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异或运算:马思聪骨灰11日抵穗 亲人希望葬礼“快乐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0:01:15
马思聪骨灰11日抵穗 亲人希望葬礼“快乐些”2007年12月14日 07:41金羊网

中国着名音乐家马思聪夫妇骨灰13日在广州白云山麓湖聚芳园举行迁葬仪式。马思聪之子马如龙亲手将父母骨灰撒在聚芳园马思聪雕像后。马思聪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文革期间受逼害逃往美国,1987年5月病逝于美国费城。

>>>相关阅读:一代音乐巨匠马思聪骨灰时隔二十年后归葬广州

新快报12月12日讯(记者陈琦钿实习生林梅芳)1987年5月,马思聪客死美国费城。人去琴喑,多少人深感遗憾……

今年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马思聪逝世20周年,出走美国40年。按照大师的遗愿,经温家宝总理批示,在音乐学院、马思聪研讨会、音乐家协会等有关方面的努力下,昨日(11日)晚10时半,马思聪和夫人王慕理的骨灰终于由其子马如龙带回祖国,来到广州。

 

上图:阔别祖国40年后,马如龙带着父母的骨灰回家,终于圆了马思聪的归乡愿。夏世焱/摄

马如龙换机惹虚惊

按照行程安排,于昨日下午从美国费城飞抵北京转机的马如龙,将搭乘20时05分到达广州的CZ371航班。因此马思聪的侄女,马如龙的堂姐马之庸女士带着一家人7时便来到机场守候。见到也赶来采访的记者,马之庸乐呵呵地说:“我今天专门带了鲜花来,因为马思聪喜欢花。离开祖国40年了,终于还是回来了……”七十高龄的马之庸的笑容中闪着泪光。

20时05分过去了,不见马如龙;到了20时半、21时……CZ371航班的乘客已全部出闸,还是不见马如龙,怎么回事?马之庸着急地到处打电话,可是所有陪伴马如龙前来的亲戚以及两位政府官员的手机都关机了,最后她找到一位远在美国的远房亲戚,才得知马如龙一行在北京因为赶不上CZ371航班,最后换乘了两个半小时后的C23110航班。马之庸松了一口气,捧着鲜花,又痴痴地站在了国内B到达厅出口……骨灰盒在行李箱随行

22时35分,已站了3个多小时的马之庸突然一个箭步冲进出口处,紧紧地抱住了一位白发苍苍、衣着简朴的老人———他便是马如龙。尽管才61岁,但因为身体一直不好,马如龙看起来要苍老得多。

不过让簇拥上前的记者们失望的是,马如龙两手空空,并没有马思聪夫妇的骨灰盒在手。马如龙解释说:骨灰由随行的马思聪的女婿保管着,一直放在行李箱里。

希望安葬仪式“快乐些”

时隔40年,再度回到祖国有什么感受?马如龙的一句话让在场的人无不心酸———“我真的好高兴,我们走得很‘悲’,没想到现在回来受到这样的欢迎,谢谢,谢谢……”儒雅的马如龙轻轻挥动着双手,感叹地说:“我尽力了,圆了父亲的心愿。”

“前天在美国为马思聪举办起灵仪式时,很多父亲生前的学生和朋友都从各地赶往费城参加仪式,许多人甚至多年未见,大家一同追忆父亲,让整个情景显得很悲伤。”马如龙伤感地说,所以他希望这次在广州的安葬仪式“气氛尽量快乐些”,“形式也要洒脱些”。有消息人士透露:马思聪的骨灰很有可能会撒在白云山麓的“聚芳园”内。

人物访谈

5年前专门赴美拿回马思聪遗物的广州艺博院副院长陈滢回忆:

我们手捧着106件遗物回国

新快报12月12日讯(记者陈琦钿实习生林梅芳)目前,马思聪遗物几乎全部都收藏于广州艺博院。

昨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5年前专门去美国拿回这批遗物的人———广州艺博院副院长陈滢。

据陈滢介绍:2001年马思聪的女儿马瑞雪回国后,从北京到广州一路上都在物色地方建“马思聪音乐艺术馆”,因为她要实现父亲“落叶归根”的夙愿。“最后马瑞雪挑中了广州艺博院,她还决定把马思聪的遗物全捐赠出来。”陈滢回忆道,2002年1月,她和广州市政府的相关人员专门飞到美国,“当时的马瑞雪其实已经是癌症后期,她是在医院的病床上和我们签署捐赠协议的……可惜,在艺术馆开馆前,马瑞雪就病逝了”。

因为此事,陈滢到过马思聪位于费城的公寓。陈滢说,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公寓不大,好一般,而且还很杂乱”。据悉,那时的公寓已是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在住。“我们拿了马先生生前最喜欢、也是专用的两把小提琴,其中之一是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工匠斯特拉地瓦利300多年前制作的,是马思聪所有遗物中最贵重的。另一把小提琴,是马思聪到美国之后买的;还有两箱子他的音乐手稿、乐谱、演出服装、私人用品等,一共是106件遗物,”陈滢告诉记者,“我们还特地空运了马先生的夫人王慕理生前专为他伴奏的钢琴,现在艺博院里放置的地毯、钢琴全部是按马先生费城家里的摆设来还原的。”

有意思的是,当年为了妥善保护马思聪的遗物,陈滢一行人“分工”,每人都是以“手捧”的方式,小心翼翼地把遗物从美国带回广州,“到了广州,我们都成了僵硬的‘木头人’,骨架都快散了……”

上图:马思聪音乐艺术馆最终落户广州艺博院。新快报记者夏世焱/摄

马思聪艺术馆捧出“镇馆之宝”

大师晚年演出服首展

新快报讯(记者陈琦钿实习生林梅芳/文夏世焱/摄)昨日记者获悉:本月14日,广州的马思聪音乐艺术馆将首度公开展出马思聪生前用过的眼镜、陶瓷笔筒、笔、晚年穿过的演出服等一批“镇馆文物”。

很多老广也许并不知道,就在艺术博物院的二楼,有中国第一个音乐家艺术专馆———面积达400平方米的马思聪音乐艺术馆。展馆内的常设展品有:马思聪生前2把专用小提琴、珍贵手稿,如有其晚年力作、改编自《聊斋志异》的芭蕾舞剧《晚霞》的手稿等。马思聪的两把小提琴中,有一把是出自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制琴师斯特拉地瓦利之手。这位制琴大师一生虽然制了1000多把小提琴,可流传到现在的极少,其中为人所知的一把在美国小提琴大师梅纽因手中。

因为藏品非常珍贵,所以艺博院保证做到每天24小时保持恒温、恒湿和严密的保安。

此外,艺术馆内还特设了音乐欣赏区,安装了四个42英寸大小的屏幕和六个触摸屏,市民戴上专业监听耳机,轻点“等离子荧屏”,不但能听到马氏主要经典音乐作品,还能欣赏到很多对马思聪音乐创作有重大影响的名家的作品。

12月11日,广州麓湖公园聚芳园里的马思聪雕像已经建好。骆昌威 摄

马思聪将长眠白云山麓

其雕像已在麓湖聚芳园竖起

新快报讯(记者陈琦钿实习生林梅芳)麓湖公园北岸的“聚芳园”将成为马思聪长眠的地方,14日,他的骨灰将撒在这一片白云山麓上,而日前,纪念他的雕塑已经先行在园子内竖起来了(见下图,夏世焱/摄)。

昨日,记者来到聚芳园,看到了矗立在园子中心的马思聪纪念雕塑。雕塑高3.8米,由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和铜像、底座组成。马思聪的半身雕像由青铜铸成,他左手执小提琴,右手执弓,神态凝重,似乎在浓浓乡愁中酝酿着什么。半身雕像下面是一块巨大的花岗岩,刻着马思聪创作于1937年的《思乡曲》。

几名园艺工人正忙着在雕塑边挖坑栽树,他们将在14日前完成绿化工作。“听说马思聪喜欢花,这次要栽种的是南洋樱桃。”工作人员介绍。雕塑底座前方还盛开着一片鲜艳的小花,“是小凤仙,听说14日当天还要将马思聪的骨灰撒在土地上”。

马思聪(1912—1987)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1912年5月7日出生于广东海丰海城镇一书香官宦人家。马思聪11岁时随大哥马思齐到法国学奏小提琴,不久考进巴黎音乐学院提琴班,成为该校唯一的黄种人。1931年学成回国,创办广东音乐学院,继而在香港创办华南音乐学院,兼任院长。

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创办中华交响乐团,亲任指挥。同时受聘于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桂林大学任教授。1952年至“文革”前,马思聪一直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曾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文革”初期,马思聪深受迫害,1967年1月携家眷从广州逃到香港地区,后长期旅居在美国费城。1984年,马思聪在政治上得到平反,1987年5月20日,马思聪病逝,享年76岁。
马思聪才华横溢、创作甚丰,他的小提琴作品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影响最突出。小提琴曲《内蒙组曲》是马思聪的成名之作,作于 1937年.尤其是其中的《思乡曲》和《塞外舞曲》,创作技法精湛,民族风格鲜明,成为饮誉中外的优秀中国小提琴代表作。

马思聪不仅是一位饮誉乐坛的小提琴作曲家、演奏家,而且又是知名的音乐教育家,为培养音乐人才,发展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弘扬祖国的民族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