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lidili广告过滤插件:信心、信心、还是信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02:06
信心、信心、还是信心

2011年03月01日 10:51
来源:凤凰网评论专稿 作者:纪云

字号:T|T
12人参与2条评论打印转发

评中评第548期

周日上午9点,总理第三次与网友交流,没有回避热点话题,回答得甚是详细恳切。跟去年12月的广播讲话一样,很多人也将它与“炉边谈话”作了对比。

说到“炉边谈话”就不得不提它的背景。1929年10月24日,那是一个星期四,美国股市价格暴跌,一天就蒸发了30亿美元,史称“黑色星期四”。从这天开始,美国进入大萧条时期。1929-1933年,全美平均每周都有10万人失业,总人数达1300万,找不到工作的人只好四处流浪。

大萧条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民众的信心,与之相应的是对美利坚制度根基的冲击。最为激进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背叛历史的结果,主张进行社会革命,学习苏联,实行共产主义。不过美国社会比较主流的观点还是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下进行变革,即在民主自由的前提下,舍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实行一定程度上的国家干预。

这项重任落在了小罗斯福身上。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宣誓就任总统,也拉开了“新政”的大幕。在美国的历任总统中,罗斯福是非常善于利用媒体的一位。就像奥巴马被称为“网络总统”,罗斯福有“广播总统”之称。

当时,罗斯福要实行新政,最重要的是凝聚民心,让涣散的信心重新燃起。这个时候,他选择了广播讲话,即“炉边谈话”。

3月12日晚上,这天是礼拜天,罗斯福在白宫楼下的外宾接待室接受了ABC、CBS等广播公司的采访。罗斯福坐在壁炉旁边,面前放着扩音器,他开门见山地说:“我想花几分钟时间同合众国人民谈谈银行的情况……”,他开始谈美国的银行业危机,谈政府将怎样作为,谈每一个国民能做什么,谈这是否会损害各位的自由和权利……全国6000万民众收听了这次讲话。第二天,银行门口排满了长队,人们重新将钱存入银行。

“炉边谈话”断断续续持续了11年多,几乎贯穿罗斯福12年的总统任期。从大萧条到二战,美国经受了一次又一次冲击,却都挺了过去,并且越来越好。

纵观前后30次谈话,他要讲的其实只有三点,“信心”、“信心”、还是“信心”。“在我们对金融体系进行重新调整过程中,有一个因素比货币和黄金还重要,那就是人们的信心。”在以后的几乎每一篇谈话中,罗斯福都毫无例外的要谈到这点,他深知“信心”对于一个政府而言何等重要,尤其当社会面临危机时。

这是对政府的信心,对国家变好的信心,也是对明天会更好的信心。

温总理在这次的交流中也谈到,“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

罗斯福的谈话之所以能取得民众的信任,除了他的谈话技巧和个人魅力之外,还有他在谈话之后所做的努力。首先,他将政府所做的一切都开诚布公地交代清楚,其次,他按照程序办事,实现了不损害民众个人自由和权利的承诺,最后,他带领美国走出了大萧条和一次又一次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