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h powershell:50年代的中国美术与苏联影响 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6:29:47
  术家代表大会”的刘开渠、王朝闻报告参加大会的经过和感想,以及参观展览会和与苏联美术家接触后的印象。这一年的10月,为纪念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苏联美术通过各种展览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首先是全国许多省市的美协都举办了苏联美术作品(图片)展览会和各类专题展览以及座谈会。11月5日,根据中苏友好协定, 由对外文化联络局举办的《十八—二十世纪俄罗斯绘画展览会》在北京开幕,共展出了列宁格勒俄罗斯美术馆收藏的45位油画家的63幅作品。6日,由中苏友好协会、 全国美协和中央美院联合举办的《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苏联版画展览会》也在北京开幕。而由全国美协举办的《十月革命历史画复制品展》也同时开幕。这个月的《美术》发表了编辑部的文章《向先进的苏联美术学习》,指出:“苏联美术对中国美术的积极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全国解放之后,两国美术家有了广泛的接触,工作上有了亲密的合作,苏联美术的复制品以至原作来到中国,许多有关创作的苏联美术理论也大量翻译出来,为中国美术家向苏联学习提供了空前未有的有利条件。中国美术家分明懂得,为了前进,必须向先进的苏联学习。”与此同时,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出版了盖拉西莫夫的著作《为争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而斗争》。

 

  根据中苏文化协定,1958年7月8 日《1955—1957 苏联美术家作品展览会》在北京开幕,共展出各类美术作品540余件。此后,因为中苏关系的微妙变化, 有关的展览逐渐减少,但是在油画教学和创作中苏联模式并没有因此而减弱。需要指出的是,自50年代以来,中国和社会主义阵营中的相关国家间的美术交流,对中国油画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在60年代初,罗马尼亚画家博巴在浙江美术学院举行的为期2 年的“油画训练班”,对于中国油画中强调结构和表现这一流派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苏联模式作了一些有益的补充。

  苏联美术对50年代中国美术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入的,而中苏关系也是这一时期美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贯穿于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之中,而那些脍炙人口的苏联画家和作品曾经被中国画家竞相临摹,特别是那些用国画的宣纸、笔墨、色彩临摹的作品成了这一时期苏联影响的最好例证。虽然1963年中苏关系破裂,但是苏联油画对中国油画的影响却没有因此而中断。从历史的角度看,在中国普及的苏式教育模式尽管有一定的副作用,在创作中也出现了单一化的倾向


 

  术家代表大会”的刘开渠、王朝闻报告参加大会的经过和感想,以及参观展览会和与苏联美术家接触后的印象。这一年的10月,为纪念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苏联美术通过各种展览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首先是全国许多省市的美协都举办了苏联美术作品(图片)展览会和各类专题展览以及座谈会。11月5日,根据中苏友好协定, 由对外文化联络局举办的《十八—二十世纪俄罗斯绘画展览会》在北京开幕,共展出了列宁格勒俄罗斯美术馆收藏的45位油画家的63幅作品。6日,由中苏友好协会、 全国美协和中央美院联合举办的《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苏联版画展览会》也在北京开幕。而由全国美协举办的《十月革命历史画复制品展》也同时开幕。这个月的《美术》发表了编辑部的文章《向先进的苏联美术学习》,指出:“苏联美术对中国美术的积极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全国解放之后,两国美术家有了广泛的接触,工作上有了亲密的合作,苏联美术的复制品以至原作来到中国,许多有关创作的苏联美术理论也大量翻译出来,为中国美术家向苏联学习提供了空前未有的有利条件。中国美术家分明懂得,为了前进,必须向先进的苏联学习。”与此同时,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出版了盖拉西莫夫的著作《为争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而斗争》。

 

  根据中苏文化协定,1958年7月8 日《1955—1957 苏联美术家作品展览会》在北京开幕,共展出各类美术作品540余件。此后,因为中苏关系的微妙变化, 有关的展览逐渐减少,但是在油画教学和创作中苏联模式并没有因此而减弱。需要指出的是,自50年代以来,中国和社会主义阵营中的相关国家间的美术交流,对中国油画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在60年代初,罗马尼亚画家博巴在浙江美术学院举行的为期2 年的“油画训练班”,对于中国油画中强调结构和表现这一流派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苏联模式作了一些有益的补充。

  苏联美术对50年代中国美术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入的,而中苏关系也是这一时期美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贯穿于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之中,而那些脍炙人口的苏联画家和作品曾经被中国画家竞相临摹,特别是那些用国画的宣纸、笔墨、色彩临摹的作品成了这一时期苏联影响的最好例证。虽然1963年中苏关系破裂,但是苏联油画对中国油画的影响却没有因此而中断。从历史的角度看,在中国普及的苏式教育模式尽管有一定的副作用,在创作中也出现了单一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