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视频广告过滤:《鸿门宴》噎着了道德——王自喜的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04:09

《鸿门宴》噎着了道德

2011-12-01 13:20:03

浏览 638 次 | 评论 1 条

 

电影《鸿门宴》刚端出厨房,我独自去品尝了一席。住家附近新开张一家影院,装潢很“鸿门”。60元买了张晚上10点零5分的“高档”,天下雨,进大厅,我就把一把黑伞顺便搁在门口放伞的地方。给服务员说,免得把你里面打湿,就这儿,我出来拿。

 

这一场只我一个人看。心想,院长还是遵守约定的,独角戏也没说二话,照放不误。广袤的银幕铺展开,低头逡巡,不见一个人头晃动,《鸿门宴》宏大的场面衬托出爆米花的孤独。

 

刘邦拣了个项羽给的便宜,趁护送虞姬之机,在樊哙、萧何等的“耸恿”下,半推半就先杀入咸阳。这不是他的本意。先入咸阳为王,他是在遵守约定,顺从身边大将打完仗回老家喝酒的心愿,也为解脱天下苍生。好家伙,一闪念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爱江山也爱美人是为了天下大局。可惜银幕上打出的“琢磨”成这个“啄”。是制片人“通假”,还是暗含一“琢磨”,刘邦不过是用“口”说说而已,当不得真的高深一“别”。

 

夺天下离不了精英层的智慧谋略。刘邦身边的张良、韩信、萧何,项羽麾下的范增都各为其主。不解的是,这些精英从中国的历史深处就开始失去理想,各为其主的“各为”可以变换,混个日子,混口饭吃,混块无字碑。“黑白”无定,就看先坐在哪边就开始对弈。张良嘱刘邦,要走错最关键的一步棋,原来是鸿门宴上赐给自己滴血的一剑。

 

鸿门宴就演绎个天下气场,用的还是谋士们的花花肠子。刘邦割血认错逃不脱老子的柔软胜刚强的哲掌。韩信就忍受了跨下之辱,主公哪能不知。奇怪的是范增赢了宴中张良的“上六四”棋局,割下了刘邦随从的耳朵。但后来因一句脱口:此一时,彼一时,被项羽质疑,凄然离去,临别还特意送项秘籍盒子。范增料定打开盒子的不是项羽,而是刘邦。原来不似潘多拉魔盒装的是高端陷害:我已说服韩信、张良归降……韩张的下场可想而知。

 

别忘了鸿门宴前后的一道菜上的是民心。刘邦初入咸阳,为笼络民心接受张良的宣传大纲,大肆张扬项羽将来屠城。于是军民共筑起咸阳守卫长城。项羽兵临城下,听了范增规劝:倘若血战到底,必失民心。一场人肉盛宴就这样散了。须知,刘邦,项羽,接受建言从根本上不是从“民本”出发,而是利用民心。如果民心只是“争取”,没有实际的“干货”,恐难维持。汉朝初期的兴旺与后来的衰败就是证明。精英的德与谋总是“此起彼伏”,主公怎会不觉察,双方的命运结局还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因为“散”是因为掀翻。掀翻宴席者是谁呢?鲁迅早讲了,不饶舌。

 

鸿门宴的菜系内涵之一是推翻暴秦,但我自认为读出了导演的煞费苦心。这道菜散发着“作为娱记的娱妓”(鲁迅语)的异味。弱女子虞姬成了谁强谁霸占的一件器物,也成了战场上得失气势的晴雨表。就是在这种你来我往的玩世不恭中,还驯化了人性。项羽四面楚歌,魂断乌江在所难免。可虞姬还得从刘邦手里骗去宝刀,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一代枭雄步入黄泉。这样的驯化也能推动历史的前进? 

 

鸿门宴以民心作菜,满室溅血。谋士张良最后一句:今日鸿门宴到此结束。结束得了吗?恐怕是越来越没有觥筹交错的氛围,倒增添血腥。这是电影《鸿门宴》给我的启示。中途走神,我想起了巴基斯坦不参加北约讨论阿富汗重建问题的鸿门宴,不就是20多名士兵的血换来的觉醒。只要无节制的迎合,代价就是子孙的血。 

 

我搁在门口的伞不翼而飞。询问值班,他说那不是该放的地方。雨停了,反正无所谓。一路回味,鸿门宴仅仅是在历史上把道德和人性噎着吗?