪阴晴);今义:指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⑥“可怜”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C.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选C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为名词作动词,吃饭。

8.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句读之不知 ②而今安在哉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其势弱于秦 ⑦唯利是图 ⑧吞舟是漏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

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

解析:选C①②⑦⑧均为宾语前置句,③⑤均为定语后置句,④⑥均为状语后置句。

二、阅读鉴赏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革灭:割占

解析:选DD项,  “革灭”是“消灭”的意思。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用法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C.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义不赂秦

解析:选B“礼”、“下”、“义”都是名词作动词,“小”“大”是形容词作名词。

11.对下面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能守其土)  存亡之理(李牧连却之)

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B.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D.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解析:选C。两个“其”分别代“他们”和“赵国”;两个“之”,第一个是代词,代“秦军”,第二个是助词。

12.选出下列与“赵尝五战于秦”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于秦      B.今日之事何如

C.具告以事                D.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解析:选BACD三项和例句都是状语后置,B项是宾语前置。

13.下列对这四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

解析:选C。作者在文中想表达的是,齐、燕、赵虽然没有贿赂秦国,但在基本国策上有失误,齐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是“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是“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因此,C项表达错误。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善于用兵的结果。

(2)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而被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郡邑,可惜赵国以武力抗秦却没能坚持到底。

(3)况且燕、赵处在其他四国快要被秦国完全消灭的形势下,可以说势力单薄,这样打了败仗亡了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亡:阵亡

B.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杜:关闭

C.以数千人委之  委:丢弃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暗地

解析:选A。亡:丧失。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B.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  悉以心诚之话倚托

C.封李牧为武安君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王翦因急击赵  不如因而厚遇之

解析:选CC.为:担任;做出。A.乃:就,于是。B.以:用。D.因:趁此。

1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正面表现李牧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

①为约曰:  “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②牧曰: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③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④匈奴小入,徉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⑤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⑥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A②③④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解析:选C。第②句是说李牧向赵王要求按自己的政策行事,与善于用兵无关。第③句是说战士士气高昂,不能体现李牧的善于用兵。第⑥句是秦将王翦的行为,与李牧无关。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是赵国防御匈奴的优秀将领,为了官吏管理的便利,他把士卒的粮食都运到将军的幕府里贮存。

B.李牧非常爱护士兵,但胆略不够,每当匈奴入侵,他都要求战士们立即进入营垒,不敢与匈奴作战。

C.由于赵王的误解,李牧被革职,后来赵王醒悟了,又再次起用李牧,李牧在赵王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后才就任。

D.李牧被二次起用后,虽用兵有方,多次击退敌人,但由于他仍不听从王命,惹怒赵王,因而遭秦反间而死。

解析:选CA.应为“城市的赋税都送进将军幕府中,用作士兵的费用”。B.要求士卒进入营垒,不是“胆略不够”。D.李牧之死,不是“由于他仍不听从王命,惹怒赵王”,最终原因是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新将领都)每次领兵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

(2)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

(3)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像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领兵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城邑。

赵悼襄王元年(244),廉颇已经逃到魏国之后,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攻克了武遂、方城。过了两年,庞煖打败燕军,杀死剧辛。又过了七年,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斩杀赵军十万。赵国便派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败秦军,赶走秦将桓。李牧被封为武安君。又过了三年,秦军进攻番吾,李牧击败秦军,又向南抵御韩国和魏国。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葱的军队,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赵迁和赵军将领颜聚,终于灭亡了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