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拳经捷要—马国兴先生注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56:41

 

http://profile.blog.sina.com.cn/maguoxing123#first

马国兴“谈拳论道”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aguoxing123[订阅]

 

业随身:请先生赐教!(2009-11-22 23:28:23)

原文

茅子曰:陈思三,豪于文者,而其自叙于搏旨哉津津

乎,今之介弁,反耻而且不言,嗟哉。末之难已,知点

画而后可以教八法、知据鞍而后可以教驰骤,拳之谓

也,次其就于左。

译文、注释如下:

茅子说:“陈思三这个人,性情豪爽,乃是修炼内功养生之道又精通“文体武用”之“拳道”学问也;尤其“德厚具有‘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微妙玄通之功能”。而其自己叙述搏击之术的精旨妙谛津津乐乎道也。今之草芥马弁,反耻笑之而且其从不言之以驳也。真是妙呀!修炼拳术搏击之术要想达到神拳神明艺境实在是难呀。然而,如果知到点、画笔法后就可以教人‘永’字八法学书法了;知道配备马鞍子又能骑马走或小跑了,就可以教骑马驰骋的技术了。拳术的修炼亦如是“建体至用”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成之也。要论三者的学问、功夫次序、拳术乃“文武之道”也本就在于书法、骑术之上矣。”

茅子曰、陈思三:不知是两个什么人。

豪于文者:豪,豪爽富有的意思;文,《易经》理法,乾尚文。指“无形法身道体”。“文体武用”之富有“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的功能。

据鞍:配备马鞍子;又能骑马走或小跑的意思,如:据鞍归去也。

驰骤:骑马驰骋的技术。

次其就于左:次,论次序;其,拳术乃“文武之道”;就,就处在;于,指书法、骑术;左,左为阳、为上的意思。

我的看法是:根据译文、注解,原文没有疑问也。

 

前言

或问者曰:您老谈拳论道、著书立说,注解古拳谱的功德无量矣!然而,戚继光《纪校新书·拳经捷要篇十四》的内容为什么不进行注解、阐释呢?这是什么原因呢?能否见告?

 

答曰:很早就想注解、阐释戚继光《纪校新书·拳经捷要篇十四》的内

容了,只是两种原因而没有具体进行:一是资料不全,一是自己的学

识、功夫艺境尚不能够做的通畅而已!

 

现在,资料齐全了:三十二张图齐备了,歌诀内容校正了!尤其是自己的攻防功夫艺境、见解具备能够注解、阐释的能力了!尤其是“虎抱头”式,非常难解矣!对此进行了几年的多方面探讨、印证,现在亦不成问题了!故而,能够开始进行注解、阐释了。当然,这离不开我的同道好友和弟子们多年的如法实战印证已经给我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分不开的!在这里我深深的感谢他们的大力支持!

 

对于歌诀来说,存在有原谱中的断句法式,有后来人的断句法式。我一并收入做一对比,分为【原谱标点】和【解谱标点】。我只对【解谱标点】歌诀进行注解、点评,这乃从关乎到现在、今后广大读者观读起来方便考虑的。

 

对于如何才能阐述的清楚明白的问题?我是通过“题名解”来说明大概意思,通过“注解”来说明具体问题的内容,通过“点评”的方式来多方面引用其他门派有关方面内容给予佐证、互证、展述等方式多方面论述之。

                                         马国兴

                                   2007年·03月15日

                   书于北京寓所养德斋

 

 

拳经捷要篇十四

此艺不甚预于兵,能有馀力,则亦武门所当习。但众之不能强者,亦听其所便耳。于是以此为诸篇之末第十四。

拳法似无预於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故存於后,以备一家。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博记广学,多算而胜。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囵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虽各有所(缺)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於人,此不过偏於一隅。

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此谓上下周旋,无有不胜。大抵拳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今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古云艺高人胆大,信不诬矣!

余在舟山公署,得参戎刘草堂打拳所谓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谓也,此最妙,即棍中之连打。

【题名解】

《拳经捷要篇十四》,就是明·戚继光著《纪校新书》中:“拳术经典,捷便要点”叙述篇章第十四也。其中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内容的介绍及与兵法的关系进行的探讨。

【注解】

①、此艺不甚预于兵,能有馀力,则亦武门所当习。但众之不能强者,亦听其所便耳。于是以此为诸篇之末第十四:

此个人的“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不甚预于兵,能有馀力,则亦武门所当修炼演习之。但众之不能强者,亦听其所便耳。于是以此为诸篇之末第十四。

此艺:乃指个人的“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的系列内容而说的。

馀力:富余的精力的意思。如:行有馀力,谓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

不甚预于兵:对于兵法战略、战术没有什么重大的影响的意思。

众之不能强者:个人的拳术功夫艺境强盛了,不能说明众人的兵法战斗能力就强盛了的意思。

②、拳法似无预於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故存於后,以备一家

拳法似乎无所干预於大战之技艺能力也,然活动手足,习惯勤奋肢体,此为初学进入十八般兵艺之门径也。故存於后面,以备成为一家之学问技能也。

大战:兵家的战斗。

③、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

学拳练艺一定要身法灵活善便,手法便捷快利,脚法轻健稳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起落攻防灵活自如,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只有见景生情,随机而变方能遇敌制胜;虽然只有区区三十二势却能变化无穷,而又微妙莫测。故而,习拳练艺者莫小瞧之也乃护身至宝矣。

轻固:轻灵敏捷,稳固如山。

飞腾:腿法轻灵的起落纵横攻防变化之谓也,古拳谱中有“飘腿”一说可证之。就是现在所说的“鞭腿”法式。“鞭腿”说的是柔软的腿法,“飘腿”说的是轻灵善变的腿法。故而,不可混乱也!

颠起倒插:应该是“颠番倒插”,技法乃是:飘腿,勾踢轮番连环发,左右开弓人人怕的意思。此法源出于“闪八番拳”,先约定俗成为“八翻拳”了。将“番”字之味道的意思改没了。颠者,近身之谓也。

活捉朝天:活捉,就是灵活捉拿;朝,所对准的方向,又名朝向;天,健之体。这句话是说:灵活捉拿对方,就要朝着对方的健之体下手方能至效。如果说自己,就是实施任何攻防手法都是“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法式才为得当。

其柔也:外形柔弱无骨,似水流的意思。

④、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博记广学,多算而胜

拳道之体、用,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俗云:拳打两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需要博记广学,多算而能制胜。

窈焉冥焉:窈,深远也;冥,幽也。 窈兮冥兮。——《老子》。王注:“深远之叹。” 《原道》中说:虚牟六合,混炖万物,象太一之容,测窈冥之深,以翔虚无之效。

多算而胜:先知于人,则能先机于人以制胜矣。

⑤、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囵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虽各有所(缺)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於人,此不过偏於一隅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囵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虽各有所(缺)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於人,此不过偏於一隅。

囵拳:囫囵拳的意思,就是自身“神、气、形”三才“浑化归一”的拳。又名“囮拳”,囮者,从口,则为身,内从化。身内存有变化的意思;又囮、培育化生的意思。囮,音e。又囮子,捕鸟时用来引诱同类鸟的鸟,又名囮子。囮者,诱骗、讹诈的意思。

⑥、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此谓上下周旋,无有不胜。大抵拳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此谓内外虚实一而贯之周身一家上下周旋,无有不胜之理。大抵拳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灵活敏捷便利。其拳也,为武艺之源头也。

常山蛇:语出《孙子兵法》:常山有蛇,名曰率然。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之。

⑦、今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古云艺高人胆大,信不诬矣

今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既得艺,必实战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惭愧、为奇怪的事情;应当思索何以胜之,何以败之的根源。勉强而久试,临阵怯敌还是艺浅,善战能胜必定艺精。古云:“艺高人胆大”,信不诬矣!

必试敌:必须与对手实战攻防较技,试一试自己与对手的攻防实战能力究竟如何?以便及时改进、提高。

勉而久试:勉励自己,必须经过长久的试敌艺自通矣!

⑧、余在舟山公署,得参戎刘草堂打拳所谓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谓也,此最妙,即棍中之连打

我在舟山公署,得参戎刘草堂打拳所谓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谓也,此最妙,即棍中之连打法式也。

参戎:就是参将。

【译文】

此个人的“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不甚预于兵,能有馀力,则亦武门所当修炼演习之。但众之不能强者,亦听其所便耳。于是以此为诸篇之末第十四。

拳法似乎无所干预於大战之技艺能力也,然活动手足,习惯勤奋肢体,此为初学进入十八般兵艺之门径也。故存於后面,以备成为一家之学问技能也。

学拳练艺一定要身法灵活善便,手法便捷快利,脚法轻健稳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起落攻防灵活自如,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只有见景生情,随机而变方能遇敌制胜;虽然只有区区三十二势却能变化无穷,而又微妙莫测。故而,习拳练艺者莫小瞧之也乃护身至宝矣。

拳道之体、用,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俗云:拳打两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需要博记广学,多算而能制胜。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囵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虽各有所(缺)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於人,此不过偏於一隅。

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此谓内外虚实一而贯之周身一家上下周旋,无有不胜之理。大抵拳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灵活敏捷便利。其拳也,为武艺之源头也。

今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既得艺,必实战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惭愧、为奇怪的事情;应当思索何以胜之,何以败之的根源。勉强而久试,临阵怯敌还是艺浅,善战能胜必定艺精。古云:“艺高人胆大”,信不诬矣!

我在舟山公署,得参戎刘草堂打拳所谓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谓也,此最妙,即棍中之连打法式也。

【点评】

戚继光这篇文章,虽说“拳术无关兵法大局”。但是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内容的功能作用持肯定的态度!并指出了修炼的大概道路及其治学的精神。并绘制了图像配制了歌诀,以备后学方便也。这是一篇著名的学拳有益论的奉劝学拳练艺之文章。

懒扎衣

 

【原谱标点】

懒扎衣,出门架子。变下势,霎步单鞭。

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

【解谱标点】

懒扎衣出门架子,变下势霎步单鞭。

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

【题名解】

懒扎衣,一个“懒”字,清楚的说明身法中正安舒,有备在先。扎,捆绑、缠束、拴、系的意思。衣,衣服的意思。就是自己有备在先,对方攻来甚疾,懒的扎好衣服前摆再战的意思。

但是,如何为“有备在先”的呢?正如前贤之论,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懒扎衣“有备在先”精义解

擎者:未交手先将中气吸聚中宫,腹满坚实,全体振动勃然,其势如行军未对之先,予将军士聚齐,号令严明,鼓其勇气,以待敌兵,使气有根,非空洞明亮也。       《易筋经·贯气诀·擎停承论》

阐释:

擎者,是说与人对阵较技未交手之前要先做好热身的准备活动,但是传统拳术的热身准备活动另有其特点。那就是先将中气(即内气,又名内劲)吸入中宫,即气沉丹田,少腹圆满坚实,,乃“虚其胸、实其腹”的“坎离相交,水火相济”之意。再将内气从丹田呼出敷布全身,在吸入丹田中,反复连续三次;在结合身形的调整达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全身心的戒备状态。此时,全身自觉震动勃然,此即现代人所言说的“细胞振荡之情态”。这样的热身活动,自身精神充沛,气势充足,全身为之一振,犹如行军未对阵之先,预先将军士聚齐,严明号令,鼓其勇气,激发斗志,严阵以待敌一般。此个热身的说法,是在平常修炼时培养出来的,前贤早有明论,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每夜子时,持一点天清之咒,用左剑诀插腰中,踏罡完,饮五雷电符,吸真罡气三口,以外合内,静坐一时,再随意挥舞。如此年余,活灵异众,四步功也。       《浑圆剑经·外篇·初基等级详序》

论中的“吸真罡气三口,以外合内”的说法,就是气沉丹田,再将内气从丹田呼出敷布全身,在吸入丹田中,反复连续三次;在结合身形的调整达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全身心的戒备状态。所引《浑圆剑经》的经文之要义,可观读拙著《浑圆剑经阐释》。

这就是为什么“懒扎衣”的实质内容!可是,懒扎衣为出门架子的用法:防守动作正是“扎衣”前摆的动作。这在歌诀注解内再论说清楚!

【注解】

①、懒扎衣出门架子,变下势霎步单鞭

懒扎衣式作为出门架子使用,则是一手防守似“扎衣前摆”,一手直捣进攻的“以定用手”的法式。接着顺随对方机势变下势霎步单鞭手法攻击对方下盘可以制胜矣。

霎步单鞭:霎,很短时间,如:瞬间、霎那间。霎步,就是形容步法迅速疾快到位的意思。

下势单鞭:就是点打的手法,又名“迷魂巴掌”。下势单鞭手法乃攻击对方下盘的法式。

②、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

如果对敌当前假若无有胆量向先与之巧斗,白白的具有眼清明、手灵便的功夫技能了。

【译文】

懒扎衣式作为出门架子使用,则是一手防守似“扎衣前摆”,一手直捣进攻的“以定用手”的法式。接着顺随对方机势变下势霎步单鞭手法攻击对方下盘可以制胜矣。

如果对敌当前假若无有胆量向先与之巧斗,白白的具有眼清明、手灵便的功夫技能了。

【点评】

所以,懒扎衣作为三十二式第一个式子的关键,就是身法中正安舒;与人攻防较技,必须有备在先!当对方攻击自己的中门、中路的时候,使用“懒扎衣”的“以定用手”为出门架势;然后见境生情,随机应变的演化成任意的攻防招法以制胜。这才是其精旨妙谛呢!

拳法“六打”说中只说“二打胆”

或问曰:传统拳法自古就有“拳法六打”的内容?就是一打眼,二打胆,三打力,四打巧,五打分寸,六打快与慢的内容呢?有关这六打的内容,都包含有些什么具体的内容?对于初习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应该如何的把握这拳法六打的练用之精义呢?才能够经历形拳招熟,气、意拳懂劲,神拳神明的艺境,而能功德圆满呢?这些内容,必须为修炼者开示清楚,而使修炼者们在修炼、运用中明白而无误,自能如法修炼而攻防功夫自能上身以为用。

答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基本精神,就是学以致用。即修炼、建体,都是为了攻防之运用,只有在攻防至用中才能检验修炼的是否正确。就是攻防功夫三艺境说,亦是指攻防动手能力内容而言的。而拳法六打的一打眼,二打胆,三打力,四打巧与妙,五打分寸,六打快与慢的内容,乃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具体修炼、运用之内容、进阶之顺序法说。故分而言之则为六打,合而言之实为一势。正如拳经《九要论》中所言:

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方成。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不废格物致知之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尽,不可躐等,不可急遽,按部就班,循次而进夫而后官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矣!

故而,拳弥六合,就要精通拳法六打。欲精通拳法六打内容的修炼、运用的精义,就要从认识、修炼和运用的具体内容中分析认识,才能得其精旨妙谛。下面就单从六打的“二打胆”为何?来阐述歌诀中“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之说法的精旨奥义吧!

二打胆

习拳练艺要有气魄、胆略,俗云:心雄胆壮。但是,胆量是在平时修炼拳术攻防技艺而对传统拳术理论、法则、规律,内外功夫的修炼、掌握、运用纯熟,精纯高度融会贯通,身体内部气机的变化,拳艺功夫在身的结晶之产物。艺高人胆大,即是对此的写照。所以,拳术攻防功夫技艺修炼至此时,在较技攻防过程前和过程中已然“胸有成竹”,必然有坚定的信心,乃是必然的结果。这就是“没有打虎艺,不敢上山岗”的道理。

但是,“胆大人艺高”的境界,是对初试拳技攻防手法较技时的要求。应该做到“不要不敢出手用招,不敢施招用手”,这样容易养成犹豫不决之病拳。一定要充分自信,出招便是,用手便有。才能培养出自己运用拳技的胆略,才能再由“胆大人艺高”的艺境而进一步升华到“艺高人胆大”的真实攻防功夫艺境中来。最后达到攻防技艺精纯到胆包身之上乘艺境,就是“无形法身道体”的“知来藏往”的自动化攻防功夫艺境。

如果平时不用心修炼传统拳术攻防技艺、功夫,攻防功夫、技艺不在身,冒充好汉和大胆;及虽有攻防功夫技艺在身,临场怯敌或相打忘记跌法,或自傲而轻敌的假大胆,都是取败之途。所以说与人交手较技“在战略上要藐视对手,在战术上要重视对手”这一兵家常识,运用于拳术较技中的“胆略”乃是第二要妙。胆略,其实质乃是传统拳术攻防功夫技艺修炼而升华出来的产物,即“以天心为主,以元神为用”的体用一元之物也。这其中已经含有现代人所说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内容了。因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心理素质的修炼,是以拳术攻防技艺、功夫在身为基础的。如果没有“以天心为主,以元神为用”的体用一元之物为基础,单纯的心理素质训练对攻防功夫、技艺也是没有益处的。此乃认识到二打胆之要妙所在了,也就清楚歌诀中:“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之说法的精旨奥义了吧!。

金鸡独立

 

【原谱标点】

金鸡独立颠起,装腿横拳相兼。

抢背卧牛双倒,遭着叫苦连天。

【解谱标点】

金鸡独立颠起,装腿横拳相兼。

抢背卧牛双倒,遭着叫苦连天。

【题名解】

金鸡独立,指单腿站立的一种拳术姿势。但是,这种金鸡独立的正确姿势与否是大有讲究的!正确地姿势乃是符合四象上下相随法则的“左手起左足落地,右手落式右足虚提,反之亦然!”就是“打人如走步”的手足虚实状态,才是正确的!

【注解】

①、金鸡独立颠起,装腿横拳相兼

金鸡独立错综起落,藏有装腿、横拳相兼而用以制胜。

颠起:错综起落之谓也!颠,又有进身、近身的意思存焉!如:如颠如狂的说法。

装腿:装,踢踹对方的腿法。现在通常说“桩”了。

横拳:乃“出手横拳不见横”的“顺缠直拳”的意思;并非手臂横斜运动的打法也!横,读hèng,乃指“浑元一气”的“无有入于无间,无坚不摧”的能力。横拳,乃形意拳中“出手横hèng拳不见横héng”的意思也。

相兼:或先拳后腿,或先腿后拳的攻防组合招法。

②、抢背卧牛双倒,遭着叫苦连天

运用抢背法式卧牛双倒,被砸者必定叫苦连天。

抢背:右脚在前、左脚在后、两脚交错站立;左脚从后向上摆起,右脚蹬地跳起,团身向前滚翻,两腿屈膝。这个连续动作谓之“抢背”。

由单小翻和抢背组合的短筋斗。先做单小翻,过翻后,两手推地,身体向上跃起,两臂上领,向右侧转体90°,同时,迅速吸腿,提腰,两臂向右后方甩动,两腿也用力向上蹬踹,绷直脚面,顺势完成抢背动作。

【译文】

金鸡独立错综起落,藏有装腿、横拳相兼而用以制胜。

运用抢背法式卧牛双倒,被砸者必定叫苦连天。

【点评】

有关金鸡独立式的问题,最关键乃是否正确的“上下相随”法式。有关这个问题,我曾经专题著文一篇论述之。来说明手足虚实“上下相随”匹配法式的重要性,提醒修炼者必须重视方能专心致志以得之方能运用自如。

高探马

【原谱标点】

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

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至善。

【解谱标点】

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

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至善。

【题名解】

高探马手法,原出自宋太祖三十二式长拳中的“拦手刺法”。所谓高者,乃取对方上盘的手法之意思。探马者,就是刺手法出去不单是击打而存有“听探”对方虚实的任务呢!对方实而有防则变化,对方虚而无防则击之!此个意思,乃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基本法则。

【注解】

①、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

高探马手法传自宋太祖长拳三十二式中的“拦手刺”法,运用此手法则对方诸势皆可降服、又可变化任意攻防手法以制胜。

探马:就是高探马手法。愿意乃是:“骑马的探子”。由此可知,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攻防较技随时都在“听探”对方虚实的变化以随时调整自己的攻防法式。所以,“高探马”手法的精义正在此。正如前贤所云:“驭静以动,动中亦静,动静互为其根”来说明这个内容。

可降:可以降服的意思。

可变:可以任意变化任何攻防手法的意思。

②、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至善

由于高探马手法的实施听探的极为清楚明白,进攻退闪之防守的柔弱之势转强盛勇猛的攻击之刚势任意自如。承接短打拳法达到有隙则进,无隙自退;进则人所不及知,退则人所莫明速之至善的艺境。

弱生强:防守的柔弱之势转强盛勇猛的攻击之刚势的意思。

:承接的意思。

短拳:短打拳法的意思

至善:有隙则进,无隙自退;进则人所不及知,退则人所莫明速的艺境。

【译文】

高探马手法传自宋太祖长拳三十二式中的“拦手刺”法,运用此手法则对方诸势皆可降服、又可变化任意攻防手法以制胜。

由于高探马手法的实施听探的极为清楚明白,进攻退闪之防守的柔弱之势转强盛勇猛的攻击之刚势任意自如。承接短打拳法达到有隙则进,无隙自退;进则人所不及知,退则人所莫明速之至善的艺境。

【点评】

关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之“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至善”的精旨妙谛!前贤早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择其优者录而并解之如下:

“进退止于至善”精义解

夫剑贵乘机以进,无隙则退。故奇正明,剑法成;精神全,神力猛。古语之“一声吓断长江水”,乃威神并作也。既能如此,何患对敌难胜?非内外打成一片,难以飞而出快,妙而显神。非真阴阳生,不能召天地之精气神,归入身心。惟气结于根,久战如未战也。至于生威之道,在于存神。神能常存,久自生威。存神以固精为本。《圣经》云:知止止者,亦进攻退守之道也。进攻之道,见机而作;退守之道,忍辱为先。进退得宜,便为知止。若茫然而进与退,昧然而守与攻,非徒无益,恐招尤之媒来自面前,而昧已晚。是求荣反辱。欲固守己身,多助敌资,良可惜也。故曰:战胜一时,由于训练千日功夫。岂偶然乎?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阐释:

  内气为主,外形为从,内主外从的具体修炼时间,及静练内以健体,动练外以至用。内气、外形的虚实相需,内外一贯的至用,等等,方方面面的精髓,论述得很清楚了。现在又论述至用方面的精髓了。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至用,首要是“进退”。诀云:“攻防进退横竖找”。已经说明攻则进、防则退。攻防进退自身要有奇正变化。奇正者,身法之横竖、正侧之谓也。此言“乘机以进,无隙则退”。说明“定在有隙”必乘机以进而击之,有隙可乘,不敢不入,故必进而击之,失此机会,恐难再得。说明:有隙乘机而进,势在必得,乃进法之妙用。即“放则弥六合”。是说:人之劲一挨我皮毛,我即知其虚实,我之意已入其骨里,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将其跌翻。此乃“以静制动”的进击之法。

  无隙则退。“定在有隙,中在得横”。皆是进击之法。对手无隙、无力可借,势必退取固守,此乃“虚在当守”。在不得势、或得不到进攻机会的时候,应当采取防守的策略,防守的态势应是“卷则退藏于密”。即防守得让对手不知其所攻。即使对手选择不出进击的方位、角度、线路、部位。此乃善守之道也。

  拳术攻防之道的进退之法则,即乘机以进,无隙则退,而其艺境是“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但必掌握到“卷放必得其时中”的火候,才是攻防进退功夫的炉火纯青之艺境。

  时至此境,可以说:“奇正明,拳法成;精神全,神力猛”。这里要说明的是,进退要达到什么效果,才能有神力猛之体现呢?谚云:“进则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此乃真正体现了“精神全,神力猛”的描述之效果。因为精神全备,则“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全凭觉而用之,不用思索。神力猛,并非“力”之大小,更不是后天形拳之尚气用力。而是“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之用。“进则人所不及知”因未改变对手,故进则对手不能及时知道。“退亦人所莫名速”是因内动不令人知,故退则对手也莫名其妙,不知其如何之速。此乃“神力猛”之真解也。

  “一声吓断长江水”乃古人所描述的“威神并作”也。此亦解释上段的“神威足以胜人者”一句之精义的。在这里提出“神”和“威”乃两个概念。即神是神,威是威,此两者“并作”。即共同发挥作用,才有“神威”之效果。何为神?何为威?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皆有具体所指。神,一气灵明而不昧,谓之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威,气势强盛之貌。古有“分威法伏熊”之说。又有“怒生威”之法。可知,威由气、形所出。《阴符经》云:“擒人之制在于气”。此即说明,威力来源于内气之势所成。以此而明“神威”并作之精髓妙义了。神明则知来藏往。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谓之神明。威力是人能为我所用,我之一切不为对手所知、所用,是谓威。可知“神威”乃“神充气足”之意耳。乃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致知格物,尽性立命”功夫艺境之说法。

  既然能够“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具此“神威”之攻防功夫艺境,何患对敌之斗,还有难于制胜之的道理吗?肯定地讲,是不会存在的了。

  为何有此“神威”之艺境?非内之精气神,外之筋骨皮,内外一而贯之,才能至此虚灵妙境,有此神化之功,得此神明艺境。虚灵妙境之妙,具静则无不应之巧,虚则无不灵之妙。此巧妙何在?攻防之中如何体现的?一句话“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得真宰”。此真宰者何?即:以柔用刚的“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技法,得此技法之实施,方是“得真宰”了。“神、气、形”三者合一之用,非此得真宰之用,是难以施招飞出而言疾快的,妙而灵通以显神威的。此正揭示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舍远求近”之正法。如以“舍近求远”之练、用,已入旁门。是难以达到施招用手的飞而出快、妙而显神的。其虽然施招用手自觉之快,自认其妙,不知舍远求近之用,亦只是欲望造成心思神机,内气外形的妄动而已,此不能制敌以胜之,反而资敌以致败。由此论而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历来就有“正统”、“正道”与“俗学”、“旁门”的分别。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如何能不分辨清楚明白呢?见此分辨得清楚明白,自会踏上修炼的正途而体用之自有功可验之,分辨不清楚、认识不明白,虽取法而修炼之,亦会误入旁门,或为俗学,此统称为“糊涂练法”终不能得正果。说其为糊涂练法,其名与实相符耳。

  乃此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神化之功,神明艺境,并非想象而得,乃遵道按法、渐修顿悟而成之。即“非真阴阳生,不能召天地之精气神,归入身心。惟气结于根,久战如未战也”。此论是何义旨?即说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能至神化之功的神明艺境,而具备胜人的神威之能力。还在于“真阴阳”的修炼而生成的。古有“养精者,饱含真永之精以炼己;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之修炼的说法,就其全部过程而言,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以得神之内外神通之用。真阴阳生,是指离中之真阴精、坎中之真阳精,此阴阳刚柔相济而化生真元一气。只有此真元之气,纯阳中正中和,才能感召天气、地精、人神,归入身心,而使身心一元,即一而贯之。方有虚实相需,内外一而贯之的攻防之妙用。只有内气根结于丹田,因内气乃丹田中阴阳合和而生、周身运行而成,虽在周身运行以为用,然必以丹田为归宿。气之归宿之处曰根,故气以丹田为根,气结于根,即是内气以丹田为收放之中枢。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本“意气为君骨肉为臣”。内气结于根,则一身之主定矣!故久战不疲不衰,战之结束,又如未战之时一样神充气足,精力旺盛。此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练用至妙之处,即现时所言的“内劲”功夫,“归入身心”,乃言“神回身中气自固”又有回归丹田则一身坚固之意,此正是惟气结于根之意耳。

  至于生威之道,在于存神。是说初练功时“神依气”故存神则气有所炼,精能自固。然后期练功则“气依神”,即神依气而显其用,气因依神而显其能。所谓“存神”乃固精而化气之谓也。所谓“生威”乃积气至用之说也。说到底,还是内气的生成至用,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功夫内容。所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即说的只修外用攻防之技法,不修内气至用之功夫。总是空架子,到老不能健身以长寿。故说“神能长存,久自生威”。此乃“十年练拳,十年养气”的注解之说法。中气至正至和,其威自生,存神之功也。而于神能长存,久自生威之功夫效果,前贤有段描述记之如下:

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极其危难,足下如在圆石上站着不敢乱动,几乎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服。

                                             《陈氏太极拳图说》

  此段论述,足以证明“神能常存,久自生威”之精髓妙义了。

  然为何能有此神威的攻防功夫在身?精此进击退守之道。答案很简单。《圣经》云:知止止者,亦进攻退守之道也。《圣经》者,《易经》也。知止止者。此乃以“艮卦”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这段论述,来说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进攻退守之法则,及其至神至妙之艺境的。试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进退之用以解之。

  艮卦,是说明“止”的,“止”之义,有:止于止之义,有止于行、止于进、止于退、止于静、止于动。然止之用精,当止于至善,何谓止于至善?即不管进攻、还是退守,当止于当止之时,当止之地。谓之至善。能于至善,则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攻静守不失其时,不失其位,其用必致光明之境。而艮之止,止其所处也。上下左右与敌争战周旋,不相与之正面相争也。惟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以柔用刚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处此法之中。谓止其所处也。只有处此法之境界中,才能虚灵得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他人之力,故人不能知我,而他人之所用,皆为我之所能用,故我能独知人。而止于此法之境,不会产生过失而致失败矣!此乃“知止止者,亦进攻退守之道也。”实乃揭示“顺随”之法,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实施具体攻防招法的精髓之妙义耳。

  故其总结曰:进攻之道,见机而作,即乘隙而入,不能错失良机,则攻必克敌;退守之道,忍辱为先,即无隙就退,再图进攻之机。此乃“尺蠖之屈,以求伸也”之义。常人以退为辱,故此处借用之。而言退守之道,是忍辱为先。传曰:一忍可支百勇。乃有谋略者方能行忍。因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不拜明师、不得真传,多匹夫之勇,而少尚德的仁义之勇。故以此而言之。此也正是兵家的“先为不可胜,而后图谋之”的战略战术之体现。即有争斗,就有攻守之变化,进攻退守,皆胜人之法也。用之得当,便为上者。能知“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之精义者,谓用之得当,是为上者。

  进则当进之时之地,退则当退之时之地,是为“进退得宜”。能于较技中进退得宜,便为“知止”之道了。以此胜人乃理所当然的了。

  若不能所探至真,茫然不知彼之虚实,而妄进妄退;昧而不知对手之短长,盲目地发动进攻或退守,不单单是徒劳无益,恐怕要招来对手借我之失机失势将我击败,及至此时,而悔之已晚了。此乃《拳经》所言:“敌如诱诈,不可紧追,若逾界限,势难转回;况一失势,虽悔何追”?此乃茫昧之进而招来的失败教训。其中又曰:“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此乃盲目冒然而退招来的失败之教训。习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不能不精研攻守进退之法而得其道,方能为己之所用。

  为何有此茫昧之进退的失败,皆因不知“以听探用顺化”为根本,不知“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不知“顺随”之法则。一方面不精研攻守进退之法,不得其妙用之精髓。一方面虽掌握攻守进退之法,一时战发,气愤填膺,逞匹夫之勇而斗胜,结果是求胜利之虚荣,反受失败之实辱。虽欲固自守己身不受其攻,非闪避而逃躲,谁知逃躲之法又多助对手的利用之资本而将自己击败。如果知乘机以进,无隙则退,胜利乃属于自己的。正因冒然而进,昧然而退,反倒成为失败者,这样的胜利转为失败,有多么可惜呀!

  因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艺成出师,一生能有几回搏呢?为数不多,以此冒然、盲昧而致失败,实为可惜之事。故古人云:“武不善动”。也有此层意思。即与他人较技,必须凭“以柔用刚”的真实技击功夫而胜之。否则,必后悔不及。如技击实力不如对手,是无可惜之处的,失败乃是值得庆幸的事。乃知不足而能后进取之意。

  故对于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有关胜负之论。曰:“战胜一时,由于训练千日功夫。岂偶然乎”。此乃说明:胜者,练功之证验。败者,亦练功之证验。胜负的根本原由,在于练功是否正确、合道、合理、合法,方有至用无误之能胜。不能至用有误之必败。胜与负是修炼的必然结果,并非偶然的现象。此论的确。然不排除大意失荆州之失败的现象存在。但作为一个精心修炼者,也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当然,如果出现了,也属于修炼过程中的不知谨慎为何之所致。

此言论明,战胜对手是一时的事情,然其体现的却是千日修炼功夫之成果。故欲想在较技中获得胜绩,就要在平时刻苦依法炼功,必须精益求精,方可有预期之效果。

拗单鞭

 

【原谱标点】

拗单鞭,黄花紧进。披挑腿,左右难防。

抢步上,拳连劈揭。沉香势,推倒泰山。

【原谱标点】

拗单鞭黄花紧进,披挑腿左右难防,

抢步上前连劈揭,沉香势推倒泰山。

【题名解】

拗单鞭,就是拗步点打手法的抢中路夺中门变化运用。此中藏有劈砸揭掀附加腿法的种种变化运用的法式,正如黄百家所言:“佑神通背最为高,左右单鞭人逍遥。”单鞭手法乃拳家最常运用的攻防手法之一,这并非偶然的事了。在通背拳法中称之为“三绝掌”之一的“迷魂掌”,可知其重要性了。

【注解】

①、拗单鞭黄花紧进,披挑腿左右难防

拗步单鞭手法从中路散势手法连续进击,上盘用“披挑勾挂”手法攻防。下有“踢扫勾挂”的腿法配合,则对手左右难防也。

:音niù,乃转折、弯转;向相反的方向或不顺的方向扭转的意思。亦含有说明施手用招、施招用手时自身的“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的法式的意思。

黄花:黄乃中也,花乃散也。从中路散手连续进击的意思。与后面“沉香”的说法都是“类物比象”的言拳手法。

披挑腿:上盘用“披挑勾挂”手法攻防,下有“踢扫勾挂”的腿法配合。简称“披挑腿”,并非单指“腿法”的披挑也。

②、抢步上前连劈揭,沉香势推倒泰山

必须抢步上前连劈砸再揭掀,继之运用松沉劲势推倒跌翻身法稳如泰山之人以制胜也。

劈揭:手法由上向下为劈,手法由下向上为揭掀。劈揭为手法起落打法之一也。

沉香势:松沉劲势的意思。

泰山:身法中正安舒,稳如泰山之人也。

【译文】

拗步单鞭手法从中路散势手法连续进击,上盘用“披挑勾挂”手法攻防。下有“踢扫勾挂”的腿法配合,则对手左右难防也。

必须抢步上前连劈砸再揭掀,继之运用松沉劲势推倒跌翻身法稳如泰山之人以制胜也。

【点评】

有关拗单鞭手法的如此用法,历代前贤多有论述。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披揭手法

披揭蹉身披到底,反掌撩阴高揭起。

连肩带肘往前推,后手加推循环理。

                     《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步法要总纲》

阐释:

此披揭手法,是从披揭法中具体谈“手法”的运用规矩方法的,接前身法中“蹉身披挂手平肩”开始,手法如何运势为“披”为“揭”的。

披揭蹉身披到底,反掌撩阴高揭起。

阐释:

披手要用腕、肘、肩,相应的半身之力,要一披到底,即用压下肩法连披带劈披到底。到底,是多深?即可反手撩阴的位置。何谓腕、肘、肩,相应用半身之力?即用披法时,手臂连身而坐,披手半身之足虚提,后半身之足踏实,此正外形之手足虚实的“上下相随”之法式。蹉身者,侧身顺步式。此披手法到底之式,乃太极拳门的“海底针式”的侧身用法便是。诀云:“披从侧方入,闪展无全空”。即言此披揭法式的。

然用披手法时,有侧身外披和侧身内披两种基本法式。侧身外披,亦名抢外披手。如对方右直拳顺步击我胸腹而来,我用进右步起左手下披对手肘弯部位。如对方还是右直拳顺步击我胸腹而来。我用进右步起右手下披对手右肘弯部位,就是侧身内披,亦各抢内披手。此两种披手皆可一击致胜,但必兼用双管法为妙。

如一披到底未能胜敌,则反掌撩阴高揭其胸、喉、脸面,实施“落也打,起也打”的技法。高揭起之时,要前足踩实,用倒后肩上揭手法自具有威力。顺出为连肩带肘依次上揭而起,势自威猛。

连肩带肘往前推,后手加推循环理。

阐释:

还有上揭之手法对方让过。自己后手摧力接而扑击,亦能胜之。更有上揭之手肘小臂触其胸部,自己后手加推自己前手小臂内侧的挤摔法施之。亦自能胜敌,此乃太极拳中之挤法。

上述四句歌诀,已将“披揭法”之“手法”之运用始终过程,都有哪些具体手法,基本上交待清楚,介绍明白了。其中又将外形手足虚实的“上下相随”之机制论述明白了。此乃“用法知机”的真传秘诀尔。明此,方知习拳练艺的“得机者昌”之精义尔。

披挂身手重如泰山

披手挂入身骤坐,莫把手儿先快落。

更加身步往前推,力大金刚也打挫。

                                        《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步法要总纲》

阐释:

此言运用披挂手法之劲势方法的。拳势有用轻灵的,有用松沉的。此以用松沉的劲势实施披挂手法的命题,说明松沉之劲势有重如泰山之效用的方法的。此“重”乃劲势松沉之谓也。即单重则灵之“重”,是功夫。

披手挂入身骤坐,莫把手儿先快落。

阐释:

披手已经知道了。挂入,即我用披手法的时候,不是用砸击。而是在披法之接触点的劲意还要用摩擦的方法领带其与我一同坐下,此即“下挂”之意思。有此挂法而我的入身双得身法下坐的披击到底,则对手受披挂法的重击必然失败,此披挂法的“重如泰山之势”在于身法之落势。如山之沉落。关键在一个“骤”字上,即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势又突然而起,嘎然而止,对手不及明白,已然跌翻在地。

在实施此“披挂身手势如山”之松沉之重击对手时,保证此手法运用的有效性,就要手触及对方之瞬间,身手一块坠落,才显劲整势如山。如果手先快落,再身下坐,自身劲势不齐整如一,就不存在“披挂之身手重如山”之效果了。也就成为“拳打脚踢下乘拳”的局部之打法了。以此明“劲整、整劲”之用,则得真传矣!

更加身步往前推,力大金刚也打挫。

阐释:

在施用披挂入身骤坐的垂直下坠松沉之劲势的同时,更加后步足根蹬劲,过身法往前推移身法。这样一直坠,一斜推的同时动作之合力法,自然触敌之面形成一堵墙似的,斜下方向推击对手,尽管对手力大如金刚一样,也一样在这种势如山的挫打之威力下遭到重挫而跌翻在地的。

此下松沉坠势的身手法,再加后足蹬劲的过身法之复合力系的方法。必然能使威力骤增,再加之接触点处的不撄人之力,对方真不知如何防范了。也就瞬间不能化解而必然跌翻的机理在此。如以揭法而用,手平推而地加后足蹬劲之过身法,亦是平直与上斜行的复合力系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施手用招或施招用手,而对方双足拔根离地飞出跌翻,皆因此也。此乃神形一片的“劲整、整劲”之打法的技术之精义。但以接触点能够“不撄人之力”者为最佳。此正是其诠释的不可言传的“机制”之一。

七星拳

 

【原谱标点】

七星拳,手足相顾。挨步逼,上下提笼。

饶君手快脚如风,我自有搅冲劈重。

【解谱标点】

七星拳手足相顾,挨步逼上下提笼。

饶君手快脚如风,我自有搅冲劈重。

【题名解】

七星拳,就是头、肩、肘、手、胯、膝、足的连续攻防的打法之名也。到底是如何的七星连续攻防的打法,还得看歌诀的论述方能知晓!

【注解】

①、七星拳手足相顾,挨步逼上下提笼

七星拳法的实施必须手足相顾符合上下相随四象法则,才能挨步逼近具有上拢下提的劲势以制胜。

提笼:上拢下提的劲势之说法。笼者,有形拢、劲拢的分别;提者,有形提、劲提的分别也。

②、饶君手快脚如风,我自有搅冲劈重

饶君手脚灵活动作快如风,我自然听探清楚具有搅、冲劈重的拳势自然胜之。

搅冲:搅者,搅和、搅扰的意思。亦通“绞”法也;冲者,冲拳、冲身、冲步,三法合一之谓也。合说之就是和对方不撄人之力的“搅和、缠绞”在一起并“搅扰、绞扰”对方阵式散乱,趁势冲拳以制胜的意思。

劈重:劈拳劲势沉重手法的意思。

【译文】

七星拳法的实施必须手足相顾符合上下相随四象法则,才能挨步逼近具有上拢下提的劲势以制胜。

饶君手脚灵活动作快如风,我自然听探清楚具有搅冲劈重的拳势自然胜之。

【点评】

有关七星拳的用法,可以说所有拳谱的攻防招法之论述都是!为了说明七星拳的用法,以资对照。只好从太极拳全体大用歌诀中选择有关内容录而并解之如下:

进退七星拳法

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胯虎闪正中

上步七星式的用法基本上和十字手法的运用方法相同,同是取十字手防守的式子,所连续而用攻防手法都是由十字手法变化出来的。

七星是指头、肩、肘、手、胯、膝、足等七个部位为攻击点位;上步七星和十字手的一点区别,就在于上步七星主进攻取势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以制胜;十字手法则可进攻取势,又可以退步取势以制胜。

双手小臂交叉胸前、手心向着自己脸面的架式,名曰:“十字手法”。然而,各种方位的双手小臂十字交叉的方法,都可以称为“十字手法”。可以说太极拳的种种攻防手法,全都可以由各种双手十字交叉的法式中“交接替手”的方法中变化出来,故曰:“攻防手法十字变,十字变化无穷尽”。简单的说,十字手法不外是双手一开一合的变化;然而开有开的法则,合有合的法则,开合有秩序法度;就其用法不外是一顾一进击的法式,体现的是“顾打同时”,才是运用的至妙的所在。进与顾同时,顾与打同时,所谓“整齐化一”者,此也!进退顾打不可有快慢,是为均匀,不然在实施时就要出现措手不及的可能而落败了。

如进步法中:当对方顺步直拳攻击我头面而来,我以十字手法上架拦截,旋转身法一手采捋对方手腕一手击打对方面门,即可胜之;当对方顺步直拳攻击我头面而来,我以十字手法上架拦截,旋转身法一手采捋对方肘弯一手曲肘击打对方胸腹,即可胜之;当对方顺步直拳攻击我头面而来,我以十字手法上架拦截,旋转身法一手采捋对方肘弯一手下垂以肩靠法击打对方胸腹,亦可可胜之;当对方顺步直拳攻击我头面而来,我以十字手法上架拦截,撤步旋转身法一手采捋对方手腕一手反掌击打对方面门,亦可胜之;当对方顺步直拳攻击我头面而来,我以十字手法上架拦截,旋转身法一手采捋对方手腕一手看住对方另一手进步提膝攻击对方裆部,即可胜之;当对方顺步直拳攻击我头面而来,我以十字手法上架拦截,旋转身法一手采捋对方手腕一手看住对方另一手进步屈膝用脚跟勾住对方一足踝用胯下切其小腿,其必后仰跌翻,自可胜之。

由上述内容可知,进步七星的使用必须由十字手法开始,而必须进步运用有效地后续手段,即七拳打法才能奏效。这就是“上步七星架手式”句的精旨妙谛。

退步胯虎式,属于败中取胜的法式。当和对方攻防较技,双方接近时,对方的进攻之势过于猛烈不愿意运用对法降服对方及发生顶撞或来不及还手用招,就要即时运用撤步方式的闪开正中定横中的法式,再乘对方之来势可以进攻的点位疾而进击之,自可取胜。有关这方面的技战术的运用之妙,前贤亦有论述,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问曰:弱可以敌强,何也?

答曰:在偏闪腾挪。

偏闪空费拔山力,腾挪乘虚任意入。

让中不让乃为佳,开去翻来何地立。                          

                          《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拳谱·千金秘诀》

      阐释:

柔胜可以刚,弱可以胜强,这又是什么原因?存在什么道理呢?此问直指传统拳学真谛,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应该用什么方法才可以做得到呢?

此问题的提出带有普遍性的意义。初习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可能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强胜弱”是人们很容易认识到的现象。而先贤们在强胜弱这一必然规律基础上,专门深化地研究了弱胜强,即如何使弱与强向各自相反方向转化的道理、法则、方法、规矩、规律,而使弱者能够战胜强者成为事实,这方面的成果,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中极其骄人的核心之灵魂部分。然此“弱与强”的相对比较之说法,所谓弱者,乃指“柔外刚中”的内家拳法者。所谓强者,乃指“努筋突骨”的外家拳法者。正是古人所分辨明白者:尚巧者为弱者,尚力者为强者。这样,所谓的“弱”和“强”的所指,也就不易混淆了。此中再以四象分强弱。则无误矣!

答:道理是“无争为争”,方法在于偏、闪、腾、挪。任何一个习拳者都会广泛的与人切磋较技,所遇者有强有弱。古人云:“遇弱可以力擒,逢强就要智取”。遇强如何智取战而胜之呢?原则是以“无争为争”;方法在于不与之正面对争、直接冲突,不给强者以用强之机,如“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在“偏闪腾挪”法中求得胜利,以上便是以弱胜强的基本方法、准则。即先为不可胜,然后图谋之。正如老子所说:“反者道之动,柔者道之用。不与人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拳道用柔,在不与人争,能以弱胜强的道理即在于此。何神秘之有?正如拳决所言:“在乎用法莫蹉跎”。

偏闪的方法,就为了避开对手实力强大的攻击锋芒,造成对手攻势落空,这可使其拔山般的攻击力量白白浪费。随之步法的腾挪,即可载身乘对手空隙之处由我任意而入,继而发招用手,可立胜对手。可知“偏”是避其锋芒,闪是贴对手之脚步而闪去,腾挪是继而闪进,闪去复又闪进一气呵成,体现了‘避实击虚’的闪即打,打即闪,逢进必闪,逢闪必进,攻防同时体现的精妙之攻防拳法。此乃歌诀第一、二句说明的弱可胜强的战略法则,战术之方法。

应特别注意,偏闪,是偏移闪过我被击的部位,让过对方拳势的锋芒力头,而我的中轴、中枢是绝不能让与对手控制的,此即“让、中不让”。“中”必由自我心机控制,才能自身中正安舒,做到贴步闪的恰到好处,才能空费对手的拔山之力的攻势,才能即时以步法腾挪进身从敌空虚之地进击。“让、中不让”,正是攻防施招用手的基本法则之一,谁能做得比较准确,谁就是运用偏闪腾挪以弱胜强的功法之最佳者,这就是歌诀第三句所表达的内容。

“闪”是避开对手攻势的锋芒,无隙而退:又是复来进身攻击对手,乘隙而进。步法的腾挪是身虽闪开,继又复翻而来,至其最佳击敌位置,站其位拔其根,跌翻对手。对手已跌,何有其立身之地!此为第四句歌诀“开去翻来何地立”之一意尔。

但我能偏闪开对手的攻击,复翻而来到攻击对手之地,而此地是有讲究的,步法战位不对,有反被对手击打跌翻之险恶存焉。虽在前面“偏闪、腾挪,让中不让”都做得皆佳,唯此翻来一步站位不当,也会出现贻误战机而失败的局面。故步法讲究“步要有眼”,步法有眼,则站位得当,才能站必是处。步法无眼,站必不是。然此“站必是处”,又有讲究;“站必有眼”,又有说法。站远者,手击;站近者,靠击;不远不近者,肘击。故知“站必是处,站必有眼”不单从“步法”来说,要与手法、身法上下协调一致中来立论。此意亦是“开去翻来何地立”的又一层意思,读谱又不可不知。

以上即从以弱胜强的基本观念而立的偏闪、腾挪、让中不让的战略法则、战术方法,即“尚巧不尚力”的拳术攻防功夫内容。而其必以“柔弱无骨而又内感通灵”的功夫为基础。“意气君来骨肉臣”为宗旨方可用得出、用的妙。根据良轮先生所著《张氏短打拳谱》中记载有:“斜步躲影、缩步躲影、卸步躲影、横步躲影、直步躲影”五步躲影的技法内容,皆属于偏闪腾挪发的内容,即属于半步打法的技法范畴。这些内容,在后面“五步躲影”条目中再详细解说,读者自己可以前后对照研读。这样,对“以弱胜强”之技法内容有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便于针对性的修炼而无误,以利于攻防技艺的提高。

以上乃是“退步胯虎闪正中”句所欲揭示的精旨妙义。

退步胯虎:按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历代前贤的定义:进步成马架为正骑马;退步成马架为倒骑龙、倒骑麟。这里提出退步胯虎,就是倒骑龙、倒骑麟步法。为什么称为“胯虎”呢?这里是指攻防招法“降龙伏虎”的伏虎式的意思立意的,故而称为退步胯虎了。因为,是下有倒骑龙;亦名倒骑麟的步法,上有伏虎势的手法而得名。

倒骑龙

【原谱标点】

倒骑龙,诈输佯走。诱追入,遂我回冲。

恁伊力猛硬来攻,怎当我连珠炮动。

【解谱标点】

倒骑龙诈输佯走,诱追入遂我回冲。

恁伊力猛硬来攻,怎当我连珠炮动。

【题名解】

倒骑龙式,乃是后撤步的闪化诱敌深入的法式;亦名倒骑麟。故而,后撤步是一种攻防战术手段。一旦诱敌深入,则抓住时机给予连续的攻击手段以制胜也!

【注解】

①、倒骑龙诈输佯走,诱追入遂我回冲

前步倒做后步的倒骑龙式乃是诈输佯走的手段,一旦诱敌追入进来称心如意,则我变换拳势必然回冲击打。

:此处即是称心如意的意思。

②、恁伊力猛硬来攻,怎当当连珠炮动

恁伊对方力猛势强硬来攻打,怎当我连珠炮式的动变攻击呢。

【译文】

前步倒做后步的倒骑龙式乃是诈输佯走的手段,一旦诱敌追入进来称心如意,则我变换拳势必然回冲击打。

恁伊对方力猛势强硬来攻打,怎当我连珠炮式的动变攻击呢。

【点评】

有关后撤步“倒骑龙”以制胜的法式,历代前贤曾多有论述。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大全躲影活神仙

势到如山打进来,斜步躲影挨身拨。

碾步躲影闪后靠,卸步躲影留胸前。

横步躲影封膀送。直步躲影劈胸栽。

五样躲影随身用,颠法敌人要连颠。

转身偏闪一样打,翩跹周围登四边。

此法若要练得熟,管教场中得胜还。

                            《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拳谱》

【题名解】

神仙:无牵无挂活神仙。在拳术中与人较技,神不为己形所累,又不为人力所拘,随意穿梭在对方招式的缝隙之间而游刃有余者,便是活神仙艺境。而“大全躲影”就是修炼成拳家活神仙艺境的具体方法。为何名“躲影”?正所谓:“来无影,去无踪,一阵清风倏忽”的身法艺境,便是“躲影”的艺境。而“大全躲影”,说是躲影功法要“全部掌握”才称为“大”。故以“大全躲影”立题目,那躲影的具体方法有多少呢?看完歌诀解释,便可全部知道了。

势到如山打进来,斜步躲影挨身拨。

阐释:

对方势猛如山的打进来,难封难挡。必须斜行步身法闪化,同时顺势用手挨身拨转,才能化解其威猛的攻势,此乃“斜步躲影”的基本用法,避实良法,先为不可胜之势。

碾步躲影闪后靠,卸步躲影留胸前。

阐释:

斜步躲影闪化以后,紧接碾步后靠击对手胸腹,其必跌翻,此斜步加接碾步倒进的方法,乃传统的“半步打法”中的一种用法。实际上由“斜步躲影”和“碾步躲影”复合而成的。

当对手直拳击我胸部而来,我微撤后步是名卸步躲影,就会将对方的来拳留在胸前,可接碾进步闪后靠,可接横步封膀送。可接直进步劈胸栽肘,无不可变化而用之。可见卸步躲影身步法之妙用了。卸步躲影身步法和“缩步窝挪法”。是破解对方中盘攻击的救急良方。

横步躲影封膀送。直步躲影劈胸栽。

阐释:

平拉开的步法为横步。侧身横拉开的步法亦为横步。横步的特点是;步法拉开,脚尖与上身的90角度不变,双足平行而置。不管如何旋转,上法不变,就是横步躲影身步法。故横步躲影最易配合肘、小臂技法的运使。如横步躲影的小臂披法封锁对方手臂而披击的技法,就是“横步躲影封膀送”的典型用法之例证。根据本经谱的说法,横步躲影就是玄字步法。

直步躲影,直步者,即长三步,现名“疾步”。进则先进前步,后步跟进;退则先退后步,前步跟回。此为直步。进而复退退又进;退而复进进又退,是名翩跹。反复旋身成躲影,此便是“直步躲影身步法”。有后而为前者也名直步躲影身步法的。正“千字裆里好翻身”的步法,就是直步躲影的法式。

直步躲影身步法,多用于抢中门打法,故诀言“直步躲影劈胸栽”,即通怀直步法。

五样躲影随身用,颠法敌人要连颠。

阐释:

上述:斜步、碾步、卸步、横步、直步,五种躲影身步法,要一身齐备纯熟,首要“攻防变化至妙之自出”,再求“含形随应致变皆以他力取法”的法式。达到神明艺境,具体神化之功,便可随身用出而得心应手了。

颠法,即避实击虚,避向击背的近敌而战的技法。以颠法战胜对手要连续施用颠法,能够这样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了。也就得到“大全躲影”法之精髓妙谛了。在拳术界可称为“活神仙”了。实际上就是达到神明艺境的练家了。此乃“躲影”二字之精华。

观读引文中的精旨妙谛,对于认识、理解“倒骑龙”法式诱敌深入以制胜的精义!就会更加清楚明白深刻细腻的多了!

悬脚

【原谱标点】

悬脚虚饵彼轻进,二换腿,决不饶轻。

赶上一掌满天星,谁敢再来比并。

【解谱标点】

悬脚虚饵彼轻进,二换腿决不饶轻。

赶上一掌满天星,谁敢再来比并。

【题名解】

根据图片显示的“悬脚”拳势,乃是后来“太极三十七式”太极拳法中的“披身蹬脚”。而所谓的“悬脚虚饵彼轻进”的说法中含有“二换腿”的用法,即后来各拳种中的“二踢腿”或“二踢脚”的法式。

【注解】

①、悬脚虚饵彼轻进,二换腿决不饶轻

“悬脚”乃故露虚空诱敌的法式,不单可以起脚攻击对方;同时又是具备诱敌深入令彼轻狂盲目进击的“食饵”。一旦对方贪胜心切认为是便宜而轻举妄动的进击,就即时运用“二换腿”的法式以“二踢脚”方法攻击以制胜。决不会轻饶于他的。

悬脚:虚悬的脚法,诱对方深入的法式。

二换腿:又名二起脚或二起蹦子,就是前起虚脚,再换腿起实脚踢击攻人的法式。

②、赶上一掌满天星,谁敢再来比并

一旦二踢脚法踢击得呈,立即赶上一步只用一掌照其脸面扑击。必定打的对方两眼闪烁着满天星星在眼前晃动一般什么都模糊的看不见了,这样的攻防招法巧妙绝伦看看谁还敢再来比并。

满天星:掌打对方双眼,对方即时两眼冒金星。视物犹如满天星在眼前似的。

【译文】

“悬脚”乃故露虚空诱敌的法式,不单可以起脚攻击对方;同时又是具备诱敌深入令彼轻狂盲目进击的“食饵”。一旦对方贪胜心切认为是便宜而轻举妄动的进击,就即时运用“二换腿”的法式以“二踢脚”方法攻击以制胜。决不会轻饶于他的。

一旦二踢脚法踢击得呈,立即赶上一步只用一掌照其脸面扑击。必定打的对方两眼闪烁着满天星星在眼前晃动一般什么都模糊的看不见了,这样的攻防招法巧妙绝伦看看谁还敢再来比并。

【点评】

有关“悬脚”以制胜的法式,历代前贤亦曾多有论述。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太极拳披身蹬脚

右蹬脚上软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

当对方出拳攻击我的胸面而来,我用双手交替的方法将对方的双手控制住,同时起右蹬脚踢踹对方的软肋胁部位以制胜,此即“右蹬脚上软肋踹”句的精旨妙谛。左蹬脚亦然。

披身伏虎式,就是侧身抢外打里的招式,大约类似“扇通背”招法的运用。只不过披身伏虎运用的是旋转旋进的法式;扇通背运用的是拧转直进的法式而已。

例如:对方顺步右直拳击我而来,我速起右手进左步採捋对方右手腕部、左脚落在对方的右脚外侧后方,左手勾挽对方右肘弯,右手变拳击打对方右乳头部位;再有一法:当自己的左步落在对方右脚外侧,弯曲左手成拳,击打对方的右肋后部位,同时右手亦成拳击打对方的右乳头部位,左拳与右拳要相错对击,而左右两拳成一点击打之势,乃是关键。如果分出现后,乃不得要领。这就是“左右披身伏虎精”句的实施的精旨妙谛。此法亦名“钉心捶”,是双拳同时击打对方前后心的法式。能如此实施,只是步法的落位点来决定的。

 邱刘势

【原谱标点】

邱刘势左搬右掌劈来脚,入步连心;

挪更拳法探马均,打人一着命尽。

【解谱标点】

邱刘势左搬右掌,劈来脚入步连心;

挪更拳法探马均,打人一着命尽。

【题名解】

为什么称为“邱刘势”?是纪念创造此手法的人呢?还是含有技法的意思呢?这些都不清楚了!只好按照歌诀和图示的内容来进行阐述了。

【注解】

①、邱刘势左搬右掌,劈来脚入步连心

“邱刘势”乃运用左手搬开对方的右掌,运用右劈手劈击对方的来脚即入步连续攻击对方心口窝;

邱刘势:邱者,缩身之意;刘者,通留也。或“邱刘”为当时人物。总之,从歌诀看来是破解对方拳脚攻击之后乘势抢中门进击的法式。

②、挪更拳法探马均,打人一着命尽

腾挪身步变更拳法采用“高探马”等手法均可,打人一着则对方命尽矣。

【译文】

“邱刘势”乃运用左手搬开对方的右掌,运用右劈手劈击对方的来脚即入步连续攻击对方心口窝;

腾挪身步变更拳法采用“高探马”等手法均可,打人一着则对方命尽矣。

【点评】

有关“搬拦手、劈拳、高探马”等以制胜的法式,历代前贤亦曾多有论述。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进步搬拦肋下使

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对方右掌顺步奔我胸部正中击来,我急进左步起左手下搬其右肘,对方微撤右身化解的同时起左手攻打我面门,我疾起左手上拦其左手臂外侧,同时乘机出右手向其左肋下进击,在进右手的同时,要上右步与手取得一致行动;如果对方以左手顺步来攻时,我就急进右步起右手下搬其左肘,对方微撤左身化解的同时起右手攻打我面门,我疾起右手上拦其右手臂外侧,同时乘机出左手向其右肋下进击,在进左手的同时,要上左步与手取得一致行动。这就是“进步搬拦肋下使”的基本法式。

如封似闭式乃是保护正中门不受对方侵犯的拳势。其用法是:当我右手的肘部或腕部被对方左拦住时,要及时出左手,从右肘底部直向右手腕部接应,取掩拨的式子,这样可以救出被封拦的右肘或手腕,右手便可乘机反掌拍击对方的脸面,如果对手出右手来遮拦,我右手就势下挂其手腕,复起左手正掌拍击对方的脸面以胜之。如封似闭式的护中的意思,就是保护自己的中门和肘弯部位,不让对方占位抢得先机的法式,这是常用的攻防技术法式。

高探马上拦手刺

高探马上拦手刺,左右分脚手要封

高探马式,就是左手上拦手、右手顺缠(反之亦然)的刺咽扎喉的“拦打”手法。此手法快捷无比,自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制胜效果。

如果对方顺步左直拳向我面门击打而来,我即进左步起右手上拦化解其攻势,同时运用左手顺缠掌(手心向上)迅速相对饭的咽喉、面部直刺。

如果对方顺步右直拳向我面门击打而来,我即进右步起左手上拦化解其攻势,同时运用右手顺缠掌(手心向上)迅速相对饭的咽喉、面部直刺。这就是“高探马上拦手刺”的精旨妙谛。

分脚,有踢脚和蹬脚的分别,踢脚运用脚尖部位;蹬脚运用脚跟掌的部位;侧身蹬脚运用脚外沿边棱部位。正身踢脚、蹬脚有左右踢脚、蹬脚、十字蹬脚的区别;还有高级用法的转身蹬脚。其区别在上面手法运用的方法上,基本上分为里裹手的左右蹬脚和外裹手的十字蹬脚用法。踢脚以脚尖部位、蹬脚基本上以脚掌根部位踢击、蹬踏对方的膝、腹、肋胁等部位为主。踢脚、蹬脚在实战中具有极大的威力和制胜效果,是下盘攻防基本技术功夫。

我要运用脚法踢、蹬对方的肋胁、腹部的时候,必须先运用拦、裹、掀、劈、捋、分等种种防守手法将对方的手控制住是方可实施;这样可以防止我的腿被对方利用而导致失败的现象发生。诀言:“两手相加敌扰攘,无心思到下盘伤。”这就是“左右分脚手要封”句的“手要封”的精义。

《纪校新书· 下插势式·注解·点评》(2009-11-08 02:17:24)

标签:跨虎势 文化 

 

二十一·辟手打嗓

左拳勾他右手,右拳急进撩阴,左拳起处望喉冲,左肩反拳着重,

左右牵拳攻打,原来不离旧痕。辟手阴嗓有名声,教人无处逃行。

阐释:

辟,排除的意思。辟手,就是排除对方来攻之手的手法。此条中所言的辟手就有外勾手法和左右掳带的牵手两种法式,自能见景生情随机而用之以制胜也。

对手右直拳顺步击来,我进左步用左拳外勾他右手臂,右拳急进撩阴。对手左手护下阴并收阴,我用右手牵拖其左手臂并右开步,左拳同时起来上击其喉,复左手反牵拖彼右手臂,左晃肩右拳早击中其喉。此左右牵拳的攻打,原来不离击其喉处,此“辟手阴嗓”的打法早就有了名声,实施起来,教人无所逃脱行走的了的。

二十四·胡蜂锁手

双手分开双手,右脚管肚踢来,劈掌倒向左边腮,莫道额上顺揣,

拜掌填拳奔胸,心前肚上打坏,胡蜂锁儿真个乖,将人跌作一块。

阐释:

此条以“胡蜂”为喻,胡蜂展翅而翔,双手分开之势;胡蜂勾尾射毒针,正是右脚管肚踢来之形象。妙哉!正匠人所思、巧人所想、形象逼真,以启人开悟之法式也。

对方双手虎扑式击来,我起双手分开其双手,得势起右脚踢其肚腹,落步右手掌击打彼左边耳腮,右手回掳对方左手臂,左拳照彼右太阳穴上揣击,下落拜掌击胸,同时右手心窝填拳,复以左手填拳急击肚腹,必定将其击败。正是“胡蜂锁儿真个乖,将人跌作一块”之精义。

二十六·八门正行

他人正要攻打,左拳望左勾开,右手一拳对心摧,左拳耳上打坏,

漫道右身吃苦,左耳一撞难摆,两耳一齐血涌来,八门一行手害。

阐释:

八门,此处形容左右两拳的单锋贯耳之拳形式,犹如“八”字之形,贯打耳门而言的。正者,一气流行一而贯之也。行者、一路行来之意也。

对方顺步右直拳攻来,左拳往左勾开,我进右步,同时右手直拳往其心胸摧打,继之左手内摆拳往披右耳击打;复回扯其右手臂,同时以右手勾摆拳撞击他左耳。此连续左、右两手贯耳的击打,疾快如风,对手难于摆脱了,必定着重击所创,两耳一齐鲜血涌了出来,乃必然的了。可见“八门正行”的手法着实利害无比。

从数篇引文中可以清楚的看得出来“跨虎势”的变化应用内容丰富多彩,玲琅满目,着实可爱

《纪校新书·拗鸾肘式·注解·点评》-1(2009-11-28 00:20:18)标签:拗鸾肘 文化   

【原谱标点】

 

拗鸾肘,出步颠剁,搬下掌,摘打其心。

 

拿鹰捉兔硬开弓,手脚必须相应。

 

【解谱标点】

 

拗鸾肘出步颠剁,搬下掌摘打其心。

 

拿鹰捉兔硬开弓,手脚必须相应。

 

【题名解】

 

“拗鸾肘”,即太极拳门的“拗步凤鸾肘”,属于肘法的运用范畴;攻防中肘法威力无穷,诀云:“拧挨十拳,不挨一肘。”肘为人盘,上可用天盘拳掌之法,下可用地盘肩靠之法;肘法功夫精纯熟炼,乃具有“枢得环中,应变无穷”的拳势生生不已,源源不断的威力。所以实施肘法时,一定要有各种手法、腿法的前后配合,方能发挥出最佳的制胜威力来。是否如此呢?只有观读歌诀内容后自能知晓了!

 

【注解】

 

①、拗鸾肘出步颠剁,搬下掌摘打其心:

 

拗鸾肘出步上颠心口窝下剁砸胸的,或用搬下掌以肘摘打其心口窝。

 

颠剁:就是进身蹬踹;又可理解成凤鸾肘的上颠心口窝下剁砸胸的法式。

 

②、拿鹰捉兔硬开弓,手脚必须相应:

 

继之,运用拿法、鹰捉兔、硬开弓的多种法式以制胜;但是,手脚虚实必须上下相随的相互呼应方能制胜。

 

手脚必须相应:就是手脚虚实匹配必须按照“四象法则”之上下相随的相互呼应,才能周身一家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一而贯之以制胜。

 

【译文】

 

拗鸾肘出步上颠心口窝下剁砸胸的,或用搬下掌以肘摘打其心口窝。

 

继之,运用拿法、鹰捉兔、硬开弓的多种法式以制胜;但是,手脚虚实必须上下相随的相互呼应方能制胜。

 

【点评】

 

有关“拗鸾肘”势的“出步颠剁,搬下掌摘打其心;拿法、鹰捉兔、硬开弓”以制胜的法式,历代前贤亦曾多有论述。以资对照,择其优者录而并解之如下:

 

二·破打双捷搁肘坐肘一齐发

任他双手来急促,我便抑顺搁肘开。

 

或顿或鞭或仰冲,推移加上横直躲影添救应,

 

左抛右搁进击怀,横打复撩肘肘坐。

 

定教人人束手应冲滚跌。

 

左进转身照前用。周围抑顺搁肘坐。

 

肘掀推拨,搁肘坐肘,两样破打齐应着。

 

一破一打。跌得人人滚的滚,扑的扑。

 

【题名解】

 

搁肘,用上下左右的格开其肘的防守方法,如兽头式的一手下搁一肘钉击打法;如扇通臂的上搁其肘撩抛、另一肘横击法。坐肘,顿坐肘。如对手右手直拳打来。我起左手上攉开,曲左肘下顿坐肘砸击其胸部,此搁肘与坐肘成为一对攻防连击法式,也必有其它手法配合,但以格肘法用肘破解对手的双手来击打复以坐肘顶肘攻击对方为技法核心,这是此法命题的精义。下面逐句阐释。

 

任他双手来急促,我便抑顺搁肘开。左抛右搁进击怀,横打撩复肘肘坐。

 

或顿或鞭或仰冲,推移加上横直躲影添救应,定教人人束手应冲滚跌。

 

阐释:

 

任凭对方双手击来的速度疾快,我可用格肘法上下左右的将其手肘搁开,可据形势有抢里、抢外、抢上、抢下的四种方法,如对手顺步右直拳击头而来。则我可用左手抢里、抢下搁肘开的外裹法,亦可用抢外抢上搁肘开的里裹手法。如对手顺步右直拳击胸腹而来,则我以手可抢里、抢外、抑下、仰上的顺势以各种搁肘开法破解。此处须要解释的是‘搁肘“法,并非用’肘”的部位开法,而是用“肘劲”运使小臂或手的方法控制其肘,破解对手攻势,或用“肘劲”运使小臂或手的方法击人,都名“搁肘”法。这样,理解“抑顺搁肘开”也就知道是“抢上顺势的用肘劲运使小臂或手化开对手攻击”的方法了。

 

由于对方双手接连击来。故我进右步抢里,起右手搁肘抛开其左臂再搁开其右臂以右肘进击其胸怀。挥右手横打撩击其脸面,回右手掳带其左手腕,左肘顿坐砸其胸,复以右肘钉击其胸,或左肘再顿击,或鞭手抖弹其颈腮,或仰肘冲击其下颏,皆可酌情而续接之。如果对手猛然前冲,则缩步躲影闪化进击,如果对手撤步后闪,则用通怀直步疾进而以双掌推扑击之;如果对手左右闪化,相应的左闪右冲打,右闪左冲打,配合下盘管脚的勾跌法,则对手必然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余地,定教来者必应冲打而滚跌摔翻在地了。

 

左进转身照前用。周围抑顺搁肘坐。肘掀推拨,搁肘坐肘,

 

两样破打齐应着。一破一打。跌得人人滚的滚,扑的扑。

 

如果对方双手如是急促击来,我进左步起右手搁肘法抛开其左手,再搁开其右臂同样进肘顶击其胸怀,还是搁肘,坐肘连环击打,或肘掀推拨,或搁肘坐肘,两样打法连环应用。必定一破一打,跌得人人滚的滚,扑的扑。此乃搁肘坐肘攻防连环打的妙用。因何如此,只因接手就短,容易进身,肘击就是贴身短打法,故有出人意料之妙用。故不可忽视之,其关键在于短手法接人易入身。欲得此技,必勤练于平时,细心领会、体认,实操证验无误,方可获得。

 

三·破打双捷袁谭打恭带锄劈

任他两手打来快,我便抑顺压肘,

 

挨身按赶进右步,连带三压三锄劈。

 

连肩带膀推粘射,容再加横直躲影添救应。

 

跌得敌人魂胆怕。

 

左进转身照前用。周围抑顺压肘劈肘一推冲。

 

跨步打躬锄劈两样,神仙秘传妙玄化,

 

一披一打,定教人人滚得有脚难跨。

 

【题名解】

 

袁谭打躬是双手同起同落法,锄劈乃双手一起一落连发手,此两个手法连续起来,是破解对方两手击来之快而敏捷的技法。看其歌诀中是如何述说的。

 

任他两手打来快,我便抑顺压肘,挨身按赶进右步,连带三压三锄劈。

 

连肩带膀推粘射,容再加横直躲影添救应。跌得敌人魂胆怕。

 

阐释:

 

任凭对方两手击我胸腹而来的疾敏快捷,我圈两手一拜压其肘,(此即袁谭打恭法式)挨身进右步赶进,右手抹压其左手小臂,右手上起击面;复回右手压其左肘由起左掌击其脸面;复回左手压其左手腕,再起右掌击其面,此乃连带三压三锄劈的打法。如对方起手防护,一并压下上打。而在三压三锄劈过程中,一定要连肩带膀而有压推,打而粘射,才具威力,如果只是手的击打,效果就没有周身一贯的推粘射之劲整的放人之威力的。如果对方后撤步闪化,则必用通怀直步射进,仍实旋压推披揭,皆可胜之;如对方左右闪化,则我用左右闪化的披揭打,再加脚勾之法以破之。总之,招法施出,见境生情,乘机而入,必能跌得敌人胆颤魂飞,才能战胜他,才具有威慑作用,让人输的心服口服而又佩服。

 

左进转身照前用。周围抑顺压肘劈肘一推冲。跨步打躬锄劈两样,

 

神仙秘传妙玄化,一披一打,定教人人滚得有脚难跨。

 

阐释:

 

同是对方双手击胸腹而来疾敏快捷,我圈两手一拜压其肘,挨身进左步赶进,一样是左手抹压其右肘,右手上提击面;复回右手压其右手腕,左掌上起击其右腮边;复回左手掳压其右肘,再起右手肘劈击其胸颈,右脚上步,右后脚蹬劲推冲,用此“一字披揭势必雄”之势,对方必跌翻矣!

 

上述进右步,进左步的“跨步打躬配合锄劈”的连招用法,乃是功臻神明艺境之拳师真功秘传的妙法,此法精熟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此“攻防同时体现”的拳法,实施得当,定能顺发于无形之中,发之必中,对手必然跌翻,因有挤压按之妙法,对手后足难于跨步化解的缘故。此证明了太极拳,《十八在歌诀》中的“按在腰攻”这条谚语的精确性,按法的实用性。正“挨身按赶进步”一句中“按”法之妙义尔。

《纪校新书·拗鸾肘式·注解·点评》-2(2009-11-28 00:29:42)标签:拗鸾肘 文化   

四·破打双捷旗鼓披裹双捷打

任他两手来凶恶,我便缩卸身步,

 

左拨右托搁移行,闪进丢箍分膀推。

 

雄拿箍砍掀推确,再加横直躲影添救应。

 

定教人来束手滚跌。

 

身进难脱,又用披揭赶进。

 

右步右披揭,撩里外掳照面粘胸,裹打冲揭搏。

 

右进转身照前用,周围闪卸拨托掀推泼。

 

旗鼓披裹两样,神秘招一破一打。

 

手到功成,场场得胜齐彩喝。

 

【题名解】

 

旗鼓,此乃旗鼓式攻防手法,用于防守,有里外裹,或托或拨,用于攻击,有箍胸,推胸,拿推胸,拿推膀切攻。法式见于曹谱“手法”条目和“醉八仙拳”歌诀中。简单的说,旗鼓手就是一手上举如擎起旗子,另一手下落似擂鼓的姿势。披裹,乃披法和裹法的合用之法式。披有“披从侧方入”的一字顺肩披的用法之讲究。裹乃从拧裹法中化出,有里裹、外裹之用法的分别。披法和裹法的结合运用,可用披打裹,亦可以裹用披。而裹有双手的里裹、外裹之分,则披裹也就有里披裹,外披裹之法式。左右双手,则有左手里外托拨披裹,右手里外托拨披裹,四个具体法式了。详细论述,可见“问答·歌诀”中“里外裹手”的阐释。这样,旗鼓儿手法,主要体现在“托拨”上;披裹儿手法,主要体现在“披裹、”上。将“托拨披裹”相互连续运用,就是此“旗鼓披裹双捷打”的内容了。看歌诀中是如何介绍的。

 

任他两手来凶恶,我便缩卸身步,左拨右托搁移行,闪进丢箍分膀推。

 

雄拿箍砍掀推确,再加横直躲影添救应。定教人来束手滚跌。

 

身进难脱,又用披揭赶进。右步右披揭,撩里外掳照面粘胸,裹打冲揭搏。

 

阐释:

 

任对方两手出来凶狠雄猛恶毒,我便卸步缩身躲影闪化,同时左手拨,右手托其肘,或搁肘掀托其臂前移右步进身(右拨左托方法相同)。此乃闪进之法。闪进得势,丢开其肘双手成“虎扑双撞掌”势雄冲击之。其必跌翻在地矣!

 

亦可闪进得势后,双手雄拿箍打推冲;亦可右手掀其肘,左手砍打推胸。但是,用拿,用箍打,及砍掀,推冲的手法、劲势,一定要精确。才能见功效。如果实施各种手法时,自身内稍有某一个环节出现松缓懈怠,都可能给对手以化解反击的机会,导致自己失败。但出现这种情况时,也不要惊慌,再加用“横直躲影”的攻防方法,可以弥补自己原有的过失,又可应机变势给对手以重创,最终取得胜绩。这就是为什么在每个歌诀中者提到“横直躲影添救应”这句话的精义。此又强调拳势攻防必须势如长河,滔滔不绝,才能取得最后胜绩。速战速决,是策略;久打不疲是功夫。可知矣!横直躲影乃是五步躲影法中的“横步躲影、直步躲影”法的简称。

 

如果进身以后,尚未施招用手,遭到对手的撕掳纠缠,身进难于解脱之时境,这时不能与其顶抗。又得用顺势借力的披揭赶步进击的方法,才能胜之。如进右步则用右手披揭,形成“披揭一字连身坐”之势,化解对手的纠缠,在接里撩手,外掳手的方法打开其中门,就可以拳掌、双肘攻击其脸面、胸怀而胜之。亦可用里外裹打法冲击,披揭搏打,皆可胜之。所谓较技中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基本法则乃是:“一打两开不撕缠,顺势借力神仙传。要知双重不为法,偏沉一法吃遍天”。

 

右进转身照前用,周围闪卸拨托掀推泼。旗鼓披裹两样,

 

神秘招一破一打。手到功成,场场得胜齐彩喝。

 

阐释:

 

任对方两手击来凶狠恶毒,右进步转身招法照前法式而用,即缩身卸步闪进,一手拨拦、一手托掀,复披裹推冲跌翻对手,这一系列闪进攻防招法要活泼敏捷,如盘走珠,方见其制胜的功效,

 

托拨,披裹两样招法相互为用,犹如举旗擂鼓,其效如神,神在一破一打,破打互变同时体现,与人交手较技运使精熟,手到功成。定能搏得场场得胜,众人齐声喝彩的赞扬。

 

五·破打双捷里外披砍齐救应

任他两手齐凶猛,我便跨步转背斜闪。

 

身法四个披分砍打。里外四披分砍打掀复耸。

 

赶进右步五披分打推,加连撩披拨掀又推。

 

定教来人束手无计,受跌就地滚。

 

左进转身照前用,周围踏步里外四披分砍打掀又耸。

 

里外披砍,里分两盘双捷勇。

 

一破一打,定教人人滚跌身难拢。

 

【题名解】

 

里外披砍,披法,砍法,可有里披、里砍,外披、外砍,里披外砍,里砍外披,四种分法。如以左右手来划分,有左手里披、外披、里砍、外砍;右手里披、外披、里砍、外砍。每手又皆是四分法式。这就是“身法四个披分”的精义。而披法,有单披手,披揭,披挂,披裹,披兜,等的区别。砍法有单砍,双砍,连环砍。砍法近似于劈而势短。此诀乃论“披、砍、里、外”四法相互连用的救急打法的。尤其在“一连里外披砍齐救应”上做的文章,究竟如何实施?看歌诀的内容便知。

 

任他两手齐凶猛,我便跨步转背斜闪。身法四个披分砍打。里外四披分砍打掀复耸。赶进右步五披分打推,加连撩披拨掀又推。定教来人束手无计,受跌就地滚。

 

阐释:

 

任他两手齐来扑撞凶猛狠疾好难挡,我便跨步转背斜行闪化,可有四个披分砍打,即里披里砍,外披外砍,里披外砍,外披里砍。皆可酌情实施。不管运用里外披分砍打的哪种法式,只要运用披分砍打就接续掀托复用推耸,定教来人束手无计可变而化解,必定是受到了跌法之冲击而必定就地滚翻落败的。

 

如果我用掀托推耸法时,对方顺势撤步化解,就要即时赶进右步用连手的五披分打推法式,加连手撩砍、披挂、拨托,掀砍再加推冲,定叫来人束手无计可施,必跌翻在地。

 

左进转身照前用,周围踏步里外四披分砍打掀又耸。

 

里外披砍,里分两盘双捷勇。一破一打,定教人人滚跌身难拢。

 

阐释:

 

进左步转身斜闪一样用里外披分砍打掀复耸而胜人。这个法式,适用于四面来敌之用,可四隅踏步里外披分砍打接掀托推耸,同样将对手跌翻在地的。

 

里外披砍四分打的捷勇之效已经论过了。然“里分两盘”又是何义?就是在抢里的披砍双打法中,从步法上分,有“中盘、边盘”的两盘之用。同样用此两盘抢里的披砍双打,一样捷勇。这里外披砍和里分两盘的披砍,乃“双捷勇”的法式。

 

上述里外,两盘的披砍,也同样是“一破一打”攻防同时体现的法式,运用正确,定教对方滚跌难以收拢身躯的,其势散必败矣!

 

 认真观读数篇引文的论述的内容精义,对于深刻细腻的领会“拗鸾肘”的炼用法式就会更加清晰明了了!

《纪校新书·当头炮式·注解·点评》-1(2009-11-29 00:51:21)标签:当头炮 文化   

【原谱标点】

 

当头炮势冲人怕,进步虎直撺两拳。

 

他退闪,我又颠踹,不跌倒,他也茫然。

 

【解谱标点】

 

当头炮势冲人怕,进步虎直撺两拳。

 

他退闪我又颠踹,不跌倒他也茫然。

 

【题名解】

 

“当头炮”,就是后来形意拳门五行拳中的“炮拳”。正是“气如火药拳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的法式。是否如此?认真仔细观读歌诀论述的内容精义,自己便能知到其中精旨妙谛得之以为用也。

 

【注解】

 

①、当头炮势冲人怕,进步虎直撺两拳:

 

硬打硬进的进步直抢中门的“当头炮势”冲击之势威猛强悍则人见而怕之,进步出拳如虎两拳轮番连续击打势如虎之威猛致使他人无法阻拦。

 

进步虎:虎者,拳头也。就是进步出拳头以制胜的法式。形容拳势如虎威猛无法阻拦的意思。

 

直撺两拳:两拳轮番连续击打的意思,《张氏短打》称其为“填拳”。

 

②、他退闪我又颠踹,不跌倒他也茫然:

 

他若退闪我又运用出步进身蹬踹,就是对方不跌倒他也只有惊愕茫然的落败了。

 

颠踹:颠者,进步进身、近身的意思;踹者,蹬踹的意思。

 

【译文】

 

硬打硬进的进步直抢中门的“当头炮势”冲击之势威猛强悍则人见而怕之,进步出拳如虎两拳轮番连续击打势如虎之威猛致使他人无法阻拦。

 

他若退闪我又运用出步进身蹬踹,就是对方不跌倒他也只有惊愕茫然的落败了。

 

【点评】

 

有关“当头炮”势的“势冲人怕,进步虎直撺两拳;他退闪我又颠踹”以制胜的法式,历代前贤亦曾多有论述。以资对照,择其优者录而并解之如下:

 

少林寺短打推盘步法

两下合掌挤步行,着地拨势认分明。

 

若还连珠之步进,左右两拗随后跟。

 

连珠步进单鞭出,回马则用撤步行。

 

倒骑龙势梅花步,谨转开门认分明。

 

梅花五步牵连进,拗单鞭下势法门。

 

他若高时高探马,我若低盘雀地龙。

 

一上一卸一补招,此是盘中第一功。

 

有人识破其中妙,敌纵高强莫逞雄。

 

【题名解】

 

此步法歌诀,乃专论“短打拳法”的攻防运用时的步法要领的。推盘者,术语也。推者,太和一气之流行,谓之“推”。现在的“太极推手”,就是“太和一气流行的手法运用”之简说也。理解其精义,就是“推行太和一气之流行的手法,名曰太极推手”。盘者,古时盥洗用具的一种,现时浅而中凹之圆形的餐具之一。拳家引而借用称以自身为轴心回旋转绕的规定之范围。如手臂范围为天盘,肘为人盘,肩为地盘。此乃内外三盘说;头颈为上盘,腰腹为中盘,双足为地盘,此乃上下的三盘说。两种“盘”说,概括了攻防的进退之门户、道路,攻击之线路、部位、目标、防守之部位范围。故“推盘”者,推行太和一气之流行的攻防范围者也。

 

短打推盘,就是“短打拳法的推行太和一气之流行的攻防范围之方法”。

 

少林寺,河南嵩山少林寺。说明此“短打推盘步法”的歌诀,乃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所撰。根据曹谱所言,乃“玄机和尚”所传出,。而传出之时,正是明朝时代期间,张横秋先生得陈松泉师所传,自己“尝系拳经(歌诀)数百首,并附诸械百法,编成一帙”。此正是张横秋先生所撰的《拳经·拳法备要》一书之内容。

 

而此少林寺短打推盘步法歌诀之内容,即是练习步法的精华,又是实战交手盘搏的步法运用和运用步法制胜的精华,到底步法的精华在哪里?观歌诀内容,便可知之。下面逐句阐释之。

 

两下合掌挤步得,着地拨势认分明。

 

阐释;

 

此言双方对阵较技,与人搭手接触,谓之合掌。即然双方接触了,就要手法顺势,步要前进站位,载身而进,谓之“挤步行”。此挤步乃广义的步法说,并非具体的“挤步”。古传“挤步”乃:“挤步侧身前进者,俱横步。挤步正身前进者,前步微横,后步全顺,俱是后步先动,挤步前进,后催前也”。而此说的挤步,乃“场中切要”条目中“到身”中所说的“后脚第一要拴的直,以后脚过身法,以身法送前手”的通常步法而说的。即后文中所言的“斜步拨托,接步闪靠,缩步剐穿,横步封膀,直步劈胸”的“大全躲影活神仙”诸步法。也可以概括的说,就是本“歌诀”中所述的一切步法,皆为挤步者也。

《纪校新书·当头炮式·注解·点评》-2(2009-11-29 01:15:05)标签:当头炮 文化   

既然接手挤步而行,凡是要抢里抢外,抢上抢下,运用手法拨托披掀,裹拦勾抹必须认清其势,劲势运用恰如其分,方能破门而入,避实击虚以胜之。否则,势必受阻。或落空而陷险境。此句表明,到身入门虽主要是步法的事。然必须有手法,身法的有利配合,方能显出步法的重要作用。明表步法,实亦未忽视手法、身法的重要作用。充分的体现出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的周身一家之观念了。此言表过,以下数句歌诀,皆是在三法合一之观念的基础上,阐述步法的重要作用的。此乃第一、二两句歌诀所欲言说的精义。

 

若还连珠之步进,左右两拗随后跟。

 

阐释;

 

此乃论“之”字步法之妙用的。“之”字步,又名“蛇行步”,亦名“斜行步”。乃属于连进、连退;进而退,退而进。连续进退运用的步法之一。连续数步进或退的步法,皆可谓之连珠。而此句是说“之”字步法的连珠法式的。故曰:若还连珠“之”步进。

 

“之”字步的特点,就是“斜行”,也是本《拳经》所言的“右斜行一步,复左斜行一步插进的打法”名曰“半步打法”的法式。然“之”字步的最大特点乃是:“右足右斜行一步,左足亦斜行跟进;复左足左斜行一步,右足亦斜行跟进。凡跟进的步足与前行的步足成“堆步”式。这就是:“左右两拗随后跟”一句之斜行连珠“之”字步的要点。

 

连珠步进单鞭出,回马则用撤步行。

 

阐释;

 

左右连珠之字步,每进一步皆有单鞭手法攻击对方面门耳腮,所谓:“披人力在肘和肩,连披带劈耳门边”。此单披手就是单鞭手法。古有:“左右单鞭任意行”之说,常配合的步法有“之”字连珠步。然能运用单鞭手法,并非只有“之”字连珠步。各种步法皆可配合单鞭手法运使。习拳者一定要辨明弄清。才能练、用不误。

 

乘机而进。无隙则退。攻防之道也。如进击受阻,或对手反击而来势凶猛,必然回马防护,则用“撤步”,而此“撤步”又是广义的,如:先撤后步,前步跟回的“疾步”;先撤前足倒为后足的“倒步”;撤前足从后足前往后落地再撤原后足仍为后的“盖步”,等等,皆可名为“撤步”。就是本拳经所说的“缩步、御步”都属于“撤步”的范畴。此回马则用撤步行一句之精义。在于即要退回,就要以步法载身而回,才能撤退到安全防护、组织有效的反击之地位。故撤步之远近只有即时见境生情而定。此正强调了撤步的妙用所在。即退而能进,方得撤步之精髓。

 

此两句歌诀着重说明了步法进退之妙用的所在,及手法配合的重要性。此正说明:“进也打,退也打”的连珠妙法的可行性,可用性之价值的。

 

倒骑龙势梅花步,谨转开门认分明。

 

阐释;

 

倒骑龙步,乃出自梅花步中,观附图二十九:梅花五步法图,如果右足踩在中心点位,左足踩在五花心图的右下角位,左足右向旋转,回落在五花心图外的点位上落定,此乃“倒骑龙”步势,故有“正骑马,倒骑龙”之说法,此也。此“倒骑龙步法”常用于背靠,倒钉肘,反背掌等攻击招法使用,亦可用于闪化防守之时,亦属于撤步之一种。此步亦可连续左右步旋转而用,乃变招换势常用的步法,此即“倒骑龙势梅花步”一句之精义。因其在梅花五步法图中的任何点位皆可反转而成的缘故。

 

正面对敌击人防守,皆可破门而入,然运用“倒骑龙势”时,乃背后对着敌人,或左转,或右转,谨转到“开门”时才能攻击有效。这就须要实施倒骑龙势的步法和手法时,一定要认准对手的‘开门“所在才能运使有效。否则,不能胜敌,反而招致惨败了。

 

开门者,乃出自八阵图的“生、死、惊、开、杜、景、伤、休”的八门说。拳有“八行门”拳种,专以此八门法论拳之攻防技法的。开门者,乃对手之拳势敞开不能自护之位置,谓之开门。然此“谨转开门认分明”之开门,乃指对手即时没有防守措施,或不能防护之所在。因为,任何一个攻防拳架,皆有防护不严谨之所在。故任何拳势都有“开门”之部位,故运用“倒骑龙势”乃背对敌人更要认准对方的“开门”而去方才有效。这一点正是运用‘倒骑龙势“的秘诀要点。就是正面对敌,亦应破门而入。如从开门进击,乃最捷当便利也。然对手容易防护。而运用倒骑龙势,乃背对敌人,故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出奇致胜的捷效。

 

为避免敞开不能自护之位置存在敞开门户的现象,故“九宫戳脚拳”又名“九宫闭门戳脚拳”。取义于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攻防较技中,始终是关闭着自己的门户打人。从不出现敞开不能自护之位置存在开门的现象,“闭门戳脚拳”的立名之精义于此可见矣!

 

然“倒骑龙势”的具体“步法、手法”,本《拳经》之曹谱,良谱,都未做介绍,只好依据明戚继光著《纪效新书》的“拳经捷要篇”中“拳经三十二势”的“倒骑龙势”之精义来作阐释的依据了。后面之“高探马,雀地龙,拗单鞭”等,亦取自“拳经三十二势”中的拳势来作阐释依据。

 

梅花五步牵连进,拗单鞭下势法门。

 

阐释;

 

所谓梅花五步,乃指良谱“梅玄五步着诀图式”中的“五个步法”而言的。而五个步法又换成“大全躲影”的五个躲影步法。就是:

 

1            直步躲影劈胸栽

 

2            横步躲影封膀送

 

3            斜步躲影挨身拨

 

4            卸步躲影留胸前(缩步窝挪剐穿)

 

5            接步躲影闪后靠(倒骑龙势)

 

一切攻防进退变化,皆是此梅花五步前后交互连续变换而成的。此即“梅花五步牵连进”一句这精义。

 

拗单鞭,乃拗步单鞭手。此手歌诀云:

 

拗单鞭晃花紧进,披挑腿左右难防。

 

抢步上前连劈揭,沉香势倒推泰山。

 

从歌诀中可以看出拗步单鞭手的系列攻防手法不下十来个。皆须梅花五步的交互连续运用才能完成拗步单鞭系列手法的运使。说明了步法乃手法的根基。此乃拗单鞭下势法门一句所蕴含之精义。

 

他若高时高探马,我若低盘雀地龙。

 

他若高架来攻我上盘三门时,我可用高探马势顺势揭掀。何为高探马势?有歌诀云:

 

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

 

进攻退闪弱胜强,接短拳之至善。

 

由歌诀“诸势可降可变”一句知道,高探马势可以降服其高来之势;又可破解对方之从左、中、右、下,四路的进攻之势的。这是“他若高时高探马,诸势可降可变。”的后一句之精义。

 

然我若运用“不招不架,只打一下”的招术,就采用下取低盘的雀地龙势最佳。何为雀地龙势?有歌诀为证:

 

雀地龙下盘腿法,前揭起后进红拳。

 

他退我进随颠补,冲来短挡休托延。

 

从歌诀中知道,雀地龙势乃出手便是扫趟腿法,当然能破对方高来之拳势的。

 

关键是对方逃过了扫趟腿,我随后用前揭起后手“过道红”拳手法击其腹胸、颈、面门,他若退闪我随即进步跟进补手攻打。左闪,则左搬右进披揭,右闪亦如前法。雀地龙势妙在不招不架。只打一下;无争为争;追进补招,以收全功。此乃“我若低盘雀地龙,前揭起后进红拳”一句所蕴含的精义。这在下一句歌诀中表达的相当明白。

 

一上一卸一补招,此是盘中第一功。

 

阐释;

 

上乃说对方较技攻防变化无穷无尽,并将攻防技法之众多繁杂形容为万殊。然运用融化法融化,归纳法归纳,其结果不外是“一放,一化一补招”三个内容。攻则对方不知如何守;化则对方不知如何攻;一补招则使对方过上加过,不及加不及而落败。然此“一攻一防一补招”之所以能完成的完美无缺,无不是步法载身及时到位的功劳呀!此乃是攻防较技能够战胜对手的第一等一的功夫。再次强调了“上法”乃是第一功夫。虽然赞颂了步法的功劳。但并没有忽略对手法的极度重视。这就是“一上一卸一补招,此是盘中第一功”之句的精义。

 

有人识破其中妙,敌纵高深莫逞雄。

 

阐释;

 

习拳者,如果有人能够识透“一上一卸一补招”皆是由“步法”完成的这一点玄机奥妙之所在。又明白此是施招用手、施手用招落实避实击虚法则的策略。如果与人较技,对手纵然高强,仍然不可能逞其雄健之威风的。由此可知“步法”在较技中所占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所据有的份量、比重也是相当大的,谚云:“手打三分脚打七”。就是这个意思,此乃技法含量的“份”比。并非“劲势”比。读谱者一定要将此点分别清楚。才能正确的理解、认识,方能照此而修炼。

 

最后这一句,亦可概括整部《拳经·拳法备要》之全部内容。这样可以统领其宗旨而练、用自然无误了。功艺大成乃成易事了。

《纪校新书·当头炮式·注解·点评》-3(2009-11-29 01:16:35)标签:当头炮 文化   

身法指要

头端面正手平分,直竖身腰腿护阴。

 

斜立足分丁八字,势如跨马曳弓形。

 

脚跟不浮身便稳,足指须蹻摆掉灵。

 

手动脚跟同进退,肩投腰衬臀齐行。

 

反伸复缩随舒卷,偏闪腾挪势势承。

 

练习常如寡敌众,横冲直撞莫留停。

 

【注解】

 

蹻:同翘。

 

棹字:从浆,用于行船也。因为,这里用“棹”字与摆字合用,有步法如摆浆之用,自然就有步法如舟车之用的意思存焉!                                      

 

【题名解】

 

此身法指要,是指动手较技时的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的广义之身法而说的。不是百会至会阴的狭义之身法。明白了这一点,就知其所指身法要点之诀窍何在了。

 

头端面正手平分,直竖身腰腿护阴。

 

阐释:

 

此句点明“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身架站式,阴阳长短攻防手的劲力要前四后六均匀分的清楚。身法中正,腰要有下上两夺之势而竖直,便于柔行气的变化灵通圆活,为上下之枢纽;刚落点时的腰顶的鞭直刚发。步法为前后的疾步式,或丁八步式,皆要以前腿掩裆护好下阴。

 

斜立足分丁八字,势如跨马曳弓形。

 

阐释:

 

侧身而立,又名斜立,亦名偏身,此为丁八步,即前脚直,脚尖略内扣;后脚横。前脚外侧与后脚后跟,基本在一条直线上。顺势法,前肩头与前足尖方向顺直,后肩头与后脚尖方向顺直,此乃顺步侧身而立的基本规矩。前后脚如跨马势乃说双脚有内勾之合劲,在意非力也。双脚劲力分配也是前四后六为均匀。双手之劲意,前手前推,后手后牵引,有如开弓射箭之形状。前面四句将身法、步法、手法,三法合一的基本站架姿势,劲意所用之要点,阐释明白了。此即总诀歌中的“舒形立势神填拳,掌按阴阳次第间”所述之精义。

 

脚跟不浮身便稳,足指须蹻摆掉灵。

 

阐释:

 

即然是丁八步站势,那就会遵《交手法》所论:“占右进左,占左进右,发步时足跟先着地,足尖以十指尖抓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捶要沉实而有骨力”。这样的步法自然脚跟不浮身法便稳健了。然步法转换身法时,也只足指跷起,足跟着地为中轴的里旋、外旋的摆动起来才最灵活。现在,太极拳门的套路中尚存有这种步法,此乃《易筋经·贯气诀》中所论的“洒蹬脚”的法式。

 

手动脚跟同进退,肩投腰衬臀齐行。

 

阐释:

 

前手之气根,在于后足跟之蹬,手为梢节,足为一身之根节。此说手足齐到方为真之精义的。手动足跟,有进法,有退法。而一势并非单独手足的动跟同进退。其中尚有手的根节之肩摧,人身中节的腰顶,腿足之根节的臀胯,也一齐同手足的进退而进退。而胯有逼胯以坚膝的攻击之用。即外胯鲤鱼打挺法。

 

此条是论“六进法”的,只从手、脚、肩、腰、臀的同进同退就论说的极为明白了。

 

反伸复缩随舒卷,偏闪腾挪势势承。

 

阐释:

 

攻防较技,何者为法?皆以他力取法,就是顺随为法则,避向击背的沾连粘随,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为技术方法。随对手之伸我以缩应之,随对手收缩我以伸展应之。简言之,随彼舒卷而我以卷舒应之。此即“反伸复缩随舒卷”之精义。此乃身法运用的基本法则之要点。

 

然非伸缩得机取势之一法,尚有偏闪腾挪之法亦相当精妙。偏闪腾挪之法是弱能胜强的妙法,取避实击虚的法则为用。但是:运用偏闪法之避实、继之以腾挪法乘虚任意入的击虚,要一气呵成,势势相承接而不能出现间隔而断续不接的现象。这不单要有顺随他人之势的能力,主要在自身内要有顺随的良好之机制,这就是身法“十三随”的关要之处。

 

练习常如寡敌众,横冲直撞莫停留。

 

阐释:

 

关于这一点,王芗斋先生有段精彩的论述,记之如下,可以对照:“习时须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以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或毒蛇猛兽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当以大无畏之精神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要在平日操存体认,涵蓄修养”。

 

此段论述虽然精彩,亦很精辟,然无“以气为念”之内功修炼者,又不可能如此的体会的到。如内功可达心想事成,事由心造的境界之人,不单站桩练功如是,就是各种攻防招法的演练,亦可有如此之修。能如此而修者,也就做到了。“练习常如寡敌众”的重在神气之用了。也就能神形一片了。在较技时就可随机应势的横冲直撞以取胜了。不会出现身内自隔间断之弊病了。亦不会出现形阻力闭之过失了。

 

莫停留;依此身法指要中所指明的练、用要点,要逐项依次而精修之。回顾一下所要修炼之内容,不外是手法、身法、步法(含腰法、脚法),三法合一的种种攻防招法之内容,即各种攻防招法所体现的具体的技术、技巧方法及功夫内容,和战略、战术的法则内容。而手法、身法、步法(含腿法、脚法),都要先单项操练纯熟,然后浑化归一而用之。这就是习练套路,太极推手,模拟实战,实战,等各种练习方法所欲达到的目的。

 

本经谱已经将此顺序步骤在“拳法备要”中安排的清楚明白了。下面的:手法、步法、眼法、气法,等各种指要,都是单项操练的内容。我们依序往下观看,都有哪些具体内容,心中有数,修炼起来就能做到胸有成竹了。

《纪校新书·当头炮式·注解·点评》-4(2009-11-29 01:18:03)标签:当头炮 文化 杂谈   

眼法指要

两眼睁睁若朗星,头端审势更分明。

 

照前顾后疾如电,辗动周旋似转轮。

 

觑定敌人身手脚,乘虚攻击快如神。

 

临场对敌人难近,全在双眸练得清。

 

【注释】

 

①、清:乃是“清白眼”的简写,即黑白分明之法眼,较技时审人度势,能明见,能通幽。其见知、能察彼之来龙去脉。也是现在所说的“行家的眼光”。谚云:“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清白眼即行家看门道之眼光。故知:传统手战之道的练、体、用之学问、功夫之高低,只有行家里手,才具有青白眼。这与其它行当是一样的,内行就是内行,外行总是外行。然外行可经过修炼而成为内行。这要有明师的口传身授、自己勤奋好学,苦修苦练,持之以恒,方可脱胎换骨,由外行转化为内行。也就具备了清白眼了。也就一切都能够看得明明白白、一清二楚了。一清二楚,正是清白眼。

 

【题名解】

 

拳之所注重者,在精神。其精神在何处?曰:在眸子。拳之运行根于一心。而精神在于眼目,眼目为传心之官,故眼不旁视,足征心不二用。心一动则眸子传之。莫之或爽。眼神尤为紧要,练用眼神当随主要之手运行,不可旁视,旁视则神散意乱,志亦不专,形自无着落必乱而妄动。练时眼神注于主攻手之中指前方;用时眼神注于对手挨击打部位。不可斜视。正是“心之所在力随往”之精义也。

 

人之一身,攻防运用全在一心,而传神全在于目,故必凝神注视。所谓慈祥注视,乃目能眼光四射。所谓目光四射,谓之照眼。照眼则能一视照三关。三关者,上视眉间,中视齐项,下视脐带,此为三关。上关捍胜负之机;中关看横斜、曲直,起伏之枢;下关看引诳之变,跳跃之机也。故三关熟看清明而眼神灵者,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威者,神足严而可畏,青苍之光能射人,神能御乱,使人无隙可乘也。舒和者,临阵不屈,和容悦色,内隐明鉴,外无贪心。流注者,目光圆朗无欠缺者也。功夫到此,则另有一番气象。人见之,可畏而不可测。避之而不敢凌也。神光普照,远近不遗也。精者,乃夙习功深,精华结聚,久则目光远注不疲而耐久也。而眼功练法,主要是“含光默默,返观内视,真气所养,功深可成之。此乃眼功之通论,古传如此,各家皆多论述,结合上论之内容,再看本歌诀指要内容,做个对照,会理解的更好,下面逐句阐释。

 

两眼睁睁若朗星,头端审势更分明。

 

阐释;

 

素有静功所养,眼中青白分明,如水澄月朗。眼光平出,不偏无滞,如露含珠,一片天机,神光照彻,上下左右前后不息,目无停碍也。此乃眼睁睁若朗星之精义尔。

 

二人对手较技,目不旁视,分的清对手“明来暗去”之门路。精神凝聚,展转如心。精定神稳眼疾,应猝出乎自然,如处无事。无怯则神圆,无轻敌则防护严密,无傲气则气平形安,无形则变化神速也。皆因“头端审视更分明”也。乃此句歌诀之精义,即目不旁视,神光四射,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尔,未战已先胜人一筹。

 

照前顾后疾如电,辗动周旋似转轮。

 

阐释;

 

谚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探敌之动静的方法也。只有眼功之神光照彻,才能上下左右前后六路照顾的到,这要眼光疾如闪电才能扑捉到对手攻防动变瞬间微妙的虚实之信息,才能避实击虚的招法疾如闪电。此乃“以听探用顺化”的写照。正是“眼清明,则手出疾如闪电”之谓也。之所以身法能伸缩吞吐翻来覆去的旋转变化如车轮一般而能与对手周旋,继尔战胜对手,皆因眼功的审视有先之明。诀言:“起伏进退,得先者王”。其中“得先”的两个内容,就是先知于人和先机于人。而只有先知于人,才能先机于人。可知,先知于人,才是战胜对手的先决条件,否则,自身攻防机制不能得以正常发挥。眼直者,可有一眼罩三关的功能:上罩印堂,知敌神机;中罩喉咙,可知敌从左右取势;下罩肚脐,能知敌进退。眼灵者,具备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所谓一目了然者,此也!由此可知,眼功的先知于人的功夫。在练拳中亦是不容忽视了。此两句正是强调了这一点的。

 

觑定敌人身手脚,乘虚攻击快如神。

 

阐释;

 

此用眼之“盼七星”的方法,即用眼觑伺照定对手的身手脚,正是一眼照三关的功夫之精义,这样可知对手来势之机会,揣度对手之短长,方能偏闪腾挪及时避实而击其虚,机快如神,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妙。又一次申明自身攻防机制乃以听探用顺化,顺化中亦听探的“以静用动,动中亦静;动静互为其根”的法则之科学性。统而观之,各门派、拳种,无不是如此之练、用的。此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共性之所在也。

 

临场对敌人难近,全在双眸练得清。

 

阐释;

 

神足俨然而可畏,光能射人,神能御乱,使人无隙可乘也。和颜悦色,内隐明鉴,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眼功如此,临场对敌,对手当然难于侵进入盘实施杀手了。不独攻防机制势正招圆,圆机活法,首在眼神清明,能一眼照三关而知对手之湍倪。此正“临场对敌人难近,全在双眸练得清”之句的精义。

 

此正是曹焕斗序中所言:“然用法之妙,全凭内力(内劲的能力),非言语所能尽,必如病偻丈人之承蜩,如养由其之射虱。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始有得心应手之能,更无筋努骨突之弊”。即在神为非人力也,直养自然先天之能力。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丛生,永生无灭。即“以天心为体,以元神为用,体用一元”,自然双眸为青白眼。知彼知已,谓之青白眼。故可百战不殆。正如前人所言的练眼之法诀:

 

灵活平直寸分清,团威准猝急开明。

 

舒和骄慢休形色,诳诈随流注宰精。

 

                                   《浑元剑经·炼眼》

 

上述二十七法,古传无有出其右者。但无内功根底,不能含光默默,返观内照者,纯外练者,眼功无根底尔。知此,可知内功气法之重要了。那就再看“气法指要”了。

《纪校新书·当头炮式·注解·点评》-5(2009-11-29 01:19:47)标签:当头炮 文化   

气法指要

紧闭牙关口莫开,口开气泄为何来。

 

 须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

 

 翻复回旋身辗动,杀手休将气放怀。

 

终朝习练常如是,体坚胜似铁钢胎。        

 

【题名解】

 

古人云:“练拳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拳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壁者。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活动筋骨身轻灵,周身气血力加增。工夫贵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和合坎离,要乃清心寡欲,妙在筑基。此入道之机,成道之具,岂可杳视?惟昼夜无间,则阴阳协理。呼吸定则灵光生,而三宝定位,同居其中。金丹日益,身法愈轻”。提出练拳修炼内功之重要性。内功,又名“气功”。即有气功炼真气之法。就有运用真气之法。此“气法指要”,就指出了内功练法,用气之法的要点,修炼者可遵此而行,自不会误入岐途了。

 

下面依每句内容给予细解阐释,述其精义。

 

紧闭牙关口莫开,口开气泄力何来?

 

阐释;

 

修炼内功,或站或坐或卧、或动,都要闭目垂簾,收神光返视内照。故牙关合住,秘闭咀唇,降心气沉入少腹丹田气海中,炼精化气以筑基,神伏丹田,气息丹田,两者潜伏其中静而不动,谓之“闭息”,又名“伏练”。皆在一神专志静候其动机,如真气充足,气机自动,即时可以气为念,以意导引之,使真气在体内上下贯通而行,是为内气运行腾挪,有将此称为“搬运”功夫的。只有这样练去,才能使内气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艺境;外形可脱拙换灵,具备通灵的顺从艺境。则内外合一,虚实相须,具备“听探”的良知,“顺化”的良能。听探的良知和顺化良能相互为用的致胜之能力必定得以强化。如果练功时犯“口开张”之病,则必定气泄,神不能内守,那“听探、顺化及其相互为用的战胜对手之能力又从何而来呢?此指明修炼内功的要点,关键及其总的重要性了。

 

须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

 

阐释;

 

修炼内功,即练气法,用气法。要分别认识清楚,有“存气常充腹”的方法和“贯通筋脉壮形骸”的方法。及“存气常充腹”的“贯通筋脉壮形骸”齐修、齐用的方法。这就将炼气法、用气法,分为三个步骤了。第一要存气常充腹,是生成内气的功法要点。第二要在内气在少腹充实后,就要导引内气上贯下贯的周身运行,以使形骸得其所养、所用。第三要一边能内气充实少腹,功夫好者为一紫金色圆球,名之曰:“太极紫金球”,以作定砣的权衡之用;一边能有一部分内气周身运行形成铁布衫、金钟罩以壮形骸的保身之用。而第三步的功成,才能内气升降、涨渺的运用于攻防较技之中。这样的分法,将内气练用功法的阶段在概念上划分的极为清楚了。可使习拳者对自己所处的功夫阶段认识的较为清楚明白,也可以此推度他人的攻防功夫阶段所在为什么层次了。

 

【注释】

 

①、铁布衫,金钟罩:乃以内功法修炼而成的两种自身功夫的景象之术语。铁布衫,是以内气按法在自身的皮里肉外形成的一层薄膜,亦如通身穿上了一件布衫,由于此薄膜的生成存在具有一定的抗击打的功能,故以“铁布衫”立名以喻之。金钟罩,是以内气按法在自身的皮外形成了一层金色光环气体层,厚度13寸左右,犹如金钟罩体一般,由于此金色光环气体层的生成存在具有敏感的听探功能、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抗击打的功能,故以“金钟罩”立名以喻之。

 

翻复回旋身辗动,杀手休将气放怀。

 

阐释;

 

这句诀言指出在动手较技的攻防变化过程中及在发人放人的刹那间,不要将存留在丹田中作为定砣的内气升浮起来放入胸中。这样,会使自身上实下虚上垂下空,头重脚轻,双足无根,易被人跌翻;又使气浮胸中,内所无根,而生喘满之象,自己动转变化失灵而呆滞。“气放怀”有此两种弊病,又是一般习拳者最容易犯的弊病,故在此处显明的指出来了。

 

欲避此病,就要修炼“吐气开声贯气法”。也就是本拳经所提出的“练力法”条目中的练法,用“吐气开声贯气法”锤练,即吐肺气催声带发声,膈膜下“上脘”内之内气同时一线贯入丹田,原丹田中内气同时到达四肢指端及体表,久练成为习惯,则可在动手较技的攻防变化过程中及在实施杀手时内气就不会升浮入胸怀了。保证气形合一,神形一片之正确运用了。

 

翻复回旋身辗动时,也不能将丹田定砣之内气升浮而入怀中的。因不良做法皆可造成内气浮而失根,产生喘满之弊病的。凡见动手较技而出现喘满症状之现象者,不是因其攻防动作疾迅,或肺活量之大小造成的。皆是所用方法不对,才出现内气不能固定在丹田中弊病的,使此定砣在丹田中的内气升浮入胸中所致。故拳谚云:“固气而静心者,修道也!”诀中之“固气”,就是固住丹田定砣之气不可使之游移它处。有此功夫,才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行家里手之人。

 

终朝习练常如是,体坚胜似铁钢胎。

 

阐释;

 

朝练外形技法,晚练内功气法,朝夕习练内功外技。皆是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翻复回旋身法碾动的变化,杀手之时,休将丹田定砣之内气升入怀中,这是不可违背的法则。如果真是这样的修炼,即:“本乎天之一,养气于至清,则乎地之一,融精于至宁;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再以灵神,又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于空灵。是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精足气清,气足神灵,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皮,浑成一片,则身自能轻灵。可以通妙,而能超众,能御大敌。故精足则战耐久;气满则呼吸细;神清静而圆融,则变化莫测。正所谓:身完天下无敌手,拳成四海少人争。习得拳法成于外,则真气备于内,是尔身心自有主。方可超凡入圣境,庶几驭众为高明。此中内气、外形练、用之精义解析清楚至极矣!

 

气法指要观点明确,论证清楚,点明神形一片之要旨,练用之关键,可谓尽心矣!

《纪校新书·当头炮式·注解·点评》-6(2009-11-29 01:22:01)标签:文化 当头炮   

看看《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拳谱》中类似的打法歌诀又是如何论述的:

 

 

 

一、窝里炮

 

右手立掌推出,左手拜捺挤来,欲将身步急闪开,哪晓填拳损坏,

 

只道拳进甚速,谁知那步跟来,窝里炮响实哀哉,纵是金刚难摆。

 

阐释:

 

窝里炮,即中门中路中直拳。亦如形意拳门的“崩拳”之式。对“窝里炮”立义之精义的解释,八卦掌传人郭古民先生在《郭氏锦囊》中所说:“掌穿力自如反弓”之精义,就已论述的非常清楚了。

 

我右手立掌推出,对方左手下拜按法挤来,我欲身步急闪开,哪晓得对手右填拳(直拳)阴损毒坏,照我击来,其只道拳进甚速,谁知我挪步跟来,起左手直拳击打对手胸口,继以右手直拳击其头面,此正是“窝里炮响实哀哉”,对手纵是金刚铁汉,也难摆脱这不招不架,就打一下的窝里炮拳法的袭击。

 

窝里炮的手法,即可主动实施,又可被动实施,此个使用方法真的是快捷灵动无比。首选中路直拳用法立论,实属妙哉!

 

二、还勾手

 

右手披开右手,左手拥护香腮,还将右手就勾来,他手纵起何在?

 

劈头一拳砍去,顶上疼痛难挨,拜掌填拳奔心怀,方知还勾利害。

 

阐释:

 

勾手、防守破门的手法,有里勾、外勾的用法之区别,是拳法“脚勾、肘勾、手勾”的三勾之一。此论的是手之“里勾”法。立“还勾手”之义,乃攻击手不空回,复用勾手还击的接手方法,即“出手如剑利、回手如勾杆”的意思。

 

对方顺步右手直拳击来,我顺步右手披削其右手臂里侧,准备反背掌击打对手右脸侧。可对方左手已防在右腮边。我还将右手就势勾开其门,他的右手直起击来何必管他,我左拳向其头部砍去,其顶上必定疼痛难于支持。我右手变直拳疾击对手心口窝,左拳变掌下落直击对手胸部,复左右两填拳连续击打对手必然跌翻。此种打法,皆因“还勾手”的续接过门得以实施的,至此方知“还勾手”法确实厉害。

 

此谱中的“拜”字,多有由上向下的动作之意思。“填”字,多有由下而上或平行补空的意思。“拜、填”二字合观,自有“打恭、锄田”之两种手法的攻防精义存焉!读谱时就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可更好的理解攻防手法之运用了。

 

三、满堂红

 

右手还推右手,右手即奔香腮,右手转拳出胸怀,反掌拖面急拜,

 

可怜脚户未定,填拳扭步相推,两手无措实哀哉,方知堂红可爱。

 

阐释:

 

传统拳术中将胸部为堂,腹部为室,故有“登堂入室”之法,上有手法入门,下有步法趋进定位,方为绝佳。此满堂红的手法,包括了脸面在内之说法。可精心体会此手法连击之绝妙所在。

 

对方右手击来,我进右步起右手由里点拦,左手承接对方右手肘弯里侧,右手以反背掌击对方脸面右侧,再反掌拖面急拜下,复以左手掌击其脸面右侧,右手填拳击其胸口,再补左拳连击其胸口。对手刚一出手就连续遭到我两掌两拳的击打,由于我攻防手法同时体现,防守甚为严密,攻击手法又异常犀利。可造成对方两手无所措施,只好目瞪口呆,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了,实在哀哉!这样的打法,确实体现了“满堂红”招法之可爱了。此初起手时为“点打”,又名“迷魂掌”,正名是“单鞭手”。古论有“左右单鞭任意行”。乃指手法而言的。后来之拜拳、填拳,皆为后续手法,正所谓“一攻一卸一补招”的“一补招”的运用尔。接手入门、施手、拜掌、填拳,一气呵成,才是造成对手被动挨打的局面之关键所在。也是满堂红立名的精义之处。

 

四、五横手

 

左手拿他右手,右拳望左斜冲,起处便是面颜红,着怀一肘直进,

 

竖起铁面金横,拜掌填拳急跟,驚去五魂与三魄,才是神拳五横。

 

阐释:

 

五横手,即连续五个攻击手法的动作,一气呵成,不给对方喘息变势的机会。打法相当流畅而又便当,充分体现了“攻防招法变化至妙之自出”的艺境。此处“横”字读去声,名为“五横手”,方才符合原经谱的立名之义,练、用方不致失误。

 

对方顺步右直拳击我而来,我上右步起左手里拦采拿,右拳斜上向左冲击对方正、左脸面,继而曲右手以右肘直砸对方胸膛,复以右手反背捶击打对方面门,再以左手中拳急跟而击之,同时急拜下右掌成直拳势击对手胸口,。对方一出拳就连续遭到有威力的五下连击,肯定驚去五魂与三魄了。这才是一气呵成的得心应手的“神拳五横” 之手法。而起手式是名“分打”手法,运用至妙,捷快无比,而连续的肘击、反背捶,拜掌、填拳的连击,皆妙不可言。

 

五、缠赶手

 

右手拿他右手,旋转左手代他,对胸一拳好难挨,复进一肘怎摆,

 

竖起贴面金拳,拜掌填拳奔怀,缠赶神手好奇哉,血满心窝受害。

 

阐释:

 

缠赶手,好似捋打、搬拦手的方法,又名猴爬杆的。即可掳带的“顺手牵羊”的跌人,又可“顺水推舟”的以虎扑式击人,将人跌翻扑地。

 

对方右手击来,我右手逆缠反拿对方手腕,左手顺缠旋转掳带其肘弯,继之右手顺缠对胸一拳,复进右步施右顶心肘,再以右手顺缠反背捶捶击对方脸面,继之右手逆缠翻手拜掌抓面,继之连续的左手顺缠填拳、右手顺缠填拳的击打,对方无法摆脱左右顺逆缠赶手的神奇妙用之连续而又威力的攻击,对方心窝受到连续的严惩打击,能不失败吗?

 

此缠赶手的接手,入门,数下连击,全凭步法之到位,周身上下一气呵成!确实妙哉!妙哉!此开门入手的法式,又像“单鞭”手法。

 

六、六平手

 

手上加手推右,飞起掌奔耳腮,右边打过左边来,左掌依然不怠,

 

右手一肘打进,竖起金掌面栽,拜掌填拳入胸怀,方显六平古怪。

 

阐释:

 

手上加手乃十字交手法,六平手乃六个平常的手法,组合起来运用,确有不平常的效用,立名之意明确。

 

对方右拳顺步击来,我进右步起右手里点拦其手腕,同时起左手里拦内肘弯处,(此即手上加手推右)同时飞起右掌以掌背击对手耳腮。(如果对手拦截,亦可右边打过左边来运使,左掌依然不怠慢)复以右肘击其胸,竖右拳以拳背捶其面门,再翻手拜堂抓面,左手填拳,右手填拳,直击其胸怀。方显“单鞭手左、右使,搬打单锋贯耳,顶心肘,翻背金拳,拜掌抓面拍胸,左右手填拳”六个平常手法确有不平常的攻击效用。

 

单鞭手,亦名“点打”,入门捷手之一。

 

翻背金拳,即铁幡杆手的反背捶击面门。

 

拜掌、即起手上打头面,复翻手下抓、拍头面,拍击胸的掌法。

 

填拳,此处乃中路直拳,崩拳。

 

精心观读系列引文的内容精义,对于“当头炮”的修炼、至用的内容之认识、理解则更为清楚明白、深刻细腻了。

《纪校新书·顺鸾肘式·注解·点评》-1(2009-11-30 00:25:02)标签:顺鸾肘 文化   

【原谱标点】

 

顺鸾肘靠身搬,打滚快,他难遮拦

 

复外绞刷回拴肚搭一跌谁敢争前。

 

【解谱标点】

 

顺鸾肘靠身搬打,滚快他难遮拦。

 

复外绞刷回拴肚,搭一跌谁敢争前。

 

【题名解】

 

所谓“顺鸾肘”,就是顺步凤鸾肘的法式。亦是以肘法攻防为核心的法式,故而,必须密切配合周身一家身法、步法、手法,才能制胜。是否如此?只有观读歌诀内容后方能知之。

 

【注解】

 

①、顺鸾肘靠身搬打,滚快他难遮拦:

 

运用“顺鸾肘”法式,必须是采取“靠身、搬打”法式中得机实施,运用“滚手、快手”法式配合他就难以遮拦的住了。

 

靠身搬打:靠法、搬打的方法。

 

滚快:即滚手、快手的法式。

 

②、复外绞刷回拴肚,搭一跌谁敢争前:

 

复外再加轻灵的绞法缠绕旋回抢中门击打对方肚腹,再搭手一跌谁还敢争斗向前矣。

 

绞刷:轻灵的绞法缠绕;刷,轻灵的意思。绞,缠绕的意思。

 

回拴肚:回,旋回、回旋的意思;栓,抢中门为栓法。是说“旋回抢中门击打肚腹部位”。

 

搭一跌:搭手一跌的意思。

 

【译文】

 

运用“顺鸾肘”法式,必须是采取“靠身、搬打”法式中得机实施,运用“滚手、快手”法式配合他就难以遮拦的住了。

 

复外再加轻灵的绞法缠绕旋回抢中门击打对方肚腹,再搭手一跌谁还敢争斗向前矣。

 

【点评】

 

有关“顺鸾肘”势的“靠身搬打,滚快他难遮拦;复外绞刷回拴肚,搭一跌”以制胜的法式,历代前贤亦曾多有论述。以资对照,择其优者录而并解之如下:

 

十五、   问曰:跌法能颠越人,何也?

 

         答曰:在乘虚用势。

 

乘虚而入好用机,见势因之跌更奇。

 

一跌不知何处去,体重千斤似蝶飞。

 

阐释:

 

跌法与摔法,同为使对手跌扑、摔倒在地的方法。但在应用的技术方法上还是有分别的。也就是说运用跌法和摔法的概念上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从字义上分,摔法从手率领全身腿脚,协同运使将人摔翻在地,属于摔法的范畴。而跌法是使用拿打踢摔各种方法造成对手双足失去支承自身的作用而跌翻在地的各种技术方法,皆为跌法的范畴。故知,跌法要比摔法从概念上讲,技术实施方法都广泛的多,更为细腻。故拳术界有“沾衣十八跌”的技术流传。又有习拳练艺,学跌不学摔的说法。皆可证明跌法和摔法还是有区别的。可知,跌法能涵容摔法在内,但摔法却不能概括跌法。而将摔法内容的技术方法去掉,剩余的跌法概念的技术,方法,才是此“问答、歌诀”内容所欲阐述的精义。此乃是习拳者应该必知的道理。故习拳者学习跌法,也要学习摔法。因为摔法精熟后方可升华到跌法的艺境中去。记住:“处处留意皆学问,法法用心皆功夫”。但不要停留在摔法精熟之中而不求跌法的技术功夫,这样,就不能升华了。正所谓:“守一法死,得一法活”的精旨妙义。

 

为了让习拳者知道“跌法”和“摔法”在功夫层次艺境上的区别,引陈谱论‘中气’功夫之运用的效果来佐证之:

 

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极其危难,足下如在圆石上站着不敢乱动,几乎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服。

 

此乃跌法的基础功夫艺境的描述。由此可知跌法与摔法有别。而“沾衣十八跌”才是“跌法”功夫炉火纯青的技法功夫。即“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功夫,便是“跌法”的攻防功夫艺境的真实体现。

 

从另一个角度,再来认识“跌法”和“摔法”的区别,这对于初习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来说是有好处的。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功夫是极为讲究“体能”及因“体能”不同而导致的攻防功夫艺境就不同,各层攻防功夫艺境所运用的攻防技术方法亦不完全相同。如以《易经》天、地、人三才理法中的“形、气、神”三种不同之“体能”来划分的话,就有:“形拳招熟,气、意拳懂劲,神拳神明”三种不同的攻防功夫艺境,也就有了三种不同的攻防技法与之相对应了。即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有什么体,就有什么体的运用之“体用相互对应”的基本法则,这就是拳谚:“形式与人同,筋节与人异”的精义所在之处。运用这句拳谚,如以自身而言,同样是体不同,所用技法自然就不相同了。即形拳招熟,气、意拳懂劲,神拳神明三种攻防功夫艺境所用的攻防招法虽然相同,由于用形,用气、意,用神的不同,攻防的效果自然是不会相同的。如果从根本上来认识,这就是从“体能”上见知到的区别。如只就“招熟、懂劲、神明”三种不同的攻防功夫艺境的界定与划分这一点来看,还是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所说的:“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这一段论述较为显明。然对“形拳招熟,气、意拳懂劲,神拳神明”的各层次攻防功夫艺境的“体能”、攻防技法之具体描述,在古拳谱《内功四经·神运经》中有专项详细缜密的论述与说明。其在《言神韵之式》条目中说:

《纪校新书·顺鸾肘式·注解·点评》-2(2009-11-30 00:29:40)标签:顺鸾肘 文化   

“击敌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有扑也、怯也、索也之深浅。以形击形,身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而可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形受形攻,形伤而扑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

 

这一段论述较为细腻、清晰了。结合上面所引用的两段论述之精义,对于我们认识、鉴别“摔法”和“跌法”在体能、技法上的差异就有了一个统一划分的标准了。其它攻防技法亦应如此的认识,才能具备举一反三之能。有了举一反三的能力,对提高攻防技法的运用、随机应变能力及攻防功夫艺境的升华,都有意料不到的莫大的好处。最后这一点论述,乃是针对习拳者应具备什么样的良好心理状态,心理素质,而谈的一点心得体会。下面还是就摔法和跌法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内容展开系列的论述。

 

大概的区别是这样划分的:

 

摔法,乃用形的“以形击形”的法式。而前面已有论述:以形击形,身到后而乃胜。很明显,这是典型的“形拳招熟”的用外形为君主的自身攻防机体的攻防之技法。根据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成手”系统论:“法分三修,游历三境,功成一也”的说法。“形拳招熟”只是成手功夫的第一层艺境,可知,运用摔法于攻防较技中以制胜,就要精熟各种用形为主的摔人的招法。因为各种摔法的实施,都受到身形姿式的限制,如果身形姿式不到位,运用摔人的招法就无法成为事实。这就是将摔法划为“形拳招熟”之攻防功夫艺境的根据、理由。

 

跌法,乃用气、意,用神的“以气(意)击气(意),以神击神”的法式。 在前面亦有论述:“以气(意)击气(意),手方动而可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很明显,这是典型的“气(意)拳懂劲”的用气(意)为主的攻防之技法和”神拳神明“的用神为主的攻防之技法。同样,根据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成手”系统论:“法分三修,游历三境,功成一也”的说法。“气(意)拳懂劲”乃是成手功夫的第二层艺经;“神拳神明”则是成手功夫的第三层艺境,即终极艺境。下面分别论述为什么将“跌法”划分在“气、意拳懂劲”和“神拳神明”的攻防功夫艺境中来论述的根据、理由。

 

在“气、意拳懂劲”的功夫阶段,自身的攻防机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是:“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内气、外形之主从的匹配的攻防机体概念了,即健顺德之体的攻防技法功夫了。外形已是从“形拳招熟”阶段中为攻防机体的君主地位降到为攻防机体的臣民地位了,与之相适应的具体的攻防技术方法也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了。即“形拳招熟”的“以形击形,身到后而乃胜”的用形为攻防主体的攻防技术方法,升华而变化为“气、意拳懂劲”的“以气(意)击气(意),手方动而可畏”的用“气、意(内劲)”为攻防主体的攻防技术方法了。这样,适用于“形拳招熟”攻防功夫阶段的用形为主的摔人之技术方法,也就不适用于“气、意拳懂劲”的攻防功夫阶段了,与之相适应的“跌法”就应运而产生了。在此,所谓的“跌法”,就是“挨着何处何处发”的攻防技法。因为此时的“内劲”(气、意),已经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神知”之功能,所以才能够具备“以气击气,手方动而可畏”的“挨着何处何处发”的攻防功夫艺境。这里的“发”字的概念,如果皆以攻击法来立论,无非就是遇到对手之“力”时所用的“空力法”,亦名“泻力法”;碰到对手之“意”时所用的“补气法”,又名“补结法”。此两法实施得当,皆可将对手跌翻在地的。这就是“气、意拳懂劲”攻防功夫艺境的跌人之法式,已经不见“形拳招熟”攻防功夫艺境时的运用外形为主的具体摔人之招法技术的法式了。由此可以见识的到:“形拳招熟”的摔法与“气、意拳懂劲”的跌法,在体、用两方面都有本质上的区别,故习拳者对此两种不同“体、用”的攻防功夫、技法的概念不能相互混淆。方能以免练、用有误,而自迷不知,贻误自己。                

 

到了“神拳神明”的攻防功夫艺境,已是“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的“毛发松弹守三阳”之太极艺境了。即功臻上乘的大成艺境。已是全体透空的太和一气之虚灵妙境了,身法轻灵如羽;丹田内存有内气修炼而形成的“太极紫金球”之镇定,身势静定稳健如山;内气修炼形成的“铁布衫、金钟罩”罩体,具有来力不入的功能;一气纯阳之涨渺自然存在“无有入于无间”的特性,具有去力无阻的功能。此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三功四德”境的说法之精义,三功者:一阳所成之太极紫金球;一阳所成之铁布衫金钟罩;一阳之涨渺的无有入于无间。四德境者:身轻如羽,一德也;稳健如山,二德也;来力不入,三德也;去力无阻,四德也。一个习拳者,具备此三功四德的艺境,在攻防较技中实施跌法,乃易如反掌了。因其已然具备了较完善的“挨着何处何处发”的攻防机制了。具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力的功夫;“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能力;德普三光无隙可乘,敌动便得其咎的艺境。什么:“浑身无处不弹簧;荷叶滚珠;一触即发”种种跌法,皆可见境生情,随机而用,信手沾来。功到此时此境,古传的:“粘衣十八跌”的攻防功夫成矣!因其已到神拳神明的攻防功夫的大成艺境,自然具备“沾衣如号脉”的知人之能力了,故实施粘衣十八跌的种种法式也就成为轻而易举的事了。

 

以上通过对“形拳招熟”的摔法与“气、意拳懂劲”,“神拳神明”的跌法,做了一个“体、用”等全方面的比较,可使习拳者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技术中之“摔法、跌法”有了个明确的概念之认知。有了对摔法和跌法的概念之明确的认知,方可达到练、用无误了。同时,也就知道、明白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体能”的概念,并非由始至终的只是一个“体能”。而是根据不同的用于攻防之主“体”的概念,则这个攻防主“体”的攻防能力、技法也是不相同的。根据前面所划分的“形拳招熟,气、意拳懂劲,神拳神明”三层攻防功夫艺境来说,其各层之攻防主“体”和“体能”的划分概念如下:形拳招熟,乃用外形为攻防的主“体”,此体乃出生后所始成,故修炼此“体”的攻防功夫为后天之功。人生的酸甜苦辣,人身的疼痛酸楚,皆为此身体觉知而应之而报与人知,故将此身体又名为“报身”,乃报应之身体的简称。故以外形为攻防功夫的主体时,这个体称名为“报身”,这个攻防功夫以报身为主体的攻防能力称名为“报身体能”;气、意拳懂劲和神拳神明,乃以先天一气为攻防功夫之主“体”的,此体乃先天具有,与生俱来的。但是,此体必靠后天依法修炼方能成之,此体成之周全无亏时,称名为“法身之体”,简名曰:“法身”。论其攻防功夫能力时,称名曰:“法身体能”。由于在法身体能中有“气、意拳懂劲,神拳神明”的两层攻防功夫艺境,为较详细得将其分辨的更为清晰,又因为气、意拳懂劲和神拳神明的两层攻防功夫的主体及这两个主体之攻防能力的差异。又将气、意拳懂劲的攻防主体,称名为“法身德之体”。将神拳神明的攻防之主体,称名为:“法身道之体”。之所以有这样的命名,是有这样命名的缘由的,详细论明如下:

《纪校新书·顺鸾肘式·注解·点评》-3(2009-11-30 00:30:45)标签:顺鸾肘 文化   

气、意拳懂劲的“法身德之体”命名的根缘因由?

《易经·系辞下传》第六章云:“乾 ,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已成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名虽杂而不越也。”此经文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内容论之,乃是:内气,阳物也;外形,阴物也。内气阳刚之德性,健运不息,在体内独立存在而不改,为攻防之君主、主体;外形阴柔之质,静而不躁,顺从之德,坤顺乾,外形顺从内气而动静,为攻防之臣民、宾辅。内气、外形,柔外刚中匹配如一。此即“阴阳合德,刚柔有体。已成天地之撰”的精义。只有自身的内气外形这样的柔外刚中的匹配如一,自然的形成了自然界的天地之阴阳、刚柔的匹配之法式了。自然界的天地、阴阳、刚柔的匹配之法式,可以造化万物的生、长、化、收、藏,而生生不息;自身的小天地之阴阳、刚柔亦如这样的匹配之法式,可以造化万拳的起、承、转、合,而变化无端,源源不断。此乃天人合一之理法,在传统武学拳门的具体应用。只有自身内气、外形“健顺参半”的“阴阳合德”之德体,才是通往神拳神明艺境的“德体”。故此,将气、意拳懂劲之“健顺参半”的德体法式,称名为“法身德之体”,此德体功成之时可致神知。前可与形拳招熟的后天“报身体”加以区别;后可以与神拳神明的“法身道之体”,此道体功成之时可致神明,加以区别。其自成为一层独立的攻防功夫艺境之阶段。这就是气、意拳懂劲的法身德之体的名称来源之根缘因由。

 

神拳神明的“法身道之体”命名的根缘因由?

既然将徒手搏击之术称名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自然有其命名的根本缘由了。传统者,由远古统一传承流衍下来的道术。远古者,由三皇五帝致秦朝以前的这段历史时期。统一者,法虽万殊,而理为一贯。一贯者,统一贯彻三皇圣道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唯道适从”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宗旨,并始终不渝。拳术者,拳,力奋于外者也。术,道本朴,朴散以为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以道为体,道以器为用。有形之变化者谓之术,无形之变化者谓之道。拳术者,有形之器的变化者也。故庄子曰:“术几近于道矣”。这句话说明:“术”还不是“道”,表明道和术还是有区别的。但是,如修炼拳术而欲得道者,必先修炼术字门的攻防功夫以奠基,再修炼道字门的攻防功夫可致功成艺就。此为修炼之顺序,万万不可颠倒、邋等。攻防者,前贤云:“打拳原为保身之计。”修炼拳术攻防之道可有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双重效果。从健身角度讲,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气质,成为健康的有用之人才。从技击角度说,能修炼到“无为而无不为”之道境,可保自身避祸趋福,化险为夷,又不树敌,一生平安。于此,历代众前贤早就多有论述。如元末明初时期的剑道大家毕坤先生,在其所著的《浑元剑经·剑髓千言》中论曰:“故君子(习武练拳而唯道适从者)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谓文兼武全将相身,更必出处有道焉。试止以时,不以道殉身,亦不失机,勿贪为主,勿吝为先。”这一论述就将习武练拳的种种有益之处的观点阐发明白、清楚了。习武练拳的种种有益之处,只有修炼攻防之道者才能完全的体现得出来。至于那些习拳练武又单纯只演练套路的修炼者,由于是自己单独修炼。没有喂手,拆手,盘较,实战等等,系列的印证之修炼过程。那些套路的修炼者只能达到知己未能知人,也就不能达到知己知彼了。不能知彼,无以对照比较了,自己练的对与错都不知道,还谈什么健身、技击的有益之处呢?是故,凡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必以修炼实战的攻防之道为主要内容,方可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达到“打拳原为保身之计”的设想。道者,有道路,道体,道用,道境,等多种解释。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言:道路者,“建体、至用”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之自修的事业;自证成才之学问。建体筑基的内功法建“健之体”,外功法建“顺之体”,内外功法双修建“健顺德之体”;至用成手的形拳招熟,气、意拳懂劲,神拳神明,本末、始终、先后的修炼、升华之次第也。道体者,即老子所言的“道”,有物混成之“物”也!乃万物之大祖。此道体之性状、形状,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描述时说: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体);常“有”,欲以观其徼(边界)。此两者(无与有)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在修炼“内功”法中所见到自身的那个“道体”的性状、形状的如实的描述之笔录。并推论出:自然界的万物,皆为此“道”所生(演)化而成的。皆遵循“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道”的这一自然法则(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拳道言:拳之“道体”为何?良轮先生在《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拳经》谱中说:“造乎神者,方称为法;化乎一者,始谓之拳”。这里的“一”字,乃指:“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道也。万物之通理,名之曰“太极”。看来,拳道之体就是一气,就是太极。名虽不同,本质惟一。历代之拳家有关对拳道之“体”的描述有很多记载,几乎数不胜数。现只录一条各个门派、拳种都能公认的对“拳道之体”的论述,来客观的说明自身拳道之体的性状、形状:

 

“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无所不容;卷之退藏于密,其小无内,无所能入;卷放得其时中,丝毫无差,无不切机”。

 

此论的前两句是言道体的,后一句是谈此道体之至用的。还有更为简练的一说:“以天心为体,以元神为用”。由所引用的拳论之精义,可以知道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的确是有拳之道体的存在。这只有修炼到大成的神拳神明艺境时,对此道体,才能认知的准确,才能体认得到,才能体认得周全、完美。道用,有道体就有道体之运用。道用“无为。”无为者,不先物为。这也就是拳家所提出的:“以静制动;后人动而先人致;后发制人”等种种说法的精义。如果能“以听探用顺化,顺化中亦听探”。即:驭静以动,动中亦静,动静互为其根;阴化阳发,以柔用刚,阴阳迭神其用。做到:“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避实击虚,”就是“无为”法式了。也就是拳道所用的无为法,自可无不为了。也就达到道境了。道境,就是拳道合一的艺境。有关道境的论述,历代拳家多有论述,如《浑元剑经》诀言:“一点天清,二点地灵。三点神光遍九重”。孙禄堂先生的:“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剔透,无有一丝杂气搀入其中。言必符合天理,动必符合天道。”但是,最有代表性的说法就是《宋谱·授密歌》的:“全体透空,太极艺境;无形无象,无极艺境。”此论说明拳道有两个境界的划分。前面引用的:“毛发松弹守三阳”。乃属于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气形化一归无象”。乃属于无形无象的无极境界。而此两个境界,可统称为“虚灵妙境”。正是:“来无影,去无踪,一阵清风倏忽”的艺境。

《纪校新书·顺鸾肘式·注解·点评》-4(2009-11-30 00:50:37)标签:顺鸾肘 文化   

拳道之体本一不二

由上述的分析论说,可以知道拳道之体本一不二,并且是体用一元的。即“以天心为体,以元神为用”。这与自然界的道体是一样的,等同的。这就是为什么将神拳神明的法身称为“道之体”的根缘因由,因其与“道”同是本一不二的。即真一不二。这与气、意拳懂劲的法身“德之体”的不同处,在于法身德之体乃健顺参半的二合一之体。这样,一德体、艺境,一道体、艺境自然就有攻防功夫层次上的差别了。气、意拳懂劲的功夫,已经具备:“皮打抖弹震死牛”的艺境了。故实施跌法的技法时劲势沉重;而神拳神明的功夫,就以“毛发松弹守三阳”的艺境来论,实施跌法的技法时劲势轻灵,挨击者只觉得攻击者刚刚触及自己的衣服,自己就不自觉得飞跌而出了。此正是:“粘衣十八跌”的真功夫。《习拳八难》中说的好:“打重容易打轻难,要知来意更艰难”。而神拳神明的艺境,神能知其来意,又能用必打犯而不伤人。因其具备:“来无影,去无踪,一阵清风倏忽”的“身轻如羽”的艺境了。故此,气、意拳懂劲时乃称法身德之体,神拳神明时乃称法身道之体。此乃名与实相符,正所谓名正言顺也,谈拳论艺亦理应如此。

 

以上将“形拳招熟,气、意拳懂劲,神拳神明”三层成手的攻防功夫艺境进行了基本的划分,并相对应的将攻防技法中的摔法、跌法是在哪个层次修炼功成的,论述清楚、明白了。习拳者也就知道摔法和跌法,哪种技法更巧妙,要求功夫艺境更要高一些;哪应先练,哪该后修?知道了这些内容对自己的修炼必有一定好处的。

 

故此问“跌法能颠翻胜人”的道理何在?是什么原因?自有其一定的“跌法”内容之实质功夫的。也存有对跌法的技术功夫实质内容之揭秘示真的意义。

 

答曰:道理很简单,“在乘虚用势”。因跌法属于无招无式的上乘技术方法、功夫范畴,不可具体言明,就以乘对手戒备防守空虚之处,顺其势、借其力而用招势,即“乘虚而入好用机”的实质。也就有“见势因之跌更奇”的精义之说法了。便可以跌法颠翻对手而胜之了。实施“避实击虚”即“避向击背”“以实击虚”的战术技术。贯彻“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策略。是正确运用跌法之机势的准则。关键在于如何能“乘其虚”、如何能“用己势”而胜人,必须具备“先知于人”的听探之良知;“先机于人”的顺化之良能的最佳攻防机制,才是避实击虚“施用跌法”的根本保障。要具备“以他力取法”的“顺势借力”的能力,才能具备“避实击虚”“施用跌法”的运作。这就要具备外形的柔弱无骨,善变无形又无穷的功夫境界;内劲具有“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夫艺境,则避实乘虚施用跌法颠翻对手,可成为事实了。

 

然必须有“乘虚用势”的具体技术方法,才能认识得完备。就技术方法而言,也就是“寄奇于偶”内所指出的,备两法而即时用其一也。两法者:“顺从以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熟此两法备于平时,自己于较技中就可以即时而用,顺势随机自可用之以胜人了。

 

攻防较技,接手问招,及时的以“顺从以为进退”和“逆力以为揭献”的“顺逆之法”,便能及时乘虚而入,对手防不胜防,无所逃逸的能力,无所还击的能力,正是我施展攻防机制顺势发招借力用势跌人的最佳时机。这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基本法则。何止跌法如此,凡能胜人,诸法皆可如此实施。然惟独“跌法”最简捷明快,发放干脆利索。故有“诸法皆佳,跌法最良”之誉。

 

见势便顺势而用,是因其所为如是,我亦因此如是。实指“逢强智取,遇弱力擒”的两方面内容的“见势便顺势而用”之精义的。即“见势因之”有逢强、遇弱两种技术方法,就是:逢强智取的“顺从以为进退”的方法;遇弱力擒的“逆力以为揭献”的方法。而此两种技术方法正所谓“此地最光明”的技法。此个“跌法、伸手便是”,会更出乎对手的意料之外,常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故此一“跌法”施出,对手莫名其妙不知因何飞出,亦不知如何飞出,头脑一片空白,也不知飞跌至何地如何落地的。跌法用得如此之妙,因自己招熟后而懂劲、阶及神明艺境。因是顺其势,借其力,拿捏的丝毫无差,在神为非人力也,纯是自然之神为体用,其虽有体重千斤之势,亦好似蝴蝶一样的轻灵地飞跌而出了。但没有“内劲”功夫精纯的自然力者,又不知会有此妙境的。

 

《拳经》中能有此“跌法”专论,并非虚言,实乃作者自身功夫的写照,可见当时少林拳法已至精妙甚奇的艺境。又是“跌法”运用的如此神巧至妙,实乃让人叹为观止。当时的习拳者之所以将跌法运用得如此神奇,是因为通明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又在实施时拿捏得恰倒好处方能成之,是乘虚用势的自身攻防机制的巧妙尔!是实实在在的攻防功夫在身之缘故。跌人之法,述之尽矣!然需引古拳论一段以证“内劲”功夫的妙用。可知“跌法”的精义:《六合十要序十内劲》中说:

 

“惟颤劲出没,其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手到劲发,天地交合而不费其力。总之,运于三性之中,发于一战之倾,如龙之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似虎之伸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

 

此论“内劲”功夫之功能、效果的。再引一段拳论,专以说明“内劲”之功能,运用之景象的论述。《易筋经·贯气诀·点气论》中说:

 

“似梦地着惊,似悟道忽省,似皮肤无意燃火星,似寒浸骨髓打战悚,想情景,疾快猛,原来是真气泓浓。震雷迅发,离火焰烘。欲学不悟个中窍,丢却别学哪得醒?”

 

在此,将两段前贤之论拳的文字,引用而成为论述“内劲”功能、用法的文字,习拳者如果能认真、仔细的琢磨体会其中之精义,自然可知“跌法”为何等样的攻防功夫了,也就明白“跌法”之运用的根本在于“内劲”功夫的质量上。提高“内劲”功夫的质量,就是掌握运用跌法的根基功夫和根本窍门了。在修炼内劲上下功夫,也就是如同在掌握、运用跌法上下功夫了。这就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体立而用能”的修炼法则之精义。

 

《纪校新书·旗鼓势式·注解·点评》-1(2009-12-01 00:08:50)标签:旗鼓势 文化   

【原谱标点】

 

旗鼓势,左右压进。近他手,横劈双行。

 

绞靠跌,人人识得。虎抱头,要躲无门。

 

【原谱标点】

 

旗鼓势左右压进,近他手横劈双行。

 

绞靠跌人人识得。虎抱头要躲无门。

 

【题名解】

 

“旗鼓势”,顾名思义乃是:“一手抬起似举旗,一手下落似击鼓”而得名。然而,到底是如何具体实施攻防的内容?还得看歌诀中是如何论说的才能知晓呢!

 

【注解】

 

①、旗鼓势左右压进,近他手横劈双行:

 

“旗鼓势”乃是可以实施左右两种方法的压打进击的法式;又可以似形意拳的炮拳法式实施攻防手段。靠近他则可以运用拧身法式实施单手劈打破解对方“双手攻击”法式。

 

左右压进:就是可以实施左右两种方法的压打进击的法式;又可以似形意拳的炮拳法式实施攻防手段。

 

手横劈双:就是运用拧身法式实施单手劈打破解对方“双手攻击”法式。

 

②、绞靠跌人人识得,虎抱头要躲无门:

 

运用绞丝缠绕的靠法跌人,人能识得而闪躲化解;而虎抱头法式,即运用手抱自己头的法式,以肘劲跌人的法式不露形迹;对方要闪躲而没有门路可寻了。

 

绞靠跌人:就是运用绞丝缠绕的靠法跌人。

 

虎抱头要躲无门:运用手抱自己头的法式,以肘劲跌人的法式不露形迹;对方要闪躲而没有门路可寻了。

 

【译文】

 

“旗鼓势”乃是可以实施左右两种方法的压打进击的法式;又可以似形意拳的炮拳法式实施攻防手段。靠近他则可以运用拧身法式实施单手劈打破解对方“双手攻击”法式。

 

运用绞丝缠绕的靠法跌人,人能识得而闪躲化解;而虎抱头法式,即运用手抱自己头的法式,以肘劲跌人的法式不露形迹;对方要闪躲而没有门路可寻了。

 

【点评】

 

有关“旗鼓势”的“左右压进,近他手横劈双行;虎抱头要躲无门”以制胜的法式,历代前贤亦曾多有论述。以资对照,择其优者录而并解之如下:

 

18、狮子啸天

敌人右插香腮,将身向左闪开,翻转双披紧切,更复两拳上推,

 

胸拴旗鼓势雄,手抱脚跟仰跌,头顶膝压不放,狮子啸天可爱。

 

阐释:

 

胸栓,击胸的直拳横置的击胸法,犹如门栓一般;旗鼓势,即上冲下击的手法;头顶,以头击胸腹;膝压,以膝挤压。抱脚跟,抄抱腿摔法。

 

对方顺步右直拳击我左腮而来,我将身向左侧闪开,抡双手翻转双披手紧切其右手臂,即“外上打”,或曰“外上劈砸”。更复两拳上击头面,再加拴胸,此旗鼓手法得势,其必后仰身,迅速俯身抱其脚跟使之仰跌,或用头法顶击,或用膝跪压打,反正是不能放弃战胜他的难得之机会。这一系列的手法,就是“狮子啸天”。此势之手法着实可爱,这是借用使用者的赞美之词,来表明狮子啸天技法的攻防实用的价值。

 

24、烧天撼地

右拿右手左插上,左按左手右下插。左手打来左手勾,右手一拳肚上落,

 

右封右兮左拳腰,闪身背后前留脚,回手一拳背心着。烧天撼地实难惹。

 

【注释】

 

①、传抄谱中没有此句“烧天撼地实难惹”。现根据文体风格,故而补之。

 

阐释:

 

烧天,打脸面:撼地,破其脚跟。中必有“腰斩石人”,击腰肋肚腹之意尔。此乃以“天、人、地”三才分部位的。

 

对方右手顺步击来。右手搬拿左手插上击打喉、腮、脸面等部位,谓之插花盖顶。对方左手顺步击来。左手搬按,右拳下插软胁处。对方左手打来。我左手勾提,右手一拳肋上着重。右手封提其右肘,亦是左拳往腰肋上重击,数手皆为腰斩石人。如果闪身到其背后,在其前面留一脚,回手一拳或一肘垂击其背心处,其必前跌而扑地,此名仙人背后把人伤。此乃大手法,没有全体大用的真功夫。不易实施。

《纪校新书·旗鼓势式·注解·点评》-2(2009-12-01 00:12:06)标签:旗鼓势 文化   

老八掌用法歌诀

单换掌

一势单鞭不为奇,左右循环乃为宜。

 

左换右兮右换左,抽身倒步自合机。

 

【题名解】

 

相传董海川传授八卦掌拳法的时候,将此八掌列为“老八掌”,也就是八卦“六十四掌”中的“八母掌”。修炼者平时多修炼这“老八掌”达到精纯熟练的随时可用,用变至效的艺境,再演化其他掌法乃水到渠成之事,则八卦掌的攻防功夫艺境得矣!此乃修炼顺序也!

 

盖手掌

二势盖掌迎面扑,拨云见日走自如。

 

左换右兮右换左,丹凤朝阳向上出。

 

【题名解】

 

诀云:“丹凤朝阳天然手,打人全凭盖势取。”“盖手掌”就是从此立意而成之的,乃八母掌的第二个掌法。也就相当于形意拳门的“劈拳”式,翻子拳门中的“压打”手法,太极拳门的“扑面掌”。由此可见,传统拳术各家的攻防招法存在着招法相同名不同的现象之事实。由此推论,传统拳术本一家的说法,乃约繁就简之“融化发融化”的观点之大一统的认识。

 

【注解】

 

①、二势盖掌迎面扑,拨云见日走自如:

 

八卦掌第二势名之曰:“盖手掌”,乃是“迎面扑击”的掌法。运用“盖手掌”的法式犹如“拨云见日”一般,但要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走化自如才能见到“盖手掌”的制胜的威力。

 

②、左换右兮右换左,丹凤朝阳向上出:

 

盖手掌的手法,当左手掌运使就势可以换右手掌运用;还可以右手运使就势即换左手掌运使,皆可对手应击即胜。盖手掌的手法运使,当对方出拳掌向我头面击来的至而未至的瞬间,我上步顺手使出“丹凤朝阳向上出”的法式破解其攻势的同时掌法下落扑击对方的脸面即可制胜。

 

【译文】

 

八卦掌第二势名之曰:“盖手掌”,乃是“迎面扑击”的掌法。运用“盖手掌”的法式犹如“拨云见日”一般,但要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走化自如才能见到“盖手掌”的制胜的威力。

 

盖手掌的手法,当左手掌运使就势可以换右手掌运用;还可以右手运使就势即换左手掌运使,皆可对手应击即胜。盖手掌的手法运使,当对方出拳掌向我头面击来的至而未至的瞬间,我上步顺手使出“丹凤朝阳向上出”的法式破解其攻势的同时掌法下落扑击对方的脸面即可制胜。

 

【点评】

 

其实,所谓的“盖手掌”的名称,在其他门派、拳种中的名称还有许多说法,如《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拳谱》中称为“二便手”,取意于两只灵活方便敏捷的手法。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二便手

手起加手推出,眉心胸穴掌来,左上右下好安排,势中贵靠为佳,

 

右掌傍身上脸,填拳随即奔怀,二便手起好雄哉!纵敌千斤无碍。

 

阐释:

 

二便手,是指两支最方便的手法、实际上是一个手法招势,即“压打”式,又名“盖手掌”,也就是形意拳门修炼三体式时的劈拳式。两手以上下的攻防变化极为方便,故名曰“二便手”。

 

如果自己出式,疾步站式,前手上掌根与眉心齐,后手下掌根与膻中穴齐,双肘掩裹抱定门户。

 

如果对手右直拳击来,进右步左手下压其右肘弯外侧,同时右手扑击其头面;其左手上拦,有三变,一是右手下压左手上击其头面,乃本招用法;一是左拳直击对手心窝,亦名填拳,此乃不招不架,就打一下的法则,此即填拳奔怀之义;一是乘对方左手上拦之机,就势下伸左手粘住其右手臂,进左步以“海底针”式靠击为佳。

 

所以说“压打、盖手掌”式的二便手,实施起来最方便,亦威风雄健,纵使对手千斤之重,照常施之有效将对方跌翻于地而无阻碍也。

 

通读引文论述的内容,对于歌诀中“二势盖掌迎面扑,拨云见日走自如”的说法之精旨妙谛就有了更为清楚、明白、细腻的认识、理解了。

 

背身掌

三势背身是团撞,两手变化逞刚强。

 

左换右兮右换左,抽身长手不须忙。

 

【题名解】

 

背身掌,又名“反背掌、翻背掌”。实施的就是后背对着对方以手背反击对方的掌法,取“后即前”的法式而运用的掌法,具有其运用时机的特殊性的特点。乃防止、攻击从自身背后方向击来的法式,乃战胜对手常用的手法法式。

 

【注解】

 

①、    三势背身是团撞,两手变化逞刚强:

 

八卦掌第三势乃是“背身掌”法,其是上有“后背靠”、下有擂天鼓的“翻臀靠”的法式谓之“团撞”的法式;再加两手左右反背运用的“反背掌”之变化,得以逞的刚暴强盛之势也。

 

团撞:存在“后背靠”法的意思,亦有“翻臀靠”的“擂天鼓”式的臀靠法式存焉!再加之左右“反背掌”的“背身掌”法的补招运使,当然威力无穷了,制胜于顷刻之间乃易事耳!

 

②、左换右兮右换左,抽身长手不须忙:

 

背身掌的手法,当右转左手反背掌运使就势可以换左传右手反背掌运用;还可以左传右手运使反背掌就势即换右转左手掌运使反背掌,皆可至对手应击即胜。背身掌的手法运使,必须抽转身长手不须慌忙才能即时恰当却好的实施效果极佳。

 

【译文】

 

八卦掌第三势乃是“背身掌”法,其是上有“后背靠”、下有擂天鼓的“翻臀靠”的法式谓之“团撞”的法式;再加两手左右反背运用的“反背掌”之变化,得以逞得刚暴强盛之势也。

 

背身掌的手法,当右转左手反背掌运使就势可以换左传右手反背掌运用;还可以左传右手运使反背掌就势即换右转左手掌运使反背掌,皆可至对手应击即胜。背身掌的手法运使,必须抽转身长手不须慌忙才能即时恰当却好的实施效果极佳。

 

【点评】

 

关于“背身掌”的法式,历代拳术功夫大家皆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择其优者,录而并解之如下:

 

药葫芦分里外肩上滚

任凭他两手先不手先。我便迈步进身拨托,

 

分手拱进外肩一抛掀,复刺抛掀,丢胸抑带靠。

 

双手砍压,使里肩复刺梗压,抑顺双鞭横打靠。

 

共计十下在其间。

 

右进转身照前练,周围粘身射身掀,

 

药葫芦全凭滚在里外分肩,此乃是八仙拳内一仙顶秘传,

 

若能练就其中深妙秘,反拨正插果捷全。

 

                                 《醉八仙拳·铁拐李》

 

阐释:

 

此药葫芦乃借喻“双肩之内劲左右前后腾挪法”的。攻防手法不同,肩乃手法之根,则内劲在肩内的左右前后起落亦不相同。前有“八面肩头”的用法之论,亦可并同观之,彼言肩之外形,此喻肩中内劲,两者并参齐用,可得“药葫芦分里外肩上滚”之真传秘诀了。

 

为何分里外肩?外肩者,掀抛之用,倒后肩也,背后靠法自用外肩;里肩者,砍压直压,俯肩靠者,则用里肩。

 

此诀是说手法有抛掀、直压的区别,则同时也就有肩法的里用、外用之分了。但何时用外肩?何时用里肩?就要看歌诀中是如何道出此中精义的了。这样才能得其真传秘诀了。下面就对歌诀进行阐释。

 

双方较技,只要我“意在人先”,就不在乎他先出手的占不占先机了。我便可顺势左进迈步进身拨托化解了。至于如何进身拨托化解?可连肩带膀缩身掀起,亦可分手拱进,外肩法掀起一抛的化解,复用刺击抛掀化解,皆可。然抛掀化解其势,必丢开其手臂,疾俯肩靠击其胸,此为里肩法。靠击不中紧接双手砍掀,用外肩法。复又砍压披击,用里肩法,继以凝挺肩法的直拳击胸击腹,接以左右鞭手横打其脸面脖颈,再以俯肩靠、背后靠、侧肩靠收功。此中有“拨托、分手、抛、掀、靠、砍压、梗压、直拳、左右鞭手或背身掌、靠”共计十个手法在其间,连系击打,一气呵成,是练法,又是用法,确实妙哉!

 

右进转身亦可照前法运使。应付四周各方面来敌,皆可碾步射身拨托抛掀,这全凭劲势在双肩的左右里外腾挪来完成的,此用肩的劲势之里外的分法,乃是八仙拳内第一仙汉钟离“肩上悬葫芦”的顶真秘传之诀言。若能练招法攻防懂得用肩的劲势的里外腾挪,得其精妙者,是为深得此秘诀之妙用了。那一切攻防手法的反拨正插或正拨倒插之互变互用,果然就快捷而全面了。所谓全面,就是“八面肩头”功夫的全面掌握运使自如了。

 

通读引文论述的内容,对于歌诀“三势背身是团撞,两手变化逞刚强”的说法之精旨妙谛的认识、理解就更为清楚、明白、深刻细腻的多了。

《纪校新书·旗鼓势式·注解·点评》-3(2009-12-01 00:14:16)标签:旗鼓势 文化   

劈手掌

四势劈掌走自由,两手变化内中求。

 

左换右兮右换左,不扣步兮莫回头。

 

【题名解】

 

“劈”说的出处探秘

何者为“劈”?这在《易筋经·贯气诀·九宫手》谱中有明确的定义之说法:右手式:斜劈左下,又名“一字披手”;换言之左手式:斜劈右下,又名“一字披手”。见附图:

 

 

右手式图

 

由此可见,八卦掌的“劈手掌”和前面所说的“盖手掌”、形意拳的“劈拳”说的不是同一的内容。虽然同是由上往下落的拳势,所运用的部位不同,拳式、掌形不同则名称亦不相同也。劈手掌运用的是“小鱼际侧”落劈也,“盖手掌”运用的是掌心面的落劈也,形意拳运用的是拳之落劈也,自然不同也!

 

【注解】

 

①、四势劈掌走自由,两手变化内中求:

 

八卦掌第四势劈“劈手掌”的运用乃依靠步法的游走闪化争得自由运使的时机以制胜,故而说两手“劈手掌”的攻防变化是在自身内中求得运使的时机。虽然说是两手“劈手掌”的攻防变化乃是自身内出之,乃是依照对方的变化为基础而相机实施的。

 

②、左换右兮右换左,不扣步兮莫回头:

 

劈手掌的手法,当右手劈手掌运使就势可以换左手劈手掌运用;还可以左手运使劈手掌就势即换右手运使劈手掌,皆可至对手应击即胜。劈手掌的手法左右转换运使的机理、法则,就是不扣步的时候莫要回头而造成攻防势的散乱之资敌取辱也。

 

【译文】

 

八卦掌第四势劈“劈手掌”的运用乃依靠步法的游走闪化争得自由运使的时机以制胜,故而说两手“劈手掌”的攻防变化是在自身内中求得运使的时机。虽然说是两手“劈手掌”的攻防变化乃是自身内出之,乃是依照对方的变化为基础而相机实施的。

 

劈手掌的手法,当右手劈手掌运使就势可以换左手劈手掌运用;还可以左手运使劈手掌就势即换右手运使劈手掌,皆可至对手应击即胜。劈手掌的手法左右转换运使的机理、法则,就是不扣步的时候莫要回头而造成攻防势的散乱之资敌取辱也。

 

【点评】

 

有关“劈手掌”的运使方法、规矩、准则及其威力,前贤多有明确论述,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药锄随手拿劈破打方

任他双手齐来凶,我便抑顺拿劈攻。

 

粘步丢胸一推占,定教敌人滚连跌。

 

右进转身照前用。周围抑顺拿劈一推切,

 

神仙锄头飞捷快,定叫人人快点跌。

 

【题名解】

 

药锄,锄田之具,以喻双手拳、掌的上起下落,犹如锄田一般。故锄田手法,有上起之撩攉,下落之劈砸。无不能随势而用手,故名药锄随手。乃解释醉拳篮采和的药锄手法的,看歌诀是如何讲述的。

 

【注解】

 

任他双手齐来凶,我便抑顺拿劈攻。粘步丢胸一推占,定教敌人滚连跌。                              

 

阐释:

 

任他人双手齐来攻,我便进左步左进身起右手抹压顺势拿其右手腕,左手劈击其右臂肘弯破解其攻势,再顺势左手回捋抹压其右臂肘弯,左碾步而进右步身,同时成双掌虎扑式一推扑击便可将其跌翻。此即捋手化解复加虎扑手的胜人法式。如其退步缩身,则疾步跟上连接按拿披手攻击。如其向我身之左右闪化,闪右时,右脚勾其右脚,右手披击;闪左时,左脚勾其左脚,左手披击。此乃加上横直的仙人躲影法了,定教敌人连滚跌扑翻在地了。

 

右进转身照前用。周围抑顺拿劈推,神仙锄头飞捷快,定叫人人快点跌。

 

阐释:

 

任他人双手齐来攻,我便进右步右进起左手身抹压顺势拿其左手腕,右手劈击起左臂肘弯破解其攻势,再顺势右手回捋抹压其左臂肘弯,右碾步而进身成双掌虎扑式照胸一推扑击便可将其跌翻。任凭他八面切闪,我已经准备好周围的连进拿劈抑顺攻击的方法了。这就是采药锄手法的“随手用招快如风,破打连环妙无穷,打的敌人走无踪,定教他快点跌翻方收功”之精义。其实,双手掌的一防一攻之连环打的单掌劈击一样能跌人,用起来更为灵活巧妙。单、双掌起落法、单双掌击人法,皆是锄田手法的内容。这样理解歌诀的精义,方能得其精髓妙谛。可谓之为善读谱者了,以此之修,达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指日可待了。

 

通读精熟引文中论述的内容精义,对于诀言“四势劈掌走自由,两手变化内中求”的说法之精旨妙谛的认识、理解、就更为清楚明白深刻细腻多了。

 

顺势掌

五势顺势是化影,脱身化影侧身灵。

 

左换右兮右换左,闪展个位进步赢。

 

【题名解】

 

“顺势掌”的法式就是顺势捋带的手法,又是闪化捋带的法式。太极拳门称之为“捋”,其他门派、拳种右称之为“摞手、捋手”的。总之乃是“顺手牵羊”的法式;如果顺势外送又名“顺水推舟”的法式。关键是顺彼势随机用之,效果极佳。此又是“小力打大力”的最常用的基本法式。故而,八卦掌拳将“顺势掌”放在第五势来说明亦有其特殊意义也!

 

【注解】

 

①、五势顺势是化影,脱身化影侧身灵:

 

八卦掌第五势名之曰“顺势掌”法式,乃是脱身化影的法式。运用脱身化影的“顺势掌”的法式,卸步侧身闪化运用最为灵妙。

 

②、左换右兮右换左,闪展个位进步赢:

 

顺势掌的手法,当卸右步右手顺势掌运使就势可以换卸左步左手顺势掌运用;还可以卸左步左手运使顺势掌就势即换卸右步右手运使顺势掌,皆可至对手应击即胜。运用顺势掌的进步顺水推舟的法式,就是斜步闪展个位进步运使自能赢了对方。

 

【译文】

 

八卦掌第五势名之曰“顺势掌”法式,乃是脱身化影的法式。运用脱身化影的“顺势掌”的法式,卸步侧身闪化运用最为灵妙。

 

顺势掌的手法,当卸右步右手顺势掌运使就势可以换卸左步左手顺势掌运用;还可以卸左步左手运使顺势掌就势即换卸右步右手运使顺势掌,皆可至对手应击即胜。运用顺势掌的进步顺水推舟的法式,就是斜步闪展个位进步运使自能赢了对方。

 

【点评】

 

“顺势掌”的论述,清楚的说明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双方攻防较技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一个基本法则——顺随法式。

 

顺步掌

六势顺步是双捋,千斤坠地变化多。

 

左换右兮右换左,日月并行走开合。

 

【题名解】

 

“顺势掌”和“顺步掌”的基本分别在哪里?“顺势掌”是单手采捋的法式,而“顺步掌”乃是“双手捋采”的法式。所谓的顺步?,是说与对方的的进步之腿的“彼进我扯”的顺随法式。如对方右拳顺步进右腿足攻击我,则我双手捋带彼之右臂肘腕的同时后撤右足,是为“顺步掌”的基本法式。体现的仍然是“顺随”法式。

 

【注解】①、六势顺步是双捋,千斤坠地变化多:

 

八卦掌第六势乃是“顺步掌”双捋带的法式,运用“顺步掌”双捋带的法式同时运用“千斤坠地”的法式,就存有多种多样的变化了,而且“顺势掌”的攻击威力无形中就强化了许多。

 

左换右兮右换左,日月并行走开合:

 

顺步掌的手法,当撤右步双手顺掌采捋就势可以换撤左步双手顺掌采捋;还可以撤左步双手运使顺掌采捋即换撤右步右手运使顺掌采捋,至对手应击即跌扑而制胜。运用顺步掌的进步顺水推舟的双撞掌法式同样可以制胜,这就是双手拳掌象似“日月”并行而走“开合”的法式。

 

日月并行:通背拳中说:拳者为日,掌者似曰;一手拳一手掌乃是“日月并行”的意思。

 

【译文】

 

八卦掌第六势乃是“顺步掌”双捋带的法式,运用“顺步掌”双捋带的法式同时运用“千斤坠地”的法式,就存有多种多样的变化了,而且“顺势掌”的攻击威力无形中就强化了许多。

 

顺步掌的手法,当撤右步双手顺掌采捋就势可以换撤左步双手顺掌采捋;还可以撤左步双手运使顺掌采捋即换撤右步右手运使顺掌采捋,至对手应击即跌扑而制胜。运用顺步掌的进步顺水推舟的双撞掌法式同样可以制胜,这就是双手拳掌象似“日月”并行而走“开合”的法式。

 

【点评】

 

“走开合”的阐释

顺势顺势双捋带,乃外形开内劲合的法式;顺势双催放,乃是外形合内劲开的法式。有关这一点,历代前贤多有论述,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开合”论

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而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阐释:

 

前面心静、身灵、气敛、劲整四项功夫艺境俱备了,总要归一神聚的功夫内容中来。何为神聚?就是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灵明而不昧者。换句话说,就是法身道体的圆满无损之候。从攻防功夫艺境上说,就是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神知艺境。正是“皮打抖弹震死牛”的神聚则一气鼓盪之候,此正是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磅礴的功夫之候;这时的修炼更要精神贯注,内气、外形匹配如一的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内气运行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专一。紧要关头是内气的变化运用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形的方面。欲要伤人,力从人借,气由脊发。如何才能气由脊发?如果内气由脊向下沉降,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内气由上而下也,谓之“合”;如果内气由腰形于脊骨,而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阴收,开即是阳之发放。能懂内气的阳动而开、阴静而合,便知阴阳之要义了。修炼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就没有不能如意之处矣!

 

复式“开合”法说

有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又有由矣!由屈伸动静,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降,就去则升。夫而后谗为真及神明矣!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懂劲先后论》

 

阐释:

 

有了攻防拳势之屈伸动静的自动化之妙用,拳势攻防的开合升降之法式的应物自然也是有缘由的。由拳势外形的屈伸动静之运用来看:见到对手入进则形开,遇到对手退出则形合;由拳势内劲的匹配来看,看到对手进来则内劲降,就着对手退去则内劲升。如果从攻防拳势的内劲外形匹配合观之,就是:见到对手入进则形开,配以内劲降;遇到对手退出则形合,配以内劲升。这就是内气外形阴阳逆从、劲形反蓄的暗劲法式的论述。充分的掌握了内气外形阴阳逆从、劲形反蓄的暗劲法式而精熟之以后,才能真及神拳神明的艺境。

 

明此两论,乃知开合矣!

 

精心阅读两篇引文论述的内容精义,对于歌诀中“左换右兮右换左,日月并行走开合”的说法之精旨妙谛就会认识、理解的更为清楚、明白、深刻细腻的多了。

《纪校新书·旗鼓势式·注解·点评》-4(2009-12-01 00:17:04)标签:旗鼓势 文化   

下榻掌

七势下榻变化精,插花掖肋腰内横。

 

左换右兮右换左,翻身倒步形如龙。

 

【题名解】

 

下榻,本来是“寄宿”的意思。这里用来成为“掌法”的名称,寓意有两个方面:一是同“踏”的取势,乃下按掌的法式;一是“下榻掌”施初必定要落实在对方身体上才能发挥“下榻掌”将对方一击跌翻的威力。所以,“下榻掌”的运使方法与“腰斩石人”侧下踏掌的法式近似;与“下栽捶”的法式亦近似。只不过一用掌法,一用捶法的不同而已。

 

【注解】

 

①、七势下榻变化精,插花掖肋腰内横:

 

八卦掌第七势的“下榻掌”的变化多样而又精细严密,如“插花掖肋、腰斩石人”的下榻掌运用时腰身向内横转威力才最充足。

 

②、左换右兮右换左,翻身倒步形如龙:

 

运用下榻掌的手法,当右手打开门的同时左手下榻掌击打对方肋胁部位就势可以换成左手打开门的同时右手下榻掌击打对方肚腹;还可以翻身倒步运用“折背靠、背后靠”的法式靠击,至对手应击即跌扑而制胜。运用倒步翻身的靠法制胜,在翻身倒步时必须形势如龙之灵便,用力不见力山莫能阻才为“绝妙”也!

 

【译文】

 

八卦掌第七势的“下榻掌”的变化多样而又精细严密,如“插花掖肋、腰斩石人”的下榻掌运用时腰身向内横转威力才最充足。

 

运用下榻掌的手法,当右手打开门的同时左手下榻掌击打对方肋胁部位就势可以换成左手打开门的同时右手下榻掌击打对方肚腹;还可以翻身倒步运用“折背靠、背后靠”的法式靠击,至对手应击即跌扑而制胜。运用倒步翻身的靠法制胜,在翻身倒步时必须形势如龙之灵便,用力不见力山莫能阻才为“绝妙”也!

 

【点评】

 

下榻掌在有些门派、拳种中称为“掖掌、按掌、砍掌”等名。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带膀双砍如雷轰破打方

七言八句

 

任他一进到胸前,我便带膀收砍连。

 

抑顺鞭赶进右步,双手三砍一推掀,

 

左进转身朝前用,周围连抑砍藏鞭。

 

带膀双砍铁样坚,披打雄风如雷电。

 

【题名解】

 

七招连环打的第二招乃是“带膀双砍”法式。此招乃解“八仙·汉钟离”条的“带膀双手连三砍”法内容的,那条乃“掀砍”配合而用的,此条乃“抑砍”配合的。掀者向上,抑者向下。砍者则八个方向正反皆可运使,只是配合的招法有别。读者应于此异同处用心,可得招法配合不同之妙用了。正所谓“解招问手”,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能明此者,可得攻防招法运用变化之妙也。

 

【注解】

 

任他一进到胸前,我便带膀收砍连。抑顺鞭赶进右步,双手三砍一推掀。

 

阐释:

 

任对方两手打进到胸前,我便缩步躲影连肩带膀收手砍,抑其攻击,顺势单鞭劈下,赶进右步,双手左右连续砍击对手右颈、左颈、当胸,双手一个虎扑式扑击推掀,必定跌得敌人仰面朝天。

 

左进转身朝前用,周围连抑砍藏鞭。带膀双砍铁样坚,披打雄风如雷电。

 

阐释:

 

抑其攻击,顺势单鞭劈下,赶进左步,双手左右连续砍击对手左颈、右颈、当胸,双手一个虎扑式的扑击推掀,必定跌得敌人仰面朝天。此即“左进转身”朝前用,与右进是同样的打法。

 

带膀双砍的连续前后左右上下的运用,可以抑止住对方的攻击。而在施用砍手法中藏有单鞭手法,随时可以击打对方脸面、脖颈、胸腹、胁肋等部位的妙用。有拳谚云:“单鞭击去肩手硬,纵是顽石也打塌”,可知双砍手法的实战效用了。

 

而带膀双手砍法,沉实又有骨力,犹如八卦掌法的下榻掌,就象钢铁一样坚硬,砍向对手的肋胁、肚腹等部位;一手披打砍踏,一手抓拿,这样的“以定用手”的法式,雄健如风之疾,势沉如雷劈电击。轰打如炮、捶捶意气响连声。招法打法实在妙哉!

 

精心熟读引文内容的精义,对于歌诀中“七势下榻变化精,插花掖肋腰内横”的说法之精旨妙谛的内容,就会认识、理解的更为清楚、明白、深刻细腻多了。

 

平穿掌

八势平穿是面迎,两手变化随步行。

 

左换右兮右换左,走如风兮站如钉。

 

【题名解】

 

平,乃是指中平的意思而说的;穿,后手从自己的前手的“手、肘”下穿过而出之的名称也;掌,运用的是掌法。连系起来就是“平穿掌”,简单说就是穿手、穿法等。这个法式与“燕子穿梁”不同,穿掌乃是从前手肘下穿出的;“燕子穿梁”乃是后手从前手臂下回旋在上发出去的。一从下直出,一复从上出,这就产生了随机用手的顺从法式了。拳法招式无不是这个法则实施的,连续的这样运使招式手法,就是接连不断施招用手的法式。这样见境生情,随机应变的能够接连不断施招用手的法式乃是一种攻防技艺、攻防功夫艺境了!

 

【注解】

 

①、八势平穿是面迎,两手变化随步行:

 

八卦掌的拧转顺缠平穿手乃是左手从自己的右肘下分别拧转顺缠平穿对方的左、右手之里外四势,右手从自己的左肘下分别拧转顺缠平穿对方的左右手里外四势。故而,合计的说“八势平穿”是面对面的破解迎击的快捷手法。两手连续实施拧转顺缠平穿掌手法的变化要随步法的运行来选择、确定时机的。

 

②、左换右兮右换左,走如风兮站如钉:

 

运用拧转顺缠平穿掌的手法,当右手被拦的同时左手从自己右肘下拧转顺缠穿出击打对方咽喉、胸等部位即时就势可以换成左手打开门的同时右手从自己左肘下顺缠拧转穿出击打对方咽喉、胸等部位,所实施的平穿掌法必须致对手应击即跌扑而制胜方止。在实施拧转顺缠平穿掌手法,必须走步轻灵敏捷犹如风行,站住如钉钉其势似山岳之稳固,方是善用平穿掌手法胜人的高手的。

 

【译文】

 

八卦掌的拧转顺缠平穿手乃是左手从自己的右肘下分别拧转顺缠平穿对方的左、右手之里外四势,右手从自己的左肘下分别拧转顺缠平穿对方的左右手里外四势。故而,合计的说“八势平穿”是面对面的破解迎击的快捷手法。两手连续实施拧转顺缠平穿掌手法的变化要随步法的运行来选择、确定时机的。

 

运用拧转顺缠平穿掌的手法,当右手被拦的同时左手从自己右肘下拧转顺缠穿出击打对方咽喉、胸等部位即时就势可以换成左手打开门的同时右手从自己左肘下顺缠拧转穿出击打对方咽喉、胸等部位,所实施的平穿掌法必须致对手应击即跌扑而制胜方止。在实施拧转顺缠平穿掌手法,必须走步轻灵敏捷犹如风行,站住如钉钉其势似山岳之稳固,方是善用平穿掌手法胜人的高手的。

 

【点评】

 

穿手掌并非始于八卦掌拳法,早在《内功四经·神运经·十二大劲》的说法中就有详细介绍,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第八大劲 曰:穿骨

敌自上路来,吾将全局极力以伸向前穿之,彼之劲自破,吾自获全胜矣。但须斗骨倒起,后步即往前步以极力向前穿之,不然与通捶混矣。

 

阐释

 

《内功经》中解释“穿”劲时说:“曰穿,劲之连也。”什么“劲”之连呢?在注解之文中说:“竖连为穿,属阳,抻筋拔力,以刚坚凝结之谓也。”原来穿劲是全身抻筋拔骨之力的解释,即“肌肤骨节,处处开张”的筋劲骨力之用法。然于穿法之中,必然有内劲的一气贯串于其中,才具穿劲之效用;才具备刚健的无坚不摧之势。前贤为了说明这一点,在此用“穿骨”二字,表明了“筋长力大”和“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的用形之刚发的精义。传统拳法的炼、用虽然是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为宗旨,但亦有用形之方法,此穿骨法就是应用外形为主的方法,故后面有“用形击形”的论述。此处只论穿骨的方法及其用法。

 

在穿骨法中,注解谈了两点:一是全局极力一伸向前穿之;二是但须斗骨侧起,并解释说:“后步即往前步以极力向前穿之。不然与通捶混矣”。即说明穿骨法的步法有两种:一为前步进前仍在前,后步后跟仍在后的疾步法式,可以完成穿骨法的运用;一为后步往前步为前步,并极力向前穿之的倒步法式,也可以完成穿骨法之运用。穿骨法的劲之连,亦要与对手之骨力相连,方可将对手穿起跌出。即与彼劲接定,则彼必跌出,是为穿骨法。否则,会与通背捶的打法相混淆。通背捶的用法属于击打法,即如钉如矢。而穿骨法属于接定彼劲的“对法”,属于一触即发的用法,从技术、功夫的实质难度上看,穿骨法较通背捶打法的难度要大的多,发人放人的效果要巧妙的多。故八卦掌诀言中有“好汉怕三穿”的说法。为什么不说“好汉怕三掌”,而说“好汉怕三穿”?道理就在“穿法”之妙。穿法之妙在“对法”的运用,自然与通背捶的打法有分别了。

 

穿法之妙有二:一是吾将全局一伸向前穿之,是自身内的劲之连也;二是斗骨侧起,与对手的劲之连也,可有横破直、直破横的双重妙用。如对手直劲进击,我斗骨横起,则接定彼劲,以横劲破解对手直劲,一身之穿劲必将对手发放击出。如对手横劲进击,斗骨横起,则我接定彼劲,横势之中见直劲,破解对手横劲,一身之穿劲必将对手发放跌出。而此中关键乃斗骨侧起之妙用,见直可以横破直;见横可以直破横。此即形意拳门中的五行拳之横拳的妙用。横拳,属土,起横不见横,其中自藏纵横变化之妙用,此妙用就是穿骨法的纵横之两用。五行拳中,横拳乃劈、崩、钻、炮四拳之母拳,故具威力最大,变化最妙。古拳谱中对纵、横身法的解释,就是对“穿法”运用之解说。记之如下,以相互参照。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此乃自身上下抻筋拔骨的劲之连也。横,“则裹其力,开拓而莫阻”。此乃与彼劲之连的接定连击而发出之方法。纵横之身法就是穿骨之劲法,与此可明白了。虽有外形之所用,必有内劲之为主,方能为之妙用。

 

然“须斗骨侧起”,何谓斗骨?如何侧起?此时明白穿骨用法的着眼点。否则,用便自己有失误;失误在先,又如何能以穿法胜人呢?

 

以双小臂而论,大指侧桡骨,小指侧为尺骨;桡骨、尺骨皆可称为“斗骨”。而桡骨在拳门中又称为“天骨”,尺骨在拳门中又称为“地骨”,合称“天地骨”。故关于斗骨侧起的方法,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两种拳法的应用。一种是出拳时尺骨外展的斗骨侧起,拳至击发点位时,手背向上,手心向下,虎口朝内,是名阳拳法;出拳为阳攻,拳又是阳拳。一种出拳时尺骨内旋的斗骨侧起,拳至击发点位时,手背向下,手心向上,虎口朝外,是名阴拳法;出拳为阳攻,拳是阴拳。前者为阳中有阳;后者为阳中有阴。如以回手而论,前者阳拳回收,必复为阴中有阴之拳势;后者阴拳回收,必复为阴中有阳之拳势。后者乃传统拳法中“顺缠出拳阳中阴,逆缠回手阴中阳”的顺逆手法。这样也就明白了穿骨法中须斗骨侧起的用意了。只有以“顺缠出拳,逆缠回手”的法式之用,才是穿骨用法的正确方法。因为顺缠出手接定彼劲,直指对手的脊椎之中,故跌人胜之有其必然之道理。如以逆缠的尺斗骨外展侧起之法接定彼劲发人,劲势直指对手身外,故而没有发人必胜之道理,只能击打一下而已。由此可以看出拳法的本质内容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精心通读引文论述的内容精义,对于歌诀中“八势平穿是面迎,两手变化随步行”的说法之精旨妙谛的认识、理解,就更为清楚、明白、深刻细腻的多了。 《纪校新书·旗鼓势式·注解·点评》-5(2009-12-01 00:19:01)标签:旗鼓势 文化   

“老八掌”小结

 

通用的“老八掌”,即八卦掌的“八母掌”至此注解、阐释完毕了。修炼者对于老八掌的内容有了详细而又清晰的认识理解了。但是,修炼者应该抱着什么样的观点修炼呢?看看前贤是如何说的吧!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在熟不在多

问曰:拳法何由得精也?

 

答曰:在熟不在多。

 

拳法千般与万般,何能精透没疑难。

 

须知秘要无差漏,一熟机关用不完。

 

                              《拳经拳法备要·千金秘诀》

 

阐释:

 

拳法者,统言之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诸法,皆拳法也。分言之,修炼分“建体”之法,“至用”之法。再分而言之,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的拳术攻防方法,拳术攻防招法,拳术攻防技术法则,皆可谓之“拳法”。故有“拳法千般与万般”之说。但是,这些拳法必须符合:“造乎神者、方称为法”这条定义、法则。不符合这条定义、法则标准的皆非拳法了。

 

如何得其“精”?而“精”者何?统言之,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诸法皆精。再分而言之,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的拳术攻防方法精,拳术攻防招法精,拳术攻防技术法则精。诸“拳法”皆精。虽有“拳法千般与万般”,皆能取其“精华”也。只有千习百练,去糟粕,约繁就简,方能得之“精”也。所谓精者,有两个含义:一是有形的技术动作、法则、规矩标准,项项达标,能见境生情、见机而作,用之无差而有显著效果;一是无形的内劲具有“神以之来,智以藏往”的功能。推而论之,有形的技术动作等,是在“形拳招熟”的练、用过程中完成提纯精化的;无形的内劲功夫,是在“气、意拳懂劲”的练、用过程中完成提纯精化的。但是,这两项精纯功夫得以至用的基础,却是在建体的功法中就已经将基础功夫修炼的扎实了。此即练功的“蒙以养正”之精义,故习拳者从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开始阶段,就莫要忽视对各项基础功法的修炼。拳谚云:“习拳练艺,一步错,百步歪。”讲的就是重视筑基的修炼,要极为认真的对待。这对每一个习拳者都是同样的,都是非常公平的,无一例外。

 

如“建德体”的内功修炼“健之体”立;外功修炼的“顺之体”立;内外合修的健顺参半内外匹配如一,内主外从的 “德之体”立,都能依法修炼而达标,谓之“建德体”之法式“精”也。建“道之体”的内外功双修,致健顺合之至“太和一气”的“道之体”立。

 

如“至道用”的“会意用力”,依法修炼、运用而能达标,是谓之用法之“精”也。

 

但“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说法。也就说“精”者,惟一而不见二。即将“体、用”精而惟一,即体用一元。此正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心”法,谓之“精”。以“体”言,天心者也。以“用”言,元神是也。此“心神”二者本一,“心在何处力随往,上下一线是金梭”。此乃“心”法之说也,能于此是为“心”法之精也。精于“心”法者,“拳道合一”矣!然何由得“精”也?确实值得一问。

 

故答曰:“在熟不在多”。欲“精”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建体至用”的修炼方法,在熟、不在多,此乃通理。熟能生巧,巧能通妙,妙能通神,神明自能简易而自精,艺境神明自然谓之“精”了。但是,这须要的是层层的以“融化法融化”,方能够逐层提纯至精的,诀言:“未可一蹴起”,谈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得“精”之法,就是“允执厥中”。“建德体、至道用”皆如是法,即“允执厥中”的“中和之道”,只此一法方能得拳法之“精”尔。

 

这就需要在“建体至用”的修炼过程中,攻防招法熟,攻防方法熟,攻防法则熟,会意用力熟,心法熟,来“明体、至用”吧!故攻防招法熟,不在乎攻防招法的多,最少也得三十几个招式吧。攻防方法熟不在多,逢弱力擒,遇强智取,也得两个吧。然在遇强智取中,首选顺其势、借其力,避向击背吧。练法窍门就一个,“会意用力”心法就一个:“心在何处力随往,上下一线是金梭”。依法陆续得此者而能至用,方可谓之“精”矣!

 

而上述“明体至用”的攻防法则精熟,则攻防方法中所运用的各种攻防招法,皆为攻防法则所用。而由攻防法则所建立起来的自身攻防机体、机制,既“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之“听探、顺化相互为用的机制”体系,再会意用力,则心之所向力随往,上下一线是金梭,是最完善的机制体系。如果能够将此攻防机制体系精练至“以自然之神为体用”时,达到感而遂通,有感而应,随感而发,发无不中的自动化状态,可谓精矣!实乃精中之精矣!此正是“以天心为主为体,以元神为用”拳道合一的“惟精惟一”之“道境”矣!即:“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卷之退藏于密,其小无内;卷放得其时中,丝毫无差。”乃这个道体的“体用一元”之描述的状况。

 

传统拳术的练、用之方法真是千般变化万般显象,说也说不完,数也数不清。然万变不离其宗。就其至用而言,故只有以攻防法则的“顺其势,借其力,避向击虚”建立起来的自身的听探、顺化,相互为用之攻防机制的最终完善,进而达到这个攻防机制体系的自动化程度,才能精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练、用”,才能透过传统拳术攻防的千般招法,万般变化的表面现象,看到其内在的本质。才能体认到那个“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的“道体”,即“天心”。艺臻此境,才能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闪、展、腾、挪、拿、打、踢、摔等,一系列内容之认知,没有疑点和难点之处了,因已至“精”,至精则通,通而贯之自然无疑难了。艺臻此境必然是个拳术通家了。

 

需要清楚地知道: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虽然千门百派,究其修炼、建体、至用的秘诀、要点,是没有本质上的差异的,没有漏洞的。这就是前贤所言:“理虽一贯而法万殊”的精义。是完整的一套拳术攻防之道的真实学问,这套学术体系具备“大制不可割”性的特点。只有传统拳术功夫的通家才能够通明的知道此意。

 

只要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能够将“顺其势,借其力,避实击虚”的法则统一在“会意用力”所建立起来的自身这个自动化的攻防机制体系中,操练得精熟,在与人较技时,必定具备先知于人之功,先机于人之能,则夺人之势,稳操胜券了。而这个以听探用顺化的“自动化的攻防机制体系”之机关,是永远用不完的。即“心之所向力随往,上下一线是金梭”。至此点透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秘诀、要点,本无差异。由此一点入手便可贯通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建体、至用”的本末始终,功成之先后的精义了。从中可以看到“传统拳术本一家”的实质了。

 

八卦掌的修炼者如果抱着这样的观点修炼自己,躬身自厚的如法循序渐进以炼己,再能持之以恒的精心用功,何患不成功乎?正所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矣!

 

上面通过对各家拳法功夫之论述,对于清楚的认识、理解“虎豹头”法式的精旨妙谛提供了参考对比的丰富的资料。下面在引用一篇我对于“虎豹头”之修炼、运用之认识的文章,来说明“虎豹头”说法的精旨妙谛!

 

形意拳“虎抱头”诀解

究竟是“虎豹头”还是“虎抱头”

有人撰文说:作为一个拳术“术语”名词,“虎豹头”的出现要先于“虎抱头”,最早是见于元代大剧作家关汉卿的《关张双赴西蜀梦》杂剧里。该剧第四折《滚绣球》: 

 

俺哥哥丹凤之具,兄弟虎豹头,中他人机彀,死的来不如个虾蟹泥鳅。    

 

这是张飞遇剌身亡化为鬼魂后的一段唱词。“丹凤之具”是指二哥关羽的状貌,也就是《三国演义》里的“丹凤眼,卧蚕眉”;“虎豹头”指他自已的状貌,即《三国演义》里的“豹头环眼”。显然,这里的“虎豹头”是形容张飞的相貌特点,与武艺的招势无关。这是目前我所知道的“虎抱头”一词的源头。

 

其实,根据传统文化的“名实相符”的习惯推论。不管是“虎豹头”还是“虎抱头”的说法,只要是拳术“术语”就都有其各自的含义而不能替代的。下面就将各自的拳术含义分析清楚,以备修炼者运用。

《纪校新书·旗鼓势式·注解·点评》-6(2009-12-01 00:20:25)标签:旗鼓势 文化   

“虎豹头”乃虚领顶劲顶头悬之身法功夫说

十二属相中说:“虎无颈”,就是说“虎”没有其他动物一样的长的“脖颈”。故而,有俗语云:“老虎不吃回头食”。

 

有的人著文说:《形意拳谱》有“挺颈则精气贯顶”一语,亦说明头与颈要象虎豹的头和颈,象其形取其意。 静观真人所撰《技击赋》中说到“颈如虎豹以固神气”一语。是不是也说明是“虎豹头”而不是“虎抱头”,只是音同字不同罢了。

 

根据上述各家之论来认识,“虎豹头”的说法是说“头统乾之体,乃一身之统领”的意思。就是后来太极拳门所说的:“满身清利顶头悬”的身法功夫说。所以说“虎豹头”的说法,完全正确无误!修炼者应该尊之!

 

虎豹头的“豹头环眼”功夫解

其实,说明了“虎豹头”的“顶头悬”的说法跟着就是“豹头环眼”的功夫内容了。所谓的“豹头环眼”,乃说的是“照眼”功夫。正如诀言:“拳有百法,以眼为纲;头端面正眼勿闲”。那什么是“豹头环眼”的照眼功夫呢?前贤已有明论,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眼灵者,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的先知之能。

 

直者,上视眉间,中视齐项,下视齐带,此为三关。上关胜负之机,强弱邪正、善恶奸诈之所从出,招所由变,欲左者虚其右,欲上者虚其下,约之前后、进退、起伏、攻守、刚弱、奇正皆如之,盖人通病,能融化者乃入妙矣。中关看其横斜、曲直、钮跨、腰腿、动止、手肘、起伏之枢,下关看其引诳之变,跳跃之机也。故三关当熟看清明,方为妥也。             《浑元剑经·炼眼解》

 

阐释:

 

首先讲眼的“灵”,何为眼灵?眼之审时度势之视有先见之明,见对手而知其虚实,便知对手未发之招如何发,发如何招,也知悉对手将发之招的用意何在。此即敌未动,而我先知之,一目了然,便可应变通权而致胜了。此即“静以待动有上法”之拳诀的精义。有此眼功之灵,对阵较技何患不能战胜对手呢!可知“灵”字乃眼功的集中之体现。而一“灵”字,显示了“神”之功用。故“神灵”常合在一起,表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佳功能状态。此练眼条目以“灵”字涵盖了其它二十七个字的眼功之内容,故求其它二十七字的眼功中,皆含“灵”字功在其中,此点不可不知。

 

平直本来不分,今以平为美目盼兮之视,言环而周之的“照眼”功夫。又细化出用眼审机度势之法,名“直”,即“直视何处的方法”。即在眼光平出的法则下,应有上视对手眉间;中视对手脖颈;下视对手带脉的三个关键的直视之法。

 

  又分别论述了:上视对手眉间,因此处关乎到胜负之机势。中视对手脖颈,因此处关乎到对手横斜、起伏之枢机。下视对手带脉,因此处关乎到对手引诳诱诈、跳跃之机。故要求直视此三处关键的方法,熟看清楚明白,方为妥善处理战事之根基,下面分析其道理。

 

  “上关胜负之机。”因“一线杀机在眉间”。眉间:印堂穴至神庭穴之间,为“天眼”。神机由此而出入。古拳论歌诀云:

 

怒动肝兮声动心,鼻纵气促发肺金。

 

唇吻开撮振脾气,眉蹙晴注肾中寻。

 

  此歌诀中就将五脏、五官与眉间乃神之出入的关系阐发得清清楚楚了。故此经所论“眉间”,乃关乎胜负之机的重要部位,自然要直视对手眉间了。而眉间又含对手之眼神的动态。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一个对手的强与弱,气之邪正,或善或恶,还是奸、是诈,皆从眼神、眼之动态,神光之清浊,可分辨得一清二楚的。

 

  如和颜悦色、神光照人,正视而又无畏,具威严之光芒,肯定是正义之强者。如果晴光浑浊,神光晦暗,必定是软弱之人了。如目光闪烁不定,神光露凶芒,那可能就是不善之奸猾、邪恶之徒;如再有贪婪之色象,定是奸诈之徒了。平常人可以由此分之,就是较技动手亦可以由此而能分辨得出。再有由其攻防招法之变化看其眼神,亦可判断得出其所欲动之机势。如欲左动者,其眼先左视,而其眼光左斜,右侧自见空虚,欲上动者,其先上视,则眼下自见空虚。简约而言之,或前进后退,或起或伏,或攻或守,欲刚欲弱,或奇或正,皆可从其眼神之动态观察到而知之。这样眼神的斜视妄动,乃一般习拳者的通病。如能“眼光平出直射的照眼”乃眼之灵者也,能融化“灵、活、平、直,”诸法如一之“照眼”者,乃眼功入妙之境矣!由此可知:“上关胜负之机”的涵义深矣!

 

  “中关看横斜、起伏之枢。”中看齐项。《内功真经·纳卦经》云:“头顶效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头项统乾之体:乃一身之总领,有元之意;提一身气血,有亨之义;宜随敌宛转,不宜直而无致,有利之义;宜健正高起,不宜歪斜倾倒,有贞之义”。《少林拳经》云:“头如顶千斤,颈似搬树转”。此两段文字,皆表明“颈项”乃攻防动变转化之机枢的作用。胜者握“枢”。“枢得环中,应变无穷”。可知“中视齐项”乃视“枢”得“枢”握“枢”之法,观其项便可知对手的“横斜、曲直、腰腿、手肘、起伏”诸变化了。而在《心会论》中又论曰:“喉头为第二主宰,手指为第二宾辅”。同样的证明了中看齐项,是看横斜、起伏之枢的重要作用。

 

  “下关看其引诈之变,跳跃之机。”下看对手之肚脐、带脉一线,便可知其是否“引诱、诳诈”之变化,和其欲跳跃式跳跃之动机为何。带脉一线乃步法之官长。步法者,载身进退之舟车。如其实手实招,则手进身进步亦进;如其虚招,手退身退步亦退。此两者进退无诈无诳。如其手法退而引化,可腰下步法暗进、偷进,此用手法乃引诈诳也。知其引诳,可先预而防之。此其一也。如人欲跳跃,必先带脉下沉而作势,此乃人之跳跃之机制也,故能知其欲跳跃也。

 

  “故三关当熟看清明,方为妥也。”三视之部位的利害关系已经论明白了。练时着意之处有了方法,可熟看而后知道得清楚明白,方可至用。练时可分三视之法。然运用时则“照眼”观定,“一视同仁”此之意也。那还有三视之分呀!即“直视三关同见”,乃眼功“直视”之入妙功夫得矣!此照眼之法,古名曰:“豹眼环视”。

 

虎抱头为招式说

到了明代,“虎豹头”变成了“虎抱头”,并且成为一个拳法招式的名称了。在明末清初的《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拳谱》中就有明确的“虎抱头”招法的论述了。以资对照,录制如下:

 

左虎抱头

他人双手抱住我腰,我用双手抱住他头。将左一勾、望后一搬跌之。

 

右虎抱头

他人双手抱住我脚,我用双手抱住他头。尽力望后一搬跌之。

 

虎抱头要躲无门说

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的最后一势是“旗鼓势”,谱词有云:

 

旗鼓势左右压进,近他手横劈双行。绞靠跌人人识得,虎抱头要躲无门。

 

“虎抱头”在元、明小说中的出现,证明戚继光《拳经》确曾广泛取材于民间,《拳经》之珍贵亦见一斑。《水浒》是从南宋临安的书会先生的话本开始,逐步积累而成的长篇章回小说。说书人与民间武士都生活在社会下层,有的甚至就在同一个场地里卖艺为生,所以说书人有机会接触到民间武士,在朝夕相处中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生活和技艺。这就是《水浒传》蕴藏有大量古典武艺资料的重要原因。

《纪校新书·旗鼓势式·注解·点评》-7(2009-12-01 00:23:15)标签:旗鼓势 文化   

虎抱头是个跌法

“虎抱头”是个跌法,是打中寓跌之法,这在《水浒传》里同样可以得到印证。百二十回本《水浒传》第一百零四回《段家庄重招新女婿  房山寨双并旧强人》,写王庆与段三娘比武招亲,其中写二人打斗的情节:

 

王庆将身一侧,那女子打个空,收拳不迭。被王庆就势扭定,只一交,把女子颠翻;刚刚着地,顺手儿又抱起来。这个势,叫做“虎抱头”。王庆道:“莫污了衣服。休怪俺冲撞,你自来寻俺。”那女子毫无羞怒之色,倒把王庆赞道:“啧啧,好拳腿!果是节!

 

 请注意,“就势扭定,只一交,把女子颠翻。”这就是“虎抱头”。有关“虎抱头跌”,前贤早有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虎抱头跌

他人右手打我,我将左手超开。右手望面一掌来,闭却眼儿望后揣。先将右脚早进,敌人退步难挨。背后颠翻好哀哉!天昏地黑无解。

 

如果将上面各家的认识论述,放在一起来看。“虎豹头”的身法功夫,演示成攻防招式手法的“虎抱头”了,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就没有奇怪的地方了!

 

肘打“虎豹头”跌

传统拳法中有一招“倒插柳”的招法,实际上就是有形的“虎豹头跌”的用法之一。具体实施技法如下:

 

当双方攻防较技,对手顺步右直拳抢中门击我面门而来。我进右步、奇左手里拦彼之右手小臂内侧,继以屈肘左手捂左耳,以左肘砸势钉击对方胸膛部位;则对方受击打必定后跌翻而落败矣!这就是有形肘打“虎豹头”的跌法也。

 

“虎抱头”具体攻防招式方法辨

但是,关于“虎抱头”是招法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虽然统一了认识。到底“虎抱头”具体是个什么样的攻防手法呢?根据前面各家的论述,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的:一是有形的招法说,如:“左虎抱头、右虎抱头”之有形招式的说法;“虎抱头跌”和“虎抱头是个跌法”之无形招式的内劲运用之说法。

 

要认识清楚这两种说法之对错,必须全面的认识攻防招式手法的制胜手段都有哪些内容才能得出正确地结论呢!否则,偏激片面矣!

 

如攻防较技时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层次有小成形拳招熟的艺境和气、意拳懂劲之艺境的不同,当然对“虎抱头”的认识、领会、运用、效果就不同了。如前面所说的:“左虎抱头、右虎抱头”之有形招式的说法,乃是小成形拳招熟艺境的说法;而“虎抱头跌”和“虎抱头是个跌法”乃指中成气、意拳懂劲艺境的说法。如果运用这种观点来认识的话,结果上面的及网上有些人的对于“虎抱头”之认识的说法都是正确地了!

 

但是,既然名曰“虎抱头跌”。就要落实到“虎抱头”的“跌”法上面来,有一点不符合就不能成立了!

 

其实,所谓的“虎抱头跌”法招式。在太极门之“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八劲势”中的“肘劲”法式之一种用法的说法耳!举例如下:

 

当双方攻防较技时,对方控制我一支手臂运用上撩掀法时,我就顺势抬手臂用手摸自己的后脑勺部位,得机就实施“顺从以为进退,四两拨千斤;逆力以为揭掀,借力打人”的法式将人跌翻以制胜。

 

这个招法实施里面,第一,手臂抱自己的头了,符合“虎抱头”的说法了;第二,运用的是“跌”法。有了这两条内容的标准,说“虎抱头”招法没错了。

 

这样,我们再来看传统拳术史上的“虎豹头”的说法和“虎抱头”的说法都对了!这就是为什么在《心意六合拳谱》和《形意拳谱》中一直存在“虎抱头”诀言的根本原因了。

 

所以,修炼形意拳不明“虎抱头”诀的损失有多大?读者心中已然明白了!

 

【点评】

 

已经对“鸡腿、龙身、熊腰、虎抱头”诀,分别论说的身法之内劲、外形的“体、用”内容基本上阐述完了。

 

从中可以看出形意拳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系列方法,系统工程内容博大精深!非得下一番苦功,才能得其精旨妙谛以为用。

 

但是,为什么修炼形意拳术功夫?这个答案,在《拳意述真》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了!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修炼拳术是为了复其本性之体也

 

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若偏阴、偏阳皆谓之病。夫人之一生,饮食之不调,气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阴阳不和之故也。故古人创内家拳术,使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身体力行,以合其道,则能复其本来之性体。

 

                                     《拳意述真·自序》

 

通过以上种种方法的介绍论述,对“虎豹头”说法的方方面面,认识、理解的就极为清晰了。

 

通过以上种种方法的介绍论述,同时对“旗鼓势”说法之修炼、至用的方方面面的认识、理解的就极为清晰明白、深刻细腻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