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ax的原理:董子先祖及董子後裔的遷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5:27:29
新華網河北頻道 ( 2009-11-24 20:28:11 ) 稿件來源: 衡水市委宣傳部
景縣 鄧文華
魯宣公二年(-607)秋,晉國發生了政變,趙穿在桃園殺死了國君晉靈公。因受迫害逃往國外避難的趙盾,這時還沒走出國境,聽到這個消息又回來了。史官董狐在記述這件事時寫道,"趙盾殺了國君晉靈公",並在朝堂上公開宣布。趙盾辯解說,我沒有做這個事情呀!董狐說,你是晉國的上卿,逃亡還沒有出國境,回來後你不懲罰弒君的兇手,那兇手不是你又是誰呢!趙盾嘆了口氣說,天啊,《詩》說,因為我眷戀祖國,反而給自己帶來了災禍。這大概就是說的我吧!孔子評論說,董狐是古代優秀的史官,他秉筆直書。趙盾是個優秀的臣子,他因為史官的法度而蒙受惡名,真可惜呀!如果他當時出了國境,就不會出這樣的事了。因為這件事,董狐成了名垂千古的史官。據董氏宗親會的研究,董仲舒就是董狐的後裔。
近年來,董氏宗親會發現大量董氏族譜。中國國家圖書館等處共藏董氏族譜近70部,其中有:董瑞生撰清康熙刻本江蘇高郵董氏族譜,董光綏撰清乾隆刻本浙江會稽董氏族譜,董光蘭撰清道光六年(1826)江西樂安《撫樂董氏績修鄉賢錄》,董秉純撰民國年間《四明儒林董氏宗譜》,董作臣、董正統等修1928年《雲樓董氏族譜》,董德庵等撰1937年《廣川董氏(安徽涇縣董氏)宗譜》,董思臻等撰1947年《安徽太湖董氏宗譜》,董世恩等撰1930年《銅山董氏分譜》,董春亭等撰清同治九年(1870)《董氏宗譜》,董懋文等撰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慈溪董氏宗譜》,董德庵撰1937年《廣川董氏宗譜》,董書雲撰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樂陵董氏族譜》,董貽玖纂1941年《湘潭董氏五修族 譜》,董體元纂清道光十四年(1834)《董氏族譜(平定)》,董其昌等纂1926年《董氏家譜》。
綜合董氏族譜可知,晉國史官董狐生董明,繼父職為晉史官,後應邀赴越國任職。董明生二子,長子董宜,次子董像,董像為弘農國史官。四世董捷、董持。董持于洛陽為官。五世董真。六世董良、董京,董良為越國史官。七世董費于圃山(今鎮江)為官。八世董榆。九世董儒。十世董安,定居于廣川。十一世董詳、董瑞。十二世董頑,董士通。十三世董順,生十四世董仲舒。由此可知,董仲舒為董狐十四世孫。到董仲舒時,董氏已居廣川五世近百年之久。
據董氏通訊考證,董仲舒生有八子一女。其女名倩盼,被漢武帝譽為"天下第一才女",與漢武帝女烏梨雅並稱為"漢宮雙飛燕"。董仲舒八子中,留廣川者為一、二、三子。二子名符起,因被誤認為不孝逐出家門,投靠其父摯友王善友家,符起伺候老人一生。四子遵父囑遷往隴西(今洮河渭河流域)。五子、八子先後遷居于父董仲舒為官之江都(治所在今江蘇揚州市)、膠西(治所在今山東高密縣)。七子轉遷藍田(今山西藍田縣),部分後裔遷于陜西興平茂陵。留居廣川的裔孫先後遷居隴西、河東。明之後,董仲舒部分後裔又隨移民遷回廣川。根據董氏後裔家譜,董仲舒的八個兒子當中,有案可稽的是四子董禹、五子董簡、八子董彰。
四子董禹生董勝、董藤。董勝生董勖,為董仲舒四世孫。五世董駟、董駘、董驥、董驛。六世董敬、董敏、董陵。七世董忠,官至王莽時期大司馬,因反對王莽篡政被殺,董忠後裔逃往他鄉。據董氏族譜記載,元大德三年(1299)春,時任禦史中丞的董世選,從平江北歸,與隱居在富春的董宗本的後裔相遇,為董宗本的後裔族譜寫序道:"本係先廣川人,入居太原,始祖大司馬董忠,亦自建康。而本支董元為大司馬董忠九世孫。"董宗本乃董仲舒裔孫,其先祖自河東徙山東,後又回河東,其後輩子孫又自河東遷居山東及真定涿州。董宗本歷官後漢隨州刺史、北宋朝奉大夫,夫人高氏乃北齊皇帝後裔、北宋開國大將高懷德之妹。宋以後,董宗本長子董遵訓遷富陽,次子董遵謙遷臨安,三子董遵海遷河東(環州)等地,四子董遵謀遷天水,五子董遵謨遷安吉。
另居董氏家譜記載,南北朝時,董仲舒三十一世孫董信道之玄孫遷至蔡州,隋唐之交時,三十五世孫董九思遷河東虞鄉定居。三十七世孫董仁婉從京城徙河中,有兒子大禮,孫子伯良,伯良生董晉。從譜係看,董晉應為董仲舒四十一世裔孫。董晉為唐德宗相。董晉生四子,長子董全道為殿中監,次子董溪為商州刺史,三子董全素為太子舍人,四子董解為太常祝。董晉後裔先後遷居于山西河中,江西德興、婺源、宜黃、樂安,浙江富陽,安徽涇縣、池州、盧陵等地。
五子董簡生光國、光宗,光國生董英,董英的孫子是被東漢光武帝劉秀譽為"強項令"的董宣。此後,董宣擢江夏太守,後調洛陽令。董宣曾孫董承,為漢靈帝母董太後之侄,漢獻帝的舅父,官至車騎將軍,後為曹操所殺。董太後是河間人,其兄董寵,董寵侄董重,官至衛尉,封條侯。董宣五世孫董和,字幼宰,歷官成都令、國都尉、益州太守、署理左將軍大司馬府事。董和之子董允,字休昭,歷官太子舍人、黃門侍郎。董光國十一世孫董奉,後遷于建康吳寧。董光宗生三子,董般、董集、董棨。董棨三世孫董黯,字叔達,徙慈溪。董黯孝敬母親,鄰居王寄污辱母親,母親死後,斬王寄首級祭母後報官自首。漢和帝深為感動,不但赦免了他的死罪,而且下詔表彰,拜為中郎將。他辭官不就,遷居孝昌隱居。
八子董彰,生董恭、董謙。董恭生六子,董嚴然、董思、董賢、董寬信、董儀、董偉。董嚴然曾孫董元楨生董君雅。董君雅生董擢、董卓、董昊。董擢,字伯穎,早夭。董卓,字仲穎,東漢大亂的姦雄。董卓生二女。董昊,字叔穎,官至左將軍,鄂侯。董昊子董璜,官至侍中、中軍校尉。董彰八世孫董昭,字公仁,官至司徒,封樂平侯,謚曰"定侯",漢獻帝時拜為議事郎。董昭子董胄,襲父爵為侯。董謙五世孫董壼,生董延慶、董延年、董延壽,其後譜係中斷。
建國後,出土武周董琮墓志。墓志稱,董琮先祖廣川人,後遷居相州安陽。廣川即今河北景縣所屬之廣川鎮;相州為北魏年間置,治所在今河北臨漳縣鄴鎮。董琮當為漢儒董仲舒居于安陽一帶的後裔。據志文可知,其曾祖董呼,北齊華州刺史、隴西王;祖董某,隋代官封博望侯;父董綱,隋行臺錄事。但據《北齊書》,隴西王並非董氏其人。《南齊書》亦無董呼為隴西王的記載。不知墓志所雲是否真實。但也不能認定這是董氏故意偽造。據史家稱,南北朝時,由于戰亂連年不斷,國家館藏歷史資料多有損毀。在諸多國史中,《北齊書》撰寫就比較粗糙。《北齊書》編纂于唐初,但到唐代中葉以後就逐漸殘缺。到了北宋只有十七卷屬于原作,其余部分是後人以《北史》和唐人史抄中相關紀傳補全。墓志雖多溢美之詞,但科名薦辟的記載一般還是真實的;但不出土則不為世人所知,更不會寫進正史和地方志書,看來這種歷史的殘缺只能由後人彌補了。墓主死于天授三年即公元692年,在世六十一年,當生于公元631年即唐貞觀五年。墓主與二夫人合葬于天冊萬歲元年,即公元695年。董氏出自姬姓,黃帝裔孫有飂叔安,飂叔安生殳,舜賜姓董氏。董殳裔孫辛有。春秋時,辛有子孫先後到達晉國。晉國有董狐,董狐裔孫董翳,為項羽封為翟王。董翳建都于高奴(治所在今陜西延安東北延河北岸),子孫遂居于隴西。墓志所稱其祖為滑州刺史、隴西王,可能是項羽所封"翟王"而居于隴西之誤。 在董氏後裔中,江西樂安流坑董氏應是較為繁盛的一脈。流坑村位于江西樂安縣牛田鎮,北距縣城38公裏。全村佔地面積3. 61平方公裏,有800余戶,近5000人,都是董姓人家。一脈清水環繞村落,一棵棵高大的樟樹枝繁葉茂。村裏 是青一色的典型的江南古代風格建築群。黛瓦青磚,大方樸實。馬頭墻仰天而起,凝聚著燦爛的古代文化。流坑村現有民居500余棟。其中,明、清建築309棟,也有為數不多的宋代建築。村外建有高大寬厚的護村墻。街巷按"橫七豎一"的棋盤式格局設計。每條街巷兩端都有巷門、望樓,自成一個防禦體係。這種集生活、生產、防禦于一體的建築形式,是唐宋時期村落規劃建築模式的典范。村西有一條人工挖掘的長湖,稱之為龍湖,把全村的天然雨水和生活用水從東向西引入湖中,再將湖水自村南經村東、繞過村北與向西北方向流去的烏江相貫通,使整個村莊為水所包圍,形成山環水繞的佳境和攻守兼備的有利地形。這也是流坑村近千年來較少受到兵災匪禍侵擾,使大批古建築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流坑村的古宅群,多為集數棟建築為一體,既前後相連,又 左右相通。每棟都是一個完整、宏大的藝術群體,其中很多是價值頗高的歷史文物。匾額、木雕、石雕、磚雕、彩繪、名人書畫等美不勝收。
流坑村民董兆榮,祖上曾有人中過進士,自己也作過私塾先生,直至上世紀末仍住著祖上留下來的宅子。門楣、中梁上懸挂的官宦名流題寫的牌匾就有十幾塊。他保存的明代萬歷年間編寫的流坑董氏房譜仍完好無損。其中《本源考》這樣寫道:"根據唐朝韓愈所撰肅宗時宰相董晉的神道碑文,上溯董晉為董仲舒之後,而流坑董氏又為董晉之後"。唐朝末年,董晉的後裔董清然從安徽進入江西宜黃。南唐升元年間,其孫董合又由宜黃擴源率家遷居流坑。所以流坑建村之後,董姓人皆稱"廣川董氏"。此後,楊筠松為董合夫婦、董楨夫婦相得吉穴四口。後來董氏興旺,為感恩戴德,把楊氏入祀董氏大祠堂之報功堂,享受董氏子孫香火。這也是如今全球董楊宗親總會成立的原因。1994年秋,董楊宗親總會秘書長董媽祚先生曾來景縣參加董仲舒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並到景縣大董故莊和江西流坑瞻仰先祖遺跡。
流坑董氏十分重視教育,倡導以詩書求聞達。自宋代董文廣建書院,到明代中後期,全村書院、書屋等共達28處。書院大都集講學、祭祀、敬賢、藏書為一體。對赴試子弟,各級祠堂都要給予盤費和資助。這種獎學族風使大批子弟走上科舉之路。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出現了五子聯科,同中進士的盛事。僅宋、明兩代,中進士者就達四十多人,其中文武狀元各一人,其官職上至宰相、司徒、尚書、侍郎,下至知府、知縣、主薄、教諭,共計三百余人。他們多注重"立德、立功、立言",學術著作頗豐。僅明代董氏著作就達38種。如董燧的《圓通問答》,董威的《四書逢源》,董翔鵬的《理學續稿》,董潤的《大明統一志略》等。當時的流坑董氏,仕途通達,聲名遠播,成為官宦士子、地方士紳敬慕的名門望族。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為流坑狀元樓題寫的匾額"狀元樓",南宋宰相、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衣冠圖"上題寫的"世珍",明代吏部尚書聶豹所書《董氏重修祠堂記》,都說明流坑董氏的顯赫地位。
流坑董氏的代表人物大都十分注重名節,尤其注重民族氣節。南宋末年,元軍南下,董氏族人組織村人抗元,匯入文天祥的大軍,兵敗流坑被毀,不少董氏子孫流落異鄉。但有個叫董德元的,卻很不光彩。董德元16歲考取秀才,初任丞事郎,受到秦檜的重用,很快爬到副宰相的高位。秦檜病危時曾囑以後事,贈予千金。秦檜死後,董德元罷免歸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