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工厂模式例子:邮储银行“假币门” 非一般的“坑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44:20

  10月下旬以来,河北石家庄邮政储蓄银行5网点连发9起退休老人在领取退休金后发现假币的事件。让人颇感蹊跷的是,同一家银行接连涉及假币事件,而受害人又均是领取退休金、养老金的老人。目前,石家庄警方已展开调查取证工作。邮储银行假币事件频发,银行究竟是工作失误还是刻意为之,其中存在着诸多疑点,同时,也暴露出银行存在的管理漏洞。

1石家庄邮储银行爆假币事件

  11月4日,中储石家庄公司年近8旬的退休职工任锡禄向居住小区物业缴纳取暖费时,对方告知其持有的11张百元大钞全部为假币。而老人称,这些钱都是11月1日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石家庄市市庄支行支取的3000元退休金中的一部分。老人成为石家庄近期出现的第四位在邮储银行领取退休金时遭遇批量假币的老人。

  据任锡禄老人回忆,11月1日上午,他拿着自己和老伴陈风芹的养老金存折,骑三轮车来到邮储银行市庄支行。“取出3000元现金后,我在柜台前将钱装入塑封袋并塞进了衣服内兜后,当即骑车回家。”

  任锡禄后来获悉,自己遭遇的批量假币,跟近期媒体关注的一致。他手中的11张假币,与此前十二化建职工吕绍有老人遭遇的假币相同,包含了“NW28698946”、“NW28698953”两种冠字号假币。另外,任锡禄老人持有的11张假币正面右侧中间位置,也存在着和其他三位老人所遭遇假币上的豁口。

  4日,在得知自己从银行取出的钱是假币后,任锡禄向警方报警。突遭假币报警后,民警曾带领任锡禄的女儿任淑玲赴涉事邮储银行调取了其父亲取钱时的内、外监控,录像显示老人直至离开银行时也未出现钱被调包情形。录像还证实,老人取钱时银行员工确实将钱在验钞机里过了两遍,程序未出现问题。鉴于此,任淑玲怀疑问题出在验钞机上。

2邮储银行验钞机只点钞不验钞

  6日,任淑玲带着11张假币来到邮储银行市庄路支行。“你不是说银行验钞机不能调吗?为什么现在验钞机却只能点钞、不验钞。”面对银行苏姓负责人,任淑玲提出了异议,对方无言以对。

  原来,曝出假币事件后,邮储银行特意摆出一台公共验钞机,但是如果将功能键调至“低额”选项,验钞功能就会丧失,任淑玲持有的11张假币轻松通过检验,而将功能键调回“智能”后,验钞机又准确发现了假币。

  “如今即使银行监控拍到钱通过了验钞机,也不能说明钱一定查验了真伪。”任淑玲表示,为了还80岁老父清白,她会坚持向邮储银行讨要说法。

  石家庄邮储银行假币事件频发

  而在此前,石家庄十二化建公司79岁的退休职工吕绍有,在将其刚刚从邮政储蓄银行某网点支取出来的1300元养老金拿到附近一家银行缴供暖费时,被银行鉴定为假币并没收。石家庄棉纺七厂退休老职工温店明、石家庄铁路工程段退休职工田金栓也有同样遭遇:两人在同一家邮政储蓄支行支取养老金后发现其中有多张假币。自今年10月下旬至今,在该市邮政储蓄银行的5个网点(支行)已发现9起涉及百元假币的事件。

  警方介入调查

  有银行内部人士称,像这种连续发现批量假币的问题,其性质已经很严重。银行的现金从出库、送款、接款、分款到支付储户款项,整个过程要经过许多程序,其间是否有可能出现漏洞,要经过认真调查才能给出答案。

  目前,石家庄市警方对近日连续发生的退休职工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石家庄市分行多个网点遭遇假币事件极为关注,已展开相应调查取证工作。

3邮储银行“假币门”绝非简单的坑爹

  人们常说,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最安全,同理,看似最安全的地方,其实也最危险。所以,类似银行流出假币这种事儿,最让人防不胜防。尽管目前石家庄的这起邮储银行向储户假币事件,没有最终水落石出,但同一家银行的多个网点接连涉及假币事件,而受害人又惊人地相似:均系领取退休金、养老金的老人,一系列事件让人颇感蹊跷。究竟是工作上的失误,还是有人故意为之,存在诸多吊诡之处,种种迹象表明,这起事件中到处充满着故意的嫌疑。这不是坑爹吗?而然,银行出假币绝对不是简单的坑爹。

  银行柜员点钞、验钞的水平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一般柜员很多时候看一眼,就能区分真假钞票;如果用手一摸,真假基本立辩。一个连小区物业都能轻易辨别的假币,却在石家庄邮政储蓄5个网点集中出现难道真的是巧合?基本可以肯定该银行中的确存在假币流通。

  为何被坑的都是老人?

  去年7月,一女士在广州市天河北中石化大厦内的中国工商银行柜台提款4万元,然后来到同一楼层仅隔数米的招商银行柜台转账时,发现其中有100元的假币。由于两家银行间全程有录像监控,工行最后不得不承认是自己的点钞机“不够灵敏”。

  可如今退休老人却没有这么幸运,此次石家庄邮储银行假币事件,为何受害对象都是退休老人?而其他人没有收到。或许银行正是因为退休老人眼神不好,无法辨别真伪,利用老年人识别能力差的弱点,有恃无恐地再将假币流通出去。

  “离柜后概不负责”存争议

  给老人们假币,除了直接造成经济损失之外,还让这些老人处于维权的窘境。因为,根据银行业的规定“离柜前请仔细清点、离柜后概不负责”,目前多数银行虽然不再坚持“绝对不可能出现假币”,但要求储户必须证明手里的假币是从银行取出来的。从法律上说,储户取到假币后,是应当由银行负责还是让储户自己负责,关键要看是否有证据证明假币是从银行流出的。而实际上,离开银行柜台便到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境地,储户往往是在一段时间后消费时才发现是假币,这就很难证明是否被“调包”,取证更是难上加难。银行的这条规定无疑便成了“霸王条款”。

  虽然银行的这条规定,是为避免离柜台后可能产生的纠纷,如果由银行负责,收回假币,重新向储户支取现金,则可能引发新的问题,即可能导致社会上流传的假币流向银行,进而给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此规成为免责条款本无可厚非。可问题是,它的成立不应只是责任的本身,同时银行还应尽到信誉保证的义务,比如不向储户支付假币、确保数额准确等等。银行和储户之间本身就应存在这种契约关系,一旦银行提供假币被证实,就不仅仅是赔偿和道歉那么简单,还要根据《人民银行法》等法律追究其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在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情况下,单纯的免责条款,必然会沦为规避责任的“免责金牌”。在这个强硬的外壳之下,储户离开了柜台,服务上一切的失误、甚至主观故意,都成了储户的失误,造成的损失都成了储户积累教训的“学费”。

  因为一个目前通行的“离柜后概不负责”的行规,无疑让老人维权更为艰难。但相同的事件国外银行是怎么做的呢?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如果客户在美国花旗银行的自助取款机上取到了假币,只要保留好操作记录的小票,就完全不必担心。银行会根据小票核对数据记录,如果通过核对序列号,证实假币确实是从自助取款机里取出的,银行会负责赔偿。不过前提是客户一定要打印并保留小票。

  暴露银行监管漏洞

  这家涉事的金融机构多年来屡曝类似丑闻,但始终未能彻底改正。除了查处难度较大以外,更大的可能恐怕还是单起涉案金额不高所致。试想,如果此次假币事件真是银行内部所为,那么再傻的冒险者,也不会在顾客提取的一万现钞中放入五千元假币(四千元以上为立案标准),因为那样顾客多半会跟银行维权到底;再者挑选“老眼昏花”、警惕性差的老年人下手,其用意也是不言自明的。

  银行里的假币,是藏身在行规漏洞中的“魅影”,也是银储权利不对称,而内部监督又缺失畸生出的怪胎。可以说,银行里的假币不是偶然事件,而充满着必然性。

  银行与储户理应是权益平等的关系,建立良好的银储关系,既需要相互信任的态度,更需要有效制度的支撑。银行在正视与查清假币事件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形成漏洞的原因,更多地从制度与监督的层面,予以完善和堵漏。尤其是对假币,防止其进入流通兑付,不仅要作为行业的普遍准则,更要切实建立监督防范机制,不能让所有的错都由储户扛。

4结语

  公众权益和社会发展必须让银行从根本上提升服务水准。要最大限度遏止和解决假币危害,首先就应该降低公民风险,强化国家和银行责任。就像相关经侦部门建议的那样,“对银行柜台收到的假币不再采取没收的方式……假如市民完全不知情,且能够提供来源的,银行将补回假币的差额。”如此一来,公民将会主动在第一时间上缴假币给银行,中间环节越少,越接近假币来源,公安机关查处假币的效率也会越来越高。国家和银行表面上可能损失了部分“补偿费”,但获得的却是长远的利益。

  强化银行对假币问题的责任,有助于保护类似的退休老人的权益,也能约束各银行在办理业务时更加慎重。这将是一个“多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