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发送post请求参数:董氏迁徙简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10:27
 

一、董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董姓活动主要地区在山西、陕西、甘肃南部、河南地区。到了秦、汉,董姓已往北扩大到河北,向东挺进达山东,向南渡长江越南岭进入了广东,东南直抵江浙,西部移民四川。到两晋南北朝时,甘肃和四川的董姓已繁衍成为大姓,同时向西南的贵州和云南迁移。进入唐朝,董姓的人口重心开始在滇黔地区形成。宋朝时,董姓向东南地区大批移民,同时西南的董姓进一步得到发展。清朝是东北董姓的发育和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康熙时期董姓首次移民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董姓大约近4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四位。董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董姓总人口的22%,占江西总人口的1.2%。董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北、山东、河南,这四省的董姓大约占全国董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湖南、甘肃、安徽,这三省的董姓大约又集中了22%,形成赣皖湘、陇西、冀鲁豫三块董姓主要聚居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董姓大约有42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为明朝第五十五位大姓。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董姓人口增长为负值,净减少了4万。明朝以前,董姓的主力一直在中原,宋、元、明时期北方连续不断的战争,使董姓人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人口锐减。明朝的浙江为董姓第一大省,约占董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19%),这两省董姓大约占董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8.7%)、江苏(8.1%)、河北(6.8%)、江西(6.3%)、安徽(6.2%),这五省的董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600余年,董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在东南地区发展稳定,重新形成了江浙赣、鲁晋冀南北两块董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董姓的人口736万,排在全国第二十九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董姓人口由42万激增到730余万,增长了约17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董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从宋朝到现代的1000年中董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Ⅴ”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大约占董姓总人口的31%;其次在云南、山东、辽宁、浙江、四川、湖北,这六省的董姓又占了38%。河北居住了董姓总人口的11%,为董姓第一大省,占河北省总人口的1.2%。全国形成了华北、云南两块董姓高密度聚居区。在600年间,董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强劲回迁,向西的迁移也表现得很明显。

  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月10日电,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董姓从第二十九位改为三十九位。

 

 

二、当代董姓分布与密度

 

      董姓是中国五十大姓之一,在华北、东北和西南比较有影响。董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61%,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董的人至少有61个,总人口大约在730余万。

  董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华北、云南和东北,每平方公里的董姓人口达到1.6人以上,滇西南、晋冀交会的中部、辽东半岛、鲁东端、黑龙江中南,每平方公里的董姓人口达到2.4人以上。董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1.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4.8%,董姓人口大约297.4万;0.4—1.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4%,董姓人口大约395.4万;不足0.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8%,董姓人口大约43.2万。

  董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董姓在云南、山西大部、河北西部是常见的姓氏之一。董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山西大部、河北西部、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董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1.2%以上,其中中心地区的频率在2.4%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1%;在青海湖以东、长江以北的其他地区,江西东北和浙江等地区,董姓频率在0.4%—1.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4.7%;其他地区的董姓分布频率不足0.4%,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1.2%,其中分布频率在0.1%以下的地区占了28%。

 

 

三、董姓历史名人

 

       西汉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人董贤,因貌美,为哀帝所庞幸,22岁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父、弟、岳父等均官至公卿,拥有财物价值43万万钱,贵倾朝廷。东汉初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圉镇)人董宣,任洛阳令,因光武帝姊湖阳公主的苍头白日杀人而被他格杀,公主告到光武帝那里,光武帝强使他叩头谢公主,他两手据地,终不低头,帝呼为“强项令”。三国时有南郡枝江(今属湖北)人董和,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居官20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其子董允,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常谏诤后主过失,抵制专权的宦官黄皓;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董奉,善医道,为人治病不取钱,治愈者使栽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颂赞医者,即出于此。北魏时有出使西域的外交家董琬。唐代有德宗时宰相董晋,还有琴家董庭兰。五代南唐有名画家董源,辽末有农民起义首领董庞儿,金国有戏曲作家董解元。明代有屡败倭寇的监察使佥事董邦政,秦淮名妓董小宛,户部侍郎董应举,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工书画,著有《容台文集》、《四禅室随笔》等,贵州道御史董匡,重庆知府董朴,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董伦,礼部尚书董伤,宣府总兵董兴,吏部左侍郎董玘,游击将军董旸,南河布政使董杰,四川参议董旻,山东副使董相,南京大理寺卿董基,南京工部尚书董越,汉阳知府董縠。清代有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蓟州总兵董一元,江西总督董讷,贵州总督董芳,上饶知县董沛,海坛镇总兵董果,户部尚书董恂,邢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董诰,湖广总督董卫国,四川提督董天弼,工部尚书董邦达,湖北荆门知州董建中,闽浙总督董教增,开封知府董基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