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http的interceptor:太極拳和太極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24:19

太極拳和太極操 

2010-08-31 09:36:14|  分类: 太极拳前辈理论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現在很多人有做運動習慣的人,而我們都知道,當他們天天練習,身體自然感覺是比較有活力的。如跑步、打網球、舞蹈、羽球等等都是一般人們常做的運動。可是多運動是不是一定就延年益壽?那我們要探討一下。
  我們其實都知道,運動會有運動傷害,何故呢?常常是因為局部施力不對或是姿勢錯誤或是過動勞動磨損,這些都會造成傷害。以馬拉松跑步為例,這就是一個過度損耗自己的一種運動,讓自己的身體及內臟處於一種很大的消耗之下,對身體是很不健康的,但還是有很多人樂此不疲。所以運動不見得對人的身體是好的,主要是原因是來自於用力,身體用力產生了傷害,也造成了磨損消耗。
  再來我們談談太極拳和太極操的不同,這二者的不同其實就是在於用力。
  太極操當然是有力的!
  北京的楊式太極老前輩崔毅士,他的孫子聽說有八段功夫,卻不教太極拳而公開說是教太極操了,大大方方公開地說自己是教太極操,無需遮遮掩掩,因為不會就不會,主要是因為他無法體會無力的太極。
  而太極拳呢?
  太極拳到底是有力還是無力,各說各話,一般人很難判斷,有人說太極是有力,有人說太極是無力!也有說太極有時要有力有時不要用力!令人莫衷一是。
  在此,我們看看香港太極宗師鄭天熊的故事:
  "…鄭宗師在37歲的時候就被診斷出有糖尿病,而當時鄭宗師一向有練拳練功的習慣,而當時的人對此病的認知也不深,就將病的事擱在一旁,繼續的吃甜食、食燒烤、和朋友把酒言歡,而這情形也持續了20多年,直到年紀漸老,就退?太極山莊。直到66歲的一天早上起來,他發覺自己兩眼通紅,視線極為模糊,檢驗之下原來是患上了「青光眼」,而看了不同的專家教授的診治,他們都只叫他好好休養,而為了醫治糖尿病,錢花了不少在藥及打胰島素上,而秘方偏方也試了不少,但病情卻越發的嚴重,雙腳逐漸不能行走,併發症也不斷的出現,不是頭痛就是偏頭痛、心肌痛、肝痛、胃痛、肋骨神經痛、腰痛、湧泉腳心潰爛等等,真是令他極為之痛苦,而醫師的診斷為「氣、血、腎皆虧,生命已快到盡頭。」 這個時候,鄭宗師想自己一生之中,太極給他青年到中年一個強健的體格,卻為什麼到老年之時就束手無策呢?所以他決定重新在太極當中尋求解決的方法,而不再靠任何的藥物。
  一開始,在家人的協助之下,他用一條帶綁著自己的腰部在欄杆上練功,以免跌倒,而頭兩個星期都只是可以支持3至5分鐘,而再過了一段時間,就可以到10至20分鐘了。而身體也慢慢的好起來,一方面是腳的力量增強了,二是血糖的指數有向下跌的跡象,雖然間中仍有併發症的出現,但他知道自己已是走對了路。 病情果然一日比一日好,在驗尿時,已沒有「+」號,而血糖指數也有標準之內,而身體的肌肉也慢慢的結實起來,潰爛的地方也癒合了。"
  這個故事,記錄於鄭師的書上,只要有看過鄭師所著者,都會知道這件事情。鄭宗師在臺、港、澳和國際華人武術擂臺賽上奪魁,聲名大噪,意氣風發,但這個所向無敵的太極拳卻對付不了糖尿病,主要的原因是鄭師壯年的太極拳是還有力量的,為了擂台求勝,力量是免不了的。擂臺比賽當然是有力的,而且還非常有力的,鄭宗師也免不了的。
  直到病重,鄭宗師才真正放下有力的太極練習後,體會出無力的太極拳,才一步一步的重拾太極拳,而他也是在無力的時候,才真正踏入太極的另一境界,真的太極拳終於出現了,我們敢說鄭宗師晚年對太極的體會絕不同於壯年之時,鄭宗師是真正懂太極拳的人!
  太極拳是無力!!!
  楊澄甫最出色的弟子鄭曼青曾說過,楊公當年曾每天對著學生說幾百個「鬆」字,自己卻仍未踏入「鬆」的門檻,到後來他自己有一次發夢,夢到兩個手臂斷了,才真正體會到了鬆的境界,而成了一代高人!
  太極拳有兩種功能:一是養生,二為武術,如果有人說太極是要用力的,那就與太極的道理背道而馳。練習不同運動的人的體態都不一樣,因為所用的發力方法不一,如一些拳擊運動、田徑運動的的人,他們是需要肌肉的爆發力,因此著重於鍜練肌肉,所以他們的肌肉就會很結實,而太極拳的人主要用骨骼來鍜練身體的。當然也能強化肌肉,但肌肉會很有韌性,絕不同於用力鍜練出來的肌肉。
  練太極拳除了不要用力外,還要把太極拳練得到位,才可以練出養生和武術!
  再次強調:
  太極拳是不用力的武術!!!

--------------------------------------------------------------------------------

太極拳有兩種功能: 2008.7.31
  太極拳有兩種功能:一是養生,二為武術,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在此我們先談談養生的功能。
  在外面所謂的養生功和我們所提的太極養生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兩者可說是沒有關係的,所謂的養生功是否真有養生效果,我們不予置評,我們要談的是太極拳真正的養生功法。首先養生是一個統稱,滋養生命,能促進健康的,都可以稱之為養生。有人去跑步、游水、行山、做瑜珈、去旅行、補充維他命、吃補品等等,這所有的動作都是為了養生而做的。但在我們認為最具有養生功能的還是以太極拳首要。首先簡單來說,要能養生就要能放鬆,要做到太極拳中的放鬆及無力的狀態(在練太極拳的時候,不應過分的注意呼吸,以免做成暈眩)。
  當然我們會問為什麼不用力就是最養生的,身體就會變得很好?或問為什麼用力了就不能那麼達到養生的效果呢?
  如學少林武術、柔道、泰拳、芭蕾的人,在年輕時身體當然也不會差到那兒去,主要是身體的筋骨經常得到活絡,而且年輕,受得起操練,且因為經常的運動,強化身體的代謝功能,所以顯得健壯。但這些以用力所做的極限運動卻會經常的令到關節勞損,或在運動的過程中受傷,使得他們在年紀稍長後就會百病叢生,主要是因為用力所以就會令到他們的內在器官受到壓力,而這些運動也不會在練習的過程當中產生修養/修復身體的效果,長期勞損的結果,就是到老身體狀況變得很差。
  而太極拳是主張不用力的,而不用力的效果會從骨頭及內臟當中的變化開始,因為當一個非常放鬆而不用力的人,會以骨骼來支撐他的運動,所以他的骨頭就會變得十分的堅固,身體的營養就有空間可以跑入骨頭當中,而不只是留在肌肉當中,這時一個人的五臟六腑也會有所改變,因為在放鬆的過程中,可以讓一個緊張及緊繃的人,可以完全的去釋放壓力。而我們學習的每一個太極拳動作,不論是腰功、腿功、還是招式,真正的放鬆下都可以發揮它的效果。但是我們要瞭解,最能養生的鬆,並非只是下意識不用力,造成全身軟綿綿的倘在沙發就叫鬆,而是一種規格完整下完全把力量去除才是真鬆,真的鬆了,練拳會有一種有如喝了酒般的飄飄然。當然在這個急促的城市裡,叫一個香港人完全的放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必需是要老師在旁邊耳提面命的提醒才行。但是練太極拳的放鬆、不用力、沉、及最要緊的空都是必需要做到的。因此放鬆是踏入養生 之門的方法,在練習時不斷的進步,你將會有更放鬆的空間。
  太極拳的養生主要是「不用力」,有力就不算是太極拳,而不用力就一定要放鬆才可以,所以放鬆是一個最低要求,亦是一個最高的要求。

--------------------------------------------------------------------------------

我的上海的王老師! 吳汝華 2008.7.4
  2008年初,上海的王關林老師打電話來,他很高興的說:「我現在可以練"一整套"拳了!」( 關於王老師的故事,請看我的太極啟蒙老師! 2007.4.23 )
  我的老師身體原來並不好,雖勤練太極,但總是還有些老毛病無法根治,前二年突然卻都好了,為什麼好了?就是因為他已經踏入太極之門了,所以身體就好了。他天天練拳,人看起來也紅光滿面,從06年夏天入太極之門,到現在都已是08年了,為什麼到現在才可以練"一套"拳了?我不懂!
  於是我問鍾先生什麼原因?鍾師說:是因為"他"之前練拳是"不順暢" 的。我一聽大吃一驚!那如是說,作為徒弟的我,那我不就是"更不順暢"的了人嗎?
  我在1978年參加太極拳比賽,推手項目拿到第一名,那是我自覺在推手的時候,用了很好的技巧,就這樣簡簡單單把人推出去了,然後拿到冠軍。當時自然很高興,也沾沾自喜。但時日至今,我才發現,那其實不是"真太極",是"假"太極,這樣的用力及技巧的推手,就算把對方推出去,對於武術及養生,實在是沒有什麼多大用處的。有了這些經驗,我自覺已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但鍾師的一句:「不順暢」讓我沈思良久。
  現在回想,我在07年底練拳是忽然變的嗑嗑絆絆的,覺得不順暢,覺得這裡也不好,那裡也不對,整個人很不舒服!雖然人家都覺得我很鬆的,但是為什麼總是練拳嗑嗑絆絆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的原因!
  再經過半年的苦練,我已經可以練前"16式"了,很順暢。練拳時好像在天上一樣的感覺。非常的舒服!真是神仙一樣!但是這還是初級的程度。但是到了十六式後的中級程度,練得還是不順暢,高級程度的更不可能順暢了!現在在練中級程度拳的感覺,有時候如泥沼黏黏凝滯的,有時候也會是大像海的波濤,有時候,感覺是在神仙一樣,有時候在人間一樣,甚至是在地獄一樣非常痛苦艱熬。感覺還不穩定,但我相信現在不行,09年,10年,11年…總有一天85式會練成的!
  我相當喜歡楊澄浦的拳,非常的喜歡。於是在開始的時候,我在模仿他的拳,不斷的模仿,不斷的模仿,…但到了後來就不模仿了。其實也不可能再模仿了,就像寫的字、簽名也是也不可能一模一樣的。不能模仿的原因,我後來才知道,因為太極拳"不是"、"應是"以模仿老師的拳那樣的"練"出來的,我以前一直走的路都是錯的,因為如果是對的路,練出真東西的話,身上的一切會改變的!
  當你走上了正路以後,就會練出自己的"拳"了,那是模仿也模仿不來了,初期是可以模仿,但過了初期就要有自己的拳了,就想我與我老師的拳一樣,比如說,他可能是"辣" 的拳,我可能是"甜" 的拳,二者的「味道」是不同的。
  所以我們知道
  太極拳是"個人"的拳,非常"個人的拳" !能達到個人體內真正流暢真確的拳,這才是"真"的拳。
  太極拳是也有些"抽象"的拳,不是眾人相同的拳,也不是制式化的拳!能將形體去除,體會內在流動圓滿的拳,才是"真"的拳。
  太極拳一定是兩個條件:養生,武功。唯有包含這二者,才是"真"的拳。千萬不要把其中"一個"漏掉了!千萬千萬要注意!

--------------------------------------------------------------------------------

推手 2008.6.12
  推手是太極拳的一種非常重要練習方法,但它並不是在太極拳發源的時候就存在,而是後人創立出來的!
  而推手究竟是怎麼的一回事呢?一個人在推手的時候,他不是在"看",也不是在"想",而用身體的皮膚去感覺細"聽"。推的時候甚至可以張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看,專心的去細察空氣的流動,風拂拭衣服的觸感,一一從聽見的聲音、皮膚的感覺去回應對方的動作,從而練習控制自己及控制對方的感覺,這就是太極拳自成一格的"推手" !
  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惟外面的人不知道的!
  一般來說,少林拳我們叫他外家拳,而"外家"的拳,是著重於肌肉力量的爆發力。如螂郎拳,永春拳等等,都是用力的。而一些內家拳,如形意拳、八卦掌等雖用的是內力,主要也是以肌筋所組成的勁力為主。
  惟獨只有太極拳是不用力!
  有人會說:總是說太極是「用意不用力」,但是什麼叫作「不用力」呢?真把人家搞得很混亂了!
  說穿了,其實就是整個人放鬆了,沉了,空了,就比較能理解了!
  為什麼學太極拳要學推手呢?且看一段故事:
  "恰好端王出去打獵了,載治就叫端王的三個護衛:淩山(滿族),吳全佑(蒙族),朱萬春(漢族),陪他玩一會太極拳,結果載治一搭手,三個人卻全都站立不穩。左搖右擺,東倒西歪,好不令人懷疑他們的拳腳功夫。"
  三個護衛練的都是硬梆梆的拳腳功夫,而載治就是一個練太極拳的人,當不用力的太極碰上了看似來勢洶洶的拳腳,卻是令 「三個人卻全都站立不穩。左搖右擺,東倒西歪」,當然不是說三個護衛的功夫真的很不濟,而只是說明瞭不用力的太極比起花盡氣力的拳腳功夫有著過之而無不及的威力。而當中的「搭手」就是推手,而要練習到「不用力」這個份兒,首先就要訓練身體的聽勁,慢慢的令身體對外界變得靈敏,才是太極的正途!
  練好推手之後,就要練散手了!

--------------------------------------------------------------------------------
2009-5-3 9:50:59 [格言]  有力当头上,无力踩两旁 Wilson


等级:新手上路
文章:77
积分:741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6月18日第 2 楼   


字,人, 拳。 2008.5.26
  小朋友學習寫字,一開始是從零開始,因此都是模仿著老師的字,一筆一筆的慢慢寫,到了解寫法以後,就會自己寫,雖然字都是東倒西歪的,但也是確確實實的學寫了一個"字",而不同的小孩,就算是模仿同一個老師的字,但寫出來的字也不盡相同,因為每一個小孩都是獨特的"字"。
  
  生命的出現,都是由單細胞慢慢的分裂,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這過程很緩慢,在二、三個月之後,雛形就慢慢出來,但是也許還是看不出是一人,但是我們知道這一小團的東西,會在十個月之後,可以呱呱落地的,成為一個健全的嬰兒,在演變的過程當中, 變成真的"人" 了 !
  
  因此一開始學太極拳的人,也是慢慢的在模仿老師,不會一開始就是走到了真太極的路,那時打的都是「假」的動作。 但人總不能一直都只是在模仿,因為一直的模仿就會令人失去了能夠正確理解這些動作的機會,學習者應該多去想一下老師所講的、所做的動作,以及背後的理論。一面用眼睛去學習,一面去思考老師所講的內容,從而在形體的動作上去深究每一個拳架的精要之處,而不應持有倒模般的學習態度,人云亦云的將動作抄得一模一樣,而忽略了個人在學習太極時的參與及思考。而是應在深思熟慮及認真練習之後,發展出一套屬於「你」自己的一套太極拳,當然這是學習到後來的境界。

--------------------------------------------------------------------------------

空 2008.5.6
  在太極拳中,『空』是很重要的概念,常聽人說練拳要「鬆空」,那鬆與空是否相同呢?其實是不同的,基本上來說,『鬆』是本質,而「空」則是顯現的形體。何謂『空』?空是一種相對存在的形體。地球旋轉的速度十分之快,但為何我們感覺不到,為何地球的速度相對於我們是「空」的,主要是我們也和地球旋轉相同的速度,因此這個極高度的運動相對來說就「空」了。因此來瞭解「空」的含義就清楚多了。那我們要如何將這個概念運用在太極拳中呢?
  我們分幾點來說明:
一、 在拳架上:
  練拳時注意流動的順暢度,運轉愈是順暢,愈是圓滿,阻礙愈少,則自然能體會到和大自然融合為一的無我狀態,這就是一種形態上的空,由外在拳架帶動內在滾動,而內在滾動的能量又回歸到外在的拳架上,內外合一,進而與自然合一,這個運轉如意的太極球會和空氣的流動合一,這時練拳就會好像融入了空氣之中,再進一步就能感受到空間中能量的存在,你與這種能量也能做交流。
二、 在推手上:
  推手的練習上,空是一種相合,和對手相合,不但做到肢體相合,也做到意念相合。當然基本上的肢體相合,就是不論對方以何種方式出手,我們都盡量將其納入我們球體的空間之中,不頂也不用抗,就是相合,這種練習是很重要的,能做到完全的相合,在對方的感覺中你就是空了,消失了,其實這是合而為一了,這種練習是太極根本,一定要去練習才好。
三、 在意念上:
  要將意念放自然,不要用意念去驅動形體及血氣,也就是將意念放空,這個"空"並非真正什麼都不想,而是不去執著,萬相生自由萬相滅,不要去執著。想著要空就空不了了,如果勉強行之,以意念控制血氣,則容易氣血充腦而產生中風的現象,不可不慎。
  
  所以空是一種不窒礙,無意念,自自然然的形體,"空"不是無,而是萬有,包含了所有的東西,且與所有東西合一,只是不要執著於本體形態,要放下自己,與萬有合一。

--------------------------------------------------------------------------------

太極老者 2008.4.24
  忽然想起了年輕時父親給我說的一件事。
  在1960年的上海復興公園,有一個老人家是練太極拳的,一天來了一個年輕人跑來公園挑釁,雖不知為何事,但似乎來者不善,好像是在"講數" 。講到後來這一位老頭,就上來跟這年輕人說︰「就你打我打三拳吧!」
  兩人接著就擺起架式,年輕人馬上使出個七分功力,以一拳搥向老頭,受了重拳的老頭身體搖晃一下,年輕人心喜,心中盤算著下一拳以十成功力出,必可將老頭擊倒,如此,就再狠狠的出一拳,怎料拳打到老頭身上,老頭卻文風不動,穩如泰山的站著,嚇到了年輕人。
  年輕人就發狠的再出最後一拳,可是奇怪的事情出現了,那個拳都沾不到老頭身上半點,被老頭的腹部將拳"吸"了進去。
  後來知道是老頭是在"耍"他啊,老頭功夫非常好,他是誰?不知道,我父親就再也沒有提起過!
  
  這件事的啟示是甚麼呢?為什麼老頭被打的第一次身體會被晃,主要是吃進對方的力量,用來"評估對方功力";第二拳主要是使用截勁,將對方所有勁道截斷,還回去;第三拳是用空勁,將對方的力量全部吃掉,也可以說是吸進去,讓對方感覺明明是擊中了,但又好像擊在空氣中!
  從這件事情我們知道,太極拳是非常厲害的武術,只要能有正確的學習,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我們學院就是稟持著傳承正確太極拳的精神,不斷的努力著,也願與有興趣於太極武術之士共勉,共同努力在太極的路上努力不輟!

--------------------------------------------------------------------------------

楊露禪為何收端王府的三個護衛做學生? 2008.4.17
  楊露禪在端王府時,端王曾身邊有三個八旗事務,端王的護衛有漢、滿、蒙之分,個個都是武功高強,均非等閒之輩。一日,端王的弟弟載治(載治是楊露禪的學生之中學得比較好的一個)去端王府,恰好端王出去打獵了,載治就叫端王的三個護衛:淩山(滿族),吳全佑(蒙族),朱萬春(漢族),陪他玩一會太極拳,結果載治一搭手,三個人卻全都站立不穩。左搖右擺,東倒西歪,好不令人懷疑他們的拳腳功夫。
  後來端王回府,載治和他論及此事,載治問說:「請問他們三個是護衛你的,還是你護衛他們?」 端王聽你話中有話,答道:「當然是護衛我的!」 載治說:「他們三個連我都打不贏,你說他們怎樣護衛你?」端王沉思了一下說:「這件事問問老教習吧.。」
  於是命人請楊露禪父子來一起用飯。就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端王提及此事,載治說:「請老先生栽培栽培吧,好叫他們可以名符其實。」楊露禪笑到說:「只要他們好好練,由現在起我要好好的教他們。三年之後必然有一番新面貌。」端王把三個護衛叫過來給老教習道謝。他們說:「我們拜老師得了。」按端王的意思認為可以拜老師。但是楊露禪一想,還是不成,自己是王爺的老師,不能叫護衛跟王爺同級,因為那時候是封建社會,等級制度十分嚴格,因此只能叫他們拜楊班侯為師,但實際上三人的太極拳還是楊露蟬教的。
  
  這三個護衛不是平常的老百姓,他們的功夫本來就是比一般人好的,(三個護衛其中的一個是吳全佑(蒙族),他的兒子吳鑑泉,也就是吳氏的大宗師。)但是載治在陪太極拳推手時,三個人都站立不穩。左搖右擺,東倒西歪,這是很重要的啟示,說明太極拳是的利害之處!
  然而,以三個護衛的武學基礎,披星戴月,天天勤習,酷暑寒冬,日日苦練,太極拳尚需三年的時間方可練成。 太極拳是本來就是"保密 "的,楊露禪所以只教三個護衛。
  這就是太極拳的最後的功夫!" ……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呼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慢。是皆先天自然之能。……"
  這三個人可能是學少林拳,象形拳,八掛掌,永春拳……,他們的拳當然是好的,但是太極拳完全不同於這些拳術的。
  如果是走對正路,時間長一點還問題不大,可是反觀現在的人教太極拳的教師,大都只是教了架子,完全沒有內涵,三個月學一套拳,為了留住住學生,只好就一套又一套的接著教,但這樣學生能學到什麼呢? 如果連教的人也不清楚教的太極拳是甚麼,只顧傳授形體、架子,而不識真蘊,那會將歪曲了太極重覆又重覆的教給學生,學生學不到什麼是必然的結果,所以一個正確的老師是實在實在重要啊!練太極拳,如果是對的,一套已經十分足夠了,一套接一套的練習只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我們的學校的學生不是這樣教的,是手把手教的!是用心在教的!

--------------------------------------------------------------------------------

花拳繡腿的太極拳? 2008.4.4
  老人家常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在練太極拳的人是否都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坦白說,現在練太極拳的人,大多數都是花架子拳和花拳繡腿的拳。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拳不能改變身體!而就最最重要的差別!
  太極拳有兩種:武術,養生!
  我們也說過很多很多次,太極拳不但可以改變你的身體,還可以防身!武功是在危機的時候可以使用出來的才是真的!
  這樣才是真真正正的太極拳!
  
  鍾師教導過我們"如果以房屋結構來比喻,就好比練外家拳的年輕人,在舊結構上做強化工程,強化各個關節的緊密度,以求最大的爆發力,而在基礎結構上補強,當然能達強化的目標,若是沒有練錯,少則一年,多則三年就可收效。
  然而,太極拳則採用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太極拳採用的是把舊結構拆除,重建鋼骨,而這時也是學太極拳者最大的考驗之時,因為牆壁已拆除,代表用力的格體己去除,但新的結構體又尚未成形,所以進入這一個層次的太極拳學者會覺得一無所有,無力去對抗用力量的人,又沒有足夠柔化的功夫去對付用力量的人,這會很讓人灰心。這時老師的地位就相當重要了,他要不斷的鼓勵學習者堅持下去,用耐心及毅力去渡過這一段尷尬期。有很多的學習者在進入這一段空窗期時,因為受不了這麼長期的無奈,就走回頭路,希望將力量重新佈滿身體或乾脆改學外家拳了,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可惜的事,或許再跨一步就入太極之門了,但終究功虧一簣,前功盡廢了。"
  太極操就像體操一樣或者是健康舞一樣,天天練你的身體會好一些的。
  但是真正太極拳就不止如此,它是要徹底的改變你的身體!!!
  如果有人認為,只是練花拳繡腿的太極拳就可以的話,他/她的身體基本上是不會獲得改變的!枉費功夫而已!!。

--------------------------------------------------------------------------------
2009-5-3 9:51:34 [格言]  打中寓跌,跌中寓打 Wilson


等级:新手上路
文章:77
积分:741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6月18日第 3 楼   


太極拳到底是怎麼個東西? 2008.3.24
  根據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太極拳皆是以圓圈組成,全體無招架、無招式之拳術,正是立圓、平圓、斜圓,無數手足腰之圓圈在旋轉,至登峰造極時,會令敵人無法進入,形容稍誇張是潑水不入的 ,感覺練至敏銳處,敵人稍心意一動,即被拋出,是為神明!」
  楊澄甫先生也曾說過︰「凡輕視架子者,皆未得架子之規矩精意者也。架子為最要之基礎,久久練之,身體方能重如泰山,輕若鴻毛!若不練架子,雖多推手,身體仍有不穩之時,易為人所牽動。」
  各位沈浸在太極的愛好者,你們是能明白楊老的意思嗎?
  重如泰山,就如字面的解釋,是重量如泰山嗎?但練太極拳何以重如泰山呢?而輕若鴻毛又是怎樣的一回事呢?相信這是值得你們去深思的。
  最近電視上映的一套劇集叫《太極》,主角巫馬彷彿打的好像是太極拳,但其實他所打的是充當太極拳的少林拳,因為演員出拳的招式的速度是與太極拳遠遠不能比擬,太極拳的速度是非常非常快的,當然是電視劇只是為了娛樂大眾,所以孰真孰假沒有關係,只要觀眾看得開心就成了。但如是真的太極拳,如果對手是楊澄甫,相信敵人在還未走入他的攻擊範圍,就被擊倒了,這就是太極拳迅雷不及掩耳的威存。
  言歸正傳,之前我們總是再三強調推手在太極拳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環,練太極拳必須要多練推手,因為要練習身體的聽勁,在過程當中學習控制自己及控制對方的感覺,從而練習控制自己及控制別人,從被動變成主導。因為太極拳就是要成為「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人。
  我們學太極拳,必需以抓著它的精粹,不要因只掂著它的皮毛而沾沾自喜。會說太極拳的人很多,可是懂得的人實在是太少太少。就如「鬆」一概念,很多人口裡唸著「鬆、鬆、鬆」,身體卻是僵硬得很,或者是軟了,我看到的人大部份都是硬的和軟的,極少的人是「鬆」了!
  當我們看到《太極拳論》時,王宗岳大師寫的東西,是他已經將所以的東西完完全全都寫出來的,無法再寫了,當然他是最後的總結人!

--------------------------------------------------------------------------------

《國王的新衣》…… 2008.3.10
  《國王的新衣》這一個家傳戶曉、耳熟能詳的故事,是安徒生童話系列中最著名的一個,它的內容講到,在很久以前,有一很愛打扮的國王,經常都要穿新衣裳,但城中的設計師都沒能夠滿足他。有一天,有一個外來的商人對國王說他帶來了一件最奇特的衣裳,是聰明人才看的到。國王雖然甚麼也看不到,但因為不願承認他不聰明,所以便依商人的指示穿了這件衣裳,而他的臣子亦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而佯裝,大大的讚美國王的新衣十分的高貴。後來國王更穿著這件衣裳出巡,結果淪為國人的笑炳,因為他祼露而被人笑。這個兒童故事教訓人們不應因為面子關係而死不認錯,如果堅持不認錯,不肯作出反思,最終受害的便是自己。
  然而,國王的新衣換了一個版本卻變成了今日太極拳界的現況,儘管人們都長大了,卻猶像那個國王一樣活在一個自欺欺人的世界當中。
  此話可解呢?唐朝的時候,皇城正中的宮殿叫為「太極宮」,是皇帝居住及處理朝政的地方, 足以去表示"太極"本就是一樣極為高深奧妙的一個功夫。太極拳要推廣及可以普及本應是好事,然而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而令太極拳的發展走向了一條歪路!
  (我的顧留馨師,他當年除了在太極界頗有名望, 同時也是個很受共產黨器重的人士,毛澤東的妻子江青學太極拳,是向顧師學的。學習期間江青問顧師有否要求,顧師請江青轉達:請毛澤東主席提倡人民學太極拳!江答應後,毛在一次談話中提到了此事。當年毛澤東的說話是不得了的大事,於是全國上下都開始推廣太極拳,師資嚴重不足,高速度培養,三個月出一大批,馬上再投入教學,這些學生再學個三至六個月再出來做教師,就這樣,會太極拳的人是越來越多,太極拳的真正的內容全掏空了,就剩下一張皮了。顧師向我說到此事時,是一臉的無奈!)
  毛澤東自已從來沒有練過太極拳,他當然不懂!
  (這種情況後來也發生在香港了。沙士之後,香港也出現了高速度培養太極拳教練的荒謬情形,把本來還好的太極拳界一下子也推入了萬劫不復的狀態。擁有太極拳教練證書的人士比比皆是,好像交付幾千元就可學一套拳加上一張證書,就可在某些機構內某得一個職位,其中絕大部份教練員連太極拳的最最起碼的道理都是不知道的。指望他們能教出懂太極拳的人,那當然比緣木求魚還難得。……)
  現在同一個問題又來到了香港,再來一次演變,你說會變成怎一個面貌呢?
  一個又一個的太極操教師,數以十萬計的粗製濫造的訓練出來,傳授著四不像似式的太極拳,而現今監管教練師資制度的匱乏,令到太極拳在普及當中完全的偏離了太極拳的由衷,而這在為了詬病的現況,是十分十分之離去撥亂返正!
  現在太極操不用說他了,耍"太極"也不用說他了,那是天壤地別、背道而馳的東西,這到是已經自有定論了!我們只說太極拳!
  太極拳的目的如果只是說單單去追求健康而已,不如養生功、氣功、導引術等等,這都是可以練的。但是養生功、氣功、導引術等這一切與太極拳沒有半點點的關係,在這裡,我們要清楚、明瞭,太極拳只有兩重關係 一、武藝,二、養生,而健康的體質只是獲取這個目的過程的「附屬品」,而不是目的的本身,因此我們應注意不要落入這個自欺欺人的死胡同當中!
  張三豐是太極拳的老祖宗,曾說︰「願天下豪傑,益壽延年!」為什麼用「豪傑」二字呢?這不是用來稱謂普通的老百姓的,因此當時練太極拳的人身分都非常的顯赫,所以用「豪傑」二字去尊稱,張三豐老祖宗知道太極拳是多麼重要!
  再說一次︰「太極拳的兩個重要的目的是一為武藝,二為養生!!」若做不到的,代表你是走錯了路,謹記回頭是岸!!

--------------------------------------------------------------------------------

楊澄甫先生的"85"式 (一) 吳汝華 2008.3.4
  《太極拳論》   王宗嶽
  ......棚捋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采洌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
  
  初級教育
  6. 白鶴亮翅 12. 手揮琵琶

1. 起勢 7. 左摟膝拗步 13. 左摟膝拗步

2. 左掤 8. 手揮琵琶 14. 進步搬欄錘

3. 攔雀尾(掤履擠按) 9. 左摟膝拗步 15. 如封似閉

4. 單鞭 10. 右摟膝拗步 16. 十字手

5. 提手 11. 左摟膝拗步  

  
(左掤 棚 四正方。攔雀尾 棚捋擠按, 四正方,單鞭 四正方,提手 四正方,白鶴亮翅 四正方,左摟膝拗步 四斜角 靠字,手揮琵琶 四正方, ……右摟膝拗步 四斜角 靠字,……進步搬欄錘 進字。如封似閉 顧盼字 十字手 定字)
  
  太極拳起勢,以掤為始,主要就是張開拳勢,先做左掤再右掤此乃練習拳勢的平移,緊接著而來的是立體的滾動--「履擠按」,先做平移再來立體主要也是讓練習者能熟悉球體的移動,以避免傷害,尤其是膝蓋。在在初級的學習中,整個拳式的形體就會是在一個四方體中進行,而非單是在一個平行點上進行,慢慢達致整體渾圓的效果。
  在前一章當中,筆者就討論過攔雀尾(掤履擠按)一式可以應用在練習推手上,而推手其實就是拳勢開合的練習,從攔雀尾到單鞭,手雖是開,但整個身體卻是合。接著到提手、白鶴亮翅等,則是如同以一徹,主要的重點就是拳勢的開合。接著左摟膝拗步又回到合,手揮琵琶則是開,再回到的左、右摟膝拗步又是合的形態,七個招式下來都是拳勢開合的形體交插著,剛柔交替進行著。
  進步搬欄錘是楊露蟬擅長的招式,他曾與一個和尚交手,當時正處於劣勢的他,在當下使出了進步搬欄錘,一下子就將局面扭轉,而將和尚擊敗。這一式的威力令到楊澄甫對之研究再三,故亦以擅長此招,也因此在初級階級仍保有進步搬欄錘一式。
  如封似閉,即是左顧與右盼,接著到十字手,然後就收勢,是為一個整合。

--------------------------------------------------------------------------------

《小無知歷險記》 2008.2.12
  童話故事
  今日筆者想起了小時候的一個兒童故事,是俄國兒童文學家索夫(Nikolai Nosov)最著名的作品,叫《小無知歷險記》(或是《杜不知與通天曉》),想不到這個小故事當中的喻意可比今日比擬主流太極拳的氛圍。
  有一日,小無知與他的一群好友坐著氣球到不同地方的一些驚險趣性的歷險故事,筆者對當中發生在綠地城的故事特別有印象。
  有一天,畫家五彩人為一個叫雪花的女孩畫了一幅畫像,大家都說五彩人將雪花畫得格外動人,忽然一天有一個叫吟得妙的詩人來請五彩人幫她畫人像,卻不斷吩咐他要將她綠色的衣服畫成藍色、棕黃色的眼睛也畫成藍色,也要將她的眼畫得大大、睫毛畫得長長。最後人像畫成了。眼睛大大的,口卻只有針孔那麼大,與吟得妙一點都不相像,吟得妙卻非常的喜歡它,覺得五彩人畫得實在是太好了。
  看見畫像的人都也異口同聲的認同,說︰「只要畫得美,誰管與本人像不像。」之後五彩人就成為了綠地城最忙的一個人,因為全城的女孩都請他畫像,每一個女孩都希望自己是全城中最美的女孩,雖然五彩人認為每一個女孩都有自己美的地方,哪怕是眼睛小小的也都很美。可是每一個女孩都要眼睛大大,睫毛長長,蛾眉,小口。就因為每個女孩都希望畫得同樣的,五彩人就決定去製一個版模。
  他將一塊硬紙挖上一對大眼睛,兩道長睫毛,蛾眉,一個短而直的鼻子,一張小口,一個有笑渦的面頰,兩隻小而整齊的耳朵,上而又挖出密密的頭髮,面頰下面一個細頸子,下面又挖了有長著長手指的兩隻小手。版模製好以後,他就開始印底樣,之後只要每幅畫加幾筆,就成了。
  這樣之後,五彩人製作的速率非常的快,可是卻是一點藝術價值的意義都沒有了。女孩對人像的要求只是美,誰管它像不像!真是情可以堪,嗚呼哀哉也!
  每個人打的太極拳應該是不同的,依樣畫葫蘆、猶如工廠壓模製造的太極操只會令太極拳功夫盡失其原來的價值及功效,當人人都只著重每一個拳架的形體標不標準,而不去細心探討思詳每一個拳架的功用及由來,只會是與達到真太極拳的路是越來越遠的,就如小無知的這個故事,倒模式的美麗又有何的意義,當每一個女生都是同樣的樣子,美麗的意義就完全的更改了。太極拳也是一樣,只摳泥於外在拳架能否與教練打得一模一樣,提手單鞭的姿勢是否優美,那蘊含於內在的真義就永遠被埋沒,練太極拳不是為了表演,一心要練好太極拳的人也不應只成為一個空有外表的花瓶。世上任何的功夫都是要與別人比較而衍生出來,如空手道、泰拳、跆拳道、拳擊、柔道等等,全世界功夫都是兩個人一起比較的, 因此太極操的單人拳架表演就只是將太極柔美的形體動作極度跨張的表現出來,因而與真正的太極拳有著十分相迴的發展。

--------------------------------------------------------------------------------
2009-5-3 9:52:25 [格言] 得实不发艺难精。 Wilson


等级:新手上路
文章:77
积分:741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6月18日第 4 楼   


漫談初級教育的重要 吳汝華 2008.1.11
  太極拳的學習需要有初級教育,因為大部分的學生對於太極拳的認識總是過於片面,對於每一個動作都只有十分局限的理解,因往往不能了解每個拳式的功用及結構而大感懊惱, 比如,知道該動手,卻不能同時動足,也不能同時動腰、肩臂,或只是不斷不斷的模仿,這種無意義努力,令到整個拳式看起和不甚和諧,所以我們認為學太極拳不用一下子就勉強打完整套拳架,如果那樣會是依樣畫葫蘆的打完而已,並不能真正體會什麼。

  楊澄浦先生對於太極拳的貢獻甚偉,為甚麼呢?

  1、太極拳的招式含有八勁,掤、履、擠、按等勁,每一個都是一個太極拳的動作,那為什麼非要將掤、履、擠、按四個動作合起來形成攔雀尾?或說,為甚什非要有「攔雀尾」一式?相傳楊澄埔曾說:攔雀尾一式的練法就要好像小鳥腳和我們的手連在一起。牠想飛,卻飛不了,因為沒有著力點,就好像黏在一起了, 小鳥就飛不了了!這主要使用的是聽勁,如果雀尾太極拳肉是不是小鳥不是雀尾?如果只是形容招式,不如使用大鳥,大鵬展翅,鳳凰展翅之類之語。太極拳本來很雅的,詩詞彙點,哪裡會又粗鄙?因所用都是與自然之物有關,故盡顯其細膩之處。
  所以推手也是(掤履擠按)來練太極拳,這是非常清楚的。陳長興時期練太極拳並沒有掤履擠按四個字組成的招式,我們看到楊式太極拳提出了,我認為是因為楊式太極拳在練太極拳時候的需要, 攔雀尾的(掤履擠按),正好用推手,而推手亦使用掤履擠按真是絕妙的配合。
  因為楊澄浦對攔雀尾一式是從能控制小鳥的聽勁開始,而發展出掤履擠按的內在感應。
  2、進而從掤履擠按中發展出推手的方法,故太極拳的練習是很難自已單獨練習的,因為自已永遠是看不到自己拳式中的毛病。如果與推手高手一起練拳,對方總會一下次將自己的漏洞看出來了,因為旁觀者清,但當然也要對方是高手才行,一個初學者本來就是不可能看清自已的缺點,所以初學者一定需要一位老師來指導。
  在推手中,推手著重的是「合」。對方來,我們就走;對方走,我們就進,推手講求的就是兩人之間如遊刃,不論對方是以何等的形態進攻,都是完全的配合對方的去勢,二個人漸漸融合一起,就對方已言就自己好像是消失了一樣。所以推手的練習更需要兩個人的配合,當然如能獲得高手共練,那是更好的了!
  3、初學者一開始練太極拳的時候,都是在一個平面的狀態中練拳,並沒想像自己成為一個球去進行,但當到達比較高層次的練習,慢慢的就會進展成立體的,不斷的翻滾…一個太極球體就形成了!

--------------------------------------------------------------------------------

楊澄甫先生的"85"式 吳汝華 2007.12.26
《太極拳論》   王宗嶽
  ……棚捋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采洌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

在一套拳架之中,也是可以分出等級,我們試著模擬來說明:
初級教育
  6. 白鶴亮翅 12. 手揮琵琶

1. 起勢 7. 左摟膝拗步 13. 左摟膝拗步

2. 左掤 8. 手揮琵琶 14. 進步搬欄錘

3. 攔雀尾(掤履擠按) 9. 左摟膝拗步 15. 如封似閉

4. 單鞭 10. 右摟膝拗步 16. 十字手

5. 提手 11. 左摟膝拗步  

(左掤 棚 四正方。攔雀尾 棚捋擠按, 四正方,單鞭 四正方,提手 四正方,白鶴亮翅 四正方,左摟膝拗步 四斜角 靠字,手揮琵琶 四正方, ……右摟膝拗步 四斜角 靠字,……進步搬欄錘 進字。如封似閉 顧盼字 十字手 定字)

中級教育
17. 抱虎歸山 27. 扇通臂 37. 轉身蹬腳

18. 攔雀尾 28. 撇身捶 38. 進步栽捶

19. 斜單鞭 29. 進步搬欄捶 39. 白蛇吐信

20. 肘底捶 30. 左右摟膝拗步 40. 右蹬腳

21. 倒攆猴 31. 攔雀尾 41. 左右打虎

22. 斜飛式 32. 單鞭 42. 右左蹬腳

23. 提手 33. 雲手 43. 轉身大蹬腳

24. 白鶴亮翅 34. 單鞭 44. 進步搬欄錘

25. 左摟膝拗步 35. 高探馬 45. 如封似閉

26. 海底針 36. 左右分腳 46. 十字手

抱虎歸山 四斜角, 攔雀尾 四正方, 斜單鞭 四斜角,肘底捶 肘字,倒攆猴 退字,……海底針 采字, 扇通臂 洌字, 撇身捶 肘字,……雲手 顧盼, 高探馬 定字,右分腳 定字,進步栽捶 進字, 白蛇吐信 洌字,左打虎 四斜角,……

高級教育
47. 抱虎歸山 60. 斜飛式 73. 進步指襠捶
48. 攔雀尾 61. 提手 74. 左右摟膝拗步
49. 斜單鞭 62. 白鶴亮翅 75. 攔雀尾
50. 野馬分鬃 63. 左摟膝拗步 76. 單鞭
51. 單鞭 64. 海底針 77. 下勢
52. 玉女穿梭 65. 扇通臂 78. 上步七星
53. 左右摟膝拗步 66. 撇身捶 79. 退步跨虎
54. 攔雀尾 67. 進步搬欄捶 80. 轉身雙擺蓮
55. 單鞭 68. 左右摟膝拗步 81. 彎弓射虎
56. 雲手 69. 攔雀尾 82. 進步搬欄錘
57. 單鞭 70. 單鞭雲手單鞭 83. 如封似閉
58. 左右金雞獨立 71. 高探馬 84. 十字手
59. 倒攆猴 72. 轉身擺蓮 85. 收勢

開始,野馬分鬃 進(金戈鐵馬廝殺的場面 ),玉女穿梭 四斜角(左右徘徊,非常靈活)……左右金雞獨立 定( 高山流水巍然聳立, 敵方心驚膽戰 )下勢 采(神乎奇技,出乎意料 )……轉身擺蓮 采(好像抓了只小雞,長袖段舞, 沒法逃的掉,),進步指襠捶 進(嗚呼哀哉了)。上步七星 洌(開天霹靂 , 驚天動地),退步跨虎 退(洞悉當中的奧妙,要不要武松打老虎?)轉身雙擺蓮 顧盼(天昏地暗 ),彎弓射虎 洌(日月星辰,九霄雲外,敵方戰戰競競 臨淵履薄)……

下 次 再 談!

--------------------------------------------------------------------------------

如蛇的太極體 2007.12.14
  在學習太極拳的路上,不論是要養身或是想習得技擊武術,都必需要能真正瞭解太極拳的內涵,並非只要養生者,就可以隨意的練,隨意的練得到的一定只是隨便的效果。太極拳包含了很好的養生及很強的技擊內涵,二者合一,並非分離的。

  在太極拳的練習上包含了蛇及鶴二種體,也就相對的代表了柔及剛的體,我們以蛇體代表著柔體。這是入太極之門的根本,如果連柔體都未形成而高談闊論太極,是毫無意義的。

  要如何練出太極拳的蛇體呢?
  在格體上,首先要把關節節節拆開,練拳時,特別注意關節各部不要用力,所謂不要用力,是肌及筋不用力,只是骨頭連正,胯骨放正。要鬆開到指關節都不用力。
  在拳架上,要練拳架如流水,不要去支配自己的身體,靜靜的感受,讓身體自然去流動,如水般靜謐,配合著鬆開的關節,靜靜的去體會身體的流動感覺。
  在推手時,可以想像自己像蛇一樣纏繞著對方,完全不要受對方的力,就順著對方的力量,纏繞在其力量之上,好像水流入縫隙中,好像蛇鑽入洞中。這個縫隙及洞就是對方的缺陷處,不斷的鑽入對方的缺陷之處,不斷的纏繞其力量之上,完全不要相抗,只求合一,和對方合成一體。

  經過這樣的練習,通常很快的就能體會到柔體的形成,願有志太極之士,能一同努力,不要再沈浸在用力猛推,勝一步就得意洋洋的假性太極上面,唯有真正誠實的面對自己,真的不要用力,你的太極拳才能早日脫胎換骨。話雖說如此,但其實太極拳並不是完全如此明顯分別,主要的是蛇體是柔中帶剛,而鶴體則是剛中含柔。但要能如此變化之前,還是得先得蛇鶴之體練出,再將之融合。以後如果有機會,再談談鶴體如何形成。

--------------------------------------------------------------------------------
2009-5-3 9:53:06 [格言]  好汉做事做到头,好马登程跑前头 Wilson


等级:新手上路
文章:77
积分:741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6月18日第 5 楼   


陳氏太極拳陳長興祖師爺 2007.12.03
  這是太極祖師蔣發的故事:
  蔣發在西西安以開豆腐房為業。其人事母至孝,每年年終都由西安河南探母。
  有一年他回鄉,因事繞道經過陳家溝,看見陳家溝的練砲錘。他們是由明朝傳下來世世代練砲錘的。
  蔣發看到練砲錘在走勢時動作很僵硬,全是猛打猛上,心想何必費這麼大的勁?不由失聲哈哈一笑。這一笑引起教拳人的不滿。
  此人是住在陳家溝北頭的陳氏族人陳長興。陳長興身體很魁梧,形似木雞有牌位先生之稱。那時練拳場定下規矩,不許怪聲叫好不許樂。
  蔣發失聲叫之後自覺不妥,於是轉身就走。
  陳長興在後邊緊追,眼看要追上蔣發,陳長興伸手一抓蔣發的肩膀,蔣發回頭一看,陳長興就跌出一丈之外摔倒在地。
  陳長興很聰明,爬起來說: "老師到啦"!
  於是請蔣發回家,拜師學拳。
  蔣發因急於回鄉探母,又見陳之至誠,約定三年後仍在此處見面。
  陳問蔣在這三年之內有何吩咐,蔣告訴他說:要緊的是你每天清晨揀一些石頭,每天晚上折一些樹枝,把這兩樣東西分別堆積起來,等三年後我回來時,如果沒有這兩樣東西我就不教你。
  蔣發走後,陳果然堅持去做。三年後蔣發如約回到陳家溝,看見陳長興真的按吩咐去做,就告訴他說:我叫你每天蹲下來揀石頭,目的是洩掉你腿上的僵勁;叫你折樹枝為的是使你向上盤旋,增活你的腰頂。
  於是蔣發被請到陳長興家裹,拜師學練太極拳。
  (但是陳長興的做法引起族人的不滿,認為丟臉並違背了世代家風,於是約陳長興自此之後不許再教練陳家砲錘,只許他教練外來的太極拳。)
  (所以,太極拳和砲錘,很不同的。他是少林拳的,並有砲錘六路。)
  陳長興享年八十三歲。

  蔣發並不是先教陳長興得太極拳的,因為蔣發知道陳長興身體,'很僵硬 '的,只有練其它的方法 , "蔣發說,每天蹲下來揀石頭,目的是洩掉你腿上的僵勁;叫你折樹枝為的是使你向上盤旋,增活你的腰頂。"並能練三年。
  三年之後可以教陳長興太極拳了!
  後來陳家溝的人找陳長興去學,很多人去學,可能後來學生都是這樣練的,這是很好的方法。這就是的例子,看上去很笨的方法,其實是很聰明的。
  要練好真正的太極拳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不能用速成的。 "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又是"本是舍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 要踏上太極拳的路要很困難,走錯丁點兒,就會距離修成之終點十萬八千里般遠。自作聰明、自以為是的結果,只會是離太極拳的正路就越來越遠,花光氣力最終也是本末倒置。
  大極拳有兩個特點,一,它是功夫非常厲害,二,是可以成為「耄耋」必可以延年益壽!所謂真金不怕紅爐火,就如將金子放在紅爐裡煉造而不被燒熔一樣,如兩者欠其一,那就是太極拳練的方法不對!
  耄指80-90的老人,耋指70-80的老人,那時候人的壽命普遍只有40-50歲,所以才有人生70古來稀這話。太極拳練得對就如陳長興享年八十三歲,在當時來說是十分的長壽,後來習拳之人都不能有如陳老之長壽,說明他們練習的方向是出了問題,太極之「真」與健康必為正比。
  在今日的香港,八十多歲的壽命已是不稀奇之事,百歲以上的老人也越來越多,人的生活豐足,溫飽絕不成問題,那是另外的事了!

--------------------------------------------------------------------------------

太極拳的"故事" 2007.11.21
我們設想一個故事:
假如
  某一天,有一位老人家在練太極拳,鬆柔舒展,非常快活,像在雲際當中打拳,像神仙一樣打拳。
  旁邊有一些他的老友,鶴顏白髮,下奕正逢敵手,卻各不相讓,……
  忽爾,有一群兇神惡殺之徒衝出來,破壞了本來和平靜態的局面,向老人們大哮,命他們乖乖交出身上的財物,否則後果自負矣。惡徒還未回過神來,就被老人不費吹灰之力的打得落花流水,逃之夭夭也。……
  這是一個畫面,也是一個故事,但說明了耄耋如何能禦眾?
  老人和力壯年輕人相抗,這不是雞蛋和石頭嗎?

  王宗岳先生他寫了這個事情,我想是根據當時事情的結局的一個描寫!
  王宗岳先生他寫了很簡單,寥寥數字,並不是給人家看的,而是事實的描述,太極拳當然是非常利害的,卻很多人不知道的。
  少林拳和太極拳完全不同的,少林拳有力, 太極拳無力,少林拳有形, 太極拳無形,完全的太極拳是隨心所欲,使用時肯定並不是一招一式的,而是"隨變化萬端"的。陳式太極拳據說王宗岳先生傳蔣發推展出來的,是的,太極拳老早就開始的,"耄耋" 老早就開始的!但是太極拳傳到現在愈來愈不像樣子了!
  我的"故事" ,悲哀的"故事" !

  《太極拳論》   王宗岳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隨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呼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慢。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准。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語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隨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辯焉。是為論。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棚捋擠按采洌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棚捋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采洌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

--------------------------------------------------------------------------------

一 人 一 太 極 2007.11.06
  鄭曼青、李雅軒、董英傑三位都是楊澄浦的高徒, 可是三個人拳架的外形卻有很大不同。 鄭曼青的架子, 意重形輕, 鬆柔而灑脫。 李雅軒的架子,開展舒放, 形意並重。 董英傑的架子,舒展適中,形意兼具。 然則三人拳架之形式雖有不同,,其太極之義卻是同一的。

  為何師從一人而有此區別?
其一:個人之身形高矮肥瘦不同,骨骼架構不同, 四肢長短不同, 動作的外形自然不同。
其二:個人之個性不同,有喜好舒展的,有喜好緊湊的, 有重內而疏外的, 由內外兼重的。 外形各異, 內在的太極之意是相同的。

  太極之內在精義是一致的, 但其外形則隨個人之喜好,骨骼結構之不同而各異。

  練習太極好比練書法,從簡單的臨摹開始,到逐漸掌握其精義,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的風格。 每個人都會寫字,而且每個人的字體是不同的,但以個人而言,寫字不必練習很多種方法,只要一種即可。每個人寫字最後會寫出自己的風格,一般的人只會用一種方法書寫,有的好一點,有的差一點,但始終每一個人寫的字都得一"種",真的寫字,字跡是不會變的,亦不需要用好多種的方法來寫字。

  就如太極拳,只有一種太極亦已足夠!無論是陳式、楊式、吳式的太極也好,其實可以令你練出太極真義就已足夠。

--------------------------------------------------------------------------------

太極拳由粗糙開始…… 2007.10.24
粗糙的第一階段:
  太極拳猶如一個球體,以人身體的丹田為軸心,腰與跨為圓周。
  初學太極拳的新生,他的拳套必定十分粗糙,因為球體還沒有形成,身體的組合仍處於一個散亂的狀態。機械性的模仿,過於著重招式的外表,須要經過一年的練習才可以進入較為細膩的訓練。

較為細膩的第二階段:
  這一年要做的功夫是整形,就是步法, 身法和手法的練習。
  首先是步法,需知每一個人身形不同,要練出適合自己的步幅。
  其次是身法:如果身法未能端正,經常會前俯後仰,左右歪斜,聳肩弓背。這階段就需要把身法架正。
  再次是手法: 即手形,手指練習放鬆,不能用力伸直,要舒張得自然, 手腕平直,沉肩墜肘。
  經過一年的練習,拳架基本有點兒規矩了。前後兩年的基礎訓練完成了,便可以開始第三階段的整合訓練。

太極拳正式開始的第三階段:
  十分艱難的一年。鍾老師的學生須要用上三個月的時間合成了第一招。
  現在鍾老師的班裡約有二十個學生,他們的第一招已經進入「合成」狀態。儘管只有一招而已,第二招的合成也開始出現了,而且需時比第一招快; 所以同學們都十分雀躍期待。

--------------------------------------------------------------------------------
2009-5-3 9:53:36 [格言] 捋在掌中,捋在尺中。 Wilson


等级:新手上路
文章:77
积分:741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6月18日第 6 楼   


合 2007.10.12
  在練習太極拳時,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合」。合就是配合。那問題是要合什麼呢?這個可以分幾方面來說:
  一、首先要討論的是練拳時:
  練拳時首要注意者是內外要相合,也就是外在形體的動作要和內部腰胯的動作相合,基本上來說,是內外轉動相同的弧圈。我們練拳要專注練習,尤其是注意內部球體的轉動,這個由丹田、腰、胯所組合而成的內圈是太極拳動力的來源。在練拳時,一定要注意內圈和外圈要能相配合,轉動一致。
  當練拳內外圈都能相合時,接著要注意的是神識與肉體的配合,把神識融入極柔的拳架之中,無天無地,無人無我,只有流動,一種肉體如水的流動,一種神識如水的流動,一種神識與肉體相合的流動。在深夜無人之時,如此全神貫注練習,能有極大能量聚合,有非常神奇的力量會從體內湧出。
  二、接著是推手的合:
  推手之時,主要的目的並不是要求勝負,不是要用力把對方推出去,如是若此,那就喪失了推手練習的意義了。那推手是要練什麼呢?練「合」。
  我們在和對方練習推手之時,主要是要能和對方完全的配合。對方來,我們就走;對方走,我們就進。不論如何,我們要做到和對方好像同一體似的,對方不論是用力、快速、柔軟、剛強等等,均和我們沒有關係,我們要做到和對方同體,完全的配合住對方。當能如此,對方會發現我們好像消失了,完全沒有阻礙。
  這樣的練習是很重要的,我們能利用對方的能量來開發我們本身練習時所無法滾動到的地方。推手是一種練習,並不是求勝負的方法,藉由對方的能量,再進一步啟發我們內部的融合及探索內部融合不足之處。
   練太極拳中,「合」的功夫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本篇能給有緣人一些幫助。

--------------------------------------------------------------------------------

太極拳到底要練什麼? 2007.7.23
  我們練太極拳到底是要練出什麼東西呢?我熟知的一位內地的太極拳師父,常率領他的子弟兵們東征西討,到處比賽,不論是在散手或是推手比賽中,都獲得很好的成績,所以這位師父的名氣累積得很快,短短數年間已有大師的樣子了。這位師父的策略是吸收十幾二十出頭的年輕小伙子,授以短期拳架或是請資深弟子代教拳架,拳架會比就行了,平日的訓練就是長跑、重量訓練、肌耐力訓練、推手攻擊技巧訓練等,配合年輕小伙子的衝勁,果然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連一套拳都還不太會打的學員就可以上場比賽了,還取得不錯的成績,快速的為這位師父累積了名氣,儼然就成為一位大師了。這是我們要的太極拳嗎?這就是我們國內太極拳比賽的怪現象。如果按正統的練習,從拳架的練習來變化身體,再加上推手的練習,少則五年,慢則十年才能真正掌握太極拳的精義,如此苦練可能也還不怎麼能擋得住幾個月練力氣者的橫衝直撞。這不免讓那些按部就班的學習者灰心,也讓他們更加迷惑,懷疑自己所學是否正確?
  推手本來就是一種太極散手的練習方式,如今拿來比賽,當然會產生許多問題,我的太極啟蒙王老師以前是一位蒙古摔跤的運動員,他從未學過太極拳前,在推手方面就幾乎沒有對手了,他用的當然是摔跤的手法,學了太極拳後就更加得意了,隨手就把人打得老遠,但在他最得意時,他卻中風了,這讓他仔細的思考他所練的太極拳,他領悟到之前的功夫其實是太極技法加摔跤的技法而成的,並非真正的太極功夫,如今他沒有氣力了,他終於放下力氣,放下所有技巧,真正在太極本質上去用功。在下了幾年苦功後,不但治好他的中風,功夫還高高提昇了。我們看看那些所謂的推手比賽,真的,如果要那樣推手,不用學太極拳,去學摔跤或是柔道就行了。
  這是一種怪現象,太極拳的推手比賽,訓練的方式及比賽的情形卻似其他武術,雖這些人自有一些自圓其說之詞:「太極拳是包含了所有武術的綜合武術,所以才稱為太極拳,所以用其他武術的技巧本來就是應該的。」但事實是如此嗎?如果這樣說,那空手道也可以自稱練的是太極拳了,因為他可以說練的太極拳包含了空手道武術,他用空手道方式表現太極拳,如是說,那所有武術都可以自稱是太極拳了。而事實上這種事情也都有發生了,君不見,太極螳螂拳、太極八卦掌、太極什麼拳的比比皆是。如果不好好的去思考,那天練泰拳的,來參加太極拳散手而自稱是「太極泰拳」時,大家也不要覺得太訝異了。
  相傳太極拳是祖師爺觀蛇鶴相鬥而領悟出來的拳術,姑且不論其內容的真實性,此傳說中其實是寓含深意的,也就是我們練太極拳要能練出如蛇般的柔體,也要能練出如鶴般的剛體。要使自己的身體如蛇般的柔軟,要使自己的攻擊如鶴般的直接,這就是太極拳的本質。這是身體高度的運用及控制,先賢們實現了中國文化智慧的結晶而創造這太極拳這個獨一無二極珍貴的拳種。如果只是重量訓練、耐力訓練等等肌肉訓練就可以練成太極拳,那我們向西方人去學好了,難道他們對於肌肉訓練的理論還會比我們差嗎?凡我有志之士實應審思,絕不可以一己之私而滅了太極之路。
  古之先哲已給了我們很明確的練習道路就是----放鬆。凡悖於此者,均離正道,習者不可不慎。下次我們談談如蛇的太極如何去練。

--------------------------------------------------------------------------------

太極拳的保護結構體   

 

  去年, 有一位剛柔流空手道六段在香港和我們見面,他是美加總教練,華裔和黑人的混血兒,其間說道一件事。就是他的師兄是空手道八段,未來的掌門。這位總教練說,練到像他師兄這種程度時,他們的身體和一般人很不一樣,功夫自然是非常厲害的,而最重要的是他師兄的身體中有些神秘的東西,就是有一種東西從內部升上來了(升上來是這位教練所用的名詞)。
  到底是什麼東西升上來呢?有人說是一種氣,也有人說是一種能量,但不論是什麼,可以肯定的是,升起來的東西可以保護整個身體,而且把重要的穴道都保護著。
  身體多了一個保護層,在散打時就可以有很強的保護能力!也就是說在散手時,很脆弱的穴位及要害如壇中穴等等,會有一種自然保互護層,不容易受傷!而同時,這位總教練也發現鍾文淵先生有和他師兄相同類似升上來的東西而驚訝不已。
  任何正確的武術訓練應都可以達到這個效果,所以太極拳也不例外。我們並無意去神話太極拳的能力,但是基本上,太極拳也是武術,為何時日至今的太極無法重顯楊露蟬時的丰采呢?是不是在傳承上出了問題?
  不可否認的事實存在著,就是現在絕大多數的太極拳根本上不了擂台。看看我們所謂的推手比賽,死力牛推,摔跤不像摔跤,柔道不像柔道,角力嗎?又沒有角力的許多細微技巧。是所有武術的綜合嗎?我想很多人只能苦笑。如果應用這種推手練成的武術上搏擊擂台呢?我想大家也只有更深的苦笑了。
  於是乎,有志之士就大聲疾呼,太極拳應該不能只有推手,也要做搏擊的訓練,這種聲音讓人耳目一新,看看成績,似乎也能上擂台一較長短了。但觀其練習方式,似乎除了會打一套太極拳外,其餘的訓練方式和散手及搏擊雷同,這不免啟人疑竇,難道這樣就是太極拳的搏擊嗎?那國外的拳擊手來中國學一套太極後,上擂台,也可以自稱是「太極散手」嗎?
  會有這些疑問,其實是不明白太極拳的根本精神之故。任何武術都有其特性存在,練太極拳就要明瞭太極拳到底在練什麼?特性是什麼?這樣才能真正練出太極拳的武術出來,而不是迷迷糊糊的張冠李戴,拿其他武術的內在特性來混充。
  大家知道太極拳是不用力而用重量,因此只能依賴水體的流動,身體是徹底的放鬆,在身體徹底放鬆後,除了骨骼的密度會大量提高,肌肉也會發生變化,但這不是平時我們用力練出的肌肉,那種肌肉很容易練成也很容易消失,而且其缺點不僅是在於他的容易消失,最重要的是這種肌肉很粗糙,不緊密。
  但是如是用重量拳,骨架緩緩的運行,這是會出現一個奇蹟,在骨的縫隙處會生出細微的肌肉,我們稱他為細微肌肉,這種細微肌肉的形成,能大大的提高我們對於身體的控制能力。如果要比擬,這種控制能力就會好像是蛇一般。
  當然還有其他特性,今天就先說到這裡了,文章中有機會再談。

 

 

學員之太極拳體會 

  這二篇文章作者為林育飛先生,他在學院學拳年餘。這二篇文章是根據鍾師上課的內容再加上他本人的體會所寫成,很值得學拳的同好參考。

  第一篇 太極拳之鍛煉

  一般的太極拳書藉,都說不清太極拳到底是什麼回事,總在前人的章句中東引西注,乍看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當窮其原理時,卻陷於茫茫其然,似是而非,玄之又玄的困境。因此,真正懂得太極之秘的高士少之又少。為什麼太極拳如此神秘莫測呢?我認為原因有二:

  一:文化上的成因。中國文字的特點是自由性較大,用此種文字寫出來的意思,遂比較籠統。試以《論語》為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如斯夫這三個字就非常籠統,它沒有說出流水"逝"的形態、性質、聲響,而需憑讀者在腦內以想像補充。從文學的觀點來看,這種想像力的延伸,便構成了一種美感,使人有回味的空間。所以,中國字天生就是詩性的文字。但缺點便是不太精密,不像西方文字那樣,字與字之間的關係有介係詞、冠詞等連接起來,意思明確,合乎邏輯。所以,以文言寫成的拳經拳歌,不利於闡解釋太極拳這種講求一絲不苟的學問。

  二: 武者的因素。古代的社會,讀書人都忙於科舉,學武是農閒鍛練或走鏢當兵的事,也就是說,學武的人一般文化程度不高。而太極拳卻脫胎於道家的哲學,處處表現出道家的以柔制剛、周複往返、無為不爭、順勢為之的思想。要瞭解道家的文化,沒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和細細思考,是難以探其要意的。也許這就是學太極拳的人多如牛毛,而能入門的卻少之又少的緣故吧。當中雖有一些天資聰穎者,如楊露蟬等,可惜礙于文化不高,難以述出個中要義。據說楊露蟬教子,一個苦得想要自殺,另一個逼得想逃,可見宗師的武功雖無敵,教授的方法卻很粗糙。

  其實太極拳跟其他運動一樣並不神秘,問題只出在原理的解釋上,而不是太極拳本身。我們現在改以科學化的分析,便可瞭解太極拳的神妙。一般運動和外家拳所鍛練的,是外在的肌肉,它們的力量和爆發力,就在於外在肌肉的品質。但一些需要準確度的運動,比如球類運動,便需要用到內在的肌肉。當然,如果向著同一點揮拳,日子有功,也可以練到一些內在肌肉,但主要還是以外在的肌肉為主。而太極拳的特點,就是以鍛煉內在的肌肉為要務。那麼,為什麼我們要強調去練內在的肌肉呢?理由如下:

  一:準確性。正如剛才提到的,球類運動都需要內在肌肉的運作,因為球類要求準確的落點。外在的肌肉只負起力量的生成,但要把力量適當地傳遞到某一點上,使擊出的球準確地落到目標,便雖要內在肌肉的協助。肢體運用的準確性在書法和繪畫上的作用尤為明顯,我們很容易瞭解王羲之的筆法美在何處,但未經書法練習的人,縱然有很高的鑒賞能力,卻未能書出同樣的線條,這正是內在肌肉不夠發達之故。武術亦然,準確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保護性。內在肌肉的位置,就長在骨頭和骨頭之間,當內在肌肉長成後,就如一片保護膜一樣,把骨頭包裹起來,使之在受到沖激時,有個緩衝,減輕震盪帶來的傷害,並且骨骼不容易移位。

  三:靈活性。太極拳的招式中,有很多比較困難的動作和刁鑽的角度,都是依靠內在肌肉去完成。所以內在肌肉練出來後,動作才會靈活自如,可從任意的角度攻擊對方,反之對方的攻擊,又可以順勢的滑開。

  太極拳的練習就是要把身體變成一個轉動的球體。這個滾動的球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整體的大球體,另一種是分散於身體各部份的小球體。所有的運動都是練習整體性,以拳擊為例,拳手首先後腿往地一撐、轉腰、轉肩、揮拳,這種由腳至腰至肩至拳的連貫動作,就是整體性的,因為惟此才有最大的爆發力。再留意排球和網球運動員發球時的姿勢,這種整體性的形象就更清楚不過了。太極拳也著重整體性,並且更全面,靈活性更高。因為其他運動的鍛練是局部性的,而太極拳的練習則是全個身體,並且使用了內在的肌肉,身體各部份環環相扣,形成了立體圓的柔體,當敵人的拳攻擊過來時,瞬間就推動了我們的太極球體,他的拳反被我們"包容"起來,出不了威力。練成了太極的柔體已經很不錯了,在推手時對方已經不能奈何我們,但此時還沒有攻擊的能力。當我們這個柔體的立體圓越練越小,使之分散至全身各部位都形成一個個小球體後,剛體也就出來了。

  根據牛頓的力學原理,力就是品質乘以速度,所以外家拳需要鍛練肌肉的強度,在攻擊時則需要距離去加速。太極與之分別的是,太極拳是先"接納"了對方的力量,對方的手臂不會無限的長,當他的拳頭去到端點時,也就是他的力盡之處。此時我們和對方已經是身挨著身了,對方沒有空間去發力,但我們卻可以分散的球體連續的進攻。這就是小球體的妙用,因為球體是小的,它的軸心和圓周相對較小,所以太極拳能在極短的距離內發勁。遊身劈掌這招就是以雙臂作為幾個不同軸心的球體,迅速向對方連續攻擊。一般來說,外家拳在受到攻擊時,一是伸拳相擋,一是揮手撥開,或者是後退逃避。而太極拳則會先把攻擊吸入柔體,再以剛體的小球反擊,說時遲那時快,實戰時柔體和剛體是同時運作的,快得對手沒有回防的能力。這就是太極拳的特性,拳架的設計,正是為了練出整體的大球和各個分散的小球,只要細細的練上三、五年,內在的肌肉就可練成了。這是沒有捷徑的,思想的境界可以"頓悟"而得,但物質的建構卻只能用笨功夫反復練習了。

  最後,內在的肌肉是如何練成的呢?根據"供應取決於需求"的經濟定律,要使肌肉發達,便要多使用肌肉,使之受"需求",營養便會 "供應"進去生長更多細胞。但在初學太極拳的階段,內在的肌肉還沒形成,何有鍛練之言呢?這需要先瞭解骨骼的結構,骨骼和骨骼之間不是拴在一齊的,若然我們就甭想活動了。骨與骨之間有一定的空隙,骨頭與骨頭相對地左右、前後來回運動時,便會刺激起空隙間的肌肉,這正是我們渴望的內在的肌肉。明乎此,就可知道為什麼太極拳在練習時,動作這麼慢,招式的要求嚴謹的道理了。因為一定要在放鬆外部肌肉的情況下,才可以使骨骼作最大的活動,有效地刺激內部肌肉的生長。這情況就如有人抱著你雙腿,你就沒有活動的空間可言了。所以,外部的肌肉越是崩緊,骨骼受到的壓力就越大,越不自由,長期處於肌肉緊張的情況下,更會導致關節炎。拳書上說的"打開關節" ,其實就是骨骼間的內在肌肉長成了,使關節在形態上看起來好像分開了,靈活度就更高了。

  太極是整體的運動,肌肉、筋、骨骼、內臟都能得到練習。內在肌肉練出來後,血管增多,人體的循環系統會更完善;在放鬆的狀態下,身體的重量必然附在骨骼之上,久之骨骼的密度必然增強;在練習拳架的同時,其實也在慢慢地按摩內臟,內臟也會變得更健康。所以,太極拳的確是中國文化中,最為寶貴的精粹。他把哲學融入武學之中,在練武時,我們又反向從拳理悟到哲學。另外,初學者知道這原理後,亦不必太刻意去追求內在肌肉的長成。因為開始時你的內在肌肉還沒練出來,所以你還是需要依賴外部肌肉去支撐,所以有種放鬆不了的感覺。但放鬆與否是相對的,當你的內在肌肉慢慢成形了,對外部肌肉的依賴就會減少,放鬆的感覺就出來了。在初學階段緊張是必然的,不必過於在意,惟有下苦功,才能成大功。

  第二篇 比較松與緊的優劣

  太極拳第一要點是"放鬆",因為在放鬆的狀態下,骨骼和內臟才能得到最大的鍛煉。但有朋友問:"但是如果我加重壓於身,肌肉不能承受,自然要分攤給骨骼,這樣不是也可以練骨骼嗎?"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瞭解身體的供養(氧)機制。

  癱瘓臥床的病人,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別人幫他翻翻身,按摩一下肌肉。因為他沒有活動的能力,肌肉長期處於靜止的狀態,久之肌肉的細胞就會壞死,所以癱瘓病人需要外力幫他刺激肌肉。宇航員逗留太空工作後,骨質密度會大量流失,因為太空沒有重力,不需骨骼去支撐身體的重量。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當身體某個部份沒有被利用時,血液便不會流進去,慢慢地這部份的細胞便會因缺氧而自滅。

  朋友的問題,其實和舉重運動員的情況是很相似的。舉重就是用肌肉和骨骼去承受巨大的壓力,所以舉重運動員的肌肉非常發達,腰椎的骨質密度亦比平常人高。但健康是要看整體的,光是骨質高這一個指標並不代表身體就強壯了。舉重運動員幾乎毫不例外地都患上關節炎和骨質增生(骨刺)等毛病,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長期對關節施加壓力,時間一長,關節處的軟骨便會被磨損,於是骨與骨之間便失去了撞擊力的緩衝地帶,"硬碰硬"的結果就會引至痛楚。由此可見,舉重是一項自殘身體的運動,甚至有人要求奧運會取消舉重的賽事。

  舉重雖然在某程度上增加骨質密度,但卻是一種很笨拙的方法,事倍而功半,我們先看以下的資料再解釋:
  
心臟輸出:6公斤/分鐘 心臟輸出:18公斤/分鐘
心跳頻率:70次/分鐘 心跳頻率:160次/分鐘
高低血壓:120/80毫米汞柱 高低血壓:150/80 毫米汞柱
  
休息時各器官的相對血流量   運動時各器官的相對血流量
14%   膽 6%
15%   胃/大腸/小腸...... 3%
11%   肺 11%
7%   手 30%
6%   脾 1%
20%   腎 3%
7%   腳 30%
6%   肝 1%
3%   心肌 9%
5%   骨 3%
15%   肌肉 150%
6%   皮膚 24%
14%   腦 14%
8%   其他 8%
100%   小計 232%
  
  從上述資料見到,當身體運動時,雖然心跳加快,供血量增多,但主要是供給肌肉,其他器官的血液流量反而比平常更少。而骨頭的供血,則從休息時的5%降至3%,由此可見舉重對骨質的幫助不是直接的,而是運動過後才開始的。另外,運動中的振盪和壓力,會使骨骼產生細微的裂紋,這時候破骨細胞就會出動,清除有裂縫的部位,之後芽骨細胞才出動修補。情況就像泥水匠先把有裂痕的外牆錘開,再塗上新的水泥。所以如果長時間運動而不注重休息,細胞來不及去修補,這樣骨質不僅不會增加,反會減少。舉重這種高強度壓力的運動,必定使骨骼表面因受壓而出現裂縫,於是破骨細胞和芽骨細胞便忙於修修補補,效率如何自是不言而喻。
  太極是全身放鬆的運動,為何反而會使骨骼強健呢?太極拳的放鬆,是肌肉的放鬆,當肌肉放鬆時,全身的重量(肌肉和器官等)必定落在骨骼上,肌肉越是不用力,骨骼承受的負荷便越大。根據"供應取決於需求"的原則,經絡便會把血液運送至骨骼。而且因為肌肉完全放鬆了,就不會跟骨骼"搶"資源,骨骼的供血量比平常更多,超過5%。太極拳的練習是緩慢和流暢的,所以不會對骨骼產生撞擊力,身體的重量對於骨骼的壓力,亦必定是骨骼可以承受的,所以不會使骨骼表面出現裂紋,省下了修修補補一番白忙的工夫,亦不會發生關節炎和骨刺這些毛病。由此可見,對骨骼的鍛煉,沒有比太極更好的練習了。

 

 


這是為什麼!

 

  在"我的太極啟蒙老師"一書說到我的王老師,他為什麼一定要練到"太極拳!"太極拳的真假有這麼重要的嗎?
  其實這就像黃金和鑽石一樣,你說真假重要嗎?
  他一輩子契而不舍的地追太極拳,追了一輩子,是否僅僅是為了完成一個心願?
  不是的,他是在找太極養生!
  一個人老了,除了少數的人是視死如歸之外,多半人都希望自已長壽並健康的,不但長壽還最好能越來越年輕,這一個夢唯太極拳能幫你圓!
  這有些像武俠小說中的情節了,但確實是千真萬確的!
  太極養生的事早就有提, 被太極界奉為神明的王宗岳他的太極拳論,人人在讀,很多人還倒背如流,不知為什麼,但對於這樣一段養生證明的重要文獻確人人視而不見,不僅令人發問,那些大師們在做些麼呢?太極拳的的最高表現就是推手麼?
  這段文字大家不陌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
  1. 耄指80-90的老人,耋指70-80的老人,那時候人的壽命普遍只有40-50歲,所以才有人生70古來稀這話,那時候的80、90歲在現在起碼得算120歲,這就是太極的養生的證明;
  2. 耄耋能御眾,何為眾?俗語"三人成眾" ,起碼得三人以上,老爺子能打三人以上的"人" ,那還不是防身的證明?
  3. 再看王宗岳用了個觀字,要人"看" ,不是用"聞" 字或"傳" 字,用了觀字,就是說這個現象周圍都能看到的,不是非常偶然的,否則人家上哪兒去觀?
  4. 所以說太極拳的功能的存在是遠在王宗岳拳論之前,而第一套太極拳:陳式太極拳的創立是遠在其之後,在其之後大量的人練太極拳了,太極的功能反而不見了,這是為什麼?
  我的啟蒙老師,他之所以還在尋找這個真的太極拳,他其實是在尋找他生命中的第二春!
  他可以籍太極拳而得到重生。
  因他早就不是沽名釣譽的人了!
  他生命中學習過三次太極拳,第一次是亂學,是錯太極,將很多種拳混在一起,結果練至中風!第二次是不完整太極,但已靠近太極拳了,表面看來,功夫已很好,推手堪稱一流,但事實上只是兒戲,功夫也只限於推手,(推手不能算功夫)。 而更重要的是,推手也不能養生,何來證明太極拳的高人之處?
  第三次他學到了真的太極,好像也不是太難, (本來太極拳並不是太難的,但走錯了路就是到不了的,)他得到了,他的養生就顯出來了,(假以時日,他的髦耋御眾也是可能的),但這個已是不很重要的事了,因為他已經得到人們夢寐以求的, 越來越年輕、新的生命的路!
  我在和他通電話時他說了一句好好笑的話,我當禮貌地問候她太太是否健康時,他卻說:"她沒有辦法了,只能是越來越老了!"
  鍾文淵先生在替人書上題字時永遠只寫太極養生四字。他的武功難道不還不夠好麼?

 


我的太極啟蒙老師!

 

  我的老師姓王,四十年前他是蒙古式摔跤運動員,是個身高體壯的彪形大漢。不幸在運動黃金期,恰逢中國展開了一個文化革命,所有的運動比賽都停止了,他被分配到一個中學去教體育,其時中學生也並沒有上課的需要, 他無所事事,在百無聊賴之際去逛公園,發現了一樣很好玩的東西,太極推手!
  誠如說所,他是蒙古式摔跤運動員,身體的本錢很夠,沒學推手,也沒什麼人能和他推,他力大無比,卻也很靈活,將此用在推手上還真沒幾個人擋的住,他得意洋洋玩了半年直至遇到了一位陶姓老師。
  陶老師很矮小,比王師要矮一個頭,體重只有王師的2/3,更本不可能和王推手推個平手,但就是能推個平手,無論王是如何用力或用技巧,就是推不倒他,但陶師也無法將王推倒,這一點令王大為驚奇,開始覺得太極拳是很不尋常的,他拜師,向陶學太極拳!
  不到一年,陶老師已不再是王老師的對手,只是王不好意思硬推他,王開始到處找人推手,不到兩年,將上海能找到的全找遍了,人也得罪光了,那時赫少如和馬岳梁都想收其為徒,但他卻不屑一顧!
  在幾乎堪稱打遍上海無敵手後, 他開始自學太極拳,找尋各種太極書籍,精心研究,慢慢知道太極推手只是太極拳的一部份,練成功的必定要能技擊的,於是他又練各種能幫助他功夫增長的功夫,五花八門,也包括練個各種氣功和內功。我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跟他學習的。
  我的老師是身強力壯,但他的幾個學生包括我在內,都卻是體弱多病的人,我們學習太極拳完全是為了健康,老師教我們是太極拳也好,不是太極拳也罷,我們並不講究,但希望身體快些好,老師教了我不長時間我就恢複了健康。
  就在我們學生都開始健康時,我的老師突然中風了,真是晴天霹靂,他只有45歲, 當是因中國也沒有醫治中風的好辦法,他也沒去醫院,只是自已運功,親友送給他一些羚羊角粉,是他唯一的藥。
  中風期間,半身不隨的身體令他感受到了, 什麼是"鬆"!什麼是不用力?
  畢竟他還年輕,並且他懂的功夫很多,這時候能找到用來打通筋絡的方法也很多,不久就康復了,之後他決心從新學習太極拳。
  本來他是可以找名師學的,但當初的氣燄太盛,不好意思找上門去,於是我充當了偷師之人,跟從他的安排,一下子我就拜了幾位太極界有名的大師為師,每天將學到的東西轉訴給他,同時將他的疑問再帶到那些大師那裡,這樣過了一段時日,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當時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太極拳應該是能養生與防身並重,並且是完全不用力的,但能量卻遠大於力!
  不久我就移居香港,老師留在上海繼續尋找他的太極拳,又十多年過去了,到了1993年發現他自已還是找不到,覺得不能也不甘心一輩子糊塗,決定低首正式拜馬岳梁為師!
  他在馬師那裡學了六年。認為完全學成了,於是離開馬師自已練,到了2004年底他前來香港將他認為最好的東西傳授於我時,我發現他的身體並不好,不像是練成太極拳人應該的那種的狀態。
  因為那時我已經堅信我對太極拳的信念。太極拳應該是養生與防禦並重 ,並且是完全不用力的,但能量卻遠大於力。
  雖然他的太極功夫,尤其是推手已是非常好!
  但我相信他的太極拳還是沒有練成。
  05年底我將鍾文淵先生的書介紹了給他,他看後如獲天書,多年的謎底解開,他終於知道什麼是太極拳了。並且也知道該怎樣練了!
  06年夏天,我將鍾文淵先生介紹他見面,在照鍾師的方式練後,他的太極功夫進步很快,人也像換了一個!
  鍾文淵先生也很高興得的告訴我,王師他是他生平見過的已入太極之之門的第三人!

 

 

太極拳和其他拳術的差異? 

 

                      _____________摘自《縱橫太極》鍾文淵著

  在「再論太極規格-同心圓」一文中已有討論清楚太極學習的層次,這裡再以不同的角度來討論。「用力」是我們的習性,如果以房屋結構來比喻,一般未習功夫者的的結構可以說是不穩固的。這時為了強化結構,我們就會去學功夫。如果學習的是外家拳,那就是在舊結構上做強化工程,強化各個關節的緊密度,以求最大的爆發力,在基礎結構上補強當然能達強化的目標,而且做這樣的工程比較省時省力,所以常可以看見苦練外家拳者,若是沒有練錯,少則一年,多則三年就可收效。
  而太極拳則採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太極拳採用是把舊結構拆除,重建鋼骨結構的方式,這個方式雖好,但費時費力且舊結構拆不完全是不能重建新結構的。拆除舊結構要有方法;重建也要有方法所以比較麻煩。或有人問:那若如此,整修就好了,何以苦心費力拆結構?這當然是各有利弊的,整修的方式雖好,但畢竟內部是舊的結構,除非當初整修時的師傅功夫一流,否則時間久了、年歲大了,結構問題就再出現了,所以許多練外家拳者到老時功夫就退了,毛病也多了。而採用拆除重建的方式,如果真能重建鋼骨結構,則愈老愈強,老當益壯啊!。
  年輕人的結構尚好,會傾向於整修強化;年長者結構已弱,整修可能太吃力,會傾向於重建,這也就是為何外家拳年輕人練的比較多,而太極拳以年長者多的緣故。
  對於太極拳而言,採用的模式是要掃除舊有的用"力"習性。初期的掃除應是不成問題,但到了深層的用力習性,要去除就有相當的困難了。舉個例子來說:拆除一個舊房子,要把牆壁打掉很容易,但到了拆除最後的樑柱時,就是一個相當困難的工程了,因為樑柱是最堅固且根深地固的。也就是說隱藏在肌肉深底的用力習性是非常難破除的。
  而這時也是學太極拳者最大的考驗之時,因為牆壁已拆除,代表用力的格體己去除,但新的結構體又尚未成形,所以進入這一個層次的太極拳學者會覺得一無所有,無力去對抗用力量的人,又沒有足夠柔化的功夫去對付用力量的人,這會很讓人灰心。這時老師的地位就相當重要了,他要不斷的鼓勵學習者堅持下去,用耐心及毅力去渡過這一段尷尬期。有很多的學習者在進入這一段空窗期時,因為受不了這麼長期的無奈,就走回頭路,將力量重新佈滿身體或乾脆改學外家拳了,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可惜的事,或許再跨一步就入太極之門了,但終究功虧一簣了。

--------------------------------------------------------------------------------

2009-5-3 9:54:36 [格言] 松柔则长,僵劲则滞 Wilson


等级:新手上路
文章:77
积分:741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6月18日第 8 楼   


太極拳到底要學多久? 2007.3.28
  研究太極拳的教授法一直是我們學院的首要任務,有關太極拳教學的傳說很多,但大部份考據不足,很多名人的學習的年份到底是多少不清楚,但有一篇比較可靠的,是吳圖南記載的,是有關楊露禪教清末貴族端王的三位護衛的事, 這個比較不容易造出來 。楊露禪當時的身份很高,是個"公眾"人物 ,文字的記載不會太離鋪。

  記載如下:
  ……端王載漪管理神技營,他任命楊露禪為神技營的總教習。那時神技營裡有許多著名的教習, 如:雄縣劉士俊(練岳氏散手),練形意拳的郭雲深、練八卦掌的董海川,摔跤的周大惠、大祥子等人。但楊露禪是總教習,身份大概和水滸中的林沖差不多,太極拳那時在北京還不為人所知 ,但楊露禪實在技高, 一顯露就令人折服。就當上了這個位子。
  多羅淳郡王載治,見端王有個好教習: 就找他哥哥載漪商量,也請他到家中教授,端王同意了,把時間分了一半給他,叫楊露禪和他的兩個兒子輪流在兩府教授。有一次載治到端王府,正趕上端王出去打獵,載治叫端王的三位護衛陪他玩太極拳,三位都不成,端王回府後,載治和他論及此事,載治說:請問他們三人是護衛你的,還是你護衛他們。端王聽話裡有話,答道:當然是護衛我的。載治說他們三個人連我都護衛不了,你說該怎麼辦。端王沉思了一下說:這件事問問老教習吧。於是命人請楊露禪父子來一起用飯。那時端王等人很尊師的,飯後端王提及此事,載治說:請老先生栽培栽培,好教他們名符其實。楊露禪笑道:只要他們好好練。三年之後必然有一番新面貌。
  此三人名是:凌山、全佑、萬春。凌山和萬春大家可能比較陌生,這位全佑姓吳,就是吳家太極創派人吳鑑泉的父親。
  楊露禪他是中國太極界歷史上記載得清清楚楚的一位。(因為他做過京官,)人稱楊無敵。由他親自調教出來的三位徒弟,也是有名有姓的人物,只用了三年的時間。並且他們是清清楚楚地在學太極拳。他是楊澄圃的祖父,楊澄圃是楊氏太極拳85式的定形人。也算是楊氏太極拳的創派人。
  如果這些記載是正確的話(不大可能不正確),太極拳由楊露禪三年就學成,也就是說由"真太極" 的楊露禪教,三年可成。
  太極拳為什麼教授的時間越來越長?太極十年不出門已不夠了,很多人很認真地練,也是三五十年出不了門,就是自認為出了門的也實在無法和當年的楊露禪比。

  為何如此,其實無非兩點: 一是教師本身沒練到真太極,二是:教授法不好,不會教。至於其他的原因,這兒不談,有人說是有人不想外傳而保密引至失傳,這不是主要的,再想保密的人也會傳些人的,兒子總會傳的吧,也沒見有傳下來的。
  學問和教授法是兩回事,是不同的"學問" 。就像現在不是人人可做教師的,就算教幼稚園也得讀幼兒師範。
  在太極拳的世界裡,學的人很多,想做教師的人也很多,但真正又研究什麼是真太極,又尋找最好的教授法的人並不多。
  因此我們相信楊露禪的太極拳非常好,教授法也應該是很好的。所以三年就教出了這三位。
  其中一位還是另一派的掌門之父。
  不過根據猜測,掌門之父的功夫應該更好些的,不過那時沒有用像機拍攝下來。無法比較!
  但太極拳自從有了像機之後,人就開始可以從外形模仿了,從此也能從淺薄的地方著手,而外在深,內在淺。太極拳就變成只能"防跌" 的太極操。唉,太極拳本可以令骨質的密度大量提高,即使跌倒也不易受傷,哪裡只是用來"防跌" ,真可憐!鍾文淵先生的老師林久惟先生,在六十多歲時騎摩托車,在等轉燈時被打瞌睡的貨車司機撞了出去,飛得老遠,也沒住院,這是什麼樣的骨質?
  鍾先生說現在他雖然年事已高,卻仍像年輕人一樣靈活,隔壁球場打球他看不到,就爬上牆去看,這樣的老人才是練太極拳的老人!
  在回到之前的話題,說太極拳三年教成是有例可尋的,如果教了很多年也教不成,就表示不是這個太極拳有問題,就是教太極拳的人有問題,不然,怎能不成?

--------------------------------------------------------------------------------

從鍾文淵先生的學拳經歷看他的"脫胎換骨" 2007.3.16
  "二十幾年前第一次接觸太極拳,當時是年輕氣盛的少年時期,對於太極拳的印象和一般人相同,認為是一種柔柔的、適合老年人運動的拳術。所以那時本來是想要學少林拳的,因為少林外家拳打起來虎虎生風,這樣才有英雄氣概,這樣才有學武術的樣子。但那時的資訊流通並不像現在的網路那麼方便,想要學外家武術,卻找不到名師可以指導。
  因為從小到大身體就一直不是很好,瘦瘦弱弱的。在一個因緣下認識了練太極拳的恩師林久惟老師,於是就開始了我學習太極拳之路。本來就對武術很有興趣,所以學習的時候也非常認真。在初學的時期,非常喜歡推手,因為在其中得到非常多的樂趣。當時整天想的就是如何才能推贏對手,整天想著如果對方這樣推來,我要如何閃開及如何反擊才能求勝,如果有推手失利時,更是攪盡腦汁來想對策,為求一勝。就是這樣的用心研究推手,所以當時推手的功夫與日俱增,喜歡到處找人練推手。當時對於拳架並沒有太多的感覺,只覺得是一個暖身兼宣示:我的推手是太極推手的標記而已。
  推手到了第四年是我的推手顛峰期,雖不至所向無敵,但已是勝佔大多輸僅少數。洋洋得意之際,一日,靜思反省:「難道這就是我要的太極拳嗎?這四年的學習大概推手的技巧已學得差不多,再進展大概也有限了。此時推手雖贏卻有用力,太極拳不是不能用力嗎?此時推手雖贏卻只能推手,沒有把握和其他外家拳對打,太極難道不是武術嗎?」種種的疑惑開始在心中產生。
  於是我開始嘗試著不用力去推手,哇!那可不得了,我連初學者都推不贏了。面對外家拳更是手冷腳冷。情況突然大逆轉,我開始仔細的反問自己要怎麼辦?最後的結論是:就算學不到功夫也不走回頭路了,也就是說如果沒法體會所謂的「不用力」的感覺,就再也不推手了。從此開始了我長達六年的黑暗期。這期間真的沒辦法推手,誰都可以贏我。下定決心只練拳健身就好,不再談論武術功夫了。
  本來覺得驕傲的功夫一下子沒了,逢人也不敢說自己有練太極拳。沒有了推手勝負的思維後,此時的我反而能享受練拳的樂趣。只能練拳而已了,所以就把所有時間用來仔細推敲一招一式正確的姿勢,享受練拳時如流水般的感覺,有時如細水長流;有時如平靜無波的大湖;有時又如海浪拍岸般洶湧;有時又如泥沼黏黏凝滯。種種感覺反反覆覆的出現,覺得甚是有趣。這段時間長達六年,感謝恩師在這段時間不斷的給我鼓勵,讓我沒有放棄太極拳。
  六年後的一日早晨起床,突然好像有一個靈感閃過腦中,這時我練拳已有十年了。這個靈感很是微妙,好像是懂了某些東西的樣子。從這一天起,每天都有新的體會,而胸腔骨骼也漸漸的改變,在一個月的改變期中,胸腔變寬了,體重也由瘦弱而升至標準體重。恩師對這個現象只有說了一句:「你開始要入門了。」"

  以上這段文字是鍾文淵先生在《縱橫太極》中的序文,是鍾師本身的一個學拳過程中發生事情的記載, 其中說到了他第一次脫胎換骨之事。(紅字部份)在這一個月內他的胸腔寬了很多,體重由124磅增至150磅。
  鍾師本來很瘦弱,但有1.76 米高,在我們看到他初期的像片時, 像個衣裳架子,非常瘦弱的,穿著的衣服好像是在掛在竹竿上一樣地飄,124磅是可以想象的瘦。
  但從他感到了太極拳是什麼的那一日開始,他的身體就"爆" 開了,一個月後他所有的衣服都不能穿了,體重也變成150磅。
  1.76米是該有150磅的,這才正常!
  鍾師第二次的脫胎換骨,他在書上沒寫,那是在第二次的十年後,我們得到他的同意將它公開,讓學者參考:
  那是在五年前的事了:某日清晨,他腳踩地,突然腳趾劇痛,嚇得他不知所措,細想想是沒有理由的,因為之前沒有任何練錯的地方,身體也是一天天健康,於是他忍痛下地,腳趾就像鞭炮一樣地嚮,但漸漸不痛了,第二天卻又是如此,第三天又是如此,一直至一個月; 一個月後,腳不痛了,但踝部卻劇痛,也是骨霹啪地嚮,又是一個月;接下來是小腿;接下來是膝蓋;接下來是大腿;最後是胯骨。整整半年。他的下盤完成了改變。
  完成後,當他輕輕地踢一下人,人就痛得跪下去。有一次一位跆拳道四段的說起自已的腿是如何厲害時,(奧運選手),鍾師請他作一些表演,他當場踢一塊大街上豎著的很厚的木板,踢得咚咚嚮,鍾師說他的力量和速度都不行, 他自已不服氣,請鍾師示範,鍾師一腳就將厚板踢穿!
  鍾師是從不練這種會傷自已身體的硬功的,卻為什麼會如此堅剛呢?請練太極拳的同僚們想一想!
  在鍾師寫《縱橫太極》一書時他有張他的像片,那是四五年前的, 那時他只是"正常" 。看的人都不會覺得他很魁偉的,只是也不太瘦而已。隨著太極功夫的增長, 現在不同了,連祝大彤先生也贊他是偉丈夫!
  他的骨是非常非常地沉,有一次一位不服氣的人請鍾師劈他一下手臂,鍾師稍重了一些,此人的整條手臂漸漸地變成墨一樣地黑!
  他並不需用任何的健身器去練身材,那些其實也是不可靠的,真正的養生也應該包括一個好身材在內!

 

 

外力、內力與重量的分別

 

  既然是武術,當然不僅僅是推手,推手只是太極同門用來互相磨練功夫的一種方法而已,太極拳當然也要散打的,哪有只是推手的道理?但是很多人因此發現需要另外去學些武術來應付或增進力量和速度,否則無法打,鍾文淵先生明確告訴學者,那是錯的!為什麼呢?
  還是那句話,太極拳是不用力的,而其他的拳種都要用力和練"力";如果你一會兒用力,一會兒不用力,非把身體搞亂不可, 有這樣想法的人,很難練成太極拳,所以鍾先生說練太極拳的人是很可憐的,他只能練一種拳!
  但是,很多太極練家子都知道,當今世上純太極者,包括一些太極大師們能散打者實在是極少極少,就算能打者也並不見得比練外家拳的高明,真不知道出了什麼問題?有些大師推手很好,也能做到一些順水推舟,引進落空,但和散打還是兩回事,這裡面其實有個很關鍵的、卻鮮為人知的原因。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
  外力、內力與重量的分別。
  外力很好理解,就是肌肉的力量!這種力量很容易練,肌肉是人體能夠控制的一種東西,只要肯吃辛苦,不論是練外家拳,還是練舉重,或者做健身都能練出來,這種力比較簡單,不被練太極拳的人所看重,推手時你一用,他就罵你了,第二種是內力,就是筋的力,筋也是人體可以控制的一種東西,練到這一層的人就不同了:1、筋是在人身體"內"的,使用時外人看不到,出其不意,難以防範; 2、肌肉放鬆了,皮膚的敏感度好很多,因此聽勁也不錯了,別人用力他可以很早發現;3、筋力比肌肉的力要細膩,轉動時也可以將沾黏連隨做得不錯看起來和對方合成一體;4、筋鬆後,推手時手臂又可以突然地伸長一些,明顯地比僅用肌肉的人力量更大卻又不易被發現。有人就認為內力比外力高很多。 就是筋的力, 又稱作"勁" ,(勁就是筋的變詞)能用筋的力自然已高出肌肉的力許多,尤甚是在推手上,於是大家就將此看成是太極拳練習的最高目標,可惜的是,太極拳不是練力的,無論外力還是內力!
  太極拳用的是重量,是由骨頭帶出來的,骨是人體不可控制的東西,只能制造條件讓它流動,好像水,如要將它引過來,只能去挖一條溝, 像骨一樣,不用力,如沒東西阻擋,它就會掉下來 而下跌下沉的重量又可和地面產生反作用力(彈性),因此要上升也可以不必用"力" (我們見過很多固體東西這種現象,如皮球、 鞦韆都有些相似,你能拿到骨的重量並以此來練拳,練出來的才是太極拳要練的東西!
  當人不是用外力或內力來練拳時,你的技擊功能會有驚人的突破了,西安趙堡太極高手劉瑞先生,有"閃電手" 之稱,散打時出手極快,真正是"後發先至" ,太極拳的緩來則緩隨,做的的人不少,但急來則急應呢?上哪兒去找?鍾文淵先生和人散打時,外人形容好似和很多人在打,敵人好像從四面八方包圍了他。這只有是用"重量"練拳的人才能練到,如用"內力"練拳的,永遠只能停留在推手界 !因此如有哪位太極高手,練來練去只能推手不能散打,你就可以懷疑他練拳時到底是用了重量還是內力?("大師" 大概不會用外力的)用了骨還是用了筋?表面看來,用了筋總是比用肌肉好,這只能說是在推手上表現較好罷了, 其實是差不多的,因為仍在力的範疇,說句不客氣的話,卻更帶有欺騙性,(不過往往這些大師並不知道自已是錯的, 並不是故意去騙人。)令人以為太極拳就只能推手。由於用筋也不算是"放鬆" ,因此沒有養生的效果, 當然也不會有技擊的效果!充其量只能成為推手大師,很可惜的!推手本來只是一個印證手段,卻成了學習目標,這是本末的倒置的事!
  至於連推手也不推的太極拳練習者們則不在我們評論的範圍!

 


  


練太極拳兼學其他武術的效果會不會比較好?

------------- 摘自鍾文淵先生《縱橫太極》

  答:練太極拳是很可憐的!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常把自己封在太極的天地之中,暢言推手要怎樣怎樣?如何才能把對方推出去?如何才能化掉對方的力?
  但這些有什麼用呢?   你們有沒有去問過其他拳術對太極拳的看法,練八極拳、八卦掌、少林拳、詠春…..等等,他們對於太極的看法如何?   就算沒有問過!你們也反省一下,你練的太極在面對拳擊手、空手道、少林拳、鶴拳、八卦掌、形意拳…….時能用嗎?如果對方不和你推手呢?
  不用說其實大家也很清楚,有很多練了幾十年太極的人,無法從太極中領會功夫,就會強調還要去學其他的拳術來補太極之不足,故有學太極而兼練八卦者;有學太極而兼練鶴拳者…….林林總總,為的是補太極發勁之不足。
  這就是一般常見的觀念,「太極柔軟有餘,發勁不足」,於是乎,求其他拳術的發勁以補太極之不足就好像是必需的一般。那如果要這樣,你甘脆一開始就去學那些拳術就好了,何必繞了幾十年再學呢?
  在此筆者要說的是,只要你太極的功夫未完成,而期望由其他種拳術來補太極之不足,那可以斷言,你的太極功夫一輩子都難練成。
  何故?因為太極中心的純太極內功非常難練成,必需要有正確的方法及老師細細的從旁指導,還要長期的練習才能成功,但只要在這未完成的當中,一接觸並深練其他拳術,那這個中心就會被佔據,那不論你怎麼練,最多就是外形太極而已。
  有人稱自己的拳是八卦太極拳,有人稱自己的拳是詠春太極拳,其實這些都不是太極拳,充其量只是外形太極而已。
  所以我說練太極的很可憐,外面的雜音那麼多,讓人無所適從,如果又從太極之中體會不到功夫,那就會更加喪失信心。
  本人要在此給各位練太極拳的同好鼓勵,太極拳是一個很完備的功夫,完全不需要去兼學其他武術,太極的技擊效果非常的強,具有強大的爆發力,是一個兼俱養生及武術的完整功夫,希望各位不要喪失信心。

 

 


為什麼太極拳養生和技擊功能會是一體練成的???

 


  鍾文淵先生在他的《縱橫太極》一書中說到:如果練了一輩子太極拳仍體會不到太極的功夫,("技擊")那可以說此人的太極拳一定有某種程度嚴重的漏洞,這種有漏洞的太極拳其實在健身的效果上是非常有限的。此論必定會引起某些人的不服及責疑,所以有必要將此作一個大概的說明!
  太極拳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拳種,大家都知道她是"不用力" 的,這是一個非常不得了的特點!
  先說不用力用什麼?有人說是用"意" ,其實"意" 只是一個代詞,就像我們說某些人賺錢不用力用"腦" 子一樣,(俗稱"食腦"), 就是用腦力代替體力 ,用意不用力也是這個意思,用腦子去尋找打拳不用力的辦法!
  打太極拳不用力可以利用本身的重量,也就是地球的吸力;和重量的反彈,(也稱作浮力),就此一點將太極拳與所有的拳種明明白白地分開了。
  人不用力,就是放鬆 ,現在很多人學瑜伽,主要就是學放鬆, 放鬆對人的健康是有很大好處的,這一點無需再多說,大家都知道的。但如果不去學習瑜伽人有機會放鬆嗎?當然有了,人在沉睡時就是放鬆的,因此人體的很多機能都能在睡時都能得到修復 ,新陳代謝的工作也是在睡眠時做得最好。所以有時人病了不一定要吃藥,睡一覺就好了,就是這道理。但是如果睡眠是最好的養生,那人就不必運動了,生命就不在於運動了,而在於睡覺了!
  太極拳也是運動,但她和普通的運動完全不一樣,她是不能用力量去完成的一種運動, 這樣她才能將運動進行到身體的"裡面" 去,練拳時身體要像睡著時一樣的鬆!
  但是運動時的放鬆比靜止狀態的放鬆要難上千倍,不過功效也要大上千倍 ,她可以修復在睡眠時無法修復的器官和機能。僅說排毒一事,現在常說到排毒兩字, 什麼是毒?對人體來說,不需要的東西就是毒, 放鬆的運動比放鬆的靜止狀態不知要排走多多少毒,能將人的身體打掃得干干靜靜,因此新陳代謝也會轉快,各種損壞的器官都能修復好,人就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年輕!這才能稱得上養生!
  再說技擊,當人的身體在放鬆狀態下"運動" ,她的體內就開始發生變化,體內的空間就產生了,"鬆" 假定是一個棉花的狀態,那空就是棉花的空隙括大,這只有是在"鬆" 的狀態下"運動"才能產生的,不動是不會產生的。當空間越來越大越來越多時,你就像一個打足氣的球,別人碰到你就會被彈出去,如果你練到這樣的情形出現,也可以說是技擊功能的初步顯現! 因此太極名家常會用發勁來向人顯示內在的功夫,(可惜的是其中有些名家都不是體內的空間將人彈出,而只是一些技巧和力量而已。這是題外話。)
  再由於太極拳是放鬆了肌肉在運動,肌肉是"掛" 在骨架上,因此骨骼需要承受極大的負荷,久而久之骨骼就變得非常密實;還會漸漸粗壯。有粗壯的、非常密實的骨骼自然就能健步如飛,(所以老人家也能健步如飛)同時也因為是以骨骼為主的運動,無論是跑還是跳都不會受到肌肉的影響(肌肉和骨骼的運作速度不同,不能同時使用,否則慢的會拉慢快的。),手臂也同樣如此,也有非常快的速度,在散打時能發揮非常凌厲的攻擊,既有沉重的骨骼量,別人出一拳你又出三拳,以寡敵眾又何作為奇?
  (順便說一句:太極推手並不是太極拳的武功部份,只是用以驗證太極拳學得如何的方法。)
  因此太極拳養生和技擊功能是一體練成的,都是依賴"鬆" 字練成的!絕不是分開去養生歸養生練,技擊歸技擊練。這一點請眾多學者切記切記!否則學一輩子太極拳卻一輩子都在太極門外遊蕩,很可惜的!

 

 

學習太極拳, 最重要是什麼?

 


  答: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
  以下是摘自鍾文淵先生的《縱橫太極》,看看能否幫到你?
  (一)太極拳是一門高深的武術,除了健身的功能外,還有防身及技擊的效果。有些人練一輩子太極拳,不敢推手、體會不到功夫,只好說是「練太極健身拳」,如果練了一輩子太極拳仍體會不到太極的功夫,那可以說此人的太極拳一定有某種程度嚴重的漏洞,這種有漏洞的太極拳其實在健身的效果上是非常有限的。
  (二)太極門派甚多,每一派都很好。能流傳這麼久,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門派的觀念不要那麼重。其實各派都有高手,並不僅僅只有那一派才能出高手。
  (三)雖然每一派都有高手,但平庸者更多。所以比選一個門派更重要的任務是:找一位真正通徹太極拳的老師。
  (四)「推手」不是太極拳套的進階,推手只是太極功夫印証的一種方法而已,如果把推手當成練太極功夫的要訣,日日苦推、夜夜苦思,那到頭來,太極拳只會是一場空而已。
  在真正練出太極功夫之前,絕不可觀摩其他的拳術。也就是「未入太極之門」前,不可以想要接觸其他不同的拳術,因為如果這樣,太極拳的內在心法很快會被其他拳術所入侵,終身難在太極拳上有成就。如果真要這樣,不如就改學其他拳術吧!誰也沒有規定一定非練太極拳不可啊。
  練太極拳最重要的在拳術的研究,拳套是終身都要練習的,而且還要細細的研究,體會每一個招式中全身的配合及招式之間的流動是非常重要的。
  在練拳時要全身一致,推手時也要全身一致。當兩人推手時,對方就是你的老師,因為如果對方技巧高超,那剛好可以讓你學習;如果對方死推、猛推、用力推、突發奇招那剛好提供你印証是否全身一致的機會,更要心懷感激;如果對方漏洞百出,那剛好讓你有所警惕。不論何種情況,對方都在提供你訓練的機會,心懷感激,你就不會一交手就想急著把對方推出去了。
  要知道「推手」只是互相磨練功夫,並非一定要爭勝負。推手時的勝負有那麼重要嗎?用力把對方推出去了就是功夫好嗎?就是天下第一嗎?與其用力把別人推出去而破壞本身的太極格體,不如想辦法保持自己的太極格體在別人的狂風暴雨的猛攻下還能完整而不破散。

 

 

 

學會一套太極拳離"會太極拳"相差十萬八千里


  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一定要搞清楚學太極拳倒底是在學什麼?就是一套拳嗎?
  其實"學太極拳"四個字是一個泛稱,就像小孩入學讀書一樣,我們習慣將上學稱作"讀書" ,但讀書並不是就拿著一本書去"哇啦哇啦"地讀,"讀書"除了讀,是要先認字, 寫字、理解、做實驗。還要讀很多很多不同的科目…寫文章、思考、…,總體來說,讀書的總的目的就是將一個孩子培養成一個懂道理的人及有用的人!
  學太極拳當然並非是就學一套太極拳,它的目的也是很清楚的:為了養生和技擊。 起碼古人是為了這個。 現代人的目的可能是消磨時間;或自以為是地健身(其實是健不了什麼的,其功效並不好過普普通通的"散步",散步遠比亂七八糟的太極拳健身得多。);或者去拿獎牌。
  以為學太極拳就是學打一套拳,然後每天打打當作運動,是對太極拳的天大的誤會!
  學太極拳,是借助太極拳這一工具來達到養生和技擊的效果!其目的是:
  太極拳的養生功效是八個字"脫胎換骨,返老還童" !
  技擊攻效也是八個字:弱可勝強,年老不衰!
  而這種功效只能通過練太極拳的"特有" 方法去練太極拳才能練到。
  這個特有方法就是諸名的"用意不用力" 中的"不用力"三字。
  千萬別誤會,以為不用力就是軟不拉塌地打拳。因為這種軟不拉踏塌的也是用力的。
  不用力就是利用自身的"重量" 。拳架的運行是自身重量的流動。
  能"不用力"運動上幾年,你的養生和武功就齊了。
  但這個"不用力" 太難了,如無一套正確的方法,是不可能練到的,尤其是青壯年。
  直至年老了,或是大病一場之後,真正沒力了,那時才悟到什麼是"不用力" ,但已經來不及了,就算練出一些些功夫,也不足以和年輕的外家拳高手散打,就只好在臺上和自已的徒弟表演表演。
  在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中有一句: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此句說的當然不是推手或揉手,而是"散打" 。但耄耋是什麼年齡的人?是七、八十歲的人,七八十歲的人能和年輕的外家拳散打,這才是太極拳所練出來的武功!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老祖宗們留下的寶貴遺產,請學者和傳播者千萬珍惜 !不要再以訛傳訛!!
  至於養生,那更是太極拳的"本行"了。我們現在給學生的信息中有一條是,學了太極拳,醫生遠離我!(做醫生的朋友千萬不要生氣啊!)不但不用吃治療性的藥,連養生性的補藥也不用吃!這才體現出太極拳的偉大之處!否則太極拳有什麼資格傲視群"拳"?成為世界上最多人練的一個拳種?

 

 


唉! 國際太極邀請賽… 

 


  我們不贊成太極拳的套路比賽過於繁多,原因是那些比賽只會導致世人對太極拳的誤解日益加深!
  每一場比賽,不管什麼比賽,她所選出的冠軍,必然是引導世人學習的典範, 尤其是一場大型比賽,是需要對時代負責的!
  太極拳的比賽,如能產生一些優秀選手讓太極拳,也就是真的中國功夫帶出希望、那是無論如何值得支持的!中國功夫在至今的世界上還很受重視,歷史上的人物,遠代的不說,近代的有霍元甲、李小龍;太極拳的楊露禪、鄭曼青都是一代偉人。但是他們的偉大並不是從哪一場國際賽中得了冠軍而被世人崇敬的,雖然他們沒有什麼冠軍的頭銜,(有也不多)世人卻非常認定他們是有真正的中國功夫的人!今日的中國功夫能揚威海外和他們絕對分不開的!
  他們擁有的功夫都不僅僅是上臺打一套拳或耍一套兵器!
  看目前的奧運,有跆拳道、空手道、柔道,這個道那個道的,比歷史,太極拳比他們長得多,比全世界的練習人數,太極拳也絕不輸給他們,為什麼至今還進不了奧運?就是因為用套路作評審真的很難令人信服!太兒戲了一些!人家這個道那個道的比賽清清楚楚,勝敗一目了然,不用評判硬是憑目測。如說我們的太極拳功夫只是為了健康,那人家的就不是為了健康嗎?全世界的運動項目都說自已是為了健康的!
  趙堡太極的鄭悟清大師,曾經有一次去應徵做功夫教頭,當時很多名拳家都上場各打一套拳給評判(挑選者)看,個個都是虎虎生威,惟獨鄭公就在臺上默默站了一會兒,說:打完了,人家奇怪: 他不是沒打嗎?他說:"我打了你們能看懂嗎?"
  結果那些不服氣的人全來和他真打,結果當然是鄭公得勝,那個"教頭" 的位子就是他得了,我們今天說這件事是想讓大家知道,太極拳是武術,不是"舞術" ,不是"操術" 。要想名附其實終究還是要在技擊上見高低的。否則化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遊說奧運"掌門" ,就算進去了又有什麼意思?

 

 

 

"寫毛筆字" 和"書法" 

 

  祝大彤先生從北京來電話時說道:中國目前的書法家只有八千人,很為之可惜!書法是中國的"國粹" ,歷時數千年,現在只有八千人。(他說的書法家自然並不是像王羲之、王獻之這樣的,只是算得上能教授書法的人士)。
  中國有十多億人口,如果人人都需要用毛筆作為書寫工具,這八千教師是絕對不夠的。好在現在已無須用毛筆作為書寫工具,不但不用毛筆,有了電腦,鋼筆也不用了,書法已成了奢侈品,只是有興趣的人才去學,不過就算是書法家少,但中國的書法藝術並不會從此完結。仍將一代代傳下去,並且"江山代有人才出" !
  但中國的太極拳就不是了,不但已經很久不見有楊露禪這樣的"楊無敵" 出現,連達楊澄甫、吳鑑泉、孫錄堂、武禹襄的也極為罕見,這不對呀!書法家少,是因為現在寫毛筆字的人本來就少,但太極拳家少就不對了。因為現在會打太極拳的人還少嗎?是空前空前的多!就算是萬裡挑一,十萬裡挑一,百萬裡挑一也該出幾個楊露禪了吧!起碼也應該有些像楊澄甫、吳鑑泉、孫錄堂、武禹襄這樣的。為什麼反而越來越見不到有"太極" 功夫的人了呢??
  我們將書法的推行和太極拳的推行作一個比較,就會知道,太極拳是給人有意無意地"毀" 掉的:
  假定今天要毀掉書法藝術,其實也很簡單。只需要先大說練書法的好處,比如修身養性啊,活動手腕關節啊、延遲衰老啊!然後馬上舉行書法班,教師不夠,就將能拿起毛筆寫幾個字的人全部發給一張書法教練證書,於是普天下的書法班就會大行其道,不用多久,書法界就一片混亂了。 如果那時外國人也會想學書法,他們自然是更沒可能分得清誰好誰壞的,這樣書法就算"走向世界"了嗎?外國人短期內是分不出"寫毛筆字" 和"書法" 之間的區別的,而時間一長就更分不出,那時中國就遠不止這八千人了,而是有八十萬的,八百萬,甚至更多的書法"教練" 。而那"八千" 書法家也早已淹沒在大批的"書法教練" 的洪滔之內了。
  "寫毛筆字" 和"書法" 是兩回事,練太極拳,和僅練太極拳的外形動作也是兩回事。這一點在當前練太極拳者中絕大部份的人是不知道的。原因就是因為教他們的、擁有"太極教練" 證書的老師們也不知道!

 

 

印尼妹的一桌菜 


  有個親戚是個烹調高手,年齡大了,家裡請了個工人,是個印尼妹, 想教她做中國菜, 工人學得很認真!
  數月後造訪她家,她苦笑著請我們吃一餐便飯,說是那個印尼妹做的。
  菜一上桌,眼睛一亮,真正漂亮!有飯店宴客的水準。不知為何主人還不滿意?
  客氣一番,迫不及待地下了筷子,我的媽,馬上想吐出來, 有的鹹得發苦,有的好像沒放過鹽,有的卻不知什麼怪味。魚有些腥的,想必是酒忘了放,炒菜菜卻有生油的味,可能油沒熱透就放下菜了… 我也只好望著滿桌的菜笑。
  主人開始解釋說因為工人篤信回教,不能吃有豬肉的東西。偏偏主人家用的上湯大部份有豬的成份,因此她絕不會試味道。如何為之好,她更本不知道,跟她說也不明白。她就是依樣畫葫蘆,把樣子做像了就算。至於調味如何,火候如何,她沒法分辯,索性就不講究了。 她能關注只有樣子。
  做菜講究色、香、味,其中最主要的當然是味。因為這是食物,主要功用是吃的。學做菜的人不試是不行的,就算很有經驗的,恐怕不試也不大行。我們看到一些烹飪大師的在參加比賽時(如鐵人料理),也是要試味道的,菜講究色、香、味,最重要的當然是味,不試怎麼知道?
  就和我們現在的太極拳一樣,太極拳本是武術的一種,主要功用當然是"技擊" 方面,哪有光看"色" 的道理?自然最重要是講究"味" 的。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
  糾正世紀之誤 把真正的中華武術推向世界
  

 


  此文作者對於中國武術至今走向和體操化、芭蕾化發出焦急的呼喚,但我們以為外家拳的發展終究還是比太極拳的發展好一些。因為外家拳畢竟在力量、速度上和真的搏擊比較接近,太極拳就完全不是了:練時慢,用時快;外形柔、內在剛;你在看一套緩慢的,柔和的太極拳架時又怎能知道他能否在出手時會是異常剛強,異常迅猛?甚至可達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還是和印妹的一桌菜差不多,只是中看不中吃的擺設?
  要想太極拳不至於滅亡、得已恢複本來面貌,需要壯士斷臂,將太極拳的套路比賽,清除出武術比賽項目,如果說太極拳就算沒有了"技擊"的功能還有養生的功能,那就更沒有必要比賽了,養生的好東西如瑜伽,氣功…都沒什麼比賽的。這樣我們的太極拳可能還有救。洗心革面,重新來過,也許一二十年後,會有一批真材實料的太極拳精英出現!我們相信會有這樣的一天的!!

 

 

 

神秘的太極圖 

 


  太極拳是不簡單的,在中國這麼多功夫中太極拳最令人入神。到底太極拳有些什麼在內?不如先看看太極圖:
  
  名作家余秋雨是這樣形容太極圖的:
  "……神秘的太極圖,就像一個渦卷萬物的洞口。一陰一陽呈旋轉形,什麼都旋得進去。太極圖是無文字先民的隆重遺留,人類有文字才數千年,而在無文字的天地裡卻摸索了數十萬年。再笨,再傻,數十萬年的捉摸也夠凝結成至高的智慧。……"
  "……再笨,再傻,數十萬年的捉摸也夠凝結成至高的智慧。……"
  你能小看她嗎?
  說到太極圖,自然很多人將她延伸到老子的年代。將她歸於道家的範疇,其實是道家不過是借用了太極圖,而太極圖涉獵的範疇遠比道家所崇大得多。
  而太極拳敢命名為"太極" 拳,不是胡亂命名的,是和這個深不可測的太極圖有著極大的關系!目前我們將某些人打的太極拳稱作太極操,其實也是不夠妥當的,那些“操”和“太極”又有什麼關系呢? 那只是些柔形操而已、緩慢操而已。
  在我們學校,鍾文淵先生在示範一招抱虎歸山的用途時,被試者說感覺像卷進一個漩渦之內,一直深入到無窮無盡……感覺非常可怕,……這也是"太極拳"的其中一個表現。有誰如果還想不明白的話請前來試試!
  

 

 

 


為什麼太極拳教師不教太極推手?  
  最近有位新生來報名,他想學太極推手,他已拜師學過三套各不相同的楊式太極拳了,什麼88式、108式 …但就沒一個教師肯教他推手,他很不解,來問我們為什麼?

  太極拳是“體” ,推手是“用” 。推手是驗證你的太極拳是否正確的一個極好的方法。也是教師用以教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太極觀念的一個好方法。

  大的不說,就說“放鬆” ,放鬆是每個太極教師天天掛在嘴邊要求學生做到的一句話,但怎樣才是放鬆呢?學生更本不清楚。(很多學生誤將放軟當成放鬆)讓學生推一下教師就知道了,教師如是鬆的,學生的感覺是推不到什麼“頂” 的東西,就像推門一樣,你推多少,它走多少,但是你不推它也不會動,而且因為自已是中正的,表面的退讓,其實並沒有退,這邊退時,那邊又過來了。不需要事前警覺,也不需要經驗,只要“放鬆” 。更好的太極老師,比門還好,像窗簾,他只動你推到的那一個“點” ,其他的都不動,不受牽連,這就是鬆!

  研證你學的是不是太極拳,在初期不用推手的方法,我們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可以研證。

  如果教師對這些都做得還不是很好,正好證明自已也應該好好學習,在教授學生中互學互幫,教學相長,又何嘗不是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