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zinga:余一中:红色的政治象征意义在苏联的兴起和消退(南方都市报 2011-11-2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23:15:46

红色的政治象征意义在苏联的兴起和消退

类别:人文历史   浏览量: 327   版次:AA29   版名:历史评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11-27
作者:余一中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俄乡纪程

    ◎余一中 南京大学俄语系教授

    自我开始记事的1950年起,在我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一直没有“红歌”这一说法。据说,1959年某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红歌”集,但“红歌”一词并没有流行起来。在“文革”期间流行过“革命歌曲”的说法,但随着“文革”的过去,“革命歌曲”一词就被“经典老歌”所代替了。1990年中期以后,文化界流行过“主旋律”一词,所以就有了“主旋律歌曲”的说法。

    几年前,江西开始了唱红歌的活动,红歌一词也开始流行开来。什么叫“红歌”?关于这一问题红歌和红歌运动倡导者在报刊上说了不少,但都忽略了对“红歌”这一名词中“红”字的解释。

    “红歌”里的“红”字,具有政治象征意义。这意义来自外国,准确地说,来自巴黎公社和苏俄,更多地则来自苏俄,因为巴黎公社的旗帜除了红旗之外还有三色旗。在斯拉夫文化中,红色象征着革命、起义、暴动及这些活动中所必需的“勇敢”、“忘我”、“牺牲”等等。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带领彼得格勒的士兵和工人举行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这一事件被称作十月革命。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深知欧俄文化中颜色的含义,所以他们在革命中崇尚红色,打出红色旗帜,既表示了他们事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用红色鼓动民众起义,发扬勇敢和牺牲精神———这是最重要的。

    一时间俄国社会刮起了一股红色的旋风:起义者不仅旗帜是红色的,他们还在自己的帽子上缀上红布条,在衣袖上戴上红袖章,他们的武装叫赤卫队(即“红色近卫军”、“红卫兵”)、工农红军(注意:不是苏俄工农红军,就是工农红军,也即属于全世界工农的、将要打遍全世界的红军),中央党校叫红色教授学院,政府机关报叫《红报》(1918—1939),历史学杂志叫《红档》(1922—1941),大众报刊———包括文学报刊———更有《红色处女地》(1922—1942)、《红色田野》(1923—1931)、《红色年鉴》(1922—1937)、《红色青年》(1921—1925)、《红色记者》(1920)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本没有苏俄文化中红色的那些象征意义(革命、造反、起义等),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固定的颜色用来表示“起义”和“革命”、“造反”等意。例如赤眉起义、黄巾起义、白莲教起义、黑旗军起义等群众革命运动就分别用了红色、黄色、白色、黑色来象征他们的事业。说到红色,它在中国文化中携带得最多的是吉祥、喜庆之意,但这是文化意义,而不是政治意义。

    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是这样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在苏俄直接而强大的影响和直接干预下,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苏俄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造反的阶级斗争理论的同时,也接受了苏俄的政治符号———红旗、红星等等,接受了俄国文化中红色的政治象征意义。也就是说,从此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红色就象征着阶级斗争、革命、起义,也即造反。和红色的象征意义一起被引进中国的还有苏俄时期白色的政治象征意义———反革命、镇压起义和造反。例如,上世纪50年代以后产生的“又红又专”、“白专道路”等词语中的“红”与“白”就分别代表了革命和不革命及反革命。同理,所谓红歌就是宣传阶级斗争,宣传革命,宣传起义、造反的歌。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是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同样,在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中都不可能只有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颜色。在俄国文化中,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等颜色都有各自的象征意义,而其中的白色则象征着“光明”、“神圣”、“忠诚”。在欧洲文化中白色象征着“秩序”、“正统”、“强国”等意义。而红色在俄国和欧洲文化中除了“英勇”、“忘我”、“革命”、“牺牲”外,还有“无秩序”、“非正统”、“不安宁”、“血腥”、“狂暴”等含义。当年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白卫运动是一个规模庞大、组织复杂的社会运动,其中除了主张回到沙皇专制去的极少数保皇派外,还有大批的支持临时政府的自由派、代表农民利益的社会革命党人和反对走极端路线的社会主义者。运动的性质也远不是一个“反革命”所能限定的。它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俄国民众反对动乱,追求安宁、和平、正统、秩序的愿望。由于我国在将“红色”和“白色”作为政治词汇引进中文时忽略了它们在俄国与欧洲文化中丰富的象征意义,结果就使得“红色”和“白色”在中文里成了一对政治反义词,而具有非此即彼的性质。这样,在引进这一对政治反义词的同时,我们也引进了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列宁、斯大林等苏俄领导人知道,俄国社会不能总是生活在革命、起义和暴动之中,因为长期的社会动荡是民众所反感和厌恶的。因此苏俄的共产党和政府在取得对白卫运动的惨胜并巩固了政权之后,自然要迎合民众的愿望,遵循社会生活的铁律,从革命党、起义党转变为执政党、秩序党。尽管后来的实践证明,他们的转变并不成功,也不彻底,但形式上却是完成了:红色、“红”字渐渐地从苏俄的许多机构及报刊名称中消失了。到了1946年,连工农红军也都不再叫红军,而改称“苏联军队”(简称“苏军”)。在上世纪30年代及以后的岁月里,斯大林和后来的苏俄领导人在公开发表的言论中都很少用“红色”一词来表达它所象征的政治意义,而改用更准确的政治词语(如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等等)了。在“红色”这一修饰语的象征意义和现实的正统、执政的合法性、强国领导人的地位之间,斯大林们自然选择了后者。在这种选择中,民族文化(具体地说,是颜色的政治象征意义)及与之相关的民族文化心理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http://gcontent.oeeee.com/0/6d/06d135152618423c/Blog/291/7597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