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森版蓝月传奇:谈虚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58:44
谈“虚无”
一直很喜爱朱自清这句话:“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那是爱国学者朱自清愤恨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屈辱,国之将亡,发自内心对现实的超然,这句话虽然浅显通俗,却鲜活了文坛典籍,是朱自清矢志不移饿死不受“嗟来之食”凸显的爱国主义气节。
为了祖国,衾被虽需履体,但茅屋可以破,信奉的理念,也培养了我们自尊、自强、自爱、自重的修为,存活在我们心灵深处的闪光,装饰着我们的面容,我们的坚韧就是为之而活,为之而活得精彩。无论是象朱自清不低眉事权贵的爱国主义,象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记》田园式乌托邦社会,象李白狂饮醉卧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浪漫主义,还是象杜甫愤世酌饮“路有冻死骨”的现实主义,都是对生存所在的朝代明君的渴求,这些爱国的、隐居的、浪漫的、嫉世的作为,就是意识领域我们向往的理想,是“虚无”达到的理想境界。沉湎于思想的天空,就如观赏一幅山水画,只可鉴玩,不可解惑内涵的真实,秀画者怡心于山水之乐,得之心寓之画,醮毫于山之阴柔,之高险,海之深幽,之宜情,经脉骨髓行走间,领略技艺之高远。
因为“虚无”,我们为之甘受清冷,为自己搭建理性的桥梁,在友情里,在亲情里,在爱情里,大到国际的,小到家庭的,享有现实中一份孤独的清高,安逸生活的凡之又凡,在文字里撞击抛锚。
站在风起涛涌的帆板上,就会想起1912年4月15日,巨轮“泰坦尼喀号”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巨大灾难,银屏里,美丽活泼年轻的罗丝与英俊开朗的杰克相爱了,掠过生命最后的死亡线,惨绝人寰的悲剧也在此刻发生了,音乐是高昂激越的,涡漩昏暗的海水里,杰克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爱人罗丝,自己则在冰海中被冻死。爱情的凄婉在内心翻腾,死亡维系的空间,“虚无”的世界奏响了爱情最壮美的晚餐。这是“虚无”的天国里生命最炫丽的风景,
站在宽敞明亮的讲台上,一名园丁,“虚无”就成了童真膜拜的偶像,虔诚的目光中,孩子们总热切与老师诉说。有的会写信说,老师,为什么第一天那么关心自己,第二天就什么都不管了?老师,为什么不过问一下自习课是怎么上的?有的言词灼灼逼人,老师,为什么你今天穿着这样娇艳照人?老师,你怎么突然改变发型了?老师,你是不是谈朋友了?等等。农村的孩子,如果有老师陪伴一齐放牛,是孩子们最得意的事了,老师是孩子们心中一盏黎明的灯。
任惠明,一个囚徒琅珰入狱,“虚无”成就了他不死的灵魂,他组装设计的无线电遥控装置,能使黑白电视机屏幕显示出彩色图片,轰动了全国,为中国无线电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就是他,被告诈骗罪走入了监狱。
他是囚徒,而他的经历是坎坷的,少年时代家庭贫寒,他被抛向社会,凭着对无线电基础知识的掌握,自办个体经营电器修理谋生活。但他渺茫的幻想无法眠灭,为了搞科研,他想过向银行贷款,那个年代,银行是不会给个体经营户贷款的,失望之下,他想方设法东挪西借,最后无力偿还2万多美元债务,被告诈骗罪琅珰入狱,他的理想和他构想的“虚无”并没有就此停下来,三年的心血不能白费,在监狱恶劣的环境下,继续进行无线电课题的研究,两年的羁押生活,五年的潜心钻研,任惠明,坚韧的独行者成功了。不可想象,“虚无”的理想往往解救了灵魂肉体的屈辱。
其实“虚无”就是我们心灵深处的精神支柱,也是一面镜子,对着镜子,我们看见了自己的面容是否清瘦了,是否灰尘满面,而往往忽视了镜子本身,当我们拿抹布擦去镜子的灰垢后,才会发现,其实有时脸上的灰尘只是镜子里的映像,清瘦的面孔也是因为没有掸去镜子的那层土削弱的,镜子照着我们的时候也有变形的“虚无”,需要我们常洗常新。
2009年1月21日
刘永萍,女,笔名伊伊秋水,江西省安福县人,文秘工作者,兼单位宣传报道通讯员,爱好文学、书法、美术,曾参加本地文联组织举办的书画竞赛活动,获书法类荣誉奖。在全球最大的原创文学榕树下网站发表文章百余篇、中国作家网(中国作家协会官方主办)发文六十余篇,中国文学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发文100余篇,红袖添香(笔名yiyiqiushi)发文百余篇,《井冈山报》采稿数篇,《中华诗词报》采稿数篇,绿色伊春文学诗刊采稿等,体裁有散文、小说、杂文和诗歌。
虚无,也谈虚无
发布者:吴盼盼 |  发布时间:2006-08-22 01:49:00
北平今夏,心事重重,雨水那么多。
冒着雨,去拜访客户,却怎样也做不到神清气爽自觉效率低下。很是郁闷……
穿梭在地铁里,看到大学生话剧节的海报,忽觉羡慕,刹那间竟感觉自己从未年轻过。
生命太过虚无,又太过冗长,可我自己连一个影片的时间都舍不得去花。没什么影片让我觉得惊喜,他们越来越像生命一样拖沓,平淡。
那大幅的广告图片,和漫画却时常能吸引我的目光,一个镜头的定格往往能使观者从一个瞬间,看到被拍摄的那个人全部的生活。
这世间繁盛荒凉,情爱欲盖弥彰,只觉内心温柔没顶,一簇小火,幽幽燃着,牵痛的,又酸楚。
烟花可以焚城,逃到天边它也注定要一世跟着他,亦避无可避了,所以怎么办?
男人呢大可没有灵魂,甚至没有心,但一定不可以没有肩膀。生命何其菲薄,而情重如山,是莫大奢侈,而我所需,竟无非只是一点担待而已。言其简单,如今……
此时QQ的个人说明上写着:时间折损人全然不动声色。是一场缓慢的消耗,而非一次利落的骨折。若有爱情共谋,便愈加凶狠。如温柔的凌迟。
这几句话已经固执的展示了两个月,终于有人跟我说,提醒你好久没有更改你QQ的文字了。
她不知,我好像已经走到了尽头,再也说不出什么了,日日、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在享受着凌迟,等待末了,变成白骨一把。
那时我是否还能说出,今生因你痴狂,此爱天下无双。这样惊心动魄的话来么?
生命是虚无,空虚中的空虚,虚无当前,爱也只是个借口罢了。
同师友谈虚无主义
(一)
因现实的困惑,我开始走向对现实的怀疑,试图寻求哲学的解脱,不巧又遇上一个具强烈尼采气质的学者。我把这种情形称为虚无化的对接,这是我的困境,也将是时代的困境。在大陆生活的青年,在现实层面必将遭受由相信到价值信念破碎的过程,此时他必将会走向形而上的追问。这种追问在传统的西方,在尚未颠覆终极价值追求和宣判上帝的死刑时,人们还有哲学和宗教作为灵魂的庇护所。可是当作为哲学本身,他的学理化过程就是自我论证为虚无时(中国思想界比较推崇源出西方的非理性思想家,这些思想家在本土的欧美,可以对主流价值观产生救弊或修正的功效,可我们在引介这些思想,而遮蔽另一些思想时,反而以这些出于西方,而供为金科玉律,让后来受众以为这就是西方思想的全部。思想最后反而成了蔑视人性与人类尊严的学理依据。),这就是学理上的虚无化。因为现实而感虚无,试图求解于哲学,最后哲学本身不仅没能使人恢复对人的信心和尊严,反而论证了虚无化的合理性,这种对接是可怖的。
钱穆在其《师友杂忆》中提到当年梁漱溟与冯友兰的一次争论:
梁说我首先是一中国人,尔后才是一世界人;芝生先生却说我首先是世界人,然后才是一中国人。
这一看似平常的争论,道出了我困惑的根由。(联想起从前看周明之先生著,雷颐先生译的《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其中有一章写胡适世界主义的破产时,写到因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紧,胡适思想的细微变化。)
我此时开始关注中国人作为一文化概念的内涵,在余先生的指引下慢慢的与传统靠近,觉得自己的思维在现实生活中渐渐有了根据和依托。从前那种无止境的焦虑和不安渐渐得以缓解,那种在悲观下失却行动力量的情形也开始缓解。在心里是感激余英时先生的,把他比作为替我医病的医生,医治那种误服烈药坏了脾胃的虚弱病。
除了这些,学历史,我还有个权宜的打算。
一方面,藉此对抗虚无主义的侵袭。因为历史是要讲证据的,是要一步步论证的。若有人说世界是没有意义的,那我就会反问,就算这个假设成立,但这个结论,也是得论证的,不应胡乱演绎,所以学历史可以堵住自己的嘴和他人的嘴。我想,要论证这一结论,也不是三两日的事情,够你忙活的。即便你的假设成立了,当你真正论证出来的时候,我想到时你也穿越了虚无主义。因为这一严谨的论证过程,正是用行动拒绝和消解虚无主义玄理的过程。
另一方面我需要批评的激情,可这种激情没有理性的疏导,要么流于偏激,要么自我衰歇。文学可以提供激情,可他总显得底气不足,面对压力,要么自绝,要么妥协,这些都不是出路。余英时先生的学术研究让我信服了这样一种改良路径。不仅要告诉你这个东西是不好的,而且辅以坚实的论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的方案。
在这里,个人的生命和国家的出路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与景蜀慧先生书
(二)
最后,对穿越那无穷的悲观、虚无和焦虑,我有两个想法,罗列于下,以期与腾键兄共勉。
一、尽可能的区分辨别,因形而上及形而下(士人济世情怀)产生的焦虑与苦闷,与因肉身在尘世之不安所带来的焦虑和混乱。前一种是因纯粹的理想,在治心的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和不安;后一种是因自身物质、现实处境不善而生的苦闷与不安或因居平民之阶层而怀贵族之志向所产生的焦虑感,此时实为因身未安,命无从立的困惑。此后一种焦虑感极易混同于前一种情绪,而以形而上的名目表现为“忧患”、“不安”、“焦虑”。
二、对传统与历史的回归,这里包涵两个方面:
1、作为中国人本身对传统的回归和重新认识。按照现实比较稳妥的切入路径来看,应先去接近新儒家的思想(如张君劢、熊十力、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余英时、杜维明等),透过这些现代学人的肩膀,去真正的深入传统。通过“内在超越”的路径来确立为学修养其自身的内在依据及价值,秉承“知行合一”的理念来实现对个体在形而下层面的安放,避免因思维与行为的断裂带来的无止境的彷徨和无奈,也可抵制因行为不捡或情感放纵而提早降临的虚无。
2、身为一世界人对传统的回归和发现。这里的世界更确切的是指西方,所以回归的主要指向是西方古典思想及哲学。
身处世界中的国人,在整个世界趋向虚无化时,不仅要承载自身传统断裂后的虚无,同时遭遇到西学东渐中西方人正承受着的虚无,这种虚无是叠加的。所以我们在深入自身传统之时,也得一并回溯传统之泰西。在回归传统的途中,重新建立起对理性和人自身的信心。透过传统经典的阅读,去化解和修复因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福柯等思想者在世间和人类心灵中留下的大片虚无;履行从传统经典中衍化出来的道德上的实践和行动力量,这一践履的过程正是用行动拒绝和消解虚无主义玄理的过程。
——与腾键兄书
(三)
说到这里,感觉自己有些词不达意了。在大写的人面前,文笔、思想、个性都是次要的。人是作为目的本身而在的,而非他物附属和手段。在谎言和学理汇流时,即谎言的学理化与学理本身的虚无化,此时看似严密漂亮的论说恰恰是把人类本身送上断头台的隐形杀手。所以,恢复常识判断比刻意的追求深刻、思想更重要。最可怕的是落入思想的泥潭爬不出来,反而开始敌视和否定人性和信仰。我们需恢复日常和常识,在平常的生活中践行那本应存在的人生。
——与北风君书
漫谈虚无妄想症
2007-12-20 15:19   来源:健康863网
「没了。一切都没了。」他说。「完全没希望了。到了这个地步。我看,只好一死了之了。」
「什么东西没了?」
男人摇摇头,沉默不语。
「多告诉我们一些,也许能对你有些帮助。」
「你们不可能帮得了我。」男人有气无力地说。
「你能确定吗?」
男人面容呆滞,低头直视,动也不动。
「真的不能改变吗?」
「不可能改变的。」男人缓缓摇摇头。
「以后呢?现在不能改变。但未来呢?」
「以后也不会改变的。没希望了。通通没了。一切都完蛋了。」
「你这么确定?未来也不会改变?」
「是的。一切都没有了。现在没希望了。以后也不会改变。永远都没希望了。」
「可是你还有家人关心你啊!你的公司还好好的。撇开这些事情,看看这个世界——」
「不!通通没了。家人没了。他们不是我家人。我孤单的一个人。公司也没了,根本早就不存在了。这个世界也没了。这是都不存在的。没有的。没有希望。没有未来,一切都是空虚的,不存在的。」
此后的两个小时,患者都沉默不语,陷于半沉思状态,随后患者又重复了类似的想法,反复抱怨,言语中都充满了悲观性的想法。
其它家人努力想说服患者以积极一点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但是患者就是无法接受。患者只是以一种相当不合理的信念,坚称这个世界已经不存在,自己也不再存在,事情通通都完蛋了。不管旁人的话语,这些信念坚不可破。
医师给予他一个「虚无妄想症」的诊断。给予抗忧郁剂与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半个月后,药物效果慢慢发生,患者的情绪开始稳定,这些信念也慢慢松弛下来。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再也不曾进一步改善。
虚无妄想症是什么疾病呢?它跟忧郁症是相同的疾病吗?
虚无妄想症是一种很特殊的疾病。它常见于重度忧郁症中发生。
所谓虚无妄想,就是一种患者会坚信这个世界、自己、或某些重要事物已经消失的妄想。尽管从旁边的人来看,这个世界一样好好的,什么改变也没有,但是患者却无视于真实的情况,依然坚信这世界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毁灭。
在自然的状况下,虚无妄想出现的频率并不高。毕竟,我们不会如此去想象这个世界,但在一些特殊状况下,诸如重度忧郁症的黑胆汁期时,我们情绪极度低落,然后就会发生这种虚无妄想的症状。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此时发生的只是「虚无妄想症状」,并非虚无妄想症。虚无妄想症是一种原发性的妄想症,和其它的妄想症相似,都是以妄想为主轴。这些妄想坚定不拔,患者坚信之,几乎无法改变。你尽管举再多的例子,患者依然坚信,不愿意改变。
重度忧郁症的患者,可能出现虚无妄想,但也会伴随有重度的忧郁状态,诸如:移动迟滞,少有动作,表情愁苦,食欲下降,睡眠减少等现象。但是虚无妄想症的患者,则未必一定出现忧郁的现象。患者很可能受到虚无妄想的干扰,而出现忧郁的现象——试想:倘若你发现世界即将毁灭,或者你发现自己的一切都已经化为乌有,你会不难过吗?你会不焦虑、忧郁吗?所以,虚无妄想与重度忧郁的症状经常一同出现,但是两者却是不一样的东西。倘若以忧郁为主,忧郁导致虚无妄想,这就比较偏向于重度忧郁症的虚无妄想;相反的,倘若以妄想为主题,因为虚无妄想而导致悲观的看法,最后造成情绪低落,此时,就比较偏向虚无妄想症。但是事实上,这两种状况不容易区分,因为情绪与认知彼此互相影响,妄想与忧郁往往相生并存,实务上,不一定会去区分,在DSM-IV的诊断法则中,虚无妄想症并不特化成一类,倘若要诊断,得放在「未分类之妄想症」之中。
在治疗上,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有时候会并用抗忧郁剂。治疗效果不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