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biodraw使用教程:国医大师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20:32:25

 

国医大师的启示

 

     罗大中,又名“罗大伦”,出身于中医家庭。他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舌诊。他说自己“看了几千幅舌头的照片”。由于他的父亲是中文系毕业,母亲是有家传中医背景的主任中医师,所以,他比一般中医人更多了一些在研究古文、研究古代中医医案,包括医学史方面与父辈们交流的方便。他对传统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的发展脉络很有研究。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博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曾任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主编。 他认为,中医是精神,是信念,更是人心。于是,他用生花妙笔,还原了一个个古代的神医,他们不仅有着神奇精湛的医术,更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古道热肠的义举。2011年,他登陆CCTV10《百家讲坛》节目,主讲《大国医》。

   钱乙,字仲阳。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约公元l035-1117年),享年82年。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为人至孝,曾任御医。钱乙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俗语“宁治10男子不治1妇人,宁治10妇人不治1小儿”,给幼儿看病望诊十分重要,钱乙认为五脏相生相克,心属火时间属早晨,春天,脾属土,肺属金时间属下午,秋天,肾属水时间属晚上,冬天,肝属木时间属早晨,春天,病生于内而行于外,如“小儿目无精光,畏明,白睛多,黑睛少则肾虚”,“昏睡露睛则脾虚”“眼睛发直,上视,斜视则肝经心经热”等,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他研制发明的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补心经,但地黄影响脾胃故脾胃虚弱者不适用】、山药【补肺经脾经固肾经】、山茱萸【滋补心阴肝阴收于肾经,补阴归于肾】、茯苓【泄脾经水湿】、泽泻【泄肾经水湿】、丹皮【清肝火】组成,体内有湿邪,肾阳虚,脾胃虚弱者不适用。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的加减化裁,作六味地黄丸,用来当作幼科补剂。这对后世倡导养阴者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朱丹溪的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方。由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独脊髓组成,都是由此方脱化而来。因此,有人认为钱乙是开辟滋阴派的先驱。此外,钱乙还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由生地黄、甘草、木通组成,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的泻白散,即泻肺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组成,治肝肾阴虚、目鸣、囟门不合的地黄丸,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异功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直到治疗寄生虫病的安虫散,使君子丸等等,迄今还是临床常用的名方。他认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其中,钱氏十分重视脏腑寒热虚实的辨析,而且针对不同的病症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治疗方法。可以说,是较有系统的脏腑辨证体系,虽不十分全面,但已经有其初步框架,对中医脏腑辨证学说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如心实热用导赤散,心虚热用生犀散;肝实热用泻青丸,肝虚热用六味丸;脾虚用益黄散,脾湿热用泻黄散;肺虚用阿胶散,肺热用泻白散;肾虚用六味地黄丸等。

    钱乙自幼就“从吕君问医”,精勤好学,认真钻研《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特别是《神农本草经》,他“辨正阙误”,所下功夫很深。有人拿了不同的药请教他,他总是从“出生本末”到“物色名貌”的差别,详详细细地解答。事后一查本草书,果然“皆合”。此外,他把古今有关儿科资料一一采辑,加以研究。在钱乙之前,有关治小儿病的资料不多。据《史记》所载,扁鹊曾为小儿医,东汉卫汛著有《颅囟经》,惜已失传。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方》,也有关于儿科病的记载。到宋初,有人托名古代师巫撰《颅囟经》二卷,谈到了小儿脉法,病证诊断和惊痫、疳痢、火丹(即丹毒)、杂症等的治疗方法。钱乙对这部书反复研究,深有启发,并用于临床,收到疗效。钱乙还借助于《颅囟经》的“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因此,弟子阎季忠总结说他“治小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

     李东垣,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又名李杲,字明之,汉族,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真定汉初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病变。对于发热的疾病,应分辨“外感”或“内伤”,对邪正的辨证施治应有明确的区别。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扶正以驱邪。于内伤脾胃的理论和治法均有贡献。所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流传较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为中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派,李杲为易水学派的中流砥柱。李东垣的妇科学术思想与其所著《脾胃论》之元气阴火学说的关系相成。李东垣论妇人经闭、崩漏、带下,认为多因脾胃虚损、中气下陷、阴火亢盛、湿热下注所致,故治妇人经闭,主张以补血泻火为主;治妇人崩漏,以补气养血,升提举陷,泻阴火为主;治妇人带下,以益气补血、温补脾阳、祛下焦寒湿为主,由此形成具有治疗特色的妇科治病模式。对李东垣的妇科用药和药物归经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出现频次较高的均为补中益气汤的组成药物。补中益气丸有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茯苓,陈皮,当归,升麻,柴胡构成,是李东垣首创的,古治饥饿引起的内伤病,今治脾胃受伤的疲劳综合症。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与内科学息息相关,金元四大家对妇科学的学术研究,治病思想多与其学术主张有密切关系。有关朱丹溪调经理论的研究、刘完素妇科学术思想的研究、张子和《儒门事亲》的学术思想及其妇科治病思想的研究以及李东垣《脾胃论》脾胃元气阴火学说等。研究结果表明朱丹溪调经治病思想与其养阴学说和东垣补土思想有关,刘完素妇科学术思想与其六气化火学说有关,张子和妇科治病思路与汗吐下三法密切相关。

     李东垣出生于富贵之家,性格严肃端庄洁身自好,天赋严肃之气,其祖曾任边关大帅,他曾从师于当时的名儒翰林学士王若虚、冯叔献学习《论语》、《孟子》和《春秋》。此后不久,李杲的母亲王氏患重病,请了家乡好多医生,诊断治法众说不一,几乎吃遍各种方药,病情不但不见好转,反而日益加剧,最终还是死去。李杲因自己不懂医学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被疾病折磨而丧生,感到十分悲痛。他发誓说,如果遇到良医,我一定拜其为师,以补我的缺憾。 当时易水(今河北易县)张元素为燕赵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远离家乡四百余里,挟千金拜其为师。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法”,基本掌握了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遂辞别元素返回故里。凡经李杲诊治的病人,尽管皆为疑难杂证,但多获奇效。晚年以治病救人,著书立说,传播学问为务,收弟子罗天益。

      缪希雍(1546—1627 ),明医学家,字仲淳,号慕台,海虞(今江苏常熟)人,寓居浙江长兴,后迁居江苏金坛,享年八十余岁。父早殁,幼年孤苦,身体羸弱。母教子17-27自学中医。结果自学成才,成才之路得益于读书10年,走江湖近60年,他17岁时患疟疾,于是自阅医书,遍检方书而自己治疗,遂至痊愈。遂立志从医,搜求医方,苦心研究药道,博涉各种医书,尤精本草之学,游走四方,曾游历三吴,入闵,历齐、鲁、燕、赵等地,亦到过江西、湖北、湖南诸省。在周游之时,到处为医,寻师访友,采药搜方。由于其真诚求教,故于民间经验收集很多,丰富了自己的学识。其寻师访友亦是为了切磋学问,提高业务水平。认为“神农本经,臂之六经,名医增补别录,譬之注疏,本经为经,别录为纬”。于是钻研其理。著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医学传心》、《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单方》等书。晚年和东林党关系密切。

      朱丹溪字彦修,名震亨,因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死后,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由于他医术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药就见效,故人们又称他为“朱一帖”、“朱半仙”。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生于至元十八年(公元一二八一年),卒于至正十八年(公元一三五八年)。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家”。

      30岁时,母亲患病,而“众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学医。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经过5年的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36岁,他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到东阳从师许谦,学习理学。格物致知的方法为其日后学习医学打下了方法学基础。理学的研究学习也改变了他的负气任性性格,成为了性情温和,讲道理,做事以理服人的学者。过了4年,成为许谦的得意门生。后来他将理学结合于医学,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延祐元年(1314)八月,恢复科举制度。丹溪在学习期间,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科举失败妻子的去世想及逝去的先人他悲伤至极,但这并没有使丹溪灰心,他认为:要使德泽远播于四方,只有学医济人,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时,他的老师许谦,卧病日久,也鼓励丹溪学医。于是,朱丹溪决意断绝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苦学黄帝内经4年,感觉缺临床实践决定出去拜访名医,泰定二年(1325),朱丹溪45岁,渡钱塘江,千里迢迢来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后到宛陵(今安徽宣城),上南徐(今江苏镇江),辗转建业(今南京),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位适合当老师的人。有人告知,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他就不顾夏日的炎热,日夜兼程,匆忙赶到杭州求教。 太监罗知悌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学,为刘完素的二传弟子,旁参张从正、李东垣两家,曾以医侍宋理宗。罗知悌对朱丹溪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实践的教诲。使朱丹溪的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朱丹溪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总结出一个重要的论点,即“血属阴易乏,气属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为创立后来的丹溪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年半后,罗知悌去世。丹溪安葬了师傅后回到义乌老家。朱丹溪济世救人,为百姓治病,数年后,“声誉顿著”。 67岁时,著《格致余论》一书。不久又著《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今仅存前三部书。后称一代宗师。朱丹溪发明中医情态方法治病,认为“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怒胜思”“喜胜忧”。认为情绪不好会生病,可用克制,心理学疗法治病。

    启示: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中医理论与中国古典传统文化是密切相连的,如阴阳五行学说,儒道思想等。正象民乐和西洋音乐相比一样,注重神韵而不具体。中医认为人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不要乱用药,中药在于调理恢复自己的自复能力,调节修养自己的情志,注意合理的饮食起居,注意锻炼身体才是养生最重要的。

    中医的发展史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是在书本与名医传授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发展延续下来的。拜师学习是需要有意志和求学刻苦精神的。44岁的朱丹溪拜师曾立于师门3个月,蒙斥骂五七次,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就是极好的例证。

    金元时期有名的中医无一列外的有一个刻苦学习和游历实践的过程和好的医德。他们生逢乱世却有大的贡献于世人后代,是值得永远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