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onman 铁三车:茶文化(一)综述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05:29

   茶文化(一)综述篇

一、我国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出口量、出口份额

商务部部长助理仇鸿说,近年来,中国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出口数量和金额屡创新高。2008年中国茶园种植面积和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茶叶出口居世界第三。茶叶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提高中国茶产业的水平和竞争力、增加茶农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仇鸿在2009国际茶业大会暨展览会开幕式致辞时说,茶产业是中国农业的传统特色产业,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中国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60万公顷,茶产量124万吨,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2008年中国茶叶出口29.7万吨,出口金额6.82亿美元,仅次于肯尼亚和斯里兰卡。2010年春茶虽然受“倒春寒”影响有所减产,但是我国全年茶叶产量仍将有望达到135万吨。而2009年,我国茶园面积达2700多万亩,茶叶产量为132万吨。

二、我国茶叶主产省份及其代表产品:

 

中国是出产绿茶最多的国家,所产绿茶占世界绿茶总产量的近百分之六十。茶叶总产量最大国家是印度。他们占有茶叶生产的天时地利。但是这件事情是可以人为的,我们需要努力。

  中国茶区在我国的许多的省份都出产茶叶,但主要集中在南部各省。基本分布在东经94--122度、北纬18--37度的广阔范围内,有浙、苏、闽、湘、鄂、皖、川、渝、贵、滇、藏、粤、桂、赣、琼、台、陕、豫、鲁、甘等省区的上千个县市。茶树最高种植在海拔2600米高地上,而最低仅距海平面几十米。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及其适制性和适应性,形成了一定的、颇为丰富的茶类结构。我国的茶园面积总数很大,但是单位面积的茶叶产量不大,还不到世界平均单产的一半,应该说生产上的潜力是很大的。但是我国目前60多万吨的茶叶年产量中,名优茶的产量较小,只占到总产量的百分之十一。同时我国的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也不大,大约只有300克左右,如果茶叶增产,国内对一般茶的消化能力增加幅度很有限,当然潜力是很大的。对于具体的茶叶企业来说,虽然300克(六两)的人均数不大,但是市场的总规模很可观,关键看企业的产品和市场的运作能力。

  我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系全国性划分,用以宏观指导;二级茶区,系由各产茶省(区)划分,进行省区内生产指导;三级茶区,系由各地县划分,具体指挥茶叶生产。   国家一级茶区分为4个,即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南起长江,北至秦岭、淮河,西起大巴山,东至山东半岛,包扩甘南、陕西、鄂北、豫南、皖北、苏北、鲁东南等地,是我国最北的茶区。江北茶区地形较复杂,茶区多为黄棕土,这类土壤常出现粘盘层;部分茶区为棕壤;不少茶区酸碱度略偏高。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

  江南茶区:在长江以南,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以北,包括粤北、桂北、闽中北、湘、浙、赣、鄂南、皖南、苏南等地。江南茶区大多处于低丘低山地区,也有海拔在1000米的高山,如浙江的天目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庐山、安徽的黄山等。江南茶区基本上为红壤,部分为黄穰。该茶区种植的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以及少部分小乔木型中叶种和大叶种。该茶区是发展绿茶、乌龙茶、花茶、名特茶的适宜区域。

  西南茶区:在米仑山、大巴山以南,红水河、南盘江、盈江以北,神农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东的地区,包括黔、渝、川、滇中北和藏东南。西南茶区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为盆地、高原,土壤类型亦多。在滇中北多为赤红壤、山地红壤和棕壤;在川、黔及藏东南则以黄为主。西南茶区载培茶树的种类也多,有灌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部分地区还有乔木型茶树。该区适制红翠茶、绿茶、普洱茶、边销茶和名茶、花茶等。

  华南茶区:位于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浔江、红水河、南盘江、无量山、保山、盈江以南,包括闽中南、台、粤中南、海南、桂南、滇南。华南茶区水热资源丰富,在有森林覆盖下的茶园,土壤肥沃,有机物质含量高。全区大多为赤红壤,部分为黄壤。茶区荟集了中国的许多大叶种(乔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适宜制红茶、普洱茶、六堡茶、大叶青、乌龙茶等。 

    1  福建省

    1.安溪铁观音

  铁观音原产于福建安溪县,属乌龙茶之极品。因成茶沉似铁,茶香浓郁,制茶人疑为观音所赐,故名。安溪唐代已产茶,明代稍盛,铁观音于乾隆初年创制,至今有两百余年历史。

  铁观音原是茶树品种名,原产地和主产区在安溪县西部的“内安溪”,为“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之地。 铁观音树种别名红心观音或红样观音,其它如红英观音、白心尾观音、白样观音及薄叶观音均非纯种。纯种铁观音茶树的特征为:树冠披展,枝条斜生,叶形椭圆;叶尖下垂略歪,叶缘齿疏而钝,略向背面翻卷;叶肉肥厚,叶面呈波浪隆起,有明显肋骨形;叶色浓绿油光,嫩梢肥壮,略带紫红。“红芽歪尾桃”为纯种铁观音茶树特征之一。

  安溪铁观音制作严谨,技艺精巧。一年分四季采制。谷雨至立夏为春茶,产量占全年总产量45%-50%;夏至至小暑为夏茶,占25%-30%;立秋至处暑为暑茶,占15%-20%;秋分至寒露为秋茶,占10-15%。其中以春茶最好。秋茶次之,香气特高,俗称秋香,但汤味较薄。夏茶暑茶品质较茶。

  优质铁观音茶条卷曲、壮结、沉重。砂绿色,红点明显。具有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砂绿带白霜四大特点。汤色金黄,浓艳清澈,叶底肥厚明亮,具绸面光泽,有“绿底红镶边”之称。滋味醇厚甘鲜,香锐而浓,“七泡有余香”,俗称“观音韵”。

  铁观音的品饮,沿袭传统的“功夫茶”方式,陶制小壶冲泡,小杯品饮。异香扑鼻,回甘隽永,极之享受。

  福建铁观音茶的概念,即以铁观音树种制成的乌龙茶。而在台湾,铁观音茶则指以铁观音特点制法制成的乌龙茶,至于树种是否铁观音,是不相干的了。

   2.武夷岩(优者有大红袍,肉桂,水仙,水金龟等)

  产于福建武夷山的乌龙茶,统称武夷岩茶,品种花色数以百计,茶名繁杂。武夷从唐朝生产蒸青团茶起,至明末罢贡茶后,武夷茶叶生产发展很大。岩茶积历代制茶经验之精髓而创制,品质十分优异。武夷岩为中国最早出口欧洲的茶叶,风靡海外。

  武夷山悬崖绝壁,深坑巨谷。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构成“盆栽式”茶园,俗称“石座作法”。“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由此得名。武夷山方圆60公里,99名岩,岩岩产茶。

  武夷岩品种分类极多。以产地分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正岩茶指武夷岩中心地带所产茶叶,品质最佳,岩韵最显。武夷山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蕴藏无数优异品种。茶人往往选择生长优良的茶树若干丛,分别采制,品质上佳,称之为武夷名丛。著名者有武夷四大名丛之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

  岩茶的采摘不同于其它茶类,要求掌握中开面开采。新梢伸育形成驻芽时,采3-4叶,此时第一叶伸平,叶面积为第二叶三分之一。春茶为谷雨后立夏前,夏茶在夏至前,秋茶则在立秋后。最好的采摘时间是上午9-11时,下午14-17时,雨天露水烈日均不采。名丛的鲜叶,需分开付制,务使尽善尽美。

  武夷名丛以大红袍最享声誉,可谓“茶中之圣”。大红袍产于天心岩九龙窠的高岩峭壁之上,岩顶终年有细小甘泉滴落,滋润茶地,并带来藓苔类有机物,肥沃土地。大红袍茶树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现仅存6株(上4下2)。每年5月13日至15日,高架云梯采之。产量稀少,每两售价高达数万元。市面上之大红袍为移植树种所制。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9次犹存原茶之桂花香真味。

  肉桂,又名玉桂,清朝已负盛名。因香气似桂皮而得名。历年产量极少,50年代后着意培育,产量逐渐增大。与武夷茶传统品质相反,肉桂香气易成但滋味难求,制作时不易掌握。上好的肉桂桂皮香中带乳香,冲泡四、五次后仍有余香;入口醇厚回甘,齿颊留香;汤色橙黄清澈,叶底黄亮,红点明显,呈绿叶红镶边状;条索匀整,紧结卷曲,色泽褐绿,油润有光,部分叶背有青蛙皮状小白点。

    3.永春佛手

  产于福建永春县,乃佛手品种茶树制成的乌龙茶。1919年,佛手茶苗由安溪移植到永春。30年代初,少量佛手茶开始转销国外。

  佛手茶树品种有红芽佛手与绿芽佛手两种(以春芽颜色区分),以红芽为佳。鲜叶大的如掌,椭圆形,叶面扭曲不平,叶肉肥厚,主脉弯曲,叶缘锯齿稀疏,叶色黄绿油光。

  永春佛手茶分四季采摘,春茶占40%。采摘标准为新梢展开四至五叶,顶芽形成驻芽时采下二、三叶。一般是午后采,傍晚制。

  成品茶茶条紧结肥壮,卷曲,色泽砂绿乌润,香浓锐,味甘厚,耐冲泡,汤色橙黄清澈。

   4.黄金桂

  黄金桂,以黄(木炎)品种茶树嫩梢制成的乌龙茶,因汤色金黄,奇香似桂花,故名。产于安徽安溪县。在产区,毛茶多成黄(木炎)或黄旦,黄金桂为成茶商品名。黄(木炎)树种于1860年移植至安溪,原树存活至1967年。

  黄金桂为早芽种,一般4月中旬采摘,比铁观音早12-18天。采摘标准为,新梢伸育形成驻芽后,顶叶呈小开面或中开面时采下二、三叶。过嫩则成茶香低味苦,过老则味淡薄,香粗次。

  黄金桂成茶条索紧细,色泽润亮金黄,香气带桂花香,滋味醇细甘鲜;汤色金黄明亮;叶底中间黄绿,边缘朱红。

   5.闽北水仙

  闽北水仙,乌龙茶类之上品。该茶原产于百余年前闽北之建阳县水吉乡大湖村一带。现主要产区为建殴、建阳两县。光绪年间产量曾达500吨,畅销海外。现闽北水仙占闽北乌龙茶之百分之六、七十,地位举足轻重。

  两产区地域毗邻,群山起伏,溪流纵横,云雾缭绕,竹木苍翠。所植水仙品种茶树,枝条粗壮,鲜叶呈椭圆形,叶肉厚,表面革质,有油光,芽叶透黄绿色。

  春茶于谷雨前后采摘驻芽第三、四叶。每年分四季采制。

  成茶条索紧结沉重,叶端扭曲,色泽油润暗砂绿,呈“蜻蜓头,青蛙腿”状;香气具兰花清香;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橙黄,叶缘朱砂红边或红点,即“三红七青”。

    6 .白牡丹

  白牡丹,属白茶,福建特产。产区分布于福建政和、建阳、松溪、福鼎等县。于1922年创制,原产地大湖。1922年政和开始产制,乃主产区。白牡丹以绿叶夹银色白毫,形似花朵,冲泡后绿叶托着嫩芽,宛若蓓蕾除开,故名。

  白牡丹鲜叶要求白毫显,芽叶肥嫩。传统采摘标准为,春茶第一轮嫩梢采下一芽二叶,芽与叶基本等长。并要求“三白”,即芽及两叶满披白色茸毛。夏秋茶芽较瘦,不采摘白牡丹。鲜叶经过萎凋及焙干后,成为毛茶。毛茶再经简单的精制而成成品茶。

  白牡丹成茶两叶抱一芽,叶态自然。色泽深灰绿或暗青苔色,叶张肥嫩,呈波纹隆起。叶背遍布白茸毛,叶缘向叶背微卷,芽叶连枝。汤色杏黄或橙黄,叶底浅灰,叶脉微红,汤味鲜醇。

    7 .白毫银针

  简称银针,又称白毫。白毫银针创制于1889年,为现代之首创白茶,产于福建福鼎、政和两县。白毫银针远在1891年即外销,后一度衰落。现产量仅几百公斤至一千公斤之间,为不可多得之珍品。欧洲某些地区于饮用红茶时,添加少量银针,以示名贵。

  鲜叶采自福鼎大白茶或政和大白茶树,茶芽肥壮长大。采摘标准为春茶嫩梢萌发一芽一叶时即将其采下,然后用手指将真叶、鱼叶轻轻予以剥离。剥出的茶芽经萎凋、焙干后为毛针,精制后为成茶。

  成品茶芽头肥壮,遍批白毫,挺直如针,色白似银。福鼎所产茶芽茸毛厚,色白而有光泽;汤色浅杏黄,味清鲜爽口。政和所出,汤味醇厚,香气清芬。

  白毫银针冲泡方法与绿茶基本相似,但因其未经揉捻,茶汁不易溢出,冲泡时间宜长于绿茶。白毫银针性清凉,有退热降火之功效,华北地区视之为治疗麻疹之良药。

    8.贡眉(寿眉)

  属白茶,主要产于福建建阳县,建瓯、浦城等县也有生产。产量约占白茶总产量一半以上。以菜茶茶树芽叶制成,一般以贡眉为上品,由于寿眉,近年则一般只称贡眉。

  制作贡眉原料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至一芽二、三叶,要求芽嫩、芽壮。制作工艺与白牡丹基本相同。

  优质贡眉毫心显而多,色泽翠绿,汤色橙黄或深黄。叶张主脉迎光透视,则呈红色。

  贡眉主销香港、澳门地区。

    9.政和工夫

  政和工夫产于闽北,为闽北三大工夫茶(另有坦洋、白琳)之一。产地以政和县为主。松溪以及浙江的庆元地区所出之红毛茶,在政和加工,亦属政和工夫。19世纪中叶为政和工夫兴盛之期,年产量上万担,后逐渐衰退,几乎绝迹。建国后恢复生产,但产量较少。

  政和县内山岭重叠,雨量充沛,茶园多开辟在缓坡处的森林旧地,土层肥沃,茶树生长繁茂。政和工夫选用政和大白茶和小叶种两个树种。以大白茶树鲜叶制成之大茶,毫多味浓,为闽北工夫之上品。以小叶种制成之小茶,香气高似祈红。

  政和工夫以大茶为主,适当拼以小茶。成品茶条索肥壮重实,色泽乌黑润泽,毫芽显露金黄色,颇为美观。香气浓郁芬芳,隐约似紫罗兰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

    10.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为福建特产小种红茶之一,已有上百年历史。产于福建崇安县星村乡桐木关,又称星村小种。政和、坦洋等地仿正山小种所产之小种红茶,品质较差,统称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现已被淘汰。

  崇安县星村曹墩和桐木关一带,地处武夷山脉之北段,地势高峻,海拔上千米,冬暖夏凉。土壤肥沃疏松,有机物质含量高。茶树生长茂盛,茶芽粗纤维少。

  成品茶条索肥壮,紧结圆直,色泽乌润。冲泡后,汤色红艳,香气高长带松烟香,经久耐泡。滋味醇厚,似桂圆汤味。以醇馥之烟香和桂圆汤、蜜枣味为主要品质特色。加入牛奶,茶香不减,茶色愈加绚丽

     2  云南

      云南省名茶:滇红工夫,普洱茶,七子饼茶简介:

     1.滇红工夫

  滇红工夫,产于云南南部与西南部的临沧、保山、凤庆、西双版纳、德宏等地,为我国工夫红茶新葩。滇红工艺于1939年试制成功,首批红茶销往伦敦,最高价为每磅500便士。后因战争而停产。50年代后,开始恢复,现在滇红工夫约占云南茶叶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滇红工夫产区位于被称为“生物优生地带”,茶树高大,芽壮叶肥,白毫茂密。茶叶的多酚类化合物、生物碱等成份含量,居我国茶叶之首。

  滇红工夫因采制时期不同,品质随季节变化。春茶最佳,条索肥硕,身骨重实,净度好,叶底嫩匀。夏茶正值雨季,芽叶生长快,节间长,虽芽毫显露,担净度低,叶底稍显硬、杂。秋茶正处干凉季节,茶树生长代谢作用转弱,成茶身骨轻,净度低,嫩度不及春茶夏茶。

  滇红工夫外形条索紧结,肥硕雄壮,色泽乌润,金毫特显。汤色艳亮,香气鲜郁高长。滋味浓厚鲜爽,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嫩亮,国内独具一格。

  滇红工夫茸毫显露为品质特征之一。毫色分淡黄、菊黄、金黄。凤庆、云昌等地所出,毫色呈菊黄;临沧、勐海等地所产,毫色多为金黄。同一茶园,春茶毫色较浅,多呈淡黄,夏茶毫色多呈菊黄,秋茶则多为金黄色。

  滇红工夫香郁味浓。香气以滇西云县、凤庆、昌宁为好,尤以云县部分茶区所出为最,带花香。滇南所产之茶,滋味浓厚,刺激性较强,但回味不及滇西之工夫茶。

    2.普洱茶

  属黑茶,主产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因西双版纳原属普洱县管辖,所产茶叶均由普洱县集散,故名。目前,普洱茶的出产地区,巳经扩大到云南省的大部份、贵州省、广西省、广东省及四川省的部份。以勐海县勐海茶厂产量最大。普洱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普洱县已有茶贸易。普洱茶名最早出现于明朝末年。

  普洱茶采用优良品质云南大叶种茶树之鲜叶,经特殊工艺制成普洱散茶。散茶又可加工成型,是为普洱茶砖、普洱茶饼及普洱沱茶等紧压茶。

  普洱茶的采制,春茶分春尖、春中、春尾三等;夏茶称二水;秋茶称谷花。其中以春尖及谷花最佳。

  普洱散茶外形肥大粗壮,色泽乌润或褐红(猪肝色),滋味醇厚回甘,有独特的陈香。耐贮藏,以越陈越香著称。

  更多详细资料请参看:如何选购普洱茶及如何识别普洱茶年份。

    3.七子饼茶

  为圆饼形蒸压黑茶,原产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现主要由勐海县生产,昆明、下关、景东也有生产。包装时每筒装7块,故名。每块饼茶规格固定,重357克,直径20厘米,中心厚2.5厘米,边厚1.3厘米。

  七子饼茶外形圆整,洒面均匀显毫,色泽黑褐油润,有特殊陈香,浓醇可口。

  该茶除内销云南、广东等省外,历史上行销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现港澳也有一定销量。 

    3  浙江

    1.西湖龙井

  西湖盛产佳茗,陆羽《茶经》中已有天竺灵隐产茶的记录,到了明代,龙井茶更被视为绝品。乾隆下江南,于龙井泉赋诗,狮峰胡公庙饮茶,又将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龙井茶作为贡茶盛名于天下。

  西湖龙井集中产地狮峰山、梅家坞、翁家山、云栖、虎跑、灵隐,茂林修竹,云雾为侣,溪涧淙淙。茶区土壤多为沙质,通气透水性强。尤以狮峰土壤含有效酸较多,使茶树根深叶茂,常年碧透,萌发轮次多,采摘时间长。历史上根据产地生态条件和炒制技术的差别,将西湖龙井分为“狮、龙、云、虎”,产地依次为狮峰、龙井翁家山、梅家坞云栖和虎跑,其中以狮峰为最。建国后又归并为狮峰,梅坞,西湖龙井三个品种。狮峰香气高锐而持久,色泽嫩黄;梅坞龙井色泽翠绿,味鲜爽口;西湖龙井叶质肥嫩,但香气不及梅坞。

  龙井的采制,春季分四次按档次采摘鲜叶,以早为贵。清明前采头茶,称为“明前茶”,嫩芽似莲心,故称“莲心”。每制一公斤干茶需鲜叶7万个左右,故极为珍贵。谷雨前采摘的称“雨前茶(二春茶)”,已有一叶一芽,又称旗枪;三春(快立夏)茶,两叶一芽,是为雀舌;四春(比三春晚一个月)茶,叶子成片,带梗,称“梗片”。

  成品后的高级龙井,扁平光滑,大小长短均匀,似碗钉,芽毫隐藏。狮峰龙井呈糙米色。市面上95%以上的龙井均非西湖所出,多为浙江其它地区仿龙井制法所产之“浙江龙井”。

  龙井茶贮藏一个月左右,最适合饮用,此时香气馥郁而无草青味。高级龙井宜以玻璃杯冲泡,水温85℃左右为佳,不宜加盖以防闷熟。

   2.顾渚紫笋

  顾渚紫笋,产于浙江湖州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因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故称。长兴三面环山,东临太湖,云蒸雾绕。顾渚所出之茶,见诸陆羽《茶经》,评为天下第二茶。陆羽曾于顾渚设茶园,并有《顾渚山记》以记其事。唐代在此建贡茶院,采茶之际,湖州刺史均奉诏亲赴顾渚修茶,盛况空前。顾渚紫笋为贡茶,历史长达600余年,制作方法历经饼茶、龙团而为散茶,蒸青转为炒青。明清之际,气象突变,太湖沿岸结冰,厚可行人。顾渚山茶树几乎不存。今日之顾渚紫笋,于1979年试制成功。无论是茶树品种和制作方法,已不是陆羽时代的紫笋了。

  紫笋的采制,于清明前至谷雨期间,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紫笋鲜叶极为幼嫩,每制一公斤干茶,需鲜芽叶7.2万个左右。

  成品的极品紫笋,茶叶相抱似笋,叶稍长于芽而形似兰花,色泽翠绿,银毫明显。香孕兰蕙之清,甘醇鲜爽。

    3.惠明茶

  惠明茶产于浙江景宁县赤木山惠明寺与惠明村周围。曾于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又称金奖惠明。唐朝时期惠明寺周围已辟地种茶,但因交通闭塞,罕为人知,获奖后方闻名世界。

  惠明茶区位于浙江南部,瓯江上游,温和湿润,土壤以酸性沙质黄壤和香灰土为主,宜种茶。山中古柏老松,滋云蓄雾,烟霞经月不散。茶树分为大叶茶、竹叶茶、多芽茶、白芽茶和白茶等品种,以大叶茶树所制之惠明茶为最佳。

  惠明茶的鲜叶标准以一芽二叶初展为主,叶芽大小长短需一致。

  成品惠明茶,条索紧秀似鱼钩,银毫显露,味浓耐泡,香似兰花,叶底黄绿明亮。

  惠明茶好,附近水也佳。泉眼很多,涓涓细流,大旱不枯。当地人驳接竹片引泉水至家中,木桶贮存以备饮用。惠明寺旁之南泉,为整个山区清泉之最。

    4.平水珠茶

  平水位于浙江绍兴东南,毛茶集中于此地加工,故称平水珠茶。其产区包括绍兴、嵊县、萧山、诸暨、上虞、余姚、天台、奉化、堇县、东阳。平水在唐朝已是茶叶集散地,到了清代,浙东茶叶几乎都在平水加工转运出口。平水珠茶在国际茶叶市场的名声卓著,似乎远胜于国内。18世纪初,珠茶以“贡熙茶”名风靡世界,茶价之高不亚于珠宝,在国外被誉为“绿色珍珠”,英文名为“Gunpowder"。1984年天坛牌特级珠茶,在马德里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上,获金奖。

  平水茶区东临东海,北濒杭州湾,西贴钱塘江,为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环抱。山岭盘结,峰峦起伏,溪流纵横,云雾袅绕,气候温和,非常适于茶叶生产。

  珠茶加工工艺分初制和精制两个阶段,均已实现机械化生产。初制之产品,属毛茶,称为圆炒青或平炒青。毛茶再经精制工艺后方为成品珠茶。

  珠茶外形圆紧,呈颗粒状,身骨重实,似珍珠。色泽墨绿,有光泽。冲泡后有果香,味较浓。

    5.径山茶

  径山茶产于浙江余杭县天目山东北峰的径山。该茶早在唐宋时期便已闻名。径山寺为江南禅林之冠,日僧南浦昭明禅师曾于此研习佛学,把茶籽、茶具及径山寺内一种茶宴礼仪传入日本。径山茶曾一度掩没,1978年方恢复生产。

  径山茶区海拔上千米,岭峻峰奇,云罩雾浓,森荫蔽日。山上泉水众多,旱不枯,雨不溢。土壤肥沃疏松。径山茶以四壁坞者品质较好,尤以凌霄峰之产品最佳。

  径山茶采制技术考究,嫩采早摘,以谷雨前为佳。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通常一公斤干茶需6.2万个左右芽叶。

  径山茶成品条索纤细苗秀,芽峰显露,色泽绿翠。汤色绿明,有板栗香,经饮耐泡。

  清代金虞写有《径山采茶歌》曰,“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不如又径回清绝,天然味色留烟霞”。径山有好山、香茗、佳泉、古刹,当是令人洒然忘疲之所。

    6.日铸雪芽

  日铸雪芽,简称日铸茶,有“兰雪”之名。产于浙江绍兴会稽山日铸岭。始盛于北宋,历代多有文人为之赋诗写文。最早有欧阳修称“两浙之茶,日铸第一”,又有陆游“囊中日铸传天下”之句等等,不可胜数。康熙下江南尝日铸茶,喜之,为贡茶。尤需一提的是,宋代浙江炒青茶始于日铸茶,故有日铸“开千古茶饮之宗”之说。炒青日铸茶在明代以“兰雪”之名盛行京师,非兰雪不饮之人众多,此为日铸茶之鼎盛时期。

  日铸岭下分上祝村和下祝村,下祝村御茶湾所产之日铸雪芽为日铸茶中绝品。

  日铸雪芽于清明时节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

  成品茶条索紧细略钩曲,芽身满披白色茸毛。茶汤黄绿明亮,兰花香,味甘而滋,经五次冲泡依然留香。

  陆游有诗云,“我是江南桑苎翁家,汲泉闲品故园茶。只因碧缶苍鹰爪,可芽红囊白雪芽”。陆游正是绍兴人。

    7.天尊贡芽

  产于浙江桐庐歌舞乡天尊岭。南宋伊始,便为贡茶。桐庐自古出明朝,历代以来,不仅有贡芽,另有雀舌、莲心等茶生产。然而几经沧桑,诸茶失传。现在的天尊贡芽于1985年研制成功,恢复生产。

  桐庐素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天尊岭层峦叠嶂,岩石嶙峋,茶丛遍布于岩缝石壁之中,相传乃神仙播种。

  天尊贡芽于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鲜叶为一芽一叶初展。每公斤鲜叶约1.25万个芽头。加工特点:薄摊吐芳,轻炒保色,理条造形,轻揉促质,低温透香。

  成品茶形似寿眉,银茸披露,绿中透翠。冲泡后嫩芽状如雀舌,香气持久。

    4  江西

    1.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古称“闻林茶”,从明起始称云雾,至少已有300多年历史。该茶产于江西庐山800米以上的含鄱口、五老峰、汉阳峰、小天池、仙人洞等地。庐山种茶始于东晋名僧慧远。庐山为东晋佛教中心,慧远于山中居住三十余年,讲授佛学,发展种茶。本世纪五十年代,庐山云雾得到飞速发展,现有茶园5000余亩。

  庐山北临长江,东毗鄱阳湖,平地拔起,峡谷深幽。由于江湖水汽蒸腾而成云雾,常见云海茫茫,年雾日195天之多。由于高升温迟缓,候期迟,茶树萌发须在谷雨后,4月下旬至5月初。萌芽期正值雾日最多之时,造就云雾茶独特品质。尤其是五老峰与汉阳峰之间,终日云雾不散,所产之茶为最佳。

  由于天候条件,云雾茶比其它茶采摘时间晚,一般在谷雨后至立夏之间方开始采摘。以一芽一叶为初展标准,长约3厘米。

  成品茶外形饱满秀丽,色泽碧嫩光滑,芽隐露。茶汤幽香如兰,耐冲泡,饮后回甘香绵。

    2 .婺源茗眉

  产于江西主要绿茶产区婺源县,属赣东北山区,1985年创制。婺源历来产茶以量多质优著称,当时婺源隶属安徽,闻名中外的“屯绿”,其中部分产于婺源。

  茶区地势高峻,峰峦起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云雾不绝,特别是海拔1000余米的鄣公山,宜于茶树生长。婺源茗眉以上梅州茶树良种和本地大叶种为原料,叶芽肥壮,萌发早,产量高。

  婺源茗眉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要求芽叶白毫显露,肥壮,大小和嫩度一致。

  成茶外形弯曲似眉,银毫披露,色泽翠绿光润。汤色黄绿清澈,香高持久。为眉茶之极品。

   3.遂川狗牯脑

  产于江西遂川县汤湖乡狗牯脑山,曾获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狗牯脑产茶始于清嘉庆年间,已有近200年历史。曾用名“玉山茶”。

  狗牯脑山矗立于罗霄山南麓,有著名的汤湖温泉。苍松劲竹,清泉不绝,云雾弥漫。更有肥沃的乌沙壤土,昼夜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栽培茶树的佳境。

  该茶鲜叶十分细嫩,4月初开始采摘,一芽一叶初展。

  成茶外形紧结秀丽,白毫显露,芽端微勾。茶汤略带花香,泡后速沉,汤色清明。

    4.上饶白眉

  产于江西上饶县,1982年创制,曾四次被评为江西生优质名茶。因其外形似老寿星之眉,故有此名。其鲜叶采自大面白茶树品种。

  白眉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鲜叶要求嫩、匀、鲜、净,缺一不可。根据鲜叶嫩度不同,上饶白眉分为银毫、毛尖和翠峰三个品种,以银毫最佳。

  成品外形壮实,条索匀直,白毫特多,色泽绿润;冲泡后香气清高,滋味鲜浓。尤其是银毫,外形雪白,沏泡后芽叶在杯中雀跃,回味无穷。

    5.宁红工夫及龙须茶

  宁红工夫,简称宁红,是我国最早的工夫红茶之一,主产江西修水县,武宁、铜鼓次之,毗邻修水的湖南平江县长寿街一带的红毛茶,亦由修水茶厂加工为宁红工夫。修水在元代称宁州,清朝称义宁州,故名。

  修水的产红茶始于道光初年,光绪年间,宁红产值占江西全省农业总产值之50%。输出至欧洲,每箱(25公斤)售价高达100两白银。彼时宁红之贵重若此。

  宁红产区位于赣西北边隅,幕阜、九宫两大山脉蜿蜒其间。山多田少,地势高峻,树木苍青,雨量充沛。土质富含腐殖质,深厚肥沃。春夏之际,云凝深谷,雾锁高岗,茶芽肥硕,叶肉厚软,造成宁红工夫优良的自然品质。铜鼓县西北之棋坪、港口、大段、幽居等地所出之茶,为宁红之上品。宁红金毫为宁红之珍品。

  宁红的采摘始于谷雨前,一芽一叶初展,长度3厘米左右。先制成红毛茶,然后经过精制,方为成品。

  特级宁红成品茶,紧细多毫,锋苗显露,略显红筋,乌黑油润。鲜嫩浓郁,鲜醇甜和,汤色红艳,叶底红嫩多芽。

  宁红除散条形茶外,另有束茶名为龙须茶。

  龙须茶用独特工艺加工而成,成茶身披红袍,叶条似须而得名。产于修水县漫江乡宁红村。该茶于道光年间,与宁红同时兴起。选料讲究,做工精细,风格独特。

  制作龙须茶的鲜叶,要求生长旺盛、持嫩性强、芽头硕壮的蕻子茶,多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芽叶要求大小长短一致。鲜叶经萎凋、揉捻、发酵、初干后,为半干半湿的茶条。将之理直,基部比齐,以90 - 100条为一把,两把并拢扎在一起,长条茶在外,短条茶居中,以白线由底至芽尖扎紧,呈饱含墨汁的大号毛笔形。然后烘焙28-36小时。

  最后拆去白线,底部仍用白线绕三圈,在用五彩线环绕,将整个龙须茶扎成网状,底部剪齐,扎好花线后,线头用针穿入茶内,部分线头略露在外,十分美观。每个产品干重7.8克,形如红樱枪之枪头。冲泡时,将花线头抽掉,白线不解,整个龙须茶成束下沉,芽叶向上散开,宛若菊花,若沉若浮,有“杯底菊花掌上枪”之称。

   5  安徽

   1.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属绿茶类的今古名茶。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境内。黄山产茶始于宋,兴于明。毛峰的前身是黄山云雾茶,山僧所制。黄山毛峰起源于光绪年间,1926-1937年为全盛期,后曾中断数年,1949年后逐渐恢复并发展。

  桃花庵、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慈光阁一带,为特级毛峰主产地。现在毛峰产区已扩展到黄山山脉南北麓的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产区山高谷深,峰峦叠翠,溪涧遍布,森林茂密,雨量充沛。土壤属山地黄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透水性好,含丰富有机质和磷钾肥,呈酸性。适宜茶树生长。

  黄山毛峰分为特级和一至三级,三级以下便是歙县烘青。歙县烘青比其它地区烘青质量好。特级毛峰开采于清明前后,一芽一叶初展。一至三级毛峰则分别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一、二叶;一芽二、三叶初展。为保持新鲜,一般上午采则下午制,下午采则当夜制。

  特级毛峰形似雀舌,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茶笋或金片);匀齐壮实,峰显毫露,色如象牙;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其中“金黄片”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有别于其它毛峰之特点。

    2.老竹大方(最优者称顶谷大方)

  老竹大方产于安徽歙县东北部皖浙交界之昱岭关附近,集中产区为老竹铺、三阳坑、金川,以老竹岭与福泉山所产之“顶谷大方”为最佳。大方茶相传为明代僧人大方始创于歙县老竹岭,故名。清朝时为贡茶。顶谷大方曾中断,近年方恢复生产。

  顶谷大方于谷雨前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一般大方于谷雨至立夏采摘,以一芽二、三叶为主。

  成品之顶谷大方,外形扁平匀齐,挺秀光滑,翠绿微黄,色泽稍暗,满批金毫而隐伏不露;汤色清澈略黄,香气高长,有板栗香,滋味醇厚爽口,芽叶肥壮。普通大方则色泽深绿,似铸铁,形如竹叶,故又称“铁色大方”及“竹叶大方”。

  大方茶因吸香性好,窨制成花茶后,颇有特色,称之为“花大方”。

   3.太平猴魁

  产于安徽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畔猴坑一带,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太平县产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清末,猴坑茶农王老二(王魁成),在凤凰尖茶园,选肥壮幼嫩芽叶,精工细制成王老二魁尖,现称“魁尖”。因猴坑所出魁尖品质超群,特冠以猴坑地名,称“猴魁”。曾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一等金质奖。

  太平猴魁鲜叶采摘讲究。谷雨前后,20%芽梢长至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开园。其后3-4天采一批,立夏停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采回的鲜叶需进行“拣尖”,即折下一芽带二叶的“尖头”,作为猴魁的原料。尖头要求芽尖与叶尖等长,以保证成茶形成“二叶抱一芽”之外形。拣尖时剔除的芽叶、单片,均制成“魁片”。一般上午采,中午拣,当天制完。

  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芽,平扁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花香高爽,滋味甘醇,香味有独特“猴韵”。汤色清绿明净。正所谓“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

  太平猴魁产地仅限猴坑一带,产量少。其它地区所产统称魁尖,制法与猴魁基本相同,外形亦相似,几可乱真。品质风格则泾渭分明,不堪一比。次于猴魁者,为泾县所出之提魁,再次则称特尖。

   4.六安瓜片(最优者为齐山名片)

  六安瓜片产区位于大别山东北麓,原产于安徽金寨县麻埠齐头山附近的后冲,但麻埠已因建水库而消失。现主要产于六安、金寨、霍山三县之毗邻山区和低山丘陵。六安茶于唐代已负盛名。瓜片问世于1905年前后,在大茶的采制技术基础上,吸取兰花茶、毛尖制造技术之精华,逐渐创制而成。因成品茶片状而形似葵花籽,称为“瓜子片”,后渐改称“瓜片”。六安瓜片产制历史虽不足百年,但就目前生产规模和技术精熟程度,为许多名茶所无法相比。

  六安瓜片分为内山瓜片及外山瓜片两个产区。内山瓜片产于金寨县响洪甸、鲜花岭、龚店,六安县黄涧河、双峰、龙门冲、独山,霍山县诸佛庵。外山瓜片产于六安石板冲、石婆店、狮子岗、骆家庵。产量以六安最多,品质以金寨最优。瓜片原产地齐头山所出之“齐山名片”为六安瓜片之极品。

  六安瓜片春茶于谷雨后开园,采摘标准以对夹二、三叶和一芽二、三叶为主。鲜叶采回后,将嫩叶(未开面)、老叶(已开面)分离出来炒制瓜片,芽、茎梗和粗老叶炒制“针把子”。近年来曾利用齐山名片拣出之芽尖,创制成眉形茶“齐山翠眉”,亦属名优茶。

  成品茶外形似瓜子形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以二道茶味最佳。

  旧时依采制季节,分三个品种:谷雨前称“提片”,品质最优;其后采制的大宗产品成“瓜片”;梅雨后,鲜叶粗老,品质差,称“梅片”。现齐山名片分1-3等级,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各分4级8等。

   5.敬亭绿雪

  产于安徽宣城近郊名胜敬亭山。始创于明代,以其芽叶色绿、白毫似雪而得名。明清时期为贡茶,可称绿茶之珍品,名满江南。30年代末期,敬亭绿雪采制工艺失传。1972开始研制,历时6年方成功,1978年恢复生产。

  敬亭山属黄山余脉,风景幽雅秀丽,李白、谢眺为之以诗文赞咏,可谓名山名茶,相得益彰。茶园位于山峰之间的阴山上,尤以一峰庵一带石缝所产之茶品质最佳。

  敬亭绿雪于清明至谷雨采摘,采摘期15日,早采嫩摘。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大小匀齐,芽齐叶尖,形似雀舌。当天鲜叶当天制作。

  成品茶形似雀舌,挺直饱润,色泽翠绿,身披白毫。芽叶相合,不离不脱。汤色清碧,回味爽口,叶底嫩绿成朵如兰花。连续冲泡两三次,香气不减。冲泡后,茶叶朵朵下沉,伴随白毫翻滚,似“绿树丛中大雪”。

    6.屯绿

  屯绿,属眉茶,有珍眉、凤眉、特贡、贡熙等品名,因历史上集中在安徽屯溪加工输出,故名。是我国外贸出口绿茶之极品名茶。主要产于安徽休宁、歙县、祈门、屯溪等地。屯绿栽培生产于盛唐时期,至今有1200多年历史。1851-1864年创制眉茶出口欧洲。1950年后,生产由手工操作转为机械化。

  产区多位于黄山之麓、新安江畔,自然环境极适于茶树生长。采摘的鲜叶先制成毛茶,再经复杂工序制成特珍、珍眉、凤眉、特贡、雨茶等花色。50年代后,简化了繁琐的名目,统一规格,精制后分为珍眉、贡熙和雨茶。

  屯绿成品茶条索紧结,匀整壮实,色泽绿润,香气蕴涵花香或熟板栗香;汤色嫩黄清明,滋味浓厚甘醇,先稍带苦味,然后回甘。

    7.涌溪火青

  属珠茶,产于安徽泾县涌溪山。涌溪火青起源于明朝,由屯绿炒青吸收珠茶制法技术发展创制而成,三百年前已有盛名。后曾断产,1956年方恢复生产。

  火青采摘期自清明至谷雨,要求“两叶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齐整,朵朵匀净”。芽尖和叶尖需拢齐,有锋尖,第一叶微开展仍抱住芽,第二叶柔嫩,叶片稍向背面翻卷。鲜叶摊放6小时左右付制。火青制作之精华在于炭火(火合)干(即炒干)。其炒干技术之精制为其它炒青类绿茶无法可比。

  成品茶外形颗粒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白毫隐伏,毫光显露。花香浓郁,鲜爽持久,甘甜。汤色嫩绿微黄,鲜艳美丽,叶底杏黄有光泽。

   8.霍山黄芽

  属黄茶,产于安徽霍山县。因用细嫩芽叶经闷黄工序制成,故称。霍山产茶见于陆羽《茶经》,黄芽为唐代近二十种名茶之一。清朝霍山黄芽为贡茶,岁贡三百斤。可见霍山黄芽盛名数百年。然而历代演变,竟致失传,霍山黄芽仅闻其名,未见其茶。现时的霍山黄芽于1971年创制并恢复生产。

  霍山处大别山腹地。霍山黄芽现产于佛子岭水库上游,其中以大化坪的金鸡坞、金头山,上和街的金竹坪,姚家阪的乌米尖所产最佳,俗称“三金一乌”。产区位于深山,泉多溪长,三条河流蜿蜒其中,山高林密。生态环境优越。

  霍山黄芽鲜叶细嫩,因山地高寒,开采期一般在谷雨前3-5天,以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为标准。采回鲜叶需薄摊以散失表面水分。

  成品茶外形似雀舌,芽叶细嫩多毫,叶色嫩黄;汤色黄绿清明,香气带熟栗子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黄亮。

   9.祈红工夫

  产于安徽祈门县,我国传统工夫红茶之珍品,有百余年历史。祈门原产绿茶,1875年左右,本地人胡元龙考察红茶制造之法,筹集资金改制红茶,并亲往各乡教导茶农。祈门红茶逐渐名声远播,与当时著名的闽红、宁红齐名。现产区扩大到相邻的石台、黟县、东至及贵池等县,年产量5万担左右。祈红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宝光”和香气浓郁著称。

  祈门境内山地面积占九成以上,海拔600米左右,峡谷丘陵地带多开辟为茶园。这些茶园,土地肥沃,腐殖质含量高,早晚温差大,日照时间短,构成茶树生长的天然佳境,酿成祈红特殊的芳香厚味。其中由河流山溪冲积而成许多河洲,其上茶树鲜叶所制工夫红茶品质上乘。

  祈门茶树品种众多,以槠叶种为多,含香、味成份丰富,构成祈红滋味醇厚的物质基础。高级祈红采摘,以一芽二叶为主,春茶采6-7批,夏茶采6批,少采或不采秋茶。近30年来,已实行机械化制茶。

  祈红工夫成品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涵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隽永。叶底嫩软红黄。

  国外把祈红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的季条茶,并列为世界公认三大高香茶。国外特称之为“祈门香”,誉为“王子香”。清饮更能领略其香味,加奶后乳色粉红,香味犹存,为英国人所喜。

    6  江苏

    1.洞庭碧螺春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分东山、西山),为绿茶中珍品,以形美、色绝、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世。碧螺春始于何时,说法颇多。肯定的是,康熙年间已为贡茶。

  洞庭东山为伸进太湖的半岛,西山则是湖中岛屿。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质地疏松,极适宜茶树生长。主产区分布于东山的杨湾、前山的涧桥、俞坞、湖湾与后山的尚绵、屯湾等四个乡的18个村。茶树与果树交错种植,桃、李、杏、梅等20多种果树浓荫如伞,蔽覆霜雪,掩映秋阳,又可令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

  碧螺春的采摘,有早、嫩、净三特点。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的明前茶为名贵。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叶背面密生茸毛,肉眼可见。鲜叶越幼嫩,成茶的白毫越多,品质越佳。1公斤干茶,需14万个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

  成品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汤色碧绿清澈,鲜爽生津。

  冲泡碧螺春宜用玻璃杯,用上投法冲泡。水温70 -80℃,略低于龙井用水。将碧螺春投入水中,茶即沉底,有“春染海底”之誉。

    2.南京雨花茶

  雨花茶原产于南京中山陵和雨花台园林风景区,创制于1958年,因雨花台而得名。现产区已扩大到雨花、栖霞、浦口三个郊区,江宁、江浦、六合、溧水、高淳五个县,并已逐渐走向机械化生产,年产量7-8吨。

  雨花茶的采制精细,要求嫩度均匀,长短一致。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一叶,需9万个芽叶方能制作一公斤特级雨花茶。

  紧、直、绿、匀是成品雨花茶品质特色。形似松针,两端略尖,锋苗挺秀,茸毫隐露,色呈墨绿。茶汤香气浓郁高雅,汤色绿而清澈。

  冲泡时,芽叶直立,上下沉浮,犹如翡翠。

   3.金坛雀舌

  产于江苏金坛方麓茶厂,创制于1983年,因形似雀舌而得名,属扁形炒青绿茶。

  金坛雀舌采于谷雨前,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芽叶嫩度匀整,色泽一致。通常加工一公斤特级雀舌,需8-9万个芽叶。

  成品茶外形扁平挺直,条索匀整,形似雀舌,色泽绿润。茶汤香气清高,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醇爽。

   4.太湖白云

  产于江苏溧阳上黄林茶场。1988年该场与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共同研制制成功。

  茶园有太湖、长荡湖、隔湖环抱,植被茂密,湖中水汽浸入,蔚成云雾,四时不绝。土壤为酸性,土层深厚,团粒结构,通透性好,是茶叶生长的良好天然环境。

  鲜叶于清明前采摘,一芽一叶(芽长于叶或芽叶等长)为标准。

  成品茶外形细紧,绿润披毫。汤色杏绿明亮,花香持久。被誉为兼具雨花茶之形,碧螺春之白毫,是创制茶中佳品。

    7  湖南

    1.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洞庭湖君山岛,君山又名洞庭山。为黄茶类针形茶,有“金镶玉”之称,其售价为当今名优茶之最。君山茶曾用名黄翎毛、白毛尖,1957年始定今名。

  君山宛如于西洞庭湖中一块绿宝石,刘禹锡有诗赞曰“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古老的君山,物产万类,以茶最享盛名。古时君山茶年产仅一斤多,清朝尚有贡尖、贡蔸之分(即银针、毛尖)。乾隆下江南后,下诏岁贡十八斤。即时是今天,茶园扩展,年产量也只得300公斤,1994年春,产地的出厂价为每公斤1200元。除却乌龙,其它茶类中也只有龙井可比价了。

  君山银针采摘始于清明前三天左右,直接拣采芽头。盛茶蓝内须衬以白布以防擦伤芽头和茸毛。芽头要求长25 - 30毫米,宽3 - 4毫米,芽蒂长约2毫米,肥硕重实,一芽头含三、四个已分化却未展开的叶片。每公斤银针约需5万个芽头。制作工艺在近年内有所改革,将杀青改为蒸青,以提高芽头在杯中竖立的概率。

  成品茶按芽头肥瘦、曲直,色泽亮暗进行分级。以壮实挺直亮黄为上。优质茶芽头肥壮,紧实挺直,芽身金黄,满披银毫;汤色橙黄明净,香气清纯,叶底嫩黄匀亮。实为黄茶之珍品。

  君山银针需以玻璃杯冲泡,冲泡初始,芽尖朝上、蒂头下垂而悬浮于水面,随后缓缓降落,竖立于杯底,忽升忽降,蔚为壮观,有“三起三落”之称。最后竖沉于杯底,如刀枪林立,似群笋破土,堆绿叠翠,令人心仪。其原因极简单,不过是“轻者浮,重者沉”。“三起三落”,因茶芽吸水膨胀和重量增加不同步,芽头比重瞬间变化而引起。最外一层芽肉吸水,比重增大即下沉,随后芽头体积膨胀,比重变小则上升,继续吸水又下降,如此往复,升而复沉,沉而复升。此类现象,其它芽头肥壮的茶也有出现,但不及君山银针频繁。

    2 .沩山白毛尖

  产于湖南宁乡县大沩山之沩山乡。属黄茶。沩山茶之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民国时期仍有记载曰沩山茶之香嫩清纯不让龙井、武夷。以密印寺院内所出为最佳。又有传说,院内一老禅师,善作茶,又能识沩山地土和山向,何处产茶为佳。文革时期曾发现寺内大佛像体内存茶30余斤,有人称此为“茶禅一味”之见证云云。甘肃、新疆等地喜饮此茶。

  沩山海拔千余米,山上有天然盆地,地势高峻,群峰环抱,纵横10余公里,为盛产茶叶之所。密印寺位于沩山主封之下,林木繁茂,又有卢花泉瀑布一泻千里。加之境内溪何密布,常年云烟飘渺,罕见天日。茶园饱受雾露滋润。

  沩山白毛尖于清明后7-8天开采,芽叶标准为一芽一、二叶初展。当天采摘当天制,以保持芽叶的新鲜度。制作工艺中,熏烟为沩山白毛尖独特之处,乃关键工序。发烟燃料为新鲜芳香之枫果球和黄藤,暗火慢焙以提高烟气浓度,以便茶叶充分吸附烟气中的芳香物质。悦鼻的烟香为沩山白毛尖的特点。

  成茶外形叶缘微卷成块状,色泽黄亮油润,白毫显露,汤色橙黄明亮,松烟香芬芳浓厚。

    3.湖南黑茶

  湖南黑茶兴于16世纪末期,原产于安化。最早产于资江边苞芷园,后转至资江沿岸雅坪雀、黄沙坪、硒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为集中地,品质则以高家溪和马家溪为最著名。现产区以扩大到桃江、沅江、汉寿、宁乡、益阳和临湘等地。

  湖南黑茶有黑茶砖、花茶砖、茯砖茶和湘尖等,均由湖南黑毛茶为原料制成。湖南黑毛茶分四个等级,带松烟香,无粗涩味。制成的湖南黑茶主销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

    4.北港毛尖

  产于湖南岳阳康王乡北港杨家湖一带,属黄茶。北港茶唐朝时有盛名,传闻文成公主曾携北港茶之西藏。早春清晨,湖面水汽上生,低空缭绕,经微风吹拂,如轻纱薄雾尽散于茶园上空,极利茶树生长。

  北港毛尖一般在清明后5-6天开采,鲜叶标准为一芽二、三叶,晴天采摘。随采随制。

  成茶外形芽壮叶肥,毫尖显露,呈金黄色。汤色橙黄,香气清高,滋味醇厚。产品按老嫩度分特号、1-4号五个档次。

    8  台湾

    1.文山包种

  包种茶是轻发酵乌龙茶,只有7.5% - 19%。创制于160多年前,为台湾特产。以台北县文山地区所产制的品质最优,香气最佳,所以习惯上称之为台湾包种茶为文山包种茶。文山茶区包括台北的新店、坪溪、石坫、深坑、夕止等乡镇。

  包种茶为福建安溪王义程氏所创。仿武夷岩茶的制造法,将每一株或相同的茶菁分别制造。再将制好的茶叶,每四两装成一包,每包用福建所产的毛边纸二张,内外相衬,包成长方形的四方包。包外再盖上茶叶名称及行号印章,称之为包种或包种茶。后1881年福建茶商在台北设商号,专事制造包种茶,此为台湾包种茶之起源。

  文山茶区约有2,300多公顷。茶园分布於海拔400米以上山区,环境特殊,山明水秀。气候经年温润凉爽,云雾弥漫,土壤肥沃。故文山包种茶品质特佳。

  文山包种茶的采制工艺十分讲究,雨天不采,带露不采,晴天需上午11点至下午3点采摘。春秋两季要求采“二叶一心”的茶菁。采时需以双手弹力平断茶芽,断口成圆形,不可用力挤压断开,否则挤压出汁随即发酵,茶梗变红,影响茶质。

  珍贵的文山包种茶,以青心乌龙茶树品种鲜叶制成。外形自然卷曲,翠绿带丽色,条索紧结且自然弯曲。冲泡后,茶汤金黄,有天然幽雅芬芳气味。滋味甘润,入口生津。具有香、浓、醇、韵、美等五大特色。

    2.冻顶乌龙

  冻顶乌龙被誉为台湾茶中极品,产于台湾南投县鹿谷乡彰雅村冻顶山。冻顶乌龙发酵程度15%-25%,略高于文山包种茶,均属包种茶类。文山包种以清香著称,冻顶乌龙则以喉韵见长。主要茶树品种为青心乌龙,源自福建武夷山。据传,南投县鹿谷乡人林凤池,清朝咸丰5年(1855年)赴福建省应考举人,及格返乡。从武夷山带回36株青心乌龙茶苗,其中一部份(据说12株)种植於鹿谷乡麒麟潭边的山麓上,是为冻顶茶的开端。

  冻顶乌龙茶区鹿谷乡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为台湾著名凤凰谷风景区,气候温和,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土壤深厚细软,排蓄水性能良好,乃茶之良乡。彰雅村的冻顶山坪地40余公顷的茶区,为冻顶乌龙最正宗产地。

  冻顶乌龙的采摘标准为一心二叶。在制茶过程中, 热、团、揉是制造冻顶茶独特的技艺。

  成品茶,外形呈半球状,条索紧结整齐,叶尖卷曲呈虾球状,色泽墨绿。茶汤水色呈金黄且澄清明澈,香气近似桂花。滋味醇厚,茶汤入口生津富活性, 落喉韵味强且经久耐泡为冻顶茶特色。叶底稍透明,叶缘呈锯齿发酵变红,叶身淡绿,叶缘红镶边。

    3.白毫乌龙(又称东方美人,福寿茶,膨风茶)

  重发酵乌龙茶,发酵程度为70%,为半发酵茶中发酵程度之最。主要生产于台湾北部,文山、南港、新竹的峨眉乡、北埔乡、横山乡、苗栗的头屋等,以文山区的坪林为最佳。苗栗县所出之膨风茶,以“福寿茶”之名打牌子;新竹则称之为东方美人。因成品茶显白毫,于乌龙茶中为少见,故此又称白毫乌龙。

  该茶品质优异,历来产量少,鲜叶质量要求奇特。每年农历芒种端午节前後,茶树嫩芽需经茶小绿叶蝉(浮尘子)轻度危害,吸食芽梢汁液,以增加香味。

  采摘标准为一二叶,嫩叶背卷呈汤匙形,金黄色,芽苞肥大,茸毛明显。

  白毫乌龙的外观十分特殊,叶身呈白、绿、黄、红、褐五色相间。不讲究条索,叶片褐红,心芽银白,色泽油润。冲泡后,汤色橙红,具有蜂蜜味道与纯熟的苹果香。滋味甘润,耐冲泡。

  依品质优次,白毫乌龙分大、小凸风茶两类。大凸风茶白毫多,茶汤味浓香高,又称上凸凤茶。小凸风茶白毫较少,味较淡,香较低,又称下凸风茶。

    9  四川

    1.蒙顶茶(蒙顶甘露、蒙顶黄芽)

  蒙顶茶是四川蒙山各类名茶总称,其中品质最佳者为甘露、黄芽。蒙山属邛崃山脉,地跨名山、雅安两县。蒙顶茶自古为茶中珍品,白居易诗云“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民谣又称“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可见蒙顶茶名之盛。相传蒙顶茶始于西汉末年,甘露寺普慧禅师,于蒙山中顶上清峰植茶树七株,直至雍正年间。唐朝开始,至清朝,上千年间,蒙顶茶岁岁为贡茶,在中国茶叶史上为罕见。

  蒙山之地理环境,古人记载,“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尤其名山西部的雅安县,处四川盆地边缘,受西藏高原影响,雨量多。

  蒙顶甘露,茶名最早见于明嘉靖年间。据考,甘露茶是在总结宋朝创制的“玉叶长春”和“万春银叶”两种茶炒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成功。其采摘细嫩,春分时节,茶园有5%茶芽萌发时即开园采摘。标准为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成品茶条索紧卷多毫,叶嫩芽壮;色泽嫩绿油润;汤色黄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为绿茶之珍品。

  蒙顶黄芽,属黄茶。50年代,蒙顶茶以黄芽为主,近来多产甘露,黄芽仍有生产。采摘于春分时节,茶树上有10%的芽头鳞片展开,即可开园采摘。选圆肥单芽和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经复杂制作工艺,使成茶芽条匀整,扁平挺直,色泽黄润,金毫显露;汤色黄中透碧,甜香鲜嫩,甘醇鲜爽。为黄茶之极品。

    2.文君绿茶

  产于四川邛崃县。1979年创制。因邛崃曾有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之佳话,故以茶名为纪念。

  邛崃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邛崃山脉,有南宝山、花椒堰、平落、油榨、白合等茶叶产区。这里多高山峻岭,亦有部分丘陵,两旁山势巍峨,峰峦挺秀,多云雾。境内竹木苍翠,雨量充沛,土质肥沃,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为主,一芽二叶为辅。芽叶长2.0 - 2.2厘米。

  成茶条索紧曲,白毫显露,嫩绿油润;香气嫩香持久,汤色绿亮,滋味鲜醇回甘。为四川省优质名茶。

    3.青城雪芽

  产于四川灌县青城山。青城茶见于陆羽《茶经》,宋代即设茶场,并形成传统工艺。青城雪芽为50年代创制之新茶。近年又发掘古代名茶生产技艺,按青城茶的特点,吸取传统制茶技术的优点,提高和发展制作工艺。

  青城山海拔2000余米,古称“天下第五山”。峰峦重叠,云雾时隐时现,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有“青城天下幽”之称。山麓有咪江流过。

  采摘于清明前后数日,以一芽一叶为标准。要求芽叶全长3.5厘米,鲜嫩匀整。

  青城雪芽外形秀丽微曲,白毫显露,香浓味爽,汤绿清澈,耐冲泡。

    4.峨眉竹叶青

  产于四川峨眉山,主产区为海拔800-1200米的清音阁、白龙涧、万年寺、黑水寺一带。峨眉山产茶始于唐代,陆游曾有诗赞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将峨眉茶与顾渚紫笋谐美。竹叶青是在总结峨眉山万年寺僧人长期种茶制茶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于1964年由陈毅命名,此后开始批量生产。1985年第24届时节优质食品评比会上获金质奖。

  用于制作竹叶青的鲜叶十分细嫩,加工工艺精细。一般在清明前3-5天开采,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鲜叶嫩匀,大小一致。

  竹叶青成茶外形扁平光滑,翠绿显毫,两头尖细,形似竹叶;冲泡后,香气高鲜,汤色清明,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5.川红工夫

  产于四川宜宾等地,诞生于50年代,为工夫红茶后起之秀,毛茶年产量约4万担。

  主产区位于川东南,长江流域以内边缘地带,包括宜宾、江津、内江、培(?)陵四地区以及重庆、自贡所属部分地区。这里茶树发芽早,比川西早30-40天,采摘期长40-60天,全年采摘期长达210天。川红4月即可进入市场,以早、新取胜。川红之珍品名为“早白尖”。

  川红工夫外形条索肥壮圆紧,显金毫,色泽乌黑油润;冲泡后,香气清鲜带枯糖香,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浓亮,叶底厚软红匀。

    10  湖北

    1.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为我国少有的蒸青绿茶之一。产于湖北省恩施市,清江河畔南寨。恩施产茶始于宋代,恩施玉露之创制,相传始于康熙年间,名为玉绿,1936年始用今名。曾失传,1991年研制成功。

  恩施玉露主要产地五峰山,朝夕云雾缭绕,山下清江环抱,砂质土壤。茶树代谢旺盛,内含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特别丰富,是制作玉露茶的上好原料。

  高级玉露,采用一芽一叶、大小均匀、节短叶密、芽长叶小、色泽浓绿的鲜叶为原料。制作中以蒸青杀青,复杂的整形上光工序以使玉露茶光滑油润、挺直。

  成茶外形条索紧圆光滑、纤细挺直如松针,色泽苍翠绿润。汤色嫩绿明亮,如玉如露,香气清爽。因其蒸青制法与日本茶相通,故为日本人所爱。

    2.仙人掌茶

  仙人掌茶产于湖北当阳县玉泉山麓是玉泉寺。唐朝仙人掌茶即有盛名,李白为之命名,并以诗文称颂。创始人为玉泉寺中孚禅师。玉泉寺建于隋朝,为最古老的四大寺院之一。仙人掌茶曾失传,1981年恢复试制,一举成功。为湖北省优质名茶。

  玉泉山为“三楚名山”,巍峨磅礴,溪流纵横。山间云雾弥漫,地下乳窟暗生,又有珍珠泉清澈晶莹。产地玉泉寺竹木幽深,花艳竹翠。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地,有玉泉寺茶场。

  仙人掌茶品级分特级、一级和二级。特级茶鲜叶为一芽一叶,芽长于叶,多白毫,芽叶长度月2.5-3厘米。制作也用蒸汽杀青,再炒青做形。

  该茶外形扁平似掌,色泽翠绿,白毫披露;冲泡后,芽叶舒展似莲花,汤色嫩绿明亮清澈,清香淡雅。初啜清淡,回味甘甜,继之醇厚鲜爽,回味隽永。

    3.峡州碧峰

  产于湖北宜昌县境内长江西陵峡两岸的半高山茶区。唐时此处为峡州茶产地,故名。1979年创制,1981年正式投入生产。此地产茶历史悠久,唐时就“山南茶区峡州为上”之称。这里山水秀丽,岗岭起伏,气候温和,自然环境良好。

  特级碧峰以一芽一叶为采摘标准,要求芽叶完整,老嫩一致,大小均匀。

  成茶外形条索紧秀圆直,色泽翠绿油润,白毫显露;汤色清绿明亮,香气鲜高,滋味鲜爽回甘。

    4.宜红工夫

  宜红工夫产于鄂西山区宜昌、恩施两县,邻近的湘西石门、桑植、慈利等县亦有部分生产,现年产10万担左右。宜昌地区为古老茶区,宜红始于19世纪中叶,至今有上百年历史。1861年英国于湖北大量收购红茶,因交通关系,均需经宜昌转运,故取名为宜昌红茶。

  鄂西山区属神农架一带,山林茂密,河流纵横,雨量充沛,土壤微酸性,宜茶生长。

  宜红工夫外形条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润,香甜,味醇厚,汤色红亮。茶汤稍冷即有“冷后浑”现象,是我国高品质工夫红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